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华北国土资源期刊官网山西

发布时间:

华北国土资源期刊官网山西

推荐《华北自然资源》这本刊,可以联系论文一点通小编

国内的修复很多仅限于实验室,看美国EPA的吧 很多已经成书的,我国主要借鉴国外的技术

2005年,围绕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改革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履行职责。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按照“守土尽责,依法管理,服务经济,面向基层”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年活动,全面完成了2005年的各项任务。

一、土地资源

山西省土地总面积(15.6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4%。土地资源的突出特点是山丘多、平川少,耕地质量差,生态环境脆弱,75%的县(市、区)、80%的乡镇分布在山地丘陵区。

1.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

根据土地利用调查结果,到2005年底,山西省有农用地1 014.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66%;建设用地84.0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4%;未利用地468.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00%(图1)。与2004年同期相比,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

图1 2005年山西省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在农用地中,耕地408.16万公顷、园地29.48万公顷、林地439.17万公顷、牧草地65.81万公顷、其他农用地 71.96万公顷,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40.23%、2.91%、43.29%、6.49%和7.08%(图2)。

图2 2005年山西省农用地构成情况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4.9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79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31万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9.17%、6.89%、3.94%(图3)。

图3 2005年山西省建设用地构成情况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41.05万公顷、其他土地27.43万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4.14%和5.86%。

2.各类土地变化趋势、规模

2005年山西省土地变更总量为4.52万公顷,占全省统计地类总面积的0.29%,较2004年减少10.05万公顷。各地类变化趋势与规模见表1。

表1 山西省2005年度各类土地变化情况表

从一级地类看,近两年农用地、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从二级地类看,近两年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呈大幅度增长态势。2005年,山西省二级地类与2004年同期相比表现为“五减五增”,即:耕地、其他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有所减少,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有所增加。其中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最多,净减少1.63万公顷;其次是耕地面积,净减少1.59万公顷;林地增加面积最大,净增加2.96万公顷,增幅达0.68%。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林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各地有计划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

3.耕地变化情况及分析

2005年耕地减少量为1.97万公顷,具体减少去向见表2,同期新增耕地0.38万公顷,耕地净减少1.59万公顷。

表2 2005年山西省耕地减少去向统计表

4.建设用地

2005年全省批准建设用地面积9 645.80公顷,农用地转用面积8 339.43公顷,其中耕地6 917.18公顷。在全省经批准的建设用地中,国务院批准4 862.44公顷,省政府批准用地4 783.36公顷。国务院批准的用地中,农用地转用 3 874.62公顷,其中耕地3 225.56公顷;省政府批准的用地中,农用地转用4 464.81公顷,其中耕地3 691.62公顷。批准分批次建设用地2 413.88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准232.82公顷,省政府批准2 181.06公顷;批准单独选址建设用地(含重点急需项目)7 247.57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准4 645.27公顷,省政府批准2 602.30公顷。

5.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情况

2005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省增加农用地8 344.65公顷,耕地7 447.97公顷,投资额42 879.41万元。土地开发增加耕地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和滩涂开发。土地整理增加耕地主要是废弃的居民点、独立工矿、道路、沟渠及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增加耕地主要是将采煤塌陷破坏地区土地复垦为耕地。林地和园地转为耕地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自行开发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

为确保耕地总量不减,明确了耕地开发改造政策措施,建立了稳定的耕地开发整理资金渠道,充分调动了各地开发耕地的积极性。省、市、县三级筹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全省掀起了造地改田的新高潮。通过强化监督考核,着力解决“先占后补”、“占优补劣”、“占多补少”问题,促进了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既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省已发现矿种118种(金属矿产29种,非金属矿产82种,能源矿产4种,水气矿产3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3.60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与全国同类矿产相比,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铁矾土、含钾岩石6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 位的矿产有35种。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等。煤炭资源得天独厚,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质优良,保有资源储量2 560.02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5.12%;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晋城、西山、河东等地为煤层气高产富集区,保有资源储量466.65亿立方米,全国首屈一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铝土矿资源广泛分布于34个县(市),保有资源储量9.93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9.68%;铁矿类型多,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保有资源储量38.46亿吨,居全国第五位;铜矿集中分布于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396.46万吨,居全国第八位。

全省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具有资源优势并在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耐火粘土、水泥灰岩、电石灰岩、熔剂灰岩、芒硝、金红石、石膏、硫铁矿等。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硅石、含钾岩石、炼镁白云岩、花岗岩、沸石等矿产也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5年,是近年来全省地勘投入最多的一年。全省矿业权价款预算安排1个亿,省级矿产资源补偿费2 268万元,中央财政750万元,国家危机矿山找矿投入470万元,总计投入1.348 8亿元。完成钻探工作量56 890米,井(硐)探2 913米,槽探4 589立方米。找矿成果较为显著的有:煤提交大型煤炭矿产地两处,预计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0亿吨;探明三处大型、两处中型铝土矿床,预计可提交储量10亿吨;代县碾子沟-羊廷寺金红石勘查,预计新增TiO2储量42.49万吨,使TiO2总储量接近280万吨,成为华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型矿产地;襄汾县浪泉石膏矿详查,初步预测石膏资源量达11.3亿吨。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采矿许可证期2 993个,批准登记面积2 722.07 平方千米,收缴采矿权使用费3 441.81万元;有效的勘查许可证311件,批准登记面积4 221.60平方千米,收缴探矿权使用费87.46万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近年来主要开发的优势矿产为煤、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矿、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芒硝、硫铁矿、石膏10种矿种。全省煤炭开发程度较高,经过50余年的开发,其保有探明储量为2 650亿吨,2005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5.3亿吨,非煤矿产产量也达到1亿吨,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已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7 851个,其中大型矿山企业77个,中型矿山企业335个,小型矿山企业7 439个;按矿种划分,煤矿企业4 026个,铁矿457个,铝矿41个,铜矿18个,金矿26个,锰矿6个,硫铁矿77个,石膏矿51个,耐火粘土矿140个,水泥用灰岩矿180个,其他矿山企业2 829个。

煤矿分布在全省11个市。《山西省开发利用快报》显示的煤矿企业有4 026个,主要集中在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长治市、阳泉市、晋城市和吕梁市。煤矿企业年产矿石总量为5.30亿吨,从业人数700 764人,工业总产值579.78亿元,利税总额150亿元。

三、地质环境与灾害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降雨相对集中,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等灾害多发。同时,山西省是矿产资源开发大省,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矿山环境问题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以采空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为主的地质灾害,以矿山废水、废渣、废气等排放为主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以矿山水土流失、矿山土地沙化为主的矿山土壤退化问题,以及以采空塌陷破坏含水层和矿井排(突)水引发的矿山地下水均衡破坏问题。

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面,全省主要开展了重点矿山的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2004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根据有关政策要求,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 930万元,共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8个,目前,已治理塌陷地面积5.48 平方千米,恢复植被3 平方千米,实施居民供水工程打机井1眼、旱井187眼,维修危损尾矿坝一座,治理矸石山3座。8个项目的实施,共为2 000 多人解决或改善了耕种条件,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400多万元,道路塌陷工程解决了大同市7万多人的出行和40多座煤矿的运输问题;植被恢复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005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又确定了23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共安排省级资金6 000多万元,该项目预算支出已报送山西省财政厅审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省矿山开采沉陷面积约为2 761.58平方千米,已恢复治理面积约为394.85平方千米,治理率达到14.3%。其中:耕地面积227.3平方千米,恢复治理率为21.0%;林地面积3.74 平方千米,恢复治理率为8.77%;草地面积2.6平方千米,恢复治理率为15.0%;恢复治理其他类型土地面积121.7平方千米,恢复治理率为25.6%;其他未利用地恢复治理面积39.51平方千米,其他未利用地的恢复治理率为3.43%。全省矿山废渣年产出量为18 745.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11.4%。其中,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为1.5%,废石(土)的综合利用率为11.7%,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为17.0%,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为30.5%,其他类型废渣的综合利用率为19.5%。

四、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为扩大招标拍卖挂牌范围,实现资源有偿使用,促进了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切实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促进了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土地出让1 461宗、2 105.92公顷,其中以招拍挂形式公开出让 587宗、630.41公顷;协议出让 874宗、1 475.51公顷。处置省属以上国有企业土地0.35万公顷,显化资产价值5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企改革(见表3)。

表3 2000~2005年山西省土地出让情况

2.土地供应及收益情况

2005年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1 461宗,土地出让面积2 105.92公顷,土地成交价款48.98亿元,土地纯收益25.19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按照统一、规范要求,理顺了煤炭、铁矿的资源价款评估标准和征收办法;明确了2004年以前设立的煤炭探矿权转采矿权的具体规定。

完善了矿业权公开出让程序,增加了征求市政府意见和对拟出让矿业权公示十天两个环节。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公开出让矿业权42宗,市、县局公开出让小型建材矿业权596宗。

五、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发现各类土地违法行为4 026件,涉案土地面积3 056.46公顷;立案查处3 325件,涉案土地2 394.60公顷,立案率82.59%;查处结案3 276件,结案率88.42%;罚款8 851.25万元,拆除构(建)筑物3 577.95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24.16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47.92公顷;党纪政纪处分24人,刑事处罚33人。

2.矿产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在打击非法采矿专项行动中,依法查处各类矿产违法行为6 725件,其中非法采煤4 876件、其他 1 849件;立案查处 2 913件,查处结案 2 850件,结案率为96.06%;没收设备1 271件、矿产品2 804 吨,罚款3 069.21万元;吊销采矿许可证70个;党纪政纪处分74人,刑事处罚142人。

六、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共申请行政复议案件31件,受理27件,审结32件,其中维持24件,撤销6件。

七、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为12 768人,其中行政编制人员2 980人,占总人数的23.3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6 338人,占总人数的49.64 %,高中及中专以下6 430人,占总人数的50.36%(图4)。

图4 2005年山西省国土资源从业人员学历构成情况

2005年参加学历教育的有740人(硕士1人,本科230人,大专509人),取得学位的有2人(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1人);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国外及其他学习1 636人。随着国土资源部门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行政人员编制逐年有所下降,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有很大提高。

八、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继续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切实加强地质工作,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头绪很多,任务繁重,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做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规划龙头,积极参与宏观调控,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2)严格耕地保护,大力造地改田,切实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作贡献。

(3)深化资源整合,推进有偿使用,促进矿产资源集约开发。

(4)落实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力争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5)加强环境监测,防治地质灾害,大力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6)保障重点项目,支持国企改革,继续推行上门服务跟踪督办。

(7)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公开公平,不断优化土地矿产资源配置。

(8)抓好基础建设,重视测绘工作,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

(9)强化案件查处,维护合法权益,建立稳定规范的国土资源开发秩序。

(10)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全系统高效协调运转。

华北自然资源期刊

综合性农业核心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华北农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江苏农业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农业和生命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农业学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农业学报中国农业杂志 (学术版)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福建农业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科技杂志(学术版)四川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学通报新疆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生物技术通报河南农业科学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广东农业科学 农学与农作物类 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麦类作物学报茶叶科学棉花学报杂交水稻玉米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大豆科学中国棉花作物杂志中国稻米中国烟草科学种子热带作物学报 园艺类 园艺学报果树学报中国蔬菜中国食用菌北方园艺食用菌学报中国果树中国南方果树食用菌 植物保护类 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中国生物防治植物保护农药植物检疫 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类 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土壤通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土壤水土保持通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土壤肥料(原土壤肥料)水土保持研究农业环境与发展生态环境中国农业气象 农业工程与农机类 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灌溉排水学报节水灌溉中国沼气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食品科技类 中国粮油学报粮油食品科技中国食物与营养 林业类 林业科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林业科学研究世界林业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林产化学与工业西北林学院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浙江林学院学报中南林学院学报林业资源管理竹子研究汇刊林产工业木材工业林业科技开发林产化工通讯 畜牧兽医类 草业学报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兽医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蚕业科学中国兽医科技中国饲料中国草地中国兽医杂志饲料工业饲料研究草业科学中国畜牧杂志中国畜牧兽医畜牧与兽医中国家禽动物营养学报草地学报动物医学进展黑龙江畜牧兽医草原与草坪养猪中兽医医药杂志中国草食动物 水产渔业类 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淡水渔业水产科技情报水产科学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水产养殖水利渔业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海洋水产研究 农业经济与综合指导类 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土地科学世界农业地域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本表核心期刊名称若有与印刷版不一致之处,当以印刷版为准)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一) 1.国家行业主管部委或全国行业学会主办的主要刊物。2.刊物在同行读者中影响较大并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2.国家级学术期刊是指国家一级学会或者国家重点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3.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必须是CSCD,CSSCI引文数据库中本学科领域名列前茅的期刊。4.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已认定为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二) 国家重点本科院校学报可视为权威学术期刊 。(三) 在国外影响较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由高评会同行专家确认能否按权威学术期刊 上发表的论文对待。(四) 有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如对学术水平有更高要求,可在《权威学术期刊 参考名录》所列期刊的范围内,选出部分权威性较高的学术期刊,作为本部门或单位认定的 国家权威学术期刊 。附件:权威学术期刊一览表中图学科序号权威学术期刊名称主 办 单 位社科综合类1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4学术月刊上海市社科联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含宗教)6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7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义研究所8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9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会11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政治学12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13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14政治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15欧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16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7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18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社会学管理学19社会学研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人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1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2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3管理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4科研管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25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6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语言学(含外国语)27中国语文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8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9语言研究华中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30古汉语研究湖南师范大学31方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32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33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上海外国语大学34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35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36现代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7外语界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38文学评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39文学遗产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40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4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馆42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43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体育学44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45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46体育与科学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4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48体育学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49体育文化导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50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51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52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53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科技信息研究所54大学图书馆学报北京大学,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55图书馆杂志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56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57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58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59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60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61编辑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62新闻战线人民日报社音乐学63中国音乐学中国艺术研究院64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65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66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67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68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美术与工艺69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70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71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72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7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74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75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76中国陶瓷中国轻工总会陶研究所心理学77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78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79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80心理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81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82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83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84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85高等教育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86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87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化教育馆88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法学89法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90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91法学华东政法大学92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93中外法学北京大学经济学94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95世界经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9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97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98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99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100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01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考古学旅游学102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03考古学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04旅游学刊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地理学105地理学报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106地理研究中国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7地理科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08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学会,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历史学109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10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111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12史学月刊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113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14世界历史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15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民族学116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117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综合类118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院119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120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121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1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系统工程学会123自然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124数学学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125数学年刊.A辑国家教育部126应用数学学报中国数学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127计算数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128数学进展中国数学会129数学研究与评论(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and Exposition)英文稿大连理工大学130系统科学与数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131数学物理学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科学132计算机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33软件学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134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135自动化学报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36控制理论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13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138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物理学139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40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学会141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改名为中国物理C(英文)(Chinese Physics C)中国物理学会142光子学报中国光学学会143力学学报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44电子学报中国电子学会145中国激光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46物理学进展中国物理学会化学、化工147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吉林大学,南开大学148分析化学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49化学学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化学会150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151有机化学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52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153化工学报中国化工学会154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等,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155功能材料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学156植物生态学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157遗传学报改名为: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58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159植物生理学报改名为 :Acta Phytopysiologica Sinica(英文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160动物学报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61昆虫学报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62微生物学报中国微生物学会,中科院微生物所163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164植物分类学报中国植物学会,中科院植物所农业科学165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学院166水产学报中国水产学会167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作物学会168植物保护学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169园艺学报中国园艺学会环境科学170环境科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71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172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73环境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74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为:环境工程学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食品工业175食品科学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医学176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177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医学会178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179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学会180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会181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182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学会183药学学报中国药学会184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学会

权威学术期刊 是由世界行业学会或知名权威机构主办的主要刊物,这些刊物在同行读者中影响较大并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这些期刊还必须是SCI等引文数据库中本学科领域名列前茅的期刊。

南方国土资源杂志官网

广西锰矿矿山在桂中,桂西都有广泛分布。

桂中地区的台沟以北北东向为主,次为东西向,其中形成含锰热水沉积岩的有早石炭(大塘阶)、晚泥盆(榴江组)、中二迭(孤峰组)等三个时代。

桂西地区的台沟以北西向为主,次为东西向,其中有海相火山岩和含锰热水沉积岩的有: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晚石炭世,早、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等。

锰矿

广西锰矿,以沉积矿床和风化矿为主。

风化矿床:广西气候适合风化矿床成矿,凡矿源体暴露地面多有成矿可能。广西能形成风化锰矿的矿源体(层)很多,有:沉积的锰矿床,沉积的含锰层,含锰高的硫化矿床等。沉积的含锰岩层主要是晚古生代台沟中的热水沉积岩。

这些含锰的岩层,风化后可形成氧化锰矿床。一般多是富矿。有的原矿为贫矿,但经简单的水洗可达富矿要求。广西这样的矿床(点)很多,已探明储量6千多万吨,但多是中、小型矿床。

以上内容参考 南方国土资源网-广西主要矿种情况简介

何钰

(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

摘要 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积极主动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服务是新时期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要求。本文针对服务于找矿突破的需求,阐述了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的背景、条件和内容。对地质资料信息集群的内容、集成方法以及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集群 找矿突破 方法探索

1 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中,提出了“充分挖掘国土资源潜力,加大找矿力度,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接续区。”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57号)精神,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国土资源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服务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5号),其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区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积极主动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服务”。地质资料是长期地质工作的重要成果积累,具有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探讨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方法为找矿突破服务,对落实国家找矿突破战略,科学部署地质找矿,避免重复投入和资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条件

据全国地质资料馆统计,目前我国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总量达40余万种,原始地质资料数亿件,钻孔实物地质资料数千万米。近年来,地质资料集群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全面或基本完成了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数字化地质资料已达24万余种,部分省(区、市)已经着手对地质资料进行初步矢量化和三维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随着国土资源部“五平台一支撑”的推广和运用,有效地促进和提高了地质资料共享服务水平。各馆藏机构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完成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提供了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MapGIS等专业软件的成熟应用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提供了分析评价和集成平台。因此,具备了对地质找矿整装勘查区或重点成矿带的地质资料信息集群的工作基础。

3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内容

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内容取决于地质找矿的工作方法。陈毓川院士从丰富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中总结出522找矿模式。其中的5包括:地质工作程度和已有地质资料、地质找矿理论、探测技术方法、多元信息综合分析与预测、资金与工作量投入;第一个2是指政府政策与管理、工作区社会环境;第二个2是指科学组织管理、工作人员与团队素质及创造性的工作。共有九大找矿突破因素,9大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客观因素;第二类是客观的外部环境,第三类是主观因素,加在一起9个因素,构成了整个找矿的模式,只要9个因素充分利用好,肯定可以实现找矿突破。522找矿模式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找矿思想,其中的“5”正是地质资料信息集成需要考虑的内容。5个客观因素是取得找矿成果的基础。因此,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应通过对已经形成的地质资料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系统提取工作区地质工作程度、成矿地质背景、采取的工作方法及取得经验,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为找矿工作科学部署、经费安排等提供依据。因此信息集群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基础地质资料信息。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球化学(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球物理(磁法、重力、电法、放射性等)测量资料,各种比例尺的遥感地质资料。二是矿产勘查资料信息。包括各时期、各阶段、各种工作程度的矿区勘查成果,各种找矿标志及矿山开发利用资料。三是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资料信息。包括基础地质(地层、岩浆岩、构造)和矿床地质(矿床类型、成矿条件、成矿模型、找矿标志等)研究资料,各种比例尺的成矿区划和成矿预测资料以及矿产勘查方法等资料。四是包括政府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资料。

4 找矿地质资料信息集群

4.1 集群思路

以馆藏成果资料为基础,整合工作区所有地质工作成果;以整装勘查区或成矿区带为集群范围,兼顾区域成矿构造背景;以客观信息查询为基础,兼顾分析评价;根据需要综合叠加多种找矿信息,分析评价找矿突破潜力区块,优先(选)部署勘探工作。

4.2 信息整理

4.2.1 地质资料目录整理

依据馆藏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筛选出工作区成果地质资料目录,补充收集成果地质资料以外的所有地质工作资料,按目录数据库建设要求,建成独立完善的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数据库。

矿政管理类的各类规划、矿业权、矿产地、矿山等同样进行目录整理,并对其名称、类型、内容、范围等进行表格化登记,建成独立完整的表格式查询系统。

4.2.2 找矿地质信息整理

对工作区1:20万、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科研成果,分别就地层、构造、岩浆岩、第四系、物化遥等资料信息进行表格化分类整理。理清其分布、范围以及与各类矿产的相互关系,为地质找矿提供对比信息。

4.2.3 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信息整理

对工作区开展的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等方面的地质科研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从已设置的采矿权及已形成的矿产地信息,过滤出工作区的成矿规律以及地质、矿产、物化遥等方面的找矿标志。

4.2.4 地质图件资料整理

(1)基础图件整理

基础图件包括:各种比例尺地理图、地质图、基岩地质图、构造图、地球物理图、地球化学图、遥感解译图、第四纪地质图、成矿预测图等。对各类图件进行表格化登记,标明名称、比例尺、介质特点、类型等信息,实现对图件的快速查询。

(2)图件数字化

以不同比例尺成果图件为基础,对尚未数字化和矢量化的图件进行扫描数字化处理,形成的图形栅格文件在MapGIS等平台上进行配准,并记录配准参数。目的是形成系列的地理、地质、矿产等基础图件库和影像库以及其他可利用的配准图件,以便找矿信息的投影、变换。

(3)重要地质矿产图件矢量化

在图件配准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地质矿产图进行矢量化。异常区域、重要构造、岩体、火山机构等进行点、线、面矢量化处理。矢量化文件标明资料出处,记录矢量化投影参数,以便于投影变换和分析、评价。

4.2.5 钻孔资料信息整理

以各省的钻孔清查项目工作形成的数据库信息为基础,筛选出工作区重要钻孔,并对新增的钻孔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建立工作区重要钻孔查询数据库,也可以结合各省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优先建成整装勘查区或重要成矿带的钻孔数据库。为工作区地层、岩体、构造、矿化、异常等提供验证。

4.3 集群方法

4.3.1 地质资料目录集群

以地质资料目录查询为主线,与整理好的各种地质信息表及图件所表达的钻孔、地层、构造、岩浆岩(含火山岩)、物化异常、遥感、矿产地、矿业权、规划区信息等建立关联,形成查询体系,并实现对各类信息和电子文件的管理和调用。目录信息查询形成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集群查询体系图

4.3.2 找矿地质信息集群

按照“一张图”集群理念,将整理好的找矿地质信息,选择适当软件,建立找矿地质资料信息分析评价平台。

(1)信息集群平台

选择具有扫描仪输入、矢量化、属性编辑,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并存的结构,图像之间及图像与图形的配准,图像的镶嵌、几何校正、几何变换等功能特点的系统软件(如MapGIS系统软件)作为地质找矿资料信息集群平台。

(2)集群内容

地理、地层、构造、岩浆岩(含火岩)、钻孔、矿产地、矿化点、矿业权、物化异常、遥感、规划区、图件、钻孔及其他可追加的内容。

(3)集群方法

1)统一比例尺和投影参数。根据工作区所在位置和范围,集成矢量图层可采用(1:50000等)同一比例尺,将坐标系类型、比例尺、坐标单位、椭球参数、投影类型、投影中心点经度、投影带序号等设定为统一的投影参数。其他需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分析的点、线、面矢量化信息要按确定的比例尺和投影参数进行投影变换后使用。

2)对重要图层赋予属性。为便于找矿信息对比,将地理、地层、构造、岩浆岩、钻孔、矿产地、矿化点、矿业权、物化异常等分别建立图层,并按整理表格内容进行属性化处理。

5 找矿地质资料信息集群的应用

找矿地质信息集群的作用,一方面是为整装勘查区或重要成矿带的找矿工作提供快速、便捷和有针对性的地质资料信息查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对工作区各种找矿信息进行相关分析、评价,为地质找矿的科学部署、快速突破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支撑。

5.1 找矿信息分析评价

运用集群的地质、矿产、物化遥及矿政管理等方面的资料信息,分析评价各要素与矿产的相关性,进一步优化找矿标志,可以推测有利的成矿构造位置、岩浆岩成矿区、物化探异常有利背景区;有利的成矿地层层位,从而圈定前景或潜力较大的区块或区段,优先安排地质勘探和勘查工作。

5.2 编制找矿工作系列图件

找矿信息基础图件是MapGIS平台配准的反映工作区地质背景和矿化异常的单项成矿信息的系列扫描数字化或矢量化的成果图件。其特点是可进行点、线、面找矿信息的叠加分析。因此,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各种信息进行叠加,编制系列图件。包括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构造图、岩性岩相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图、矿床(点)分布图、矿产勘查分布图以及通过多种信息(标志)叠加后形成的初步成矿预测图等,对地质找矿和综合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和指示作用。

6 结语

充分开发利用地质资料信息资源,能为地质找矿战略突破发挥重要作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者需根据地质矿产勘查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成矿带或整装勘查区地质资料信息的特点,研究探索针对性的地质资料信息集成集群方法,开发专题服务产品,才能不断提高地质资料利用水平和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毓川.实现找矿突破的探索[J].矿床地质,2011,30(5):767~772.

[2]王永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研究[J].南方国土资源,2011(2):34~36.

[3]朱卫红.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的技术和应用课题[J].情报杂志,2011,30(4):172~177.

[4]王黔驹.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初步思路与构想[J].中国矿业,2011,20(12):20~31.

[5]姚华军,等.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4):7.

山西地震期刊官网

没有。根据查询山西地震局官网显示,山西太原地震最近一次地震是2020年2月20日发生的3.7级左右地震。截止到2022年11月3日太原在也没有地震过。因此2022年10月2日晚上太原是没有地震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据山西地震台网初步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2月16日12时22分13秒,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北纬39.93度,东经113.84度)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构造地震是因为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所形成的。

山西省地震局(Shanx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实行中国地震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地震局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授权承担本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工作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履行防震减灾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山东国土资源杂志社

直属关系。国土资源厅是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主管全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和测绘事业。厅内设职能处、室、局共17个:办公室、政策法规处、规划处、财务处、耕地保护处(保留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建设用地处、地籍管理处、地产管理处、矿产开发管理处、矿产资源储量处、地质环境处、地质勘查处、基础测绘处、测绘行业管理处、执法监察局(加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牌子)、科技外事宣传处、人事教育处、厅直属机关党委、纪检组监察室、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保留省测绘局的牌子。国土资源厅主要职责是:(一)拟定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测绘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经批准后组织实施;依照规定负责有关行政复议;研究拟定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政策;贯彻实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测绘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二)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报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市(州)、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编制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测绘事业发展规划和基础测绘计划。(三)监督检查市(州)、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四)拟定实施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指导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的监督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五)贯彻实施地籍管理办法,指导全省地籍管理工作;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指导土地确权、城乡地籍、土地定级和登记等工作。(六)拟定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交易和政府收购管理办法,制订国有土地划拨使用目录指南和乡(镇)村用地管理办法,指导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七)指导省内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测,审核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的资格,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承担报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审批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八)依法管理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的审核登记发证和转让审核登记;根据授权依法审批对外合作区块;承担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管理地质资料汇编;依法实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审查确定地质勘查单位的资格,管理地勘成果;按规定管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和使用。审核评估机构从事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的资格,确认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结果。(九)组织监测、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踪迹;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工作,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认定具有重要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产地、标准地质剖面等地质遗迹保护区;按权限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区。(十)组织并管理基础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籍测绘和其他全省性或重大测绘项目、重大测绘科技项目。(十一)依法审查测绘单位的等级资格,管理测绘任务登记;依法审查对外提供测绘成果和外国组织、个人来湘测绘的事项;依法管理地图编制工作,审查向社会出版、展示的地图,管理并审核地名在地图上的表示。(十二)管理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根据授权审核发布本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湖南省行政区界线标准样图,组织指导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管理全省的国家测绘基准和测量控制系统,指导监督各类测绘成果的管理和测量标志的保护。(十三)安排并监督检查国家财政拨给的地勘费、基础测绘专项资金以及省财政拨给的其他各项资金,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国土资源管理规费的征收、使用和监督管理。(十四)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测绘工作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十五)归口管理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十六)承办省委、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经省编委核准,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直属土地管理局、省第一测绘院、省第二测绘院、省第三测绘院(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地图出版社、省地质研究所(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遥感中心)、省测绘科技研究所、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授权站、征地拆迁事务所、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省土地交易中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国土资源导刊杂志社、省测绘大院管理所。

两个牌子,一套人马

马卓敏1 王蕊1 姚传斌2 路焕1

(1.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2.蓬莱市国土资源局)

摘要 《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为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标志着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作为省级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立法的参与者,笔者从立法的必要性、立法进程和主要亮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

关键词 《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必要性 进程 主要亮点

2014年2月10日,山东省政府以273号令颁布《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是山东省第一部规范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省政府规章,填补了地质资料管理方面的立法空白,对于依法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开发利用,服务地质勘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立法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也随之发生变革,突出表现为:一是地质资料管理体制不完善,汇交人依法汇交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专业人员、技术知识及保管条件,地质资料欠交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地质资料管理比较分散,尚未实现统一汇交。特别是水文、工程、地震地质资料,分别由电力、交通、水利、城建、地震等部门管理,由于缺乏汇交监管机制,各部门自行其是,无法统一的收管用和资源共享,阻碍了全省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三是地质资料监管职能无法向基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延伸,导致由市、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发证、组织评审的地质资料无人管理,本辖区内地质资料汇交人是否履行了汇交义务,无从查知,无法协助部、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实施有效监管。四是对于在境外开展地勘工作的国家投资项目,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不能有效地掌握项目详情。五是各级地质资料馆藏建设普遍落后、资料利用率相对低下。

由于《地质资料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较早且过于原则性,难以适应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又属国土资源部规章,具有一定的部门局限性,难以协调山东省各有关部门。在十多年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山东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山东省政府规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2 《办法》的立法进程

2.1 立法调研阶段

2009年7月,山东省召开了由国土资源、地矿、冶金、煤炭、黄金等方面专家参加的地质资料需求及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讨论会,成立地质资料社会需求调研组,开展地质资料专题调研,调查了解各行业对地质资料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初步有了要为地质资料管理立法的想法,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处和资料馆资料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了地质、档案、计算机等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重点学习了江苏、辽宁、吉林、福建、湖北、陕西等省的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为广泛学习兄弟省份地质资料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先后到全国地质资料馆及上海、广东、江苏、辽宁、内蒙古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2.2 立法筹备阶段

2.2.1 《办法》初稿定稿

2012年,将立法工作纳入到山东省政府立法计划项目,省国土资源厅成立立法起草小组,启动起草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初稿。初稿形成后,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办法》的可执行力,省厅法规处和资源处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邀请省政府法制办法制、部分市国土资源局储量科、法规科负责人,以及冶金、煤田、地勘等档案馆负责人等参加。与会人员对《办法》初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修改建议。

2.2.2 经多次讨论和修改后,形成《办法》草案

根据座谈会上各方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2012年8月底,省法制办、厅法规处、厅资源处、资料档案馆、济南市国土资源局、临沂市国土资源局有关人员在济南进行了《办法》草案统稿工作,逐条逐句地修改完善,形成《办法》草案会签稿,并正式提交省法制办。随后省法制办召集省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地震等部门,对草案会签稿进行讨论,各部门根据各自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其中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地质资料是否统一汇交进行了激烈讨论。通过多次讨论、协调和修改,大家对《办法》草案各项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办法》草案顺利通过,省法制办将草案上报省政府。

2.3 《办法》正式颁布

2014年1月9日,《办法》在省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省长郭树清2月10日签署第273号省政府令予以颁布,并于4月1日起施行。

3 《办法》的主要亮点

现《办法》分为五章,即总则、地质资料的汇交、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法律责任、附则,共33条。《办法》在吸收、借鉴了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山东省实际出发,系统全面地归纳了山东省在地质资料管理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1 赋予设区的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地质资料监管职能

为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的监管力度,《办法》建立了三级管理制度,第四条第二款明确赋予设区的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接受、保管、利用地质资料的职能,以及协助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督辖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的职能。

2012年,山东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实行全程监管,目前只有国家和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及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拥有平台的使用权,为进一步加强对地质资料汇交监管,避免因各部门之间信息不畅导致的地质资料不交、漏交、瞒交、欠交现象的发生。《办法》第五条明确提出,要在建立健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对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汇交进行监督管理,赋予设区的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权限,对其开放监管平台市级监管权限。

3.2 把地质资料管理纳入财政预算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市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提升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保管单位的管理水平。《办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信息化建设,并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馆舍建设、管理人员工资、资料收管用运行经费等均可以依据此条申请财政支持,给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3.3 建立了地质资料汇交责任机制和委托汇交制度

《办法》建立了地质资料汇交责任机制,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海洋与渔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有关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山东省多年来地质资料管理的实践证明,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和配合,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分散,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地质资料无法实现统一汇交和管理,因此该条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有利于促使各部门将项目的信息及时通报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敦促汇交人依法履行地质资料汇交义务。

地质资料的编制和汇交专业性较强,需要由具备资质的地质单位来承担,一般情况下,项目的出资方往往不是地质项目的承担者,项目结束后项目承担方把资料移交给出资方,但出资方不懂得地质资料管理,造成资料缺失和欠交、报告质量较差的现象频出。因此,《办法》第八条规定“出资人可以书面委托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代为汇交地质资料”,这样就在不改变法定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资料的汇交周期,保证了地质资料的质量。

3.4 明确了违反地质资料汇交义务的法律责任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和二十一条虽然规定了未按期汇交地质资料和伪造地质资料的法律责任,但对验收不合格的地质资料未按期规定期限和要求修改补充的未做规定。因此,《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汇交人对验收不合格的地质资料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修改补充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山东省建立地质资料汇交情况诚信档案,并在省厅网站公布诚信单位名单、非诚信单位名单和处罚决定。加大对欠交地质资料、无特殊原因拒不补交地质资料、职能单位不认真履行职责等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多次不履行汇交义务或者不及时汇交资料的,不得申请新的探矿权、采矿权,不得承担国家出资的地质工作项目,不得申报国家科技奖。

3.5 明确了境外投资的地质资料汇交要求

近几年,山东省境外投资地质找矿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出资所形成的地质资料,对我们找矿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为了确保这部分资料不流失,《办法》附则第三十二条规定“本省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以外承担国家出资项目所取得的地质资料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4 《办法》的执行情况

4.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座谈会

《办法》颁布后,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领导高度重视,为了做好贯彻实施工作,及时召开贯彻实施《办法》发布和座谈会,邀请省法制办、国土资源厅、财政厅、住建厅、水利厅、海洋与渔业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煤田地质局负责人,以及有关新闻媒体参加了会议。厅领导要求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以《办法》的颁布为契机,抓好宣传和落实,理清工作思路,切实重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基础工作,加强地质资料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整体业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4.2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报道

为使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办法》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学习、宣传和贯彻,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制定了《办法》的宣传和培训方案,以鲁国土资字〔2014〕219号文件的形式发放各市县国土资源局。目前各市县国土资源局结合各自实情进行集中时间学习,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切实把《办法》的精神实质理解透、把握准。

为扩大《办法》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使全省各级地质资料管理人员深入领会依法行政精神实质,做好地质资料管理与矿政、地政、测政及综合事务工作的衔接工作,《山东省国土资源导报》、《山东国土资源》杂志、各大网站对《办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4.3 公布了山东省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为提升《办法》的可操作行,使广大汇交人明确资料汇交详情,根据《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迅速制定了《山东省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细目》、《山东省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细目》和《山东省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细目》,2014年3月26日以鲁国土资发〔2014〕13号文件的形式向全省进行发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