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仁爱杂志

发布时间:

仁爱杂志

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Vanity Fair)是他的成名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富有幽默,刻画人物非常精确,叙述故事非常动人。他认为当代欧洲作家里萨克雷是第一流的大天才①。《名利场》描写的是什么呢?马克思论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时说:“他们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他们揭露的多。他们描写了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从鄙视一切商业的十足绅士气派的大股东、直到小本经纪的店掌柜以及律师手下的小书记”②。《名利场》这部小说正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英国在十九世纪前期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扩大了殖民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讲究的是放任主义和自由竞赛③,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分裂成贫富悬殊的两个阶层。新兴资产阶级靠金钱的势力,渐渐挨近贵族的边缘;无产阶级越来越穷,困苦不堪。萨克雷说,看到穷人的生活,会对慈悲的上天发生怀疑④。他对他们有深切的同情⑤,而且觉得描写矿工和工厂劳工的生活可以唤起普遍的注意,这是个伟大的、还没有开垦的领域,可是他认为一定要在这个环境里生长的人才描写得好。他希望工人队伍里出个把像狄更斯那样的天才,把他们的工作、娱乐、感情、兴趣,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生活细细描写⑥。他自己限于出身和环境,没有做这番尝试⑦。《名利场》里附带写到大贵族,但是重心只在富商大贾、小贵族地主以及中小商人——马克思所谓“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这是萨克雷所熟悉的阶级。 -------- ①《俄罗斯作家论文学著作》(PyccCDe EDcaFeED o EDFepaFypGoH FpyIJ)第二册三三五——三三六页。 ②见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UBber Kunst und Literatur),一九五三年柏林版二五四——二五五页。 ③莫登(A.L.Morton)《人民的英国史》(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劳伦斯·惠沙特(Lawrence & Wishart)版三八○页。 ④见《萨克雷全集》(The Works of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纽约柯列(Collier)公司版(以下简称《全集》)第二十二册一○八——一○九页;又第二十一册二四五——二四六页。 ⑤萨克雷说,富人瞧不起穷人是罪恶——见戈登·瑞(Gordon N.Ray)编《萨克雷书信集》(以下简称《书信集》)哈佛大学版第二册三六四页;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智慧一点也不输于他们的统治者,而且他们占人口的大多数,为什么让那样有钱的腐朽的统治者压在头上(《全集》第十五册四二五——四二八页)。 ⑥见戈登·瑞编《萨克雷在〈晨报〉发表的文章汇辑》(Thackeray’s Contributions to the Morning Chronicle)一九五五年版七七——七八页。 ⑦萨克雷看到富人和穷人之间隔着一道鸿沟,彼此不相来往,有钱的人对穷人生活竟是一无所知(见《全集》第十五册三九一——三九三页;第二十二册一○八页)。他说只有狄更斯描写过在人口里占大多数的穷人的生活(《全集》第二十二册一○三页)。 萨克雷于一八一一年在印度出生,他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收税员。他是个独生子,四岁时父亲去世,遗产有一万七千镑。他六岁回英国上学,按部就班,进了几个为世家子弟开设的学校。这一套教育不大配他脾胃。在中学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只爱读课外书籍;剑桥大学着重算学,他却爱涉猎算学家所瞧不起的文学和学院里所瞧不起的现代文学。他没拿学位就到德国游学,回国后在伦敦学法律。可是他对法律又非常厌恶,挂名学法律,其实只是游荡,把伦敦的各种生活倒摸得很熟。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再三责备自己懒散奢侈;他说回顾过去,没有一天不是虚度的①。 一八三三年冬,萨克雷存款的银行倒闭,他的财产几乎一扫而光,只剩了每年一百镑的收入②。这是对他的当头一棒,使他从懒散中振奋起来,也替他解除了社会地位所给予的拘束。像他出身于那种家庭,受过那种教育的人在当时社会上该走一定的道路,否则有失身份体面。他的职业不外律师、法官、医生、教士、军官;至于文人和艺术家,那是上流社会所瞧不起的③。萨克雷这时已经不学法律,正不知该走哪一条路。他破产后失掉了剥削生活的保障,可是从此跳出了腐蚀他的有钱有闲的生活,也打脱了局限他才具的绅士架子。所以他当时给母亲的信上说:“我应该感谢上天使我贫穷,因为我有钱时远不会像现在这般快乐”④。他几年后又劝母亲勿为他担忧,劳碌辛苦对他有好处,一个人吃了现成饭,会变得心神懒散、头脑糊涂的⑤。他从小喜欢绘画,决计到巴黎去学画。可是他不善画正经的油画,只擅长夸张滑稽的素描⑥,这种画没有多少销路,一年以后,他觉得学画没有希望,就半途而废。他做了《立宪报》(Constitution-al)的通信记者。一八三六年他和一个爱尔兰陆军上校的孤女依莎贝拉·萧结婚。她性情和顺,很像这部小说里的爱米丽亚。《立宪报》不久停刊,萨克雷回国靠写稿谋生。他处境虽然贫困,家庭生活却很愉快,不幸结婚后第四年依莎贝拉产后精神失常,医疗无效,从此疯疯癫癫到死。这是萨克雷生平的伤心事。 -------- ①《书信集》第一册一五二页。 ②同上书,五○八页;又戈登·瑞著《萨克雷传》第一部《忧患的锻炼》(The Uses of Adversity)麦克格劳·希尔(McGraw-Hill)公司版一六二页。 ③《忧患的锻炼》一六三——一六四页;又如《全集》第二十册四八页;第十四册四三五页。 ④《书信集》第一册二七一页。 ⑤同上书,三九一页。 ⑥《忧患的锻炼》一七二页。 萨克雷在报章杂志投稿很多,用了不少笔名。他出过几部书,都获得好评①。但是他直到一八四七年《名利场》在《笨拙杂志》(Punch)发表,大家才公认他是个伟大的小说天才,把他称为十九世纪的菲尔丁②。他的作品从此有了稳定的市场,生活渐趋富裕。他觉得妻女生活还无保障,一部连一部的写 -------- ①如《巴黎游记》(Paris Sketch Book)《爱尔兰游记》(Irish Sketch Book)《巴利·林登的遭遇》(The Luck of Barry Lyndon),《势利人脸谱》(The Book of Snobs)等。 ②《书信集》第二册三一二页。 作,又到英国各地和美国去演讲。一八五九年他做了《康希尔杂志》(Co-rnhill Magazine)的主编,这是他文名最高的时候。他早衰多病,一八六三年死在伦敦。他的小说除《名利场》以外,最有名的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Henry EsKmond)和《纽可谟一家》(The Newcomes);散文最有名的是《势利人脸谱》(The Book of Snobs)和《转弯抹角的随笔》(The Roundabout Papers)。他的批评集有《英国幽默作家》(The English Humourists),诗集有《歌谣集》(Ballads)。他在诗歌方面也算得一个小名家,作品轻快活泼,富于风趣,而带些惆怅的情调。他的画也别具风格,《名利场》的插画就是他自己的手笔,可惜刻版时走了神气①。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四五页。 那时候英国社会上对小说的看法很像中国旧日的看法,以为小说是供人消遣的“闲书”①。萨克雷因为自己干的是娱乐公众的行业,常自比于逗人喜笑的小丑②。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下戏以后的小丑又烦腻又忧闷的样子,深有同感,因此每每把自己跟他相比③。他也辛辛苦苦地逗读者喜笑,来谋自己的衣食;他看到社会上种种丑恶,也感到厌腻和忧闷。萨克雷正像他形容的小丑:“那个滑稽假面具所罩盖的,即使不是一副愁苦之相,也总是一张严肃的脸”④。因为他虽然自比小丑,却觉得自己在逗人笑乐之外另有责任:“在咧着大嘴嬉笑的时候,还得揭露真实。总不要忘记:玩笑虽好,真实更好,仁爱尤其好”⑤。他把自己这类幽默作家称为“讽刺的道德家”,说他们拥有广大的读者,不仅娱乐读者,还教诲读者;他们应该把真实、公正和仁爱牢记在心,作为自己职业的目标;他以前准会嗤笑自己俨然以导师自居,现在觉得这行职业和教士的职业一样严肃,希望自己能真实而又慈爱⑥。他在《名利场》里也说,不论作者穿的是小丑的服装或是教士的服装,他一定尽他所知来描摹真实⑦。他又在其他作品里和书信日记里一再申说这点意思⑧。我们因此可以看到萨克雷替自己规定的任务: 描写“真实”,宣扬“仁爱”。 -------- ①凯丝琳·铁洛生(Kathleen Tillotson)著《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N-ovels of the Eighteen-Forties)一九五四年牛津版一七——二○页。 ②《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③如《全集》第十五册四一四——四一五页,二五七——二五八页;第四册四三一页;第十六册一七三页;第一册二二六页。 ④《全集》第四册四三一页。 ⑤《全集》第十五册二四○页。 ⑥《书信集》第二册二八二页。 ⑦《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⑧萨克雷给朋友的信上说:“你称赞我的人道主义,真能搔到痒处。我对这行逗笑的职业愈来愈感到严肃,渐渐把自己看成一种教士了。愿上帝给我们谦逊的心,能揭示真实”(见《书信集》第二册二八三页)。他又说:“我以艺术家的身份,尽力写出真实,避免虚假”(见《书信集》第二册三一六页)。他在一八六三年的日记上说:“希望尽我所知,写出真实……促进人与人间的和爱”——戈登·瑞著《萨克雷传》第二部《智慧的年代》(The Age of Wisdom),麦克格劳·希尔公司版三九七页。又如《全集》第三册序文六页,七页;正文四五七页;第十三册八四页;第十五册二七一页。 《名利场》揭露的真实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萨克雷说,描写真实就“必定要暴露许多不愉快的事实”①。他每说到真实,总说是“不愉快的”,可是还得据实描写。他觉得这个社会上多的是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仁爱的人;他们或是,或是傻瓜,可是他们很吃得开;他说,千万别放过他们,小说家要逗人笑,就是为了讥刺他们、暴露他们②。所以这部小说把他们的丑恶毫不留情地一一揭发。这里面有满身铜臭的大老板,投机发财而又破产的股票商,吸食殖民地膏血而长得肥肥胖胖的寄生虫;他们或是骄横自满,或是贪纵懒惰,都趋炎附势,利之所在就翻脸无情,忘恩负义。至于小贵族地主,他们为了家产,一门骨肉寇仇似的勾心斗角、倾轧争夺。败落的世家子往往把富商家的绔袴子弟作为财源,从他们身上想花样钱。小有资产的房东、店主等往往由侵蚀贵族或富商起家,而往往被他们剥削得倾家。资本主义社会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道义,没有情分,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名利场》就是这样一个唯势是趋、唯利是图的抢夺欺的世界③。 -------- ①《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②《全集》第一册九四页。 ③萨克雷在早一些的著作里就写到当时社会上贵族没落、平民上升,“为了谋生,人海间各行各业掀起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见《全集》第十四册二八三页)。他觉得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他在《势利人脸谱》里写的那种势力社会,还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有一种人是吃人的,有一种人是被吃的。萨克雷把后者称为“鸽子”,前者称为“乌鸦”——参看《乌鸦上尉和鸽子先生》(见《全集》第十四册);或竟称为“吃人的妖魔”。统治阶级和资本家“剥削穷人,欺凌弱者”,他们都是吃人的妖魔:商业上的广告就是妖魔诱惑人的手段(参看《全集》第十六册一四五,一五二,二八○,二八一页;又第八册四八八页);又说,在这个社会上,欺好比打猎(参看《全集》第十六册三二六页);又说,社会好出赌场(参看《全集》第八册三六六页)。 这样的社会正像十七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在《天路历程》(The PilgrimLs Progress)里描写的“名利市场”。市场上出卖的是世俗所追求的名、利、权位和各种享乐,傻瓜和混蛋都在市场上欺争夺。萨克雷挖空心思要为这部小说找个适当的题目,一天晚上偶尔想到班扬书里的名称,快活得跳下床来,在屋里走了三个圈子,嘴里念着“名利场,名利场……”①,因为这个名词正概括了他所描摹的社会。中国小说《镜花缘》里写无晵国附近也有个命意相仿的“名利场”②,正好借来作为这部小说的译名。 萨克雷不仅描写“名利场”上种种丑恶的现象,还想指出这些现象的根源。他看到败坏人类品性的根源是笼罩着整个社会的自私自利③。他说,这部小说里人人都愚昧自私,一心追慕荣利④。他把表面上看来很美好的行为也剖析一下,抉出隐藏在底里的自私心。他以为我们热心关怀别人的时候,难保没有私心;我们的爱也混杂着许多自私的成分⑤。老奥斯本爱他的儿子,可是他更爱的是自己,他要把自己那种鄙俗的心愿在儿子身上完偿。爱米丽亚忠于战死的丈夫,只肯和都宾做朋友;其实她要占有都宾的爱,而不肯把自己的爱情答报他。一般小说家在这种地方往往笔下留情,萨克雷却不肯放过。他并非无情,但是他要描写真实。有人说他一面挖掘人情的丑恶,一面又同情人的苦恼;可是他忍住眼泪,还做他冷静的分析⑥。 -------- ①《书信集》第一册导言——一二六页。 ②《镜花缘》第十六回。 ③萨克雷认为自私自利的心是这个世界的推动力(《书信集》第二册三五七页)。他在下一部小说《潘丹尼斯》(Pendennis)里尤其着力阐明这点:人人都自私,推动一切的是自私心(《全集》第四册二三二,三三六,三五二,三八一,四二五页;又第九册一一一页)。 ④《书信集》第二册四二三页。 ⑤《全集》第一册四四八页。 ⑥参看拉斯·维格那斯(Las Vergnas)著《萨克雷——他的生平、思想和小说》(W.M.Thackeray:L’Homme,le Penseur,le Romancier),巴黎一九三二年版八四页。 萨克雷写出了自私心的丑恶,更进一步,描写一切个人打算的烦恼和苦痛,到头来却又毫无价值,只落得一场空。爱米丽亚一心想和她所崇拜的英雄结婚,可是她遂心如愿以后只觉得失望和后悔。都宾和他十八年来魂思梦想的爱米丽亚结婚了,可是他已经看破她是个浅狭而且愚昧的女人,觉得自己对她那般痴心很不值得。利蓓加为了金钱和地位费尽心机,可是她钻营了一辈子也没有趁愿;就算她趁了愿,她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萨克雷看了这一群可怜人烦忧苦恼得无谓,满怀悲悯的慨叹说:“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乐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随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①这段话使我们联想到《镜花缘》里的话:“世上名利场中,原是一座迷魂阵。此人正在场中吐气扬眉,洋洋得意,哪个还把他们拗得过……一经把眼闭了,这才晓得从前各事都是枉用心机,不过做了一场春梦。人若识透此义,那争名夺利之心固然一时不能打断,倘诸事略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许多烦恼,少了无限风波。如此行去,不独算得处世良方,亦是一生快活不尽的秘诀”②。萨克雷也识透“名利场”里的人是在“迷魂阵”里枉费心机,但是他绝不宣扬“退后一步,忍耐三分”,把这个作为“处世良方,快活秘诀”。萨克雷念念不忘的不仅是揭露“真实”,还要宣扬“仁爱”。 -------- ①《全集》第二册四二八页。 ②《镜花缘》十六回。 读者往往因为他着重描写社会的阴暗面,便疏忽了他的正面教训。他曾解释为什么这部小说里专写阴暗的一面。他说,因为觉得这个社会上很少光明;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实确是如此①。不过他写的阴暗之中也透露一些阳光,好比乌云边缘上镶的银边。都宾是个傻瓜②,可是他那点忘我的痴心使他像许多批评家所说的,带了几分堂吉诃德的气息。罗登原是个混蛋,但是他对老婆痴心爱佩,完全忘掉了自己,他不复可鄙可恨,却变成个可悯可怜的人物。他能跳出狭隘的自我,就减少些丑恶。爱米丽亚在苦痛失望中下个决心:从此只求别人的快乐,不为自己打算。她这样下决心的时候就觉得快乐③。她能跳出狭隘的自我,就解除了烦恼。都宾是个无可无不可的脾气,他为个人打算毫无作为,可是为朋友就肯热心奔走,办事也能干了。萨克雷指出无私的友爱使胆小的变为勇敢,羞缩的能有自信,懒惰的变为勤快④。他说,他写这个灰暗的故事是要揭出世人的痴愚,要大声疾呼,唤得他们清醒⑤;同时他还企图暗示一些好的东西,不过这些好的东西,他是不配宣扬的⑥。因为他觉得自己究竟不是教士,而是幽默作家,所以只用暗示的方式。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他所暗示的教训:浮名浮利,一切虚空,只有舍己为人的行为,才是美好的,同时也解脱了烦恼,得到真正的快乐。萨克雷的说教即使没有被忽视,也不过是说教而已。至于揭露真实,他是又细心、又无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始终没有妥协。他熟悉资本主义社会,能把那个社会的丑态形容得淋漓尽致。有人竟把《名利场》看作“对当时社会的宣战书”⑦。可是萨克雷在赤裸裸揭出社会丑相的同时,只劝我们忘掉自己、爱护别人。单凭这点好心,怎么能够对付社会上的丑恶,萨克雷在这方面就不求解答。他确也鄙视贵族⑧,有时也从制度上来反对统治阶级⑨。可是他没有像他同时代的狄更斯那样企图改革的热情⑩,而且以为小说家对政治是外行,不赞成小说里宣传政治⑾。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五四页。 ②萨克雷自己说的,见同上书,四二三页。 ③《全集》第一册三二二页。 ④同上书,二六九页。 ⑤《书信集》第二册四二四页。 ⑥同上书,三五四页。 ⑦参见《忧患的锻炼》四一八页。 ⑧萨克雷把贵族阶级称为“下等人”(见《全集》第十五册九四页),处处把他们挖苦,如《全集》第十五册五六一、一七五页,第二十册三二○——三三二页;又如第十八册《四位乔治》(The Four Georges)那部讲演集里把四代皇帝形容得尊严扫地。 ⑨他反对帝王用“神权”来“胡乱的辖治”(参看《智慧的年代》二五五——二五六页),又以为势利是制度造成的(见《全集》第十五册十七、五七页)。 ⑩他以为贫穷和疾病死亡一般,都是自然界的缺陷,无法弥补(参看《书信集》第二册三五六页)。 ⑾参看《萨克雷在〈晨报〉发表的文章汇辑》七一——七四页。他偶尔也很激进,如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参看《智慧的年代》二五一页);他也曾参加过国会议员的竞选(参看《智慧的年代》二六五——二七一页),可是他对政治一贯的不甚关心,晚年尤趋向保守。 《名利场》描摹真实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萨克雷觉得时俗所欣赏的许多小说里,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不够真实。所以他曾把当时风行的几部小说摹仿取笑①。《名利场》的写法不同一般,他刻意求真实,在许多地方打破了写小说的常规滥调。 《名利场》里没有“英雄”,这部小说的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A Novel Without a Hero),这也是最初的书名②。对于这个副题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没有主角的小说”,因为不以一个主角为中心③;这部小说在《笨拙》杂志上发表时,副题是“英国社会的速写”,也表明了这一点。另一说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英雄是超群绝伦的人物,能改换社会环境,这部小说的角色都身受环境和时代宰制的普通人④。两说并不矛盾,可以统一。萨克雷在《名利场》里不拿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做主角。他在开卷第一章就说,这部小说写的是琐碎庸俗的事,如果读者只钦慕伟大的英雄事迹,奉劝他趁早别看这部书⑤。萨克雷以为理想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属于悲剧和诗歌的领域,小说应该实事求是的反映真实,尽力写出真实的情感⑥。他写的是沉浮在时代浪潮里的一群小人物,像破产的赛特笠,发财的奥斯本,战死的乔治等;甚至像利蓓加,尽管她不肯向环境屈服,但又始终没有克服她的环境。他们的悲苦的命运不是悲剧,只是人生的讽刺。 -------- ①参看《名作家的小说》(Novels by Eminent Hands),——见《全集》第十九册。 ②《书信集》第二册二三三页。 ③参看西昔尔(D.Cecil)《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小说家》(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企鹅丛书》本六六页。 ④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著《萨克雷评传》一八九二年版九一页;普拉兹(M.Praz)《英雄的消灭》牛津版二一三页;凯丝琳·铁洛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二二九页;西昔尔《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小说家》六六页也提到这一点。 ⑤《全集》第一册六——七页。 ⑥《书信集》第二册七七二页。萨克雷反对小说里写英雄,参看《全集》第十二册七四、七六、一七七页。最近有人凭主角左右环境的能力把作品分别种类,说:主角能任意操纵环境的是神话里的神道;主角超群绝伦,能制伏环境的是传奇里的英雄;主角略比常人胜几筹、但受环境束缚的是史诗和悲剧的英雄;主角是我们一般的人,也不能左右环境,他就称不得“英雄”,因此萨克雷只好把他的《名利场》称为“没有英雄的小说”;主角能力不如我们,那是讽刺作品里的人物——见傅赖(N.Frye)《批评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普林斯登(Princeton)版三三——三四页。 一般小说里总有些令人向往的人物,《名利场》里不仅没有英雄,连正面人物也很少,而且都有很大的缺点。萨克雷说都宾是傻瓜,爱米丽亚很自私。他说,他不准备写完美的人或近乎完美的人,这部小说里除了都宾以外,个个人的面貌都很丑恶①。传统小说里往往有个令人惬意的公道:好人有好报,恶人自食恶果。萨克雷以为这又不合事实,这个世界上何尝有这等公道。荣辱成败好比打彩票的中奖和不中奖,全是偶然,全靠运气②。温和、善良、聪明的人往往穷困不得志,自私、愚笨、凶恶的人倒常常一帆风顺③。这样看来,成功得意有什么价值呢;④况且也只是过眼云烟,几年之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上难道还留下什么痕迹吗⑤?因此他反对小说家把成功得意来酬报他的英雄⑥。《名利场》里的都宾和爱米丽亚等驯良的人在社会上并不得意,并不成功;丑恶的斯丹恩勋爵到死有钱有势;利蓓加不择手段,终于捞到一笔钱,冒充体面人物⑦。《名利场》上的名位利禄并不是按着每个人的才能品德来分配的。一般小说又往往把主角结婚作为故事的收场。萨克雷也不以为然。他批评这种写法,好像人生的忧虑和苦恼到结婚就都结束了,这也不合真实,人生的忧患到结婚方才开始⑧。所以我们两位女角都在故事前半部就结婚了。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九页。 ②同上书,四○二页;《全集》第二册二七二页;又参看第十二册六○页,第十三册一○五,一一二页。 ③《全集》第二册二七三页,又参看第四册四四八——四五○页。 ④同上书,三二页。 ⑤《全集》第十五册三五一——三五二页。 ⑥《全集》第十二册一七七页。 ⑦萨克雷给朋友的信上安排《名利场》结束时利蓓加怎样下场。信尾说,利蓓加存款的银行倒闭,把她的存款一卷而空。可是他没有把这点写到小说里去(参看《书信集》第二册三七七页)。 ⑧《全集》第一册三二○页。 萨克雷避免了一般写小说的常规,他写《名利场》另有自己的手法。 他描写人物力求客观,无论是他喜爱赞美的,或是憎恶笑骂的,总把他们的好处坏处面面写到,决不因为自己的爱憎而把他们写成单纯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当时有人说他写的人物不是妖魔,不是天使,是有呼吸的活人①。萨克雷称赞菲尔丁能把真实的人性全部描写出来:写好的一面,也写坏的一面②。他自己也总是“看到真相的正反两面”③。譬如爱米丽亚是驯良和顺的女人,是个贤妻良母。她是萨克雷喜爱的角色④。萨克雷写到她所忍受的苦痛,对她非常同情⑤。可是他又毫不留情地写她自私、没有识见、没有才能、没有趣味等等⑥。利蓓加是萨克雷所唾骂的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仁爱的人⑦。她志趣卑下,心地刻薄,一味自私自利,全不择手段。可是她的才能机智讨人喜欢;她对环境从不屈服,碰到困难从不懊丧,能有这种精神也不容易;她出身孤苦,不得不步步挣扎,这一点也使人同情。萨克雷把她这许多方面都写出来。又如都宾是他赞扬的好人⑧,罗登是所谓“乌鸦”——他所痛恨的人,他也是把他们正反两面都写到。萨克雷的早年作品里很多单纯的反面角色,远不像《名利场》里的人物那么复杂多面⑨。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一二页。 ②《全集》第二十二册二六四页。 ③《全集》第四册三一八页。 ④萨克雷对他最要好的女朋友说:“爱米丽亚的一部分是你,一部分是我母亲,大部分是我那可怜的太太”(《书信集》第二册三三五页);后来又对她说:“我老在描写的女人不是你,不是我母亲,她是我那可怜的太太”。(《书信集》第二册四四○页);他又说,爱米丽亚不是他那位女友,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她,他不会想出爱米丽亚这个角色来(《书信集》第二册三三五页)。他的女友、母亲、妻子三人的性格并不相似,不过都是贤妻良母型的女子。 ⑤《全集》第二册二七二——二七四页。 ⑥爱米丽亚的长处和短处和萨克雷的妻子都很相似——参看戈登·瑞著《萨克雷生平索隐》(The Buried Life)牛津版三一——三二页。 ⑦《全集》第一册九四页。有说利蓓加是萨克雷仿着他朋友的私生女德瑞莎·瑞维丝(Theresa Reviss)写的,《名利场》发表时她才十五岁。她后来身世和利蓓加很相似(参看《书信集》第一册导言一五七——一六○页)。 ⑧当时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这个数太难找 实在找不到对不起了我给你推荐一个网址:

卢梭有一本,但是很长,叫《爱弥尔-论教育》。

爱乐杂志

这个是新浪关于这个杂志的一个专区 你应该喜欢到这里看看 或许有以外的惊喜哦 也是关于爱乐杂志的作为国内权威的古典音乐杂志,创刊10年的《爱乐》的确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创刊时正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后,开始追求高雅生活以体验佳能,获佳能大奖!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提升生活品质。在那个年代,古典音乐会曾经成为高雅生活的一种象征,吸引着城市中希望尽快消除精神饥渴的人群,而引导古典音乐欣赏的《爱乐》杂志也应运而生,以其稳定的优良品质及坚持传播严肃音乐的人文精神,吸引了一批爱乐人。在短时间内,发行量曾达到了理想的水平。90年代后期,随着其他音乐类别在内地的走强和大众娱乐形式的日渐丰富,古典音乐作为小众市场进入萧条期,《爱乐》亏损状况日甚,这正是导致《爱乐》误传出停刊消息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古典音乐是否还有听众,古典音乐杂志是否还有需求,生存还有空间吗?三联书店经反复研讨,认为:古典音乐听众群不仅存在,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古典音乐的消费群体不仅有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现在,更有一些进入社会有了经济能力的青年白领因向往古典雅致的生活品质而加入进来。《爱乐》看上去是一本小众杂志,其实在使用汉字人口如此之多的中国,在专业品质无人可与之比拟的内地,也会拥有相当可观的读者群,而且容易保持忠诚度。现在,《爱乐》要做的是重新寻找市场,重新在市场中寻找定位和进行商业化的运作。《爱乐》过去的10年确立了良好的品牌,但专业化、学院派的倾向不利于杂志为大众的文化消费提供高档的精品读物,因此降低门槛成为《爱乐》这次改版的重要举措。《爱乐》希望,今后不仅保有专业讨论的一席之地,更要为引导广大心想爱乐者提高文化情感方面的素养做出贡献,为培育新的爱好者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他们或是想迈入古典音乐大门,希望学会欣赏;或是想将古典音乐当作高雅的谈资。《爱乐》商业化的运作重点是调整商业渠道,加强与唱片公司、旅游公司和音响器材公司的合作,读者既能获得更丰富的资讯和服务,又利于杂志和相关行业的互动。至于市场化能否成功,三联认为,现在的出版市场高档消费杂志进入快速上升期,既然追求高档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高档生活很重要的要素或者标志就是高品位的精神消费,那么古典音乐正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只要观念更新,措施得力,完全可能突破《爱乐》目前的发展瓶颈,使爱乐人永远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调整改版后的《爱乐》将以何种面貌与读者见面呢?首先,一些新鲜充满趣味和阅读诱惑的栏目将进入读者的眼界。“音乐之旅”将以旅游的方式寻找音乐文化的背景(如《在欧洲“朝拜”莫扎特》),“俗读音乐史”将以通俗、传奇的笔触介绍音乐史(如《海顿与艾斯特哈吉亲王》),“话题”(如《在路上我们听什么?》)将带来种种趣味性的谈资,“问题”将解答音乐史上一些奇特的现象(如《为什么离不开歌德》),“歌剧说明书”将用通俗的方式来解读著名歌剧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图片也将变得更为丰富,照片将得到较多使用,现场感增强,欣赏性将大大提高。其次,包装和版式也将面貌一新。考虑到读者长期收藏的需要,改版后的《爱乐》将使用高档铜板纸,精美的印刷和精心设计的版式将带给读者心情愉悦的阅读享受。

ELLE----艾尔ELLA----艾拉ELLEN---艾伦ELLE不是英语单词,而是法语单词.意思是"她"上面的回答都不对,相信偶8,我的英文名字就是这个,已经叫了6年拉~

我要她的中文名,不要音译!依尼一般叫“依尼”吧。。。法语“她”的意思好像发音是{el}依尼ELLE小档案◆服装品牌依尼

只知道ELLE法语是“她”的意思。ELLE不是一个杂志的名字吗?衣服都是叫伊都锦的……

浅爱杂志

给分噢《读者》、《青年文摘》、《萌芽》、《格言》、《意林》、《中学生博览》《天使·com》《许愿树》《花火》《火花》《蔷薇LOVE》《萌》《Princess 公主志》《80后》《映色》《浅爱》《校园幽默》《爱格》《男孩女孩》《青春酷酷族》《恋爱ing》《烟花》《果子POPO》明溪工作室约稿今古传奇《言情》《新蕾·STORY101》《巧克力季节》魔盒工作室3本杂志集中征稿《青春在线》《星光少女》《花火》B版《美少女·迷你版》《岛》《最小说》花火工作室4本杂志《光年纪》《茉莉》《许愿树》《漂流瓶》《芳草•;流星语》《公主公主》《新蕾·STORY100》《月·绮罗香》今古传奇《言情》《花漾》《青少年文汇》『绿光』《许愿草》《东京文学涩小说》《可伶可俐》《星期9·伴读郎》《少男少女》《男生女生》金版·银版约稿《旋木》《亲小说》《可爱女生》《梦小说》新刊《王子萌》《梦幻水晶》《小说月刊》《Alice》《可爱女生》新刊《锦年》约稿《樱兰》杂志纯爱读本《纯爱天使》改版约稿磨铁文化《彩虹堂》杂志征稿《梦小说》《菠萝派》小编小于明星时尚幻想杂志《cOcO奇遇》《扬》约稿(《当代青年研究》学生卷)

- -!所有...妈吖..中国那么大、你想累死谁去- -|||天使领域的浮云板块、里面全是一些杂志的投稿方式、大部分杂志都有。很多很多。

读者!?看你写的好不好咯。或者故事会。

许愿草,许愿树,蜜糖……海了,你最好站在报亭旁边瞅一会……O(∩_∩)O~

有关仁爱的论文素材

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生命的美丽。 ——爱默生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了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快圣诞节啊看来大家看lsd机器哦iwjdqkowejklqjdklqwdjklwdjqwkldjlkasjdkla

作文如下:

一枝笔虽然很不值钱,但是这份爱是金钱所买不到的,用千言万语还说不完的。

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家里空荡荡的,没有人在走动,也没有人在说话,我总感觉家里死气沉沉的,就到妹妹家去玩了。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左右,我一看手表,发现离上课还有十分钟,于是我就叫小姨妈把我送去上课。

我下了车,一边往楼上跑一边翻着美术袋。当我检查完袋子后,发现毛笔不见。顿时,我的心就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因为刘老师上弟一节课的时候就说过:来上课的时候必须带好要用的材料,否则这一节课你就不用上了。

这时,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落下来。正巧,和我同班的吴语馨上来了,我连忙擦掉泪,走上前诚恳地说:“馨馨,我今天毛笔没带,你说怎么办呢?”

馨馨就笑容满面地说:“不急,不急!今天我正好带了两枝毛笔,待会儿我就借你一枝就行了!”

我连忙绽开笑容,紧紧地握住馨馨的手,激动地说:“馨馨,谢谢你!”

这节美术课,我握着这枝沉甸甸的毛笔画画,感觉这幅画特别好看。

从这件事中,我终于明白了: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仁德的人,仁爱的人,一定是一个受到朋友,同事,老师喜欢的人,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懂得爱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仁爱,是这个冷漠的社会,急需的一剂改良剂,如果人人都仁爱,愿意付出,那么,地球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践行仁爱论文开题报告

仁爱之心 常有人说,医者仁心。是的,为人医者,心中必须存有一份仁爱,他们用这份仁爱去关心患者,拯救患者。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行医”的机会。快乐的人给悲伤的人一个灿烂的笑脸,则快乐加倍,痛苦减半;包容的人给作恶的人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则善良加倍,丑恶减半。他们用仁爱带给他人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关怀,他们用仁爱去医治每一颗受伤的心,去扶起每一个跌倒的人。曾经在央视新闻频道看过一个节目《孤独症儿童》。节目描述的是有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叫尚瑶,儿子罗意从小就患上孤独症。孤独症在国外被列为儿童疾病之首,表现为患者不爱说话甚至完全不说话,且常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出格事。孤独症患者还会攻击他人,到了成年后,一些症状将更为恶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在外面,尚瑶遭受了许多白眼与不解,但她都默默承受了。没有学校肯收这样的孩子,尚瑶毅然决定自己来教。她购买了大量书籍和VCD,每年还要花好几万元去香港两次,学习孤独症治疗的相关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尚瑶每天教儿子各种各样的基本生活动作。这样的动作,一天要重复无数次,其枯燥程度可想而知。转眼六年过去了,有一天,12岁的罗终于叫出两个字——妈妈。当时,尚瑶的泪水止不住哗哗流淌。为了这一刻,她等得太苦太久。之后,尚瑶作出一个决定,她要去帮助其他同样患孤独症的孩子。这位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母亲,原本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事业的前程,然而为了孩子,她放弃一切,转向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尚瑶拯救了一个个孩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她成为一位普通的医生,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这位医生的名字叫“仁爱”。生活中仁爱种种。比如有一种仁爱,它来自人群,细小、细微、微乎其微,几乎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们自认渺小,却塑造伟大,它就是感动中国的爱心群体“微尘”。早在2004年,青岛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就发现数十笔大额捐款都署名“微尘”。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尘”这样的名字捐款。渐渐地,“微尘”已经发展到成为关爱他人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城市传递爱心的指代。“微尘”们用自己的仁爱去帮助他人,去传递仁爱的信息。他们用仁爱医治伤者,关怀弱者,体恤残者,这种仁爱的名字又叫“博爱”。我们都是凡人,但我们都有机会实施仁爱,再渺小的人也能为他人施以仁爱,再平凡的人也能演绎仁爱的传奇。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道德。 郭沫若认为:仁的含义是,克己而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仁是牺牲自己,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仁也。显而易见,同情他人是仁爱的具体表现,帮助他人是从行为上展示了仁爱的精神。 就拿这次5.12汶川8.0级地震来讲,它是一种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却也挽救了很多人被残酷的竞争而消磨掉的同情心。通过电视、新闻等媒介,了解到,刑释人员六天救了两名幸存者,他说,救人是对自己罪恶的救赎:来自看守所的捐款申请:“戴罪之人尽绵薄之力”。那一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对于人民的生命,一诺千金,所以才有了被埋压100个小时的奇迹出现,接着又有了105个小时,……127个小时被埋省生命的奇迹出现。 仁者爱人,就是,就是内在的真诚的爱的情感,内心真诚,没有代价,不是为别人,而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存在的。恻隐之心的流露无疑是对仁爱现代价值的一种肯定,是医治现代社会痼疾的一剂良药。 “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这是出自被困小孩的话,“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是福建泉州赈灾慈善募捐的语言,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仁爱在当代不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是活生生的游走于人们心灵与行动之间,不再是金钱关系代替了仁爱,结果导致的恩格斯所抨击“罪卑下的利益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自私自利的掠夺”和“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欺诈与背信” 从全国的每个角落对灾民的帮助如雪花般飞来,中国人发现了兄弟般的'民族友爱,志愿者赶赴灾区,企业捐助食品,乞丐倾其所有。人们的行为正符合了墨翟所言,“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加以教人。 仁爱的精神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爱惜动物的一种道德武器。曾经在鸽子市场,一名大学生穿着短袖,头上戴着”猫咪“面具,身前放着一个”替动物请命“的牌子跪在路上,一个女孩举着印有”拒吃猫狗肉“的T恤跪在他旁边。他们身后,几名学生拿着”善待生命、刀下留情“的广告牌陪同,同学们在瑟瑟的寒风中用这种方式感染那些掠杀动物的商贩,让商贩们放下屠刀,珍爱生命。们之所以保护动物,往往基于这样的理念:动物也是生命,只要不对人类造成大的危害,它们就有生存的权利;动物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节制地捕杀它们,会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我们唯独很少想到这样一个道理:动物的智慧其实远远高于人类对它们的估价,它们不但懂得彼此善待,还知道用自己的“才能”回报人类点点滴滴的爱心。我们最大限度地保护它们,一方面可以让动物享有同类彼此关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类自己的生活获得一份坚实的凭借。 世界的温暖永远是由不同生命的互相救援构筑的。仁爱,让人们下意识的知道:生命宝贵,名利卑微。世界没什么大不了的,最重要的就是你身边的人、和时光。

仁爱与博爱:中西文化析论三二“博爱”的呼声遍天下,却已很少再听到“仁爱”之名!“博爱”虽然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更不是基督教的专利,但是,当我们在使用“博爱”这个名词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把它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美好词语。我们去赞美“博爱”,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赞美“博爱”的时候忽视、轻视、贬低了“仁爱”,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了,因为于此相伴随着的,是失去对华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华夏文化讲不讲“博爱”?《论语》中说“泛爱众”,这不是“博爱”吗?《墨子》中说“兼爱”,这不是“博爱”吗?《周易》中说“厚德载物”、“生生之谓易”,这不是“博爱”吗?《老子》中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不是“博爱”吗?但是,华夏文化不单纯讲这种“博爱”,因为这只是“推爱”的必然结果,却不是途径。大家都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不可能说对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付出完全同样的爱心,对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具有完全相等的爱心。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要祭祀我们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去祭祀别人的祖先。如果有人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别人的祖先,那么,这个人不是谄媚别人是为了什么呢?同样,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却去孝敬别人的父母,爱别人的子女,那么,他的心态能算是正常吗?因此,爱是有层次的,而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由对自己父母的孝敬到对别人父母的孝敬,由对自己子女的爱心到对别人子女的爱心,需要一个“推及”的过程,没有这个“推及”的过程,就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尊重别人的父母,只爱自己的子女却不重视别人的子女,这是自私的“孝”与“爱”,要知道,我的父母、子女对于别人来说,都是“别人”的,都这样的话,谁的父母、子女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呢?另一种是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完全相同的对待,这样可能做到吗?妻子对公婆的孝敬和对父母的孝敬、丈夫对岳父母的孝敬和对父母的孝敬,两者能一样吗?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孝敬公婆或岳父母则是出于理性的修养。如何实现这个“推及”的过程?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第一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要看我们是否努力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的时候,可曾想到过不要影响别人的理想追求?可曾想到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实现他的理想追求?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地在背后污蔑、损害别人,这是卑鄙无耻;有的人为了害怕别人超越自己而影响自己的目的,在能帮助别人的情况下也不帮助,甚至在对方遭遇不幸的时候幸灾乐祸,这是自私自利。卑鄙无耻的人,会遭到他人的唾弃;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有真朋友。9 O5 a3 O9 Z" C9 x对第二条,大家更熟悉,可是,要做到这一条,比第一条难一些。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自己避之惟恐不及,却把别人推到前面去;在需要担当风险的时候,自己推脱责任,却让别人去承担责任;看到别人为救天下而周游列国的时候,讥讽为“丧家之犬”,之后又对被大众奉为圣贤的人肆意侮辱。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仁爱之心,如何“推己及人”?这样的人,根本谈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把自己不爱做的事专门让别人去做,甚至别人做了之后还要冷嘲热讽,或者夺人之功为己有。( h" v" F: H4 }) V/ J, [* K第三条涉及到推爱的次序问题。《孟子·尽心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人对于动植物,只有爱惜之情,却谈不到仁心,因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所以说“仁者爱人”,对动植物的爱不能称之为仁。所以,动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食物,我们却要爱惜,不能为了奢侈享受失去节制,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官员对于百姓,必须有仁爱之心,却谈不到亲近,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一旦官员与民太亲近就难得保持公正之心,所以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官员只要尊重百姓的人格和本性就可以了。子女对于父母,需要亲近,却不是说只是仁爱的问题,因为亲近之中包含仁爱,仁爱之中却不包含亲近,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一旦这种天然的关系遭到破坏,那么,家庭也就破裂了,家庭的破裂会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2 t7 j* O& L. c8 P. C有人会说:“如果只要求我去对别人仁爱,别人对我不讲仁爱怎么办?我的兄弟姐妹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凭什么去孝敬?”华夏文化主张“正己”,就像孔子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要知道,我们用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别人才可能对我仁爱;我们对别人不仁爱,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对我们的仁爱?要知道,父母是我与兄弟姐妹一起的父母,但是,更是我的父母,当父母受苦受难的时候,是我的父母在受苦受难,如果我能孝敬父母,那么,我与兄弟姐妹的父母就都避免了受苦受难,所以,孝不孝敬完全在我,何必攀着别人呢?, M8 B t! o: d. K# y \' h v r+ _《周易》的“元亨利贞”对应“仁礼义智”,这里所说的“仁”是“五常”之中的一部分,四者合起来则是“生生”的“大道”。孔安国《尚书序》中说:“三皇之书,名为三坟,言大道也;五帝之书,名为五典,言常道也。”“五常”之中的“仁”是“爱人”,属于“常道”,也就是“据于德”的“德”中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推及”,便可以达到“大道”之中的“仁”的境界,这个“仁”便是“至仁”、“至善”,也就是“无为无不为”、“无私无欲”的“道”。“至仁至善”的境界,就是“博爱”、“兼爱”的境界,但是,如果有了“推及”的过程,它就是我们的理想境界;如果没有“推及”的过程,只谈“博爱”、“兼爱”,却会导致使人把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同样对待的“妄爱”、“滥爱”。1 [8 H2 e1 m* M* i“仁爱”是由立足点同时又讲究推及于人的,“博爱”则没有立足点而空谈爱心的;“仁爱”是实实在在的,“博爱”则具有迷惑性。如果他们不爱自己的民族,莫非能真心去爱其他民族吗?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敬,莫非能真心去敬重别人的父母吗?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不爱护,莫非能真心去爱护别人的子女吗?他们不关系自己的亲人,莫非能真心去关系朋友吗?他们对狗与猫特别关爱,关爱的程度超过了自己的亲人!不讲“仁爱”却讲“博爱”是我们选择文化的错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