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是我国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较早的领域之一,研究工作也卓有成效。彭小麟于 1991 年就提出森林景观中的边缘效应影响问题; 而徐化成( 1994) 、刘先银等( 1994) 则是林业工作者中较早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应用到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学者。之后,郭晋平著的《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也是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臧润国等( 1999) 则主要探讨了森林斑块动态与物种共存机制及森林生物多样性问题。此外,马克明等( 1999 ~2000) 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的森林景观格局、森林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刘灿然等( 1999 ~2000) 对北京地区的植被景观斑块特征等也都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探索( 肖笃宁等,2003) 。
森林景观生态( forest landscape ecology) 研究是美国景观生态学派的特色。诺斯( Noss,1993) 在全面分析天然林与经营的森林景观特征差异的基础上,阐述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森林景观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反映森林整体景观结构的指标,包括森林景观年龄结构、森林群落类型结构和群落斑块结构、斑块大小形状、森林岛和森林斑块空间关系、林火格局、森林敏感物种和林道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结构指标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意义; Odum E. T. 和 Tumer M. G. 对佐治亚州景观变化作了研究,并构造了基于转移概率的随机模拟模型。森林景观变化和森林破碎化过程、景观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景观调控问题,始终是美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DavisJ. M ladenof 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角度分析了北方阔叶混交林区森林景观变化的特点,阐述传统森林经营与“动态景观异质性”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应将基于群落生态学原理所采取的经营活动与景观整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对森林景观格局与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是景观格局对景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格局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生态效应; 斯皮司等利用 Landsat 卫片,分析了俄勒冈州西部 2589km2范围内经营的森林景观从 1972 年到 1988 年期间的变化,将森林分为郁闭的针叶林和其他森林,分析了不同权属的林地其间不同森林斑块大小组成结构及其变化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