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33年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到北平流浪,为了谋生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 l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著作书目: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孙犁评论集》《孙犁评论集续编》《孙犁研究专集》《论孙犁的文学道路》《孙犁的艺术风格》《荷塘记盛》《孙犁传》《孙犁的艺术风格》《孙犁》《孙犁研究论文集》《孙犁小说论》《晚年孙犁研究》《孙犁研究散论》《孙犁作品欣赏》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畔。
孙犁(1913.4.6-2002.7.11)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编辑本段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编辑本段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编辑本段著作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编辑本段散文 《识字班》 《第一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 《三烈士事略并后记 》 《塔记 》 《王凤岗坑杀抗属》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 《张秋阁 》 《光复唐官屯之战》 《学习》 《宿舍》 《节约》 《小刘庄》 《挂甲寺渡口 》 《厂景 》 《访旧 》 《婚俗》 《一天日记》 《回忆沙可夫同志》 《黄鹂 》 《石子 》 《善暗室纪年》序 《伙伴的回忆》 《服装的故事》 《悼画家马达》 《删去的文字》 《童年漫忆》 《谈赵树理》 《谈柳宗元》 《吃粥有感》 《红楼梦》杂说 《方纪散文集》序 《书的梦》 《画的梦》 《戏的梦》 《夜思》 《悼念李季同志》 《乡里旧闻
孙犁(1913.4.6-2002.7.11)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编辑本段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编辑本段著作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编辑本段散文 《识字班》 《第一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 《三烈士事略并后记 》 《塔记 》 《王凤岗坑杀抗属》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 《张秋阁 》 《光复唐官屯之战》 《学习》 《宿舍》 《节约》 《小刘庄》 《挂甲寺渡口 》 《厂景 》 《访旧 》 《婚俗》 《一天日记》 《回忆沙可夫同志》 《黄鹂 》 《石子 》 《善暗室纪年》序 《伙伴的回忆》 《服装的故事》 《悼画家马达》 《删去的文字》 《童年漫忆》 《谈赵树理》 《谈柳宗元》 《吃粥有感》 《红楼梦》杂说 《方纪散文集》序 《书的梦》 《画的梦》 《戏的梦》 《夜思》 《悼念李季同志》 《乡里旧闻》 《同口旧事》 《新年悬旧照》 《报纸的故事》 《亡人逸事》 《芸斋琐谈》 《母亲的记忆》 《青春余梦》 《芸斋梦余》 《猫鼠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 报纸的故事(作者:孙犁)(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和对文学、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学习心理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方法:提纲导读法(具体内容参考“预习自主作业单”) 六、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两遍,画出优美词句。 2、查字典或词典,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学无术 不屑一顾 异想天开 责难之词 无微不至 3、选择上面的词语2个,写几句话。 4、再读课文,写出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何等) 5、你能画找出文中几处心理描写的地方吗?画起来后,好好读一读,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感悟心理描写的作用。 (如: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6、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简要回答: (1)“我”为什么一定要订阅《大公报》? (2)“我”怎样裱糊房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用心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7、质疑问难,交流研讨。 编辑本段孙犁战争题材作品风格介绍 读孙犁的作品,最早是从小说开始的。给我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地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那时最爱读的是《芦花荡》和《荷花淀》,至今一闭眼,便浮现出朦胧迷离的月光下,听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传神的细节哟! 也许是年龄小、阅历浅吧,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奇崛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这时,爱其散文胜爱小说,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钟情不已。《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还是咏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孙犁先生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正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才能长期以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课文《芦花荡》原文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②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③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回答者: hdjfd - 魔法学徒 一级 11-8 13:06孙犁(1913.4.6-2002.7.11)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编辑本段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编辑本段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编辑本段著作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是一位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编辑。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度春荒》。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 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在育德中学,阅读的条件好了,孙犁在课外读了大量东西。他读报纸,主要读副刊。《大公报》副刊有《文艺》,《申报》有《自由谈》。前者由沈从文主编,多登小说类文艺创作;后者由黎烈文主编,多登杂文时评,当时以鲁迅的文章为多。他读杂志,如《小说月报》、《现代》、《北斗》、《读书杂志》、《中学生》、《申报月刊》等,以文艺作品为主,但也喜欢读其他方面的文章。他也读了许多书,如《政治学批判》、《生物学精义》、《浮生六记》、《中国文化史》、《欧洲文学史》、《文学概论》、《词诠》以及陈独秀、胡适、鲁迅、冰心、废名的作品。还读翻译小说,后来专读左翼作家和苏联作家小说。在读的同时,他开始写。先是有些作文,也有小说,甚至有一篇是剧本,发表在《育德月刊》上。但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发表作品,还是高中毕业的那一年。那是一篇论文:《〈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发表在《中学生》月刊。他得了两元钱的书券,用这钱向开明书店买了一本《子夜》初版本,是花布面道林纸精装本。高中毕业后,父亲托人代他谋得北平市政府工务局一雇员职,孙犁就职后,不能适应,屡请假,后被免职。他虽有靠写作维持生活的雄心壮志,无奈一年中多次投稿,仅在《大公报》副刊上发表了一首诗《我决定了》和一篇文章《北平的地台戏》。靠投稿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再找工作,曾到象鼻子中坑小学当过事务员,月薪十八元。工资既低,工作又无趣,加上周围的环境人物庸俗猥琐,与他的志向格格不入。晚饭后,他常一人到住房后面的操场,坐在双杠上,望着灰色的墙和一尘不染的天空,感到绝望。后来索性辞了职,回到了家乡。家乡照样无趣。父亲供他上学到高中毕业,当时是很高的学历,并不是让他回家务农的。于是,他每天手不释卷,练习作文。但投了稿,却看不到投去稿的报纸,是让人苦恼的。加上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就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近乎于一种幻想。何况他想要订的,不是一种小报,而是一份大报,有名的《大公报》。别说村里,恐怕整个镇上,也没人订过这份报纸。他先把这个念头和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妻子说:“你去订吧。”“我没有钱。”“要多少钱?”“订一月,要三块钱。”“啊!”“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谈话无法继续下去了。尤其是最后那句话,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其实,他知道妻子是有些钱的,最少有十五块钱,是结婚之日的“拜钱”。他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是见过世面的,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孙犁对于书籍、报章,欣赏的起点很高,是取法乎上的。《小实报》是北平出版的一份低级市民小报,属于他不屑一顾之类。他没说话,退了出去。爱子心切的父亲,晚上又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晌多粜一斗麦子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他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去取的,但过了不久,居然有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他送报了。那人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小村,骑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来到孙家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他手上,上下打量他几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于是,孙犁坐在柴草上,读社论、读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连广告,都一字不漏地读完,然后,将报纸珍重地叠好,放到屋里去。
父亲2020最新作文【5篇】
说起“父亲”这个词,有多少人脑子浮现的是高大伟岸的身躯和一张严肃、不苟言笑还带着沧桑的面孔?我的父亲则不然,他带给我更多的印象是淡淡的笑容。今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父亲作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父亲作文1
或许,我常常是有些忽略了父亲。因为在我心中,与其说他是父亲,不如说它是朋友。直到——那一夜。
墙上挂钟的时针还在不停的旋转着,却没有发出半点声响。抬头望去,夜已经深了。我伸了伸懒腰,屋外,传来父亲的声音:
“不早了,快点洗洗睡吧。”
我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却硬是等到写完了那一科才匆匆洗漱睡觉。
回到床上,不经意撇到墙上的时钟。时针和分针正静静地停泊在十和十一之间,唯有秒针还在不知疲倦的游走。嗬,马上十一点了?!这么晚了!我的心中不禁有了些惊讶。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是毫无睡意。突然,一丝细微的声响传入我的耳际。然后,是轻轻的脚步声。
我急忙老老实实的躺着,装作已经睡着。可眼睛,却是微微张开,注视着那扇门。
很轻的,很轻的,那扇门,被轻轻地打开了。一缕光,柔柔的,一点,一点在扩张,给地板镀上了一层金光。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缝中,是父亲!
他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站在那,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像。可我,却能感受的那一丝暖意。在哪暖暖的目光的沐浴下,我竟就那样悄然入睡了。
梦里,曾经的记忆:我生病时,他焦急的脸庞;我受伤时,他担心,却又小心翼翼的给我的伤口抹药的面容……想幻灯片似得,在脑海里一一闪过。最后久久停留直至我醒来的,是那副在黑暗中凝望的面孔……
父亲作文2
你的父亲可以是你的守护神,你的好朋友,我的父亲不一样。
我印象中的父亲从很早以前就是这样一个——爱玩游戏、幽默搞笑、很疼爱我的一个人。曾经我似乎没怎么关注过他,时至今日我才感叹它是多么好的一个父亲啊!
记得那时,我就觉得他的作息太“规律”了!每天除了吃饭工作,就是玩他那当时珍贵的电脑,不过我倒是不介意,毕竟那是的我还很喜欢他玩游戏,虽然母亲天天责骂。但是让小伙伴们羡慕我有一个游戏高手的爸爸,感觉还可以!看着父亲如神的操作,次次胜利,我也激动万分!
还有点缺陷的他,还很爱抽烟喝酒。我到北京那年,父亲正被香烟的”尼古丁“和酒精迷惑。母亲在他偷偷买烟抽、买酒喝时,那种闹剧令我早早明白了什么叫”妻管严“!不过那时这也很好玩嘛!
除了不着调的特点以外,我的父亲还是很孝顺!我的奶奶有多个孩子,但大都出嫁、外地务工了,所以家里还是她一个人!But,我的父亲意识到了这一点,每逢可以回来的时候他就回去。也正因此我早早地学会了孝顺的含义!
他的特点我记不起,因为我从未关注过。说来奇怪,我们在一起了6、7年。我居然没关注过,是我太不懂事,还是把他当成……
父亲作文3
接近黄昏,细雨绵绵,父亲的朋友邀我们家出去吃饭,十六日的满月被乌云遮挡。心中却有一轮不曾残缺的满月。父亲辞职了,当朋友问起他的近况,父亲并未说太多。脸上却挤出一丝微笑,我猜不透父亲的笑。父亲不太爱喝酒,但多年朋友,在一起总要喝上几杯。我在那表现并不太自然,而且我不认识,也没见过他们。只是依照父亲所说的礼貌来对待。父亲喝上一小杯酒就会脸红,而脸红就会笑着聊起天。母亲常说父亲喝醉酒就会说胡话,我并没有见过父亲喝醉的样子。他说:“我前几天辞职了,外面的事比较烦,今年还要继续努力工作。”他朋友笑了笑说:“哪要那么努力去工作,拼这拼那,不要太烦,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等等一些安慰的话。父亲似乎在想一些心事,他说:“并不是我想去拼,我也想在家,可是我现在唯一就是希望将我儿子培养出来,我得坚持两年半,等两年半之后,那就是我的好日子……”“我有时候也想歇歇,看看孩子,周末没事多陪陪他,和他吃几顿饭,等我老了也难得陪着,可是我不能歇着……”心中仿佛隐隐在作痛,似乎从心里发麻到全身,鼻酸,眼泪也止不住,但是我不能流泪,我转过脸,迅速把泪拭干。父亲接着说着:“我不想让他妈妈在外面工作,想让他妈妈多陪陪他,不要太孤独,或许等着两年半过去,等他读大学,转眼间家里也清净,也就没人了,两年半,这是无论如何要坚持的。”我的心不停颤动着,眼泪忍不住再一次涌出,仿佛句句话都让我揪心。离开了这,细雨依旧绵绵。不同的是天空好像挂上一轮不曾残缺的满月。或许以后,就像歌词说唱:“当你老了我要为你唱起这首心里的歌”
父亲作文4
在我经历了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品尝了不同生活滋味后,我对父亲的称呼也随之改变。
小时候,我把父亲叫“大”,“大”是我的玩伴。每至闲季或茶余饭后,我经常拉着“大”的手和我玩,他充当“孩子头”,在故乡的老屋里似乎还残留着我们兴高采烈地“玩”着的气息,门前粗壮的老榆树上似乎还保留着我们的玩笑声,村外荒野中似乎还残留着我们奔跑过的脚印。
“大”有时也给我讲故事,读儿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那样伟大,那样随和,他知道的很多,他的故事三汽车也拉不完,他认识的字几间房也装不下。
后来,我把父亲叫“爸”。他对我的学业很关心,但从不强求。“爸”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了。那时我还小,不知“爸”为何那样忧郁。后来我才知道是家境不好的缘故。但他并不为此而把怒气发泄到我们身上。“爸”很疼爱我这个唯一的儿子,他喜欢用粗糙的大手捏我的脸蛋,拧我的耳朵。我疼得哭出声时,他却呵呵地笑。从他的笑声中我依稀地看到,不知何时他的额头爬上了几道浅浅的皱纹,他的头发也渐渐稀疏了,好像麦田中透出点点的土色。
我上了初中,每个周六放学回家时,他总是在庄边等着我,我也一直很想念他。我学了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我对父亲的称呼在作文上也变成了“父亲”,也联想起了他的背影:破旧的中山服、灰白的帽子、半驼的背与来回摆动的胳膊显得极不协调,脚永远撇得那样的开。
再以后,父亲变了,彻底地变了,在我做错事后开始对我凶起来,以前民主的父亲开始专制起来。但我确信一点,他对我的爱没有变。可我还是尽量躲避他,讨厌他成天的唠叨,我和父亲逐渐变得隔膜起来。
有一次我鼓足勇气对父亲说:“爸,别再给我钱了,我不想念书了。”父亲听后深陷的眼睛射出两把剑,刺得我眼睛发痛,我再也不敢正视他。父亲一气之下,顺手拿了一根棒朝我腿上抡去,棒断了。但我并没有躲,我希望挨父亲的打,不然我无奈的心会变得支离破碎。我想,这样也会让他的心好受一些。
岁月无情地流失,历经沧桑和风雨的父亲显得老了。时光夺去了他光华的容颜,枯干了他润泽的头发,平添给他满脸的沟痕,刻上了满手榆树皮样的老茧。但做儿子的我再也没有给过他一丝精神上的安慰,连一次满意的微笑都没给过。这给我心里留下了久久的不安与可悲。
我的老父亲,给了我一生领略不完的生活滋味。我喜欢“大”给我讲的故事,我爱“爸”疼爱儿子的粗鲁的动作,我永远铭记“父亲”抽醒我的一棒。他的故事是我一生读不完的《圣经》。
父亲作文5
从我们踏入学堂开始,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便是“坚强”“严厉”,这些词好像成了父亲的铭牌,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一览无遗。
曾经一度我也认为我的父亲是这样一个人,不喜欢与我们说笑,考试不及格就抄起衣架揍,事情没办好又是劈头盖脸一顿说教。曾经我也一度讨厌我的父亲,我认为他不够善解人意,凭什么别的小朋友做不到的事我就得做到,凭什么我说了一句脏话就得被打骂,凭什么我一点小事没做好就要被拿来当反面教材。
于是,我开始不愿意理他,我不愿意理会这个只会对我严格要求的男人,不愿意理会这个不苟言笑的男人,不愿意理会这个从小逼我背诵那些生涩古诗词的男人。
我在不愿意理会和不愿意妥协的时候,也忽略了父亲头上的头发也开始脱落得所剩无几,也忘记了曾经那个用粗糙的手牵着我走过十几年光阴的父亲,在时光的打磨下我也逐渐习惯了父亲的好,也开始厌倦父亲的说教,
我自以为从没感受过父爱,其实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他的爱从不喧哗,从不铺张——甚至难以让人察觉,他的爱是隐晦的,隐晦得别人的一点点好就能把他的爱从我的心头盖过去。他的爱也是奢侈的,但我却能轻而易举得到还不懂珍惜。
无数个夜晚里,他会蹑手蹑脚来到我床前,会看我的功课表给我提醒要带的书和学习用品,会把第二天的早餐钱压在书下,会用他笨拙的动作给我掖好被子,虽然常被他掖的被子闷得透不过气儿,但心里也还是充满了感激和温暖。
每次吵架都是父亲用一些举动告诉我他妥协了。那时的我也觉得自己像个赢家,现在看来,才是最大的失败。于是我先他一步妥协了,我去了父亲常去的公园,带上了他忘了的保温杯,那些说不出道不明的思绪填满了我的心,我只想等他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谢谢你,我的父亲。
我以我父亲为荣。他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形象。所以他的衣着十分整齐。他曾说过:“一个人的形象代表一个人的品质”。今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我的父亲作文,仅供参考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父亲:篇1
父亲的背驮了
已驮不动太多的烈日和严寒
父亲的肩斜了
却仍挑着那卸不下的担子
眼角的皱纹多了
刚毅的面容经不起岁月的雕刻
父亲那澄澈而深邃的眼睛
究竟埋藏着多少人生阅历
父亲那浓密而健康的韧发
为何过早的蓬松、斑白
又有谁为父亲操劳的白发有过感伤
尘世间父爱如山
父亲那粗糙的强有力的大手
牵起了我稚嫩的小手
使我不会再人生旅途中迷茫—孤零—堕落
即使双腿有时会不自然的颤抖
却仍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着
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
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
父亲喜欢用抽烟来消除乏累
闲暇之余,看着满车的蔬菜,又看看身后的儿子
前者是今天的收成后者是今生的希望
知子莫若父
唠叨?有谁懂老人心
一向省吃俭用的父亲
他愿为正上学的儿子“大方”几次
而“大方”代价是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时间、精力
父亲默默的付出着
生活上的艰辛他不会轻易地向儿子吭一声
他只会与家人共享艰辛过后的甘甜
父亲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意
伟大的父爱不是母爱的滴滴甘露
却是担起一家幸福的力量之源
我的父亲:篇2
我的老爸长着浓眉大眼,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大大的眼睛,温暖而又显得炯炯有神。他的皮肤黑黑的,粗糙而有弹性。脸上长满了刺人而又显得很有安全感的胡子。不高也不矮刚好1.75米的个子,身材同样也很苗条连老妈都很羡慕他。这就是我老爸的样子,不要嫌他太丑呕!
在家里老爸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
我的老爸同样也是一个严父。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和弟弟身上,所以对我们的学习成绩把得很紧,每科都不可以下90分。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我考的79分,当我看见这个成绩的时候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平常都是考90分以上的,这回怎么考的这么低。生怕让爸爸看到这个分数。脑袋里像过课文一样一遍一遍过着爸爸知道这个分数后生气和失望的样子。但是回到家里爸爸并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和温柔的鼓励我,让我下次考好一点。
爸爸妈妈每天的辛苦的干活,就是因为让我有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和好的学习条件。所以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
我的父亲:篇3
我有一个慈祥的父亲,他长的浓眉大眼,很英俊。
以前,父亲对我很好,经常陪我玩,总是对我笑,非常喜欢我,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我非常非常的幸福。
过了很长时间,父亲对我有的时候笑,有时不闻不问,也很少回家,总是在外面跑,说什么要挣钱。我很想念他,有时候忍不住还要掉眼泪,我总是想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我的幸福慢慢消失了。
有时,父亲回到家,甚至对我不说话,转一圈就走了。我很难过,父亲怎么变成这样了,我疑惑不解。
有一次,父亲在外面跑,都半夜了,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我的爷爷骑着自行车满街找他,我眼泪汪汪,心里非常难过,爷爷都老了。我心里一直想着,爸爸你回来吧!爷爷找你都找累了。后来爸爸和爷爷一起回来了,我恨不得不理父亲,再也不和他说话了,我蒙在被子里默默的睡去。
我很想念我以前的父亲,真希望有个魔法师能把他变回来,我的父亲,请你不要这样了!
我的父亲:篇4
自从我懂事以来,就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护。当然,也受到了他们的不少的影响。是爷爷?是奶奶?都不是,是哪个幽默/风趣,待人慈祥,嘴角边常挂着一丝笑容的父亲。
父亲非常注重我的字。从小就给我买字帖让我练子,写字要一笔一画的。虽然他不要求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他教育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作任何事都不能马虎/敷衍才行。父亲常对我说,他我小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卖东西了。每当听了这些话,我便会默默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
父亲还时常对我说:“做人要城市,待人要宽厚,不欺别人,处事要要负责`公正不要太过于霸道。”
有一天,父亲载我到街上,我遇见了一位同学,他远远向我走来,给我打招呼,而我却没有回答。爸爸看到了,对我说:“不论在什么地方,遇到认识的人,都要打招呼一表示问候,况且是人家先向你打招呼的。”我听了,赶紧回过头向那人打了招呼。
父亲的金玉良言,在我心中默默得激励着我,有这洋的父亲真幸运,我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的父亲:篇5
我的父亲是一名风水师,生活中我还算是个衣食无忧的孩子,爸爸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可我也很苦恼,爸爸,是爸爸,我是我,可为什么总人要拿我和他做比较呢?我不喜欢爸爸这项工作,因为爸爸总是,出门在外,没有时间,来陪我。
一眨眼,我16岁了,爸爸总逼着我做那些,这些。我烦透了,我总是说着言不由衷,硬着头皮,跟他学,因为我觉得学风水不光彩,爸爸叫我背一本书,书名叫《入地眼》限我半个月的时间把它背下来,我想说,爸爸您知道儿子我想干什么吗?您知道儿子的兴趣是什么吗?你一点也不了解我!当我看见爸爸满脸的汗水时,我又把我的心声咽的下去。过了十多年,我的日子过的好,这些都是当初严厉的父亲给我,要不是他当初对我那么严厉,我今天日子也不会过的那么幸福,谢谢你!我有一个严厉的父亲!虽然父亲是那么的严厉,但他对我的爱是存在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们,无论你们的父母亲,以后对你们怎样?记住其实他们是爱你的。
这就是我的父亲,不善于表达的他。
我的父亲:篇6
我的爸爸中等个儿,国子脸,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高高的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智商还不差。他还有点儿胖,妈妈玩笑说,爸爸有个“脾酒肚”,里面有个快要降生的“宝宝”。
爸爸是个“烟鬼”,一天大概要吃10枝左右。有一天,我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业,突然飘来了一阵“白雾”,把我呛得很难受,这个创造白雾的人当然是我的“烟鬼”爸爸了,我急忙跑过去对他说:“爸爸,抽烟对身体不好,你少抽一点或不要抽了!”爸爸听了,到别得地方去抽了,你看,他是不是“烟鬼”?
他有两只特别的眼睛,左眼观察我写作业,右眼看电视。说到眼睛,他平时总是苦口婆心地反复叮咛我:“女儿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定要保护好哟。可别像爸爸,把眼睛搞近视了。你可知道,近视眼很不方便哟!”在他的唠叨下,我的用眼习惯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很喜欢笑,笑起来的模样简直帅呆了;当然有时也发火,怒气冲天的模样很吓人。
我爱我的爸爸!
我的父亲:篇7
每个人的父亲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很爱自己的儿女的。为了自己的儿女,他们不惜牺牲一切,甚至他们自己,而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
我的父亲,长着一双大眼睛,眼睛上长着粗浓的眉毛,眼睛下边的一大大的,扁扁的,看起来特别可爱,父亲的嘴巴有点大,耳朵也有点大。父亲笑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和蔼。
我的父亲今年三十六岁了,但从父亲的外表看起来,父亲就像一位已经四十多岁的人了,但在我眼里,父亲永远都是那么年轻。
我的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个个都有些胆战心惊的,虽然这样,但在我眼里,父亲依然是那么的和蔼,那么的慈祥。
我的父亲,为了我们的学习,不怕风吹雨打,不怕烈日当头,日夜奔波。父亲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我们姐弟三个都能考上好学校,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我们决定从此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完成父亲的心愿。
我的父亲,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是忘不了给我们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我的父亲!我那辛苦的父亲!我那慈祥的父亲!我爱你!!!
土木工程专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有很多,你首先看能否问问往届毕业生要到相同专业的毕业论文做为参考,如果要不到,你也可以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技巧攻略类教程,自己抽时间多学习下,对你毕业论文写作肯定会有帮助的
开题报告 200字
开题报告中的选题是关键,选题即选择适当的题目,提出做什么。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择课题的背景、选题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早在十九世纪中末叶,世界上就出现了旋耕机,1910年左右才达到实用水平,1922年首先在澳洲和英国推广实用,以后扩展到以欧洲为主的许多国家。1930年以后,日本又将欧洲旱地使用的旋耕机成功地运用到水田。所以旋耕机在近几十年内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从国外的旋耕机使用情况来看,多数安有安全离合器,有两种以上刀滚转速,三四种刀型,配有铁轮或者胶轮限深装置。我国旋耕机的发展,是先有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轮式拖拉机的配套旋耕机是从1959年开始研制的,到1963年已有十几种不同型号的旋耕机 用于生产。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产量从而得到稳步提升。但是在很多地方,人们仍习惯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造成春冬季节地表的长期裸露,这样就会导致我国许多地区耕地的土壤表层有机物质和水分的严重流失,从而加剧土壤贫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同时,由于长期对土地营养物质的大肆吸收,导致农田土壤肥力日趋下降,土地得不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进而导致农业生态系统逐渐恶化,严重制约我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方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改革深入,小型农机现在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合理有效地组装各种功能的工作部件和装置形成的多功能旋耕机越来越成为研究方向,这样, 结 构 紧 凑,功 能 齐 全,机 动 性 、操 作 性 好,能 提 高 经 济 效 益。 旋耕机是拖拉机的主要配套农机具之一,对土壤进行旋耕作业,将犁和耙二道工序合为一体,适合水田和早地耕作,尤其适合北方旱地作业,主要用以完成耕整碎土作业;专门设计的灭茬机主要用以打碎浅土里的留茬根部;专门设计的秸杆还田机主要是对留在地里的秸杆(例如麦杆、棉花杆、玉米杆等)进行粉碎后还田。上述三种作业机具,工作原理相同,结构也相差不大,不同的是旋耕刀具工作转向与前进的驱动轮同向,灭茬机及秸杆还田机的刀具工作转向与驱动轮前进相反,且这三种作业机要求的刀具转速相差较大。
如何实现旋耕、灭茬、秸杆还田三种作业功能在同一机具上完成,一直是急待农机科研工作者解决的设计难题。因此,设计一种能方便变换刀具旋向和转速,可以按照需要完成旋耕、灭茬、秸杆还田三种作业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旋耕机,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机械化进程。
二、选题研究现状(包括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情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国外旋耕机的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起始于英、美,由3一4 kw内燃机驱动,主要用于庭院耕作,直至IJ型旋耕刀研制成功后,旋耕机才进人大田作业川。旋耕机切土、碎土能力强,一次旋耕能够达到一般犁耙作业几次才能达到的碎土效果,而且旋耕后的地表平整、松软,更能满足精耕细作的要求。使用旋耕机能有效缩短工序时间,从此成为现代农业的象征。旋耕机的样式,不是一成不变。旋耕机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改进,而随着每一次突破性的技术革新,旋耕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上世纪初,日本从欧洲引进旱田旋耕机后,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研制出适用于水田耕作要求的弯刀,解决了刀齿和刀轴缠草问题。二战以后,新式旋耕机在日本全国迅速普及,日本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约一半的耕地是水田,日本研制新型旋耕机并大范围使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而言,很具有借鉴性。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应用旋耕技术。诸如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芬兰、 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在果树和蔬菜地上已经十分广泛地使用各种小型旋耕机械进行旋耕、犁耕、开沟、起垄、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灌溉和施肥等作业项目。荷兰、以色列、日本、美国等国家对温室用作业机具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许多作业项目如耕整地、播种、间苗、中耕和除草都已实现了机械化。
中国对旋耕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主要研制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的旋耕机,后来又研制出了与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70年代初,我国终于完成了与当时国产各类拖拉机配套的系列旋耕机的设计,旋耕机开始在北方平原旱田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旋耕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单机研制、发展系列产品、新产品的开发和换代三个阶段。随着现代种植、耕作农艺的发展,在旋耕机基础上,还产生了多用途的联合复式作业机。新型系列旋耕机采用新型旋耕刀,综合了合理的速度参数、幅宽和复式作业功能,满足不同的耕作用途与农艺要求。新型的自走式驱动型旋耕机,强化土壤耕作过程,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一次耕作可以联合作业,有自身动力驱动,作业时不需要牵引功率,减少了功率的消耗,更加节能环保。当前,我国旋耕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应用最广的北方旱地,逐渐蔓延到南方水田,牧场、荒地和果林等都有使用旋耕机进行耕耘作业。
目前,在国内成型的旋耕机械产品中,以卧式旋耕机为主流,该种旋耕机对土壤适应性强、混土效果好,一次性作业可达到翻土、碎土和平整地表的要求。但一般耕深较浅,漏耕严重,工作部件易缠草堵泥且作业时消耗功率较大,为此,
近几年推出了立式和斜置式旋耕机。立式旋耕机主要适用于灭茬作业,斜置式旋耕机是一种综合了犁耕与旋耕的特点,功耗低,耕作质量好的新型耕作机具。在卧式旋耕机中,按旋耕机切刀轴与拖拉机轮子的转向可分为正转和反转两种。旋耕机切刀轴与拖拉机轮子转向一致的正转旋耕机,反之,为反转旋耕机。反转旋耕机是在正转旋耕机的基础上提出的,后来又推出了潜土反转旋耕机和正反转旋耕机。反转旋耕机可作为大中型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配套机具,能形成土壤埋茬,有利于秸秆还田,实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目的。潜土反转旋耕机可加大深耕,还可有效地解决刀轴前方壅土问题。正反转旋耕机通过传动机构和工作部件的结合,能使切刀轴正反转,同时完成灭茬和旋耕作业,实现一机多用。旋耕机入土深度一般小于旋耕部件半径的10%~20%,考虑到旋耕部件半径大小所需的相适应的单位能耗,应使旋耕机刀轴距地面较深。有的设计依据旋耕部件与耕深的相对关系,把中央调速器直接安装在旋耕部件的轴上。这样可保证农具的最小能耗,最小的材料消耗和较好的工作质量。旋耕机刀刃口曲线大多采用阿基米德曲线,另外等角对数曲线、正弦指数曲线等也有所应用。近几年,我国学者提出了多种刃口曲线,如节能型刃口曲线设计、平面型和曲面型正切面的设计、放射螺线作为生成过渡面的曲导线设计等。近些年来,为适应当前生产需要,还开发出1.25~2.80m幅宽多种型号的旋耕机。如南昌旋耕机厂生产的1GN系列和1G系列多种型号的旋耕机;江苏省连云港旋耕机集团公司生产的1GE2 210型旋耕机和1GQN 250S 型耕机。目前我国使用的联合作业机型有1GH 280 型松旋起垄机、1GSZ 210/280型组合实旋耕多用机、1GZJ 210型旋耕灭茬联合整地机、1GLT4型松旋灭茬起垄通用机及1QH 280D型灭茬旋耕多用机等.
但是,我国旋耕机任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容易损坏;
2、十字万向传动轴使用寿命短;3、缺少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4、作业性能满足不了当今农业要;5.缺少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除此之外,由于设计材质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国产的旋耕机械在工作时易发生十字万向传动轴损坏、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容易损坏、整机作业性能不稳定和易缠草堵泥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解决。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研究
任务书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 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部分,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价基础选择的变迁。
第四部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的现状。
第五部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的完善建议。 姓名: 刘永兵 学号: 0121003920804
(二) 完成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主要任务:首先对课题有总体的认识,包括查询文献了解公允价值引用历史和局限性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复杂性,分析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从而为今后规范财会从业人员会计操作提供依据。
具体要求:
1)认真科学地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
2)根据研究分析文献资料的结果,详细分析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局限并探寻解决方案;
3)用事实说话,且数据准确、可靠,论据充分;
4)语言通顺,逻辑性强 。
(三) 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
2014.02.15~2014.03.01 准备开题报告,撰写第一稿大纲。
2014.03.01~2014.03.08 完成开题报告,交指导老师审阅。
2014.03.09~2014.04.01 修改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大纲、英文翻译,并定稿。
2014.04.01~2014.04.20 撰写论文第一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并进行修改。
2014.04.20~2014.05.15 撰写论文第二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并进行修改。
2014.05.16~2014.05.25 根据论文定稿格式要求,完成论文定稿。
2014.05.26~2014.05.31 准备好毕业设计所有相关材料;准备答辩。
(四) 必读参考文献:
【1】田春晓.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适用范围的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17)
【2】徐文娟.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的税种探析[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1(07)
【3】李忠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 中国证券期货. 2011(07)
【4】杨继明.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疑点解析[J]. 审计月刊. 2011(07)
【5】吕继英,王竹南,余红. 不等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之完善[J]. 财会月刊. 2011(17)
【6】马悦,邵颂豪.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定价方法比较[J]. 财会月刊. 2011(16)
【7】陈立波,李谷音.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润操纵影响分析[J]. 财会通讯. 2011(13)
【8】黄媛. 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资产交换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及对策[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4)
【9】高玉红.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重难点解析[J]. 财经界. 2011(02)
【10】周炳伟.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现状与改进[J]. 会计师. 2011(01)
【11】高春连. 对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思考[J]. 现代商业. 2010(36)
【12】周玉清.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J]. 商场现代化. 2010(34)
【13】赵艳.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思考[J]. 财会通讯. 2010(28)
【14】金永,玄立平.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入账成本探析[J]. 财会通讯. 2010(28)
【15】翁玉良.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12)
【16】段晓宇,章新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确凿证据”操作化的探讨[J]. 商业会计. 2010(11)
【17】卢梅华.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6)
【18】潘焕娣.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问题的研究[J]. 商品与质量. 2010(S5)
【19】徐擘.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05)
【20】FASB, APB29, Accounting for Nonmonetary Transactions.
【21】FASB, FAS153, Exchanges of Nonmonetary Assets.
【22】James M. Fornaro, Rita J. Buttermilch, and John Biondo. Accounting for
Non-monetary Exchange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SFAS153 [J].The CPA Journal. 2008.2
【23】KPMG LLP(US). Accounting for Nonmonetary
Transactions[M].Defining Issues. 2004.12
【24】J. David Spiceland, James F. Sepe, Lawrence A.Tomassin.i 2004.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3rd ed. Irwin: Mc Graw-Hil,l 478~18533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活着……寇延丁(12月6日12:20)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