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一般都有专门的课题,不知你要哪方面的,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你在百度搜索出输入:数学论文或者某课题的数学论文,注意下面的相关搜索及更多相关搜索,你就会看到的。
后者的加“又”表示还需要上面的结论来做下面的条件,符合规范的
论文格式要求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正文之前(1)题目(2)作者(3)数学系 级 专业 班(4) 指导教师 名字空一行(5)摘要(中文)200字以内;(6)关键词3—5个空一行第二部分:正文(1)引言;(2)主要结论和必要的论证.(可分成若干节讨论)第三部分:参考文献:应依引用次序编号,注意书写的规范性.例1:[1]陈世明.一类半线性双调和方程的整体解,应用数学[J],1994,7(1):85—92说明:其中,[1]是文献出现的序号,陈世明是作者名,"一类半线性双调和方程的整体解"是论文的题目,"应用数学"是杂志的名称,[J]表示杂志,"1994,7:85—92"表示发表的年份,卷,期,页(起止)码.例2:[3]华罗庚.数论导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说明:其中,[3]是文献出现的序号,华罗庚是作者名,"数论导引"书的题目,其后加[M]表示这是一本书,"北京:科学出版社"表示出版地点和出版社,"1985"表示出版的年份.第四部分:英文部分(1)英文题目(2)作者姓名(拼音字母)(3)数学系 级 专业 班(4)指导教师 名字(3)英文摘要;(4)英文关键词.二,文字字体要求:用A4纸打印,其中(1)题目用2号宋体(粗);(2)小标题用4号黑体;(3)其他用5号宋体(中文)(英文用5号Times New Roman);(4)其他未说明的问题(如脚码,脚注等)按一般科技论文格式要求三,其他论文一律采用Word文档或Latex文档形式打印编排(尤其是符号,字母要用数学形态);要用统一的封面;在左侧装订.例文:活动片段展示: 我首先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师:小朋友们到野外秋游,带了三箱矿泉水,回来时只剩下一部分(黑板出现一箱9瓶,别外还有7瓶),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剩下的矿泉水有几瓶?请你们用小棒来代替矿泉水来数一数。 生1:我是1瓶1瓶地数……一共16瓶。 生2:我是2瓶2瓶数……一共16瓶。 生3:我是4瓶加5瓶加7瓶一共16瓶。 生4:我是先拿1瓶和9瓶合起来是10瓶,10瓶和6瓶合起来是16瓶。 (老师有意识地抽出各种数法的代表来比赛看谁数得快)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同时数一数老师这里一共有几朵花。(出示红花9朵,黄花8朵,分三组来数)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 教学反思 上面的教学片段,我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通过事先的设计一环一环、一层一层引着学生走,整个教学程序成了一部“教案剧”。而是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1、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明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数数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强加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实践、探索,发现,虽然有些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不是用很优化的方法,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3、使学生学会学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对方法的本质认识,即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旦把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铭刻于头脑中,那么不管他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将会使他受益终身。正是鉴于这样的认识,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空,让他们像从事科学研究那样经历:“操作----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到计算过程中的优化意识,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后继学习乃至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例文: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1、问题陈述2、模型假设3、模型的建立与求解4、模型验证5、结果分析6、提出新方案7、参考文献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三、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四、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五、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六、证明 角的和差倍分 1.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思路相同。 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七、证明线段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八、证明两角的不等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九、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十、证明四点共圆*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顶点共圆。 *2.外角等于内对角的四边形内接于圆。 *3.同底边等顶角的三角形的顶点共圆(顶角在底边的同侧)。 *4.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共圆。 *5.到顶点距离相等的各点共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您学习进步!
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以上是常见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当然有一些的题设计的很巧妙,往往需要我们在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一、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三、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四、证明两直线平行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五、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六、证明 角的和差倍分1.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思路相同。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 ∴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AD⊥BC”和“BD=CD”中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由于三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因为考试中的证明题要用符号语言来体现。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符号语言呢?在教学某一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文字语言),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翻译”。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定理时。首先,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这一定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性质,最后训练学生如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定理。这一定理的题设中,关键的两点即“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结论中的“相等”,又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如图), 题设中的“两点”可以这样用符号表示: ∠1=∠2,CD⊥AO, CE⊥BO, 结论中的“相等”可表示为:CD=CE 如果我们以后用到这一性质时,就可以这样写了: ∵∠1=∠2,CD⊥AO, CE⊥BO ∴CD=CE 三、理清思路,做到层次分明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证明题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证明某一结论,假设需要通过两步“同等身份”的推理,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个别学生在证明时,往往两步的推理互相穿插,第一步证明的推理在第二步中有出现,第二步的推理在第一步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思路不清,条理不清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书写过程之前,思路不清、层次不分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细细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书写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如图)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CE∥BD。 求证:四边形OBEC是菱形。 针对这一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个题目只要证明“两大块”就行了,即证“OB=OC”和“四边形OBEC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两大块”又分别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就可以了。当然,这“两大块”的证明不分先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在书写时就不会出现证明“OB=OC”时出现“BE∥AC”这样的“不速之客”了。 四、掌握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使用。那么我们在证明某一结论时,到底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哪一种呢?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进行决定。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分析法也可以,综合法也可以,都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找到“突破点”。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反思,灵活掌握上述的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五、多鼓励学生 刚刚学习几何证明题书写的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不理想的推理步骤要不断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多领悟多反思一下。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去这方面的信心,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总之,对学生几何证明题书写的教学,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书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书写过程。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当你面对一道题用正向思维思索无果之后,可以考虑从结论入手:证明这个结论需要什么前提,这个前提可以如何通过已知条件获得,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反证思维。反证法是从反方向证明的证明方法,当论题从正面不容易或不能得到证明时,就需要运用反证法。首先提出反论题,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以原论题的`结论的否定为结论,然后按照推理规则进行推演,证明反论题的虚假,从而证明原论题是真的。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读几何证明题要准确地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证明的答案,并将重要的信息标记在图中,一目了然地看懂整道题。
2、添加辅助线。有的几何证明题目从已知条件和图形无法建立已知和求证的联系,此时我们可以考虑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我们进行解题。
3、书写证明过程。有些同学平时练习时总是偷懒不写证明过程,导致考试时老是丢分。书写证明过程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一定要严谨,“∵”和“∴”尤其不能写错。
数学小论文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708字
从定义证明:直二面角所对的2个半平面互相垂直。线面推面面: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平面相互垂直2的推论:一个平面引一垂线,平行另一平面,则两平面相互垂直线线推面面其一:两个平面分别引垂线,如果两垂线垂直,则两平面相互垂直线线推面面其二:一个平面引垂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内2个交线垂直,则两平面互相垂直从面面平行推垂直,两个面相互垂直,第三个面和其中一个面平行,则第三个面和另一个面垂直求出其中一个面的法向量,在另一个面内如有现成平行于该法向量的向量,则秒证【向量法推荐】过两平面的交线任意引2条垂线,证明这两条垂线上的非0向量点乘为0【向量法推荐】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证明它们点乘为0【计算量大,万不得已才用!】
证明:已知直线L1 L22相交于O点且都与直线L垂直,L3是L1 L2所在平面内任意1条不与L1 L2重合或平行的直线(重合或平行直接可得它与L1平行) 在L3上取E、F令OE=OF, 分别过E、F作ED、FB交L2于D、B (令OD=OB)则⊿OED ≌⊿ OFB (SAS) 延长DE、BF分别交L1于A、C 则⊿OEA≌⊿OFC(ASA)(注意角AEO与角CFO的补角相等所以它们相等). 所以OA=OC,所以⊿OAD≌⊿OBC(SAS)所以AD=CB 因为L3垂直于L1 L2所以MA=MC,MD=MB 所以⊿MAD≌⊿MCD(SSS)所以 角MAE= 角MCF 所以⊿MAE≌⊿MCF(SAS) 所以ME=MF,所以⊿MOE≌⊿MOF(SSS),所以角MOE=角MOF 又因为 角MOE与 角MOF互补,所以角MOE=角MOF=90度,即L⊥L3
证明格式:题目,二号,方正小标宋或黑体;正文,三号,仿宋。
上3,下2.5,左2.6,右2.6。
证明格式要求:
1、题目:二号字,字体是方正小标宋或黑体,一般把所要证明的主要内容作为标题。如"关于×受贿情况的证明。"不要只写"证明材料"或"证明信"、"证明书",因为这会给对方单位以后查找、使用这些材料带来不便。
2、正文:三号字,字体仿宋。应把需要证明的有关人员或事件的真实情况写清楚。如系调查证明材料,还可以提供有关调查线索。
3、署名:证明材料写好后,要将提供证明材料的单位全称或个人姓名写在证明材料的右下方,并注明证明的日期。
4、全文格式:上3、下2.5、左2.6、右2.6。
1、第五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2、第五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3、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1)意义是真实的。
(2)不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
4、第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法律对具体形式有规定的,适用法律。
5、第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具有法律约束力。非依法或者未经对方同意,行为人不得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6、第五十八条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论文格式要求如下:
1、字体:黑体,加粗,三号。
行距:单倍行距。
段前:24磅。
段后:18磅。
对齐方式:居中对齐。
大纲级别:正文文本。
2、关键词的格式:黑体,常规,小四。
关键词内容的格式:宋体,常规,小四。
3、目录:黑体,加粗,三号。
前言和一级提纲:黑体,常规,四号。
二级提纲:
字体:宋体,常规,小四。
首行缩进:2字符。
三级提纲。
字体:宋体,常规,小四。
首行缩进:4字符。
段落:单倍行距。
4、前言(中间空四格)。
字体:黑体,常规,三号。
段落:单倍行距。
5、一级提纲。
字体:黑体,加粗,三号。
段落:对齐方式:居中对齐。
段前:24磅。
段后:18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1级提纲。
6、二级提纲。
字体:宋体,加粗,四号。
段落: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段前:24磅。
段后:6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2级提纲。
7、三级提纲。
字体:黑体,常规,小四。
段落: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段前:12磅。
段后:6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3级提纲。
8、正文内容。
字体:宋体,常规,小四。
段落: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段前:0磅。
段后:0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正文文本。
表格和图。
内容:宋体,常规,小四。
标题:黑体,常规,五号。
9、参考文献。
标题:与一级提纲格式一致。
字体:宋体,常规,小四。
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段前:0磅。
段后:0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一级提纲。
10、页眉和页脚。
奇数页:
页眉:论文题目。
页脚:页码在右下角。
偶数页:
页脚:页码在左下角。
我又询问了上次的舍友,发现他竟然不会修改毕业论文格式,那我只好写篇文章啦。(样本量为1,不会概率100%,证明很有必要) 本文分两个部分,首先是整体格式设定,还没开始写的值得一看,会在后续调整中方便许多。 第二部分是格式问题修改,我现在经手过的问题都在在第二部分改正,如果有没包含到的欢迎随时问我。 现在解决了6个问题,我会随时补充,可以私聊告诉我。 第一部分:论文格式设定 每一级标题的设置用样式会很方便,这个内容建议在开始写之前设置好。 首先右键“标题1”,设置1级标题的样式,即大标题。选择“修改”。会看到如下界面设置黑体,4号,不加粗,在左下角格式中选段落,设置1.5倍行距,前后缩进0。一级标题就设置好了,这个时候数字的格式还不是Times New Roman,但是不急,后面统一改。 我们同理设置二级标题和正文格式即可,设置好了再输入论文事倍功半!如同,格式就完成了。 下一步是自动目录 在引用中选最左边的目录,选择自动目录,就会生成如下目录再手动调一下格式就可以了,自动目录的好处是可以自动更新,自动生成,如果内容很多就很方便。 对了,由于目录页数是从正文开始的 ,所以要在正文前插入一个分节符。 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论文格式问题处理。 1.数字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ctrl+H打开替换, 左下角更多点开后,格式中选择西文字体格式为Times New Roman,特殊格式在查找内容中插入任意数字/任意英文即可。 2.三线表 全选表格,在表格工具-设计-边框中选择:无边框,添加上框线、下框线,选择第一行,添加下框线。 结果如下: 3.复制来的论文不听话 在写论文的时候,难免引用很多别人的论文内容,这个时候复制来的内容很奇怪,如下解决方法是在图中位置半角-全角转换即可 4.论文引用问题 首先是论文很多如何引用,打开知网 选择所有你要引用的论文,选择导出与分析,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导出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会发现[1]这种序号要去掉,方法是替换中:[^#]替换为啥都没有,[^#^#]替换为啥都没有,就可以了。 5.论文排序 格式要求论文按照字母排序,且中国的在前面,也很简单。 全选参考文献, 点击排序就可以了。 6.表格跨页 有时候表格要横跨两页,这个时候全选表格,在表格属性中选择允许跨页断行。 7.有待补充
证明格式是书写证明书和证明信时必备的一个标准格式,只有格式标准,证明信的内容和合法性才能够成立,同时写好一篇证明是关系到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的`,下面就带大家来看看证明的标准格式是怎样的吧!
证明标准格式
篇一 在读证明
证 明
兹证明ⅹⅹⅹ,学号:ⅹⅹⅹⅹ,女/男,出生年月:ⅹⅹⅹⅹ年ⅹⅹ月ⅹⅹ日。
现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ⅹⅹⅹⅹ专业,学制ⅹ年,现为ⅹ科ⅹ年级学生。
我校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可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特此证明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
(时间)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篇二 学生毕业证明
证 明
XXX同学系我院XXXX专业学生,学号: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XX,该生在我院就学期间表现良好,担任过XXX学生干部,获得过XXX荣誉,如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将于2009年7月毕业,获得毕业证,学位证书,特此证明!
交通学院
X年X月X日
篇三 工作证明
兹证明 (中文名 ),护照号 ,为我单位 部门在编员工,担任职务 ,任职 年,从 年 月加入我公司,至今在职。
本单位证明该员工工作的真实性,但不承担任何担保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及盖章
20 年 月 日
篇四 工作及工资证明
XXX系我单位XXXXX(职位)。
XXX月工资收入合计约7000元/月。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XXXXXXXXX
20xx年 月 日
格式可以这样写:XX系XX同学论文XXX(题目、作者)现已被XX学报录用,将于XXXX(日期)见刊发表,特此证明。
证明材料可以简单理解为,要表明或判断某一事物的真伪必须借助于某一特定的载体。(1)单位证明信格式:证明居中,二号黑色加粗字体另起一行,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在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期间,在我校任教,担任某职,爱岗敬业,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同事、家长和学生的好评。另起一行,特此证明。另起一行,右靠齐,校名另起一行,右靠齐,年月日盖学校公章:压年盖月(2)如何写作证明信证明信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标题。“证明信”,写在第—行正中位置。第二部分,正文。开头顶格写送达机关名称;接着写要证实的具体事实,说明材料来源等。 第三部分,结束语。一般用“特此证明”。有的开头没写送达机关名称的,可用“此致XX单位”。第四部分,落款。证明制发机关、日期,加盖公章。总的说来,证明信的写作要实事求是,简明扼要,要有明确的结论,用词证明材料格式范文篇一:XXX大学:XXX同志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在我院工作,曾任基础部主任。该同志工作认真负责,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志,成绩突出,xx年、xx年两次被评为我院先进工作者。 特此证明。XX学院(盖章)证明材料格式范文篇二:工作证明兹证明________是我公司员工,在________ 部门任________职务。特此证明。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公司名称:宿迁分公司盖 章:日 期:______年___月___日证明材料格式范文篇三:收入证明兹有我公司 _____员工,身份证号码:_____ ,在我司工作 _____年,任职 _____部门 _____(职位),年收入为人民币_____ 元。特此证明!本单位承诺本证明是真实的,正确的,仅限于申请办理信用卡事宜。(加盖公章)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