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在同一地区(或田块),或同一棉株上发生,两病的主要症状和区别是:
(1)发病时期。
枯萎病可从苗期开始发病,蕾期为发病盛期;黄萎病发病较枯萎病晚,一般蕾期才表现症状。
(2)棉株病症。
黄萎病多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枯萎病则自顶端向下发展。黄萎病病株一般不矮缩,叶片大小无变化;而枯萎病有时表现矮缩,叶片常变小皱缩。
(3)病株叶片症状。
黄萎病叶脉保持绿色,主脉间叶肉变黄,成斑块状,落叶较少;枯萎病顶心叶皱缩,叶脉常变黄,呈现网纹状,常引起早期落叶,直到成光秆。
(4)病株茎剖木质部变色。
黄萎病茎部剖开后,淡褐色或黄褐色条纹颜色较浅;枯萎病则色较深,变色条纹呈黑褐色。
棉花黄萎病、枯萎病的防治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而目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已处于发生盛期,防治该病的唯一措施主要是加强田间检查,发现零星发病棉田,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并对病株处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棉花枯、黄萎病主要通过带菌的棉籽、棉籽饼、棉籽壳、病株残体、土壤、肥料、流水和农田管理工具等途径传播蔓延。施用有机肥可以减少淋溶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土壤中的棉花枯、黄萎病菌的传播。有机肥肥效时间长,肥力均匀,所含矿质元素全面,可以提高棉花的抗性。(以上是个人观点,最好请教有关专家。)这里还有些相关资料: 棉花枯、黄萎病作为棉花的一种恶性病害,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这两种病目前还未有特效药防治。因此,在备播阶段和播前准备措施就尤为重要了。 一、清除棉柴及杂草。棉花整枝、修棉过程中,打落的棉花枝叶及棉花的根系,脱落病叶是一个潜在的病源,病菌极易通过这些残枝败叶及杂草传播病害。因此,冬闲时期及时清除棉花地的棉柴、杂草及地面的剩余棉花残枝叶,是预防棉花枯、黄萎病很重要的措施。 二、冬前深耕。冬前深耕既有利于纳蓄冬春雨雪,提墒保墒,又有利于晒垄杀死土壤的病菌,预防枯、黄萎病的大发生。冬耕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为宜。 三、开沟造墒,防病害蔓延。棉花枯、黄萎病作为棉花的一种恶性传播病害,很容易随浇灌耕作过程传播,造成点片式发生。因此,倡导棉花造墒采用沟灌。这样,既节水、节能利于保墒,又可以防止病菌随水流大片蔓延传播。 四、强调选用硫酸脱绒和包衣种子。棉花短绒极易携带病菌,使种子本身就成为致病源。而棉花种子加工过程的硫酸脱绒能够有效的杀死棉种短绒携带的病菌,减轻病害。另外,包衣种子由于包衣剂中含有88种杀菌药剂及农药,也可有效的杀死病源菌,预防病害发生。 五、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市售的抗虫棉品种对枯萎病一般抗性较好,大多品种耐黄萎病。因此,选用抗病品种对病害防治是一个关键之举。“中植棉2号”作为第一个通过国审的高抗枯、黄萎病品种,经山东金秋种业有限公司示范农场一年的种植,其抗性优势明显,适合病害较重的棉田种植。 六、合理轮作倒茬。由于棉田常年连作造成土壤大量带菌,如条件许可可适当的和小麦等其它作物轮作倒茬,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
一般是细菌感染的引起的枯萎病和根腐病,主要是得及时杀菌,最好提前做预防,可以大大的节省种植成本,现在比较流行用微生物菌,护根灵,以菌抑菌,一个月用一次,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 来源:植保站 类别:病虫草防治 日期:2004.12.13 今日/总浏览: 2/155 棉花枯黄萎病又叫“半边黄”、萎蔫病等,黄萎病又叫黑心病,都属于维管束、土传病害。同时,还可以通过灌水、农具等扩散传播。病菌为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常常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混合发生。棉区发生枯黄萎病,轻则减产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显著下降,所以,防治枯黄萎病是关系到棉花增产、增收的关键。 一、为害症状 二种病害均表现为:维管束受害后变色,使茎秆内部呈现褐色条纹。其中枯萎病病叶呈黄色网状斑纹,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呈嵌纹斑,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严重的植株矮化,落蕾落铃多,果枝减少,甚至没有果枝,单铃重减轻,品质变劣。 二、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夺高产的根本途径,并且能使枯黄萎病得到有效控制。具有兼抗两病和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有新陆旱13号、15号等。 2.种子消毒处理:如浓硫酸脱绒:把浓硫酸加热到80-100℃,棉种烘热到20-30℃,然后将热硫酸慢慢倒入棉种,边倒边搅,至棉绒彻底脱净,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棉种至不显酸性为止。再以55-60℃的抗菌剂“402”2000倍热液闷浸30分钟,浸种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3.育苗移栽,加强苗期管理:各地实践证明,棉花育苗移栽不但是一项增产措施,也是一项减轻病害为害的措施。采用无病土育苗移栽,可以避过苗期病菌侵染,推迟发病,增强棉苗抗病能力,达到防治效果。 4.轮作倒茬,减少病源:棉田坚持与禾本科、绿肥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压低土壤菌源,起到防病效果。 5.药剂防治:(1)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灌根:在发病初期,棉根附近打孔,或把喷雾器头拧下,每株棉花根部灌施棉枯净、DD混剂等,使其自然扩散吸附,达到治病效果。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人们仍未找到对易感品种长期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培育抗病品种才是控制香蕉尖孢镰孢菌枯萎病的根本出路。芽变选择育种香蕉长期用吸芽进行无性繁殖,与其他无性繁殖作物一样,也有芽变现象,因此,香蕉的芽变选种,实际上是株变选种。在病害流行的高峰期,通过大面积的田间调查,就有可能发现抗病突变体。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台湾香蕉一直遭受到FOC 4号生理小种的严重侵害,自1984年以来,采取农户举报在田间具有一定抗性的株系和组织培养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从中选育抗性株系,对后代进行筛选,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至少14个有价值的抗性品种。据统计,现在世界栽培的300多个香蕉品种中,约有一半是芽变产生的。我国短脚香蕉、高把香蕉、油蕉和仙人蕉等优良品种也是由芽变选种而来的,由此可见,芽变选种在香蕉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育种途径。组培突变体选择育种研究发现,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突变诱导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很小的体积具有大量的个体,且诱变剂处理更为简单有效。在一定的病害选择压力下,选择抗病突变体就可育成新的抗病品种或育种材料。通过组培选择突变体进行育种,是香蕉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杂交育种目前大部分香蕉栽培品种为三倍体,具有雌雄性高度不育的特点,但二倍体蕉有很好的可育性。三倍体香蕉无论自花或异花授粉都得不到种子,三倍体与二倍体交配也只限于某些品种,能获得少量种子。毒素筛选育种利用组织培养结合镰孢菌酸或FOC病原菌培养滤液筛选,可获得抗病品系。该方法主要是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一般采用分生茎尖、分生类球体或愈伤组织作为材料,以一定浓度的镰孢菌酸或FOC病原菌培养滤液作为选择压,筛选耐毒素的突变体,分化成苗后接种鉴定抗病性。该方法简化了筛选程序,缩短了选择时间,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大加快了育种的进程。随着香蕉胚性悬浮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利用胚性、原生质体和体细胞作为离体诱变发生体系,将会进一步提高筛选效果。采用毒素筛选育种是比较新的技术手段,发展潜力很大。体细胞杂交育种体细胞杂交,即细胞融合,是获得体细胞杂种的一种技术,能克服远缘有性杂交的困难,打破物种分类界限,扩大利用种质资源的范围,开创由远缘植物导入抗病性、耐寒性等有用性状的途径。基因工程育种长期的研究发现,香蕉自身基因库中抗病基因较少,且大多源于病原自身的基因,这就给相关基因的分离带来困难。随着香蕉遗传转化体系的不断建立和转化技术的不断探索,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对香蕉枯萎病、束顶病基因进行了克隆。通过转基因获得香蕉抗病品种的方法是可行的,重要抗病基因的分离克隆无疑会加速香蕉基因工程育种的进程。[5-6]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黄叶病,是世界农业史上分布最广、毁灭性最强的植物病害之一。1874年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该病害。1960年我国首次在广西的芭蕉上发现香蕉枯萎病。香蕉的各个生长期,从幼小的吸芽至成株期都能发病。可导致严重的产量质量损失,甚至摧毁整个蕉园。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①香蕉种植前7~10天,每667米2用25%多菌灵500克与细土或河沙250千克混匀后撒施。蕉苗种植后每株淋施25%多菌灵500倍液。②用20%多菌灵800倍液浇灌香蕉根部,连续浇灌2次,每次间隔10~15天。
(2)农业防治①采取适宜的种植密度,保持田园清洁,收集蕉园残株,挖除病株集中烧毁或撒生石灰深埋处理。②避免串灌,尽量使用喷淋技术。③蕉园附近尽量不种植葫芦科和茄科植物。④蕉园不翻土、不间种套种。⑤重病田实行香蕉和水稻轮作两年以上。
香蕉是华南地区四大名果之一。近年来我国香蕉产业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香蕉病虫危害有呈上升的趋势。根据调查和果农反映。部分蕉园发生了枯萎病,蔓延较快。严重影响香蕉生长,降低了产量和质量。许多果农希望对香蕉病虫害性状。防治措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此。拟写此文供参考。 1常见的病虫害 1.1病害 1.1.1香蕉束顶病称俗“蕉公”。症状是新生叶片越抽越小而成束。新生叶片一片狭短。以致植株矮缩。病叶较直立狭小,硬脆易断。叶边缘明显失绿,最后变枯焦。叶柄或中肋基部出现深绿色的条纹。俗称“青筋”。早期发病,一般不能正常抽蕾。抽蕾时发病。果实畸形细小无法发育长大,无经济价值。 1.1.2香蕉花叶心病 该病发生常见“花叶”和“心腐”同存一株。叶片上出现断断续续或长或短的褪绿带黄色条纹或菱形圈斑。这些病态的斑纹一般先在叶缘发生。逐渐变成黄褐色甚至紫黑。病情严重呈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病状。顶叶扭曲柬生。心叶黄化。变黑腐烂即心腐,在抽蕾期发病造成果实出现黑斑点。发育不良。无经济价值。 1.1.3香蕉叶斑病为黄叶病,灰纹病、煤纹病、缘枯病等统称叶斑病。主要危害香蕉叶片。受害叶片产生各种病斑逐渐连成大片的病斑。最后全叶干枯死亡。当受害的叶片不断死亡。明显减少叶片光合作用面积导致植株早枣,影响果实充实。造成果实生长不良无法饱满,致使香蕉减产甚至失收。 1.1.4香蕉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果轴和青果。发病时叶片上及叶脉上产生许多散生的或群生的小黑粒。其周围呈现淡黄色病斑逐渐聚集或大斑。使叶片变黄而枯萎。老叶比新叶片严重。青果受害。果面呈现许多小黑粒,初期红棕色的斑点,突起果皮上,随着果实肉质增加,病斑密度增大。影响果实发育,严重时可使果肉硬化。 1.1.5香蕉炭疽病主要危害成熟或即将成熟的果实,果梗和主轴。在青果上初期为黑色或黑褐色的梅花点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大成深褐色的块斑。后期病斑下陷。致全果变黑腐烂。果柄发病时引起蕉指脱落。随之叶片黄化、早衰。影响生长。假茎被害,顶端发黑。严重者茎腐烂。若开花不久被病菌侵入。小果端即变黑腐烂。 1.1.6香蕉枯萎病是破坏香蕉维管束导致植株死亡的毁灭性病害。其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香蕉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吸芽。病株残体及带菌土壤。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侵入寄主。通过寄生维管束向假茎上部及叶部蔓延。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化学药剂。与水稻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有效途径。半个世纪前。香蕉枯萎病病菌号小种几乎摧毁了世界的香蕉产业。现在则为4号小种蔓延。香蕉产业又面临新的威胁。对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实施检疫控制是防止枯萎病扩散的关键。 1.2虫害 1.2.1香蕉象鼻虫又称香蕉象甲,幼虫与成虫蛀食假茎、球茎。有时也蛀食叶柄。受害蕉茎里的虫道纵横交错,虫粪堆积;虫道口有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流出。蛀食严重时,假茎易折断或腐烂。球茎象甲幼虫危害球茎,致使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卷缩变黄。枯叶多。严重时球茎腐烂死亡或抽不出蕾。 1.2.2香蕉弄蝶 弄蝶的幼虫叫卷叶虫。幼虫吐丝卷叶成苞,取食蕉叶。严重危害的蕉园。叶苞累累。蕉叶残缺不全或仅剩主脉,叶面积减少,阻碍生长。影响产量。 1.2.3香蕉蚜虫 主要危害香蕉嫩叶、心叶、吸取叶片质部汁液。使叶片无光泽,蕉树生长不良。抽蕾过迟、蕉蕾小。梳数及条数都少。造成香蕉等级降低。更主要是蚜虫吸食叶片汁液的过程中传播束项病。花叶心腐病等病毒性疾病,对香蕉造成毁灭性危害。 1.2.4香蕉花蓟马 主要怠害花营和幼果,抽蕾后未开苞已有蓟马钻入危害。成虫在幼果上产卵。导致果皮组织增生木栓化。后期凸起小褐点。手摸时有粗糙感。引致蕉果发病。降低果质。 1.2.5香蕉红蜘蛛主要在蕉叶背吸食汁液。以老叶为多。受害叶片失绿为灰褐色,使叶片早衰枯黄。有时也危害果皮。使果实出现锈斑。 1.2.6斜纹夜蛾主要危害心叶。斜纹夜蛾幼虫白天匿藏在荫蔽处。夜间咬食幼嫩心叶。尤其是试管苗种植的幼株。使叶片芽孔残缺不全,甚至把心叶全吃光。幼虫怕光,白天常逃走不见。 2香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1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侵入。对于引进或新购的香蕉苗应加强检查。发现病虫害应及时消灭。 2.2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选用无病壮苗,合理密植,实行与甘蔗、菠萝、花生等作物轮作,及时除净园内花叶心腐病或束顶病病株。保持蕉园田间清洁卫生。减少病源虫源。加强土壤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虫能力。 2.3生物防治 保护或引进食蚜蝇、蚜虫蜂、草蛉、瓢虫、赤眼峰等天敌。利用多菌体病毒、青虫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病原微生物。使用茶麸粉、除虫菊素,鱼滕酮。烟碱、大蒜索、印楝素等生物源农药。 2.4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糖浆诱杀,灯光诱杀害虫。人工除病叶、病株。采用银灰色薄膜驱蚜。黄板诱杀等。 2.5化学防治 必要使用农药时。要选择经专门机构认定,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并被正式推荐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农药类产品,每种农药在生产过程中只能使用1次。且最后1次使用距采收期必须间隔30天以上。
1、中毒性黄叶引起中毒引起的水稻叶片发黄,其实很好判断,从根系上看,根系发黑症状极为明显,而且还会伴有一股臭鸡蛋的味道,味道极为明显。防治方法:对于中毒性叶片发黄要及时排水晒田,目前是为了让土壤中获得更多的氧气,通过氧气来进行排毒,然后在追施复合肥或者喷施叶面肥,即可促进水稻返青。2、缺氮发黄水稻叶片发黄,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缺素引起的,的确,当水稻氮元素不足时,就会引起水稻黄叶,判断起来也比较容易,一般先从老叶开始发黄,逐渐像心叶蔓延,在逐渐扩展到整个植株,从远处看,就像水稻熟了一样。防治方法:缺氮引起的叶片发黄追施尿素即可,建议在发黄前期就开始追施,不要等到整株发黄后在追施,这样就已经晚了。3、除草剂药害除草药剂引发的药害也会引起水稻黄叶,轻则叶片出现黄色的斑点,然后水稻枯萎、萎焉,严重时会到整个植株枯死,这就是典型的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除草剂药害如果发现的较早,可以尽快喷施清水,降低除草剂浓度,而如果发现的比较晚,水稻已经枯萎时,那就已经没救了。4、细菌性病害能导致水稻叶片发黄的细菌性病害有很多,比如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等,染病后,水稻的心叶会凋萎卷缩,如果是细菌性条斑病,把患病的植株折断,会有黄色“菌脓”,如果是细菌性基腐病的话,把病株折断,会有一股腐臭味。防治方法:对于细菌性病害防治起来并不难,可用叶枯唑、农用硫酸链霉素、噻森铜等药剂喷洒防治即可,一般每隔一周喷施一次。
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和水孔浸入,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可以选择适当的机械设备来控制棉花蚜虫的数量,也可以选择调配一些农药来进行控制,但是一定要注意调配的比例,以防杀死棉花,其次可以选择生态制衡,引入一些蚜虫的天敌来进行消灭。
想要防治棉花蚜虫,可以在棉花中养殖七星瓢虫,七星瓢虫可以捕食蚜虫,起到防治的效果。
在种植棉花的时候,要选择好种植的天气和土壤,把土壤里的土地翻修一下,给土壤里多加一些农药。
棉花蚜虫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生物控制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⒈农业防治 ⑴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棉花蚜虫的有效措施,如种植372等。 ⑵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控制蚜虫为害。如棉麦套种;棉花与绿豆、绿肥等间作;插花种植玉米、油菜、高粱等诱集作物。 ⑶水旱轮作可以减轻棉蚜的发生。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棉花和水稻轮作。 ⑷处理越冬寄主,减少早春蚜源。一般在棉苗出土前,清除棉田内外杂草。有可能对花椒、石榴、木槿和冬青四大棉蚜越冬寄主进行药剂治理,可减轻棉田蚜量。 ⒉药剂防治 ⑴拌种 棉花播种前按亩用种子量与3%呋喃丹颗粒剂1.5~2千克,混拌均匀,或用铁灭克(也叫涕灭威)拌种,每亩用有效成分50克,能控制蚜害40~50天。用3911(甲拌磷)乳剂或颗粒剂、种衣剂拌种,效果也很好。 ⑵滴心和涂茎防治蚜虫 用40%氧化乐果乳剂或40%久效磷或50%甲胺磷乳剂稀释80~100倍,用喷雾器将药液滴在棉苗顶部能控制蚜害。 用40%氧化乐果乳剂或40%久效磷或50%甲胺磷乳剂、聚乙烯醇和水,按1:0.1:5的比例配制成涂茎剂,用类似毛笔的器具,将药液涂在棉花茎上紫绿相间部位,防蚜虫效果可达90%以上。 ⑶喷药防治 用50%久效磷、50%辛硫磷、40%氧化乐果、40%毙蚜丁、35%伏杀蚜、50%磷胺等药剂稀释1000~1500倍喷雾。 德国拜耳的吡虫啉其实挺管用的,低毒低残留。就是药效期太短。像氧化乐果、敌敌畏等,对蚜虫也很管理。蚜虫其实很容易毒死,只是现阶段是蚜虫繁殖的旺季,一只蚜虫一天可以分裂成2只,甚至更多。完全消灭干净是不太现实的,只能是隔2天除虫一次,使虫口降低到对棉花无严重危害的程度。等过了繁殖盛期,自然就会好了。
著作[1] 万方浩,李保平,郭建英. 2008. 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 北京:科学出版社. 596pp.[2]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 2005. 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 820pp.[3] 郭建英,万方浩. 2004. 中国主要农林入侵物种与控制(第一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30pp.[4] 徐海根,强胜主编;郭建英,韩正敏,孙红英,黄宗国副主编. 200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 刘玉升,郭建英,万方浩,叶保华. 2000. 果树害虫生物防治. 北京:金盾出版社. 151pp.[6] 谢明,周伟儒,万方浩,郭建英. 2000. 保护地害虫天敌的生产与应用. 北京:金盾出版社. 154pp.[7] 万方浩,王军武,郭建英,谢明 编剧. 2000. 蚜虫生物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科技论文(第一/通讯作者29篇,其中SCI 2篇,一级学报9篇)[1] 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 2009. 转基因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的不完全生命表. 棉花学报, 21(1): 67-69.[2] Gui FR, Wan FH, Guo JY. 2009.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invasive species, Ageratina adenophora as revealed by ISSR-PCR markers.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in press.[3] Huang WK, Wan FH, Guo JY, Gao BD, Xie BY, Peng DL. 2009. AFLP analyses of genetic varia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Asteraceae) populations in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in press.[4] Guo JY, Wan FH, Dong L, Lovei GL, Han ZJ. 2008. Tri-trophic interactions between bt-cotton, the herbivore Aphis gossypii Glover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the predator Chrysopa pallens (Rambur) (Neuroptera: Chrysopidae).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7(1): 263-270.[5] Wu G, Harris MK, Guo JY*, Wan FH*. 2008. Response of multiple generations of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feeding on transgenic Bt cotto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doi:10.1111/j.1439-0418.2008.01328.x.[6] 郭建英,万方浩,韩召军. 2008.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风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6(2): 515-522.[7]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范中南,董亮. 2008. 不同Bt棉种植时期和作物布局方式对龟纹瓢虫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35(2): 137-142.[8] Huang WK, Guo JY, Wan FH, Gao BD, Xie BY. 2008. AFLP analyses 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population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5(1): 33-41.[9]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8.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3(2): 163-168.[10]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8.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消化酶的风险评价. 华北农学报, 23(增刊): 238-242.[11] 周忠实,郭建英,万方浩,彭兆普,罗源华,刘勇. 2008. 豚草防治措施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9(9): 1917-1924.[12] Gui FR, Wan FH, Guo JY. 2008. Population genetics of Ageratina adenophora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olecular markers in China. Plant Biosystems, 142(2): 255-263.[13] Yang GQ, Wan FH, Liu WX, Guo JY. 2008. Influence of two allelochemicals from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on ABA, IAA and ZR contents in roots of upland rice seedlings. Alleopathy Journal, 21(2): 253-262.[14] Zhang GF, Wan FH, Murphy ST, Guo JY, Liu WX. 2008.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wo nontarget insect species, Aphis gossypii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Orius sauteri (Hemiptera: Anthocoridae), on Bt and non-Bt cotton cultivars.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7(4): 1035-1042.[15] 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蚜种群消长关键因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34(3): 229-234.[16] 郭建英,万方浩,胡雅辉,严盈. 2007. 不同作物布局对转基因抗虫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18(9): 2061-2068.[17] 郭建英,万方浩,任承才,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2(4): 197-202.[18]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华北农学报, 22(6): 183-189.[19] 万方浩,郭建英. 2007.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及控制基础研究. 中国基础科学, (5): 8-14.[20]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2007. 用ISSR标记分析不同地区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变异.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40(1): 41-48.[21]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2007. ISSR标记在入侵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 18(4): 919-927.[22] 顾渝娟,郭建英,程红梅,万方浩. 2007.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及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3(4): 38-41.[23] 黄文坤, 郭建英,万方浩, 高必达, 谢丙炎.2007. 紫茎泽兰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5(6): 992-1000.[24] 黄文坤, 程红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2007. 紫茎泽兰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5): 821-826.[25] 黄文坤,程红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2007.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不同组织RNA提取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2: 147-150.[26] 谭周进,谢丙炎,杨宇红,郭建英,肖启明,万方浩. 2007. 不同寄主植物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内共生菌传毒相关GroEL蛋白的一致性. 生态学报, 27(6): 2490-2497.[27] Min Wu, Jian-Ying Guo, Fang-Hao Wan, Qi-Lian Qin, Qin Wu.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iology of the predatory terrestrial mollusk Rathouisia leonina. The Veliger, 48(2): 61-74.[28] Min Wu, Jian-Ying Guo. 2006.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species of Ponsadenia (Gastropoda: Helicoidea, Bradybaenidae). Zootaxa, 1316: 57-68.[29] Gui-Fen Zhang, Fang-Hao Wan, Gabor Lovei, Wan-Xue Liu, Jian-Ying Guo. 2006. Transmission of Bt toxin to the predator Propylaea japonica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through its aphid prey feeding on transgenic Bt cotton.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5(1): 143-150.[30] Gui-Fen Zhang, Fang-Hao Wan, Wan-Xue Liu, Jian-Ying Guo. 2006. Early instar response to plant-delivered Bt-toxin in a herbivore (Spodoptera litura) and a predator (Propylaea japonica). Crop Protection, 25: 527-533.[31] 郭建英,Gabor Lovei,万方浩,韩召军. 2006. 取食转基因抗虫棉上的棉蚜对粉舞蛛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49(5): 792-799.[32] 郭建英,吴岷,武吉兆,万方浩. 2006. 释放天敌瓢虫和施用化学农药吡虫啉对麦田蚜虫的控制效果评价. 昆虫知识, 43(4): 508-513.[33] 桂富荣,郭建英, 万方浩. 2006. 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华北农学报, 21(5): 72-78.[34]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 2006. AFLP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2(8): 50-54.[35]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谢丙炎. 2006. 紫茎泽兰DNA的提取及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武汉植物学研究, 24(6): 498-504.[36] 胡雅辉,郭建英*,万方浩,尉文彬. 2006. 棉田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季节动态. 中国生物防治, 22(2): 101-108.[37]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西花蓟马在中国适生区的基于CLIMEX的GIS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39(3): 525-529.[38]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入侵昆虫西花蓟马的潜在适生区分析. 昆虫学报, 49(3): 438-446.[39] 郭建英,万方浩,董亮,闪慧月,韩召军. 2005.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昆虫知识, 42(4): 149-154.[40]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刘小京,韩召军. 2005. 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昆虫知识, 42(4): 424-428.[41] 郭建英,万方浩. 2005. 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及转基因棉对非目标生物风险评估的案例研究. 见: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论文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pp.112-119.[42] 郭建英,吴岷,武吉兆,万方浩. 2005. 三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麦田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对天敌瓢虫影响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增刊): 277-281.[43] 周洪旭,郭建英,万方浩,张桂芬,刘万学. 2005. 棉铃虫在单价及双价抗虫棉田的发生动态与为害的研究初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3(4): 157-160.[44] 张世泽,郭建英,万方浩,张帆. 2005. 丽蚜小蜂两个品系寄生行为及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选择性. 生态学报, 25(10): 2595-2600.[45] 王东兰,郭建英,谢丙炎,万方浩,何龙飞. 2005. 紫茎泽兰细胞色素P450 CYP75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植物保护, 31(4): 65-69.[46] 胡雅辉,郭建英*,万方浩. 2005. 杂草地和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 作物研究, 19(3): 174-178.[47]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张国安. 2005. 外来有害入侵生物-西花蓟马. 中国生物防治, 21(2): 74-79.[48] 郭建英,崔旭红. 2004. 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大自然, 116(2): 30-31.[49] 郭建英,万方浩,董亮. 2004. 取食Bt棉的棉粉虱对中华草蛉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20(3): 164-169.[50] 周洪旭,郭建英,万方浩. 2004.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昆虫学报, 47(4): 538-542.[51] 张世泽,郭建英,万方浩,张帆. 2004. 温度对不同品系丽蚜小蜂发育、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20(3): 174-177.[52] Liu, Wan-Xue, Wan, Fang-Hao, Guo, Jian-Ying & Lövei, G.L. 2004. Spiders and their seasonal dynamics in transgenic Bt- vs. conventionally managed cotton fields in north-central China. In: European Arachnology 2002 (F. Samu & Cs. Szinetár eds.), pp. 337-342.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 Berzsenyi College, Budapest.[53] 张桂芬,万方浩,郭建英,侯茂林. 2004. Bt毒蛋白在转Bt基因棉中的表达及其在害虫-天敌间的转移. 昆虫学报, 47(3): 334-341.[54] 周洪旭,万方浩,郭建英,张桂芬,刘万学. 2004. 转Bt基因抗虫棉与害虫、天敌三者间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19(增刊): 179-184.[55] 徐海根,强胜,韩正敏,郭建英,黄宗国,孙红英,何舜平,丁晖,吴海荣,万方浩.200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 生物多样性, 12(6): 626-638.[56] 郭建英,董亮,万方浩. 2003. 转Bt基因棉对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19(4): 145-148.[57] Min Wu & Jian-Ying Guo. 2003.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terrestrial malacofauna (Helicoidea): description of a new bradybaenid genus with three species. The Veliger, 46(3): 239-251. (En)[58] 吴岷,郭建英,吴勤. 2003. 陆生软体动物的防治和保护. 生物学通报,38(1): 5-6.[59] 万方浩,郭建英,刘万学,张桂芬,李保平. 2003. 农业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 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论文集, 2003,王德辉,方晨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pp.41-54.[60]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与苍耳螟的资源生态位研究. 生态学报,23(11): 2232-2238.[61] 刘万学,万方浩,郭建英,张帆,孙光芝,孟昭军. 2003.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昆虫学报,46(3): 311-317.[62]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对温湿度的适应性. 中国生物防治,19(4): 158-161.[63]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在我国的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36(10): 1156-1162.[64] Ma, Jun, Fang-Hao Wan, Jian-Ying Guo, Lan-Shao You. 2003. Bioclimatic matching analysis for Epiblema strenuana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in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10): 1130-1136.[65]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杨汉民. 2003. 豚草卷蛾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风险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4(8): 1391-1394.[66] 万方浩,马骏,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 昆虫学报, 46(4): 473-478.[67] 马骏,高必达,万方浩,郭建英. 2003.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应用生态学报,14(3): 443-446.[68] 郭建英,吴岷,万方浩. 2002. 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卵的耐冷藏性. 中国生物防治,18(1): 10-12.[69] 郭建英,万方浩,吴岷. 2002. 利用桃蚜和人工卵赤眼蜂蛹连代饲养东亚小花蝽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18(2): 58-61.[70] 郭建英,万方浩. 2002. 我是你的克星. 见:绿色奏鸣曲—农业科技农业(林菲,杨天桥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94-103.[71] 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 2002.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与管理对策. 生物多样性,10(1): 119-125.[72] 万方浩, 郭建英, 王德辉. 2002.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管理对策及风险评价体系. 见: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王德辉, Jeffrey A. McNeely 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pp.77-102.[73] 刘万学,万方浩,郭建英. 2002. 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及优势功能团的组成与变化. 生态学报,22(5): 729-735.[74] 万方浩,刘万学,郭建英. 2002.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及时空动态. 生态学报,22(6): 935-942.[75]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卢德勇. 2002. 豚草卷蛾寄主专一性风险评价. 生态学报,22(10): 1710-1717.[76]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一种适于繁殖东亚小花蝽的产卵植物—寿星花. 中国生物防治,17(2): 53-56.[77]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三种饲料对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饲喂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17(3): 116-120.[78]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三种饲料对东亚小花蝽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见: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李典谟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464-469.[79] Wan, F.-H., Guo, J.-Y. & Wang, R. 2001. Biological Weed Control in China: an update report. In: Proceedings of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May 28 - June 2, Beijing, China,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p. 366-376.[80] 秦启联,王金耀,徐世新,郭建英. 2001. 影响中红侧沟茧蜂后代性比的因素. 中国生物防治,17(4): 155-158.[81] 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谢明. 2000. 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昆虫知识,37(2): 65-74.[82] 郭建英,陈建秀. 1999. 弹尾目: 圆跳科. 见:福建昆虫志,第一版(黄邦侃主编),福建科技出版社,福州,pp. 22-25.[83] 郭建英,吴岷. 1998. 土壤动物的采集方法. 生物学通报,33(3): 38.[84] 郭建英,吴岷. 1998. 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功能群. 动物学杂志,33(5): 38-40.[85] 郭建英,陈建秀. 1996. 中国环角圆跳属Papirioides亚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18(4): 235-238.[86] 黄诚,郭建英,孟文新,陈建秀等. 1996. 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施肥措施的关系.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 354-359.[87] 刘美玲,郭建英,鲍洁,孟文新. 1995. 杀虫剂作用下土壤动物数量变动.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suppl.): 44-45.[88] 陈建秀,吴岷,郭建英,黄诚. 1995. 弹尾目昆虫Sinella curviseta种群的相互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suppl.): 37-40.
1齐兆生.中国柑桔大实蝇之研究(金陵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1943,43页).中华昆虫学会通讯,1948,2(1):9.2齐兆生.Protection against aphids by seed treatment.Nature(英国),1950,166:909—911.3齐兆生.棉红蜘蛛寄主植物调查.华北农业科学通讯,1951(12):29.4齐兆生.棉红蜘蛛的综合防治.华北农业科学通讯,1952,(4):20—22.5齐兆生.棉红蜘蛛、昆虫知识.1956,2(6):276—285.6齐兆生.六六六粉剂治蚜工具——鸡毛车的创造与改进.华北农业科学通讯,1956,(4):182—184.7齐兆生.大面积防治棉虫的技术经验、大面积彻底防治棉花害虫经验.财经出版社,1958,53—64.8齐兆生.小麦根系吸收丙体六六六的毒效与乳剂加工形式和麦苗密度的关系.植保学报,1961,1(2):39—44.9齐兆生.七·一型轮动喷雾车及其改进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61,(7):33—34.10齐兆生.棉红蜘蛛及其防治·中国植物保护科学.科学出版社,1961,607—613.11齐兆生.使用药剂防治棉蚜的技术经验及其发展·中国植物保护科学.科学出版社,1961,593—606.12齐兆生.我国北部棉区棉铃虫的研究与防治·中国植物保护科学.科学出版社,1961,653—667.13齐兆生.棉虫化学防治中的几个问题及研究近况·1963年棉花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农业出版社,1965.14齐兆生.内吸剂处理棉籽的方式、方法、治蚜效果及对棉花生长影响的研究.植保科学实验资料汇编,1972,4—22.15齐兆生.应用多刺裸腹蚤测定内吸剂残留量.植保科学实验资料汇编,1972,23—27.16齐兆生.用药治“三树”作为内吸剂处理棉籽控制蚜害的辅助措施.植保科学实验资料汇编,1972,44—51.17齐兆生.“3911”拌种防治棉蚜.植保科技,1972,(2):1—7.18齐兆生.麦棉套作田玉米螟为害棉苗问题.植保科技,1972,(6):14—16.19齐兆生.棉铃虫对DDT的抗性鉴定和对抗性棉铃虫的防治.植保科技,1972,(6):10—14.20齐兆生.棉花害虫的发生、防治和研究概况.全国棉花品种选育和病虫防治科研协作会资料汇编,1973,105—110.21齐兆生.Control measures on the organo-phosphorus resistant cotton aphids,Abstracts of papers.Ⅸ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lant Protection,1979,938.22齐兆生.北部棉区主要棉虫的发生动态与防治.北方十六省农作物病虫测报训练斑教材,西北农学院出版,1978,265—279.23齐兆生等.除虫菊酯与杀虫脒混用的研究.植物保护,1983,9(3):16—17.24齐兆生.IPM of cotton pes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uideline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Cotton Pests,1983,14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