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与孟子尴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孟子尴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您在论文中引用了《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将其列为参考文献:孟子. (公元前3世纪). 孟子. 北京:中华书局.或者,如果您使用的是英文版的《孟子》,可以按以下格式引用:Mencius. (3rd century BCE). Mencius. (D. C. Lau, Tran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在正文中,可以使用以下格式引用:孟子(公元前3世纪)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或者:"Mencius once said, 'It is better to have no books than to believe everything you read'" (Mencius, 3rd century BCE).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引用方式可能因不同的学科、出版机构和期刊而有所不同,建议您查阅相关的学术规范和指南,在写作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格式要求。

众所周知,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孟子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之爱亲、爱人原则及自己主张的人性善理论用之于现实政治领域,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推之于整个社会,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果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还只是一些语录式治国原则的话,那么,孟子的仁政理论则具有了相当系统完整的内容表述。孔子虽然从各方面对“仁”加以阐释和规定,但更多是局限于道德伦理、人生哲学领域;由于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从而使其仁的论说缺乏终极价值依据。为了使孔子之仁具有本体论依据,孟子着重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从内在性(心性)与外在性(天命)两个层面为“仁”寻找终极的价值依据,在其仁政学说与人性善理论之间建构起了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其仁政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孟子的仁政学说,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孟子仁政学说中的两项主要原则即经济原则和道德教化原则做一番阐释。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两个必然之前提,此两前提互为补充说明,缺一不可。一前提为井田经界之准确划分(“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另一前提为百姓民众生无衣帛渔肉之忧,死无送终厚敛之虞(“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认为,实施仁政一定要从正经界开始,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1]经界不正,就会导致各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滋生及暴君污吏胡作非为、无是非曲直价值标准等混乱局面的出现。若井田之经界划得准确,皆为百亩之田,“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因此,正经界是实施仁政之第一要务。经界既正,孟子设想的西周时期实行过的井田制便有了实施的可能[2],正经界是正井田的基础,正井田是正经界之必然。“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3]孟子所说的“耕者九一”具体说就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家,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4]。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与西周初年实行的井田制已大不相同,带有理想化的成分在内。孟子设计的井田制是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制度,其政治目的就在于使庶民百姓都能牢牢扎根于土地之上,从而达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5]的目的,百姓民众才会无衣帛渔肉之忧,送终厚敛之虞。做到了“正经界”和“养生丧死无憾”,只是孟子实施仁政王道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解体,对社会政治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形成了“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同乐”的社会风尚。孔子曾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6]在孔子看来,只有解决了庶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消除了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才能使社会达到稳定和谐的局面。可见,关注庶民百姓的生存条件、生活状态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其仁政思想体系中同样把儒家的这一鲜明思想主题作为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孟子针对当时社会上兵燹不已、战乱不断,庶民百姓“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7]的悲惨局面,指出要让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制民恒产的问题。如果说“正经界”与“养生丧死无憾”是孟子仁政思想实施基础的话,那么,制民恒产就是孟子仁政思想实施的第一步。所谓“制民恒产”就是为百姓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孟子的政治逻辑就是,治民之要在民事,民事之重在民生,民生之保障在民产,有民产之结果是民心向善,民心向善之结果是便于实行仁政。故使民有固定之民产(恒产)便成为孟子推行仁政的当然要务,这就是孟子所强调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8]实行仁政必须从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入手,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入手。孟子所主张的“制民恒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往往突破了孟子仁政思想体系的框架而蕴涵着宝贵的思想资源。具体说来,孟子所主张的“制民恒产”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主张给民众百姓以足够的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使民众百姓能够自觉地依附在土地上,“死徙无出乡。”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证,才会在此基础上产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保持社会处于和谐与稳定的状态中,若百姓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满足和保障,就会铤而走险,“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9]民众就会做出危害社会、危害道德的事情,“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善之,故民之从之也轻。”[10]孟子试图从经济生活中去寻找和解释道德意识和观念产生的原因,肯定人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要求的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庶民百姓的愿望,是一种正确的政治思维方法。孟子的这一表述是在继承其前辈思想家特别是孔子先富后教思想及管子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升华出来的,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真实朴素的反映。孟子得出的结论就是:对广大民众百姓来说,有无恒产至关重要,它是决定国家之兴衰、社会之治乱、政治之是非、政权之安危的最重要前提。因此,如何使民众能够拥有恒产就成为孟子实施仁政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制民恒产”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在满足民众百姓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具体说就是:(1)养老政策。孟子为有恒产者老有所养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好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1]孟子还以文王善养老为例来说明:“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也。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实,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12]这可以说是孟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与《礼记》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孟子对养老政策的描述是中国早期思想家对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种有益探索,对我们今天所实行的养老政策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2)土地政策。所谓土地其实就是孟子所谓的“恒产”。在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土地无论对广大民众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孟子把土地与人民、政事并列为诸侯的三宝,足见孟子对土地问题的重视。孟子主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13]。孟子认为,为政者只有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才能使民众能够世世代代安心于土地劳作,有了充裕的物质财富,国家才会稳定,君主地位才会巩固。(3)渔业政策。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最重要的经济特征之一就是倡导渔盐之利。孟子长期游学于齐国,深受齐文化重商思想的熏陶和影响[14]。像充分利用土地一样,孟子主张开放湖泊河塘,“泽梁无禁”,任人捕捞,百姓就会增加渔业产品。为了避免竭泽而渔现象的出现,应制订禁渔措施,如在规定的时间里禁止捕渔,不得用密网捕渔等,如果按照这一措施执行,则“鱼鳖不可胜食也”[15]。(4)林业政策。与土地政策、渔业政策一样,在林业上,孟子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在以(土葬)棺椁为主要安葬材料的古代社会,拥有一定数量的林木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孟子的意识中,林木并非永久性资源,不可任意无节制地砍伐,而是按照一定的时令进行砍伐,“斧斤以时入山林,”只有做到循序渐进,林木才有再生长的时间,长此以往,“材木不可胜用也”[16]。材木不可胜用,百姓才能得以厚葬其父母以尽孝道。因为在孟子看来,“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谓当大事。”[17]孟子“制民恒产”的几项政策措施可以说是对孔子重民富民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制民恒产”的第三层含义就是主张发展流通型商业经济和商业生产。显然,这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社会里也是一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同时也表明了齐文化对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耕社会,对商业生产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早期法家尽管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但在对待商业问题上却是相当保守落后的,认为发展商业生产势必会影响和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商鞅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目的就在于逼迫百姓弃商返农[18]。孟子认为,商品只有在流通交换中才能实行其商品价值,这与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相一致的。孟子认为,对贩运中的商品不必征收关税,“去关市之征”[19],而对欺行霸市的奸商行为,则必须征之关税,“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焉。”[20]这个主张除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外,同时也减轻了对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征税,维护了他们最基本的权益。针对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提出的“市价不贰”的主张,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给予了批判。许行的一系列理论是以原始公有制社会为基础提出来的,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空想。尽管孟子的理论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对许行辈的批判却击中要害,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孟子对流通型商业经济和商业生产的强调,表明在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不再是纯粹的不受外在思想影响的儒家,而是熔铸了各家各派思想精华的儒家,是为了摆脱困境而不得不调整和改变自身发展方向的儒家,同时也使儒家在与各家各派的争鸣中有了更大的包容性。 民有恒产只是从经济制度上解决了百姓的生产生活资料问题。因为没有恒产,其他一切就根本无从谈起。但如果给了百姓足够的土地,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社会就可以太平无事,就可以顺利推行王道仁政,在孟子看来,这也是不可能的。在制民恒产的同时,还要辅之于取民有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制民恒产与取民有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合则美,分则伤;两者共同构成了孟子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怎样做到取民有制?孟子有非常明确的主张。首先,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他希望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21],“明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22]。具体措施就是实行什一税制度,孟子认为最理想的赋税当以古代圣君尧舜所实行的十取一税率为法度标准,“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23]在三代时期,土地归国家和王者所有,不准买卖,即《礼记·王制》所谓的“田里不鬻”制度。自春秋以来,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私有土地的存在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各国统治者不得不制定和出台对私有土地进行征税的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论语》中就记载了春秋末期鲁哀公与有若的一段对话,“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4]可见,在土地私有制实行的早期,国家收取十分之二的税率是很高的。孟子反对什二税制度,并从历史上的先圣先王那里寻找历史根据,他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25]十分之一的税率比鲁哀公时的税率降低了一倍,这在孟子看来是合理的税率。税赋征敛关乎国计民生,为各国政治家、思想家所关注。孟子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徭役赋税之征用征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收入,徭役赋税之轻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若徭役赋税过于繁重无度,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26]的社会恶果;若赋税太低,虽能减轻百姓负担,但却难以支付国家机构庞大的经费开支。因此,孟子并不反对民众对国家应承担的正常的赋税义务,并不认为赋税越低越好,他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要有节制,要合理、适度,以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为最终依据和标准。因此,当白圭提出“吾欲二十而取一”时,孟子认为这种税率太低,不可取,并斥之为“貉(貊)道”。孟子认为,二十取一,放之貉之国则可,放之中原华夏之地则不可。若一概以二十取一征之,则是“貉(貊)道”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27]可见,孟子是主张把税率限制在民众能够接受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百姓能够满足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以达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28]的目的。孟子还指出,征收赋税的方式有三种:即征收布帛、征收谷米及征用劳役。贤德之君一般只用其中的一种,若同时用两种,百姓便有冻馁之虞;若同时采用三种,即使父子之亲也难以相顾惜[29]。从孟子仁政思想中所设定的经济利益原则可以看出,孟子不但为统治者在大政方针上设计了一套治国方略,而且在具体措施上也设计了一系列的治国步骤,不论其所设定的政策原则可行与否,至少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维护现存政权统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民众的利益,真正体现了“民为贵”的思想,即使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其恒久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018写毕业论文的尴尬

不要焦虑,前期就是这样,你没有五六版的流程,怎么能顺利毕业,不要不毕业答辩想象的太恐怖,放松心态一定能过的。十个里面也就抓一个。

在每年的毕业季,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论文的难题。由于现在大学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在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但是等到毕业的时候,毕业论文还是不够标准。如果毕业论文不符合标准的话,那么大学生就不能如期毕业。这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继续进修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体现了一个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对整个大学生活,对即将面临的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综合看法,这要求大学生有全面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的分析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要求很严格,其中一项字数上万字就让很多大学生头疼不已。平时写的论文最多只是几千字,对于上万字的毕业论文,难免会有很多地方出现错误。此外,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能抄袭任何人的论文或者作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论文查重也越来越严格,各种各样的查重方法,让很多想投机取巧的大学生无法耍小聪明。

除了这些问题,大学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的审核也是非常严格的。导师们并不会因为论文字数很多而放松要求,一个毕业论文经常要经过数次的修改才符合标准。一个论文改一年也是 常有的事,所以对每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毕业论文都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困难的任务。这也要求大学生要加强大学期间的学习,合格的毕业论文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并且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空洞没有营养的毕业论文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从毕业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就可以看出,如今大学对大学生的管理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正是由于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才也越来越多,只有不断地努力,超过别人,使自己变得优秀,才能拥有比别人更好的发展机会。大学也正在响应国家的发展政策,积极的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进入社会。所以作为大学生,也要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计。

是真的,但是会有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指导你的,不用太担心。

是真的,前期要收集很多资料,看一些文献,然后整理。

关于遭遇尴尬论文范文写作

如果在大路上认错了人 ,使那个人莫名其妙 , 这的确是一件非常 让人尴尬的事 , 可是 ,我就偏偏碰上了这倒霉的 . 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 今天, 我和几个朋友出去玩 , 走着走着, 我看见了前面有一个人 , 好像是我的一个朋友 : 史颖欣, 那个人扎着高高的 . 短短的侧马尾辫, 穿着灰上衣, 这是她最喜欢穿的一件衣服, 太像了。 嗯, 一定是她 :“史颖欣 !”没反应 。“史颖欣 !”还是没反应 !难道不是她 ? 不对, 实在太像她了, “史颖欣 !我叫你呢 。” 终于, 那个人慢慢转过身来了, 啊 !她不是史颖欣 , 我认错人啦 , 她莫名其妙地 . 疑惑地问:“ 你是在叫我吗 ? ”哦 ,糟糕了 , 怎么办呢? 我结结巴巴地说道:“ Sorry , …… 认错人 …… 人了 …… 嘿嘿!” 我说完 ,脸立刻就红了,尴尬地一动不动站在原地 。虽然 ,那个我素不相识的女孩早就回头走了 ,可我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下次一定要看清楚再叫人啊!一件尴尬的事有一件事,我一直藏在心里。一个五年级的男孩,把裤子穿反了,你觉得尴尬吗?那天早上,我从妈妈包里拿钱去上学。下了车,我像往常一样把钱放进口袋,可没摸到。我低头看了看,原来是我裤子穿反了。那是已经到了学校进了班上了座位,我可不想让人知道我裤子穿反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啊!幸亏那天下雨,没有做操,不然会出大丑的。我坐在座位上,心怦怦直跳,连战都不敢站。生怕让人知道我裤子穿反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这时,我觉得时间好慢好慢,一秒钟就像是一分钟。“叮铃铃”铃声响了,下课了。我第一个冲出教室,进了厕所,把门一关,脱下裤子,把裤子掉了一个头,一穿,就出来了。我暗自想到:“幸亏没人来,不然这事传出去了,我多没面子啊,真幸运。

对我个人而言,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了解清楚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梅森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比起任何特殊的科学理论来,对人类的价值观影响更大的恐怕还是科学的方法。这句话像一张鼓满风的帆,时时为我加油鼓劲。生活中,若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既然如何,了解清楚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知识分子优于文盲,如同活人优于死人。这句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民谚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有理压得泰山倒。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一般来说,一般来说,既然如此,既然如此,要想清楚,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佚名曾经说过,自信和自靠,是坚强性格的主要依靠。然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足的。可是,即使是这样,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上田耕一朗曾经说过,“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这不禁令我深思。那么。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想:俄罗斯曾经提到过,谁让同一个人过两次,谁就该毁。这不禁令我深思。英国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驴子不乖,休怪驮鞍。这句名言发人深省。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可是,即使是这样,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那么。这样看来,了解清楚生活里遇到的尴尬场景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一件尴尬的事如果在大路上认错了人 ,使那个人莫名其妙 , 这的确是一件非常 让人尴尬的事 , 可是 ,我就偏偏碰上了这倒霉的 . 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 今天, 我和几个朋友出去玩 , 走着走着, 我看见了前面有一个人 , 好像是我的一个朋友 : 史颖欣, 那个人扎着高高的 . 短短的侧马尾辫, 穿着灰上衣, 这是她最喜欢穿的一件衣服, 太像了。 嗯, 一定是她 :“史颖欣 !”没反应 。“史颖欣 !”还是没反应 !难道不是她 ? 不对, 实在太像她了, “史颖欣 !我叫你呢 。” 终于, 那个人慢慢转过身来了, 啊 !她不是史颖欣 , 我认错人啦 , 她莫名其妙地 . 疑惑地问:“ 你是在叫我吗 ? ”哦 ,糟糕了 , 怎么办呢? 我结结巴巴地说道:“ Sorry , …… 认错人 …… 人了 …… 嘿嘿!” 我说完 ,脸立刻就红了,尴尬地一动不动站在原地 。虽然 ,那个我素不相识的女孩早就回头走了 ,可我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下次一定要看清楚再叫人啊!一件尴尬的事有一件事,我一直藏在心里。一个五年级的男孩,把裤子穿反了,你觉得尴尬吗?那天早上,我从妈妈包里拿钱去上学。下了车,我像往常一样把钱放进口袋,可没摸到。我低头看了看,原来是我裤子穿反了。那是已经到了学校进了班上了座位,我可不想让人知道我裤子穿反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啊!幸亏那天下雨,没有做操,不然会出大丑的。我坐在座位上,心怦怦直跳,连战都不敢站。生怕让人知道我裤子穿反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这时,我觉得时间好慢好慢,一秒钟就像是一分钟。“叮铃铃”铃声响了,下课了。我第一个冲出教室,进了厕所,把门一关,脱下裤子,把裤子掉了一个头,一穿,就出来了。我暗自想到:“幸亏没人来,不然这事传出去了,我多没面子啊,真幸运。”通过这件事,我以后穿衣服再也不马虎了,出丑让人真尴尬。

自我解嘲,轻松化解尴尬自我解嘲就是运用嘲讽的语气来嘲笑自己的缺陷,以取得别人共鸣,引起别人会心一笑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效的幽默构成方法。有位哲人说过:“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自己。”有位作家是个大胖子,一次他对朋友们自嘲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三倍的男人。每当我在车上让座给他人时,我的一个座位足可以让三个妇人坐下!”朋友们听后捧腹大笑。这位作家便是用嘲笑自己的胖来引人发笑的。笑的规律是:优笑劣;智笑愚;美笑丑;成熟笑幼稚。因此,如果善于显示自己比别人劣、愚、丑或幼稚,就会引人发笑,会生幽默的效果。自我嘲讽,正是起到了这个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嘲:一、嘲讽自己的长相比如台湾金马奖获得者凌峰在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会上,一上场就集中嘲讽自己的长相。他说他在大陆各地拍摄时,受到男同胞的热烈欢迎,但是他的长相却使女同胞达到“忍无可忍”的程度。虽然他的长相并非真的丑陋不堪,但正是由于这种夸张式的自嘲,产生了一种风趣幽默的氛围,引起了观众的哄堂大笑。 又比如某人是这样嘲笑自己的长相的:“我这长相,对不起观众,上街都得备着钱,以防有损市容被罚款。”这个自嘲同样引起了听众的舒心一笑。小沈阳有个小品,里面也是嘲笑自己的长相,说是别人看自己就以为是一只猴呢。女士看到自己象见到大海有一种“晕”的感觉。其实都是自我解嘲。赵本山的小品更是在这个方面做足了文章。二、嘲讽自己做过的蠢事萧伯纳有一次从苏联访问归来对朋友们说:“我自命不凡,却受到小姑娘的教训。”他自嘲地说:“一天我在街上遇见一个苏联小姑娘,很逗人喜欢,便哄她玩了很久。临别时,我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可是那位小姑娘竟然学着我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玛莎。’”朋友们听了这段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在笑之余,领悟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平等相待,要永远谦逊。三、嘲讽自己的生活遭遇姜昆在一次演讲中这样嘲讽自己的生活遭遇:“青年作家梁晓声也是我们北大荒的‘荒友’,他写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两部作品。我们看了高兴极了,把我们这些‘倒霉蛋’全写进去了!”(大笑)

与雅痞孟青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版[2]路遥:《路遥文集》(3、4、5合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0月[4]三毛:《亲爱的三毛》,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5]甘晓丹:《在苦难中成长——解析<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历程》,文教资料,2010(23

火爆推荐:如何设置论文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对您论文录用率至关重要。文章之所以要标明参考文献,是因为您文章内容中有引用他人学术成果的内容,除非您的文章完全没有引用。一篇优秀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或者是学位论文,其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如下要求:⑴按论文中参考文献被引用的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作为上角标,并列在正文的末尾。⑵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⑶参考文献类型在文献题名后用方括号加以标引,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10. 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①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止页②专著[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首版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③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页-止页④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⑤专利[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⑥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度⑦报纸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面次序)⑧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11.外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其文字所在国的著录格式。12.正文中的说明性注解采用随文脚注,用上标形式“①”等数字表示。13.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写参考书的名称、作者、著作时间等,在论文的最后。

一、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其解释有两种可能: 一是作者认为前所未有才是创新,甚至个别的还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二是作者未下功夫去查阅和学习前人已做的工作而企图走捷径,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一篇没有好的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很难有创新。二、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有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评述的并不是对特定专题做出贡献的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没有围绕论文的主题来筛选文献,而是四面出击,回顾了与专题相关的整个领域的发展,导致文献综述部分漫无边界,冗长而不能给论文的价值“添分”,以致综述部分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同一篇文献综述似乎可以在多篇学位论文中相互套用。同时,容易导致写作上的随意性,甚至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献综述部分增添内容,以至于文献回顾曲曲折折占用不少篇幅,而真正进入正题的文字却不多,说明作者并没有理解文献综述的定位和作用。三、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问题,综述部分仅简单地列示出A 说、B 说、C 说、D 说等,然后就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变成作者的读书心得清单和资料汇编,变成相关学术研究的简单堆砌,表面上看洋洋洒洒,而实际上作用有限,读者既看不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看不到“证明的来龙去脉”。四、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五、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六、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孟子告子上论文参考文献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桮棬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使人性变得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

《孟子,告子上》的译文: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如果是伤害了它的性状而把它做成杯盘,那么也要伤害了人的本性使它变得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给仁义带来灾难的,必定是你这种论调吧!”

《孟子告子上》参考文献格式放在篇章之后写。标准格式如下:1、期刊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2、专利文献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3、报纸作者,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孟子 告子上篇: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後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於白马之白也,无以异於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於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嗜秦人之炙,无以异於嗜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嗜炙亦有外欤?」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耘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嗜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嗜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嗜皆从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声,天下期於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养,无物不长;茍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茍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於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恶有甚於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锺於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曰:「五里者,种之美者也。茍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学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下篇: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金重於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墻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於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後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於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於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宋牼将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於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於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於仁义,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於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於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後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於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曰:「昔者,王豹处於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於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茍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於百里。太公之封於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於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於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於仁而已。」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於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於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於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茍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茍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於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孟子曰:「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间,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後作。徵於色,发於声,而後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後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你们学校如何要求?正常你引用的如此常见或经典古籍,随文加写即可。在引文前,如《论语·学而第一》:,《孟子·公孙丑上》。然后在篇末列表引用文献,按典籍原作早晚排序:《汉魏古注十三经·论语》中华书局,199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