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绘画、服装画技法。 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结构、服装材料学、服装发展史、服装英语、服装营销学、服装色彩学、立体裁剪。 三.服装设计搭配课程:色彩搭配、制版、裁剪和缝纫。 四.服装设计学习的相关软件:CorelDRAW 9、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 五.服装设计是指对服装线条、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等,进行艺术表达和结构造型的人。要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天赋,而且更需要懂得学习方法并为之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 服装设计专业学什么主要课程有服装设计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排料与推板、服装立体裁剪、服装专业英语、时装画技法、时装画基础、服装配色与图案设计、专业实训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本专业要求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结构、服装生产纸样和成衣生产工艺、服装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成为具有服装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专业技能的、能够到服装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提到考研专业课,不少学生内心是崩溃的,因为同一专业,不同院校考查的重点不一样,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试大纲、考试重点均差异较大,有的学校甚至不提供参考书目,不公布真题,许多考研er真的是无从下手。所以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备考的开始,查找参考书和历年真题是第一要事。除此之外,做到充分备考,还需要找到这些资料:考研专业课本科阶段课件/PPT、笔记及作业题(尤其是难度不高的院校,该项资料十分重要)、期中期末考试试题、导师重要论文汇编(越是好的院校,此项的重要程度越高)等。 而专业的考研辅导班,会为学员配备所有所需专业课学习资料,包括内部复习资料、命题组老师的正规出版书籍等,免去考生寻找资料的苦恼。我是在天道考研报的课一对一54课时的,主要性价比比较高,包含资料,答疑等等。很划算。值得推荐。
隋唐服饰鉴赏 引言: 隋在公元581年灭了北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同南北朝一样,统一使得南北的服饰进一步融合,时间不长,隋被唐所代替,唐从此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衣冠服饰制度,经过了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世服饰的重要特点,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饰 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阶段为中、晚唐时期。各个阶段,按照等级制度的差别。装饰内容,一般色质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饰,又固着装环境与场合的不同,分为祭、朝服,公服与常服,笄、绛纱单衣,向纱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带金钩、曲领方心,绛纱蔽藤白袜,乌皮屐。剑、双佩、双缓、 贡囊等,各人按官职的大小再各有减少。在唐代李贤墓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从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塑望谒见时的服饰。具体的形制是:冠、 、笄、绛纱单衣等。唐使君集像中头戴进德冠、手执笏板,腰间佩有 贡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后来就固天子用赤黄袍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黄袍了。亦规定亲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穿黄丝布交棱双。 在服色上,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穿黄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时用赤黄色交绫袍,唐高祖李渊则穿赤黄色的袍一戴黄巾作为常服。自这开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黄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黄色,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虽其中各有变化,但大致以紫、绯、绿、青四色来确定品的尊卑。 隋唐时袍衫等服饰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出许多新的式样来。与前面各朝不太一样的式样:圆领,在衽、窄袖、领袖下摆处设有缘边。此外,这时期有特色的袍衫还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斓袍、 斓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斓袖、 漂、作为士热人的土服,是一种衣裙连属的袍衫形式,与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领,大袖,并且在颈子,袖子、衣服下摆处都有边,突出了是下摆处有很宽的横斓装饰。 缺 袍,缺胯衫所谓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们今天称为“摆缝”的地方开放,这样较便于人行动,也正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被作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劳动者的服饰之一,又因为这种式样便于行军骑射,又成为戒服之一。 黄袍,是赤黄色,绎色的纹绫裁制的袍。式样为右衽、大袖、领子、袖子、褪长至膝下或到脚,这是隋唐时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装。也从这时开始。 铭袍,即“回文铭袍”是用金钱,银以回文为纹样绣在袍子上,铭袍的式样是右衽、圆领、大袖、前有鸟兽花纹,背后有铭文。 穿用胡服,远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一了汉到北朝,胡服已成为朝服。常服了,隋唐时,已忘记了它是胡服了。 隋唐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和少数民族饰和印度,等国外服饰,它具有衣长到膝部、头戴毛毡或皮帽,脚上穿靴子,领式为圆领,翻折领。 这种胡服在唐带士俑、唐三彩人物和唐代李贤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穿胡服的人,有的是奔走在“丝绸之路”上的特使。有的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还有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隋唐时,将长袖减短而形成了一种合领,对襟、无袖或短袖的长衣叫半臂、它长到膝部、胸前系带子,穿在袍衫外面,是春秋季节的服饰。半臂与背子同属一类,知识各时期的称呼不同,不分男女。 隋唐时期的男子的服饰中,还有袄裙、裤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单衣,长裙为最常穿用的服。 妇女服饰 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 这一时期皇后,皇太子妃以其他显贵命女子的服饰也很繁杂且等级严格。比如皇后的服饰中有: 跬衣、鞠衣、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饰有:翟衣、鞠衣、钿衩, 衣三种。但首饰的数量少于皇后的服饰;其他命妇的礼服更较上两种简单。 当时妇女的一般服饰也很丰富。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长裙,腰系卡带,肩披长巾,脚穿高头鞋碌。窄袖长到手腕。上衣短少仅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画中,唐代妇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长披帛。长裙。这种上衣极短而下裙拖长的服饰、更能显示出比例上的节奏感而表现出体态美,可见唐代妇女的绰绰风姿。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现在朝鲜妇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宋代妇女也穿纱,罗衫襦,但从穿着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隋唐时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担化,露 部裙长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黄裙,这种裙子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就说明了这一点。 除这之外还有一种由两种式两种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缝制而成的一种长裙,又叫间裙着种裙子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隋唐时,不分贵贱尊卑,妇女都和爱穿中唐以后渐渐少见。 隋唐时,妇女喜欢穿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这时的胡服特点是: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应边忖襟,折领式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系束带且带上有多种饰物,下穿带坚系的小口裤,脚穿尖失的绣花鞋式半呦软货。胡服革带上的扫饰物在三国就传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为了武员必佣之物,佩挂的饰物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种俗称“ ”,开元以后,朝迁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挂了,可在民间却更流行了,只是后来有去了原来的七事,只有窄皮条代替挂在腰上。 女穿男子的服饰可以从唐永秦公主墓的壁画上找到。 另外,中晚唐是,还有一 种四 服装流行在宫廷和上层贵妇之中,着种服饰为头戴缀满珠宝装饰和 和桃形金冠,身穿折领窄袖上袍,袖口与领边都有绣金的金饰,脚穿软线货。 隋唐时,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由于背子穿着比较方便,所以宫中的宫女多喜欢穿用,而且定为当时的礼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饰面料、装饰和做工才大为逊色,领字袖口和下摆处只有深色的厚质面料作款史与,服色一般用白色。 当时另一种没有袖子的服饰是“和尚”与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见到这种装束。而还有一种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饰叫“缦衫”,它的形制特别短小,一般是舞乐女子穿的,据说舞女刚露面时,多穿着缦衫,等眺到一半时,舞女们就都脱去缦衫露出里面穿的有绣文的美丽的衣裙来,令宾客们眼前焕然一新。 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艳丽、华美、自由、萧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背子、半臂、背子、辆裆 背子、半臂、背心、辆裆这四种服饰,很相似,后都四男女都穿的。其中被子在宋代的变化较多,所以将上述服饰单独来介绍一下。 背子又叫褙子,子。虽然这种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时间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着也不尽相同。 以男女穿的背子来说,是对襟,在两腋及肩后都垂有带子,因为是对襟,所以需要用带子系束,并饰在胸前。交领或盘领式的背子,多与盘领式的公服配套使用,这是背子使用于难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 从史料上着。男子穿的背子还不能作为正式服饰来穿,虽然宋代的皇帝也有穿这种背子的,但也只是在非礼仪场合穿用的。士大夫们平时虽然也有只穿背子见客人的,但必须戴帽子,并把下两腋根垂带系在胸前作为礼节。 宋代女子穿的背子,是在以前的半臂和单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妇女背子必须是腋下有开衩的才叫背子,否则可能是长襦,因为背子长到膝部。腋下开衩也很长,约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处一直卡到底边。领式有斜领、直领、盘领、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长。胸前有帛带打成结作为礼节,也有把两腋下的双垂带横着系的,后来去掉了设的双带。由于时间的演变,穿着者的不同或长或窄,以及面料也色彩等的差别也是很严格的,贵族妇女的背子衣或是仅次于大袖礼服的带礼服。比较正式的场合穿正式礼服,梳髻,一般的场合则穿背子和裙。如皇后回娘家时穿背子,皇后在节庆日时第三杯酒后可以换上团冠、背子,说明背子作为常服使用。一般未婚女子和妾女们也把背子作常服。其它如说媒时也可穿用。所以女子也男子的背子的作用是有不同之处的。难子只作便服,女子却能作次等礼服或常服。 半臂本来是武士们穿的,因为它便于行动。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里等不正式的场合也穿半臂的领有团领、交领、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减去。妇女也有穿半臂的,这种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长就成为了背子,如果减去袖子,就类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里面,如苎布背心。 辆裆有军上穿的辆裆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辆裆杉。辆裆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而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装 (1)宋代男子服装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饰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袍)、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长到脚,有单和夹,本来有棉絮的称袍,又叫长襦,后有钱人用锦做袍,叫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种材料粗且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袭其制,但在式样和名称上都略有差异,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样不同的宋代是圆领,右衽,且有大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为它身狭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样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属于绫罗锦一类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织成的,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外面,因为是浅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来及作为吊慰凶丧时的服装,其它场合不穿,紫衫本来是戒装,因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织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员也有很多人穿的;还有一种叫帽衫,是因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色罗制圆领衫而得名。 襦袄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饰,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很大,后来就“通称了。直掇、道衣、鹤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较宽大的服饰,直掇是长衣而衣背上的中缝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专指道土穿的服饰,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样是斜领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缘边,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样,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时,有时用丝绦系住腰。鹤氅本是用鹤羽等鸟的羽毛捻成绒织的贵重裘衣,在晋和南朝的时候就有了。式样是穿袖、大身,后来把这种宽大的衣着叫鹤氅。这三种服饰比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领交裙,而鹤氅则是直领下垂至地的一种形式。 宋代有一种叫貉袖的衣服,这种衣服的特点是便于骑马,袖在肘间而长短与到腰间,是一种比较短小紧身的服式。 蓑衣是一种雨具、是用草编成的,唐代张志和《渔歌子》中就有“青笞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可见唐时已有蓑衣。 腹围与前而说的袍(抱)肚不一样,是一种围腰间的服饰附件。宋代人喜欢用鹅黄色的腹围,称这叫“腰上黄”。 宋代妇女服装 宋代妇女服饰比较复杂。这也是从古至今服装发展的共性。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来政府不得不下令规定:妇女的服色都服从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妇女不准穿绫缣织的五色花衣。但当时人也没怎么遵守这个规定,时装兴盛的风气有增无减。当时还有偏好“奇服异装”到了采用外国服式的,后来皇帝诏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为杀头之罪,可是当时时装的盛况空前。 宋代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细、长,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惯例,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时的更瘦更长,颜色以白色为主,其它也有浅绛、浅青等。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青、白色为最普遍。 总的看来,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绫、缣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襦有单襦,复襦,单襦与衫相近,复襦与袄相近。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黄色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平常的妇女多以青、白、褐色为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 而袄大多是有里子或夹衬棉紧的一种冬衣,对襟,侧缝下摆开气,又叫“旋袄”,可以代替袍。宋代对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妇可以穿外,其余大多数的民间女子是不准穿的。后规定命妇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绣着仙鹤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黄色,并不绣花样。至于袄的服色,除了白色规定作为“凶服”外,其余的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随各人的喜好来选择。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式样是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由于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不但贵族女子喜欢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经济实用,除了头髻外,穿衣尽量节约衣料,这样既便于行动,又夸张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还流行着一种翻领款式取长至膝的窄袖衣。制作时在领襟上加两条窄窄的绣边装饰。翻领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时还要戴帔帛,腰里系绶,双双做成各种连环结。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贴住身体,前后两侧缝的地方开衩,衣衩处有许多衣扣作为装饰,叫做“密四门”,人称妖服,是古代的奇装异服之一。 北宋时,妇女喜欢在裙子前面开衩,这样便于骑马,有钱人家的女子也爱在家里穿。这种习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宫廷中)还仍然保留着。 宋代妇女的裤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数着裙子,裙子大多把裤子都掩在裙内。不过也有单穿裤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过这是低等妇女的装束。宋代的裤上有绣花,而且还保持着无裆的裤。 当时妇女的贴身内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状差不多只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较长。抹胸有时 还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妇女等同男子一样在腰间围一个腰围,即“腰上黄”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3)元代男子服饰 元人以白、蓝、赫色最为流行。蒙古人喜欢尚白色,以白为洁;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质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 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质以服用青、红色绵做的较多,在衣的肩背间缀以大诛作为装饰。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圆领领袍和宋代的交领袍,头戴宋式中,贫苦的劳动人民则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带,衣式多为右衽、交领,插簪或戴斗笠。 元代男子的服饰繁多,名且各不相同,且有南北方的区别,如还有深衣,袄子,褡护,罗 衫,貂皮裘,汗衫、锦衫,披袄,团袄,毡衫,油衣,出袖,军撤……不可尽数,由于距离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图像和出土文物来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形。 (4)元代妇女服饰 元代妇女服饰也包括蒙古妇女和当族妇女的服饰。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 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就带有她们本民族的特点了。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蒙古妇女穿的袍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装 明代一些男子服饰主要在罩甲、电 等。 罩甲是明代内官、都 史、军人、巡抚、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种背心 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节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于行动。罩甲上有纹样刺绣,有的下摆处,还有丝惠来装饰。 申 ,源于元代的质孙服,也与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没有折裥,明 代内臣穿的军 有长而窄袖子,下摆开气,盘领或方领,上衣有横裥,下裳旁侧有马甲褶,即现在的百褶。当时穿军 的人除了内臣外,还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这是一种轻捷而便于行动的服饰。 当时还有一些服饰如衫、袄、裙子等都和袭唐朝宋的服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6)明代妇女服饰 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左衽、窄袖长袍仍可见 到。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背子、长裙等。明代妇女的裙式变化比较多,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明代贵族妇女的服色规定用真红,鸦青和黄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绿,桃红和浅色。 背子是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之一,又称“披风”,与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 季节穿,一般妇女也把背子做为礼物穿,式样是大袖宽身。乐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妇女们喜欢,作为日常的服装,领式对襟,盘领 或交领,无袖或短袖,长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是服饰的新变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长袄、长裙是一种便服。长袄的式样是盘领、交领或对襟,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紧,窄袖, 领袖和下摆都有缘边,与明代前的袄不同的是,一般长到膝下,所以叫“长袄”;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 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仪礼,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变成了八幅,腰间的细褶也很多,走起路来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样。 明代妇女还有一种内衣,叫“腰子”。是围在妇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种衣服, 它与肚兜不同,是用宽幅的纱绫,横缠在胸前有的还有纽扣,加刺绣。 (7)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男子一般日常的服饰在马褂,领衣、马甲、裤、套、裤等。 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为穿这种衣服活动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胜褂”;后又因它常穿在长袍的外面,所以叫“补褂”。马褂的结构多是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马褂在嘉庆年间往往用如意镶衣缘作为装饰,后来渐渐普遍了起来。 领衣,梧州人称为“牛舌头”。因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头,它从力颈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 间,并且夹在腰带里,呈白色,而且绣着花纹,这种服饰使肩部夸张地突出而腰部则显得窄,从而体现出宽肩细腰的健美的体型。 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这是人们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种无袖上衣。不论 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马甲。这种服饰从魏晋时期的袖裆变成马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清代的马甲是以襟的各种方式和扣襟的装饰及花纹的组织为个性,吸收了北方骑射民族服饰上的装饰风格,比如多纽扣的多纽马甲,即巴图鲁坎肩。 清代男子服装,由于受满族和北方骑射民族的影响,早已没有穿裙裳的习惯了,而一般的 袍、褂和裤为主要服装套式。清代男子的裤式是高腰,合裆,裤腿肥阔。后来也有在裤脚上镶罩缎子边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裤脚处用扁而阔的带子扎住裤口,这样既保暖,行动又方便。 套裤,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种服式。两条裤腿不连在一起,穿的时候套在里 面裤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后部,有点像现在的雨裤,裤脚上部较窄。 除了上面说的之外,江苏农民在水稻田里劳动时穿一种极短的“牛头裤”,形状像牛头, 便于在泥里、水田里劳动,与汉代的“犊鼻裤”比较相似。 (8)清代妇女的服饰 清代妇女服饰中最为显著的是纽扣的作用。纽扣原来主要在礼服上使用,清代纽扣成为各 种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饰。纽扣最初只装饰在领子上,使自古以来的交领,盘领、直领等领一改而成了高领。原来脖子总露在外面,有了纽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汉族妇女一般穿窄袖袄、衫、坎肩、裙、裤等。 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清代满人穿的旗袍与后来称为旗袍的服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但后来的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旗袍,最初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圆领、右衽、高领或低领,清末时高领能高达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都按季节的变化来区分。袍色一般浅淡居多。满族妇女穿旗袍时,大多喜欢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 袄衫多是圆领,右衽,大襟,对襟,琵琶襟,大袖,且锦绣镶边。袄的质料多用棉、缎、衫多用纱、罗、绸等,也有舍织蜡染的花布。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等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类的皮毛的。镶边也是极为复杂、精美、当时有“十八镶”的说法。 一般好的裙,式样较多。如苏州妇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达上百个裙前面有类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马面裙”,又叫“月华裙”,因为裙的每个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洁的月亮晕耀光华而得名;又有“弹墨裙”,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别具风格,象一幅水墨画,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此外还有“凤尾裙”、“鱼鳞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绣凤凰裙”、“满花裙”、“一块玉裙”、“鬼子栏杆裙”、“饰件镶滚裙”、“叮铛裙”等等,这些裙各具特色,又仅突出了妇女修长的身段,又显示了华丽而丰富的装饰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裤。裤式为高腰、合裆、裤长至脚,造型不象男子的裤那么肥阔。穿的时候用一条长带系腰,余下的部分作为装饰。女子的裤比男子的色彩鲜艳,花纹丰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欢选用。另外女子的裤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裤脚上饰有各种镶边。光绪时,裤口要做好几层镶边,第一道最宽,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统的时候。裤管又要细窄,镶边也比以前减少了。 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化。得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边。通过服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古代先贤圣哲创作的文明成果从中得以体现。越是熟悉,我们越惭悔。我们立志向先哲学习,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以慰先祖之灵!
服装设计专业主要学服装结构、服装材料学、服装发展史、服装英语、服装营销学、服装色彩学、立体裁剪、绘画、服装画技法、色彩搭配、制版、裁剪和缝纫。服装设计专业前景怎么样服装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说是目前非常有竞争力的一个专业。而且我国目前的服装业正在由简单的加工仿制转变为开发创新的巨大转变。也正因为这样,优秀的设计师成为了各大服装企业开始争抢的对象,尤其是现阶段,很多服装企业对设计人才是高薪也难求。随着服装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原创设计对产品的重要性,这也导致服装设计师开始供不应求。所以,能够进行原创设计的服装设计师是非常紧缺,前景也是非常可观的。对于服装设计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更多的时候看的不是学校知名度,由于这个专业的特性,对于企业而言,学历并不代表能力。所以更多的是看学生自身的能力或是经验,如果你有经验,且能力不差,那么,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非常容易的。服装设计专业就业方向1、 设计师助理协助设计师设计款式、制作样衣、建立每件单品的技术文档,交给制衣工作室或生产商。2、舞台服装师该职业经常要在最后一刻修改服装。应具备设计和制版全日制培训级别技能。舞台服装师参与(和导演合作)舞台装设计,尤其要负责服装的制作。还负责找到实现与设计理念高度还原的技术层面解决方案。3、面料设计师该职业使想法具象化,想象主题,表现流行趋势。工作于不同的领域,室内装饰、环境艺术、服装。4、艺术/设计总监该职业负责艺术的推动和服装系列的设计直至交于商业团队。领导和敲定面料的研究和系列的主题。定义品牌形象,决定视觉认知,确定宣传推广方向。5、平面设计师该职业负责产品图像和环境的美工,根据系列总监或产品主管的要求,与设计师协作。掌握符合市场的平面设计软件。
尼玛,你这问题要坑死我啊!
借鉴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历代服饰文化及其社会背景朝代 服饰文化 社会背景先秦时期 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女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同时,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秦时期的国家宗教祀典与商周时期的情况既有同,也有异;既有不变,也有变,总的倾向是宗教典礼趋向简约化。人类政治文明的历程,既是政治觉悟和政治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政治典礼不断简化的过程,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向运动。两汉时期 汉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重要转折点,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唐代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这种装束反映了唐人在服装上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人类追求形体美的思想意识,是女性思想解放在服装上的表现。宋代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变的宽大。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元代 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男子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当时的妇女服饰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也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元代不过百年时间,然而剽悍、质朴的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与成熟、丰富的中原文化(农耕文化)的碰撞,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内容。明代 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还有一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清王朝是以少数民族满族上层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统治机构,是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中国悠久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转折。这段历史为后代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遗产。至清代,传统经济达到顶峰,各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空前提高,商业贸易颇为繁荣。
《中国古代服装结构与现代服装结构之比较》中国古代服饰以平面的直线裁剪著称,其外观特征是宽松、肥大、含蓄。中国古代服饰既是一部衣史,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目前对古代服饰的研究与考察多是从史论、文化、艺术美学等角度去研究,讨论古代服饰对今人的启示与借鉴,也多集中在对古代服饰某个纹样、款式的寓意的研究或对某种工艺的开发方面,而对古代服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则显得份量不足。从夏商到民国,数千载的历史中,伴随着国人走过的衣饰一直是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当然,这种平面结构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平面的古代服饰中,也不乏立体的影子,因为服装始终是为人体服务的,服装的物质性大于其精神性。而人体是一个三维的立体之物,平面的服装要适合人体的功能性的需求,除宽松肥大之外,于细微之处总会显现三维的影子。古代服饰结构的细微之处与现代裁剪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深衣中的斜裁深衣是古代的一种服饰,产生于崇尚礼制的周代,适用范围广泛,诸侯、士大夫、庶民百姓皆可穿。深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上衣与下裳相连的形制对后世的服饰影响很大,后来的衫、袍等均可认为是深衣的遗制。深衣在古代服饰史上影响如此深刻,除了它的深刻用意外,还与它巧妙的裁剪、适体的功能分不开。深衣分为直裾式和曲裾式两种形式[1]。其主要特点如下:1.衣裳相连。深衣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下裳分开来裁[2],然后又在腰间缝合在一起。它的下裳部分共裁成12幅,以应12个月的含义。这12幅是采用斜裁的方法。即在一块宽为二尺二寸的布料上,分为宽的一头为一尺四寸,窄的一头为八寸的两部分对角斜裁。然后把它们缝合在一起,再与上衣相连。采用斜裁,一是受古代面料布幅宽度所限,二是出于功能的考虑。在平面的服装结构中,如果腰部不收省道而下摆又要宽大,以达到“利身”、“利行”的效果,那么这种裁剪方法是最合适的了。窄的一头用于腰部有收腰的效果;宽的一头用于下摆,并且采用斜丝使面料具有一定的拉伸性,可增大下摆的活动量。在现代裁剪中,A型裙的裁剪是通过腰部省道的合并以使下摆增大的,这样就造成了其腰线的向上微微弯曲状,形成一种上窄下宽的梯形效果。而深衣下裳的平面结构中也可以收到这种梯形效果。只是深衣的腰线是平直的,因为它没有省道的合并,但采用布料的斜丝也弥补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尽管古代服饰是平面结构,但出于功能的考虑还是有一些三维的裁剪效果的。2.续衽钩边。这是曲裾式深衣的形制。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指衣裾,即衣服的后下摆。一般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缝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候必须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这样就形成了曲裾。3.矩领。即领式采用交叉而方折向下的形制。4.长及踝间。深衣的长度按照穿着者的身材而定。另外,在深衣的领口、袖口、襟摆间有异色面料做的缘饰。这种缘饰,既可起到装饰作用,也是出于功能考虑。因为古代的服饰面料多为绸、绫等软料,在这些边缘部分做一些缘饰也可起到加固、牢靠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集装饰与实用功能于一体的设计。二、袍中的“袖裆”设计袍是继深衣之后出现的又一种长衣,初见于战国,秦汉时较为流行。汉代的袍服样式多采用交领,两襟叠压,相交而下,袖身部分较宽大,形成圆弧。袖口部分明显收敛,以便于活动。袍的裁剪方式有正裁与斜裁两种。袍分为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其中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分别为42厘米、43厘米和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的布,便于手臂的上下活动。领缘用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各宽41厘米。在腋下缝合的长方形的布,便是相当于现代裁剪中的“袖裆”设计了。“现代结构的袖裆设计是尽量使整体外观造型简洁而不失其良好的功能。因此,袖裆的设计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越隐蔽越好。”[3]袍的衣袖最宽处为45厘米,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是不利于活动的。因而在腋下又加了一处“多余”布的设计,这块多加的布既增加了活动余地,又使衣身与下裳连接得更为顺畅。从现代服装结构中宽松袖的袖裆设计中来看,它与古代袍中腋下这块“多余”的布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在设计理念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在服装结构中,对于衣服的一些关键的运动部位是以实用功能为主要设计指导思想的。三、绵衤夸中的“前后裆”设计在古代,分别穿入两条腿的下裳叫做“裤”。早期的裤只是两个套在腿上的筒子,没有裆。有裆的裤是由北方传入中原的,便于骑乘用。绵衤夸是古代裤的一种形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由衤夸腰和衤夸脚两部分组成的。衤夸腰4片,每片衤夸脚连上2片。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衤夸脚左右各两片,其中一片用整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另一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厘米。衤夸脚上部一侧拼入一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衤夸裆。一条宽边与衤夸腰相连。一条边缝在衤夸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衤夸脚下部拼有一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衤夸边,做成小衤夸口。衤夸脚的各拼接处均镶有丝绦。绣绢作面料,深黄绢里。衤夸脚上部与衤夸腰相连,但两裆不相连。后腰敞开形成开裆。绵衤夸,实则为一种开裆裤。在绵衤夸的结构中,那块长方形而又折叠成三角形呈漏斗状的拼接布,便相当于现代服装结构中裤子的前后裆的结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装中的上衣下裳或连体的袍服样式多为平面造型。服装无论平放还是展开悬挂均呈平面状态,只有经人穿着后,才会随人体曲线的起伏和运动趋于立体。服装用平面结构裁制,前后统一,结构线多直线和斜线,而且衣片的分割拼接与织物的门幅和匹长密切相关。如何从结构方面研究和考察古代服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代服装结构虽为平面,但平面中也包含着细微的三维设计。其实,就服装结构而言,平面与立体是一个辩证关系,即平面之中包含着立体,立体之中也包含着平面。这也是中国古代服装结构与现代服装结构的相同之处。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以 形象思维和实用性强的鲜明特点与其他专业 相区别。在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 用性强的特征时,容易忽视艺术史论课程在 专业中的作用,不少院校艺术类专业对学生 的文化课基础及艺术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尤 其是史论课程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 摆正史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显得十分重 要,它涉及到高校塑造人才的类型和人才培 养目标的方向。艺术教育注重更新精神的培 养,史论教育在创造意识的培养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从 事中外服装史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注 意到学生重视史论课的学习,摆正中外服装 史和服装设计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设计灵感举足轻重。 一、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知识素质与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 80年代初,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这门课 程开始,以后在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轻工 院校、纺织院校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设立。过 去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概念非常模糊:一是 把服装设计神秘化,认为其高深莫测;另外 就是肤浅化,认为会画画就能做服装设计 师,或者能剪裁制作衣服就可以搞服装设 计;三是简单化,以为从画报上这里抄个袖 子那里取个领子,拼贴在一起就是搞服装设 计。其实,这三种观点都不科学。实际上,服 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需要运用数 学、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材 料学、工艺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经济管理、市 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 服装设计对象、服装设计内容和服装设计方 法三个基本知识基础。服装设计对象基本知 识素质是进行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服装设 计的对象是人,是各种不同种族、不同性格、 不同体型的人,满足这些人不断增长的物质 和精神的衣着需求,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的第 一要旨;服装设计内容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 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自身知识、 服装工艺知识和服装美学知识;服装设计方 法的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设计师的必备条 件,主要指服装设计师产生设计灵感,收集、 把握、实现这一灵感的能力,包括立体思维 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意向表达能力,这三 种能力是对前两种基本知识素质的积累和深 化。学习中外服装史在形成和培养这三种基 本知识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人民 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无论是研究中 国服装史还是外国服装史,都应注重了解每 个历史时期服装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背景,分析服装材料的种类,纺织印染技 术水平状态,裁剪缝制装饰手段等,综合体 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折射出当时 服装设计对象和服装设计内容的辩证关系 从而揭示服装艺术的发展规律,发现内在的 合理契机,以融合在新的服饰艺术设计中 通过学习中外服装史,对过去那些在服装发 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 到新的启迪,作为开启未来服装发展趋势的 钥匙,形成立体思维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 意象表达能力。 服装设计思维不同于纯艺术形式的构 思,服装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又 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仅仅运 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不断发 展的历史长河中予以全方位的把握,获取有 关服装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现代 错综复杂稍纵即逝的服装信息,拥有储存处 理和应用信息的知识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会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立体 思维方式,冷静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及时准 确地捕捉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产生新的 设计灵感,达到培养、借鉴前人优秀成果和 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服装的设计形式与学习中外服装史 的关系 在艺术的创作及设计中,形式的意义在 于将一切自然的形态转化为具有独特品位的 审美物象,从而真正取悦于人的感官需求 形式的手段往往存在于寓意借引的主题表达 上。服装的设计形式即服装的设计风格,指 的就是服装由特殊的造型、配色、配套的技 法,来构造一种主题精神气质,是一种总体 的美和综合的视觉效果。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 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 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 子。战国七雄争霸、战火连天时期,才能 出现诸多布甲、皮甲、铁铠铜盔;魏晋南 北朝时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 华空怀报国之志,才会形成南北服饰融合 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 隋唐五代时的盛世,展现出来的服饰是宽 衣博带,线带优美流畅,风格典雅秀丽;它既不像汉代服饰那样偏于凝重、端庄,又 不像六朝服饰那样简淡,也不像宋代服饰 那样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又有节奏,极富 于诗意的美与韵律的美,表现了大国的雍 容华贵和渲染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更有 那用五彩衣裳编织起来的56个民族经纬纵 横的服饰艺术之花,在世界服饰宝库中闪 烁着诱人的光彩。 再浏览西洋服装史的艺术画卷,古希腊 的洒脱浪漫而富有诗人气质的服饰,以最自 然形态的宽服大裙包裹人体,形成无形之形 的服饰,充分表现人体的自然之美,体现了 人的高贵气派和潇洒风度,成为古代服饰艺 术风格中的一派;中世纪在基督教色彩笼罩 下,服饰成为人类包缠肉体,逃避灰色人生 的一种神奇美妙的方式,哥特式的尖状服饰 开了人类服装与建筑遥相呼应的先河;1 6 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服饰的人体 之美和曲线之美,但立体造型的过分夸张, 出现了紧身胸衣和篷裙把人们打入了时尚的 牢笼;17世纪巴洛克服饰,气势雄伟、生机 勃勃,在长发、蕾丝(花边)、皮革的装饰下, 营造了动态及紧张气氛,表现了各种强烈的 感情色彩,把男装推向了装饰过剩的巅峰, 渗透了女性的阴柔之美而失去了男子的阳刚 之气;18世纪罗可可服饰,用尽曲线与粉 色,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自由奔 放、华丽繁复的艳丽及纤弱柔和的女性风 格;这时男装把矫揉造作之美完全让位于女 性,为近代服饰风格奠定了流行基础,形成 古典服饰风格。从此之后,在世界服饰舞台 上,古代的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的装饰之美 轮番登场,逐渐形成富有不同风格内涵的服 饰流派。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步入又 一个飞跃时期,高科技的发展,波普艺术和 欧普艺术的产生,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政治格 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嬉皮士”、“朋克” 服饰风格的出现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文 化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 处于游戏之中,风格的丢失是它的重要特 征。但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能够对所有风格进 行复制、模仿、重复,使风格失去了存在的 基础,成为没有风格的风格,风格在后现代 主义艺术的折衷、包容的模糊中消失。 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 程,凝结了人类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聪明 才智,刻下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 富的服饰风格。后人把它归纳为:传统形式、 古典形式、民族形式、浪漫形式、古朴形式、 豪华形式、无形式之形式等等,这些丰富而 多样的形式,着实为人类提供了某种可以移 情借喻的象征依据,成为启迪当代设计师创 作灵感的源泉,从而推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多姿多彩的衣装款式。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有 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学习中 外服装史的。 三、服装设计师的成功经验与学习中外 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作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物,它不仅 具有物质的属性,更具有精神的属性和社会 的属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美化自 身的艺术品,也是服装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之一。许多在服装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借鉴前人创造的服饰精 华,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20世纪初,巴黎时装界出现了本世纪第 一位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师—波尔·波阿 莱,1906年他推出高腰身的细长型的希腊风 格成衣,把数百年来束缚女体的紧身胸衣从 女装上取掉。这是继拿破仑的帝政样式以 来,女装设计第一次摒弃紧身胸衣,这一革 命性的举动,奠定了20世纪流行的基调,也 强调他设计的支点不是在腰部,而是在肩部, 暗示出新的世纪腰身将不再是女性魅力的唯 一存在。这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且又一次证实了服装史在设计师的创造灵 感中的重要作用。 天才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的不凡成 就,对我们的启示更大。1984年约翰·加 里亚诺以优异成绩从著名的伦敦圣马丁艺 术学校毕业,并获得一级院士勋章。同年7 月,他的作品在毕业生设计发布会上引起 轰动,他的灵感取之于法国大革命及法国 18世纪末年轻人的服装样式,该作品获得 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他的惊人才华和奋 斗精神很快使他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设计师。 加里亚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钻 研大量服饰的历史书籍,并在其中找到灵 感有很大的关系。他研究20世纪30年代巨 匠维奥奈的斜裁技术,对巴仑夏加和波华 亥的作品做过深入思索。1989年英国媒体 报道说,当其他设计师在街头寻找灵感时, 加里亚诺却在史料中进行研究,总能创造 出不俗的效果。可见,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服 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 在其成功的后面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 底蕴。我国有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历史,是中 国服装设计师乃至世界服装设计师灵感的 源泉,是创造未来服装王国的中流砥柱。意 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说道:“在我 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 能够不被中国艺术遗产的永久魅力所牵 动。”因此,作为生活在中国的设计师,更 没有理由不正视自己民族的丰富遗产。 时代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我国的服装 产业跨入了设计时代,由加工型的时尚创新 能力,转向消费个性感知和生产共性中表现 个性品牌的设计能力上。设计的灵魂是创 意,不再是点、线、面的几何组合和单纯 追求表面的效果和图解式的设计创作,而是 深入挖掘品牌所处的民族时代文化背景,表 现品牌自身的物质、精神资本内涵的设计。 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服装业带来了机遇和 挑战,需要一大批有创造潜力的设计师担当 起中国服装业崛起的重任。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 的摇篮,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犹如雕塑人才 的巨匠,传统文明博大精深,是无数的哲人学 者智慧荟萃的精华。而设计是人的思想智慧 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物化过程进 入文化的一种过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导 学生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专业史论课学 习,是设计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专业技 术固然重要,就像设计人才的成长基石,要铸 成设计人才的摩天大厦,没有丰厚的文化底 蕴就不可能开创有张力的行业未来。古人云 :厚德载物,君子不器。学哲学使人聪明,学 文学让人灵秀,学历史使人深邃而富有张力。 总之,有了学术意识才有创造意识,只有在肥 沃的文化土壤里充分滋养,才能成为富有创 新精神的设计人才。
原始服饰 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代发式骨笄 商代发式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的冠饰 商代的冠饰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周贵族服饰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东周男子服饰 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战国胡服 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楚国贵妇服饰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战国妇女服饰 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曲裾袍服展示图(参考出土帛画复原绘制)。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战国带钩 战国带钩带钩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屡有实物发现,史料也有记载。由于带钩结扎起来比绅带更便利,逐渐被普遍使用,取代了丝绦的地位。至战国以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都以带钩为装饰,形成一种风气。带钩的制作也日趋精巧。它的作用,除装在革带的顶端用以束腰外,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削、佩镜、佩印或佩其它装饰物品。南北朝以后,一种新型的腰带“蹀躞带”代替了钩络带,“蹀躞”不用带钩,而用带扣,带钩的作用便随之消失。本图从左至右依次为:金银错带钩、黄金嵌玉带钩、包金嵌玉银带钩、金银错铲形带钩、嵌宝螭龙纹带钩。
发了269105587
<原创]本人的服装史论文寓意,形体可以兼得——关于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装史的经验启示的论文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发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上世纪6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发表了“中国风”系列。涉及灵感来自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东方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这种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和石油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日本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巴黎时装乃至世界时装的舞台。而就在去年,身着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级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缓缓走来。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用蝴蝶系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龙纹云纹中国图腾、用缇花、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如今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m Fo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重量级的句号。东西方服饰文化与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偏颇。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强调人体体形的紧身胸衣给女性身体的正常机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宽袍大袖始终贯穿于3000多年的中国服装史,时常给人以呆板,停滞不前,少有变化,创新的感觉。十分巧合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变革中,两者又有着相反的发展倾向。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使服装变得贴体,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但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东西方都改变了繁琐的装饰和累赘的服装结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对比。事实证明,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彩。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将会从事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的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寓意和西方服装的形体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让将来的国际时尚舞台绽放出绚丽灿烂的中国光芒!参考文献:1.江平,石春鸿等编 服装简史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2.屠恒贤 中西服装文化比较研究 上海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2003
1、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2、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
3、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4、清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其进程随着封建末代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止。中国古代服装虽然结束了它的历程,然而它所显示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本身。
扩展资料
服饰的基本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那时的强盛。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1、慢束罗裙半露胸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服饰
尼玛,你这问题要坑死我啊!
学术堂给大家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国际贸易实务的论文题目:1.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2.国际水平分工问题研究(可以分国别或地区)3.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可以分国别或地区)4.当代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5.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化和趋势6.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其应用研究7.贸易条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8.比较利益说的现代分析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与评价10.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11.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适用性研究12.幼稚工业保护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研究13.贸易自由化与世界贸易体制研究14.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15.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研究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2、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4、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6、 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 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8、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9、 我国的亚洲区域合作战略研究 10、 自由贸易与“绿色壁垒”——中国的外贸与环境保护 11、 绿色壁垒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14、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国际贸易中动植物卫生检疫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 16、 无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对策研究 17、 外资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状况及影响研究 18、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19、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20、 中国与东盟产业机构互补性研究 21、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2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3、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24、 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探析 25、 中美贸易摩擦初探(浅议) 26、 论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27、 WTO农业协定与欧盟及美国的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28、 关于非关税壁垒的历史、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29、 WTO反补贴协议对我国政府补贴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0、 跨国公司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 3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和策略 32、 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争端的法律准备研究 33、 WTO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分析 34、 东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35、 环境与绿色贸易壁垒 36、 SA8000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37、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38、 新型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9、 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加工贸易的升级对策研究 40、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41、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42、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 43、 跨国公司并购对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影响 44、 WTO框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评析 4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46、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招标中的竞争力分析 47、 软条款信用证研究 48、 跨国公司避税的形式分析 49、 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贸易术语选用问题 50、 取消纺织品配额对中国纺织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52、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根源分析 53、 “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54、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55、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6、 试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 57、 中国外贸结构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58、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59、 浅析我国频遭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60、 国际贸易实务中货款拖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透析及对策研究。 62、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63、 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64、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65、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66、 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 67、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68、 浅析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 69、 我国外贸企业L/C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70、 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1、 非关税措施与国内产业保护。 72、 浅析贸易自由与反倾销的关系。 73、 浅析贸易自由与保障措施的关系。 74、 浅析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 75、 浅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 76、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77、 WTO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 78、 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探析。 79、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80、 浅论绿色贸易与多边规则。 81、 《鹿特丹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82、 对报关有关问题的思考。 83、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我国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84、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和贸易顺差过大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的影响。 85、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利弊以及应对措施。 86、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研究 87、国际贸易合同履行中的违约问题研究
3个问题.难度一等一..1,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的结合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2、 服装设计与市场销售(市场销售这一块.个人认为设计出来的衣服要的是品位.然后不能粗燥的卖.例如通过专卖店来卖.而且要有很独特的style!3、 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最好是兽皮之类的,比较复古.然后特别保暖,有个性。但是要把兽皮处理好,完全闻不出气味.完全看不出来.然后还有树叶.做花边.多么完美!多么有创意! 等你实现!!
想要设计出好的服装不难就是要靠信心只要有信心什么都可以做好相信自己的决定加油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