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长期执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农业长期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甚至低于帝俄时期。
在赫鲁晓夫看来,摆脱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所以他会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扩展资料
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的发展经过:
(1)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这让赫鲁晓夫振奋不已,从此对玉米刮目相看;
(2)同年底,赫鲁晓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一上任,他便打算推广种植玉米。为此,他首先在自家菜园进行了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3)1953年,他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这些成功经历使他萌发了在苏联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1953年全苏苏联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
(4)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
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赫鲁晓夫的政策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打击,“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玉米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