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月亮和六便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月亮和六便士毕业论文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毛姆通过一个熟人第一视角的交流和道听途说来描写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跟随艺术感召而奔波流浪的后半生。正如书名所象征的,作者通过对比斯特里克兰前半生的世俗无趣和后半生的奇幻经历引起人们对于选择追求理想还是屈从现实的讨论。斯特里克兰原本是别人眼中毫无艺术气质但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股票经纪人。可突然有天他抛妻弃子,扔下所有身外之物去学画,最终在塔希提岛完成毕生之作却又将它付之一炬。客观地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奇怪的伟人,他热烈地追求美和艺术却对人类及其冷漠,他探寻人类的真理却同时蔑视着人性。可即便是这样,世人最终还是被他的作品所折服。与多数艺术家一样,斯特里克兰在死后才受到人们的追捧和膜拜。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抛弃妻儿不说,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样照顾,病好后,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个月,勃朗什自杀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说:因为她精神不健全,总是逼着她沿着一条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毁灭的路上滑下去。

愤愤地要把书合上时,作家毛姆用带着消毒水味的手术刀,把人性解剖开来,吸引着往下读: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身边这样的恋爱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们贬低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这样的心态。

再如:“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做与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宁静”。

书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太多了!何时掀开,都象是在和知己倾吐心声,谈一会儿都会心旷神怡!

“好的作品让人颤抖、让人回味、让人悲观,悲观过后才能变得通透。”《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激情”———————传递着心灵财富的天使,正在专注地发掘和引导普通人潜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敌—————物欲!是天敌消灭天使、还是天使消灭天敌?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我成为了别人眼中还是自己心中的人?——题记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优雅的绅士,将一个关于是非、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初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兰德,为追求心中的梦想,不顾世人看法,抛家弃子来到异国他乡,即使贫困交加,他也仍坚持自己。再读,我竟感到一丝恐惧和从心底溢出的伤感,似为斯特里克兰德,又似为自己,这竟让我流下眼泪。我惊讶,思索,感触良多。

何为对错?何为善恶?

斯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远走他乡后,世人鄙夷,恶意猜测,仿佛斯特里克兰德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兰德对于世人而言,他有什么错?斯特里克兰德是有错,可是他的错只是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却用自己的道德去谴责,殊不知,用道德谴责别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生而为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这大千世界。这种人,活在当下,其中一类便是隐藏在网络后,打着“伸张正义”的“键盘侠”。他们自以为洞察世间,有着网络做屏障,依靠着“言论自由”,便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用着恶毒的言语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善恶,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剧。可是正如“卑鄙与崇高,恶毒与慈悲,憎恶与喜恶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这世间真的有如此明确,如同法律法规一般的善恶黑白吗?世间真的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吗?如同一个历史人物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斯特里克兰德也不该被贴上类似标签。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

婚姻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第一任妻子来说,是一种资本,是面子。她努力地维持一种家庭幸福美满的假象,但实际上,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最终,平静的大海拍打起凶猛的巨浪。爱情与斯特里克兰德而言,是一种累赘,是枷锁,“那只会影响画画。”他与恩人的妻子在一起,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情欲他无法克服,他屈从于情欲。”他与土著人妻子结婚生子是因为她能照顾好他、满足他,使他能更好地画画。于是乎,有人骂他“渣男。”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徐志摩。满身的才华也无法掩盖他的薄情寡义,是“没有筋骨的豆腐渣”。可他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他灵魂之伴侣,他在为自己努力。可现在,多少人的婚姻大厦摇摇欲坠却在努力维持,“忍一忍,会过去的,”那些整日争吵的夫妇可曾记得结婚时的诺言,当年的初心吗?

何为理想?何为现实?

斯特里克兰德从小就有个画画的梦想,但是父亲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过上了父亲想他活成的样子。可是,星星之火终究会燎原,终于,他为自己而活。“即使被讨厌、鄙视,我也无所谓,而且我必须要画画,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这是经历了什么,心里得有多大的执念,多大的勇气才使他说出这番话啊。我们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现实生活的琐碎终会磨灭我们心中的激情,柴米油盐的计算使忘记爱情本身的模样,家庭的需要使我们的步伐变得沉重,斯特里克兰德的潇洒与自由使人羡慕与敬佩,但社会的和谐美好,却容不下斯特里克兰这类人。就像是《欢乐颂》里所说:“做人呐,随大流最舒服,标新立异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标新立异就更累了。”难道理想与现实就不能共存吗?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回到了灵魂的最初,画出了旷世杰作,但最后他却让土著人妻子烧毁了它,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间,最终也将赤裸裸的离去,是肉体也是灵魂。他始终也为无畏他人的看法。于是我也释然,理想与现实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愿你在寻找生活里的六便士的同时,也不要丢掉你心中的月亮。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孤独、寂寞,也能够忍受谎言甚至背叛,但是却无法忍受观念不同,更无法打败理想不同而产生的背离。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只是简简单单地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薛宝钗,其实宝玉是喜欢宝钗的,她举止端庄,容貌出众,说话很条理,做事有分寸。特别是宝钗会体贴人,对老太太问寒问暖,对母亲恭敬孝顺,对王夫人和凤姐更是有求必应。可是宝玉只是喜欢她外在的东西,看见宝钗露出雪白的粉嫩的臂膀,却想如果换成林妹妹,也许自己会摸一把。可见宝玉对宝钗根本就无非分之想,更讨厌她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

或许人性本来就是相通的,地球本来也是圆的,所以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甚至结局都有些相似。宝玉是抛弃了娇妻薛宝钗当了和尚,他是告别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我们喜欢大海,为什么也惊叹流星,更加欣赏激流勇进的快艇。因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澜。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蓝天,骏马不再奔驰在草原,海燕不再与海浪搏击,天空不再有雨后的彩虹,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也许你会说,让他们去搏击吧,我只负责看热闹。这种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想跃跃欲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只要时机成熟,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塑造,也被社会贴上不同的标签。有的标签很合适,即使是六便士,也每天快乐。有的标签贴错了,但是由于贴的太紧撕不下来,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撕下来,也就这样一直贴下去了。即使你是月亮,也可能被贴错了标签,所以月亮也会有缺憾,月光也似泪水不断地抛洒。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平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答辩

《月亮与六便士》并不单纯是一个勇敢追梦的 故事 ;也并非批判现实,仿佛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崇高的的梦想,《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及书评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欢迎查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1

作家把一种性格放大到极致,让我们去体会感受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的那一点点对理想的追求。

这本书说是写于一战期间,想要给当时迷茫的人们一些鼓励,希冀人们不致于在战后对生活百无聊赖。不知道这本书对于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起到指引心的作用?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佩服斯特兰的自私,内心没有一丝愧疚波澜不惊地就抛妻弃子去到巴黎,全身心 学画画 。其实很羡慕,可是转念想想,现在的人有几个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怕是浑浑噩噩地多些。

斯特兰其实往小了看可以是力争上位的庸庸白领,只是没那么彻底,仍旧在自己的生活圈里,会为自己做一点点娱乐的事感到负罪感,但无法避免,那些事总是很克制地去做,这样良心才回安宁。

最后,斯特兰终于去到大溪地,这个地设十分符合他种种要求的地方。爱塔料理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画模,满足他自己痛恨至死的性欲,不打扰他的内心世界,事事遵从他的意见,他大概不会想到此生能遇到爱塔这样一个完美伴侣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总能像他这样美满地按着自己所思所想去过日子,但他到底唤醒了一些心底里有执念的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书,书名没有在书里出现过,不知道怎么讲对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没有感觉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2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通用货币的最小单位,朋友跟作者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忽略了脚下的六便士。作者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书名于是就叫做《月亮和六便士》,一句玩笑成就了这本经典之作。月亮代表美好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目前的现实。

毛姆高明地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转换,把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营造成一种旁观的距离,再运用简单的笔触进行描写,使我们徘徊在热情与冷静中不断重复回味情节。

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赖以生存的六便士,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者并不对立,甚至可以通过努力,相互拥有支配。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主人公作为家中顶梁柱,说走就走,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背负了不负责任。其违背人伦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配合那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的道德绑架,唯有统统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之中,只能依靠一些符号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给别人,但是他人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赖心却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读完之后,眼中应当有月亮。如果没有,应是乌云暂时遮住了双眼。再读一次吧,直到你读出月光为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3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被这句话所打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完全是却没有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的评论,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作为下一本的书名,而我则是因为这句话认识了斯朱兰。

斯朱兰,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斯朱兰非常憎,但我们仍觉得他很伟大。”因为热爱,因为着魔,因为本能,他抛弃了一切,急速脱离原本幸福平稳的常人生活轨迹,猛烈地冲撞向未知的艺术领域。他风餐露宿,衣衫褴褛,恶疾缠身,在艺术的殿堂门口撞得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你以为他很可怜?想要为他投之以同情?可是他又是不屑一切,冷血而无情麻木地对待周遭的环境。大概,他的感情全都燃烧在了那挥动的画笔下五彩的颜料里吧,他就像活在梦里,现实于他无足轻重。

因此,作为一个庸俗的时刻被“良心”监督的社会分子,我即鄙视斯朱兰的荒诞行径,冷血无情,却又不得不佩服他勇于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月亮,不顾一切的果断与坚决。如果说,艺术的最大妙趣在于艺术家的个性与生活,事实也大多如此,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性怪诞孤僻,经历种种痛苦与不幸,幸福与快乐永远与他们无关,他们是异类,是孤独者,是凭借着本能去倾注所有的热情疯狂痴迷着艺术。

月亮很美,孤傲而冷清地挂在高空,可惜我要俯身去捡那六便士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4

跟随麦家理想谷读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想起话题"理想与现实",如果月亮代表理想,那么六便士就喻指世俗的追求~金钱和功成名就。不同的人自然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会徘徊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难以决择,或者说很难两全。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六便士:或许是无法忍受因为自己追求时旁人的冷嘲热讽,也不想父母为自己担惊受怕,或者不想旁人用看待异类或疯子的眼神来评判,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把自己塑造成和其他人一样,从而完成社会的责任,这本也无可厚非。

当大家都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却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并为了追求理想燃烧自身---放弃原来舒适的家庭和普通人的快乐生活,舍弃拥有的一切现世的安稳。他的妻子自然无法理解他的疯狂,原来忠厚老实呆板的丈夫不见了,变成了刻薄、自私无道徳的怪人,外人也觉得他是疯了,无情无义,这么决绝的不回头。弘一法师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也是在人生的中年四十岁左右,经历过人生的富贵和风花雪月之后,抛弃妻子儿女决然离开家庭,一个决定画画,一个一心修佛,眼里再无其他。世俗再无法打扰到他,固执地甚至有些偏激地放下所有,不顾他身后的妻子儿女父母的痛苦。

康德曾说"凡人立身行事,务使其行为堪为万人楷模",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无法完全做自己,人是社会中的人,做文明人,必须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做别人要你成为的人,并非是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而作为独立个体的斯特里克兰以和世俗的责任决裂的姿态做自己喜欢的事,忠诚地做自己,冲破满是枷锁的人世,最后在一个远离喧嚣的隔世小岛上生活。"那里完全没有声音,那个夜晚是如此美好,乃至于你的灵魂似乎再也忍受不了身体的束缚".或许正是因为绘画对斯特里克兰来说,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他不仅不以为苦,甚至在灵魂深处感到快乐和自在,不求回报,只是付出,就像献身于魔鬼一样,无怨无悔。甚至于弘一法师圆寂之时都没有多余的一件物品。

"幸福"两字的定义在每个人看来都不一样,你称之为蜜糖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是砒霜,谁能说物质上的成功是成功的惟一方式呢?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受本能引导而逐渐剥离社会规则逐渐接近自然的人,或者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野蛮"人。从这点上看,仰望月亮的人比好好过日子的人更需要有一份勇气。

人生快乐有三个层次,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 )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使命。斯特里克兰和弘一大师无疑是灵魂快乐之人,我们常人无法企及。

那么作为常人又不甘平庸的人有没有可行的中间道路?兼顾平衡理想与现实。做一个不只是生存而拥有生活和情趣的人。胡适在致 毕业 生的一封信里给出的建议可供参考,或者也叫做中国文人的中庸哲学。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第二个方子最为紧要,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 方法 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 麻将 ,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第三个方子"你总得有一点信心。"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因为这句评价,我读了这本书。

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稳定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像被“魔鬼附体”一样,突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我”从他妻子那里得知他跟着一个女人逃到了巴黎,那时“我”对斯特里克兰德是一种近于厌恶的感觉,之后他对真诚善良的斯特罗伊夫的伤害,“我”对斯特里克兰德不遗余力的鄙视和痛恨。

但到了后来,“我”在从间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他的超人之处,艺术的成就也令“我”佩服,甚至感到震撼。

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疯子,他抛妻弃子,伤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他对最恶毒的评价丝毫不在乎,他也确实该骂。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又是一个天才,40岁才开始画画,没有任何基础,也没有人去教他,他也并不打算去跟任何人去学习。在巴黎生活窘迫到快要死去,他还是在追求他心中的“艺术之美”,后来他的画作也证明了,他是一位足以载入史册的艺术家。

天才异于常人,他们过着疯狂的日子,创作出疯狂的作品。在斯特里克兰德心里,艺术之美高于一切,在追逐美的路上,他自己就是神。

读了这本书,人们才突然发现,潦倒与伟大、卑微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原来可以这样毫不排斥地共存于一颗心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5篇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6篇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5篇

★ 有关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例文5篇

★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7篇

★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感悟优秀范文5篇

★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 2021《月亮和六便士》最新读后感【5篇】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道毛姆以及他所著的这本书,还是好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年轻,工作没压力,有点闲钱,有大把的时间,却荒废在了人人网的页面小游戏上。跟网友边玩游戏边聊天,听他说到了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当时还顺手百度了一下,呵呵,惭愧啊。

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多情景,思维是我理解不了的。我一点也不明白,因为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情感道德很多事难以接受。

然而书中对人性的刻画,对自由的向往,对遵从内心的渴望,却真想让人抛却眼前的束缚,去到那个海天一色,充斥着椰子树,大海,简陋的小木屋,只有海滩上四处游走的面包蟹和充满奇异色彩的画布中去。

这才逐渐认识到,前篇在英国法国发生的一切,不过都是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复杂描述的越深刻,越能体现出后面对自由的向往。

生活在北方城市里的我,从小习惯了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偶尔的旅游路线,就更倾向于那种海边慢生活的城市。旅游结束,一切回归,开启又一轮的加班,客户,完成KPI。谁又能真正抛开一切,到陌生的城市,不在意住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只为心中的理想而活?那种纯净的精神世界,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太过难寻了。

只愿我们都能有更多的空间,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能活的再快乐一些,潇洒一些,自由一些吧!

最初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本书叫《月亮与六便士》,便读了这本书。

刚读到书中主人公特里克兰抛妻弃子抛下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时候,我能想到的就是他外边有人了,不然怎么可能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人突然之间可以一切都不要,远走他乡呢?他的妻子还有他家里的朋友亲戚们都觉得他肯定外边有人了,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后来,有人前往巴黎,在一个破旧不堪,乱糟糟的小房子里找到了他。当时的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诺福克夹克,胡子拉碴,好多天没刮,虽很邋遢,却神态自若。了解所有的事情真相后,才知道他不是因为不爱他妻子,也不是因为他身边有别的女人了,而且因为他想画画。多不可思议,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就因为想要画画,什么都不要,在所有人看来他是疯了,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再不开始,就真的晚了。过后,妻子知道了后,同意离婚。说了一句:“他要是因为外边有女人了,他会回来,可他是因为想要画画,就不会回来了”。

就拿当下来说,处在大数据的科技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像特里克兰那样,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他就是做到了。即便是生活贫困潦倒,即便是病魔缠身,他都没有放弃。他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达到了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挺深的,虽然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时候真的很远,但让理想照进现实多半大概就是比别人多了一份执着、多了一份坚持、多了一份勇气。所以有梦就去追,不要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放弃那个本可以发光的自己。

社会秩序、道德伦理、责任和爱欲等等,将斯朱兰束缚成一个平庸乏味的证券经纪人,以致附庸风雅的妻子都不愿在人前提及。当他斩断世俗的束缚时,人物特性也鲜活了。到最后迁徙至大溪地,个人的自由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他几乎能抛却一切去开拓他内心追求的领域乃至造就一个震撼人心的国度。在文明社会里,他四十岁后的为人无疑是残酷冷漠的,但他自己十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不让自己泥于世俗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循着意志的驱动去追求他隐隐看到的那个境界。正如《五灯会元》所书:“向里内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

大溪地的那个船长和到埃及堕落的外科医生只是主角的陪衬,三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点,,最后都转向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德克和他妻子似乎是反衬,使人蒙蔽者,爱与欲也。

本书作者似乎只是在转述一种理念,自身只是走马观花。可能是用词轻佻,抑或篇幅不够长,或者作者以第一人称的介入扰乱,导致这个理念并非突出。或许意志自由这种东西本身与世相违。前言中将作者评价为二等中的一等,私以为有足够道理的。一等是因为作者很会讲故事,二等是因为作者只止于讲故事。不过对于吃瓜看众来说,我们吃瓜,你讲故事就行了[微笑]

毛姆的文字有太大的魅力,总是吸引着我不断的往下看,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脑子里一个声音在说:“你应该再看一遍,认真、仔细、慢慢的看一遍。”

书的封皮上写着,“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其实,当你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发现,全书没有一处提到六便士,但又时时刻刻在透露着关于“六便士”的问题。我时时刻刻都怀揣着去远行的想法,然而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在乎”缠住脚,怎么也挪不动脚步。世界上肯定还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有诸多想法的人,绝大部分应该也是像我一样被各种各样的“在乎”缠身,无法动身。懦弱,大概就是我们冠于自己的代名词,家庭,朋友还有那每一份可怜的“六便士”无一不牵绊着我们。斯特里克兰果真就像毛姆所写的,他在决定画画之后,像灵魂出窍,像被强大的恶魔附身,像在全世界之外,又像全世界都是他一个人的。我们大概永远也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全然不顾周遭的世界以及世人各色的眼光。所以在遇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人时,我们有的不仅是羡慕还有佩服,他们有我们所没有的勇气,还有放弃全世界的决心。我都觉得文中的“我”在很多时候是对斯特里克兰充满了嫉妒,喜欢又嫉妒,正因为“我”做不到他那样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才在很多时候被愤怒占据整个身心。前两天看了冈仁波齐,那时觉得没有信仰的人可怕,但有信仰的人更可怕,画画之于斯特里克兰就像朝圣之于那些藏民们,斯特里克兰在决定了要画画之后,就一直在朝着自己心里的神山前进。心中有且只有这么一个念头,他最终成功了。

而我们在这“六便士”的地域里越陷越深。

看完莫名的震撼。原本有着美满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斯朱兰,年近不惑之时选择抛弃一切去追求自己画画的梦想,自私又纯粹,可憎又可敬,如此决绝义无反顾。他血液里强烈地渴望一种放荡不羁的旅途,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使他选择一种更惊险的未知生活。

让斯朱兰着魔的是一种热切的创作欲,叫他不得安宁,逼他为了创造美东奔西走。他是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圣地,那心魔对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为追求真理,他们宁愿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斯朱兰就是这种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一开始,我发问自己他是天才吗,可大部分天才命运的最终都不好。我用自己狭隘的世俗观念去理解了六便士,猜想了一个看到月亮的天才的结局。他让我想起功成名就特立独行的偏执狂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而读到结尾,斯朱兰在病痛挣扎中完成了自己最杰出的画作,他痛苦的一生都是在为这幅画做准备,随着作品的完成,那饱受折磨的孤僻灵魂终于安歇。他愿意死,因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我突然想,梵高为什么要割耳朵,海明威为什么会自杀,尼采为什么疯了?

人生来孤独。现实的生活里,是否我们自己也有过那样的时刻,被魔鬼抓住了灵魂,愿意带着那份可贵的狂热尝试去追逐内心向往的光明?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似乎,这也没什么不好。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把梯子,也需要几把刷子。艺术即生活,生活本艺术。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是20世纪著名作家毛姆最著名的作品,畅销了一个世纪。

当我看到书封面上的一行字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到月亮与六便士,而讲的是:“我”是一名年轻的作家,在一个意外的机会遇见了银行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谁知斯特里克兰为了心中隐秘的绘画梦想,弃家出走到巴黎。他对世俗的一切都冷酷无情,不屑一顾,他曾迫使爱他而抛弃丈夫的布兰奇自杀。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非同寻常,无法抗拒的热情。最终他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娶妻生子,最终双目失明,疾病缠身。但他完成了一幅最为伟大的作品,但在临死前,他委托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一切......我这才知道,月亮指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指的是俗世与金钱。

毛姆把众多的写作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就像他自己讲故事似的,一切似乎都那么真实与生动。我看完后,差点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真有斯特里克兰这个人。我仿佛不在看书,而在坐在火炉边听毛姆讲故事,不禁沉浸在其中。

再看看这本书的主角,不屈不挠的.斯特里克兰。他只为自己的画画理想,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名誉。贫穷潦倒,疾病缠身,可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信念,这就是真正的持之以恒!但他却没看到自己的成功。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才能获得成功!斯特里克兰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好书,我希望大家有空看看,一定能获得心灵上的收获。

我很久没见过月亮了,手机将我的夜晚霸占的严严实实,不过今晚我有点话不吐不快。

以前我时常醉心于麻将,大学时跟我的朋友们几乎天天“血战”,甚至经常逃课去占位置,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家麻将馆,外面还得有几个台球桌……

毕业后我们分道扬镳,最想浪迹天涯的我无奈回了老家,待我再次与新朋友们坐上麻将桌的那刻,我就感觉到我的麻将瘾不知何时消失殆尽,那一刻其实我有些慌乱,至于为什么慌乱却不知道,直到有个朋友突然问了个问题:你们如果不做老师,还能做什么?

“我的专业是商务英语,可能会从事外贸,我在大学时参加过学校的产业园,我觉得电商行业也不错,我还可以写东西,很多地方招编辑,我对这方面兴趣比较高,我还可以做美甲!”r我只记着我说的话,其他的人的我丁点也想不起来,又或者她们什么也没有说。

虽然我嘴硬的说了那么多,但我明白哪有那么容易,就算我说的都成立也不过是从最底下的做起,广而不精从来都是我最大的缺点,死要面子也是我生活的原罪。

许是日子太无聊,我打算跟自己玩个游戏,这个游戏叫“五年”,就是以五年为期限,完成叁个我,我赋予了每个我名字和标签,希望五年后这三个我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

等我27岁时我会再来留言,看这个游戏结果如何。

最开始接触毛姆,是通过大家最熟悉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书中那个不顾世俗的思特里克兰德激发了无数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带着这份思考,又买来毛姆先生其他的作品拜读,最喜欢的便是《刀锋》这本书。该书讲述的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

书中特立独行的拉里,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这份追寻在我这个普通人看来比《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更接地气,但却更能触动内心最深处的软肋,因为我们太多人没有勇气像拉里这样直面内心,不顾世俗的评价标准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且从一而终,矢志不渝。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毛姆先生的笔触冷静、客观,书里的角色他并不给予直面的评价,但我们仍能在这样冷静的背景下代入其中,找到每个角色所折射出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人性。当读到伊莎贝尔用各种世俗的标准“规劝”拉里不要每天“晃膀子”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很多次侃侃而谈地去劝解身边的家人或者自己的学生,想着自己为别人操碎了心,怎么他就是不知道我是为了他好呢。殊不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求,不论是哪一种追求,只要是它是在法律允许内的,只要为这份追求奋斗努力,我们便不必不自觉地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拉里这一生轻的像风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却又厚重的如山间的磐石,正气长存于天地间。

愿我们都能行走在刀锋之上,怀揣着最真的初心,按照自己的所有尽力而为,把自己追求的事情做到极致,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之前看奇葩说有位辩手提到一句话——我们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由于误导一直以为出自《月亮与六便士》,直到今天看完全文,发现并没有这句话。我想这可能是辩手对于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总结。

那期的辩题是——没有上进心我错了吗。我想联系到我们这些平凡人身上,这样总结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用尽了全力,哪怕 最后过着平凡的一生。

艺术家的诞生固然要经历苦寒来,周遭充斥着所有人的不理解;那么艺术家的朋友与身边的人呢,他们同样又何其无辜与不易,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纵然他们的所为都有不为大众所知的不纯粹。

当然,文中一再提到“艺术理想”与“世俗价值观”,我想,我也不过是深受这种价值观浸染并构成这世俗价值观的寥寥一员。

天才的诞生不可否认会为某一领域增光添彩,甚至推动人类的进步,天才的一生也会被世人无限渲染。但是,我却无法以此来和一个被世俗认为的平凡一生来做比较,哪种人生更有意义。

前者的人生,我很尊重,但不推崇。

好像是有点扯远了。

因为我在重新回顾时,又看到这样一些话,——“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哪样就是哪样。”

“我看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

可能,有些书就是得我们经过时光所赋予的经历后,才能幡然悟到。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故事依然深深刻在脑海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对于《月亮与六便士》中人生梦想的理解,没有一千种,也有上百种,这本书通过讲述著名画家的故事,阐释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当满地都是六便士,你是否还愿意抬头仰望月亮,月亮和六便士之间如何取舍?

职员斯朱兰舍家弃业只身来到巴黎,住在破旧的旅馆,吃发霉的面包,抽别人剩下的烟蒂,那一年他40岁,他只想画画,摆脱束缚追求理想,画画是唯一支撑他的精神世界。

贫穷、疾病、孤独、非议,所有的一切他都毫不在意,挣脱人性的枷锁,让灵魂自由。

他从巴黎离开去了马赛,而后又去了大溪地,一生流离失所最终死于疾病,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在失明的情况下,以墙为画布完成了一幅旷世杰作,随着遗言的一场大火,他同画葬在了一起,接近完美便是无。图片

有人认为放弃安定生活去寻求漂泊,是个不理智的决定。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但他却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在最后一段这样告诉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自己喜欢的条件下生活,淡泊而宁静,难道这就是把生活弄得一团糟吗?我想,成功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社会的要求,如何看待个人的要求。”当然价值的实现往往也不能只是自我价值,在六便士与月亮之间,在理想和物质之间,做好平衡更重要。无论我们如何理解,我想,斯朱兰说的那句话——“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始终没错。

作家把一种性格放大到极致,让我们去体会感受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的那一点点对理想的追求。

这本书说是写于一战期间,想要给当时迷茫的人们一些鼓励,希冀人们不致于在战后对生活百无聊赖。不知道这本书对于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起到指引心的作用?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佩服斯特兰的自私,内心没有一丝愧疚波澜不惊地就抛妻弃子去到巴黎,全身心学画画。其实很羡慕,可是转念想想,现在的人有几个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怕是浑浑噩噩地多些。

斯特兰其实往小了看可以是力争上位的庸庸白领,只是没那么彻底,仍旧在自己的生活圈里,会为自己做一点点娱乐的事感到负罪感,但无法避免,那些事总是很克制地去做,这样良心才回安宁。

最后,斯特兰终于去到大溪地,这个地设十分符合他种种要求的地方。爱塔料理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画模,满足他自己痛恨至死的性欲,不打扰他的内心世界,事事遵从他的意见,他大概不会想到此生能遇到爱塔这样一个完美伴侣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总能像他这样美满地按着自己所思所想去过日子,但他到底唤醒了一些心底里有执念的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书,书名没有在书里出现过,不知道怎么讲对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没有感觉吧。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被这句话所打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完全是却没有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的评论,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作为下一本的书名,而我则是因为这句话认识了斯朱兰。

斯朱兰,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斯朱兰非常憎,但我们仍觉得他很伟大。”因为热爱,因为着魔,因为本能,他抛弃了一切,急速脱离原本幸福平稳的常人生活轨迹,猛烈地冲撞向未知的艺术领域。他风餐露宿,衣衫褴褛,恶疾缠身,在艺术的殿堂门口撞得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你以为他很可怜?想要为他投之以同情?可是他又是不屑一切,冷血而无情麻木地对待周遭的环境。大概,他的感情全都燃烧在了那挥动的画笔下五彩的颜料里吧,他就像活在梦里,现实于他无足轻重。

因此,作为一个庸俗的时刻被“良心”监督的社会分子,我即鄙视斯朱兰的荒诞行径,冷血无情,却又不得不佩服他勇于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月亮,不顾一切的果断与坚决。如果说,艺术的最大妙趣在于艺术家的个性与生活,事实也大多如此,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性怪诞孤僻,经历种种痛苦与不幸,幸福与快乐永远与他们无关,他们是异类,是孤独者,是凭借着本能去倾注所有的热情疯狂痴迷着艺术。

月亮很美,孤傲而冷清地挂在高空,可惜我要俯身去捡那六便士了。

我未在书中明确看到作者强调“月亮”和“六便士”的比喻含义。甚至连这两个词汇都出现得不多。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主流主旨定位:“有多少人只是偶尔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生存的六便士呢?”应该说我是十分不喜欢这样概括这本书。因为这样的主旨定位似乎是在敲打我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忙来忙去就为了世俗的几栋房子几万块钱;甚至有几分鼓动我们像斯特里克兰德学习的意味。

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绝不是普通人的理想与现实之争,因为他是天才,他是极端,他是极度的自私。芸芸众生多少年,天才屈指可数。你、我都是凡人,鼓励普通人抛弃一切去追求理想,这是不负责任。“月亮”我们要时常抬头望望,但绝不应该抛弃“六便士”。“爱”才应该是普通人的生活主题,而情感也不是普通人追求美的绊脚石。

所以,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故事,我没有多少共鸣。我尊敬他,但也鄙视他,即使我有他一样的天分,我也不会愿意成为他。

如果没有诸多善良人儿的帮助,我相信斯特里克兰德永远无法取得最后的艺术地位(虽然他自己毫不在乎),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一种精神)。我相信一个世俗不通的天才必然需要许多世俗之人帮他打理世俗之事,造就天才的不只是天才自己。

整个故事里,也没有什么坏人,有的只是某些性格弱点,而现实世界中也从未有完人。自以为是的,懦弱的,容易变心的,失去自我的……看得最通透的当属“我”了,一个年轻的作家。

补一句,故事里的那个悲剧,完美诠释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其实我没有特别大的感想,顶多只体会到理想与现实,还有斯特里克兰的无情。是的,无情,我想,世上怎么可能存在这样一个无情的人呢?他不在乎妻子,不在乎孩子,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自己是否过得舒适(甚至在沙发和木凳之间他会下意识地去选择木凳),他甚至都不在乎自己的画儿。对于一个社会人,追求舒适,追求他人的认可,追求金钱,几乎是所有人的共同特点。但是斯特里克兰却好像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是一个天生的隐士,前期,他屈从生活,为金钱劳累奔波。后来他抛下所有,这其中,包括家人,包括金钱,包括物质,甚至还包括以前的自己。他变得随心所欲,暴躁无偿,毫无道德和廉耻可言。

最后,他从巴黎一路辗转来到了大溪地岛,他和岛上的一个姑娘结了婚,生了孩子,那个姑娘很尊敬他,给了他所有能给的东西,最重要的,也是区别于正常社会中的妻子的,她不打扰他,她不要求比陪伴更多的感情。他找到了自己归宿,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在这样一个别人不会认为他奇怪的地方。那他也许最开始不应该去巴黎。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斯特里克兰这样的月亮,遍地都是六便士。月亮是与世隔绝的,好像在嘲笑可怜的六便士。我们被许许多多的感情和道德束缚着,所以只能在地上爬行。斯特里克兰抛弃所有,包括他认为那些无用的情感和道德,那么他在寻找什么呢?是一片原始森林。

一位亲爱的书友,她以辩证的态度,和我讨论这本书,她认为精神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当然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感谢她吐露心声,对我敞开心扉,让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月亮与六便士,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这样想的,月亮代表灵魂,六便士代表物质。怎样你才会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弯腰去捡六便士,当然是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物质也有一定保障,这才成为可能。有些人满脑子的指梦为马,浪迹天涯,用我爸的话来说,就是特么吃饱撑得,所以我不敢和他说我想怎样怎样。毕竟在他生活的年代,物质极其匮乏,追求物质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他满脑子都是浪迹天涯,估计我早饿死了[偷笑]

这两个的追求,就像计划生育一样,要宏观的去看待,有些国家鼓励早生多生,我们国家就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为什么会有差异性,就是目前那种对发展更有利。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很多人有了所谓的精神追求,去浪去旅行去寻找自己,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社会,我鼓励人们这样做。倘若社会大都是一堆这样追求的人,一些读书人就会倡导追求物质的生活,作者就是在自己优秀作品里去注入倡导超越当时社会状态的人。没有人能说那种好,那种坏,就是作者的观点去引领我们思考。就像计划生育,我国是为了降低人口生长,一些国家是提高人口。

总之缺啥补啥吧!我目前的状态,会抬头看看月光,也会弯腰捡起这六便士,就像我爸不想把我饿死一样。

月亮与六便士英语毕业论文

皇帝的新衣快乐王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竞选市长小王子

你可以找一本你喜欢的小说,或者你喜欢的作者细细研究一下,这样比较有意思。

为期60天的英文原著阅读《The  Moon and Sixpence》圆满结束了。我想每件事都应有始也有终, 那么不妨把心中所思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记录这期间心灵上的收获。这部由毛姆创作的小说之所以能在各书架热销,原因也在自己内心有了答案。我从自己的收获以及小说本身带给我的启发两个角度来作小结。 一、首先谈自己从这次阅读中收获的成长 1.没有什么是真的难的,只要你去”开始“行动。英文原著我也是第一次尝试,从最初的忐忑到进入情境,过程自然转化,根本没有想象中的看不懂,就算某个片段有很多单词不会,但这真的影响不了你对整体剧情的理解。所以难的是打破头脑里的思维限制,去真正开始并且坚持下去。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15分钟的阅读累积,对于新单词的认知以及读后五道阅读选项的操作,都无形中拓展了英语整体的阅读理解水平。 3.合理利用了碎片式时间。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休息的时间,其实真的想利用15分钟去学习并不难。 4.加快了阅读速度。我记得以前考英语,阅读速度一直都比较快,这跟自己的性格也有关系。当然我始终觉得做阅读理解,第一次快速进行整体的浏览很有必要。这一次的浏览,可以快速把剧情或者人物进行大概的分类。接下来再进行详读,特别是针对第一次看不懂的细节进行推敲,这个“研磨”的过程有多用心就代表新的单词跟句型被牢记的程度。 5.享受到了英语的语言魅力。读很多中文的书,比如应童老师的书,时刻觉得能被她所呈现的智慧所吸引。然后深深地折服于她的思维模式里。而这次英文的表达,我也深深地醉徜于其中。特别是读到第22天时,有一小段对人物的描述,写道:“I do not know that it was attractive ,but it lit up his face,changing the expression,which was generally somber,and gave it a look of not ill-natured malice”(我不敢说他的笑容 多么好看,但是他一笑起来,脸就泛起光彩,使他平时总是阴沉着的面容改了样子,平添了某种刁钻刻薄的神情)。让我感受到英文表达中的精简和生动。 二、谈小说正文剧情以及给我的体会 小说整体线路围绕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展开。整体划分为三个断落。 1.他作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美满家庭的中年男人,为了纯粹的喜欢“画画”这一嗜好,抛妻弃子,放弃一切原来的美好生活,过起了流浪 独处 落魄的生活。 2.在他饥饿交迫、病痛缠身的时候,是另一个热爱画画的伯朗士-施特略夫夫妇收留并照顾了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过程里,剧情有了波折,就是施特略夫的老婆勃朗什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但结局以勃朗什绝望自杀告终。 3.最后是思特里克兰德辗转来到塔希提岛,并且与爱塔相爱,过完了余生。最后感染了麻风病,身体溃烂而亡。按照遗嘱,爱塔最后烧毁了思特里克兰德用生命画的壁画。 看完这波折的剧情,首先我特别敬佩思特里克兰德对安稳现世的放弃以及对理想艺术的追求。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出来,他无疑是值得被人敬畏与歌颂的。重要的不是他基础是一无所有,正是他基础诱人,是成功的证券经济人,有位优雅聪明的老婆,有可爱的俩个孩子。可以说他的身份地位经济都优渥的前提下,在一个看似追求理想有点晚的年龄段重新出发去追寻心中所爱。目标清晰简单不带任何功利性。有多少人忙忙碌碌只为达到他现在的生活,他却执此一念,放下所有。 也许在他的内心,这平淡的生活真的不是他所想要的。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轰轰烈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关乎金钱与地位,在理想面前,这现世的姻缘也只是被看成了人性里不重要的一面。他爱画画,他也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尽情奉献在了画画里。或许思特里克兰德的前妻并不真正懂他,就如同伯朗士-施特略夫如此深爱自己的妻子伯朗士,伯朗士却还是不自觉地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有多少相处一室的夫妇是禁不起任何的打击。只有最后出现的爱塔深深爱着思特里克兰德,简单无条件,陪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我们无法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选择,从某种角度来说, 也能理解到思特里克兰德前妻的种种表现。我们也可以把伯朗士-施特略夫理解为一身善意,忠诚靠谱,也可以把他看成愚昧可笑的傻瓜。所以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生活在书里呈现的都是片面的。我们是跟随着作者的思绪航线去理解的。知悉这一点,我们作为读者去看待人物跟剧情时,就会少了很多单一的评判。 最后一句总结,人生是短暂的却也够丰富多彩。时刻珍惜,当下的生活便是最好的。爱上读书,愿意与此刻的看到这里的你分享更多。

浅论《月亮与六便士》语言特色与维多利亚时期英语文学之异同把毛姆跟狄更斯、简奥斯汀这些作家比较一下其实如果是硕士论文的话我认为《<月亮与六便士>写作语言特色分析/研究》这样的标题并不算宽泛。毕竟5-7w字,分析一本不算长的小说,可以面面俱到了。本科论文的话,很可能是由于字数要求不高(普遍2w以下),导致你谈的太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精要提炼出来。譬如你认为《月亮与六便士》存在“AAAA”、“BBBB”、“CCCC”,三种语言特色。那么你应当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项详写,另外两项略写或者不写,然后给你的论文加上限定词:《以“AAAA”为例——<月亮与六便士>的语言特色分析》“浅析”这种词呢,如果你论文主体很详实,就可以用上;如果你论文主体真的很浅,就别用了……如果你水平足够的话可以写比较研究之类。近年来比较吃香。但这个就比较考验你的文学功底了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3000字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毛姆老师的经典著作。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逻辑性强,简短风趣,寥寥数语,鲜活的人物便跃然而出。

斯朱兰,显然是个追寻月亮的人,他放弃亲人,工作,甚至可以说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绘画。他用他的一腔狂热,用精神世界的挣扎和呐喊,变成一幅幅画作。然后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释放灵魂、找寻意义的过程。天才,离疯子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见了月亮”。梦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梦的过程永远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斯朱兰是个极端,他嘴上说着不在意,心里头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伤害过的亲情,爱情,友情抛诸脑后,视凡世的价值观如无物。我们或多或少地震撼过,也有那么几次感觉酣畅淋漓,但我们最终学不来,也不用学。因为月亮就该在天上,仰望就好。

谁说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梦想?只能说大家的梦想各不一样。粗茶淡饭,老婆孩子热炕头,六便士就一定是对生活卑躬屈膝吗?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异。

最后的大溪地读来很是触动,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许就是你心灵的安栖处,虽然第一次见,却如同故友相见,故地重游。于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里一世安稳。愿我们,都能遇见自己的大溪地。

旅行读书特别有效率,毕竟即使在飞机上可以照相看电影,还是看书更舒服。在独自旅行的路上读书更容易有想法。

这本书我是看《一本好书》推荐来的。这个节目真的很好,用舞台剧表演的方式呈现了一本书的内容,上次看《万历十五年》也是因此有兴趣的。

读书以前我以为是表演的夸张,但是读到书后我发现,书里的内容就可以直接拿来做台词的。

所以如果是直接阅读,我一定读不下去。《一本好书》里连旁白都没有放松要求,所以和我一样对文风有奇特要求的小伙伴们,可以考虑先看节目再看书。熊师傅说过,有的时候剧透会让你更懂这个剧,书亦然。

毛姆对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充满了不屑,对自由和理想的坚持溢于言表。有的时候我们或许也想逃离,想去往诗和远方,但是现实琐碎又将我们拖了回来。有的时候我们会羡慕勇于放弃现有的一切去追求理想的做法,但是无论什么样式的生活,都是我们自己的,只有自己可以做主。

读完书后我只有一个想法,自己的生活自己觉得舒心就好。

被俗事缠身,被纷扰侵害,生来就开始忙碌,忙着长大,忙着工作,忙着交友,忙着遇见爱人……到死才会开始安宁。为名为利,为世俗的眼光,却很少为了自己那份热爱。总是会说有遗憾,总是不满意自己现有的生活,总是会抱怨身边人身边事,但很多人还是选择随波逐流,极少人会冲破束缚追逐那份想要。 之后,那些少数人成了疯子。在那些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笨蛋,为了不可实现的假想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他们是怪人,走了一条没有光亮的路。但为了一番热爱变成疯子又有何不可?敢于追求自己的想要有什么错?并没有后悔过,所以才能在死神降临时是带着圆满的心情而闭目。

有些人生来就与常人不同,他们肩负着神秘使命,他们可以超脱世间一切束缚,有个小火苗一直在指引他们。其实那是真实的活着。我们该有所包容,因为这条路对他们来说很艰难,但又知足。反而我羡慕这些人。这才是真实的活着。

六便士满地都会有,可月亮只有那一个。那是我的心上月,独一无二不被人拿走的东西。

芸芸众生是那些从来不思考或者仅是顺应环境作出符合别人的期待的思考,每天忙碌于生存,乌合之众

思考之辈开始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三观是什么,这世界的善恶,人性………他们开始去思考很多东西,对每一件事都能有自己的判断,尽管他们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是对的

过渡是思考的路上逐渐接近圣人的道路,他们开始会思考自己以前思考的结果有没有相对的正确错误,怎么在顺应人性与超越人性这中间取得平衡,基于一直探索的宇宙真理,开始不再这么在乎人世间相比起来无足轻重的功名利益……

圣的层次感觉是类似于庄子的存在(不是说认为庄子的理论是圣的绝对标准,而是拥有像他一样到达通透的境界)

这本书令我最动容的是最后的片段,对两个孩子的描写对比,在满满的讽刺中结尾,哇,这种感觉很爽(哈哈哈哈哈)

还有一个点是斯特里克兰这个人……一言难尽……有喜欢他的地方也有对他感到莫名其妙的地方……

理科生语言功底比较拙劣啊,尽力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啦!

“可是他瞎了呀。”

“是的,他瞎了快一年了。”

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奇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作画的。大概是一生的追求与积淀,早已超越色彩与技巧,当他终于寻到了她的伊甸园时,他的欣喜,美丽又污秽。

或许这就是艺术家们想要表达的,熟悉的材料熟悉的颜色,却表达出了未知的情感。文字也是一样。我突然也想一睹斯特里克兰奇最后的那幅画作的真容,我也只能从作者的模糊的叙述和高更的画作中再试着理解一点他对世界,对自己也世界的情感。

我好像看到了世事的矛盾,看似相反的东西实则可以兼得,而看似相近的东西却必须舍弃一方才可得到。或许我不该奢求更多,而是专心奋力纯粹的追逐一样我渴望的。成功与否,那就要看个人的境界了。

不顾所有人的眼光,所有人都不理解还坚持自我,太难了,像溺水的人不得不自救,或许换是我,早已放弃自救选择死亡了……

第一天看了三章,第二天接着看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完全忘记前面的东西,只能又从头开始。不得不说,确实有点难代入。

看书的全程都在心里默默谴责主人公,真是极度讨厌他了!!!凭什么觉得自己的月亮就比别人的六便士高明很多?对所有人永远都是戏谑与谩骂,从不顾虑其他人的感受,罪状真是多到数不过来!!!

如果说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对立的,他追求纯粹的艺术,并不在乎俗世的鸡毛蒜皮,那么,他抛妻弃子毫无歉意,因为他们是他艺术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什么又要招惹别人的妻子?发泄完性欲又残忍地抛弃,害她惨死?对于真心帮他的人不但没有感恩之心,还永远谩骂,如果他觉得这没什么,为什么又在别人骂他的时候大打出手?你也知道愤怒?

你眼里只有画画,为什么还要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死乞白赖地让别人供你吃喝?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要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助力!自私自利,无情无义!

更可恨的是,在所有人眼中,这些罪行都因为他是天才而可以被原谅,他在他们眼中是伟大的,以至于我看着看着就怀疑整本书是不是在反讽。

你可以追求月亮,但永远离不了六便士。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高更这个人物叫Strickland,在巴黎尚未出名,不名一文。但一个叫Stroeve的荷兰画家惠眼识人,在所有人不看好高更时,他预言性地向一个油画经销商指出:“到时候他一幅画的价值会超过你这一店子里的。” Strickland一次病重,这个荷兰人不顾妻子近乎非逻辑的反对,坚持把Strickland接到家里养病。

他妻子后来全身心投入到照料病人中。病人好了,荷兰人却发现妻子已深深地爱上了她所照顾的病人,并坚决不愿跟自已过了。原来逻辑是这样的:妻子开始所以坚决反对接Strickland来家养病,是因为这个女人在前几次他来家玩时,潜意识里已被这个潦倒,傲慢,冷酷,却被老公十分看好的画家所吸引。她强烈反对病人来家只是徒劳地让自己不要出轨,她怕自已,确切地说,她敢肯定自已会把持不住。然而她老公太不解风情,硬是“做成”了这桩好事。月亮与六便士人真复杂,尤其是女人。

初期读感觉非常的枯燥,隔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再读,后来硬着头皮慢慢读下来的。到最后读完仔细思考后才觉得主人公逐梦的代价和魄力!

理想与现实,是文学作品四大永恒的主题之一,这本书用月亮与六便士做比喻真是极为恰当。第二次读毛姆的书,开头真是有点味同嚼蜡,我一度以为第一章是作者写的序,看到斯特里克兰不告而别那里,才算开始看到故事情节了。但全书读完了,才发现这就是毛姆写作的腔调,有点淡淡的漫不经心和距离感,有分寸的嘲讽和恰到好处的评议,不着痕迹地融入了作者的价值观,讲故事和写作的手法实在是高明。

好的小说让人看完后掩卷思考,回味无穷,这本书就是如此,虽然是差不多100年前完成的小说,但内容在今天读起来依然鲜活,也许这就是此书经久不衰成为经典的原因吧!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却看见了月亮。

——题记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本关于理想和现实的书。月亮代表的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代表现实生活。理想和现实就像是一对矛盾体,人们都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或许很难找到这样一位坚定执着的追梦人。在作者毛姆笔下,却刻画出了这样一位清流般的主人公。他对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却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他尝试着用画笔谱写出光辉灿烂的乐章,倾尽全力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上。现实社会中,在众人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忙碌的时候,梦想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不值一提。大多数人最后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最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迫于生活的苟且与无奈。每个人都有梦想,可是逐梦的路上总是少不了艰难险阻,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与能力去追逐梦想。如果有一天,当梦想照进现实时,请别忘了停下你匆忙的脚步来看看它。

其实月亮一直挂在高空,六便士一直躺在脚下,抬头仰望还是低头俯瞰,取决于你自己。

存了很久的书了,放着一直没看,前段时间陆陆续续的给看完了,我看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震撼吧!敢于放下自己身边舒适的一切,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你也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样的困难等着自己,追梦的路上必然不是一帆风顺。

斯朱兰在追求自己梦想时,那种执着和坚定着实让人很是佩服,但在此也觉得他十分的冷酷无情,对于帮助他的人反而不怀感恩,无视一切,和布兰琪结合,伤害了德克,看到这篇时,觉得他可恶透顶了,对德克残忍极了,虽最后他双目失明,疾病缠身,死的很惨,也总是他自己选择的,是要接受自己这样的后果。

整篇我觉得比较惨的还有德克,虽说很老实,但脑子并不傻,很爱自己老婆,有着一颗很炽热和善良的心,受到心爱之人和自己救助之人的双重背叛,却也没有变坏,依然很爱自己老婆,渴望回到自己身边,卑微的爱着,对斯朱兰还有关心之处,这才是让人感觉他可怜又可恨之处,为什么还能期待如此伤害自己的妻子回心转意,这个三角关系衍生了后续的悲催故事。

起初看《月亮与六便士》,并不觉被那开头的故事所吸引,只是翻到故事的最后,幡然醒悟自己早已旁人的角度走入了斯朱兰的梦境,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永不停歇的脚步,不论世事如何,只做唯一的自己。幸福的童话当中总是有一座漂亮的房子,一个爱人,一双儿女,最后的斯朱兰也是达到了他自己的童话,也许是幻化成墙上画作中一角走入仙境罢了。每一任被他所抛弃的妻子,只是奔跑追寻月亮路途中,从口袋里跌落出来的便士而已,蜕去的是肉体,而终究留下的是灵魂。时间流传最久的不是任何固化的物质,而是永久的精神。

然世人皆觉此书如获至宝,是因世人都不如书中主角那般洒脱,去追求天上之月,那如画如梦般的月亮,只能低头寻找那归属于自己的六便士。如你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能做到抛妻弃子去追寻梦想么?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做到,只好寄精神与书,放飞自我的灵魂,借斯朱兰之体去感受一下何为梦想之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充满好奇之心,什么时候,小时候的那份纯真好奇,被生活所磨平了棱角,我们宁愿数着口袋里的零钱,也不愿抬头看看月光。我们留下的只有肉体,为温饱而辛苦的肉体,能超脱之人屈指可数,可你我却又能成为这样之人么?

作者萨默赛特毛姆曾说,《月亮与六便士》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与小说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别有深意。在那无数的选择中,是选择抬头仰望皎洁的明月,还是弯腰捡那枚六便士硬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让人有一些猝不及防,是选择理想还是现实呢?

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年近40的证券经纪人,在一夜之间断然抛弃自己的家庭,事业,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寻找自己的崇高艺术理想。最后他一生饱受精神上的创伤,他将一切画作,付之一炬。

在世俗人眼中,特里特兰格并不讨人喜欢。他性格孤僻,毫无人情味,在道德层面,他忘恩负义,抛弃妻子,令人诟病。但是在艺术境界中,他是那举世无双的绘画天才,而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又怎么会被世俗的看法和生活所捆绑呢?

我认为他也是伟大的。他一个40出头,毫无艺术功底的大叔,都能为了梦想放下一切,放弃一切,只为了追求那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如果你也有梦想,那么不妨大胆一点,用勇气与热情去追求吧。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拼尽全力让这梦想之花,尽情开放吧!

看完很是震撼,虽说早就知道是以高更为原型,也没先去了解高更本人,从未知的角度,抱着好奇之心去了解小说主人公,在翻阅的过程中也找出与文章内容契合的高更作品细细体味,在作者描述下的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作品感受到斯特里克兰(高更)的伟大!

其结局并不让人意外,作者前期描述的对话和对斯特里克兰内心世界的揣测预示了那座海岛,星辰,大海……以及斯特里克兰悲戚而伟大的死亡。

很有感触,可以说是理想与现实的较量,我总结是灵魂与世俗的较量。作者描述的那种无形的力量,邪魅缠身,很神秘很有力量,是一种执念,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

在读的过程中,精彩之处常常看其他人的评论和感悟,就像与许多人交流。有的人分析透彻有深度,有的人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有的人愤愤不平,有的人同情理解,有的人观点与我达成一致,有的人的想法我不苟同……完完全全读下来,收获很多。

看的很慢,平时坐车时,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排队等候的时候……积累下来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用这些零散时间读完一本书,读完这么多字。真的是,很好啊。

六便士是圆的,月亮是圆的,“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六便士即是其一。轻小的圆形硬币,一个一个堆叠在肩上,在某个时间段彻底爆发,亦会将人击垮。六便士了月光,便失去了闪耀的可能。

年少时我们都或短发齐肩,或豪气冲天,怀着改变世界的理想横冲直撞,却终究被生活磨去了耐心和棱角,沉溺于由六便士构成的一种井然有序的幸福,成为无数耄耋灵魂中的一个。午夜梦回,除了感慨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竟没有别的可做。当全世界都在追逐六便士,斯朱兰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当然,我们可以嘲笑他疯傻痴狂,可以厌恶他冷漠无情,可以唾弃他抛妻弃子,但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的重压下像他一般抛弃一切从头开始,纯粹地、大胆地追逐梦想,忠于内心,对世界的看法丝毫不以为意?再一次想起乔布斯的教导“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生命中总有些不能承受之轻,六便士即是其一。当生命的担子太重了,不妨抬头看看月亮,掏出一些六便士,然后装满清凉如水的月光。

无需多言,看书名便可知晓,这是讲理想与现实、原始蛮荒与世俗的故事。

男主人公原型是法国画家高更,虽然不认识,查了下原来是与梵高并列的后印象派巨匠。都说艺术家都特别有个性,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显得比一般艺术家更甚。能够放弃原本圆满的家庭、原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个追求自我的、追求艺术的变态狂魔。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宁愿忍受着饥饿、疾病和世人的唾弃去追寻心中的那个世界。但是他是幸运的,在塔希提他有了爱塔的相伴,最终完成了一直向往的那个世界的绘制。

是要月亮还是六个便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但是没有艺术家的那种狂野与执着,奔波、劳碌,终被社会大潮所融化。小说最后耐人寻味,思特里克兰德在英国的儿子成为一个牧师,还获得了勋章,上过前线,认识了不少朋友,取得了不错社会地位,对比想像到爱塔的儿子未来生活的状态,作者好像是在表达,文明带来了进步与荣耀,很少有人会坚守心中的那份理想,随波追流,变得虚荣与功利,原始蛮荒虽然落后,但是却自由而真实。这是我的理解。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抛弃妻儿不说,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样照顾,病好后,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个月,勃朗什自杀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说:因为她精神不健全,总是逼着她沿着一条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毁灭的路上滑下去。

愤愤地要把书合上时,作家毛姆用带着消毒水味的手术刀,把人性解剖开来,吸引着往下读: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身边这样的恋爱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们贬低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这样的心态。

再如:“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做与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宁静”。

书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太多了!何时掀开,都象是在和知己倾吐心声,谈一会儿都会心旷神怡!

“好的作品让人颤抖、让人回味、让人悲观,悲观过后才能变得通透。”《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激情”———————传递着心灵财富的天使,正在专注地发掘和引导普通人潜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敌—————物欲!是天敌消灭天使、还是天使消灭天敌?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我成为了别人眼中还是自己心中的人?——题记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优雅的绅士,将一个关于是非、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初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兰德,为追求心中的梦想,不顾世人看法,抛家弃子来到异国他乡,即使贫困交加,他也仍坚持自己。再读,我竟感到一丝恐惧和从心底溢出的伤感,似为斯特里克兰德,又似为自己,这竟让我流下眼泪。我惊讶,思索,感触良多。

何为对错?何为善恶?

斯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远走他乡后,世人鄙夷,恶意猜测,仿佛斯特里克兰德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兰德对于世人而言,他有什么错?斯特里克兰德是有错,可是他的错只是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却用自己的道德去谴责,殊不知,用道德谴责别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生而为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这大千世界。这种人,活在当下,其中一类便是隐藏在网络后,打着“伸张正义”的“键盘侠”。他们自以为洞察世间,有着网络做屏障,依靠着“言论自由”,便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用着恶毒的言语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善恶,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剧。可是正如“卑鄙与崇高,恶毒与慈悲,憎恶与喜恶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这世间真的有如此明确,如同法律法规一般的善恶黑白吗?世间真的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吗?如同一个历史人物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斯特里克兰德也不该被贴上类似标签。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

婚姻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第一任妻子来说,是一种资本,是面子。她努力地维持一种家庭幸福美满的假象,但实际上,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最终,平静的大海拍打起凶猛的巨浪。爱情与斯特里克兰德而言,是一种累赘,是枷锁,“那只会影响画画。”他与恩人的妻子在一起,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情欲他无法克服,他屈从于情欲。”他与土著人妻子结婚生子是因为她能照顾好他、满足他,使他能更好地画画。于是乎,有人骂他“渣男。”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徐志摩。满身的才华也无法掩盖他的薄情寡义,是“没有筋骨的豆腐渣”。可他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他灵魂之伴侣,他在为自己努力。可现在,多少人的婚姻大厦摇摇欲坠却在努力维持,“忍一忍,会过去的,”那些整日争吵的夫妇可曾记得结婚时的诺言,当年的初心吗?

何为理想?何为现实?

斯特里克兰德从小就有个画画的梦想,但是父亲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过上了父亲想他活成的样子。可是,星星之火终究会燎原,终于,他为自己而活。“即使被讨厌、鄙视,我也无所谓,而且我必须要画画,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这是经历了什么,心里得有多大的执念,多大的勇气才使他说出这番话啊。我们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现实生活的琐碎终会磨灭我们心中的激情,柴米油盐的计算使忘记爱情本身的模样,家庭的需要使我们的步伐变得沉重,斯特里克兰德的潇洒与自由使人羡慕与敬佩,但社会的和谐美好,却容不下斯特里克兰这类人。就像是《欢乐颂》里所说:“做人呐,随大流最舒服,标新立异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标新立异就更累了。”难道理想与现实就不能共存吗?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回到了灵魂的最初,画出了旷世杰作,但最后他却让土著人妻子烧毁了它,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间,最终也将赤裸裸的离去,是肉体也是灵魂。他始终也为无畏他人的看法。于是我也释然,理想与现实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愿你在寻找生活里的六便士的同时,也不要丢掉你心中的月亮。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孤独、寂寞,也能够忍受谎言甚至背叛,但是却无法忍受观念不同,更无法打败理想不同而产生的背离。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只是简简单单地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薛宝钗,其实宝玉是喜欢宝钗的,她举止端庄,容貌出众,说话很条理,做事有分寸。特别是宝钗会体贴人,对老太太问寒问暖,对母亲恭敬孝顺,对王夫人和凤姐更是有求必应。可是宝玉只是喜欢她外在的东西,看见宝钗露出雪白的粉嫩的臂膀,却想如果换成林妹妹,也许自己会摸一把。可见宝玉对宝钗根本就无非分之想,更讨厌她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

或许人性本来就是相通的,地球本来也是圆的,所以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甚至结局都有些相似。宝玉是抛弃了娇妻薛宝钗当了和尚,他是告别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我们喜欢大海,为什么也惊叹流星,更加欣赏激流勇进的快艇。因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澜。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蓝天,骏马不再奔驰在草原,海燕不再与海浪搏击,天空不再有雨后的彩虹,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也许你会说,让他们去搏击吧,我只负责看热闹。这种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想跃跃欲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只要时机成熟,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塑造,也被社会贴上不同的标签。有的标签很合适,即使是六便士,也每天快乐。有的标签贴错了,但是由于贴的太紧撕不下来,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撕下来,也就这样一直贴下去了。即使你是月亮,也可能被贴错了标签,所以月亮也会有缺憾,月光也似泪水不断地抛洒。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平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月亮与六便士研究论文

月亮与六便士深度解读5篇

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下面就是我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深度解读5篇,希望大家喜欢。

献给所有迷失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追梦者,愿你们在满地的六便士中也能抬头望到月亮。

——题记

谈到梦想,我们总会尽己所能地用一切美好的词汇描绘它,赞美它,哪怕是顽皮,吵闹,叛逆,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眼里也会绽放出一瞬的光芒。而梦想,在世人眼里,也总是与青春、年少联系在一起的,似乎在人们眼里,拥有青春的我们,无论是出类拔萃,还是资质平平,总有追梦的权力,而一旦进入社会,告别了懵懂的青春,告别了年少的我们,就好像永远地失去了拥有梦想的自由。

如果你十六岁,做着一个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梦,哪怕你完全没有能力实现它,得到的也总会是支持与鼓励;而如果你三十六岁,四十六岁,还有一个与你现在的生活毫无联系,甚至背道而驰的梦想,那么你得到的只能是家人的不解与责怪,朋友的奚落与世人的嘲讽。

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巨大的鸿沟。

然而世间有哪一条明文定律指出了中年人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呢?接下来我要给你讲的便是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故事,题材或许老套,但是这个故事却一遍遍激励着我勇敢地追寻梦想。

故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是一个生活富足的证券经纪人,拥有一个平凡的家庭,过着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然而这个在妻子口中“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男人竟然在不惑之年为了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奔赴巴黎学画画。在异国他乡,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所创之作无人欣赏。而在经历种种遭遇之后,他在如伊甸园般的世界里创作出一系列不朽之作,却在临死前让妻子烧掉了他最后一幅作品。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形象,他自私,冷漠,抛妻弃子,内心偏执,道德意识淡薄,是一个世俗中令人唾弃的不仁不义的冷血之徒。然而却是这样一个人,做了并且做成了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矛盾,社会与自我的摩擦,感情与理智的反差,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斯特里克兰望尘莫及的精神需求,超凡意志创作力和创作激情更是他敢于追梦,梦想成真的重要因素。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拿到成为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成功吗?这个拷问人生终极意义的难题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对立。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们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确实,在这个冷漠的现实世界里,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寥寥无几。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了眼前的安慰牺牲了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不敢放手一搏。在所谓的成熟的思想观念里小心衡量着每一个利弊,不敢挑战,不愿吃苦,不敢承受每一次大胆尝试所带来的的风险。我们生活得体面而庸碌,我们的决定温和而平庸。我们没有斯特里克兰的才气,也失去了一个追梦人的一腔孤勇。

加缪说:“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点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勇敢追梦,那他人的不解与嘲讽又何须在意?所有的风言风语不过是他人对你的羡慕与嫉妒。

这世界是如此的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

斯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那年从零开始学习绘画,他放弃了安逸的工作,抛弃了妻子儿女,离开了他从小生活到大的英国,去了巴黎。在那里租了一间破旧,狭窄的小屋,一个人孤独的学习绘画,后来他又离开的巴黎,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时常睡大街,时常好几天不吃东西,但尽管如此他也从来不曾抱怨生活,不曾放弃绘画。

说实话我很敬佩斯特里克兰那种为了自己内心的世界,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一切的勇气,就像电影《返老还童》里面说的那样:不管何时做你想做的事永远都不嫌晚,你可以改变,也可以不变,没有什么硬性规定,我们可以做的很好,也可能很糟,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惊的东西,希望你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观点的人,希望你过上让你自豪的生活,如果你发现生活不如意,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

后来斯特里克兰德去了塔希提岛,那个与世隔绝,没有嘈杂的小岛上,在那里他安静的度过了他的余生,在那里他和一个女人结婚了,并且他们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那里他成天专心于他的绘画,哪怕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他染上了恶疾他也没有放弃绘画,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内心想要的世界,也抵达了他绘画的顶峰。而在他死后,他生前那些不被赏识的作品都一名扬整个法国,整个英国,乃至整个世界了。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其实不仅仅是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位叫阿伯拉罕的医生,他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内心世界,在快要进入事业的高峰的时候,毅然地去了一个船舶上当个职务相当低,工资也极其微薄的小医生,放弃了原本可以锦衣玉食,万人敬仰的生活。

“你后悔过吗?”

“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满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这是阿伯拉罕医生的回答,他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即使无人理解,无人支持,他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就和斯特里克兰德一样,无人理解,无人支持,无人欣赏,穷困潦倒,受尽讽刺嘲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你想要得到什么,必然要放弃什么,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都存在等价交换的条件,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居无定所,辗转百折,经过无数个穷困潦倒的日子才抵达他绘画的顶峰,才找到他内心的世界;阿伯拉罕医生放弃了他事业的高峰,放弃了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生活,才找到他内心所想的世界。

“拿你有的换你要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与事物,如果真的存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那一定是很廉价的吧,或者说那一定是被很多人给抛弃的吧。

斯特里克兰德是个脾气很糟、性格古怪的人,可同样他也是个很勇敢、很是个了不起的人,从他四十岁离开家开始,他从来不畏惧别人的碎语,也不在乎自己被人说成什么样,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斯特里克兰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对绘画的热爱,更多的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内心的坚定。他从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的发生而质疑,放弃绘画。即使睡大街,好几天不吃饭,有人因他而死亡,被人嘲讽,咒骂,被人逼迫,身染恶疾他也依旧坚定如初。

刚开始读《月亮与六便士》觉得读不下去,说是故事,情节并不够跌宕起伏,说是传记好像也没有传奇人物该有的色彩。所以,像我这种读惯小说,追求故事情节的人很难耐下心去看。但最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带给我们更多思考的著作。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它讲述了本来家庭和谐、工作稳定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突然有一天决定抛妻弃子,远走异国他乡学习画画。

作者没有写故事的主人翁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连他的妻子斯特里克兰夫人面对丈夫的行为也惊慌失措,没有察觉任何征兆,或许真正的原因只有斯特里克兰自己知道。

斯特里克兰放弃舒适的生活来到巴黎,住在一个简陋、脏乱的房间里。即使他每天沉迷画画,尽情的创作,可是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多少认可,除了一个人,德克·斯特洛夫。

斯特洛夫和斯特里克兰一样热衷于画画,并且总是能精辟、绝妙的评论一幅画作,但是自己的画作水平却始终得不到认同。他是唯一一个真诚赞赏斯特里克兰画作,无条件支持他的人。即使斯特里克兰无情的抢了他的妻子、无数次嘲笑他、讽刺他、侮辱他的画作,最后他依然选择原谅斯特里克兰,因为他认为斯特里克兰是最伟大的画家。他曾经说过:“一百年以后,如果还有人记得你和我,那是因为我们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

最后事实证明斯特里克兰确实一个天才,他开创了艺术的新时代,这在他死后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在斯特里克兰辗转来到他最后的栖息地,在这里他找到他梦寐以求、唤起他创作激情和灵感的地方,塔西提岛。

“有时候,一个人偶然来到某个地方,他会神秘的感觉,这正是他始终怀想的栖身之所。这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他会在这从未见过的场景中,在他从不认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就好像他生来就熟悉这一切。在这里,他终于有了着落。”

在这里他深居山林,有善良的阿塔陪伴他,照顾他。从此他可以没有任何顾忌的(虽然他从来也不会顾忌任何事)的进行他的创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很多人会觉得斯特里克兰没有感情、说话做事讨人厌、对物质生活没有任何要求,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机器,这个机器活着的唯一理由就是画画。

但他是天才是无疑,他画画不是为了成名获利,他只是有一种输出的欲望,为了表达心里的想法而创作,是一种极致单纯的创作。就像文中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兰是被上帝选中的人,上帝通过他的手让世人看到美。

“有时候,我想去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在那里,我可以住在无人知晓的山谷中,四周不知名的树木环绕,寂静无声。在那儿,我想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月亮”是一个人的梦想,“六便士”是一个人的财富,也就代表现实。斯特里克兰丢下自己的硬币,追逐天上的月亮,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斯特洛夫——我总在他的身上,看到现实中的人的影子。

在我看来,他内心善良,外表不堪;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却表达不出来。在书中,这些被无限放大,让他显得矛盾无比,从而被周围的人嘲笑。实际上,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写照。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心中除了梦想之外没有别人的人,不仅是非常少的,而且显得很自私,我并不觉得值得赞扬。书中“我”和斯特里克兰总是在刻薄地笑话斯特洛夫,但我不觉得斯特洛夫有什么地方可笑,相反,每当我看到他,都觉得可悲。

他分明在待人处事方面非常在行,自己的事情却是一团糟。正如我们开导他人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到了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却不知如何是好。他面对妻子的出轨,卑微地等待,让我看得恨铁不成钢,这实在是卑微过头了!但现实中不乏这些一生等待对方回头的人。他们不懂如何去和自己爱的、欣赏的人相处,所谓的“善良”、“真诚”,并不是这样表达的。

我想每一个普通人从斯特洛夫身上都能看到“烂好人”的下场。这并不是说要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做一个自私的人,而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平等。斯特洛夫说:“爱情中如果考虑自尊,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但我认为不管是爱情还是其他情况,爱自己不代表不爱其他人,而其他人必须先把他平等地看待,才能给他相对的爱。要首先尊重自己,才能把自己想传递给别人的善良传达出去。如果别人不领情,那自己也没有必要刻意帮忙。

我想起以前我校外的朋友有段时间常常向我抱怨,每次她想帮她学校里的同桌,都被冷淡地拒绝了。我疑惑地问:“那你别帮她不就好了吗?”她低下头,说:“我觉得她是个很棒的人,想跟她交朋友,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好试着帮她做点什么。现在忙越帮越多,但是每次她都显得很讨厌我的样子……”她的声音越来越不自信。

终于一天她向同桌袒露自己只是想成为她的朋友,希望她别讨厌自己。同桌很是惊讶,说并没有讨厌她,只是习惯于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不喜欢无缘无故受到别人的帮助罢了,两人的心结就此打开了。我作为听故事的人,很庆幸当时她们心里都装着自己,同时也装着别人。如果我的朋友只想着别人,她只会一直受气;如果那位同桌只想着自己,那么坦白过后,她会觉得看不起这个只会帮别人忙的人而不会和她成为朋友。

每个正常人心里都有自己和他人的一席之地。当遇见自己在意的人时,一味地降低自己,去迎合别人,是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尊重的表现。每个人都应该保留自己尊严的底线,那就是善待自己,才不会被忽视,或者更甚,像书中一样被嘲笑。尊重自己,是和其他人交往的前提,也是底线。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他七十多岁是的著作《刀锋》,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毛姆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

毛姆的作品,让人对于艺术有了一层不一样的感觉。他的小说扣人心弦,让人每每深入其中而不自觉,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月亮与六便士》通过一个作家的口吻讲述一个普通人,突然放弃原本宽裕舒适的生活,像“被魔鬼服了体”一样迷上画画,最后,远走他乡追求理想。在异国受尽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他最终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故土,并在那奔放和原始的热带岛屿上完成了许多令后世景仰的杰作。”通过描述这样一个人,毛姆探索了“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的产生与本质、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正如他所说:“一个艺术家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他感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对于艺术家,人们的界定界线很是模糊,有人觉得他是个很伟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但也许另一些人便会觉得他就是一个神经病。对于一位艺术家或者是一件艺术品往往都是充满争议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是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还是人人都有资格理解的语言。?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认为“艺术史感情的表露,艺术是使用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艺术品,它是一种大雅大俗的东西,就像酒一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总是会有不同的认识。大雅大俗的东西,往往是流传最久远也永远不会过时、富有魅力的东西。

艺术在人类文明中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认为,若文字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中最重要之处,那么艺术便是人类超出人类自身的创作。对艺术接触的越多,你越会感觉到它的伟大魅力与不可思议之处。

“我想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羞于使自己的感情外露,因为怕人嘲笑,所以都约束着自己不给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我们对自己的一些荒诞不经的行为遮上了一层保持体面的缄默,并不认为这是虚伪。我们讲究含蓄,并不是口无遮拦,说什么都直言不讳。”我觉得艺术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敢于表露,艺术家和哲学家一样,他们敢于将自己所思所想,敢于将自己的一切,表露出来。曾有人说,“真正的模特儿,是将自己的灵魂撕开,展现给下面的观众,她的一个眼神,就可以引发一场战争,或者止息战争。”

我个人认为,一件艺术品。当你认真的去欣赏它、理解它的时候往往你不自觉得就会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了不起之处。我一直觉得,艺术是一种灵魂的碰撞。当艺术家在创作之时,它是大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与存在和艺术家灵魂的碰撞,而当我们再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是和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品的灵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与存在的一种碰撞。任何一件倾注艺术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种灵魂的交流与碰撞包含其中。

初识《月亮与六便士》,便被故事所吸引,但是仔细看来,除了故事的诱人之外,写作的方式也有独到之处。1.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看一下比喻的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很多人就同我一样,对于比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似乎”“好像”这种以物类物浅显的概念,让我们来看看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的。(1)“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护照。”这个比喻是用来说明人类制造神话的天性。作者有能力将一类行动浓缩在这句话中,而且让读者秒懂,简洁有力。(2)“我好像已经看到他那筋骨强健的小腿套上了 主教 的皮裹腿了。”这个比喻是用来讽刺思特里克兰德的儿子(是一个牧师)具有遮掩粉饰的本领。作者结合了人物的职业,除了讽刺人物性格,其实顺便也表明了作者对教会的态度。(3)“他们的生活从某一方面看象是一曲牧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戴尔克·施特略夫的一言一行必然会表现出的荒诞滑稽都给予这首牧歌添上一个奇怪的调子,好象一个无法调整的不谐和音,但是这反而使这首乐曲更加现代化,更富于人情味,象是在严肃的场景中插入一个粗俗的打诨,更加激化了美所具备的犀利的性质。”作者写施特略夫的婚姻生活完全用一首牧歌来打比方,音乐具有使人陶醉的特质。并且文中通篇都在涉及艺术方面的内容,所以这样打比方是非常契合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点明了这首牧歌由于人物的性格有自己独特的美,使读者很快就抓住了施特略夫婚姻生活的灵魂。(4)“向他借钱就好象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你反而有点儿看不起他。我猜想,一个以手快自豪的扒手对一个把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丢在车上的粗心大意的女人一定会感到有些恼火的。”作者描述施特略夫的性格特征时,用了这个令人精妙的比方,既形象的说明了人物性格特征,又将人性影射了出来,可谓一石二鸟。作者在文中涉及到生动的“打比方”还非常的多,我所学到的有三点:第一,比喻要贴合人物特征,比如职业,社会阶层等,并且最好契合文章气质,比如,这篇文章涉及的是画家,也就是具有艺术特征,太过低俗的比方就不太符合整篇文章气质。第二,比喻不是简单以物类物,如果可以让比喻包含的更丰富一些,宏大一些,比如,用一些“戏中戏”,作者两处用到了角色扮演,第一处是说明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喜欢与作家结识的心理动态,另一处是说“我”去巴黎找思特里兰德时的心态,“我也从做戏的角度看待自己,对我扮演的这个角色——一个受人衷心相托的朋友把误入歧途的丈夫带回给宽恕的妻子——非常欣赏。”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非常了解人物的想法了。如果作者堆砌猎奇、犹豫、兴奋等表明心理状态的词,我相信读者不能感同身受了。第三,关注比喻的第二个作用“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我相信这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但是作为爱好写字的人,必须在这方面有所训练。比如上面的第4点,“从小孩手里抢东西”或者“扒手捡到一个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是放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诙谐的讽刺,还有一点悲哀。2.对话的递进毕飞宇在解读奈保尔作品时,曾经说过对话非常难写,因为人物的言语,是小说的人物“说”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作家,作家很难把控,它其实不在作家的权力范围之内。本书最精彩的对话肯定是年轻作家到巴黎后去质问思特里兰德。但作者没有找到后劈头盖脸一通质问,而是逐渐深入与展开,夹杂着年轻作家的心理变化,也牵动了读者的心。首先作者先描述思特里兰德居住环境,先让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然后才让主人公出场,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对话终于开始:“ 你这样对待她说得过去吗? ” “ 说不过去。 ” “ 你有什么不满意她的地方吗? ” “ 没有。 ” “ 那么,你们结婚十七年,你又挑不出她任何毛病,你这样离开了她不是太岂有此理了吗? ” “ 是太岂有此理了。 ” 读到这里,作者没有首先问“你来巴黎干什么”,而是先质问。思特里兰德那种流氓、兴奋、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的语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读者肯定产生了作者描述的那种惊奇甚至挫败感。然后作者不甘心,继续从经济、爱情来帮读者发问,得到回答分别是:“她不防试一试。” “一点也不爱了。” 然后作者又继续抛出孩子的因素,“ 孩子小的时候我确实喜欢他们,可是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 ” 最后又拿出道德约束:“ 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 “ 让他们这样想去吧。” “ 所有的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 “ 无所谓。” 所有的问题都替我们问完了,作者终于问了原因,“ 那么你到底是为什么离开她的? ” “ 我要画画儿。 ” 然后又是一轮不理解,首先问年龄,“ 可是你已经四十了。 ” “ 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 然后问绘画基础,“ 你过去画过画儿吗? ” “ 我小的时候很想作个画家,可是我父亲叫我去作生意,因为他认为学艺术赚不了钱。一年以前我开始画了点儿画。去年我一直在夜校上课。 ” 然后追问,“ 你怎么会认为自己还有一些绘画的才能? ” “ 我必须画画儿。 ” 还是不理解,“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 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对思特里兰德一点都恨不起来,甚至隐隐觉得自己也出现过这种想法,但是可能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就此打住了。青年作家发问,其实是你我在发问。由传闻奢侈的生活,到见面落差,再到层层递进的对话,最后揭开谜底,让读者麻木的心兴奋,反正我读到这里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月亮与六便士》精彩地方还非常多,今天抛出两点,仅仅是自己的感悟,粗浅地方各位看官见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