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主题栏目精选:“员工年度工作总结”,敬请访问。
时间像鱼飞速滑过,眼下新的一年正在到来,要及时写好手中的年度工作总结,年终工作总结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方法。你的工作总结足够优秀吗?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员工年度的工作总结模板 ,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让下属负责和质量领先意识就成了改革的新思路,当前我们面临各种不同的工作压力和管理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告诉员工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必须的资源,解决员工不能克服的困难,给予完成任务的员工奖励,物流部门员工 工作总结。
(二)员工的责任心如何加强和提升,各班组激励职权在现场管理者班长的手里,加强质量意识和质量考核的经济岗位责任制,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建立一个公认的激励标准(员工考核:效率40、品质40、配合度20、出勤状况),加强技能考核和计件工资的标准化和科学性,来改变员工不良的惯性和习惯。
(三)如何培养多面手:一线员工在完成自己分内工作之后,可以不经同意使用15%的工作时间干个人感兴趣的事(别的岗位技能学习),以使员工从狭窄的专业分工中走出来,适应多方面工作的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互助协作,克服工种之间的忙闲不均和由此而产生的劳动力窝工浪费现象,保证全面地完成任务,其常见的形式有在综合性的生产组,某一工种的员工兼做组内其他工种的工作,箱体成型焊接员工不仅会箱体焊接,而且要会识图和底座焊接,箱体的打磨以及箱体的组装等。某种设备的操作工兼做其他不同设备的工作,如数控人员不仅要会激光切割机,而且要会数控冲床,数控折弯等设备作业。设备操作工兼做工作量化的分析工作。基本生产员工兼做辅助工人的工作。辅助员工兼做多种辅助工作等。多面手培养操作方法:
1、根据培训计划,然后按计划先后逐一进行作业基准及作业指导书内容的培训、指导。
2、完成初期培训指导后,进行参观作业员操作,加深其对作业基准及作业顺序培训内容的理解,随后利用中休或加班(工作结束后)时间,由班长指导进行实际作业操作。
3、在有班长或其他多面手顶位时,可以安排学员与作业员工一起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作业准确性及顺序标准化,同时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
4、当学员掌握了正确的作业方法,并能达到其作业基准,又具备正常作业的速度,可以安排进行单独作业,使其逐步熟练达到一定程度的作业稳定性并能持续一段时间,期间班长要进行确认。
5、考核学员 培训效果。检查作业方法是否与作业指导书的顺序方法一致,有没有不正确的作业动作,如果有要及时纠正;进行成品确认检查。
(四)成本意识的培养:从小处看意识,如车子跑一趟可以办一件事也可以把几样事情妥善安排,车子出门,可以同时办很多事情。使用过的复印纸,非重要的文件可以反面再用。休息时间把灯关掉。空调机没有超过一定的温度不予使用。掉在地上的物料随时捡起。在一小时可以完成的工作,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不可拖延时间。从大处看管理:人员有过剩吗?现有人员做的事情,是否可缩减。协调工作是否一次就OK,不必经常协调或层层请示,浪费时间、消耗精力。生产频频更换品种,同样浪费时间。物料仓库积压过多,往往是资金周转困难最主要的原因。生产现场物料或半成品积压,同样是积压资金,并且占用生产流动空间。品质不良率高或返修品多,是造成品质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品质成本内的失败成本过高,往往是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不当的购置等管理层面的必须时时注意,并谋求改善的方法。消耗余料的回收,是一线操作人员的直接素养的见证,一个完整的产品其使用部件有毛刺或余料未清理,直接导致下道工序或客户施工进度以及公司的声誉。
(五)基层管理人员班组长和一线操作员工的工资如何构成:
班组长底薪工资的核定内容:底薪(正常满勤、无加班、绩效中等的薪资40%~60%)+班长津贴
班组长浮动工资的核定内容:绩效工资--任务绩效指个人及部门任务完成情况:本职工作质量-常规工作合格率、客户满意率、责任行为到位率,工作总结《物流部门员工 工作总结》。本职工作数量-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总量(有效负荷、超额或提前);本职工作事故-一般性责任事故出现的频率。管理绩效(管理人员角色行为到位程度):纪律性-服从领导指挥、遵规守纪、有效管理控制;组织意识-横向沟通、妥协、合作。团队建设-下属团队和谐、进取。忠诚性-维护(不非法侵占)公司利益,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工作创新-为稳定提高部门或组织的未来绩效所做的工作贡献。
班组长浮动工资的评定依据:任务占工资标准的60%,其中班组产量(出货数量)定额40%,质量为20%;节能降耗占工资标准的10%,其中节能5%,创收降耗为5%;管理占工资标准的30%,其中出勤为8%,制度执行情况为10%,卫生与安全为5%,纪律为4%,综合考评3%。
一线员工底薪工资的核定内容:技能50%;工作的重要性15%;资历年限15%;工作环境10%;学历10%。
一线员工浮动工资的评定依据:任务占工资标准的70%,其中个人产量定额50%,质量为20%;节能降耗占工资标准的10%:其中节能5%,创收降耗为5%;管理制度的配合度占工资标准的20%:其中出勤为3%,制度执行情况为7%,卫生与安全为5%,纪律为4%,综合考评1%。
浮动工资应得金额:当实际基数(计件工资)≤标准基数时(固定底薪);浮动工资=基数单价*实际生产基数=固定底薪
当实际基数(计件工资)≥标准基数时(固定底薪);浮动工资={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固定工资(底薪)}*浮动工资评定依据=基数单价*(实际基数-标准基数)*生产效率+基数单价*实际基数,其中,生产效率=实际生产基数/(标准基数-异常基数)
备注:作业员工的加班费计算(计件制)不发加班费,但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酌情增加每件产品的工资价格。
五、20xx年度的工作计划
20xx年的工作目标是配合和推动公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部门的考核制度,在公司高层管理的领导下将本部门的产量翻一番,达到公司的生产目标,在管理中求效益。
一、绩效管理的运用步骤:
1、对每个职位制订工作职责表,明确工作项目。
2、从工作项目,提出关键项目。
3、订出每一工作项目的绩效标准。
4、制订工作进行要点。
5、例外管理(异常管理)的运用。
6、绩效评估/反馈/改善/激励。
二、建立工人七大标准要求“全、细、严”:产量、质量消耗指标;技术操作标准;事故控制标准;设备维护标准;文明生产标准;限额领料金额和劳动纪律规定。
三、健全车间班组长骨干员工管理四方面,分管的指标必须完成;分管的基础工作必须健全;专业分析必须及时、准确;业务工作必须取得成绩。
四、全面修订工时定额,以工时定额测定劳动力,调动劳动力,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工时利用率,减少非生产工时;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减少停机,添置必要的工模具,提高工效,全年工时利用率争取达80%以上,每月增产工时80个。全年出勤率达95%以上。
五、实行工作抽样对员工进行工时核定:员工工作时间百分比,员工工作速率;机器利用率
六、由于工作的不定性,一些计划必须建立在其他相关计划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制订。
作为一名新员工,工作总结还过于遥远,因为我对工作上的许多问题还是知之甚少。但经姜晓娜的指点,结合初加工的生产流程,还是对不同的产品工艺有了实践上的认识。特别是***,因为车间内长时间的加工,也大体上了解生产线上易出现的问题。
但对于产品有质量上影响的外来因素还是很不清楚。
学习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了解到对于初加工主要针对的是控制杂质和掌握半成品的规格,后者工艺上有明确的规定。除了发酵室内的温、湿度与时间可因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外,其它基本上是要一步步按照工艺完成。特别是对重量与大小的要求,但针对前者,加工过程所需的器具与设备中有杂质能混入产品;因清理不当而混入的也不无所在;甚至于员工身上的穿戴上也会有混入的可能,等等。感觉上种类甚多,但实际上要寻找观察时却是找不到一点儿头绪,只有对毛发的控制,那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我也仅仅了解落地产品的处理了。
对于整个工序还有部分问题,我了解它的存在,但却不理解。如:车间对于各种产品在包制过程中必须分清批次,而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发现异常问题后,要将有可能受到质量影响的产品单独存放,但怎样的算是有可能接触?如何单独存放?存放到什么地方?工序出现怎样的问题应该停止生产,改变到什么程度可以继续?在停产过程中,之前加工的产品怎么处理?等等。还有很多更细小的,不知道该怎样实施。
还有一部分是我感觉存在,需要我去学习,但我并不明确它指的是什么?只是在开会时,会听到一些前所未闻的工作用语。
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对于各方面的了解都过于肤浅,过多的疑惑让我感觉在工作上有头无尾,有尾无身,渴望能在年前学出点门路,我会抓紧时间,加倍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吸收。
作为一名年纪偏小的新员工,我会虚心向大家学习,在20xx年结束之前,有个阶段性的提高,以便做好20xx年的工作,尽快争取与大家同步,做一名合格的品质管理人员。
作为一名刚入职xx的新员工,尽管刚走进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我很快适应了这的环境和熟悉了这份工作,这将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腾飞点,我对此也十分珍惜,尽最大努力去做好这一工作。
下面就我入职这一个月的工作和学习进行下回顾和总结。
一、虚心请教、努力学习。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人来说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所以来到部门后我首先的工作就是看图纸,熟悉公司产品的结构,控制流程,在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我就积极的向领导和同事请教。
二、遵守制度、服从安排。
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这段时间内从未出现迟到早退现象。我对领导的安排是完全的服从,并不折不扣的执行,对于自己不会的工作我也主动的去承担,争取能够更多的为领导和同事分担工作,快速的提高自己,胜任自己的岗位。我始终以一个学徒的身份向他们请教工作中的经验。
三、辞旧迎新,展望未来。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缺点与不足。例如与其他部门同事沟通少,在处理上事情上的方法不够成熟,经验不够丰富,做不到统筹规划。展望20xx,除了一如既往地听从各级领导安排,虚心向各位领导和同事学习外,还应该加强与其他部门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总体来说,我对20xx充满了期望,新年新气象,希望在20xx年里,大家相互共勉,共同打造美好的蓝海。
回首过去一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有与同事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惆怅,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充满希望的20XX即将临近。回首望,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对于我们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免不了会在年终岁未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本人自20XX年以来就职于办公室,现就本年度重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
1、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2、心系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突出工作重点,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
(1)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下功夫熟悉基本业务,才能更好适应工作岗位。
(2)只有主动融入集体,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
(3)只有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沟通协调,才能把分内的工作做好。
二、工作上
1、人事管理方面
根据部门人员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地招聘一批员工,以配备各岗位。
规范了各部门的人员档案并建立电子档案,严格审查全体员工档案,对资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
2、行政工作方面
办理公司的各项证照并如期进行年审工作。
3、公司管理运作方面
顺应市场的发展,依照公司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公司现有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寻。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决心再接再厉,迎接新的挑战。
三、存在的不足
总的来看,还存在不足的地方,还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新的东西学习不够,工作上往往凭经验办事,凭以往的工作套路处理问题,表现出工作上的大胆创新不够。
四、下步的打算
针对20XX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做好新一年的工作,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搞好与员工的协调,进一步理顺关系。
2、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益。
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强化管理的创新实践,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一年,也是我思想、工作、学习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在十六字精神的鼓舞下,我励精图治,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政治思想取得新突破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教育,善于提练和总结。xx年5月至7月借调解放思想大讨论办公室期间,负责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参与各阶段活动实施和总结,无论思想或是政治理论水平都有飞速进步;之后,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掀新高 潮活动中,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再创新成绩,撰写的总结在《xx组工快讯》第39期发表;积极参加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完成各阶段总结和整改,政治素质得以提升;还于今年10月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理论培训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于今年年底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
二、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针对分管工作的特点,我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服从领导安排,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力争有新意、有突破,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中均有突出表现。所负责的党校工作较繁杂,在人员仅配备一名的情况下,我能独挡一面,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极力办好各类培训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21期,完成调研文章2篇,参加研讨学习会1次,其中调研文章《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要点及思路——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在市十六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上获三等奖;积极配合全区远程教育网络站点的建设工作,在城区共建设三个站点,开展和组织收看活动6次,观看人数达上千人;认真负责各站点的维护和播放工作,遇事冷静,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还发扬互助协作精神,多次通过电话或上门为兄弟县区答疑解决实际问题,并被市组指派为全市站点维护技术员。在负责的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能快速熟悉党内统计数据库的.操作和管理,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一定的党建知识,动态地、持续地做好统计工作,多了解基层情况,把握好工作的尺度和力度,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了工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井然有序地分类排列档案,建立了便于查询的目录,并对零散档案进行登记和及时归档,防止了档案的遗失,对档案分放了如指掌,随时随地都能快速地查找档案,还预备利用数据库软件完善档案管理,简化工作程序,此项工作正在筹划进行中。全年共整理档案2套,送往市组接收验收合格,收集零散档案439份,查阅档案66人次。在负责的部内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的管理维护上,能够做到有条不紊,有问题及时解决或送修,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中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分工不分家,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乐于助人,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同事的认可和好评。
三、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培训,业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年初,参加了为期4天的档案员培训,课上我认真做笔记,课后提问消化,不但顺利完成了培训任务,还帮助和辅导别的学员完成了实践课程,并取得了结业证书。随着全市远程教育网络站点陆续建成,我参加了历时3天的站点技术人员培训,因掌握培训内容较好,还被委任为的一位老师助教,协助老师并教导其它学员较好地完成了培训任务。之后,还参加了xx市城区通讯员培训班,在对信息与新闻有一定了解的同时,也全新认识了通讯的重要性和几种基本形式,信息报送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下半年共报送信息4次。年末还参加了党内统计干部的学习培训,培训历时7天,培训中我能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并在电脑共享被禁止的情况下,利用映射为学员们开通资源,较好地协助老师完成了教学。
四、存在问题及明年工作计划
辞旧迎新,在总结本年工作的同时,针对自己经验不足及知识面薄弱等问题,我对明年工作也提出了初步设想。
一是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牢固树立“学习是第一位任务”的观念,认真学习阅读今年未读完的6本书,做好读书笔记和撰写读书心得体会;
二是继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争取参加各类培训班,做业务上的行家能手,做专业上的尖兵骨干,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多下基层,以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更好地开展工作。
我很荣幸地被xx高速录用,分配到花桥站上班。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我的业务知识不断得到深化,操作技能不断得到提升,已经可以非常熟练而又快捷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获得了所领导和广x仁的一致认可。现将我半年的工作情况简述
思想学习方面:
首先从起初的也最基本的《收费员岗上操作管理规范》学起,力求以最快的速度熟知岗位、适应岗位,巩固基础,以待提高;其次不间断地认真学习上级机关和党委的各种关于收费工作的文件精神和政策要点,如绿通车的辨识;防汛车的管理等。最后从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着手,广泛阅读组织关于加强职业素养的专题报告,关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文档。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充实和深化,应用于实践中也获益颇丰。
工作技能方面:
首先不断强化自身学习,夯实基础。所有关于收费工作的新精神政策通知都细心阅读,及时掌握,并严格贯彻实施,时时督促。其次注意向本班班长和其他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事学习,征询意见,汲取教训,确保不重复犯错,努力做到万无一失。最后积极参加各项业务技能比赛,胜不骄,败不馁,从竞争中找到的不足,快速弥补,力争完美。现在,我的工作能力已经得到了时间的检验,在这半年中,我无一次误操作,无一次长短款,无一次稽查通报。在今后的日子里,电子商务毕业论文,我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能力拓展方面:
首先大力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广泛阅读名人名著,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此外还踊跃向公司网站和地方刊物投稿,所投稿件大都得到采用,大大地鼓舞了个人的自信心。其次,注重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我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与同事一起组织和参加篮球、乒乓球及羽毛球比赛。不仅提高了运动技能,丰富了运动技巧,同时也收获了许多的欢乐,充实了业余生活。经过半年的强化,我的写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身体素质也显著增强。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保证我及时完成诸如工作总结和工作感悟等文章的撰写,身体素质的增强则可以确保我在工作中永葆激情,稳定心态,以更饱满的精神服务司乘,服务大众。
20xx年是我人生新的起点,是学习之年,也是收获之年,更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年。我将借着20xx年的东风,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和完成20xx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我坚信努力就会成功,所以新的一年,我将更加努力,争取获取更大的成功!
引言 模具论文 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巾的地位也非常重要。模具工业已被我国正式确定为基础产业,并在“十五”中列为重点扶持产业。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学生的新要求以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圳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对99级模具设计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进行了较大的改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模具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赣江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是从事注射模的设计与制造。为了明确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我们对江苏、浙江,特别是其周边地区模具企业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爱岗敬业和较好的与人协调共事能力,要求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着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再学习能力,要求毕业生熟练掌握外语,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开发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把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于:面向各类型企业,培养爱岗敬业,具备机械及各类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据此把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合理,教学内容优化、实验研究能力强,社会适应面宽,作为本方向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将模具设计理论、实践与及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 3计算机技术在注射模中的应用领域 塑料产品从设计到成型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塑料制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生产等几个工要方面。它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艺师及熟练操作工人协同努力来完成,它是一个设计、修改、再设计的反复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传统的手工设计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正在各方面取代传统的手工设计方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计算机技术在注射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塑料制品的设计:基于特征的三维造型软件为设计者提供了方便的设计平台,而且制品的质量、体积等各种物理参数为后续的模具设计和分析打下了良妤的基础。 (2)结构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可以对制品的强度、应力等进行分析,改善制品的结构设计。 (3)模具结构设计:根据塑料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模具设计软件会提供相应的设计步骤、参数选择.计算公式以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几结构设计图。 (4)模具开合模运动仿真:运用CAD技术可对模具开模、合模以及制品被推出的全过程进行仿真,从而检查出模具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处,并及时更正,以减少修模时间。 (5)注射过程数值分析:采用CAE方法可以模拟塑料熔体在模腔中的流动与保压过程,其结果对改进模具浇注系统及调整注塑工艺参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检验模具的刚度和强度、制品的翘曲性、模壁的冷却过程等。 (6)数控加工:利用数控编程软件可模拟刀具在三维曲面上的实时加工过程并显示有关曲面的形状数据,同时还可自动生成数控线切割指令、曲面的三轴,五轴数控铣削刀具轨迹等。 目前,国际上占主流地位的注射模CAD软件有Pro/E、I-DEAS、UGⅡ、SolidWorks等;结构分析软件有MSC、Analysis等;注射过程数值分析软件有MoldFlow等;数控加工软件有MasterCAM、Cimatron等。 4模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模具专业的学生要求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它既是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塑料成型工艺与设备等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综合应用,又需要学生了解大量的实践经验。 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在下述基本能力上得到培养和锻炼:①塑料制品的设计及成型工艺的选择;②一般塑料制品成型模具的设计能力;③塑料制品的质量分析及工艺改进、塑料模具结构改进设计的能力;④了解模具设计的常用商业软件以及同实际设计的结合, 以往的毕业设计严格来说只能算是模具设计这门课的课程设计;老师指定一个塑料产品,有时甚至连产品模型图都交给学生,学生按照谍本上的模具设计步骤一步步做下去,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学校也不可能将学生的设计变成实际产品,因此,设计的合不合理,学生不知道,即使有经验的老师指不出不合理处,学生也没有感性认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踏人社会,从事实际产品设计,往往会发现无从下手,即使设计出来也是废纸一张,通常都要通过1到2年的时间才能入门。因此,学生常会感叹
数控机床发展史摘要:机械系以机械为主,所以必须掌握好各种机械的专业知识,从这学期开始,开始接触机械专业基础课。我会本着认真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我对数控机床发展史的认识。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自动信息处理、数据处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自动化技术带来了新的概念,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运动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推动了机床自动化的发展。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机械加工,最早是在40年代初,由美国北密支安的一个小型飞机工业承包商派尔逊斯公司(ParsonsCorporation)实现的。他们在制造飞机的框架及直升飞机的转动机翼时,利用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机翼加工路径进行数据处理,并考虑到刀具直径对加工路线的影响,使得加工精度达到±(±),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在一台立式铣床上,装上了一套试验性的数控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同时控制三轴的运动。这台数控机床被大家称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这台机床是一台试验性机床,到了1954年11月,在派尔逊斯专利的基础上,第一台工业用的数控机床由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Cooperation)正式生产出来。在此以后,从1960年开始,其他一些工业国家,如德国、日本都陆续开发、生产及使用了数控机床。数控机床中最初出现并获得使用的是数控铣床,因为数控机床能够解决普通机床难于胜任的、需要进行轮廓加工的曲线或曲面零件。然而,由于当时的数控系统采用的是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耗高,因此除了在军事部门使用外,在其他行业没有得到推广使用。到了1960年以后,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为点位控制的数控系统比起轮廓控制的数控系统要简单得多。因此,数控铣床、冲床、坐标镗床大量发展,据统计资料表明,到1966年实际使用的约6000台数控机床中,85%是点位控制的机床。数控机床的发展中,值得一提的是加工中心。这是一种具有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它能实现工件一次装卡而进行多工序的加工。这种产品最初是在1959年3月,由美国卡耐·;特雷克公司(Keaney&TreckerCorp.)开发出来的。这种机床在刀库中装有丝锥、钻头、铰刀、铣刀等刀具,根据穿孔带的指令自动选择刀具,并通过机械手将刀具装在主轴上,对工件进行加工。它可缩短机床上零件的装卸时间和更换刀具的时间。加工中心现在已经成为数控机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品种,不仅有立式、卧式等用于箱体零件加工的镗铣类加工中心,还有用于回转整体零件加工的车削中心、磨削中心等。1967年,英国首先把几台数控机床连接成具有柔性的加工系统,这就是所谓的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FMS)之后,美、欧、日等也相继进行开发及应用。 1974年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直接用于数控机床,使数控的软件功能加强,发展成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简称为CNC机床),进一步推动了数控机床的普及应用和大力发展。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1~4台加工中心或车削中心为主体,再配上工件自动装卸和监控检验装置的柔性制造单元(FlexibleManufacturingCell——FMC)。这种单元投资少,见效快,既可单独长时间少人看管运行,也可集成到FMS或更高级的集成制造系统中使用。目前,FMS也从切削加工向板材冷作、焊接、装配等领域扩展,从中小批量加工向大批量加工发展。所以机床数控技术,被认为是现代机械自动化的基础技术。那什么是车床呢?据资料所载,所谓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古代的车床是靠手拉或脚踏,通过绳索使工件旋转,并手持刀具而进行切削的。1797年,英国机械发明家莫兹利创制了用丝杠传动刀架的现代车床,并于1800年采用交换齿轮,可改变进给速度和被加工螺纹的螺距。1817年,另一位英国人罗伯茨采用了四级带轮和背轮机构来改变主轴转速。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1848年,美国又出现回轮车床;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一台单轴自动车床,不久他又制成三轴自动车床;20世纪初出现了由单独电机驱动的带有齿轮变速箱的车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火、汽车和其他机械工业的需要,各种高效自动车床和专门化车床迅速发展。为了提高小批量工件的生产率,40年代末,带液压仿形装置的车床得到推广,与此同时,多刀车床也得到发展。50年代中,发展了带穿孔卡、插销板和拨码盘等的程序控制车床。数控技术于60年代开始用于车床,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车床依用途和功能区分为多种类型。普通车床的加工对象广,主轴转速和进给量的调整范围大,能加工工件的内外表面、端面和内外螺纹。这种车床主要由工人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和修配车间。转塔车床和回转车床具有能装多把刀具的转塔刀架或回轮刀架,能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由工人依次使用不同刀具完成多种工序,适用于成批生产。自动车床能按一定程序自动完成中小型工件的多工序加工,能自动上下料,重复加工一批同样的工件,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多刀半自动车床有单轴、多轴、卧式和立式之分。单轴卧式的布局形式与普通车床相似,但两组刀架分别装在主轴的前后或上下,用于加工盘、环和轴类工件,其生产率比普通车床提高3~5倍。仿形车床能仿照样板或样件的形状尺寸,自动完成工件的加工循环,适用于形状较复杂的工件的小批和成批生产,生产率比普通车床高10~15倍。有多刀架、多轴、卡盘式、立式等类型立式车床的主轴垂直于水平面,工件装夹在水平的回转工作台上,刀架在横粱或立柱上移动。适用于加工较大、较重、难于在普通车床上安装的工件,一般分为单柱和双柱两大类。铲齿车床在车削的同时,刀架周期地作径向往复运动,用于铲车铣刀、滚刀等的成形齿面。通常带有铲磨附件,由单独电动机驱动的小砂轮铲磨齿面。专门车床是用于加工某类工件的特定表面的车床,如曲轴车床、凸轮轴车床、车轮车床、车轴车床、轧辊车床和钢锭车床等。联合车床主要用于车削加工,但附加一些特殊部件和附件后,还可进行镗、铣、钻、插、磨等加工,具有“一机多能”的特点,适用于工程车、船舶或移动修理站看机床的水平主要看金属切削机床,其他机床技术和复杂性不高,就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电加工机床,也只是方法的改变,没什么复杂性和科技含量。我国的数控磨床水平不错,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因为它简单,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金属加工主要是去除材料,得到想得到的金属形状。去除材料,主要靠车和铣,车床发展为数控车床,铣床发展为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轴机床,可以让复杂零件在精度和形状上一次到位,例如,飞机上的一个复杂零件,以前由很多种工人:车工、铣工、磨床工、画线工、热处理工用好几个月干,其中还有报废的,最新的复合数控机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全干好了,而且精度比你设计的还高。零件精度高就意味着寿命长,可靠性好。由普通发展到数控,一个人顶原来的十个,在精度上,更是没法说,适应性上,零件变了,换个程序就行。把人的因素也降为最低,以前在工厂,谁要时会车涡轮、蜗杆,没个10年8年的不行,要是谁掌握了,那牛得很。现在用数控设备,只要你会编程,把参数输进去就可以了,很简单,刚毕业的技校学生都会,而且批量的产品质量也有保证。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中国在六十年代也搞出了第一代数控机床,但后来中国进入了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等8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的数控机床水平,差距就是20年了,其实奋起直追还有希望,但国营工厂不思进取,到了9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水平,已有30年的差距了。中国改革开放前走的是苏联的路子,什么叫苏联的路子,举个例子来讲:比如,生产一根轴,苏联的方式是建一个专用生产线,用多台专用机床,好处是批量很容易上去,但一旦这根轴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这条线就报废了,生产人员也就没事做了。在1960-1980年代,国营工厂一个产品生产几十年不变样。到了1980年代后,当时搞商品经济,这些厂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经营就困难了,到了90年代就大量破产,大量职工下岗。现代的生产也有大批量生产,但主要是单件小批量,不管是那种,只要你的设备是数控的,适应起来就快。专业机床的路子已经到头了, ;西方走的路和前苏联不一样,当年的“东芝”事件,就是日本东芝卖给苏联了几台五轴联动的数控铣床,让苏联在潜艇的推进螺旋桨上的制造,上了一个档次,让美国的声纳听不到潜艇声音了,所以美国要惩处东芝公司。由此也可见,前苏联的机床制造业也落后了,他们落后,我们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执机床界的牛耳了。但日本人的强项就是仿造,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日本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日本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日本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日本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日本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日本,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中国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美国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数控机床制造大国呢?这个和他们当时制定产业政策的人有关,再加上当时美国的劳动力贵,买比制造划算。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底的产业,而且需要技术积累。不太附和美国情况。但后来美国发现,机床属于战略物资,没有它,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的制造都有问题,所以他们重新制定政策,扶植了一些机床厂,规定了一些单位只能买国产设备,就是贵也得买,这就为美国保留了一些数控机床行业。美国机床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竞争力。欧洲的机床,除德国外,瑞士的也很好,要说超高精密机床,瑞士的相当好,但价格也是天价。一般用户用不起。意大利、英国、法国属于二流,中国很少买他们的机床。西班牙为了让中国进口他们的机床,不惜贷款给中国,但买的人也很少??借钱总是要还的。韩国、台湾的数控机床制造能力比大陆地区略强,不过水平差不多。他们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日本技术发展的。韩国应该好一点,它有自己制造的、已经商业化了的数控系统,但进口到中国的机床,应我们的要求,也换成了日本系统。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信不过。韩国数控机床主要有两家:大宇和现代。大宇目前在我国设有合资企业。台湾机床和我们大体一样,自己造机械部分,系统采购日本的。但他们的机床质量差,寿命短,目前在大陆影响很坏。其实他们比我们国产的要好一点。但我们自己的差,我们还能容忍,台湾的机床是用美金买来的,用的不好,那火就大了。台湾最主要的几家机床厂已打算把工厂迁往大陆,大部分都在上海。这些厂目前在国内的竞争中,也打着“国产”的旗号。近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引起了世界一些主要机床厂商的注意,2000年,日本最大的机床制造商“马扎克”在中国银川设立了一家数控机床合资厂,据说制造水平相当高,号称“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和世界同步。今年日本另外一家大机床厂大隈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一家能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的控股公司,德国的一家很有名的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工厂。目前,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鼓励国民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各厂家也在努力追赶。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我国的数控机床目前能满足中低档产品的订货。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因其社会条件不同,各有特点。1.美国的数控发展史美国政府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由於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当今美国生产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其存在的教训是,偏重於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80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从90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2.德国的数控发展史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於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货真价实,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3.日本的数控发展史日本政府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发展。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1978年产量(7,342台)超过美国(5,688台),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产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占59%)。战略上先仿后创,先生产量大而广的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占去世界广大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一步加强科研,向高性能数控机床发展。日本FANUC公司战略正确,仿创结合,针对性地发展市场所需各种低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在产量上居世界第一。该公司现有职工3,674人,科研人员超过600人,月产能力7,000套,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50%,在国内约占70%,对加速日本和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4.我国的现状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中国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曾三起三落、终因表现欠佳,无法用于生产而停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组织消化吸收“科技攻关”,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1998~2004年国产数控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和。尽管如此,进口机床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从2002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机床进口第一大国,2004年中国机床主机消费高达亿美元,国内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在中高档与大型数控机床的研究开发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更加明显,70%以上的此类设备和绝大多数的功能部件均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国产数控机床特别是中高档数控机床仍然缺乏市场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产数控机床的研究开发深度不够、制造水平依然落后、服务意识与能力欠缺、数控,系统生产应用推广不力及数控人才缺乏等。我们应看清形势,充分认识国产数控机床的不足,努力发展先进技术,加大技术创新与培训服务力度,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问的差距。 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与日本数控机床的水平差距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象日本“机电法”、“机信法”那样的指引;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组织消化吸收“科技攻关”,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1998~2004年国产数控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和。尽管如此,进口机床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从2002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机床进口第一大国,2004年中国机床主机消费高达亿美元,国内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在中高档与大型数控机床的研究开发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更加明显,70%以上的此类设备和绝大多数的功能部件均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国产数控机床特别是中高档数控机床仍然缺乏市场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产数控机床的研究开发深度不够、制造水平依然落后、服务意识与能力欠缺、数控,系统生产应用推广不力及数控人才缺乏等。我们应看清形势,充分认识国产数控机床的不足,努力发展先进技术,加大技术创新与培训服务力度,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问的差距。2003年开始,中国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目前正在提高机械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率,1999年,我们国家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华率是5-8%,目前预计是15-20%之间。 一、 什么是数控机床 车、铣、刨、磨、镗、钻、电火花、剪板、折弯、激光切割等等都是机械加工方法,所谓机械加工,就是把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包含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个方面。能完成以上功能的设备都称为机床,数控机床就是在普通机床上发展过来的,数控的意思就是数字控制。给机床装上数控系统后,机床就成了数控机床。当然,普通机床发展到数控机床不只是加装系统这么简单,例如:从铣床发展到加工中心,机床结构发生变化,最主要的是加了刀库,大幅度提高了精度。加工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是铣、镗、钻的功能。 我们一般所说的数控设备,主要是指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 我国目前各种门类的数控机床都能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世界水平,有的比国外落后10-15年,但如果国家支持,追赶起来也不是什么问题,例如:去年,沈阳机床集团收购了德国西思机床公司,意义很大,如果大力消化技术,可以缩短不少差距。大连机床公司也从德国引进了不少先进技术。上海一家企业购买日本著名的机床制造商池贝。, 近几年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欧洲不少企业倒闭或者被兼并,如马毫、斯滨纳等。日本经济不景气,有不少在80年代很出名的机床制造商倒闭,例如:新泻铁工所。 二、 数控设备的发展方向 六个方面:智能化、网络化、高速、高精度、符合、环保。目前德国和瑞士的机床精度最高,综合起来,德国的水平最高,日本的产值最大。美国的机床业一般。中国大陆、韩国。台湾属于同一水平。但就门类、种类多少而言,我们应该能进世界前4名。 三、 数控系统 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厂商是:日本发那客、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其余还有法国扭姆、西班牙凡高等。国内由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国内的数控系统刚刚开始产业化、水平质量一般。高档次的系统全都是进口。 华中数控这几年发展迅速,软件水平相当不错,但差就差在电器硬件上,故障率比较高。华中数控也有意向数控机床业进军,但机床的硬件方面不行,质量精度一般。目前国内一些大厂还没有采用华中数控的。广州机床厂的简易数控系统也不错。 我们国家机床业最薄弱的环节在数控系统。参考文献:1.《机床与液压》20041No17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4.《机床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黄勇 陈子辰 浙江大学
冲压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摘要:在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贯穿始终。各种冲压工艺的实现都有其基本运动机理,这种运动是与模具密切相关的,各种模具的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能够实现特定运动的要求。设计的模具能否严格完成实现冲压工艺所需的运动,直接影响到冲压件的品质,所以在模具设计中应对机械运动进行控制。同时为了达到产品形状尺寸的要求,不能够拘泥或局限于各种工艺基本运动模式中,而应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机械运动,控制,灵活运用1.引言本论文是以冲压工艺学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冲压工艺基本运动的分析,提出了对冲压模具设计的要求。首先阐述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然后逐项分析了冲裁、弯曲、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机理,指出模具设计中应着重控制到的内容,并介绍了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实例。最后总结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工艺运动分析的方法,并强调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灵活运用对提高设计水平和保证冲压件品质的重要意义。2.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概述冷冲压就是将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料或坯料,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压力机,又名冲床)对其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变形或分离,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一般生产都是采用立式冲床,因而决定了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另外,还有模具与板料和模具中各结构件之间的各种相互运动。机械运动可分为滑动、转动和滚动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在冲压过程中都存在,但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不同,对冲压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既然冲压过程存在如此多样的运动,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就应该对各种运动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模具设计的要求;同时,在设计中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机械运动,以达到产品的要求。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但是在模具中设计斜楔结构、转销结构、滚轴结构和旋切结构等,可以相应把主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模具中的转动和模具中的滚动。在模具设计中这些特殊结构是比较复杂和困难,成本也较高,但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形状、尺寸要求,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3.冲裁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冲裁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分离,然后凸、凹模分开,卸料板把工件或废料从凸模上推落,完成冲裁运动。卸料板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冲裁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一定要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冲裁件切断面质量差,尺寸精度低,平面度不良,甚至模具寿命减少。按通常的方法设计落料冲孔模具,往往冲压后工件与废料边难以分开。在不影响工件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在凸凹模卸料板上增加一些凸出的限位块,以使落料冲孔运动完成后,凹模卸料板先把工件从凹模中推出,然后凸凹模卸料板再把废料也从凸凹模上推落,这样一来,工件与废料也就自然分开了。对于一些有局部凸起的较大的冲压件,可以在落料冲孔模的凹模卸料板上增加压型凸模,同时施加足够的弹簧力,以保证卸料板上压型凸模与板料接触时先使材料变形达到压型目的,再继续落料冲孔运动,往往可以减少一个工步的模具,降低成本。有些冲孔模具的冲孔数量很多,需要很大冲压力,对冲压生产不利,甚至无足够吨位的冲床,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不同长度的2~4批冲头,在冲压时让冲孔运动分时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小冲裁力。对那些在弯曲面上有位置精度要求高的孔(例如对侧弯曲上两孔的同心度等)的冲压件,如果先冲孔再弯曲是很难达到孔位要求的,必须设计斜楔结构,在弯曲后再冲孔,利用水平方向的冲孔运动可以达到目的。对那些翻边、拉深高度要求较严需要做修边工序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设计。4.弯曲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弯曲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死,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变形折弯,然后凸、凹模分开,弯曲凹模上的顶杆(或滑块)把弯曲边推出,完成弯曲运动。卸料板及顶杆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弯曲的质量或生产效率,必须首先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一定要足够,否则弯曲件尺寸精度差,平面度不良;其次,应确保顶杆力足够,以使它顺利地把弯曲件推出,否则弯曲件变形,生产效率低。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弯曲件,应特别注意一点,最好在弯曲运动中,要有一个运动死点,即所有相关结构件能够碰死。有些工件弯曲形状较奇特,或弯曲后不能按正常方式从凹模上脱落,这时,往往需要用到斜楔结构或转销结构,例如,采用斜楔结构,可以完成小于90度或回钩式弯曲,采用转销结构可以实现圆筒件一次成型。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些外壳件,如电脑软驱外壳,因其弯曲边较长,弯头与板料间的滑动,在弯曲时,很容易擦出毛屑,材料镀锌层脱落,频繁抛光弯曲冲头效果也不理想。通常的做法是把弯曲冲头镀钛,提高其光洁度和耐磨性;或者在弯曲冲头R角处嵌入滚轴,把弯头与板料的弯曲滑动转化为滚动,由于滚动比滑动的摩擦力小得多,所以不容易擦伤工件。5.拉深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体积成形,然后凸、凹模分开,凹模滑块把工件推出,完成拉深运动。卸料板和滑块的运动非常关键,为了保证拉深件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拉深件容易起皱,甚至裂开;其次应确保凹模滑块压力足够,以保证拉深件底面的平面度。拉深复合模设计合理,可以很好地控制结构件的运动过程,达到多工序组合的目的。例如典型的落料拉深切边冲孔复合模具的设计。另外,有些装饰品和日用品的拉深件需要有卷边(或滚边)工序,模具设计中也用到了滚轴结构,所以在卷边过程中滚动的摩擦力非常小,不容易擦伤工件表面。对那些需要在马达中旋转的拉深结构件,切边的高度、跳动度等要求相当高,需要在模具中设计特别的旋切结构,利用旋转(切)运动修边,不仅能保证切边的尺寸精度高,甚至切边的毛刺及冲切纹路亦相当美观。值得一提的是,此旋切结构在实际设计改良后,已经非常易于模具加工制作,并且已运用于连续拉深模具当中。6.连续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连续模具中常常同时包括了冲裁、弯曲和拉深等冲压工艺,因而其冲压过程中的机械运动也包括了这三种工艺的基本运动模式,对连续模具中运动的控制,应分成各基本工艺分别进行控制。通常连续模具要求不断加快冲压速度,提高生产效率,有些形状较复杂、较特别的冲压件,其冲压运动较费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可以分解成效率较高的冲压运动。例如,工程膨胀螺钉圆筒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即可将其圆筒成型运动分解为两侧90度圆弧弯曲~中间60度圆弧弯曲~整体抱圆~圆度校正四个工序,不仅提高效率,亦能保证冲压件圆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连续模具因为在实际生产中还牵涉到送料机、吹风装置等,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让冲床、模具、送料机和吹风装置的运动在时间上配合好,连续模具才能真正顺利生产。7.结束语尽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原理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共同点,就是卸料板(或滑块)的运动是重要的控制因素。实际上,在模具设计当中,产品的冲压工艺不可能都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那样简单,应当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产品工艺作好运动分析,再据此作进一步的设计。在对产品工艺运动作分析时,应主要考虑其必要性、时间性、可行性,还应具有创造性。必要性是指运用基本运动原理判断需要那些运动来实现产品工艺;时间性是指所需各项运动的先后顺序;可行性是指能否通过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来实现所需运动;创造性是指在前述运动无法被实现或运动无法完全实现产品工艺的情况下,要善于大胆采用新方法去努力实现产品工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对机械运动的灵活运用。 冲压过程存在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而各种机械运动对冲压工艺实现与冲压件品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灵活运用对提高设计水平和保证冲压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有一些是从万方上下载的,你要的话发信。
86 浏览 4 回答
231 浏览 3 回答
312 浏览 4 回答
197 浏览 4 回答
301 浏览 5 回答
334 浏览 6 回答
171 浏览 4 回答
232 浏览 3 回答
186 浏览 5 回答
98 浏览 4 回答
140 浏览 4 回答
286 浏览 4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
295 浏览 5 回答
305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