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满庭芳词牌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满庭芳词牌研究论文

《满庭芳》调名出晚唐吴融诗“满庭芳草易黄昏”句。《词谱》以晏几道、周邦彦词为正体。均95字,晏词前后片各十句四平韵;周词前片十句四平韵,后片十一句五平韵,中有换头二字用暗韵。换头二字,晏词不用暗韵而与下句合为五言句。上片起首两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仗。另有93字、96字两体。又名《锁阳台》《潇湘夜雨》《满庭霜》《话桐乡》《江南好》《满庭花》等。 《宋词鉴赏辞典》共收录七首,苏轼两首,秦观两首,周邦彦、徐君宝妻、张镃各一首。 1084年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达五年之久的苏轼,奉命由黄州移汝州(今河南临汝)。虽是从遥远的黄州调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但他的罪名并未撤消,官职仍是“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都没有实质改善。他即将离开黄州赴汝州时,作《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 上下两阕词,有三层内容:一是“将去”抒慨。年近半百,来日无多,有家难归,不得不在黄州虚度光阴。“再闰”指在黄州经过了两次闰年。二写黄州父老的款待挽留。三对汝州生活的展望和对黄州父老的嘱托。尽管他之后再未能重到黄州,但在“堂前细柳,莫剪柔柯”和“时与晒鱼蓑”的叮咛里饱含了依依惜别之情。 苏轼谪居黄州时,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而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七次来访。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来访,得以与东坡会晤,因此苏轼作《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凤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词的上半阕起句以长江比拟赞叹王隐居时间之长。以经冬不凋的苍桧比喻王的品格。以云溪、 竹坞、松窗描绘了王隐居环境的幽静雅致。“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更显示出王不轻易与人交游的性格。下半阕以“摐摐疏雨”而来,到“船鼓逢逢”催人离去,匆匆一晤,却是酒逢知己,豪饮畅谈。 使秦观得“山抹微云君”之名的《满庭芳》,写离情别绪含蓄深沉,名噪一时,于元丰年间“盛行于淮楚”一带:“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上片“抹、粘”传神贴切地描绘了淡云远山,衰草连天的秋景。谯楼上凄清的画角声时断时续。停船对饮,往事萦胸,欲说还休,但见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孤村。黯然神伤,赠以香囊。相见无期,徒惹泪痕。伤心时,高城渐隐,万家灯火天色已黄昏。 秦观的另一首《满庭芳》是其在扬州追念汴京旧游之作:“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珠钿翠盖指车,代表女子;玉辔红缨指马,代表男子。芜城是扬州别名。上片飞燕红英,绿水桥平,朱门映柳,色彩明丽,勾勒出往昔相伴出游的欢乐,下片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哀叹了今日的寂寞悲凉。 作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周邦彦深通音律,从他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可见一斑:“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自元祐二年离开汴京,先后流宦于庐州、荆南、溧水等僻远之地,多自伤身世之感。因而全词一咏三叹,有宁静自乐的逍遥亦有如社燕春来秋去飘泊不定的感伤。有莫思身外长近尊前的开怀,亦难免愁绪难遣憔悴疲倦不耐管弦,唯有借醉眠了之。“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溧水县地势低洼而靠山,雨多树密,“费”字道出衣服潮润,炉香熏衣需时之久。“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贬谪的白居易相似。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深秋的一个夜晚,张镃与姜夔同在张达可家饮酒,听到屋壁间有蟋蟀鸣叫,感触良多,便以蟋蟀为题写词,这就是张镃的《满庭芳》‘促织儿’:“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画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上片以明月、梧桐,幽草,墙边苔藓和莹火虫细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静谧,此时传来“凄咽悲沉”的促织声,它是在寻找伴侣还是殷勤劝织?下片由儿时趣意盎然捉蟋蟀的回忆反衬出眼前的“凉”和“孤”。 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军大举侵宋,数年间便灭亡了南宋政权。徐君宝妻在南宋亡国时被元军虏至杭州,后被迫投池自尽,临死前题《满庭芳》于壁上,寄托自己的悲恨与哀思:“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貔貅,猛兽之名,借指侵略者。“破鉴徐郎”借用南朝陈亡时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离散后因信物‘破镜’又团圆的典故。汉上繁华,典章文物在百万刀兵面前如风卷落花,扫地俱休。战乱中离散的夫君再难相见,唯有夜夜孤魂返故乡,相会于岳阳楼上。

“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话桐乡”,“满庭花”皆是词牌《满庭芳》的别类名称。以晏几道《满庭芳·南苑吹花》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 品赏满庭芳,离不开小山这首《南苑吹花》,兹摘录如下:        南苑吹花,西楼题叶,故园欢事重重。         凭阑秋思,闲记旧相逢。         几处歌云梦雨,可怜便、流水西东。         别来久,浅情未有,锦字系征鸿。         年光还少味,开残槛菊,落尽溪桐。         漫留得,尊前淡月西风。         此恨谁堪共说,清愁付、绿酒杯中。         佳期在,归时待把,香袖看啼红。 这首词据说是晏小山为一位歌女而作,具体哪位歌女,已无从可考。 这首词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对比,新旧对比,哀乐对比,前后对比。小晏写给歌女的词非常之多,可以说小晏的一生就是为歌女而创作的一生,他其实是更牛逼的柳七。“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迅哥曾说过: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 小晏之狂傲连东坡也没有放在眼里,据说一次东坡对自己的大弟子说,想请小晏吃个饭。黄庭坚把这事同小晏说了,小晏回道,朝庭中大多是我父亲的门生故吏,我都没有时间去见他们,言下之意是小苏这种,我就不见了吧,把个东坡恨得牙痒痒,这是题外话。 以小晏的满庭芳开头来品这首长调,只是当作引子,因为小山其实擅长的是小令,同他父亲一样,甚至比他父亲更甚,这里不展开。满庭芳按字面理解,适合于写开心快乐的语境,然而词通常以婉约悲凉为主题,故满庭芳在多数词人笔下,还是由喜化作了悲凉语句。 小晏之后,东坡词盛。词也是自东坡始,将诗入词,故东坡词中多有发古今之幽思,唱己之志向。东坡所填《满庭芳》不在少数,由于篇幅关系,在此仅引此一首以飨读者: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易安说东坡乃大才,填词这种小伎俩,不过是用瓢在江海里舀水。读这首词,感觉东坡有时也喜欢搞搞笑,悟悟道。其实,东坡的悟道多也是实用主义。东坡临终时,回答钱世雄的话:“西方不是没有,但个里着力不得”便可见其真正的随性随缘。 东坡这首满庭芳,脱离了词的清丽婉转,变成了极富人生哲理的哲理词,这也只在东坡乐府里,方能见到,也算是为词又开辟了一条道路吧。其实,苏词里,讲哲理的词还有很多,诸如:《行香子》中的:“取舍由君,行藏在我”,《定风波》里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浣溪沙》里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除东坡外,秦观词中亦有诸多《满庭芳》作品传世,其中“山抹微云”对后世影响极大,秦观也由此获得了“山抹微云”秦学士的雅号。此词当记于斯: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句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王国维评价秦观之词: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词之最工者,实推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前此温、韦,后此姜、吴,皆不与焉。 可见王国维对秦观词评价之高,几乎难有达其高度者。 虽然,世人多不喜秦观之词,正如没有几个人读过名著或愿意去读名著一样。我一友人,诗词皆工,散文尤佳,就是不喜秦观之词,说其哭哭啼啼,不象个爷们。 诚哉斯言。 其他满庭芳名词者,当有李清照和纳兰性德。在此亦摘录如下:        《满庭芳・小阁藏春》                 李易安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堠雪翻鸦》 纳兰性德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         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         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纳兰词的感慨,真切而悲凉。蛮触之国,尚纷争不断,况大国之利乎?然,所留存者,不过几行青史,几块残碑而已。

词牌名研究的论文

我的论文题目是《宋词词牌名的英译》,老师告诉我,每年那些毕业生的论文都差不多,但是我这样的论文选题非常少见,虽然写作时有难度,需要阅读大量的翻译及诗词类书籍,但努力就可以做好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翻译方向的英语毕业论文可以探讨某种理论在英语翻译中运用。(选题越具体越好)但是要注意几个问题:1.该理论不能太老套、要能体现你的新意2.举例最好从名家翻译中选取、较为典型3.你可以从该理论本身着手:先论述该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现状;然后重点探讨其于翻译的渊源;最后作一个总结。(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对中秋之夜月景的描绘和想象,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词人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立意、构思奇异飘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表现了自己思想的矛盾与波折、人生的体验与认识。 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 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清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语言朴实无华、含义深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渺,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恩 ,不知道你们外语专业的文献综述是不是跟我们中文的一样,根据个人理解文献综述可以是与翻译、散文翻译有关的研究,然后从中找出学者的研究重点与主要研究成果,以此找出尚未解决的尚待研究的点,引出你的研究方向。ps 我也在写毕业论文 ,就不知道外语跟中文的差别在哪了

杨建芳古玉研究论文集

奥运当前,有朋友聊起想弄个板指去玩儿射箭,觉得有意思,就整理了一篇细说下。不少人认为板指是扳弓弦的时候,为了不勒手的一个工具。从源流功能上来说没错,但现在常看到的扳指,都是“文扳指”,你想想戴这么个东西,手指头弯一下都费劲,怎么去扳弓箭呀?早年的那个扳弓弦的扳指,叫“武扳指”,无论是材质,还是造型,都很不一样。 扳指缘起于射箭工具,戴拇指,正下方有槽,扣住弓弦以便拉箭。作用是防止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因功能类似扳机,故又称为“机”。《说文·韦部》载:“韘,射决也。韦系,箸右巨指。”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多为象骨、玉制。 发现的最早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用品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到明代,名将戚继光,曾明确以“机”作为扳指的称呼。因为扳指的效用,与古代弩机的作用是相似的。二者都是扣弦,积蓄弓体的力量,而后解脱弓(弩)弦,发射箭枝。 传统的汉族扳指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在我国,汉族的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 清朝帝王重视骑射,尤其清早期,八旗尚武之风蔚然。八旗子弟在20岁之前,按例要到本旗的弓房锻炼拉弓射箭。 因为拉弓时需要佩戴扳指,所以当时的满族八旗子弟,基本都是人手一枚须弥不离身,在满语中叫“憨得憨”。 早期扳指功能多为驼鹿角制作。由于驼鹿角中有许多细小的中空孔洞,轻便透气。这种用于挽弓射箭的实用扳指,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武扳指”。 不过到中后期,承平日久,曾经与武为伴的扳指,转为饰品。成为八旗上层子弟竞相夸耀的玩意儿,统称为“文扳指”。 影视剧中,雍正爷手里抚摸着玉扳指,笑盈盈的看着觐见的大臣,已经不是弯弓搭箭的功能了,而是一种身份和威严的提现。 由最初的实用工具,逐渐演变为饰品,同清代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侧面反映了清王朝的发展轨迹。也正因为饰品文气的特性,得到了普及,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谓贝勒爷三件宝,板指核桃笼中鸟,风行一时。 从考古出土资料研判,实用的韘逐渐演变为装饰用的玉佩,是符合规律的。妇好墓出土的玉韘不仅可以套在拇指上,而且可用于勾弦,应为实用品或者原大仿实用器雕成。到周代,开始流行用于装饰的韘形玉器,延续到两汉,进入全盛。但魏晋以降则鲜见,直到清中晚期,回归为短管状板指。从玉韘到韘形佩,再到玉板指,有一个明确的轮廓,交代来龙去脉,也呈现了成长、繁荣与式微的历程。 商代重实用,西周器形开始变化,虽然外观相似,但整体高度锐减,约为商器的一半。 春秋战国的器形与商周有类似点,从上端看横截面为鸡心形,下端为圆形。整器更矮,从上端中部呈明显尖状凸起,并且一侧有倾斜向上的柄状突块,偶尔会被雕成凤头形。战国相对春秋而言,趋于扁平,也是演化的趋势。 西汉早期,已经扁平如片状,左右两侧都有凸饰,雕饰凤鸟或者简化凤鸟,偶尔出现螭纹或透雕的纹饰。很显然是一种装饰佩挂玉器,而且中孔也很小,因为不再需要套指。到中期两侧凸饰更加繁缛,视觉效果惊艳。晚期器身显得狭长,有时中孔也做成椭圆形,凸饰发展为全包。 东汉以后,韘形玉器趋于式微,间歇有后世仿作,如宋、明,也几乎都是片状平面物。直到清中后期再度兴起。 推荐杨建芳师生的一张表,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演化轨迹。 历史和演变沿袭都讲完了,大致可以明白,现在常见的板指都属于“文板指”一路,把玩欣赏。这两天也和玩儿射箭的朋友聊聊,惊喜地发现,原来他们还在用,器形应该类似于战汉的坡型,也有圆筒形,但两端会微微外凸。也就是说,无论是汉传的传统型,还是骑射民族的套型,是有现代延续的。但一般材质不会使用玉器,毕竟贵重,断裂或者崩飞,一箭穿心…… 至于文板指的佩戴,很多古玩店的老板也是稀里糊涂,不少戴反的。板指的两端一凸一凹,凸端朝向指根,凹端重上。至于说为什么?还是要谈及历史沿袭,发端是实用器,射箭用的。凹端在上,拇指才能舒服地弯曲勾弦;凸端冲内,射击瞬间弦顺着斜面滑出。 戴的时候也不要到底,拇指根部要留空隙,毕竟还得想着有个勾弦的空间不是? 聊了这么多,歇一歇,整理了部分馆藏的板指,一起过过眼瘾吧! 全文完,谢谢大家!

题外话:《杂说古玉》系列缘起编辑的建议,分享些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看到东西,或者读到某本书,再或是鉴赏过程中,有了感兴趣的主题,而形成的文字。比较随性,写到哪里是哪里,其实不成系列。错漏在所难免,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师友多指正。 以下正文 看一段书,到上博印证一次,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也是在这座城市,学习古玉的便利条件。虽然隔着玻璃,不能上手,但能近距离的观察,获益匪浅。 本次主要目的,看一下高古玉器的切割和钻孔痕迹,观察凤纹的沿袭,以及若干动物件的时代特征。三个小时全部在玉器馆。 崧泽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上海青浦出土,几种环(璧)的亚型,《玉文化论丛2》有论文专述(p.56)。分别为: 整体不足半圆,两端多斜直,年代早的形体小,年代稍晚的形体大。 扁圆半壁,两端对称,底弧规整。 两端不对称,底弧不规整,仅见于薛家岗遗址。 最后一件未见提到,应和第三件归入同类。 良渚文化(公元前3200-2200)上海青浦出土,早期可能利用珠子或筒骨,结合硬砂在玉料上钻孔,磨的工程中工具损坏很快,管璧变薄,留下孔内斜面。 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玉龙身上的孔。 夏代(公元前21-16世纪),玉龙和玉刀上的孔,较厚的玉器,常需要从两面对钻,一般很难做到精确,会在孔的中间留下错位形成的台阶,取出的芯料也会两端小,中央粗。 这个时期的线纹装饰,除了阴线外,还有利用磨砣磨出的瓦楞沟。参考《敬天格物》(p.35)的手工模拟图。瓦楞沟已经有了上周“双阴起阳”的雏形。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青铜工具出现。用平行的两根阴线,形成视觉上的浮雕线条效果。 再发展到阴线转化成斜磨,到减地,从而阳线凸起更为挺拔。一图可见商代比较典型的臣字眼,身体上有很独特的重环纹,西周盛行,后面逐渐消失。《敬天格物》(p.91)提出商周装饰性的抽象羽纹,比对后发现已经有提现,但转折还比较生硬,应当是受工具和工艺限制。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凤鸟,龙纹,走线宛转自如。圈眼四周解玉砂手工细磨,相当有神采。 这件春秋晚期,装饰多了绳索纹,但眼睛的琢磨反而弱化了,龙的处理也是一样。 商晚的老虎题材,工艺装饰有时代风格,眼睛包括双线菱形,臣字眼,树叶耳,羽纹装饰。 商周臣字眼一脉相承,但也有很大差异,很明显的眼线延长,有的甚至出勾。 商代的鹿,大都三叉大角,树叶耳,圆眼或者菱形眼,晚期才出现重环眼。直筒足,晚期有分叉。小尾巴,偶尔有区分身体的重阴线。 商代的鱼,比较短,眼部不钻孔,斜磨出彩,鱼鳍短直阴线排列,尾部带刀可实用。 龙纹,这种比较独特的纹饰,很像电路图,西周和春秋的对比。 战国(公元前476-221年),使用铁制工具,工艺突飞猛进。谷纹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上,都似扎手。 这种兽面纹,和两层以绳索纹分割装饰,杨建芳先生定为楚式玉器,《与文化论丛1(p.151)或者受楚式影响。东周流行,环和佩都有,春秋相对粗疏,而战国细密。 细看两端龙首造型并不相同,不过龙首均以绳索纹和云雷纹分开。 战国椭圆形双龙首,方向斜刀起棱的S纹和细密方格纹很典型。从春秋开始,这种两端对称龙首的环形器就出现了,但纹饰相对简单,多用阴刻线。 剑铋,中心有简化凤纹和工字型的网格纹。 躯干很长,蜿蜒曲折,布满纹饰,有谷纹、莲云纹、花蕾纹等不一而足。头部一般细长,张口。中后期龙和虎口形相似。眼睛有菱形、腰圆形和出梢圆形。 韘的演化,系列(二)有专门的一篇,分两支演化为鸡心佩和板指,这里不再赘述。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螭纹眉毛上竖,眼珠斜刀切削凸出,鼻梁中细纹划线,腰部线条比战国柔和,出现了两个卷云纹组成的尾巴。 西汉的凤纹,力度无与伦比,昆吾刀的游丝毛雕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618年—907年)汉到唐之间,遗存的玉器相对较少,至于原因,回头搜集完成后单独写。典型的唐带板,胡人奏乐,四面斜坡,减低起阳,短阴线装饰,有绦带。和宋的气息完全不同。 同样,飞天的气息,只可意会。 龙纹,单岔鹿角,花叶形耳,下颚带须,背部出脊,秃尾。其他兽纹有类似装饰。 宋代(960年—1279年)阴刻线相对唐要长,站立状肿骨鹿。 鱼,点眼,嘴唇较厚,张嘴。光素无纹,圆鱼鳍,有阴刻线装饰,非常挺拔。跳跃状。 童子,八字眉,半圆眼,葱管鼻,樱桃小口,耳朵靠近眼梢。衣褶多用几道细阴线表示,菱格十字纹花裤。 孔雀的翎毛 辽代迦楼罗,契丹女真贵族笃信佛教,迦陵频伽和摩羯鱼都有出现。 元代(1271年—1368年) 龙纹,丹凤眼,眉骨凸出,头型细长,毛发飘拂。筋骨毕露,早期凸尾。 螭龙,眉眼集中,颈项低下,两肩上耸,阴刻脊线,卷云尾。 鱼 粗犷有力,半圆形眼眶,鱼尾阔大。 春水,过渡到明,就相对平面化程式化,毕竟少了游猎亲近自然的体验。 明代(1368年―1644年)龙纹,早期元风。毛发向后,向上,向前。小腿密布短阴线。 螭龙,头短,虾米眼。 桃式杯,比较典型的器形,玉质和工艺俱佳。 清代(1636年-1912年),翠代沟收尾,也是翡翠的盛世! 全文完,谢谢大家!

米兰lady的《饰琳琅》吧,相比扬之水的名物考证,趣味性可能会更强点儿,不过想深入了解还是扬之水的《奢华之色》和《中国古代金银首饰》。还有扬之水先生的《奢华之色》,还有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首饰的书,你在当当搜首饰就有了。

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呢!

朱美芳指导的研究生论文

朱美芳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她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她曾在植物病毒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植物免疫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此外,她还发表了大量重要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植物病毒病的免疫机制》和《病毒抗性基因的研究》等。由于她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朱美芳被授予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被授予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因此,基于朱美芳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她完全配得上院士的称号。

1. Siwei Leng, Brigitte Wex, Li Hsin Chan, Matthew J. Graham, Shi Jin, Alexander J. Jing, Kwang-Un Jeong, Ryan M. Van Horn, Bin Sun, Meifang Zhu, Bilal R. Kaafarani, and Stephen Z. D. Cheng. From Crystals to Columnar Liquid Crystal Phases: Molecular Design, Synthesis and Phas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ries of Novel Phenazines Potentially Useful in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Soft Matter (In Press)2. Wen-Bin Zhang, Bin Sun, Hui Li, Xiangkui Ren, Jonathan Janoski, Sujata Sahoo, David E. Dabney, Chrys Wesdemiotis, Roderic P. Quirk, Stephen Z. D. Cheng. Synthesis of In- Chain- Functionalized Polystyrene-block-poly(dimethylsiloxane) Diblock Copolymers by Anionic Polymerization and Hydrosilylation Using Dimethyl-[4-(1-phenylvinyl)phenyl] –silane. Macromolecules,2009,42,7258-7262.3.Siwei Leng, Brigitte Wex, Li Hsin Chan, Matthew J. Graham, Shi Jin, Alexander J. Jing, Kwang-Un Jeong, Ryan M. Van Horn, Bin Sun, Meifang Zhu, Bilal R. Kaafarani, and Stephen Z. D. Cheng. Phase Transitions and Structures of Novel Pyrenes Potentially Useful in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B,2009, 113:5403-5411.4. Guoying Xin, Bin Sun, Wei Wang, Liping Zhu, Wenhua Wu, Meifang Zhu*, Yanmo Chen, Hans- Ju¨rgen P. Adler. In-Situ formation of BHET/Titanium compound nanocomposite and its Catalysis for Polyester. Macromolecular Symposium,2007, 254:173–179.5. Chunju Gu, Bin Sun, Wenhua Wu, Fengchuan Wang, Meifang Zhu*. Synthesis, Characteri- zation of Copper-Loaded Carboxymethyl-Chitosan Nanoparticles with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Macromolecular Symposium. 2007, 254:160–166.6. Meifang Zhu*, Yang Liu, Bin Sun, Wei Zhang, Xiaoli Liu, Hao Yu, Yu Zhang, Dirk Kuckling, Hans Juergen P. Adler.A novel highly resilient nanocomposite hydrogel with low hysteresis and ultahigh elongation.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6, 27(13):1023-1028.7. Ming Wang, Meifang Zhu*, Bin Sun. A new nano-structured flame retardant poly(ethylene teraphthalate).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A: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06,43(11):1867-1875.8. Zhonghou Zhang, Meifang Zhu*, Bin Sun, Qinhua Zhang, Chunmian Yang, Shaoming Fan. The effect of hydrotalcite and Zinc oxide on smoke suppression of commercial rigid PVC.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A: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06,43(11): 1807- 1814 .9. Yang Liu,Meifang Zhu*, Xiaoli Liu,Wei Zhang, Bin Sun,Yanmo Chen,Hans Juergen P. Adler. High clay content nanocomposite hydrogels with surprising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interesting deswelling kinetics. Polymer, 2006, 47:1-5.10. Wenping Chen, Meifang Zhu*, Song Song, Bin Sun, Yanmo Chen, Hans-Juergen P. Adl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MMA/PAN Composite Particles in Nano to Submicro Size, 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05,290:669-674.11. Bo Yan, Yanmo Chen*, Bin Sun, Meifang Zhu, Ting Liu.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Poly(phenylene sulfide)/hyperbrtanched Poly(phenylene sulfide)blends. e-POLYMERS 2007,106 (SCI)12. Zhong-hou Zhang, Bin Sun, Ting Liu, Long Chen, Mei-fang Zhu*, Yan-mo Chen. UV Light Degradation of Poly(phenylene sulfide)/nano-TiO2 Composites. 中山大学学报, 2007, 46 Sip.Jun. (EI)13. Peng Qingrui,Sun Bin, Zhang Yu*. Characterization of PET oligomers. 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 (ICAFPM 2005),2005, v1 and v2, 1117-1118. (ISTP)14. 兰开东, 孙宾, 董卫卫, 张瑜, 陈彦模,朱美芳. 原位生成法合成PET/纳米TiO2复合材料, Ⅰ.复合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表征.功能材料, 2004, 35卷增刊: 2657-2660.(EI)15. 孙宾, 兰开东, 董卫卫, 张瑜, 陈彦模, 朱美芳. 原位生成法合成PET/纳米TiO2复合材料, Ⅱ.复合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功能材料, 2004, 35卷增刊: 2661-2664.(EI)16. 兰开东, 孙宾, 董卫卫, 张瑜, 陈彦模, 朱美芳. 原位生成法合成PET/纳米TiO2复合材料, Ⅲ.双向拉伸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功能材料, 2004, 35卷增刊: 2665-2668.(EI)17. 彭华湘, 陈彦模, 朱美芳, 张瑜, 邢强, 蒋翀, 孙宾. 纳米CeO2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分散性研究. 中国稀土学报, 2004, 22(6):791-794.18. 廖作桂, 王炜, 檀亮, 孙宾, 俞昊, 朱美芳. 水性脂肪族聚酯基体的研制. 印染助剂, 2007, 24(7):9-11.19. 檀亮, 王炜, 孙宾, 俞昊, 廖作桂, 朱美芳. 脂肪族聚酯基亲水改性和固化工艺的研究. 印染助剂, 2007, 24(11):23-28.

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文秋芳

社会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许余龙 2000 语义学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王 寅 2001 国俗语义研究 上海外教 吴友富 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俞如珍 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外教 李自俭 1999 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1 辞格与词汇 上海外教 李国南 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 张美芳 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黄国文 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 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语言问题探索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生成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徐烈炯 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 上海外教 赵世开 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 上海外教 缪锦安 2000 应用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涌泉 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教 胡壮麟 2000 神经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上海外教 冯志伟 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外教 戚雨村 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 上海外教 程雨民 1998 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教 伍铁平 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教 赵世开 2000 语言共性论 上海外教 程 工 2000 语义学教程 上海外教 李福印 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辰诞 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外教 丁言仁 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 上海外教 徐 强 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赵艳芳 2001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教 何兆熊 2000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外教 金立鑫 2000 英语词汇学研究 上海外教 汪榕培 2000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外教 彭宣维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教 束定芳 200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上海外教 Selinger 2000 话语与文学 上海外教 Cook 2000 客观语言测试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口语语法 上海外教 Brazil 2000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实用文体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应用语言学的原理与实践 上海外教 Cook 2000 英语教学史 上海外教 Howatt 2000 语言教学交际法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料库、检索与搭配 上海外教 Sindair 2000 语言测试实践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测试要略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面面观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习认知法 上海外教 Skehan 2000 语言与理解 上海外教 Brown 2000 文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Carter 2000 交际法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Johnson 2000 模糊语言 上海外教 Channell 2000 习语与习语特征 上海外教 Fernando 2000 语篇中的词汇模式 上海外教 Hoey 2000 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DeCarrio 2000 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 上海外教 Phillipson 2000 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英语会话 上海外教 Tzri 2000 语用学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第二语言习得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Scovel 2000 社会语言学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外教 Low 2001 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 上海外教 Connor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 上海外教 Hinkel 2001 语言课程评估: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Lynch 200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Hornberger 2001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Nunan 2001 语言的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上海外教 Odlin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 上海外教 Chamot 2001 体裁分析:学术与科研英语 上海外教 Swales 2001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上海外教 Huckin 2001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 上海外教 Lefevere 2001 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Hatim 2001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上海外教 Nord 2001 语用学与翻译 上海外教 Hickey 2001 翻译问题探讨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 上海外教 Wilss 2001 翻译教程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上海外教 Steiner 2001 语篇与译者 上海外教 Mason 2001 翻译研究:综合法 上海外教 Hornby 2001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 上海外教 Toury 200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上海外教 Nida 2001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外教 王克非 2000 比较与翻译 上海外教 汪榕培 1997 翻译论丛 上海外教 耿龙明 1998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穆 雷 2000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外教 傅仲选 2000 语言、文化与翻译 上海外教 奈达 2000 译介学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顾嘉祖 2000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上海外教 陈福康 2000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 外研社 范文芳 2001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外研社 文秋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外研社 程琪龙 2001 语言与语言学:实用手册 外研社 语用与认识--关联理论研究 外研社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外研社 蒋祖康 2000 理论文体学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外研社 高一虹 1999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 外研社 刘润清 1991 语言的符号性 外研社 丁尔苏 2000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外研社 毕继万 2000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研社 胡文仲 2000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外研社 平 洪 2000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外研社 胡文仲 1999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 外研社 刘光准 1999 语言与文化论文集 外研社 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外研社 中国辞书学文集 外研社 2000 汉英篇章对比研究 外研社 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外研社 文化与交际 外研社 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 外研社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外研社 语言与文化 外研社 邓炎昌 2001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外研社 田惠刚 1998 中国语言学的现状与展望 外研社 许嘉璐 1998 语言要略 外研社 方 立 1999 语言学方法论 外研社 桂诗春 1998 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研社 刘润清 1999 文化与语言 外研社 王福祥 2000 许国璋论语言 外研社 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 外研社 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2000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外研社 Sapir 2001 普通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Saussure 2001 语言论 外研社 Bloomfiefd 2001 语言学综览 外研社 Aronoff 2001 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外研社 Beaugrande 2001 吉姆林英语语音教程 外研社 Cruttenden 2001 音系学通解 外研社 Gussenhouen 2001 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模式 外研社 Chen 2001 优选论 外研社 kaqer 2001 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 外研社 Packard 2001 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和参数到最简方案 外研社 Ouhalla 2001 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外研社 Ballin 2001 乔姆斯基:思想与理想 外研社 Smith 2001 语言知识及其本质、来源和使用 外研社 Chomsky 2001 当代语义理论指南 外研社 Lappin 2001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外研社 Sperber 2001 语用学引论 外研社 May 2001 语用学 外研社 Leuinsou 2001 言辞用法研究 外研社 Grice 2001 如何以言行事 外研社 Austin 2001 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 外研社 Searle 2001 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 外研社 Searle 2001 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 外研社 Aitchison 2001 语言学简史 外研社 Robins 2001 英语学习词典史 外研社 Cowie 2001 现代词典学入门 外研社 Bejoint 2001 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外研社 Leech 2001 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Leech 2001 人类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Foley 2001 英语:全球通用语 外研社 Crystal 2001 社会语言学通览 外研社 Coulmas 2001 认知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Schmid 2001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 外研社 Taylor 2001 英语的衔接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英语的功能分析:韩礼德模式 外研社 Bloor 2001 历史语言学导论 外研社 Lehmamm 2001 英语史:从古代英语到标准英语 外研社 Baugh 2001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 外研社 Bell 2001 儿童语言发展引论 外研社 Cohen 2001 语言学习与运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索 外研社 James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 外研社 Nunan 2001 第二语言课堂反思性教学 外研社 Richards 2001 ESL/EFL英语课堂上的学习风格 外研社 Reid 2001 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原则 外研社 Brown 2001 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 外研社 Broen 2001 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 外研社 Hatch 2001 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 外研社 Brown 2001 外语学习与教学论 外研社 Johnson 2001 语言测试词典 外研社 Dauies 2001 语言测试指南:发展、评估与研究 外研社 Henning 2001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研究的接口 外研社 Bachman 2001 评估与测试:研究综述 外研社 Wood 2001 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外研社 Wray 2001 用语料库研究语言 外研社 Thomas 2001 语法化学说 外研社 Hopper 2001 剑桥语言百科全书 外研社 Crystal 2001 应用语言学百科辞典:语言教学手册 外研社 Johnson 2001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Linguistics.1993.

[3] [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 [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2007.8.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Richard.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Gottfried.Promoting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7]Harlen Seyfer, 吴古华199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8]穆诗雄2002.《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文秋芳 2001.《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青海省民和县李二堡镇窑洞小学马雪红。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N].科学导报,2017-03-31C03.

[2]山东高密市咸家工业区学校李晓华。如何提高小学英语的学习兴趣[N].发展导报,2017-03-31029.

[3]忻州市静乐县爱乐希望小学段锦花。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N].山西科技报,2017-04-21006.

[4]展宗艳。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142.

[5]王雪蕾。巧用单词卡,为小学英语学习打造兴趣课堂[A].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二等奖论文集[C].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6:4.

[6]柯尊燕。也谈农村小学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2.

[7]张盼静。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OL].学周刊,2016(05)。

[8]耿琦。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6,09:207.

[9]于春环。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新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11.

[10]闫琳。试论浅谈农村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5:9.

[11]张玉。小学一年级英语启蒙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64.

[12]曹智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35.

[13]于凤英。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策略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18:135+133.

[14]孙学华。浅谈激发小学学困生英语语音学习兴趣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97-99.

[15]付燕芳。小学阶段保持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16]赵真。优化小学英语作业批改与布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17]靳永品。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上卷一)[C].:,2004:1.

[18]王雪莹。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A]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1.

[19]刘海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采用夸张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1.

[20]周江平。培养小学英语课堂学习兴趣[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21]李江。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1.

[22]袁耀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1]霍叶敏.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有效布置之我见[J].学周刊,2016,11:197-198.

[2]陈庆华,魏茂玲.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23-124+127.

[3]毛新.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管窥[J].华夏教师,2016,02:65.

[4]汪慧.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106-107.

[5]高建霞.小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3.

[6]赵玉鑫.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8.

[7]季娟.小学英语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重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55-56.

[8]刘娜.情感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1:49-51.

[9]吕硕.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J].学周刊,2016,30:182-183.

[10]沈青.小学英语形象联想教学法的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67.

[11]金文雅.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29:103.

[12]程方.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的模式构建[J].校园英语,2016,10:135.

[13]张春燕.新课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J].校园英语,2016,10:202.

[14]李安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16,12:90.

[15]王朝梅.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校园英语,2016,12:107-108.

[16]张敏.小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盲区”的突破[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03:105-106.

[17]黄琳.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129.

[18]韩立霞.小学英语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6,04:33.

[19]王赫微.小学英语课堂分级阅读教学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95.

[20]张琪.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43.

[21]李爱平.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做好学困生转变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79-80.

[22]陈金业.构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6,21:229-230.

[23]盛敏.小学英语各板块预习模式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73-74.

[24]梁君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71.

[89]王纯清。小学英语学习兴趣持续性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90]李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7:127.

[91]王娟宁。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07,03:254.

[92]李锦绣。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527.

[93]蒋满珊。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07,03:61-62.

[94]王雪莹。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1.

[95]张清云。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艺术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6]林琳。如何在小学低年级培养英语学习兴趣[J].教书育人,2005,02:53.

[97]王雁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试论几种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手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6:88-90.

[98]范丽萍。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A].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4:3.

[99]蔡美莲。让英语学习兴趣常驻学困生心中--浅谈“三结合”对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3.

[100]仲明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黑龙江省小学英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体会[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03:115-116.

[1]费巧莲.激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72.

[2]李征娅.舞台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06:78-80.

[3]李莉.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9:272-274.

[4]李彦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变革[J].亚太教育,2016,01:40.

[5]何轶君.PBL模式对小学英语自我效能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110-111.

[6]王东芳.如何让“动”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8.

[7]韩笑.绿色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244.

[8]宋丽敏.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未来课堂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20-121.

[9]杨进.小学英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1:20-23.

[10]刘妲治.小学英语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67-268.

[11]路亚涵.浅谈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01:228-229.

[12]完玛草.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79.

[13]王秀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66.

[14]王思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101+112.

[15]刘思瑶.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56-57.

[16]王凤英.浅谈小学英语两级分化的成因以及改进方法[J].才智,2016,04:193.

[17]沈丽萍.浅谈小学低年级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63.

[18]岳凌云.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85.

[19]周海玲.浅谈小学英语教材插图资源的有效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98.

[20]卢林,张传福.论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6,10:146-147.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如此类课题写的已经比较多了呢.

1 文秋芳在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第一章学到了很多东西。2 在这一章节中,她学习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语料库的使用和分析、问卷调查、实验等。同时,她还学习了如何撰写一个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包括论文的结构、论文的写作风格等。3 除此之外,文秋芳还了解了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热点,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她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好地把握问题和方向。综上所述,文秋芳在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第一章学到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将对她的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