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智慧教育下的教研论文

发布时间:

智慧教育下的教研论文

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智慧教育成为了引领教育界的新特征与新体验,受到高度关注与一致好评。智慧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的无线通讯设备相结合,从而打造出的具有智能化、感知化的教育系统模式。现已成为了数字教育的升华版,被现代化教育界一致看好。智慧教育功能是能够将数字化教育体系变为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教育,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与传统教育方法不同的是,智慧教育能够为学生在教育中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并突出技术特征的优势,具有众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使智慧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手段[1]。为有效的促进教育体系的发展,应将数字化教育体系逐渐向着智慧教育的方向转型。目前,智慧教育已成为了必然趋势,成为了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引领着全国传统数字化的教育迈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使教育被信息化覆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教育具有自身新的内涵与特征,本文就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其的了解。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一)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教育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教育以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讯等结合智能化的教育体系的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2]。将数字化教育升级为智能化的水平,实现了信息化的覆盖,以信息与智能引导数字化的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智慧教育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周围的信息环境,为人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与改变。智慧教育优化了信息系统,信息化发展促进了智慧教育的进步,两者的和谐进步已成为了带动教育界发展的新目标,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数字教育与管理水平以及信息技术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带动了教育界的发展。然而却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使其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迅速的发展,但智慧教育的到来,有效的改变了现状,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与进步。

(二)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智慧教育可以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升级产物。智慧教育虽基于数字化的教育统筹内,却又不同于数字化教育,具有云计算、移动通信等全方位的技术相融合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化在数字教育的影响力度。与数字教育相比较,智慧教育具有培养智慧型与创新性人才的战略目标。在建设模式方面,根据教学的设备环境与资源应用了驱动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云学习、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数字教育的静态固化等转变为了动态的生成[3]。在教学方式上具有极大转变,由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了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实现了在线学习与智能化教学的相和谐的局面。并且在管理方式与思想评价上较数字教育有较明显的不同,进一步实现了归一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的手段,推进了科学性评价的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二、智慧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特征

随着智能教育的到来,完全打破了教育信息的生态平衡,成为了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智慧教育的教育特征而言,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入融合的特点。所谓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是指管理手段、科研成果、教学方式与校园生活的融合。对于智慧教育而言,如何在课堂上将信息与课程的内容快速详细的传递给学生,是首要的追求目标。智慧教育还具有资源共享的教育特征。智慧教育根据现今社会的需要,将目标转变为了培养智慧型与创新性人才的战略,将优质的教育信息迅速传遍于学习者的眼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为教育体系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打开优质教育的大门,进行智能化无障碍的交流,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可以看出,智能教育的教育特征能够有效的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技术特征

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智能教育的技术具有显著的特征。其特征包括智能的管控、对情境的感知方面。对于情感的感知,主要是根据数据的显示为学习者提供推送式的优质服务的过程。能够有效的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背景及交往的需求。而智能管控主要是通过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管理进行教育操控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智能操控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并对数据与结果进行智能诊断,使教育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利用智能分析,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共享业务的升级。由此,智能教育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结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得知了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教育与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的关系与作用。并对智慧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了解了智慧教育的教育特征与技术特征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然的发展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体系,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的智慧型与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06):3-11。

[2]陈耀华,《杨现民.国际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29(10):5-1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8(01):77-84。

运用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的论文

近年来,各地继续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师们所殷切期盼的,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教师们反映出很多不适应:由于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各学科课时大量减少,但总的要求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教学任务依旧,升学压力依旧。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总感觉捉襟见肘,一些本应该拓展的内容不能拓展了,一些本应该加深的难度不能加深了。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发展,真正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即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下打造“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总起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一、明快

一是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和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二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三是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要适合课堂教学内容。

二、融洽

融洽是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

三、投入少,产出多

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2)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4)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后进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肃处理。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教师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2.学生方面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与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学生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教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教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3.师生结合

一个班级的师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教练。每一节课就象一次训练,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王军霞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光教师“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

如果每位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课堂教学想要不高效都不可能。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投入情感、激发智慧,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健康成长。“高效课堂”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智慧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等等新名词相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但是很多研究者在还没有搞清楚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和差别时,就开始开展轰轰烈烈的改革之路,如有人认为,只要建设了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等,就实现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就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智慧教育,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由此可见,很多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该对智慧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是按照原有教育体系的需要应用技术。这是原有教育体系的信息化,是将技术贴到教育教学中去。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部分质量问题。比如在管理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各种信息汇聚在一起,根据工作需要调取所需信息,特别是通过移动终端,在不携带任何纸质材料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调取所需信息,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教学上,将相关学习及时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大大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这种做法,除了提高效率外,从方便信息和资源获取的角度讲,是一种信息和资源获取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在管理工作上的作用比较显现,可在教学和学习方面,尽管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足以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因为教学和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引起的,有的甚至是教学目标定位有问题。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也解决不了质量问题,这就需要研究出新的教学和学习思路、方式方法,甚至重新定位学习目标。但在常规条件下,大多数问题很难找到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没有新手段、新条件的情况下,要想找到可操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教育信息化的做法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针对教育教学的瓶颈问题,探索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再根据新思路和新方法的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的支撑环境,来实施新的教育体系。这种做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的核心瓶颈问题,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才有可能实现智慧教育。 关于智慧教育的概念,众说纷纭。祝智庭教授指出:智慧教育就是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灵巧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方法,使其由不可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人才。黄荣怀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它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从以上两种智慧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为智慧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智慧教育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伙伴学习、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师帮助学习,逐步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智慧教育视域下,能够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控,最大限度地将师资、设施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能够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典型学生的学习经验实时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改变优质教育智慧的供给形态等。因此,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学生智慧成长、教师智慧教、学生智慧学、管理者智慧管、教师智慧成长、学校与家庭智慧沟通等。 智慧教育的实现,需要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型,构建智慧教育模型。智慧教育包括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修等方面,实现智慧教育的基础是智慧教育模型,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及智慧研修等要素,如图1所示。该模型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学科素养及多元智慧框架下,利用技术构建有效学习环境,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智慧得到长足和多元发展。智慧学习是指学生在智慧学习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动态掌握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不同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定位合适的学习层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得到最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获得最有效的教师指导和帮助等完成学习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人生品格,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善恶辨别能力,多元智慧得到长足发展。智慧教学是指教师能够动态监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组织、指导学生定位合适的学习层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找到合适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建立合适的学习群体,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网和调控系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 二、智慧教育的基本思路 按照原有教育体系的需要,直接应用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和学习中,想要引起革命性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按照这种方式,要想通过信息化实现智慧教育的可能性非常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采取第二种信息化实施路径,才真正有可通过信息化实现智慧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路径选择正确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来实现智慧教育。具体讲,就是教育信息化从教育教学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才能够实现智慧教育。 要回答这一问题,应从什么样的教育是才是智慧教育,确定出实现智慧教育的瓶颈问题,探索出破解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教育);找出实施新思路、新方法遇到的条件障碍;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通过信息化如何提供实施教育新思路、新方法所需要的新条件。 教育到底做到什么样才是实现了智慧教育呢?现在,大多数评价标准更多侧重在环境、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保障条件,不是核心标志。智慧教育的核心标志应当以学生培养结果和学习过程优劣为主要依据。其中,至关重要的衡量依据应当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说,智慧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从学生角度看,就是学生认同、主动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能够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条件完成学习活动,能够找到最适合的教师引导、组织、指导自己完成学习活动,能够找到最适合的伙伴共同完成学习活动等,是否真正做到了。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在常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学校,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教师面对至少40多个学生,要实现让每个学生按照适合的方式、适合的条件、适合的教师、适合的伙伴开展学习活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现有的学校组织形态下,普遍遇到的困难包括:⑴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活到最高点,因此,学习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⑵教师设计好了教学流程,所有学生是按照统一流程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因此,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计划的,严重缺乏个性化;⑶最好的教师只能服务于所负责班的学生,不可能为其他班级学生提供服务,因此,教学不可能是高位均衡的;⑷无论是教师对于教学的改进,还是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改进,大多数都像中医一样,更多的是靠经验,望闻问切,以此判断课堂教学的总体情况,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等。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好坏情况,每项工作的具体质量情况很难准确判断,因此,无法做出精准的调控和管理;⑸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普遍欠缺。大多数教学,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非常缺乏。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应聚焦以上实现智慧教育的核心瓶颈问题,应为构建能够解决教育瓶颈问题的新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撑。教育信息化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途径和手段,通过教育信息化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解决实现智慧教育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而实现智慧教育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改造教育,改造学习,只有实现了改造,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才是真正地实现智慧教育,如图2所示。 三、实现智慧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实现智慧学习的有效路径 要想构建智慧学习的有效路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本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破解本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认为当前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度不高、学习过程缺乏精准调控、计划课堂缺乏个性化、创新及系统思维能力普遍欠缺以及难以获得最好老师和最佳伙伴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探索破解教学和学习本质问题的新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新教育体系,如图3所示。其中,学生培养目标库是智慧教育的内核,学生学习大数据能够为教师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同时也是调控和管理学习过程的一种途径或手段。 1.明确智慧教育内核,培养智慧的人 智慧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培养智慧的人。在常规教学中,我们所学习的新知识大多是教师直接传授,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学习这些知识之后,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不认同,甚至出现迷茫感。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将知识进行还原,以任务或问题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或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学科基本知识体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和学科能力体系,最后培养学生的智慧,如图4所示。 2.建立学习大数据,构建教育调控系统 在学科培养目标库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大数据,具体包括每一个知识点目标库中所有问题和任务是否能够解决或完成,相应的方法体系建构的完整程度,每一个任务或问题、相应方法体系的学习方式等。依据学生学习大数据,建立学生每一个知识点学习微调控,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层次、学习方式,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和方式;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控,根据全班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路网和建议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地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教学和学习的精准调控和管理,具体如图5所示。 3.建立智慧学习路网,改变资源供给形态 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不可能随时随地得到最适合自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正常情况下,课堂上教师要面对全班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活动的统一教学模式,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因材施教。而课后学生更无法得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同样也很难找到最佳学习伙伴的共同交流。由此可见,在常规教学条件下,要想解决高位均衡问题是不可能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按照每一个知识点听讲、自主导学和探究等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分类建立个性化学习路网,包括支撑资源与工具,教师分层讲解和指导微课,学生学习经验分享微课等,改变优质师资教学智慧和学生典型学习经验的供给形态,将最好教师和最佳伙伴的教学智慧和学习经验积淀在学习路网中,最大限度地将优质师资资源和典型学生学习经验随时随地提供给所有需要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给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具体如图6所示。 二实现智慧研修的有效路径 智慧教育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境界,应当渗透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作为教育目的、意义和任务等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智慧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研修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智慧教育理念的落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提出:“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由此,本研究认为智慧研修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现代教师能力培训的方向 智慧教育聚焦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了学生对知识不认同、课堂缺乏个性化、学习过程缺乏精准调控以及难以获得最好老师和最佳伙伴等,因此,教师能力培训的方向要有针对性。教师培训的方向包括了知识还原、环境准备、引导指导和检测评价。知识还原针对的是学生对知识认同度不高现象,主要提高教师将知识还原为问题和任务的能力;环境准备针对的是课堂缺乏个性化问题,主要是指导教师如何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和指导针对的是学生难以获得最好的老师和最佳伙伴问题,主要培养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和引导学生,使他们获得最好的帮助;检测评价针对的是学习过程缺乏精准调控问题,主要培训教师如何对学生学习质量和行为状态数据进行监控和评价,具体如图7所示。 2.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培训体系 本研究中的混合学习模式指的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将网上培训和传统的面授指导相融合的一种模式,从而达到相互补充,互相融合的研修,主要包括了在线培训、交流讨论、教学观摩和集体备课四个模块。在线培训主要是让教师注册账号,在线观看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网络研修,或利用网络上大量的优质资源,完成自主研修;教学观摩主要指的是教师亲自到实践中去观摩,从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和技巧;交流研讨是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组织在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和反馈教学实践等活动。 3.建立智慧研修系统 智慧教师研修系统包括了网络基础设施、软件支撑工具、区域均衡管理、借助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生成的资源、教学模式以及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几个模块。智慧教师研修平台依托于云计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虚拟仿真等技术,借助软件支撑工具集和网络基础设施,在学校、学科带头人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如图9所示。通过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资源等,生成优质的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大规模复制与共享。 三实现智慧管理的有效路径 智慧管理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聚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探索一条由管理转变成治理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学生学习质量、日常行为监测与评价困难; 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监测及评价困难;教师间、教师与家长间、师生间、管理者与教师间、管理者与家长间、管理部门与学校间等的沟通不够及时与畅通;管理者及时了解学校、区域教育状况困难;教育运行状态及时预警、动态科学决策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单纯地通过管理是很难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探索一条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信息化路径。本研究认为实现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方向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量,如图10所示。 如图10所示,该智慧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四个核心功能,即汇集数据、规范过程、预警和决策支持。汇集数据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教育教学中的各类数据,从而全面地了解教育状况;规范过程主要是指规范工作流程,支持业务流程创新;预警和决策是指通过动态监测学校、教育局及相关部门运行状态,为各级管理人员科学决策、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管理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智慧管理的关键是能够按照教育相关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全部连通。 智慧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实际上,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创造了条件。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智慧教育实现了以下3个改变: 1.改变知识和信息获取方式 将知识与信息转变为电子资源,通过搜索引擎、电子书等方式,帮助学生和教师快速获得知识与信息,改变知识与信息获得方式,提高知识呈现效率。这种方式,无论是学生自己学习,还是教师讲解,都有很直接和明显的作用。 2.改变知识呈现形态 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学习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以及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通常是通过抽象的文字,结合图形图片等呈现出来。以这种方式所呈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理解,非常困难。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也存在很大的难度。100个学生听教师讲解,可能会有100种理解。要想让学生容易理解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将知识本来的面貌直接呈现给学生。但是,在常规条件下想将知识的本来面目直接呈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用多媒体、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态,对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对于电磁炉工作原理的学习。没有火苗,没有电阻丝,电怎么就变成热了呢?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通过书本或者老师原有方式的讲解,非常难以理解。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直接模拟出电磁炉打开开关后出现电磁场,放上铜锅、铝锅、陶瓷锅等没有任何反应,放上铁锅、不锈钢锅马上就产生涡流了,涡流流动使锅加热。通过这样的技术应用,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讲解,都变得非常容易了。 3.改变知识学习方式 一看就懂的简单知识不需要探究,疑难复杂的知识最需要探究。探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形成系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探究需要环境和工具,仅靠书本、常规教具和实验环境是很难提供探究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借助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能够为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通过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的探究工具,可以分为2个层次。一是现实环境呈现,为探究提供基本的实际环境,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产生的实际场景,为探究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线索。具体实现方式有3D情境漫游、3D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二是实际探究操作环境模拟,为探究提供基本的操作环境。具体实现方式包括虚拟仿真工具和增强现实工具两种。 比如,以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为例。如果让学生直接学习书本,或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并不一定喜欢学习。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探究,通过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规律。但这在常规条件下很难操作,借助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出探究工具和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去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而言,就变得很容易了。

关于智慧教育的一些看法 目录 一、认识问题(是转身还是前行)(一)改还是不改(势)其实质是已有的擅长的东西和新事物的矛盾:在好的时候想办法打败自己,在不好的时候,想办法让自己强大。这个问题,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大家其实是心知肚明的。(二)“眼”和“网”(明)1.“眼”。视力问题与手机平板的关联度究竟有多高?用眼习惯和手机平板究竟谁是罪魁祸首?这是老师和家长都顾虑重重的一个问题。 事实一:从横向看,从数据看,不能得出视力下降与平板使用的关联。是食物引起了人的肥胖吗?不仔细思考,很容易得出似是而非恶结论。说是,猪肉长在猪身上;说不是,少吃肉确实不容易胖,肉吃多了才要胖。要讲道理,不能人穷怪屋基。事实二:我们的70.80.90年代。从纵向比较看,80,90,00,10,近视率在不断上升,我们能直观地看到的是,电视、手机在逐渐普及.....那近视是不是这个原因呢?观察一组图片:不考虑遗传因素,近视的原因都还有很多,那究竟什么是主要原因:我们的童年除了物质的变化外,还有哪些主要的不同。仔细比较回忆,我们会发觉,坐的少,动得多。坐少,是因为学习时间不长,专注用眼的时间不长,动得多,眼睛得到的调节就多。在同龄人中,爱好运动的,视力普遍较好;农村孩子视力比城市孩子要好。可见,近视的主要原因在于用眼的习惯。刚才我们学校和五年级视力统计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其中手机、平板的逐渐普及,应该在15以后。《黄帝内经素问》“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久”或“劳”才是根源。2.“网”。互联网是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是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互联网VS网络信息的认知与选择、上网行为,究竟谁是罪魁祸首?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是不是就把股市停了,或者不炒了嘛,你要做好选择嘛,总不能,削足适履,因噎废食,不炒股了撒。要不,咋那么多人炒股、投资呢?再通俗一点,药和方,谁是元凶?我们要做的是,当个好医生,药是要用的,但方子要好,该用的药要用,剂量要得当。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再继续讨论下去。(三)改革,究竟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法)只做加法或减法都是对师生不负责任的做法。1.有加有减——有加必定有减,要不,都要累死;反之,有减必定有加,要不,都要耍死。所以,要该加则加,该减则减2.敢加敢减——善加善减该加时要舍得加,加得不足会影响做减法;该减时要舍得减,减得不足会影响做加法。坚持做下去,得法了,就能够做到善加善减,加减得更加适当甚至恰到好处。3.先加后减——先减后加。先加后减——比如资源建设,课件、习题等等,先前的不齐备或不够适用,就要多花功夫完善,要先加;这些东西做好了,以后就节省了,这就是先加后减。再如,课堂结构有了变化,教为主要调整为学为主,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要发生变化,前期自然就要投入更多精力、时间,所以,先要做加法,待流程熟悉了,大家习惯了,这部分工作量就减轻了。先减后加——刚开始时候,老师学生使用的技术都不熟练,自然影响教学内容,所以,这个阶段内容要适当少一些,熟练之后再加上去;或者说初期一段时间都只能顾及教材内容,到了娴熟后,可以增加拓展内容,这就是先减后加。以前做得少的,以后根据改革需要需增加的。有些事情,要做减法。以前做得多的,以后根据发展情况需减少的。3.改变是一个需要勇气、智慧、付出、毅力的过程。(戒烟、减肥、运动)要做好加减法,就要改变,要舍得。有舍才有得。这整个过程,都需要团队既团队的每个人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上的目标。(四)看不到成效(定)我们的进展不太理想,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家可能没有看到什么成效,对智慧课堂的成效不满意。成效呢?我先请大家看一下这组算式。1.01的365次方——0.99的365次方1.01365大家可以计算或估计一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这是一个专家讲座时举的例子,因为觉得很有说服力,所以我借鉴了过来。有没有立竿见影包治百病的,自然是没有的,如果说有,哪一定是人的!就像那个糟老头子一样。所以,我们要客观认识我们的成效、进步和现状,增强信心,并不断修整和改进我们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前进。正如图片里说的,积跬步以至千里.....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应该在认识上更清晰了些,是转身,还是前行,肯定是后者。二、我们离“智慧”究竟还有多远(为便于区别,以多或少描述,不带感情色彩)既然说的是智慧教育,我们分别开展一年多,大半期了,我们的教学,究竟“智慧”到了什么程度?或者说,我们离“智慧”究竟还有多远。1.工具:先来看看工作的演变历程:粉笔加黑板=1.0——投影=2.0——交互式白板、一体机=3.0——交互式白板、一体机+平板=4.0从工具看,是越来越智慧了。2.行为(1)备课。教学思路:教什么,怎样教,主要考虑输出;以怎样教为主,侧重讲清知识点,重点是怎样输出。【输出≠输入】资源形式:以PPT和电子文档为主,微视频较少;试卷?来源渠道:以原有课件、自我构思、网上搜索为主,忽视固有平台(开十二、学科网)。教师意识:备教材、教法多,备学情学法少;多关注知识,少关注能力。(2)课堂。课堂模式:以教为主,以讲为主;教学流程几乎没有改变。组织方式:师生互动为主,生生互动少;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教导学习多,自主学习少;眼、耳、口参与多,手脑并用少。技术模式:图像模式为主;PPT功能、投屏功能;(3)检测。多客观题,少主观题;多结果性检测,少过程性检测;多老师批阅、检查,少学生互批互改。3.比较分析上述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从1.0到4.0,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倒推,从4.0到1.0,哪些东西是前一阶段我们不能够实现的?结论:我们在一点一点改变;我们改变得还不多;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改变。4.思考以“互联网思维”,我们可以做哪些改变?——技术与装备,平台与功能,如何得以更大化、更优化的使用。以教育评价思考,我们需要做哪些改变?——学得好不好。学得多与少,习得过程的感受。新资源+新设备+新模式=高效课堂(乐山市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课堂的会议主题)结合我们的现实和乐山的理念,我认为穿新鞋没有走新路,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有了板板车、摩托车、轿车,还在肩挑背磨。没有充分发挥新设备新资源的优势,也没有形成新模式,没想到跑哈摩的、滴滴打车增加运行的效益。毛驴。寓言。毛驴不仅可以拉磨,也可以驼货物,还可以用来接新娘。资源要充分利用,要有新的运作模式,才能发挥更大效益。三、操作问题:新路可以怎样走(一)指导思想1.首先考量的因素是学得好不好。关键词1是学,学生、学习;关键词2是好不好,主要考量汲取的渠道、过程的状态、学习的结果,其中学习结果包括成绩提升,更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学好的,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不是考量老师教的顺不顺心,应不应手,这是一个比需要明确的问题。2.实施路径—原则思路有了,该怎么办?结合我们的教学,参照乐山的理念,是否可以这样思考和操作:实施路径——新资源+新模式由此,可以得出,该怎么走?看学得好不好,新资源和新模式是否充分融合结论:一方面,学得好不好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好,资源技术的运用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资源技术的运用得好,应该也一定能促成学生学好。于是,我们有了继续讨论的前提。在讨论操作策略前,还要解决一些认识问题:中国长辈的通病: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但是就是不放手。原因:溺爱......嫌孩子做的不好.....嫌耽误时间.....却不曾仔细想想,做了比不做好,先做比后做好,多做比少做好,做着做着自然更好,就如我们的社会节奏,太急了,过于功利了.....都知道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培养习惯、能力,父母不能遮风挡雨一辈子;有一种爱叫做让孩子自己动手。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真正的成长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终身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不断适应社会,不断实现自我。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动手摆小棒和图示摆小棒1.新资源说到这里,其实心里没有多少底气,因为在具体操作方面,大家都比我强,只是,我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相对系统地思考......内容更新,动静结合;来源更新,以拿来为主;呈现形式更新,以导学为主:内容,除文档、PPT,视频、微课;动静结合,影像俱全,信息容量更多更全面。来源,积累、自创、拿来、链接;呈现形式:教师思路呈现,学生自主选择。备课。1.备内容(课标、教材、考题、目标;备学习资源) 以往都是课标、教材、考题、目标,为什么要增加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为了充分发挥硬件、软件的效益,使学习更加个性化,以解决学生差异化的问题。2.备流程(学习环节与学习方式、目标检测与监检测方式)(固定的模式、激励组织机制)就如送快递的一样,到哪里,要下那些货,怎么下.....越是现代化的东西,前期可能越花时间。步行——自行车——摩托——轿车;说走就走的旅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0000年前与现在。生吃与熟食。前期准备越多,可能后期的进展就快,效果更好;所以备课要花大力气,要做加法。要实现更多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你要多设计学生的自学、互学,老师要少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组织与调控很重要,这些也涉及到要做加减法。3.总的来说,以往自上而下为主,以教师预设和讲为主;现在自下而上为主,以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生成为主。2.新模式,核心是以学为主,以培养学力为主。上课。是一个在教师预设下的自下而上的过程。一般来说,课堂流程主要为:1.自主学习。主要完成复习、预习、新课前置学习,检测等。2.师生共学。学生展示,教师点拨。3.巩固提升。课堂练习、检测,进行拓展内容的学习。操作办法。1.自主学习。可推送微课、PPT、文本等资源;学生有差异,可通过推送检测题、思考题了解学情、为新课做准备。教师通过巡视、联系反馈掌握学生情况,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客观题检测面和深度不够?看看语文的选择题。关键在于怎样设计练习题,花多大功夫去做。主观题怎么办?同学间随机相互评阅,就批阅对象的作答发言展示。这一环节的核心是知识的过手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难点是怎样快速进行主观题判别——互批——发现收集问题——解决问题。2.师生共学。学生展示可为小组、个人、全班,可为上台、座位,可为讲解陈述、书面作业反馈等。教师点拨可为依据学生展示点拨,可为重难点内容讲解,视内容和前测情况进行调整。这一环节重点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难点是挑战教师预设,调动和调控课堂。3.巩固提升。课堂练习、检测,拓展内容的学习。    作业怎样呈现:客观题用平板;主观题用作业本,拍照组织三字经:固化模式流程,使师生适应、习惯。点拨调控:评价(激励)组织:定规则,重过程,诺必果。忌:不紧扣本节内容,随意发散;教师引导话语指向不明;有学生跟不上节奏;四、发展问题(路不清楚,但山在那方;目标就是前行的方向)1.从教育与外部的联系看,智慧教育表现为知识信息的获取无处不在、无处不联,以满足信息摄入的需求。从学习者内在的成长看,智慧教育表现为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自觉、学习能力,以满足成长自我的需求。2.路径:接下来从哪些方向努力:备课、上课....咋去教研、攻克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坚定不移、节奏更快、措施更有力地推进智慧教育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

智慧教育议论文

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工作,单有热情和勤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智慧。 教师的智慧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思想、教育艺术、教育能力和教育手段等综合产物,是教师个人品质、教育经历、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的表现。教师的智慧是充满理性的,闪烁着教育的璀璨光辉。教师的智慧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教育的冲突,可以提高教育的成功效率,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它能激活教育之水,泛起涟漪,使之充满生机,它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灌溉满园花朵。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之所以能成为人师,是因为他心智聪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智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有魅力、有品位和受欢迎教师,一定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 学习与思考是教师智慧的两翼。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快。专事文化知识传授的教师,如不及时充电,就适应不了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教育智慧的源泉就要枯竭。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智慧是教师对教育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结果。深思熟虑会使智慧源源不断地产生。学思结合,两则相互促进消化,会使教师智慧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思考要经过实践的验证。一个睿智的教师把实践变成思考的试验田,思考在实践中日渐深刻,实践在思考中日渐完善,在实践与思考中智慧得以养成。 幽默与机智是教师智慧的手段。幽默是一种润滑剂,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课堂气氛有点紧张时,不妨幽它一默,让学生获得会心一笑,以使学习显得轻松愉快;批评学生课堂纪律时,也不妨掺进幽默,这既不伤学生自尊,又能使他们警醒改正。聪明的教师在教育中会经常使用幽默这种武器。教育是需要机智的,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突发事件随时有可能产生,意料不到的情况随时有可能出现。这需要教师要有瞬间反应能力和巧妙断事能力。借题发挥、循势诱导、愤悱启发、化解矛盾等都是教育机智的表现。有机智能摆脱教学困境,有机智会让教育走向成功。教育的机智是课堂的活力所在,需要教师用心领悟才能获得。 仁爱与宽容是教师智慧的态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能溶解冷漠,能去除一切芥蒂。坚持用爱心去浇灌每一朵鲜花,一定会满园春色。对受伤的花蕊尤其要精心呵护。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首要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智慧必须与爱心紧密联系起来,以仁爱为依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智慧。教师不能动不动就责怪学生,更不能对他们随性发无名之火。对待学生要多一些信任、宽容和善意,不要挥动手中的大棒劈头盖脸地打他们。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期望他们即刻就能改正,有时等待也是一种较好的策略。宽容了他人,受益了自己,这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性的仁爱,更体现了一种智慧技巧。 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教师应该是一个睿智的人,能临事不慌、处乱不惊,能沉着不急、理智不躁,能悠游不俗、从容不迫,思想超前、思维敏捷且有良好思想习惯。教师应该是一个理智的人,感情充沛固然需要,而理智健全更需要,善于用理智克制情感,更善于以理服人,用理性的光辉照亮黑暗的心灵。教师应该是一个明智的人,能识大体、顾大局,明辨事理,择善而从。能采用适当方式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教师应该是一个大智的人,不计一利之得失,不计一日之长短,不逞一时之英豪,心胸博大、宅地仁厚、深谋远虑、目光远大。 教师只有不断地刻苦学习,积极地投身教育实践,深入地思考教育问题,才能真正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日趋完美。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2.0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2.0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V5.0、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2.0[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6.9.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智慧教育论文3000字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 教育 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哲学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一 《浅析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不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现今社会对生命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浅析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探寻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寻求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力求对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哲学; 生命教育;生命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思想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杰•唐纳•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唐纳•华特士所指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状态进行的教育,强调的是最终使个体能够追寻到终极信仰的愉悦和幸福。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 (一) 爱好 智慧与追求真理 智慧是思考的结晶,是哲学家对人、对生命、对世界、对所有问题思考的结晶。有了智慧,人的生命才有深度。学习哲学是一个获得智慧的有效途径,而真正的智慧,还是要透过生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命投入人生的价值体系中去实践,藉以安身立命。对生命与世界的好奇,探究与追求真实与真理是哲学最内在的动力。哲学追求真实的道理,追求人类共同的道路与理念,透过 理性思维 的分析,掌握事物的本性。哲学对人与世界作根源性、全盘性与深入性的反省与探究,进而寻求人类更真实的存在。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伦理价值 生命教育是与伦理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不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从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我们得以追寻生命教育的踪迹。伦理具有普遍性,中国哲学家常将良心视为伦理价值的标准。因此, 良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真理的本质去生活。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和核心的生命教育是无法正常和有效开展的。 (三)关注现实的思考与反省 当今的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中强势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冲击,带给生命与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困惑和迷茫,作为现代人不该是自怨自艾,在迷茫中度过余生,而应不断对现实加以思考和反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 方法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命教育在我国历来已久,也日益受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但总体而言,教育系统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拓宽 渠道 ,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 文化 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四)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使我们得以开拓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看待生命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亮奎.先秦道家生命教育哲学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教育论坛,2008(10). [2]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二 《教育哲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 反思 。 关键词:教育哲学;必要性;价值性 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意义,着重关注了人的自由、理智、权利的发展和教育的职能与价值,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面对来自学术界和实际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价值性的不断质疑,石教授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并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几个基本议题――知识、教学、民主、公正等,从哲学的高度给以清晰、具体、理性地阐释和论述。这本书让笔者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概念,它使笔者在全新的视域里窥得了教育的全貌,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更引发了笔者对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和价值性的深思。 一、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 哲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它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探索现实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哲学自产生之初,就以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们源于生存困境而提出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对人类自身进行探究、追问、考察、批判和反省,以不断追求民主与自由、超越与解放、人生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就是力图使人向最真最善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追求应是“使人成为人”。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人性论,认为人性善也好人性恶也罢,或者认为人生而是块白板,其目的都是试图采用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学是相通的,都关注人的发展,并体现出理性的精神。哲学和教育都以人、世界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根本问题。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教育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活得更美好,它的本真追求应该是不断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回到教育初始的问题,其真义就是为了探询何谓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给教育行动赋形的活动,即赋予纷繁的教育行动以和谐而优美的形式,使散乱的教育行动朝向对善好人性的促进”[1]。 二、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苏联的影响,教育哲学课程一度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教育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机遇,并由此得以蓬勃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哲学已经重构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教育哲学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断地遭受来自学术界和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质疑,人们为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如何区分、教育哲学是否有必要独立开设等问题困惑和争论不休。 对于这些困惑和问题,石教授给予的回应是清晰而明确的:教育活动需要哲学,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正如黄济先生所谈到的,重新开设教育哲学,首先是学科设置的需要,是培养视野开阔、理论思维水平高的师资的需要;其次是拨乱反正、有效审视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并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的迫切需要;另外还是有效应对教育所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并完成未来赋予教育新使命的需要。总之,教育哲学的重新开设,是教育实际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2]。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在这方面,虽然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都可以提供知识基础,却仍然不能满足界定和明晰教育目的的要求。只有当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才能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寻觅到教育的意义。此外,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含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辩护必然受制于一般的哲学,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一个时代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然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3]。 三、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 高伟教授认为,“为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进行辩护是一种不具有思想性的学术行为。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不需要辩护,教育思想才需要辩护。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为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思想给出理由”[4]。石教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并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其理性并引导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为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教育者唯有在其帮助下才能在学习许多教育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一点正如奈勒所指出的:“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者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5]。除此以外,教育哲学还可以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与反思,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思想平台。在这里,石教授特别指出,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是一个无立场的思考,而是从著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信念出发,对教育哲学价值的主观阐释。 受到石教授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价值: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 时下最时髦的一句教育 口号 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6]。超越性――人的生命本质――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今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其结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7]。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自杀问题的日益严重。自杀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作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价值合理性的丧失[8]。因此,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作用就应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把个体的自然生命引向超越性的类生命,使人的生命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育哲学意味着不断把个体成长引导到最初的起点,以向自然的不断回归来甄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以热情与理智的培养来提升人性的境界。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可以使得我们对教育、对人自身以及二者的关系获得更准确地把握,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也有了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二)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又必然基于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直指个体的精神世界。精神的侏儒化正成为时代的精神状况,当前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湮没在现实的功利主义欲求之中,成为了个人搏击世俗生活利益的工具。宗教关乎信仰,哲学追问本源和价值。教育学是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属于教育事实的问题,当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时已内在地包含着自身价值的前提,体现着价值的追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哲学思维来审视教育活动,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明晰各种教育价值、教育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哲学便优于教育原理,前者探求的是教育背后的深层东西,比如以什么方式、据什么观念来认识教育、教学等,已经不拘泥于就教育而论教育。所以,教育哲学能够帮助分析和辨明教育中隐含的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那些未经反思而认同的价值观点,使他们通过不断地价值完善及反思以达到最终传播和传承价值的目的。 教育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澄清教育价值,激励教育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合理认同,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进入教育实践,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完整的实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行动。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宽广的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平庸的追求。 (三)实践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类极易不计后果地拥抱一波接一波的变革,也极易盲目地抵制变革,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直以来,哲学的功能之一是对当时一些争论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哲学的另一功能是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那么,教育哲学的学习就有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它能够使人们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新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给以深入、理性地反思。 石教授提到,“教育哲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为那些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服务的。”[3]35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育哲学总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知识,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而造成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之不理不睬,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著作被束之高阁。关于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也一度引发了教育者的热议,它到底是该哲学化还是实践化,似乎构成了教育哲学的两难处境。其实不然,哲学化取向或是实践化取向本身都无可厚非,都是教育哲学的发展路径之一。研究者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只是最终都需在偏向的“度”和“量”上把握好,给实践以指导。此指导并非要告诉教育实践工作者什么是无可辩驳的教育真理,而是帮助他们思想上的成熟,增进他们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评价杜威时说,杜威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希望从哲学中得到任何普遍有效性或真理这样的东西。那么此刻,我们也不能希冀从教育哲学中寻求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所能得到的是理性的提升和反思品质的形成。正如高伟教授所言:“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仅仅探索一种可能性,其意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希望通过它来发现我们思想当中的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哲学还是教育,当然也包括教育哲学,都不会也不能拒绝那些关于人类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安置这些价值”[4]。 总而言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教育与哲学的结合点是人。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事情上的思考,引向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教育哲学使教育工作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其存在必要而且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试论教育哲学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6):15-22. [2]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伟.论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J].复旦教育论坛,2011,(2):5-9.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7]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19-23. [8]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三 《试谈高等教育哲学对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使命的哲学观 所谓大学使命,描述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和要求,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大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事实上,这句话非常清晰地表述了“大学”的三重使命。大学的使命为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但能够让大学内部组成人员对大学实施的各种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解,也确保了大学内部的组成人员对大学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为大学的发展赢得很高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支持。因此,大学使命对于大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高等教育哲学存在两种途径来确立它的地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坚持认识论观点的人,他们更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作为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西方的中世纪大学以追求知识与传播知识为目的,调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进行真理的探究和人格心灵的陶冶。而坚持政治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对深奥知识的探讨不仅是对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大学,那么,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也就无法容易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解决问题。“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空中楼阁”,伴随着大学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它成为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国家生存的“工具性”活动,高等教育价值观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重认识论转向了中政治论;大学的最终目的由追求和传播知识转为紧密联系社会、为社会服务。 二、大学使命的定位 在社会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显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一种实体机构,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使命:将对真理的追求、文化的传播为己任,引导社会行为方式和道德舆论,研究和传授科学,教育新人全面发展。[4]现代的大学,除了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还要引领文化传承,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一)大学固有的职能培养人才 潘懋元在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论述中指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产生,首先要发展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教育最为基础的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主要任务救市是通过传递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教育人、培养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异化的人。”除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来完成它指引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当今的大学不是太功利化就是太理想化,教育的改革也只有使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来缓解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教育的目的要服务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轴心的位置,作用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把发展学术作为第一要务,而是着重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21世纪初是学术界发生重要转型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方向和财政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和广泛的服务于社会。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将会从根本上破坏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三)大学教育要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大学生并不愿意思想受到禁锢、自己的心灵受到侵犯,所渴望的而是教育者关注他们思想和心灵。如果教育者对学生只是一味的指责,并不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只会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感到迷茫和彷徨;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陈旧的思想观念禁锢,也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够适合社会的迅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注,成功塑造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灵。 高等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和政治论要么重视教育知识,要么重视社会价值,使得人的主体性被忽略。教育作为人的活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是“一己之修明”;我国儒家思想则在强调“学者为己”,主张通过教育达到“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的目的。这就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与社会“安所遂生”。 所以,高等教育所追寻的最终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播和为社会服务,应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单独的注重某一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个人的修养上,它是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必须通过为人类发展服务来达到最终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猜你喜欢: 1. 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 2.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3. 思考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4. 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5. 谈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智慧教育成为了引领教育界的新特征与新体验,受到高度关注与一致好评。智慧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的无线通讯设备相结合,从而打造出的具有智能化、感知化的教育系统模式。现已成为了数字教育的升华版,被现代化教育界一致看好。智慧教育功能是能够将数字化教育体系变为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教育,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与传统教育方法不同的是,智慧教育能够为学生在教育中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并突出技术特征的优势,具有众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使智慧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手段[1]。为有效的促进教育体系的发展,应将数字化教育体系逐渐向着智慧教育的方向转型。目前,智慧教育已成为了必然趋势,成为了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引领着全国传统数字化的教育迈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使教育被信息化覆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教育具有自身新的内涵与特征,本文就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其的了解。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一)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教育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教育以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讯等结合智能化的教育体系的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2]。将数字化教育升级为智能化的水平,实现了信息化的覆盖,以信息与智能引导数字化的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智慧教育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周围的信息环境,为人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与改变。智慧教育优化了信息系统,信息化发展促进了智慧教育的进步,两者的和谐进步已成为了带动教育界发展的新目标,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数字教育与管理水平以及信息技术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带动了教育界的发展。然而却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使其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迅速的发展,但智慧教育的到来,有效的改变了现状,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与进步。

(二)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智慧教育可以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升级产物。智慧教育虽基于数字化的教育统筹内,却又不同于数字化教育,具有云计算、移动通信等全方位的技术相融合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化在数字教育的影响力度。与数字教育相比较,智慧教育具有培养智慧型与创新性人才的战略目标。在建设模式方面,根据教学的设备环境与资源应用了驱动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云学习、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数字教育的静态固化等转变为了动态的生成[3]。在教学方式上具有极大转变,由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了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实现了在线学习与智能化教学的相和谐的局面。并且在管理方式与思想评价上较数字教育有较明显的不同,进一步实现了归一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的手段,推进了科学性评价的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二、智慧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特征

随着智能教育的到来,完全打破了教育信息的生态平衡,成为了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智慧教育的教育特征而言,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入融合的特点。所谓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是指管理手段、科研成果、教学方式与校园生活的融合。对于智慧教育而言,如何在课堂上将信息与课程的内容快速详细的传递给学生,是首要的追求目标。智慧教育还具有资源共享的教育特征。智慧教育根据现今社会的需要,将目标转变为了培养智慧型与创新性人才的战略,将优质的教育信息迅速传遍于学习者的眼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为教育体系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打开优质教育的大门,进行智能化无障碍的交流,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可以看出,智能教育的教育特征能够有效的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技术特征

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智能教育的技术具有显著的特征。其特征包括智能的管控、对情境的感知方面。对于情感的感知,主要是根据数据的显示为学习者提供推送式的优质服务的过程。能够有效的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背景及交往的需求。而智能管控主要是通过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管理进行教育操控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智能操控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并对数据与结果进行智能诊断,使教育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利用智能分析,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共享业务的升级。由此,智能教育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结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得知了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教育与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的关系与作用。并对智慧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了解了智慧教育的教育特征与技术特征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然的发展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体系,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的智慧型与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06):3-11。

[2]陈耀华,《杨现民.国际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29(10):5-1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8(01):77-84。

浅谈智慧教育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等等新名词相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但是很多研究者在还没有搞清楚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和差别时,就开始开展轰轰烈烈的改革之路,如有人认为,只要建设了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等,就实现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就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智慧教育,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由此可见,很多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该对智慧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是按照原有教育体系的需要应用技术。这是原有教育体系的信息化,是将技术贴到教育教学中去。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部分质量问题。比如在管理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各种信息汇聚在一起,根据工作需要调取所需信息,特别是通过移动终端,在不携带任何纸质材料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调取所需信息,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教学上,将相关学习及时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大大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这种做法,除了提高效率外,从方便信息和资源获取的角度讲,是一种信息和资源获取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在管理工作上的作用比较显现,可在教学和学习方面,尽管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足以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因为教学和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引起的,有的甚至是教学目标定位有问题。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也解决不了质量问题,这就需要研究出新的教学和学习思路、方式方法,甚至重新定位学习目标。但在常规条件下,大多数问题很难找到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没有新手段、新条件的情况下,要想找到可操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教育信息化的做法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针对教育教学的瓶颈问题,探索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再根据新思路和新方法的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的支撑环境,来实施新的教育体系。这种做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的核心瓶颈问题,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才有可能实现智慧教育。 关于智慧教育的概念,众说纷纭。祝智庭教授指出:智慧教育就是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灵巧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方法,使其由不可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人才。黄荣怀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它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从以上两种智慧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为智慧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智慧教育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伙伴学习、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师帮助学习,逐步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智慧教育视域下,能够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控,最大限度地将师资、设施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能够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典型学生的学习经验实时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改变优质教育智慧的供给形态等。因此,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学生智慧成长、教师智慧教、学生智慧学、管理者智慧管、教师智慧成长、学校与家庭智慧沟通等。 智慧教育的实现,需要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型,构建智慧教育模型。智慧教育包括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修等方面,实现智慧教育的基础是智慧教育模型,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及智慧研修等要素,如图1所示。该模型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学科素养及多元智慧框架下,利用技术构建有效学习环境,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智慧得到长足和多元发展。智慧学习是指学生在智慧学习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动态掌握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不同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定位合适的学习层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得到最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获得最有效的教师指导和帮助等完成学习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人生品格,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善恶辨别能力,多元智慧得到长足发展。智慧教学是指教师能够动态监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组织、指导学生定位合适的学习层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找到合适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建立合适的学习群体,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网和调控系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 二、智慧教育的基本思路 按照原有教育体系的需要,直接应用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和学习中,想要引起革命性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按照这种方式,要想通过信息化实现智慧教育的可能性非常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采取第二种信息化实施路径,才真正有可通过信息化实现智慧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路径选择正确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来实现智慧教育。具体讲,就是教育信息化从教育教学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才能够实现智慧教育。 要回答这一问题,应从什么样的教育是才是智慧教育,确定出实现智慧教育的瓶颈问题,探索出破解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教育);找出实施新思路、新方法遇到的条件障碍;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通过信息化如何提供实施教育新思路、新方法所需要的新条件。 教育到底做到什么样才是实现了智慧教育呢?现在,大多数评价标准更多侧重在环境、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保障条件,不是核心标志。智慧教育的核心标志应当以学生培养结果和学习过程优劣为主要依据。其中,至关重要的衡量依据应当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说,智慧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从学生角度看,就是学生认同、主动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能够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条件完成学习活动,能够找到最适合的教师引导、组织、指导自己完成学习活动,能够找到最适合的伙伴共同完成学习活动等,是否真正做到了。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在常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学校,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教师面对至少40多个学生,要实现让每个学生按照适合的方式、适合的条件、适合的教师、适合的伙伴开展学习活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现有的学校组织形态下,普遍遇到的困难包括:⑴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活到最高点,因此,学习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⑵教师设计好了教学流程,所有学生是按照统一流程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因此,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计划的,严重缺乏个性化;⑶最好的教师只能服务于所负责班的学生,不可能为其他班级学生提供服务,因此,教学不可能是高位均衡的;⑷无论是教师对于教学的改进,还是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改进,大多数都像中医一样,更多的是靠经验,望闻问切,以此判断课堂教学的总体情况,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等。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好坏情况,每项工作的具体质量情况很难准确判断,因此,无法做出精准的调控和管理;⑸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普遍欠缺。大多数教学,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非常缺乏。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应聚焦以上实现智慧教育的核心瓶颈问题,应为构建能够解决教育瓶颈问题的新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撑。教育信息化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途径和手段,通过教育信息化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解决实现智慧教育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而实现智慧教育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改造教育,改造学习,只有实现了改造,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才是真正地实现智慧教育,如图2所示。 三、实现智慧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实现智慧学习的有效路径 要想构建智慧学习的有效路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本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破解本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认为当前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度不高、学习过程缺乏精准调控、计划课堂缺乏个性化、创新及系统思维能力普遍欠缺以及难以获得最好老师和最佳伙伴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探索破解教学和学习本质问题的新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新教育体系,如图3所示。其中,学生培养目标库是智慧教育的内核,学生学习大数据能够为教师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同时也是调控和管理学习过程的一种途径或手段。 1.明确智慧教育内核,培养智慧的人 智慧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培养智慧的人。在常规教学中,我们所学习的新知识大多是教师直接传授,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学习这些知识之后,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不认同,甚至出现迷茫感。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将知识进行还原,以任务或问题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或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学科基本知识体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和学科能力体系,最后培养学生的智慧,如图4所示。 2.建立学习大数据,构建教育调控系统 在学科培养目标库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大数据,具体包括每一个知识点目标库中所有问题和任务是否能够解决或完成,相应的方法体系建构的完整程度,每一个任务或问题、相应方法体系的学习方式等。依据学生学习大数据,建立学生每一个知识点学习微调控,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层次、学习方式,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和方式;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控,根据全班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路网和建议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地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教学和学习的精准调控和管理,具体如图5所示。 3.建立智慧学习路网,改变资源供给形态 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不可能随时随地得到最适合自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正常情况下,课堂上教师要面对全班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活动的统一教学模式,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因材施教。而课后学生更无法得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同样也很难找到最佳学习伙伴的共同交流。由此可见,在常规教学条件下,要想解决高位均衡问题是不可能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按照每一个知识点听讲、自主导学和探究等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分类建立个性化学习路网,包括支撑资源与工具,教师分层讲解和指导微课,学生学习经验分享微课等,改变优质师资教学智慧和学生典型学习经验的供给形态,将最好教师和最佳伙伴的教学智慧和学习经验积淀在学习路网中,最大限度地将优质师资资源和典型学生学习经验随时随地提供给所有需要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给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具体如图6所示。 二实现智慧研修的有效路径 智慧教育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境界,应当渗透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作为教育目的、意义和任务等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智慧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研修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智慧教育理念的落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提出:“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由此,本研究认为智慧研修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现代教师能力培训的方向 智慧教育聚焦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了学生对知识不认同、课堂缺乏个性化、学习过程缺乏精准调控以及难以获得最好老师和最佳伙伴等,因此,教师能力培训的方向要有针对性。教师培训的方向包括了知识还原、环境准备、引导指导和检测评价。知识还原针对的是学生对知识认同度不高现象,主要提高教师将知识还原为问题和任务的能力;环境准备针对的是课堂缺乏个性化问题,主要是指导教师如何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和指导针对的是学生难以获得最好的老师和最佳伙伴问题,主要培养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和引导学生,使他们获得最好的帮助;检测评价针对的是学习过程缺乏精准调控问题,主要培训教师如何对学生学习质量和行为状态数据进行监控和评价,具体如图7所示。 2.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培训体系 本研究中的混合学习模式指的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将网上培训和传统的面授指导相融合的一种模式,从而达到相互补充,互相融合的研修,主要包括了在线培训、交流讨论、教学观摩和集体备课四个模块。在线培训主要是让教师注册账号,在线观看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网络研修,或利用网络上大量的优质资源,完成自主研修;教学观摩主要指的是教师亲自到实践中去观摩,从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和技巧;交流研讨是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组织在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和反馈教学实践等活动。 3.建立智慧研修系统 智慧教师研修系统包括了网络基础设施、软件支撑工具、区域均衡管理、借助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生成的资源、教学模式以及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几个模块。智慧教师研修平台依托于云计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虚拟仿真等技术,借助软件支撑工具集和网络基础设施,在学校、学科带头人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如图9所示。通过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资源等,生成优质的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大规模复制与共享。 三实现智慧管理的有效路径 智慧管理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聚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探索一条由管理转变成治理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学生学习质量、日常行为监测与评价困难; 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监测及评价困难;教师间、教师与家长间、师生间、管理者与教师间、管理者与家长间、管理部门与学校间等的沟通不够及时与畅通;管理者及时了解学校、区域教育状况困难;教育运行状态及时预警、动态科学决策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单纯地通过管理是很难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探索一条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信息化路径。本研究认为实现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方向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量,如图10所示。 如图10所示,该智慧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四个核心功能,即汇集数据、规范过程、预警和决策支持。汇集数据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教育教学中的各类数据,从而全面地了解教育状况;规范过程主要是指规范工作流程,支持业务流程创新;预警和决策是指通过动态监测学校、教育局及相关部门运行状态,为各级管理人员科学决策、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管理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智慧管理的关键是能够按照教育相关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全部连通。 智慧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实际上,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创造了条件。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智慧教育实现了以下3个改变: 1.改变知识和信息获取方式 将知识与信息转变为电子资源,通过搜索引擎、电子书等方式,帮助学生和教师快速获得知识与信息,改变知识与信息获得方式,提高知识呈现效率。这种方式,无论是学生自己学习,还是教师讲解,都有很直接和明显的作用。 2.改变知识呈现形态 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学习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以及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通常是通过抽象的文字,结合图形图片等呈现出来。以这种方式所呈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理解,非常困难。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也存在很大的难度。100个学生听教师讲解,可能会有100种理解。要想让学生容易理解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将知识本来的面貌直接呈现给学生。但是,在常规条件下想将知识的本来面目直接呈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用多媒体、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态,对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对于电磁炉工作原理的学习。没有火苗,没有电阻丝,电怎么就变成热了呢?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通过书本或者老师原有方式的讲解,非常难以理解。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直接模拟出电磁炉打开开关后出现电磁场,放上铜锅、铝锅、陶瓷锅等没有任何反应,放上铁锅、不锈钢锅马上就产生涡流了,涡流流动使锅加热。通过这样的技术应用,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讲解,都变得非常容易了。 3.改变知识学习方式 一看就懂的简单知识不需要探究,疑难复杂的知识最需要探究。探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形成系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探究需要环境和工具,仅靠书本、常规教具和实验环境是很难提供探究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借助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能够为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通过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的探究工具,可以分为2个层次。一是现实环境呈现,为探究提供基本的实际环境,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产生的实际场景,为探究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线索。具体实现方式有3D情境漫游、3D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二是实际探究操作环境模拟,为探究提供基本的操作环境。具体实现方式包括虚拟仿真工具和增强现实工具两种。 比如,以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为例。如果让学生直接学习书本,或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并不一定喜欢学习。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探究,通过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规律。但这在常规条件下很难操作,借助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出探究工具和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去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而言,就变得很容易了。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2.0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2.0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V5.0、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2.0[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6.9.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1、 智慧教育成为黄金赛道

智能语音在线教育领域主要有四个应用,分别为语音转录、语音算法助力课堂质量检测、虚拟教师互动教学、口语测评。

自2012年以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不断实现突破,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下逐渐兴起,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语音测评、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情绪分析等人工智能在线教育产品涌现在市场中,人工智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中国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549亿元增长至2020年3683亿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智能在线教育产品性能将进一步提升,用户规模将不断扩张,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

2、 学习机需求趋于刚需

智能教育中主要的产品之一是学习机。学生平板主要面向K12学生用户,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功能吸引家长和学生群体,更适用于家庭学习场景。2019年中国学生平板市场的出货量约400万台,初步估计2020年将接近440万台,2021年将会达到470万台,学生平板市场呈现连续増长态势。

从企业来看,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整体呈现出步步高领跑、讯飞大举追赶的局面。目前,我国学习机的主流品牌包括步步高、读书郎、优学派、小霸王、好记星、科大讯飞等。其中步步高凭借核心的教育资源优势和长期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份额上占据首位。

3、 未来市场空间将近300亿

在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更高的应用下,2026年我国学习机的市场空间将增长到283.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3.17%。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