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而内不化出自《知北游》篇:“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这里的“化”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自然的变化,是对事物的一种反应,所以叫“随化”更为准确;“内”,内心,这里是指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的自然本性;“外”,指人对内心之外的所有事物的态度以及外在行为.所以“内外之化与不化”探讨的是如何处理人的自然本真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的问题.“内化”就是改变内在的自然本性,如追慕权贵、屈委逢迎等,“内不化”反之,是保持内心的本真;而对外物的顺应叫“外化”,反之则为“外不化”.庄子主张的是什么呢?是“外化内不化”,就是顺应外物而保持本性.而我们一般的理解,顺应了外物往往要改变本性,比如孔子讲的“复礼”就是对社会制度的顺应,但“复礼”的同时或者说前提却是“克己”,无疑是对内心自然本性的伤害.“外化”和“内不化”岂不是非常矛盾的了吗?其实并不矛盾,非但不矛盾,并且“外化”和“内不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内不化”容易理解,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做变化,关键是对“外化”的理解.我们说过,“化”是对事物的一种反应,是“因之而化”.那么是因为什么做出的变化呢?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庄子所要求的认识高度,那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外化”.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高度或者叫境界.我们可以参照《大宗师》里“外天下”和“外物”的说法,“外天下”就是能够超越而到社会生活之外,即不入世不流俗;“外物”就是能够超越到万物之外而能够“以道观物”.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三个层次,意思最低的层次,就是“天下”.这个层次就是我们熟悉的世俗社会;第二个层次就是“外天下”,超越世俗的境界,达到了“物”的境界,这时候就是“以物观物”了;再高就到了“外物”,这时候就是《齐物论》里说的“万物一齐”,“以道观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