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Eco-tourism Ancient Village Eco-tourism 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an ancient village proposed tourism activities, with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background to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in order to attract objects,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ravel and tourism behavior. Primarily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make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d demographic purposes. Eco-tourism is to implement an effective sustainable tourism ancient village ways and means. At present, eco-tourism because of its advocacy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social harmony to achieve the regional 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opular favo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t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a number of natural areas, but also includes some unique socio-cultural regions, mainly because some need people to mak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culture of fragile zon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conventional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2.2 The ancient village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Leis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2.2.1 Leis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mainly to appreciate the ancient Ming Ju, ancient architecture, rural scenery, feel the ancient culture so as to achieve self-cultivation and relax for the purpose. The same time, tourists can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f farming activities, taste the local cuisine, painting, embroidery and other activities.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try to create an ancient village in the ancient and mysterious atmosph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sources: old building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poetry throughout their homes; quiet nature; Qishanxiushui 2.2.2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Eco-museum building Development model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China has been gradually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roused the people's uniqu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ancient crafts of the attention and attachment, which makes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have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due to the scarcity of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landscape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makes it had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of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space,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1) core areas (sensitive areas) - it is not subject to interference or subject only to minimal interference. (2) buffer (dispersed recreation areas) -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ore area, are subject to certain human interference in natural ecosystems. (3) intensive recreation areas - are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buffer zone, and residents are closely linked settlements, land-use intensity greater control of certain tourist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the main landscape resort, provide an excellent natural environment. (4) to serve the community - located on the periphery of intensive recreation area is th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facilities are concentrated region, is the tourists and managers living region, which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standards required to deal with garbage and solid waste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the protec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1) The physical geograph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ncient villages, ancient towns on the mountain style land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is the body and blood of ancient cities and towns; (2) Ancient Villages in huma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of the original style original, ancient folk customs, rhyme lingering cultural atmosphere, protecting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the whole eco-system of human authenticity is an ancient village in the hea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local tourism and better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of eco-museum in the old village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Eco-museum of the definition: through scienc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actices,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open community heritage, includ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the Eco-museum is a kind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eans. Eco-museum,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language, daily real-life, specific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obtain the desired changes. Eco-museum focus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protected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a modes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o that local residents benefit from tourism,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the more better resolve the nation'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creased awarenes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enhance a culture of self-transmission capabilities. Eco-museum tour of a cultural experience of a cultural nature of tourism, eco-museum in the old village center set up a display room, display promotional materials and display pictures, kind,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co-muse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s and customs, to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Eco-museum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attention to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徽州古民居保护现状与对策农工民主党黄山市委员会 程小江2008年,农工党黄山市委利用近4个月的时间,在市和区县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我市境内古民居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怎样进一步做好徽州古民居保护工作,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1、尽快完善古民居保护办法并争取纳入国家《条例》《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颁布已经十几年了,随着时间推移,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凸现,有必要重新进行修订和完善,切实增强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古民居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建立跨省域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从这个意义上说,皖南古民居实际已经超越了本省范畴,因此,我们还要争取将古民居保护,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之成为国家意志,这样,古民居保护工作可以更广泛地得到关注和支持。2、积极推进古民居保护管理工作一要加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应该作为同级政府直属机构,在人员安排时能够对文物部门特别是从事古民居保护工作的部门有所倾斜。可以由市县两级政府出面组织协调,以文物部门的人员为主要力量,成立一个由公安、工商等多方面人员构成的古民居保护管理机构,并以此来协调解决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执法难问题。对于古民居相对集中的村镇,进一步建立健全古民居民间保护委员会和业余文物保护员制度。从而使我市古民居保护工作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人员和法律保障。二要尽快依法设立古民居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从市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古民居保护和维修的专项资金,国内外热心古民居保护人士的捐款,开发、利用古民居所得的收入等多渠道筹措。凡是利用古民居从事旅游开发的单位,其门票收入应当有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古民居保护基金。古民居及其构件的合法买卖,非政府组织的易地重建,都应缴纳一定比例的保护基金。此外,违反《条例》的罚没收入要用于保护工作。三要开展古民居普查、建档工作。建议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古民居专项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每幢古民居的属地、建筑年代、所有权、现存状况、保护等级,并附照片。在普查的基础上,给每处古民居建立起纸质和电子档案。对那些由于各种因素暂时未被列入保护单位的但又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民居,我们可以先由文物管理部门将其确定为文物保护对象,并设立文物保护标志。3、严格拆迁、变卖、易地重建审批制度,促进合法交易建议市政府出台《黄山市古民居及其构件买卖管理办法》,建立古民居及其建筑构件合法买卖流通渠道。对于那些虽然建于1911年前但没有什么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并且又不座落在古村镇之中的民居及其建筑构件,可以考虑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合法交易。对于古玩店展销的古民居建筑构件,必须标明真品、仿品、可卖或非卖品,设立举报电话,从而杜绝以假乱真,欺诈游客现象。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征集社会流散的古民居构件及其附属文物,用经济和行政管理双重手段来规范市场行为。要坚持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对于人力难以抗拒的自然环境因素而导致的不得不易地保护的古民居,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在易地拆迁保护时,一定要由有资质的古民居专业修复队伍来施工,文物行政部门要对拆建实施全程监管。4、多管齐下,促进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要抢救性维修全市濒危古民居。各级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要对辖区古民居进行逐一排查,并拟定临时和永久性两套维修方案。视项目维修资金到位情况,对濒临坍塌的建筑及时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对重点保护单位漏雨严重的要先行翻漏处理,并疏通排水设施。对重点建筑采取屋面加用防水材料隔层的治本措施。同时,积极对上争取专项维修资金。鉴于目前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我们可以在保护中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及有实力的经济实体编制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古祠堂、古戏台、古书院等集体所有、规模较大的古建筑,可以结合农村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等,辟为村民公共活动场所,使之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的古民居,要避免过度商业氛围,以保持古民居原生态状况。要加强农村新居建设规划和监管力度,保护古民居生存的环境风貌。推广实施古民居“认领”制度,采取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境内外的有识之士以购买、租赁、认养等方式,取得古民居的产权、使用权或冠名权。要广泛深入宣传《文物保护法》、《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通过乡规民约的形式,激发农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育部门要把古民居保护编入乡土教材,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古民居是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们保护好。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有文物部门同志的辛勤工作,有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有热心人士的慷慨相助,古民居保护工作一定会日臻完善。“禁止修建破坏传统风貌的建筑物和广告标牌等,禁止拆损受保护的古建及构件,禁止在古村开山、采石、开矿……”日前,黄山市政府出台7个规范性文件,明确每个徽州古村都得编制保护规划,不得擅拆古村一砖一瓦,即使异地保护也要在本村进行。黄山市有101个古村及1.3万余幢古建筑,除西递、宏村等少数古村得到完好保护外,多数古村落中古建和大量新建房屋互相交错,部分古村已看不出古朴风貌。很多古建因地基降低和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加上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护的老房子。近些年,拆除、倒卖徽州古建及古建构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此次,黄山市政府集中出台7个规范性文件,对老屋产权变更、外地人认领保护老屋、古民居搬迁拆除等都作出严格规定。“黄山市一次性出台7个保护徽州古村落及古民居的文件,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十分少见。”黄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规定,该市及区县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须在每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用于所在的每个古村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古村旅游收入须主要用于古村保护及古民居维修。该市还规定,古村落保护突出的,给与每个古村3~6万元奖励。个人修缮古民居的,黄山市及所在区县政府根据修缮资金总额,配套给与4000元到6000元奖励。利用古民居的在税费上给与优惠或免除。古民居原产权所有人无力保护的,可办理土地征收转让,由愿意保护的单位或个人出资保护。因无力维修而自愿捐赠古民居的村民,当地政府可另行审批安置居住地。余治淮:徽州古民居保护的见证人(作者:gov 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287 日期:2008年10月15日)本报讯 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的亲历》栏目播出《余治淮:徽州古民居保护的见证人》:从拆梁卖瓦的破房子,到精心维护的世界遗产。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30年来从徽州古建筑群的保护中,看到了文明的传承和进步。这两天,安徽黟县西递村一所清朝中期的建筑需要维修,余治淮和工程人员精心制定了一个修旧如旧的施工方案,整个工程至少要花15万元。而在三十年前,当时在黟县文化局工作的余治淮根本想不到这些老房子会变得如此金贵。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像这么一栋房子,我那时候来看,只要三百斤萝卜就可以买这么一栋像模像样的老房子。曾经一段时间,当地村民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余治淮发现有的村民把自家的花园改造成了猪圈,书房变成了仓库。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很好的木雕上就钉上了钉子挂上了腊肉。从那时起,余治淮开始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劝阻村民们对古民居的破坏性改造,并帮助西递、宏村办起了旅游公司。很快,外来游客的赞叹和迅速增长的旅游收入,让村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家的古老民居和传统文化。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感到自己应该把古民居好好保护起来,这是个宝贝啊!而且可以讲,这些宝贝就是祖宗传给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一个饭碗。2000年,西递宏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旅游收入已经占到了当地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村民只要照料好自己家的宅子,每年都能拿到固定的分红。在西递村村口的这块大石头上,镌刻了所有村民集体宣誓的誓言,要世世代代共同保护这片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由把房子部件拆下来卖来换取一点粮食柴火到今天能主动保护这些房子,这是一个飞跃。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这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30年来参与宣传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来说,我觉得很满足。
2 the ancient villag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2.1 ecological tourismThe ancient village eco-touris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a kind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activities to the ancient village as a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to attrac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ravel and sightseeing. Mainly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make the local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to the purpose. Ecological touris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 of ancient villages effective means and ways. At present, the ecological tourism because its advocates of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and soci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quite popular with the ide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t has no longer restricted in some natural areas, including some social culture unique regional, mainly is some people need to protect cultural fragile belt.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and conven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development idea is essential distinction.Ancient villages 2.2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The leisure sightseeing ammeters development modeLeisure sightseeing models are mainly in the ancient name, appreciation, pastoral scenery, cultural atmosphere so as to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raises a gender, relax. While tourists also can participat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where the farming activities taste delicacies, painting, embroidery, etc.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leisure sightseeing should build the atmosphere and mysterious ancient village.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source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atmosphere, Style homes. Halcyon natural, Historic silk.2.2.2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museumDevelopment mode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of life was gradually abandoned, sparked with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the ancient crafts and attachment, which makes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due to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of scarcity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makes people have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from spatial structure to divide it into four areas: (1) the CBD (protection) -- it is MinGanOu without interference or only by the minimum interference. (2) buffer (decentralized recreation areas) -- in the peripheral area is certain human disturbanc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3) dense recreation areas -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buffer, and residents settle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land utilization, control of tourist service facilities, the main landscape clusters, provide excellent natural environment. (4) in community service - the periphery is dense leisur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are concentrated area, is tourists and business managers, the strict life are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 garbage and solid waste treatment.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protection mainly embodied in two aspects:(1)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mainly in the ancient villages, the ancient tow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the ancient town is landscape, body and (2) the ancient village human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mainly embodies in the wind,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of folklore, the ancient militaryoutpostsbuilt culture breath, etc, to protect the ancient village of whole humanities ecosystem is the tru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he cor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better in ancient villag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museum will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Definition: the ecological museum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cultur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open community heritage,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ecological museum is a kind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orn state museum of local language, the application of real life, daily gain of tangible environment to change.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museum in the same time, using what protect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ism ecological tourist attractions, as appropriate, to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ourism benefiting local residents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better resolv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t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of consciousness,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elf. Ecological museum tourism culture belongs to belong to experience tourism, cultural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room,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museum center and display pictures and put materials,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of commodity and custom museum of ancient villages to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e. Also on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museum of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意大利拥有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众多历史名城,为了保护这些古城的历史风貌不被现代化建设所破坏,政府在这些城市中划出专门的“历史中心区”。1.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意《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意大利共和国负责对国家的艺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意《文化和自然遗产法》也规定,“未经有关部门的批准,禁止对在考古、历史和人类研究等领域有价值的文物,进行任何形式的拆除、改造或修复。”“在意大利境内发现的所有出土文物都归国家所有。对于发现和报告文物的个人和团体,国家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金额一般是所报文物价值的10%。” 2.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意大利的文物古迹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负责保护和管理,文物保护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也主要由政府负担。意政府每年都要从预算中拨出20亿欧元左右的经费用于文物保护,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文化遗产部所辖各机构单位的行政费用和人员工资。虽然政府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已经不少并且一直在逐年增加,但要保护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显然还不够。为了缓解文保经费不足的问题,意大利在1996年通过法律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此外,国家还在税收政策上对投资修复文物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其对一些文物保护项目进行赞助。再加上各大区、市政府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拨款,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提供的援助,意大利每年都有大笔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3.严格合理的文保制度 意大利拥有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众多历史名城,为了保护这些古城的历史风貌不被现代化建设所破坏,政府在这些城市中划出专门的“历史中心区”,规定中心区内所有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管理权属于国家。房产开发商、居民和商店经营者,只拥有房屋的所有权和内部使用权,而不能对建筑物进行整体改造。对房屋外部结构作任何性质的维修,必须按国家相关法律和获得批准的方案进行,进行内部装修也要经过文物部门的检查、鉴定和批准。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准拆除或改建。中心区内除非经过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 4.注重培养公民文保意识再完善的法律制度,对文物保护工作来说也只是一种强制性的保证。要想使文保工作真正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必须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意大利人认为,热爱文化、珍惜文物的观念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经常能够见到各级学校利用身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从1997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都会举办“文化遗产周”活动,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中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文物古迹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在此期间,文化遗产部还会举办以历史和文化为题材的音乐会、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数百项活动,帮助公众增加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意大利人曾不无自豪地说,全世界大约4%的历史艺术品出自意大利。也有人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作为希腊文化重地、罗马文明的中心、天主教的核心、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保存下来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多得数不胜数。1996年,意大利当时还只有9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意大利的世界遗产数目已发展到37处。从1997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举行.文化与遗产周.活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艺术画廊、考古博物馆、文物古迹、著名别墅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免费对外开放。全国各地150个城市中数百座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古迹,一律向公众开放。除了自然和文化景观遗产之外,意大利政府也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发展。如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西里傀儡戏形成于19世纪,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多和电视的出现,此项技艺呈现了衰落的趋势。现在意大利政府在抢救和保护西西里岛傀儡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西西里岛的商店和摊头上到处都可以买到木偶,木偶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吸引着各方游客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意大利拥有全世界大约60%的历史、考古及艺术资源,仅登记过的最珍贵的文物就有300多万件。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化遗产能够保留到今天,同该国极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是分不开的。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文化遗产部考古文物处处长雷加尼女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雷加尼女士介绍说:意大利政府认为,文化遗产是国家魅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把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定为长期国策,颁布了严格的法律进行规范。意《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意大利共和国负责对国家的艺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意《文化和自然遗产法》也规定:“未经有关部门的批准,禁止对在考古、历史和人类研究等领域有价值的文物,进行任何形式的拆除、改造或修复。”“在意大利境内发现的所有出土文物都归国家所有。对于发现和报告文物的个人和团体,国家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金额一般是所报文物价值的10%。”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意大利的文物古迹一直由国家负责保护和管理,文物保护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也主要由政府负担。意政府每年都要从预算中拨出20亿欧元左右的经费用于文物保护。意大利在1996年通过法律规定,将彩票收入的8‰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此外,国家还在税收政策上对投资修复文物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其赞助文物保护项目。再加上各大区、市政府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拨款,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提供的援助,意大利每年都有大笔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严格合理的文保制度意大利拥有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众多历史名城。为了保护这些古城的历史风貌不被现代化建设所破坏,政府在这些城市中划出专门的“历史中心区”,规定中心区内所有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管理权属于国家。房产开发商、居民和商店经营者,只拥有房屋的所有权和内部使用权,而不能对建筑物进行整体改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准拆除或改建。中心区内除非经过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在保护地下文物方面,意大利也有一套成熟健全的制度。培养公民文保意识意大利人认为,热爱文化、珍惜文物的观念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各级学校经常利用身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从1997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都会举办“文化遗产周”活动,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中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文物古迹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在此期间,文化遗产部还会举办以历史和文化为题材的音乐会、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数百项活动,帮助公众增加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雷加尼女士告诉记者,政府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要“真正使人感到每一代人在文物保护上对祖先和子孙的庄严责任”。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观念,如今在意大利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民族自觉。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 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加粗、顶格 3. 作者:XXX 五号、居中,专业:XXX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1.25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2.54cm;左、右:3.17cm 8. 基本格式: (1) 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 l 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 排印。图用图1***,图2***表示 l 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 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 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l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 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 末。 l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 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 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 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l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 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文献的顺序号。 比如,在引用第25个文献的地方所加的标记为[25]。 l 给文献编序号要根据以下两点:一是只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换句话说,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 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 注同一个序号。二是以文献第一次出现的前后次序,从1开 始连续编序号。例如,第一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 1;第二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2;……。 l 如果文献的作用是对正文作解释,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都要使用比正文字号小,并把它们放在右上方(作为 上角标);如果文献是作为句子的成分出现在正文之中, 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要与正文的字号相同, 并且把它们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书写(位置与正文平齐, 不做为上角标),另外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方括号前面加上 “文献”两个字。 l 如果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 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9.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顺序编码制)。 (2)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 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4)所列的参考文献均须在正文中被引用过 (5)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内容: l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准].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其中, 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l 期刊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外文可缩写),年,卷(期):起止页码 l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l 报纸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
综述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选择的专题或领域:应是进展甚快、内容新颖、知识尚未普及而研究报告积累甚多的主题;或研究结论不一致有争论的主题或是新发现和新技术在我国有应用价值的主题。
2、选题与作者的关系:应选择与作者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交叉的边缘学科的主题;或是作者即将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关系不大,但乐于探索的主题;或是科学情报工作者作为研究成果的主题。
注意事项
综述论文的题目并不难写,总的写作原则就是用尽可能精炼语言描述清楚文章的内容,不可泛泛空谈,文章的题目应当充分体现文章中的创新性以及文章的价值,也就是说文章最具价值的内容和观点应当尽量在题目上有所体现。
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1)纸张:A4纸,单面打印。
2)标题:三号黑体字加粗。
3)正文各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字加粗,内容则用小四号宋体字。
4)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小四号宋体字加粗,参考文献内容用五号宋体字,其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书写。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综述格式
文献综述一般要写多少字 文献综述写作实用篇 一 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 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 (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 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主题句 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 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 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阀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3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 …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 …与…有关 …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6 结语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综述怎么写 需要多少字 1. 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还应该注意: 综述首先是选题。这时应该和导师好好讨论,选的题目当然要有新意而且要和将要做的课题相关。很多时候在开题之前写综述,就是为了较全面的了解你所要做的领域的知识背景和动态,因此即使不是为了发表也有必要写一写。如果要发表的话,就要注意一下有没有人做过,是否前沿,以及要投稿的杂志的性质和风格了。 其次是查资料和阅读资料。先从中文的查起,中文资料同样的内容重复的很多,而且比较散和相对滞后,但一是可以对所要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有个了解,二是知道国内“大腕”们观点和对某些词称呼(因为毕竟大多数人要写中文综述并要在国内期刊发表),三是了解综述的行文和结构。所以中文资料是要查的,但重点是查英文资料。 再次,在查找策略上可以先大面积撒网,粗读后获得一个大体概念,形成思路后再划分为一些小目标,逐个查找。可以根据搜索结果的条数看出关键词设置的质量,粗查的时候我觉得100条左右比较合适,细查时最好就是十几篇到几十篇。 综述一般要写多少字,引用多少篇文献 文献综述写作实用篇 一 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 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 (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 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主题句 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 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 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3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 …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 …与…有关 …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6 结语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文献综述有字数要求吗.... 有,4000字左右,一般要看期刊的要求! 学术型论文的综述要写多少字为宜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文献综述要多少字? 普通大学一般6000-8000字, 重点8000--10000字。多了导师也没有时间看!关键是质量内容!如果发表一般4---5000字就足够了! 硕士论文文献综述要写多少字? 这个没统一规定,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各不相同
狐狸古书上有说“狐死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的时候它的头会向着它出生的那个山丘。狐死首丘 hú sǐ shǒu qiū 〖解释〗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示例〗我告诉过你“~”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
利维坦按:
如果说鲸死亡后存有最“内核诗意”的话,那一定就是“鲸落”的整个过程。这具庞然大物近乎垂直而缓慢的沉入海底深处,其肉身在不同阶段甚至可以为此片海域提供长达100年的营养!当然,对于那些搁浅的鲸来说,这无疑是令人类扼腕揪心、同时又充满疑惑的死亡过程。
关于鲸鱼如何死去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这听起来或许像是亚哈船长 (译者注:小说《白鲸》中的船长,此人一心想猎获白鲸,今喻贪得无厌者) 似的鲸骨追逐客会大声嚷嚷的话,但我最关心的并非腐肉的血块或爆炸的体腔 (其实我完全不关心这些) 。 我所着迷的是有关事件、地点、方式和原因的细节: 鲸的尸体遭遇了什么,它们在哪里死亡、如何死亡,以及它们死亡的原因。
2018年,在达克斯伯里礁(Duxbury Reef)死亡的长须鲸。 MARJORIE COX
你也许会觉得,这些事实很容易在科学文献或是许多有关公海捕鲸的记录中找到。但事实并非如此,并非所有被冲上海岸或被捕鲸船拖上岸的鲸都能在相关文献中找到详细记录。因此,我转而在脑海中分析这些因素—— 洋流、水深和水温、食腐动物、埋葬时间,甚至是解剖学上的差异 ——这些因素导致了鲸的尸体可能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变成化石。
要弄清楚生命世界的哪些部分能够被埋葬在岩石中,以及我们如何找到它们,这是一个概率游戏。古生物学家倾向于把有机体的生与死看作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条连续线索——这条线索一直延伸进博物馆的展柜。我们把这条线索可视化为一条信息流,在这条信息流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物理过程在腐烂的路径上逐步剔除数据:一具被食腐动物破坏成碎片、没能完整埋葬的尸体;一具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中安息的、完整或残破的骨架;遭到意外破坏的、包含化石的岩石。即使一个重要的标本有幸重见天日,在从野外被收集后,它的化石也可能被贴错标签或是遗忘在抽屉中,从此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实际上,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丢失信息;这是从尸骸到展柜间的数据损耗。 考虑到生物变成化石的几率之低,我们能对过去地质时期的生命有所了解简直是个奇迹。
2016年,在西澳大利亚海上发现的一头已死亡的座头鲸,其尸体像气球一样膨胀开来。 Mark Watkins/Facebook
像古生物学家一样思考会让你成为某种“死物鉴赏家”。我对死鲸的追逐让我记下了大量的搁浅记录。自古以来,鲸鱼搁浅一直吸引着许多人的兴趣,上至亚里士多德,下至随手点开YouTube上激增的鲸鱼视频的观众。 搁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头被抛上海滩的庞然大物,愤怒地朝海浪拍打着尾巴。 这个画面震撼了我们,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鲸完全是水生王国的一部分。 一头鲸怎么会被困在我们的世界里,一个如此巨大、如此陌生的生物怎会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2018年,新西兰达加维尔(Dargaville)附近海域搁浅的座头鲸,在营救无效后,被实施了安乐死。 RNZ
鲸鱼搁浅的形式多样,发生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搁浅——海岸线上出现鲸这一看似异常的景象——并没有单一的定义,只有一种 操作性的定义 。例如,一场搁浅中可能包括一头鲸、一对母幼鲸、同一鲸种中的数头鲸,或是不同鲸种中的数头鲸。 更复杂的是它们的搁浅方式: 鲸可能在被冲上海岸时就已经死亡,或是活着抵达岸边,挣扎个不停,也可能在搁浅时已经腐烂成只剩下鲸脂、软骨和鲸骨的空架子。
在搁浅方式之上,搁浅的原因则更为复杂:是什么导致了鲸的搁浅?在某些情况下,衰老或疾病可能足以给出简单的解释, 而住在人类附近的副作用既可能很明显(被渔网或绳索缠住导致搁浅),也可能更难探明(海藻毒素中毒导致搁浅)。 当然,当出现一整群数十头鲸同时搁浅的场面时,自然需要某种解释,尽管这解释常常难以厘清。在自然界,真正的原因往往就是如此。
一头鲸怎么会被困在我们的世界里,一个如此巨大、如此陌生的生物怎会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这样的场景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面对身躯庞大的鲸,人类往往束手无策。 Mother Nature Network
对于活跃在19世纪中叶扬基捕鲸时代(Yankee whaling)之前的博物学家来说,获得鲸的解剖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就是搁浅。尽管欧洲的巴斯克捕鲸人在数百年间捕杀了无数头鲸,但基本上没有任何关于鲸的体内长什么样的记录——而这是相当重要的证据,因为你要知道,除了吻部的少量毛发、乳头和呼吸用的喷气孔之外,鲸从外表上看跟鱼没什么区别。
有关那个时代如何解剖搁浅的鲸的一手资料也同样有限,尽管这类描述一定令人不忍卒读。 在18世纪或19世纪早期,一旦某位乡村医生或者业余博物学家听到鲸搁浅的消息,就会旋风般地做出临时计划,进行几天枯燥、难闻的解剖。 鲸鱼搁浅在哪里,解剖就在哪里完成。尸骸之庞然会使手头的工具相形见绌,好天气会加速鲸肉腐烂,潮湿和寒冷的天气则会延缓这一过程。这项工作自然没什么吸引力。没有现代的绞车或起重机,也没有照片来记录这些发现。只有墨水、纸张和一个不会倒的胃口。
《大鱼吃小鱼》(Big Fish Eat Little Fish),彼得·勃鲁盖尔,1557年。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搁浅的鲸使人不仅得以仔细观察其临床特征——沿吻部的脊,花斑状的下腹部,或尾鳍关节——更得以细看它的内部结构、肌肉组织和器官系统,这些是无法通过从船上远看来描述的。19世纪初,第一批博物学家卷起袖子,描述了他们的所见,这得益于一种新兴的科学报告基础设施——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集。通过记录、绘图并分享自己所见,他们为其他人寻找自己的例子并作出比较创造了基础。 连亚里士多德也知道鲸是哺乳动物,但这些初次的仔细解剖揭示了鲸的内部世界的许多事实,而这些事实令人既熟悉又困惑: 它们与奶牛和税务员一样,有一颗心脏、一对肺、一个胃、肠和生殖道。 对鲸搁浅展开的仔细解剖学工作所产生的早期学术成果对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到数代人之后,得益于制冷和电动工具、在更稳定的实验室条件下工作的解剖学家才终于超越前人。
今天我们知道,例如,爱尔兰、加利福尼亚和南非附近的蓝鲸都属于同一个物种,但18和19世纪的博物学家并不清楚。 由于对其他大型鲸的描述并不完整 (有时并不正确) ,博物学家有时会因颜色或大小的不同产生误解,以至于根据单次的搁浅创造一个新学名,或者判断一头鲸鱼的外貌与其他记录相去甚远,因此应该被定为一个新物种。
直到20世纪初,我在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的一位前辈弗雷德里克·威廉·特鲁(Frederick William True)才解开了这些关于大型须鲸的问题,并证明了蓝鲸、座头鲸和长须鲸,以及其他几种鲸类,都是存在于大西洋两岸的同一物种——尽管它们有数十个不同的分类学名称。特鲁花了数年时间研究这些不同物种的原始标本 (称为模式标本) ,做了分类学家们基本上认为是“清理后院”的工作——这是一项耗时的任务,需要追踪世界各地博物馆存档的标本,并弄清它们的身份。
荷兰艺术家雅各布·马瑟姆(Jacob Matham)的《搁浅鲸鱼》,1602年。 wikimedia
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一些突吻鲸物种只能从被冲上海滩的头骨中找到——是的,在21世纪,这颗行星的海洋中仍有几种重达数吨的哺乳动物,它们的科学基础主要依赖于被抛上海岸的单个头骨。 突吻鲸是潜水深度最深的鲸类之一,看起来就像宽吻海豚与潜水艇交叉形成的产物。事实上,我们对大多数突吻鲸知之甚少,它们几乎占现存鲸类的四分之一——它们生活的海域太远、潜得太深,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标记或拍到照片。如果没有博物馆来保存这些难得出现的稀有遗骸,我们对这些神秘物种的了解甚至会比现在还要少得多。
当然,不是所有死去的鲸都会被冲到岸上。数百年来的捕鲸者都知道,有些鲸死后会浮上水面,另一些则会沉到海底。 抹香鲸死后会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的头上部有巨大的脑油器,这一点扬基捕鲸者很清楚。露脊鲸(right whales)之所以如此得名,是因为它们正是捕鲸者在找的鲸,它们死后也会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有着厚实的鲸脂层,这是它们与生活在北极的近亲弓头鲸所共有的特征。 其他的大型须鲸,如蓝鲸或座头鲸,会在海面停留较长时间后下沉,不过鲸尸在腐烂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气体会使它重新浮起。
如果没有博物馆来保存这些难得出现的稀有遗骸,我们对这些神秘物种的了解甚至会比现在还要少得多。
这些鲸鱼死后,其中一部分的大喉囊会像气球一样膨胀,像生活中没能正常展开的安全气囊一样,这并不罕见。 捕鲸者和海滩拾荒者大多知道以上的事实,但也仅此而已,直到1977年,一艘美国海军巡洋潜水艇在加利福尼亚海岸不远处,卡特琳娜岛(Catalina island)以西1200多米深的海底偶然发现了一具灰鲸尸体。当然,我们已经知道有些鲸鱼的尸体会穿越水层掉落海底,远远超过了光线能穿透的深度——但在那之前没有人亲眼看到过。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他们称之为 鲸落 (whalefall)。
2017年,一头北大西洋露脊鲸死于加拿大附近海域。 Wonderopolis Hakai Magazine
在1000多米深的地方,海底不仅寒冷、漆黑一片,而且海床表面基本是贫瘠的——直到一具尸体穿越水层着陆。 它始于鲸在海面的最后一次呼吸,将两个世界连接了起来。 任何尚未被鲨鱼或海鸟啄食的腐肉都为深海鲨鱼、鱼类和螃蟹等食腐动物提供了直接的食物。 (至于它们究竟是如何发现一头落下的鲸鱼,这点仍然是一个谜。) 研究人员估计,在很短的时间内 (几周到几个月) ,这些生物就会剥光尸体的肉,只留下骨头。 在深海海底,几乎没有洋流改变鲸骨的位置,使骨骼几乎保持着落入水底时的样子: 颌骨靠近或直接与头骨相连,头骨自身则与脊柱呈一直线相连,鳍骨分列两边——假如这些部分没被海面上的食腐动物撕扯掉的话。
但是等海底食腐动物游走后,故事仍然没有结束。科学家们乘坐深海潜水器出发寻找鲸落的骨骼,甚至尝试地将鲸的尸体沉入预定的位置,以了解更多信息。经过足够的反复实验和时间,他们发现鲸落会经历数个连续阶段,和森林生态系统有些相似,随着后者在几十年间逐渐成熟,其组成部分和体积会发生变化。
ArtStation
一旦肉被吃完,鲸落就步入第二阶段,迎来蜗牛、蛤蜊和多毛纲蠕虫在它身上的定居——其中一些以软骨和骨骼表面为食,另一些则钻入骨骼周围的沉积物中,这些沉积物因从鲸的油脂中渗出的有机物而变得更营养丰富。 蜗牛、蛤蜊和多毛纲动物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来消耗它们所能消耗的一切, 然后第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没人说得清,因为研究鲸落的时间只有40年)。 这可能是最后的高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两组细菌生活在鲸骨内或鲸骨之上:一组厌氧细菌利用海水中的硫酸盐消化锁在鲸骨中的油;另一组嗜硫细菌则利用厌氧细菌产生的硫化物副产物与溶解氧结合产生能量。
在这一阶段,嗜硫细菌会对各种真正的“鲸落专家”提供支持,包括一些贻贝、蛤蜊和管状蠕虫,嗜硫细菌在它们体内共生,使它们有机会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自己产生能量。 在这样的海洋深处,鲸的尸体给这个原本贫瘠的深海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Nautilus Live
虽然这些海底骨骼的确切存续时间仍不得而知,但某些估测数据的上限表明, 一具鲸尸可以提供长达100年的营养。 人们对鲸落的范围和内部差异知之甚少,以至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其中一种是名为Osedax的有机体——这个拉丁词的字面意思是“啃骨头”——这是一种深海蠕虫,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依赖于鲸落的骨骼。Osedax的外形是覆盖在骨骼表面,只有几毫米长的粉红色细丝,它没有嘴或肠,只有朝向外部、名为触须的波浪状卷须。它的共生体并非利用硫基通道分解骨脂的细菌,而是一种可以直接通过溶解骨骼来获得蛋白质的细菌,方法是将一团充满细菌的纠缠根须埋入骨头中。
深海蠕虫Osedax。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并不是所有的鲸落寄居者都是“鲸落专家”;有些是“多面手”,它们也会出现在热泉喷口和海床深处的甲烷冷渗上。这些深海栖息地的温度和环境范围使得一些科学家提出, 数百万年来,鲸落是生活在一个栖息地的无脊椎动物跳跃到另一个栖息地的进化跳板。 这个观点仍在引发激烈的争论,因为对于一切以鲸落为食的物种,或鲸落骨骼在海底可能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我们都知之甚少。
看上去,鲸的体型在一个与其尸体紧密相连的独特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毕竟,一具更大的尸体应该会为“鲸落专家”提供更多的机会才对。但事实证明,对于鲸落而言,体型并不导致太大的区别,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点,是与化石记录有关。研究生时,我有幸看到了一块数十年前收集到的鲸鱼头骨化石,它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附近新年岛(Ao Nuevo Island)的裸露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大约1500万到1100万年前的极深海沉积物,我起初没对这块化石的来龙去脉想太多,直到我在伯克利古生物博物馆的化石准备实验室里清理头骨时,在头骨的缝隙中发现了一些微小的蛤壳。它们堆集在一起,栩栩如生,在记录下它们的排列形状之后,我决定把其中一只撬下来仔细看看。一位软体动物专家证实了我脑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性: 它们是一种化学共生蛤,从属于一个只出现在鲸落上的蛤科。 简而言之,我一直在准备的化石是一块鲸落化石。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带有鲸落软体动物的鲸化石,尽管这类发现并不寻常,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发现。但这次与众不同的是,这块头骨属于一头只有3.3米长的鲸。小须鲸在中新世时期很常见,体型比现在小得多,但这一发现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们的体型之小并不影响鲸落步入嗜硫无脊椎动物出现的高峰期。换句话说, 鲸的体型大小对生活在鲸落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没有决定性影响。 如果体型不是决定性因素,那什么是呢? 这一点尚不清楚,不过可能和骨头里的脂质有关,它或许决定了哪些物种能在尸体上繁衍,还决定了鲸落阶段如何演替。
2017年5月,美国加州博利纳斯海滩(Bolinas Beach)附近,人们前来参观一头79英尺(约合24米)长、因与船只碰撞而死亡的雌性蓝鲸尸体。 The New York Times
鲸的尸体给这个原本贫瘠的深海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如果你在博物馆里看到过展出化石,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动物有时保存得几乎完好无损,有时只留下一块骨头。 了解死去的生物如何变成化石记录,这件事自成一个领域,名为 埋藏学 ,它关注的是对我们所能了解的有机体信息进行过滤的整条路径——从死亡到发现。 埋藏学实际上是关于解剖学和生态学中信息丢失的研究。理想情况下,我们想要了解我们所研究的古代世界的全貌,但我们从未真正实现这一点,因为生物死后的分崩离析实在无常而难以追溯。
埋藏学起源于旧大陆,20世纪上半叶,俄国/苏联和德国科学家在彼此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开发出了这一学科。 直到数十年后,他们研究成果的译本一点点流入美国古生物学家手中,利用当下的生物学情况来理解过去的死亡、破坏和保护的想法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值得拥有属于自己名字的科学领域。 德国人威廉·舍费尔(Wilhelm Schfer)是埋藏学的先驱之一,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观察北海沿岸的死亡和腐烂模式。 虽然舍费尔耐心地给了每一个漂上海岸的海洋生物和给搁浅的鲸同样程度的关注,他在埋藏学方面的重要论文还是用一条腐败中的海豚打了头阵。他精确而准确地认识到观察大型生物的腐烂和分解模式的价值——例如,一块颌骨是如何从头骨上剥落,而头骨又如何随之脱离尸骸的其余部分。鲸的骨骼结构和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它们的下颌骨有时会散离原本的尸体。这种观察正是我这种人所需要的线索,它能帮助我想象死去的鲸是如何变成化石的,以及这些化石在还活着时是什么样子的鲸。
在我看来,从搁浅的鲸开始研究总能获得丰收,但我花了一些时间才意识到,你得从海洋的尺度来思考,才能理解它们的重要性。读研究生时,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 几乎所有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海岸的鲸种,都曾经在雷斯岬国家海岸(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上一段16千米长的狭长海岸线范围内被冲上岸过。 当深入探究他这一断言时,我发现了海洋哺乳动物搁浅网络保存的记录,这些记录是由政府机构在联邦监督下协作保存的,这些机构收集了整个美国西海岸及其他地区的鲸搁浅统计数据。鲸的物种鉴定、长度、性别、搁浅时状况——电子表格中记录的所有数据被整理成一份清单,列出了哪些鲸 (及其数量) 曾在近2100千米的海岸线上搁浅。有趣的是,同样为这些政府机构工作的鲸生物学家还从船上进行了详细的样本调查, 将鲸种——记录,于是我很好奇,这两种观察结果——一种来自死鲸,另一种来自活鲸——是否吻合。
答案是:出乎意料地吻合。死鲸和活鲸的数据集在鲸种的数量和它们的相对丰度方面相互映射——相对丰度是指某些物种的个体比例高于其他物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海岸线附近的宽吻海豚比蓝鲸要多得多。)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搁浅记录记下的鲸种数目比任何活体调查统计出的都要多,这同时包括了常见和稀有物种。在某些情况下,搁浅的物种在任何船上调查中都从未见过。换句话说,只要你找对了时间和空间尺度,真正的生态数据是由鲸搁浅记录下来的。
2011年,智利和史密森尼古生物学家在鲸鱼山丘研究几种鲸鱼化石。 Smithsonian Insider
当我走过鲸鱼山丘(Cerro Ballena)的高速公路旁那一列列的鲸骨架时,这些思绪全都在我的脑海中打转。我可以想象这个遗址源自某次搁浅。然而,与此同时,鉴于我们手头没有任何确凿的数据,也没有任何可信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搁浅会在此处发生,我也会想,这个标签是否太过诱人,因而并不适用。
在化石记录中,搁浅是罕见的;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可能仅有两次记录是搁浅导致,其一是一次大规模搁浅,现场包含一堆紧密排列在一起的龙涎香 (一种由抹香鲸无法消化的乌贼喙形成的坚硬物质) 化石;另一次则包含在沙堤中同时发现的三个抹香鲸头骨。这些都无法与鲸鱼山丘的规模相提并论。此外,海岸线往往是种能量充沛的环境,海浪会分散、摧毁搁浅的尸体——相比之下,鲸鱼山丘上的许多化石骨架似乎没有发生形状变化,也几乎没有受到自然环境或食腐动物的破坏。在遗址现场短暂地逛了一圈后,我认为鲸鱼山丘有许多外在迹象暗示着它曾是一场大规模搁浅——特别是在鲸骨的完整性和密集度方面。至于我们要怎样才能弄明白这一切,并找出可能的解释,这差不多仍是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尼克·皮恩森(Nick Pyenson)是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自然历史国家博物馆的海洋哺乳动物化石负责人。他的作品在全球发表,他的科学发现频繁登载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家地理》、《洛杉矶时报》、《经济学人》、《大众机械》(Popular Mechanics)、《今日美国》等报刊上,也多次出现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全国广播公司电台、加拿大广播公司电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电台。除了史密森尼学会颁发的最高研究奖,他还在奥巴马任期内获得了白宫颁发的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他和家人住在马里兰州。
文/Nick Pyenson
译/苦山
校对/斩光
原文/lithub.com/where-do-whales-go-when-they-die/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