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研究孙犁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孙犁论文

孙犁(1913.4.6-2002.7.11)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编辑本段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编辑本段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编辑本段著作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编辑本段散文 《识字班》 《第一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 《三烈士事略并后记 》 《塔记 》 《王凤岗坑杀抗属》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 《张秋阁 》 《光复唐官屯之战》 《学习》 《宿舍》 《节约》 《小刘庄》 《挂甲寺渡口 》 《厂景 》 《访旧 》 《婚俗》 《一天日记》 《回忆沙可夫同志》 《黄鹂 》 《石子 》 《善暗室纪年》序 《伙伴的回忆》 《服装的故事》 《悼画家马达》 《删去的文字》 《童年漫忆》 《谈赵树理》 《谈柳宗元》 《吃粥有感》 《红楼梦》杂说 《方纪散文集》序 《书的梦》 《画的梦》 《戏的梦》 《夜思》 《悼念李季同志》 《乡里旧闻

孙犁(1913.4.6-2002.7.11)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编辑本段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编辑本段著作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编辑本段散文 《识字班》 《第一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 《三烈士事略并后记 》 《塔记 》 《王凤岗坑杀抗属》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 《张秋阁 》 《光复唐官屯之战》 《学习》 《宿舍》 《节约》 《小刘庄》 《挂甲寺渡口 》 《厂景 》 《访旧 》 《婚俗》 《一天日记》 《回忆沙可夫同志》 《黄鹂 》 《石子 》 《善暗室纪年》序 《伙伴的回忆》 《服装的故事》 《悼画家马达》 《删去的文字》 《童年漫忆》 《谈赵树理》 《谈柳宗元》 《吃粥有感》 《红楼梦》杂说 《方纪散文集》序 《书的梦》 《画的梦》 《戏的梦》 《夜思》 《悼念李季同志》 《乡里旧闻》 《同口旧事》 《新年悬旧照》 《报纸的故事》 《亡人逸事》 《芸斋琐谈》 《母亲的记忆》 《青春余梦》 《芸斋梦余》 《猫鼠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 报纸的故事(作者:孙犁)(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和对文学、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学习心理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方法:提纲导读法(具体内容参考“预习自主作业单”) 六、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两遍,画出优美词句。 2、查字典或词典,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学无术 不屑一顾 异想天开 责难之词 无微不至 3、选择上面的词语2个,写几句话。 4、再读课文,写出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何等) 5、你能画找出文中几处心理描写的地方吗?画起来后,好好读一读,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感悟心理描写的作用。 (如: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6、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简要回答: (1)“我”为什么一定要订阅《大公报》? (2)“我”怎样裱糊房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用心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7、质疑问难,交流研讨。 编辑本段孙犁战争题材作品风格介绍 读孙犁的作品,最早是从小说开始的。给我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地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那时最爱读的是《芦花荡》和《荷花淀》,至今一闭眼,便浮现出朦胧迷离的月光下,听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传神的细节哟! 也许是年龄小、阅历浅吧,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奇崛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这时,爱其散文胜爱小说,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钟情不已。《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还是咏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孙犁先生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正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才能长期以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课文《芦花荡》原文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②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③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回答者: hdjfd - 魔法学徒 一级 11-8 13:06孙犁(1913.4.6-2002.7.11)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编辑本段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编辑本段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编辑本段著作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

孙犁毕业论文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是一位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编辑。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度春荒》。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 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在育德中学,阅读的条件好了,孙犁在课外读了大量东西。他读报纸,主要读副刊。《大公报》副刊有《文艺》,《申报》有《自由谈》。前者由沈从文主编,多登小说类文艺创作;后者由黎烈文主编,多登杂文时评,当时以鲁迅的文章为多。他读杂志,如《小说月报》、《现代》、《北斗》、《读书杂志》、《中学生》、《申报月刊》等,以文艺作品为主,但也喜欢读其他方面的文章。他也读了许多书,如《政治学批判》、《生物学精义》、《浮生六记》、《中国文化史》、《欧洲文学史》、《文学概论》、《词诠》以及陈独秀、胡适、鲁迅、冰心、废名的作品。还读翻译小说,后来专读左翼作家和苏联作家小说。在读的同时,他开始写。先是有些作文,也有小说,甚至有一篇是剧本,发表在《育德月刊》上。但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发表作品,还是高中毕业的那一年。那是一篇论文:《〈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发表在《中学生》月刊。他得了两元钱的书券,用这钱向开明书店买了一本《子夜》初版本,是花布面道林纸精装本。高中毕业后,父亲托人代他谋得北平市政府工务局一雇员职,孙犁就职后,不能适应,屡请假,后被免职。他虽有靠写作维持生活的雄心壮志,无奈一年中多次投稿,仅在《大公报》副刊上发表了一首诗《我决定了》和一篇文章《北平的地台戏》。靠投稿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再找工作,曾到象鼻子中坑小学当过事务员,月薪十八元。工资既低,工作又无趣,加上周围的环境人物庸俗猥琐,与他的志向格格不入。晚饭后,他常一人到住房后面的操场,坐在双杠上,望着灰色的墙和一尘不染的天空,感到绝望。后来索性辞了职,回到了家乡。家乡照样无趣。父亲供他上学到高中毕业,当时是很高的学历,并不是让他回家务农的。于是,他每天手不释卷,练习作文。但投了稿,却看不到投去稿的报纸,是让人苦恼的。加上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就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近乎于一种幻想。何况他想要订的,不是一种小报,而是一份大报,有名的《大公报》。别说村里,恐怕整个镇上,也没人订过这份报纸。他先把这个念头和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妻子说:“你去订吧。”“我没有钱。”“要多少钱?”“订一月,要三块钱。”“啊!”“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谈话无法继续下去了。尤其是最后那句话,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其实,他知道妻子是有些钱的,最少有十五块钱,是结婚之日的“拜钱”。他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是见过世面的,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孙犁对于书籍、报章,欣赏的起点很高,是取法乎上的。《小实报》是北平出版的一份低级市民小报,属于他不屑一顾之类。他没说话,退了出去。爱子心切的父亲,晚上又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晌多粜一斗麦子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他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去取的,但过了不久,居然有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他送报了。那人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小村,骑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来到孙家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他手上,上下打量他几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于是,孙犁坐在柴草上,读社论、读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连广告,都一字不漏地读完,然后,将报纸珍重地叠好,放到屋里去。

孙犁学术论文集

孙犁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33年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到北平流浪,为了谋生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 l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著作书目: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孙犁评论集》《孙犁评论集续编》《孙犁研究专集》《论孙犁的文学道路》《孙犁的艺术风格》《荷塘记盛》《孙犁传》《孙犁的艺术风格》《孙犁》《孙犁研究论文集》《孙犁小说论》《晚年孙犁研究》《孙犁研究散论》《孙犁作品欣赏》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畔。

关于序布衣我父亲孙犁论文范文

父亲2020最新作文【5篇】

说起“父亲”这个词,有多少人脑子浮现的是高大伟岸的身躯和一张严肃、不苟言笑还带着沧桑的面孔?我的父亲则不然,他带给我更多的印象是淡淡的笑容。今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父亲作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父亲作文1

或许,我常常是有些忽略了父亲。因为在我心中,与其说他是父亲,不如说它是朋友。直到——那一夜。

墙上挂钟的时针还在不停的旋转着,却没有发出半点声响。抬头望去,夜已经深了。我伸了伸懒腰,屋外,传来父亲的声音:

“不早了,快点洗洗睡吧。”

我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却硬是等到写完了那一科才匆匆洗漱睡觉。

回到床上,不经意撇到墙上的时钟。时针和分针正静静地停泊在十和十一之间,唯有秒针还在不知疲倦的游走。嗬,马上十一点了?!这么晚了!我的心中不禁有了些惊讶。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是毫无睡意。突然,一丝细微的声响传入我的耳际。然后,是轻轻的脚步声。

我急忙老老实实的躺着,装作已经睡着。可眼睛,却是微微张开,注视着那扇门。

很轻的,很轻的,那扇门,被轻轻地打开了。一缕光,柔柔的,一点,一点在扩张,给地板镀上了一层金光。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缝中,是父亲!

他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站在那,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像。可我,却能感受的那一丝暖意。在哪暖暖的目光的沐浴下,我竟就那样悄然入睡了。

梦里,曾经的记忆:我生病时,他焦急的脸庞;我受伤时,他担心,却又小心翼翼的给我的伤口抹药的面容……想幻灯片似得,在脑海里一一闪过。最后久久停留直至我醒来的,是那副在黑暗中凝望的面孔……

父亲作文2

你的父亲可以是你的守护神,你的好朋友,我的父亲不一样。

我印象中的父亲从很早以前就是这样一个——爱玩游戏、幽默搞笑、很疼爱我的一个人。曾经我似乎没怎么关注过他,时至今日我才感叹它是多么好的一个父亲啊!

记得那时,我就觉得他的作息太“规律”了!每天除了吃饭工作,就是玩他那当时珍贵的电脑,不过我倒是不介意,毕竟那是的我还很喜欢他玩游戏,虽然母亲天天责骂。但是让小伙伴们羡慕我有一个游戏高手的爸爸,感觉还可以!看着父亲如神的操作,次次胜利,我也激动万分!

还有点缺陷的他,还很爱抽烟喝酒。我到北京那年,父亲正被香烟的”尼古丁“和酒精迷惑。母亲在他偷偷买烟抽、买酒喝时,那种闹剧令我早早明白了什么叫”妻管严“!不过那时这也很好玩嘛!

除了不着调的特点以外,我的父亲还是很孝顺!我的奶奶有多个孩子,但大都出嫁、外地务工了,所以家里还是她一个人!But,我的父亲意识到了这一点,每逢可以回来的时候他就回去。也正因此我早早地学会了孝顺的含义!

他的特点我记不起,因为我从未关注过。说来奇怪,我们在一起了6、7年。我居然没关注过,是我太不懂事,还是把他当成……

父亲作文3

接近黄昏,细雨绵绵,父亲的朋友邀我们家出去吃饭,十六日的满月被乌云遮挡。心中却有一轮不曾残缺的满月。父亲辞职了,当朋友问起他的近况,父亲并未说太多。脸上却挤出一丝微笑,我猜不透父亲的笑。父亲不太爱喝酒,但多年朋友,在一起总要喝上几杯。我在那表现并不太自然,而且我不认识,也没见过他们。只是依照父亲所说的礼貌来对待。父亲喝上一小杯酒就会脸红,而脸红就会笑着聊起天。母亲常说父亲喝醉酒就会说胡话,我并没有见过父亲喝醉的样子。他说:“我前几天辞职了,外面的事比较烦,今年还要继续努力工作。”他朋友笑了笑说:“哪要那么努力去工作,拼这拼那,不要太烦,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等等一些安慰的话。父亲似乎在想一些心事,他说:“并不是我想去拼,我也想在家,可是我现在唯一就是希望将我儿子培养出来,我得坚持两年半,等两年半之后,那就是我的好日子……”“我有时候也想歇歇,看看孩子,周末没事多陪陪他,和他吃几顿饭,等我老了也难得陪着,可是我不能歇着……”心中仿佛隐隐在作痛,似乎从心里发麻到全身,鼻酸,眼泪也止不住,但是我不能流泪,我转过脸,迅速把泪拭干。父亲接着说着:“我不想让他妈妈在外面工作,想让他妈妈多陪陪他,不要太孤独,或许等着两年半过去,等他读大学,转眼间家里也清净,也就没人了,两年半,这是无论如何要坚持的。”我的心不停颤动着,眼泪忍不住再一次涌出,仿佛句句话都让我揪心。离开了这,细雨依旧绵绵。不同的是天空好像挂上一轮不曾残缺的满月。或许以后,就像歌词说唱:“当你老了我要为你唱起这首心里的歌”

父亲作文4

在我经历了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品尝了不同生活滋味后,我对父亲的称呼也随之改变。

小时候,我把父亲叫“大”,“大”是我的玩伴。每至闲季或茶余饭后,我经常拉着“大”的手和我玩,他充当“孩子头”,在故乡的老屋里似乎还残留着我们兴高采烈地“玩”着的气息,门前粗壮的老榆树上似乎还保留着我们的玩笑声,村外荒野中似乎还残留着我们奔跑过的脚印。

“大”有时也给我讲故事,读儿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那样伟大,那样随和,他知道的很多,他的故事三汽车也拉不完,他认识的字几间房也装不下。

后来,我把父亲叫“爸”。他对我的学业很关心,但从不强求。“爸”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了。那时我还小,不知“爸”为何那样忧郁。后来我才知道是家境不好的缘故。但他并不为此而把怒气发泄到我们身上。“爸”很疼爱我这个唯一的儿子,他喜欢用粗糙的大手捏我的脸蛋,拧我的耳朵。我疼得哭出声时,他却呵呵地笑。从他的笑声中我依稀地看到,不知何时他的额头爬上了几道浅浅的皱纹,他的头发也渐渐稀疏了,好像麦田中透出点点的土色。

我上了初中,每个周六放学回家时,他总是在庄边等着我,我也一直很想念他。我学了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我对父亲的称呼在作文上也变成了“父亲”,也联想起了他的背影:破旧的中山服、灰白的帽子、半驼的背与来回摆动的胳膊显得极不协调,脚永远撇得那样的开。

再以后,父亲变了,彻底地变了,在我做错事后开始对我凶起来,以前民主的父亲开始专制起来。但我确信一点,他对我的爱没有变。可我还是尽量躲避他,讨厌他成天的唠叨,我和父亲逐渐变得隔膜起来。

有一次我鼓足勇气对父亲说:“爸,别再给我钱了,我不想念书了。”父亲听后深陷的眼睛射出两把剑,刺得我眼睛发痛,我再也不敢正视他。父亲一气之下,顺手拿了一根棒朝我腿上抡去,棒断了。但我并没有躲,我希望挨父亲的打,不然我无奈的心会变得支离破碎。我想,这样也会让他的心好受一些。

岁月无情地流失,历经沧桑和风雨的父亲显得老了。时光夺去了他光华的容颜,枯干了他润泽的头发,平添给他满脸的沟痕,刻上了满手榆树皮样的老茧。但做儿子的我再也没有给过他一丝精神上的安慰,连一次满意的微笑都没给过。这给我心里留下了久久的不安与可悲。

我的老父亲,给了我一生领略不完的生活滋味。我喜欢“大”给我讲的故事,我爱“爸”疼爱儿子的粗鲁的动作,我永远铭记“父亲”抽醒我的一棒。他的故事是我一生读不完的《圣经》。

父亲作文5

从我们踏入学堂开始,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便是“坚强”“严厉”,这些词好像成了父亲的铭牌,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一览无遗。

曾经一度我也认为我的父亲是这样一个人,不喜欢与我们说笑,考试不及格就抄起衣架揍,事情没办好又是劈头盖脸一顿说教。曾经我也一度讨厌我的父亲,我认为他不够善解人意,凭什么别的小朋友做不到的事我就得做到,凭什么我说了一句脏话就得被打骂,凭什么我一点小事没做好就要被拿来当反面教材。

于是,我开始不愿意理他,我不愿意理会这个只会对我严格要求的男人,不愿意理会这个不苟言笑的男人,不愿意理会这个从小逼我背诵那些生涩古诗词的男人。

我在不愿意理会和不愿意妥协的时候,也忽略了父亲头上的头发也开始脱落得所剩无几,也忘记了曾经那个用粗糙的手牵着我走过十几年光阴的父亲,在时光的打磨下我也逐渐习惯了父亲的好,也开始厌倦父亲的说教,

我自以为从没感受过父爱,其实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他的爱从不喧哗,从不铺张——甚至难以让人察觉,他的爱是隐晦的,隐晦得别人的一点点好就能把他的爱从我的心头盖过去。他的爱也是奢侈的,但我却能轻而易举得到还不懂珍惜。

无数个夜晚里,他会蹑手蹑脚来到我床前,会看我的功课表给我提醒要带的书和学习用品,会把第二天的早餐钱压在书下,会用他笨拙的动作给我掖好被子,虽然常被他掖的被子闷得透不过气儿,但心里也还是充满了感激和温暖。

每次吵架都是父亲用一些举动告诉我他妥协了。那时的我也觉得自己像个赢家,现在看来,才是最大的失败。于是我先他一步妥协了,我去了父亲常去的公园,带上了他忘了的保温杯,那些说不出道不明的思绪填满了我的心,我只想等他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谢谢你,我的父亲。

我以我父亲为荣。他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形象。所以他的衣着十分整齐。他曾说过:“一个人的形象代表一个人的品质”。今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我的父亲作文,仅供参考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父亲:篇1

父亲的背驮了

已驮不动太多的烈日和严寒

父亲的肩斜了

却仍挑着那卸不下的担子

眼角的皱纹多了

刚毅的面容经不起岁月的雕刻

父亲那澄澈而深邃的眼睛

究竟埋藏着多少人生阅历

父亲那浓密而健康的韧发

为何过早的蓬松、斑白

又有谁为父亲操劳的白发有过感伤

尘世间父爱如山

父亲那粗糙的强有力的大手

牵起了我稚嫩的小手

使我不会再人生旅途中迷茫—孤零—堕落

即使双腿有时会不自然的颤抖

却仍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着

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

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

父亲喜欢用抽烟来消除乏累

闲暇之余,看着满车的蔬菜,又看看身后的儿子

前者是今天的收成后者是今生的希望

知子莫若父

唠叨?有谁懂老人心

一向省吃俭用的父亲

他愿为正上学的儿子“大方”几次

而“大方”代价是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时间、精力

父亲默默的付出着

生活上的艰辛他不会轻易地向儿子吭一声

他只会与家人共享艰辛过后的甘甜

父亲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意

伟大的父爱不是母爱的滴滴甘露

却是担起一家幸福的力量之源

我的父亲:篇2

我的老爸长着浓眉大眼,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大大的眼睛,温暖而又显得炯炯有神。他的皮肤黑黑的,粗糙而有弹性。脸上长满了刺人而又显得很有安全感的胡子。不高也不矮刚好1.75米的个子,身材同样也很苗条连老妈都很羡慕他。这就是我老爸的样子,不要嫌他太丑呕!

在家里老爸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

我的老爸同样也是一个严父。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和弟弟身上,所以对我们的学习成绩把得很紧,每科都不可以下90分。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我考的79分,当我看见这个成绩的时候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平常都是考90分以上的,这回怎么考的这么低。生怕让爸爸看到这个分数。脑袋里像过课文一样一遍一遍过着爸爸知道这个分数后生气和失望的样子。但是回到家里爸爸并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和温柔的鼓励我,让我下次考好一点。

爸爸妈妈每天的辛苦的干活,就是因为让我有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和好的学习条件。所以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

我的父亲:篇3

我有一个慈祥的父亲,他长的浓眉大眼,很英俊。

以前,父亲对我很好,经常陪我玩,总是对我笑,非常喜欢我,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我非常非常的幸福。

过了很长时间,父亲对我有的时候笑,有时不闻不问,也很少回家,总是在外面跑,说什么要挣钱。我很想念他,有时候忍不住还要掉眼泪,我总是想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我的幸福慢慢消失了。

有时,父亲回到家,甚至对我不说话,转一圈就走了。我很难过,父亲怎么变成这样了,我疑惑不解。

有一次,父亲在外面跑,都半夜了,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我的爷爷骑着自行车满街找他,我眼泪汪汪,心里非常难过,爷爷都老了。我心里一直想着,爸爸你回来吧!爷爷找你都找累了。后来爸爸和爷爷一起回来了,我恨不得不理父亲,再也不和他说话了,我蒙在被子里默默的睡去。

我很想念我以前的父亲,真希望有个魔法师能把他变回来,我的父亲,请你不要这样了!

我的父亲:篇4

自从我懂事以来,就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护。当然,也受到了他们的不少的影响。是爷爷?是奶奶?都不是,是哪个幽默/风趣,待人慈祥,嘴角边常挂着一丝笑容的父亲。

父亲非常注重我的字。从小就给我买字帖让我练子,写字要一笔一画的。虽然他不要求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他教育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作任何事都不能马虎/敷衍才行。父亲常对我说,他我小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卖东西了。每当听了这些话,我便会默默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

父亲还时常对我说:“做人要城市,待人要宽厚,不欺别人,处事要要负责`公正不要太过于霸道。”

有一天,父亲载我到街上,我遇见了一位同学,他远远向我走来,给我打招呼,而我却没有回答。爸爸看到了,对我说:“不论在什么地方,遇到认识的人,都要打招呼一表示问候,况且是人家先向你打招呼的。”我听了,赶紧回过头向那人打了招呼。

父亲的金玉良言,在我心中默默得激励着我,有这洋的父亲真幸运,我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的父亲:篇5

我的父亲是一名风水师,生活中我还算是个衣食无忧的孩子,爸爸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可我也很苦恼,爸爸,是爸爸,我是我,可为什么总人要拿我和他做比较呢?我不喜欢爸爸这项工作,因为爸爸总是,出门在外,没有时间,来陪我。

一眨眼,我16岁了,爸爸总逼着我做那些,这些。我烦透了,我总是说着言不由衷,硬着头皮,跟他学,因为我觉得学风水不光彩,爸爸叫我背一本书,书名叫《入地眼》限我半个月的时间把它背下来,我想说,爸爸您知道儿子我想干什么吗?您知道儿子的兴趣是什么吗?你一点也不了解我!当我看见爸爸满脸的汗水时,我又把我的心声咽的下去。过了十多年,我的日子过的好,这些都是当初严厉的父亲给我,要不是他当初对我那么严厉,我今天日子也不会过的那么幸福,谢谢你!我有一个严厉的父亲!虽然父亲是那么的严厉,但他对我的爱是存在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们,无论你们的父母亲,以后对你们怎样?记住其实他们是爱你的。

这就是我的父亲,不善于表达的他。

我的父亲:篇6

我的爸爸中等个儿,国子脸,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高高的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智商还不差。他还有点儿胖,妈妈玩笑说,爸爸有个“脾酒肚”,里面有个快要降生的“宝宝”。

爸爸是个“烟鬼”,一天大概要吃10枝左右。有一天,我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业,突然飘来了一阵“白雾”,把我呛得很难受,这个创造白雾的人当然是我的“烟鬼”爸爸了,我急忙跑过去对他说:“爸爸,抽烟对身体不好,你少抽一点或不要抽了!”爸爸听了,到别得地方去抽了,你看,他是不是“烟鬼”?

他有两只特别的眼睛,左眼观察我写作业,右眼看电视。说到眼睛,他平时总是苦口婆心地反复叮咛我:“女儿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定要保护好哟。可别像爸爸,把眼睛搞近视了。你可知道,近视眼很不方便哟!”在他的唠叨下,我的用眼习惯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很喜欢笑,笑起来的模样简直帅呆了;当然有时也发火,怒气冲天的模样很吓人。

我爱我的爸爸!

我的父亲:篇7

每个人的父亲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很爱自己的儿女的。为了自己的儿女,他们不惜牺牲一切,甚至他们自己,而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

我的父亲,长着一双大眼睛,眼睛上长着粗浓的眉毛,眼睛下边的一大大的,扁扁的,看起来特别可爱,父亲的嘴巴有点大,耳朵也有点大。父亲笑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和蔼。

我的父亲今年三十六岁了,但从父亲的外表看起来,父亲就像一位已经四十多岁的人了,但在我眼里,父亲永远都是那么年轻。

我的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个个都有些胆战心惊的,虽然这样,但在我眼里,父亲依然是那么的和蔼,那么的慈祥。

我的父亲,为了我们的学习,不怕风吹雨打,不怕烈日当头,日夜奔波。父亲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我们姐弟三个都能考上好学校,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我们决定从此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完成父亲的心愿。

我的父亲,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是忘不了给我们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我的父亲!我那辛苦的父亲!我那慈祥的父亲!我爱你!!!

孙悟空研究论文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的很多情节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的孙悟空形象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对于这一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了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表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版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天宫众神和如来佛祖被看做是统治阶级的代表,有意无意地突出了“造反有理”的主题,这在建国以来关于《西游记》的一些文艺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样来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笔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其实这部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孙悟空这一形象,还应该有着更加深刻丰富的含义,当然,孙悟空是这部小说的一号主人公,它的形象至关重要。在它身上,有人性的刻画,但这是历经磨难逐步形成的,其早期,则更多的是兽性和妖性。那么,悟空的这种兽性和妖性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脱却的,《西游记》中有着充分的展现。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丰满和完善的。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妖性出现之前 孙悟空这一形象本身就很复杂。它是一块仙石所产的石卵而化作的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这说明它本身就是一个动物,与其他兽类无异。书中在这里特别提到“禽有禽言,兽有兽语”来形容它与众猴的谈话,更证实了这一点。当然。此时它还是一个出身奇异的动物,在花果山中占山为王,与众猴同处,这时还没有显露出它的妖性。但书中提到“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能活“三五百载”而不死,证明它又不是普通的猴子,有着妖性产生的先天条件,遇到一定时机就会转化为妖魔。 孙悟空在花果山这三五百载,《西游记》中并未详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段时期内它与其他兽类无异,过着同样的生活。本来,求生是任何动物的本能,所以,书中接下来写孙悟空“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其忧虑可见一斑,但孙悟空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逆来顺受,坐等死亡,而是积极地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得知佛、仙与神圣三者能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渺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之生,常躲过阎君之难。’”“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 次日,悟空便辞别众猴漂洋过海,寻访三者。此行意义非同小可,惟此,造就了悟空的妖性;惟此,才有了后来的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一系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情节。 二、妖性的产生 悟空历经艰险,终于如愿以偿地拜在了神仙须菩提祖师门下学艺。初始,祖师问悟空姓什么,悟空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当然是悟空误会了师祖的意思,但也可以看到它此时的确无性,更遑论妖性了。悟空的妖性究竟出现于何时呢?应该是在它在学艺的过程中。师祖擅长的本领很多,“‘道’ 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成正果”,这些高深的本领悟空都未学,只学了所谓的“长生妙道”和七十二变以及斤斗云等。这些皆非正果,只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悟空由此误入歧途,雕虫小技筑就其妖性。应该说,师祖对此是负有责任的也可以说,这个妖性的悟空是师祖刻意造就的。日后悟空的妖行均在师祖的预料之中。下例可以为证:一日,师兄弟们闲聊时让悟空演练所学的绝技,“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恰巧被师祖看到,执意要悟空离去,并说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由此可见,孙悟空的妖性是在其向须菩提师祖学艺之中产生的。 三、妖性的发展及其高潮 孙悟空的妖性产生于其学艺过程中。悟空被逐后的遭遇及其所作所为展现了其妖性的本质特征,这是其妖性的发展阶段。学艺回来以后悟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其他妖怪手中重新夺回花果山,继续占山为王。此时的猴王今非昔比,再没有了往日的纯真,反而增添了无限的本领。凭借这些本领,去龙宫强索金箍棒,去地府勾销生死簿,且都如愿以偿,这使得其妖性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化,并最终导致了大闹天宫以及以后一系列事件,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其妖性发展及其高潮的时期。 对于大闹天宫。以往的电视剧,动画片以及戏曲舞台上的这一幕都是表现得波澜壮阔,光彩照人,极力突出孙悟空的造反英雄形象,然其所蕴含的另一层面,即其妖性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程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予以揭示。 原文中第十四回,猎户刘伯钦曾对唐僧说道:“先年间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王莽篡汉历来被后人唾弃,把他与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相提并论,可见在作者眼中,这二者的性质是雷同的。 孙悟空上天宫及其大闹天宫的原因究竟如何? 孙悟空第一次上天乃是太白金星下界相请。只因悟空妖性发作,在下界连连闯祸,闹得鸡犬不宁,众神告到上天。玉帝欲行招安术,息事宁人,遂派太白金星奉旨前行。金星来到花果山,招见悟空并曰:“奉玉帝招安圣旨下界,请你上天,拜受仙箓”,闻此,悟空欢喜,上天做神仙何乐而不为,遂与金星前往。然其上天后,行于南天门外受阻,悟空不悦,说: “既请老孙,如何教人动刀动枪,阻塞门路?”此为后来妖性发作埋下伏笔。悟空被玉帝封为弼马温,在任期间暂时隐蔽了妖性,工作乃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把天马养的“肉满膘肥”。然当其闻弼马温只不过是一个无品无级的小官时,愤然回到花果山。其实花果山才是它真正安居乐业之所在,但悟空只把其当作屏蔽风险之所在,并不安于此地。后来玉帝再次下诏令金星二次下凡时,悟空认定金星此来“必有好意”,遂开门迎接。听说玉帝要封它为“齐天大圣”,并未仔细追究封官的原由及相应职责,便应诏上天。之后,每日饮酒作乐,“无事牵萦,自由自在”。此时身为妖怪的悟空要的只是高官权贵,能与众天神平起平坐。 以往把悟空当作大闹天宫英雄的论点有几条。主要有:孙悟空见玉帝“只唱个喏,并不下跪”;二是它所说过的“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这两句话。但仔细考虑,与其将其视为英雄表现,不如看做妖性显露更恰如其分。 至于“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这其中不但看不到一点反抗权贵的意识,而且还明确地肯定了玉帝天神们的崇高地位。可见,孙悟空并未否定玉帝的权威性,甚至在它看来,只有玉帝封的官才是合法的,因此,这丝毫不能证明其具有反抗精神。 再者,悟空大闹天宫是真正的所向无敌吗?天宫众神真的对它就无能为力吗?后来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所遇到的那些妖怪,很多就是天宫中的神将下凡,有的甚至还是他们的坐骑,这些与悟空对阵时都可以做到平分秋色,甚至还可以凭借其一两件法宝取胜,逼得悟空四处求援。如第五十一回青牛精用的金刚圈就是当年太上老君打昏悟空的那个圈子。太上老君当时也说过,此圈“能套诸物”,如果当时用此圈套走悟空的金箍棒,再加上众神施展神通的话,是完全可以制服悟空的,那也就不会有了后面的事件发生了。所以众神的退却不是不敌,而是有其更深刻的用意的。在后面将详细论述。 什么是妖怪?大凡妖怪都有着共同特性的。如面目狰狞,危害百姓,嗜吃人肉等等。这几个特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身上都可以找到。悟空在三打白骨精时曾对唐僧说道“师傅,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内作妖怪时,若想吃人肉,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罪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遂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防天阴哩……”,八戒、沙僧的这点在书中也有表现,在此不论。后来八戒智激美猴王,悟空离山时,特意跳到海里去洗了洗澡,八戒问其原由,悟空回答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的身上有些妖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在联想起此前悟空刚回花果山时,为了搭救自己的儿孙们,不惜施妖法杀死千余名猎户,这么做不是妖怪是什么?这点连它自己都未否认过。 既然众神完全可以制服它,却为何要请如来出山呢?其实仔细看《西游记》全书就会发现,悟空被二郎神拿住之后,天宫内也是想用常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但悟空被“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这说明悟空并不是普通的妖怪,用这种方法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然而,若不改变悟空的妖性,上下三界休想安宁。若脱却其妖性,则不仅可使三界安宁,还可用其对付其他妖孽,此乃两全其美之策。能否脱却其妖性呢?第三回中太白金星曾说过:“三界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食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这就是说悟空虽为妖,但又修仙成道,与人无异。当然它此时只不过是个“妖仙”,与众天神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金星此话说明它完全是可以脱妖成神的。而且,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如来佛祖为代表的宗教来解决。由此可见,请如来出山,可以说是玉帝及众天神借此给悟空开辟了一条成神的正路──这就是后来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 四、脱妖成佛 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取经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抱回那几本经书?若果真如此,根本就用不找着什么取经人,随便让哪个神仙菩萨的把经书送到就是了。其实取经不过是一种形式,一个载体,取回经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取经过程,是取经过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对悟空师徒的磨难与历练。悟空本身有着对天宫对众神的向往,这种向往与渴望的确是发自其内心的,但由于原先的误入歧途,导致这种向往成了一种野心、狂妄和无法无天的破坏性。天宫的天条以及如来的法力并不能使其彻底改变,真正能够拯救悟空的只有他自己。要使悟空能够深刻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并把其引导到正轨上来,于是如来便指引悟空师徒去西天取经。这就是取经的主要原因。取经路上所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金钱美色等各种各样的诱惑,妖魔鬼怪的威胁和自身的弱点与劣根性等等对师徒众人都是一个个的考验。这种磨难要靠悟空师徒在人世间一步步的亲身经历,并不像筋斗云的一下十万八千里那么容易。先前东海龙王曾对悟空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成正果。”傲广的这番话以及被众天神视为异类的痛苦心理,坚定了悟空的决心,使它最终诚心诚意地保着唐僧一步一步地走向西天。尽管唐僧迂腐无能,但悟空仍心甘情愿地与他做徒弟。通过悟空师徒和那些磨难的长期斗争,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境界与层次,终成正果。 由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可以看做是悟空的脱妖成佛,由恶转变为善的过程。《西游记》由此也为我们阐明了一个真理,即孟子所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悟空早期的的确确是一个妖怪,它身上有着充分的妖性,但这并不是否定贬低它。其实它也是有着英雄的一面的,这就是在取经路上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坚定顽强,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断与自己的弱点劣根性做斗争,并最终超越自我完成人格升华的意志和品质。所以承认悟空先前的妖性,更能突出地表现它的这些优秀品质,这对悟空来说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第二篇 西游记》是明代中叶问世的一部神魔小说,它写的是唐僧等师徒四众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西游记》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在于在思想上它“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明代社会的黑暗,有很明显的现实批判意义” ②还在于《西游记》在艺术方面塑造了一批最值得称道的孙悟空等艺术形象。从而更加丰富了故典小说的艺术长廊。有人分析说“孙悟空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他集人性、神性和猴性于一身。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魔,从猴性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猴子。作为一个英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浑身是胆;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不向困难低头;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好打报不平。作为一个神魔,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有翻江倒海的本领。作为一个猴子,孙悟空不但生就一副猴相,而且猴性十足――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还有一条尾巴和两块红屁股;活泼好动,坐不安生,还爱吃桃子。吴承恩很好地将孙悟空身上的人性,神性和猴性融为一体,从三者结合的高度,成功地塑造出美猴王的形象”。③确实如此,三者的有机结合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从而作者便开始“集中全力来描写这位神通广大的猴王,使他在书中飞跃着他的威力、智慧和光辉。”④ 五百年前心高气傲的孙悟空凭借自己的本领大闹天宫,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斗争、追求个性自由、从而谱写了一部个人英雄史。 孙悟空心高气傲,他的出世也变得引人注目。文中写到“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第三篇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吴承恩 师徒别了上路,早见一座高山。三藏道:“徒弟,前面有山险峻,恐马不能前,大家须仔细仔细。”行者道:“师父放心,我等自然理会。”好猴王,他在马前,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那长老〔长(zhǎng)老:尊称年高有道的僧人。这里指唐僧。〕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布施:这里作施展讲。〕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唬得那狼虫〔狼虫(huǐ):狼和毒蛇。虫,古虺字,指毒蛇,毒虫。〕颠窜,虎豹奔逃。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嵯(cuó) 峨:山势高峻。〕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摩顶受戒:佛教术语。僧尼在新徒弟受戒时,常用手抚摩受戒人的头顶。受戒,接受佛教戒律,出家为僧或尼。〕,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山岚(lán):这里指山。岚,山中的水气。〕瘴气〔瘴 (zhàng)气:热带、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能使人得病。〕,怎么得上雷音〔雷音:指唐僧前往取经的地方,天竺国大雷音寺。〕?”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咒:紧箍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庄堡:村镇。〕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行者按下云头道:“师父,有吃的了。”那长老问甚东西。行者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上分:上好的。〕了!快去。”行者取了钵盂〔钵盂:僧徒吃饭用的器皿〕,纵起祥光,你看他筋斗〔筋斗:翻跟头〕晃晃,冷气飕飕,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题:这里同“提”〕。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这里是幸运的意思。〕!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大乘(shèng):佛教的一个宗派。这里指大乘的经典。〕’,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见长老左右手下有两员大将护持,不敢拢身。你说两员大将是谁?说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虽没甚么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泄:散发〕,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戏他,看怎么说。”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三藏见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说这里旷野无人,你看那里不走出一个人来了?”八戒道:“师父,你与沙僧坐着,等老猪去看看来。” 那呆子放下钉耙,整整直裰〔直裰(duō):一种敞领大袖的长袍。〕,摆摆摇摇,充作个斯文气象〔斯文气象:举止文雅的样子。〕,一直的觌面〔觌(dí) 面:见面,当面。〕相迎。……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那女子连声答应道:“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斋僧:舍饭给僧人。斋,这里作动词用。〕。”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嘈(cáo)人:使人肠胃不适,口冒酸水。〕 ,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夯(bèn)货:笨东西。“夯”,这里同“笨”。〕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八戒道:“师父,这不到了?” 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分明是个妖精,那长老也不认得。那妖精见唐僧问他来历,他立地就起个虚情,花言巧语,来赚哄道:“师父,此山叫做蛇回兽怕的白虎岭。正西下面是我家。我父母在堂,看经好善,广斋方上〔方上:四面八方。〕远近僧人;只因无子,求神作福;生了奴奴〔奴奴:古代青年妇女的谦称。〕,欲扳门第,配嫁他人,又恐老来无倚,只得将奴招了一个女婿,养老送终。”三藏闻言道:“女菩萨,你语言差了。圣经〔圣经:这里指《论语》。方,方向,地方。这段话见《论语·里仁》篇。〕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带几个客子〔客子:佣工。〕锄田。这是奴奴煮的午饭,送与那些人吃的。只为五黄六月〔五黄六月:大热天。〕,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忽遇三位远来,却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饭斋僧。如不弃嫌,愿表芹献〔芹献:芹,一种蔬菜。意思是所赠礼物菲薄。〕。”三藏道:“善哉!善哉!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就来,我不敢吃;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罪坐:即坐罪,这里是加罪的意思。〕贫僧也?”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却又满面春生道:“师父啊,我父母斋僧,还是小可;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但听见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寻常更是不同。”三藏也只是不吃。旁边子恼坏了八戒。那呆子努着嘴,口里埋怨道:“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像我这个老和尚罢软〔罢(pí)软:没有主见,做事颠倒。罢,同“疲”。〕!现成的饭,三分儿,倒不吃,只等那猴子来,做四分才吃!”他不容分说,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火眼金睛:《西游记》中说,孙悟空在老君炼丹炉中炼成铜头、铁臂、火眼金睛,能识别各种妖魔鬼怪。〕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铁棒:即金箍棒,孙悟空用的兵器。〕,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你哩。”三藏道:“你这个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那唐僧那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着然:实在。〕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蛤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气不忿:不服气,不平。〕,在旁漏〔漏:这里是张开的意思。〕八分〔八分:形容嘴张得很大。〕儿唆〔唆:调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栽:这里是诬陷的意思。〕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演幌:以假象迷惑人。〕你眼,使不念咒哩。”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撺(cuān)唆:挑动(别人做某种事情)。〕,手中捻诀,口里念咒。行者就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有话便说。”唐僧道:“有甚话说!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你教我回哪里去?”唐僧道:“我不要你做徒弟。”行者道:“你不要我做徒弟,只怕你西天路去不成。”唐僧道: “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终不然〔终不然:终不成,难道。〕,你救得我的大限〔大限:原意为死期,这里指生命。〕?你快回去!”行者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原来这个唐僧是个慈悯的圣僧。他见行者哀告,却也回心转意道:“既如此说,且饶你这一次。再休无礼。如若仍前作恶,这咒语颠倒就念二十遍!”行者道:“三十遍也由你,只是我不打人了。”却才伏侍唐僧上马,又将摘来桃子奉上。唐僧在马上也吃了几个,权且充饥。 却说那妖精,脱命〔脱命:逃命。〕升空。原来行者那一棒不曾打杀妖精,妖精出神〔出神:灵魂离开肉体。〕去了。他在那云端里,咬牙切齿,暗恨行者道:“几年只闻得讲他手段,今日果然话不虚传。那唐僧已此不认得我,将要吃饭。若低头闻一闻儿,我就一把捞住,却不是我的人了。不期被他走来,弄破我这勾当,又几乎被他打了一棒。若饶了这个和尚,诚然是劳而无功也。我还下去戏他一戏。”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好行者,拽开步,走近前观看,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更不理论:再也不和他讲理。理论,即论理,辩论是非。〕,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路旁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葫芦〔亚腰葫芦:中间细两头粗的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唐僧道:“有甚话说!出家人耳听善言,不堕地狱。我这般劝化你,你怎么只是行凶?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此是何说?”行者道:“他是妖精。”唐僧道:“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行者道:“师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不相应〔不相应:不妥当,不合适。〕。”唐僧道:“你有什么不相应处?”八戒道:“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内的甚么旧褊衫〔褊(biǎn)衫:僧尼的上衣。〕,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行者闻言,气得暴跳道:“我把你这个尖嘴的夯货!老孙一向秉教沙门〔秉教沙门:依照佛教戒律,出家当和尚。沙门,佛教术语,指依照采纳哦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性格。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不畏自然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性格基本一致。 要分析他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聪明机智、不畏艰辛、心丝急躁还有是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的化身。 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闹天宫、打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帝吓得惊慌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宫等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此外,他还敢于辱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配药丸给国王治病. 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

孙悟空的历史原型是个复合原型,但是它的核心原型是王艮。依据:1、王艮落户于东台。注意在东边,和孙悟空出生地方向一致。2、王艮十多年的自学,孙悟空在遇到菩提前,也是常年自学为主。3、王艮在38岁时听到塾师黄文刚(江西吉安人)说江西巡抚王守仁的学术观点,。38岁时远赴江西往游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孙悟空也是三百多岁听了樵夫的话跑到西牛贺洲向普提拜师、学习。王艮他好学心切、求知若渴的王艮,立即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不远千里,趋舟江西,执弟子礼拜见王守。这就对应了孙悟空不理会猴群,从老家承舟过海的跑到西牛贺洲。4、王阳明一开始觉得他个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字;孙悟空也是不懂礼数、好动,也被取了一个名字、希望其空。5、王艮经常与师争论,“时时不满师说”,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个就和孙悟空一样,刚开始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一样。6、王艮强调身为天下国家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就和孙悟空一样重身轻利,就是要学长生不老。7、王艮有一次坐“招摇车”(蒲轮)招摇过市,遭阳明指责。这就对应孙悟空有筋斗云且喜欢招摇,菩提老师批评。8、王艮北上入京,沿途讲学,受到各方重视而轰动一时,王阳明闻讯大为震怒,欲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但已鞭长莫及,他的学术思想已流传四方。这就对应着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就到处显摆,最终惹怒了菩提。9、他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后来孙悟空为了为了保密,自称是:天生圣人。10、王艮攻击当时统治者,被斥为“异端”。这就对应了孙悟空大闹天宫。11、王艮在生活道路的探索中,曾从事过学医和行医活动,想通过医道来谋求生活之路和医治社会。这对应着孙悟空很突兀的就会看病制药的本事。12、至于王艮的老师王阳明在江西,西边。王阳明也是儒释道合一的人,叫心学(注意是心)核心是儒家(喜欢搞教育),道家成分高于佛家(七十二变等)。王阳明能力出众,声望高,但是功高震主,被人嫉妒排斥和打击,只能低调讲学了。这就对应了菩提的住所(西边)、门联(心)、妙演三乘教,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三教)担心他人的:必然加害!(个人心理阴影)。

ni da ye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