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幼儿争抢行为毕业论文评价

发布时间:

幼儿争抢行为毕业论文评价

争抢行为是在幼儿园内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争抢的原因与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并非都是负面的,正确地处理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不仅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通过观察幼儿在园生活、访谈多位任教老师,笔者发现,争抢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皆有发生,其产生的原因与幼儿的性格、心理特征及所处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二、针对不同争抢行为成因的处理方式——基于案例的分析不难发现,一般情况下产生的争抢行为应当得到制止和调整,而有些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争抢则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如为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帮助他人时产生的争抢完全是“事出有因”,教师可以藉此机会帮助幼儿掌握更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对于不同前提背景下产生的争抢行为,教师切莫一概而论,必须从幼儿个体出发,了解事件始末,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小孩儿就是这样,看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差的比较大,可能他们兴趣点会不一样,会好一些,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仿,那可能经常会发生争抢一个朋友的现象,其实教育孩子大家一起玩,这样就好了。

幼儿园很多这样的情况,因为总有几个小朋友特别的惹人喜欢,我觉得经常争抢的话会使孩子养成了自私的毛病,会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明确告诉孩子对方的东西不能抢,如果实在很喜欢,就一起玩。

我觉得经常争抢的话会使孩子养成了自私的毛病,会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明确告诉孩子对方的东西不能抢,如果实在很喜欢,就开口问,比如:某某(或者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您好,请问你的玩具可以借给我玩一下吗?然后告诉孩子学着换位思考,问孩子,如果是你的玩具,你希望被别人抢走吗?如果你不希望,那么别的小朋友也不希望你这样。所以以后要想玩别人的玩具要有礼貌地问,或者拿着自己的玩具跟别人换。每次孩子之间相互抢玩具的时候都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告诉孩子怎么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家两个孩子我就是用这种方法的,非常管用,孩子基本不会争抢东西。

幼儿争抢行为毕业论文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影响因素分析本论文是通过访谈法来调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因素,并自编了《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因素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我分析出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因素如下:1.学生自身情况分析(1)实习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高在访谈中有13名学生都表达了他们对于实习的期待太高,其中一个学生说:“在没有实习前,我向学姐学长咨询了他们实习的时候的情况,通过了解他们的实习情况我也开始了幻想了自己的实习时光,可能自己对实习想的太过美好,所以当我真正去实习的时候,面对住宿条件不好、不能洗澡、不能上课只能当保育老师等太多的不满意不适应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自己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太天真的吧”(A7)。通过这个学生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很缺乏,思想很天真,虽然对实习的美好幻想没错,但是太过将美好放大会导致学生在学生在真正去实习之后会发现与自己的想法不符时,心里落差感大,就会影响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2)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由于疫情原因,学生基本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见习、观摩等实践活动取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预估,就像在访谈中以为学生这样说道:“我刚到幼儿园的时候,我的主班老师让我给幼儿上《蚂蚁搬家》,当时我很迷茫,语言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组织。后来我准备了好久给小朋友上一堂课,但是发现在书本里的东西,用在实际当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那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太欠缺了。”另一个同学也说道:“我在幼儿园从事的是保育工作,然后我刚开始也没有什么经验,看孩子拉裤子了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永远都是不知所措的状态。”(A8)通过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教育教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待提高。2.实习园所影响情况的分析(1)实习园所给予实习教师的授课机会少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同学都提到:“我在幼儿园一直从事保育工作,没有参加过课程研讨或者班级事务的管理。”(A14)由于幼儿园总是有把实习老师当成“干杂活的”,所以实习老师总是很被动,无法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少失落多,因而影响的学生实习满意度的程度。(2)实习园所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不足 “我在实习的时候园所指导老师对我很好,但是他们在专业知识、经验传授等方面学习的比较少,并且指导的内容很片面,没有深度。而且我从事保育工作,总是在洗碗,拖地,擦桌子,都没有什么机会去向指导老师请教,他们也不会主动的教我什么。”(A1)通过访谈中的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园所的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指导内容,指导方式等都不是很好,并且园所指导老师也没有对实习老师进行经验传授的意识,他们的指导没有计划、没有针对性,指导的过程也很随意,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靠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指导老师因指导能力缺乏,使其没有很好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导致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下降。3.基础设施情况的分析通过访谈我发现学生对于实习地的居住条件、交通情况、实习的地理位置、安全问题、饮食问题等都很重视,在访谈中学生说道:“我在一个特别偏远的乡下实习,刚到实习地的时候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因为哪里实在有点荒凉啊,而且哪里的居住条件不是很好,还不能洗澡,出门也不方便。”(A7)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实习学生对实习地的基础设施很重视,但是大部分实习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实习学生很不满意。三、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实习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在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学校,对学生的反馈与述求、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身心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并不会去关注,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也会大大的放松,甚至处于忽视的状态。在访谈中有人说道:“在我到实习地方之后,学校就不管我们了,我们向学校反馈一些问题,学校给的答复是有问题自己找实习地方的领导,自己解决。”(A1)这说明了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在安排实习园所时,只是单纯的校园合作关系,并没有深度交流,特别是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学校和园所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管理方案,双方都处于一种“看学校的管理安排或看幼儿园的管理安排”的管理状态。并且实习地点的安排过于分散,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增加校内指导老师的走访难度。(二)“双导师”的指导质量不高从基本信息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高校指导老师指导的人数众多,最多指导的人数在31个人以上,这就导致了指导老师的指导压力和责任重大,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专业不对口,然后指导老师指导的人数比较多,且指导的学生都比较分散,所以指导老师只对我指导过两次,指导的内容也很随意,就是问问有没有什么不习惯,有没有什么问题等。”(A4)从谈话中虽然可以看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但是却缺乏专业的、及时性的指导。园所指导老师虽然可以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指导,但是指导却很随意,在访谈中一个学生说道:“幼儿园的指导老师指导的没有目的性、针对性、专业性,及时性,他们指导的内容十分片面,而且我的指导老师以为指导就是带着我走一日流程。”(A11)这说明园所指导老师对于指导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学生的指导片面,没有深度,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综上所述教育实习时“双导师”的指导质量不高。(三)园所对教育实习支持力度低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园所给予实习学生的机会少,基本大部分学生在园所中从事的工作都是保育,同时还存在着轮班现象,学生对园所的课程教研、班级的教育教学等接触少。园所给实习学生提供的工作太过单一,导致实习老师的接触面狭窄,从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园的工作。有学生说道:“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除了从事保育工作外,幼儿园的其他一些活动我都没有参加过,甚至开会我都没有去过。”(A4)实习园所对学生的实习支持度低,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认同感等得不到提升,在园所收获的知识、经验也会相对较少,从而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也就相对降低。(四)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低“去实习前我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应对实习中的一切事情,而且实习的时候可以锻炼一下自己,但是到实习幼儿园的那天,我被不能洗澡,住宿条件差这点小事给弄崩溃了。”(A2)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去应对、自己可以、自己是成年人了这些话来安抚自己,但是当真正面临是有显得不知所措。同时学生对于自己角色的转变也没有意识,遇到困难就以我是学生的借口来自己。还有学生说道:“我在学校的专业成绩一直不错,以为去实习可以大展身手,结果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胆怯了,一是害怕自己讲不好,二是不知道怎么去切入课程,有一次给幼儿讲一首故事,自己觉得说的挺好,结果幼儿完全听不懂。”(A7)这说明有部分学生很自信,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教育实习存在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较低的现实问题,学生对自我期望太高,自我认识不足。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一)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高校在实习管理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列如:对学生监管薄弱、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强化实习管理,关注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规范实习组织、实习过程、实习安全、学生实习的各方权责等的管理。还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学生权益受损时学校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权等活动。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学生的述求的到反馈,从而提高实习积极性和实习满意度,为培养高质量教师奠定基础。(二)提高“双导师”的指导质量指导老师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他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所以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当前指导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指导老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二、指导老师指导人数多,力不从心,三、指导老师指导片面随意现象,四、指导老师不作为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园所与学校要积极调整,科学合理的分配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在实习中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对于实习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高校首先要解决指导老师不对口的问题。其次就是解决老师指导人数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指导老师最佳指导人数在1-3人。最后指导老师要有责任心,指导学生的内容要有很强的专业性,指导要及时,指导内容和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在指导的内容、方式上园所指导老师也要加强指导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校和园所指导老师双方同心协力,以一致的培养方向,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指导质量,使教育实习的效果做大化,为培养高素质教师奠定基础。(三)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教育实习是国家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是高校一方的责任,而是高校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只有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培养方向、培养计划等,才能向着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努力。教育实习的到幼儿园的支持,有利于校-园双联动,提升实习的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做体验式的课程安排,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多向学生说明实习工作的不易,学生在实习中所面临的挑战等。校-园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实习的层次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近些年,高校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的成功案列屡见不鲜,而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和社会所期盼的,当前三胎政策的开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迫切感有强了一分,所以高校和幼儿园的责任和担当就重了一分。高校和园所合作是共赢的,只有“校-园”相互协助支持,达成一致的培养方向和实习安排计划,那么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会最大化的实现,校-园共同为国家培养“四有”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四)学生应保持适度的实习期待,增强心理素质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访谈的内容发现学生对教育实习的期待值普遍较高,而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一、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没有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幼儿园的了解少,期望高;二、学生自身的理想主义,社会经验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学生只想到了实习过程中好的一方面,而坏的一方面学生并没有预想到。然而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越高,那么对实习的满意度就会越低,所以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期待值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学生自身要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明确实习中自己将会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全面的去认识和正确看待教育实习,其次还要提高自我认识力,不要过度的高估自己,也不要过低的低估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多与老师沟通实际实习中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低,在实习中面对很小的问题时,心里的接受度低,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本来对实习信心满满的,但是去实习后发现自己心理挺脆弱的,平常看起来挺坚强,但是一遇事就想回家,就想找老师,可能我在实习前身体准备好了,心里没有准备好吧”。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在学生实习前老师和学校要帮助学生对实习保持适度的期待值,提高自我认识力,增强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才能守住初心,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学生才能在实习中收获更多知识,教育实习的目的才能达到,实习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才会有所突破,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才不会被辜负。

据学术堂了解,一篇好的论文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论文题目,下面给大家整理了10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2. 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3.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4.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5. 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选题定了么,若随便什么研究方向都可以在范文网可以参考。

已发,注意查收

幼儿争抢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但应该有很多没有写过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吧。此类论文写法与一般论文不同,那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摘要 ]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3.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4.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友好交往。

[ 关键词 ] :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并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二、概念的界定: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态度倾向。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与策略

在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2.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

除了玩具,还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三)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

活动评价:是指对照活动目标,对由于活动行为而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活动中的评价。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评价应注意评价的随机性,即评价应紧跟着幼儿的活动进行。随机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

关注过程,强调过程与评价的整合,使评价自然而然地伴随过程的开展而进行,这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终结性评价。

(2)活动后的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评价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评价应注重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萌发的智慧的火花,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实施成效

(一)小班幼儿已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

(三)促进了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

五、不足与展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让幼儿同伴间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2.4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袁爱玲何秀英著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页

⒊主编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⒋R.E.Slavaing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21页

⒌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31页

⒍ 刁培萼吴也显等著《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 2005.5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15页

⒎ 刘炎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1999.8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7页

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⒐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页

⒑裴锑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305页

⒒ 张博著《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24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者微笑,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据学术堂了解,一篇好的论文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论文题目,下面给大家整理了10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2. 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3.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4.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5. 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影响因素分析本论文是通过访谈法来调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因素,并自编了《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因素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我分析出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因素如下:1.学生自身情况分析(1)实习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高在访谈中有13名学生都表达了他们对于实习的期待太高,其中一个学生说:“在没有实习前,我向学姐学长咨询了他们实习的时候的情况,通过了解他们的实习情况我也开始了幻想了自己的实习时光,可能自己对实习想的太过美好,所以当我真正去实习的时候,面对住宿条件不好、不能洗澡、不能上课只能当保育老师等太多的不满意不适应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自己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太天真的吧”(A7)。通过这个学生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很缺乏,思想很天真,虽然对实习的美好幻想没错,但是太过将美好放大会导致学生在学生在真正去实习之后会发现与自己的想法不符时,心里落差感大,就会影响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2)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由于疫情原因,学生基本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见习、观摩等实践活动取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预估,就像在访谈中以为学生这样说道:“我刚到幼儿园的时候,我的主班老师让我给幼儿上《蚂蚁搬家》,当时我很迷茫,语言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组织。后来我准备了好久给小朋友上一堂课,但是发现在书本里的东西,用在实际当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那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太欠缺了。”另一个同学也说道:“我在幼儿园从事的是保育工作,然后我刚开始也没有什么经验,看孩子拉裤子了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永远都是不知所措的状态。”(A8)通过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教育教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待提高。2.实习园所影响情况的分析(1)实习园所给予实习教师的授课机会少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同学都提到:“我在幼儿园一直从事保育工作,没有参加过课程研讨或者班级事务的管理。”(A14)由于幼儿园总是有把实习老师当成“干杂活的”,所以实习老师总是很被动,无法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少失落多,因而影响的学生实习满意度的程度。(2)实习园所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不足 “我在实习的时候园所指导老师对我很好,但是他们在专业知识、经验传授等方面学习的比较少,并且指导的内容很片面,没有深度。而且我从事保育工作,总是在洗碗,拖地,擦桌子,都没有什么机会去向指导老师请教,他们也不会主动的教我什么。”(A1)通过访谈中的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园所的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指导内容,指导方式等都不是很好,并且园所指导老师也没有对实习老师进行经验传授的意识,他们的指导没有计划、没有针对性,指导的过程也很随意,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靠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指导老师因指导能力缺乏,使其没有很好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导致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下降。3.基础设施情况的分析通过访谈我发现学生对于实习地的居住条件、交通情况、实习的地理位置、安全问题、饮食问题等都很重视,在访谈中学生说道:“我在一个特别偏远的乡下实习,刚到实习地的时候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因为哪里实在有点荒凉啊,而且哪里的居住条件不是很好,还不能洗澡,出门也不方便。”(A7)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实习学生对实习地的基础设施很重视,但是大部分实习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实习学生很不满意。三、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实习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在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学校,对学生的反馈与述求、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身心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并不会去关注,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也会大大的放松,甚至处于忽视的状态。在访谈中有人说道:“在我到实习地方之后,学校就不管我们了,我们向学校反馈一些问题,学校给的答复是有问题自己找实习地方的领导,自己解决。”(A1)这说明了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在安排实习园所时,只是单纯的校园合作关系,并没有深度交流,特别是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学校和园所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管理方案,双方都处于一种“看学校的管理安排或看幼儿园的管理安排”的管理状态。并且实习地点的安排过于分散,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增加校内指导老师的走访难度。(二)“双导师”的指导质量不高从基本信息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高校指导老师指导的人数众多,最多指导的人数在31个人以上,这就导致了指导老师的指导压力和责任重大,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专业不对口,然后指导老师指导的人数比较多,且指导的学生都比较分散,所以指导老师只对我指导过两次,指导的内容也很随意,就是问问有没有什么不习惯,有没有什么问题等。”(A4)从谈话中虽然可以看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但是却缺乏专业的、及时性的指导。园所指导老师虽然可以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指导,但是指导却很随意,在访谈中一个学生说道:“幼儿园的指导老师指导的没有目的性、针对性、专业性,及时性,他们指导的内容十分片面,而且我的指导老师以为指导就是带着我走一日流程。”(A11)这说明园所指导老师对于指导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学生的指导片面,没有深度,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综上所述教育实习时“双导师”的指导质量不高。(三)园所对教育实习支持力度低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园所给予实习学生的机会少,基本大部分学生在园所中从事的工作都是保育,同时还存在着轮班现象,学生对园所的课程教研、班级的教育教学等接触少。园所给实习学生提供的工作太过单一,导致实习老师的接触面狭窄,从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园的工作。有学生说道:“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除了从事保育工作外,幼儿园的其他一些活动我都没有参加过,甚至开会我都没有去过。”(A4)实习园所对学生的实习支持度低,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认同感等得不到提升,在园所收获的知识、经验也会相对较少,从而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也就相对降低。(四)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低“去实习前我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应对实习中的一切事情,而且实习的时候可以锻炼一下自己,但是到实习幼儿园的那天,我被不能洗澡,住宿条件差这点小事给弄崩溃了。”(A2)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去应对、自己可以、自己是成年人了这些话来安抚自己,但是当真正面临是有显得不知所措。同时学生对于自己角色的转变也没有意识,遇到困难就以我是学生的借口来自己。还有学生说道:“我在学校的专业成绩一直不错,以为去实习可以大展身手,结果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胆怯了,一是害怕自己讲不好,二是不知道怎么去切入课程,有一次给幼儿讲一首故事,自己觉得说的挺好,结果幼儿完全听不懂。”(A7)这说明有部分学生很自信,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教育实习存在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较低的现实问题,学生对自我期望太高,自我认识不足。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一)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高校在实习管理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列如:对学生监管薄弱、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强化实习管理,关注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规范实习组织、实习过程、实习安全、学生实习的各方权责等的管理。还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学生权益受损时学校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权等活动。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学生的述求的到反馈,从而提高实习积极性和实习满意度,为培养高质量教师奠定基础。(二)提高“双导师”的指导质量指导老师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他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所以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当前指导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指导老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二、指导老师指导人数多,力不从心,三、指导老师指导片面随意现象,四、指导老师不作为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园所与学校要积极调整,科学合理的分配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在实习中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对于实习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高校首先要解决指导老师不对口的问题。其次就是解决老师指导人数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指导老师最佳指导人数在1-3人。最后指导老师要有责任心,指导学生的内容要有很强的专业性,指导要及时,指导内容和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在指导的内容、方式上园所指导老师也要加强指导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校和园所指导老师双方同心协力,以一致的培养方向,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指导质量,使教育实习的效果做大化,为培养高素质教师奠定基础。(三)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教育实习是国家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是高校一方的责任,而是高校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只有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培养方向、培养计划等,才能向着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努力。教育实习的到幼儿园的支持,有利于校-园双联动,提升实习的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做体验式的课程安排,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多向学生说明实习工作的不易,学生在实习中所面临的挑战等。校-园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实习的层次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近些年,高校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的成功案列屡见不鲜,而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和社会所期盼的,当前三胎政策的开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迫切感有强了一分,所以高校和幼儿园的责任和担当就重了一分。高校和园所合作是共赢的,只有“校-园”相互协助支持,达成一致的培养方向和实习安排计划,那么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会最大化的实现,校-园共同为国家培养“四有”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四)学生应保持适度的实习期待,增强心理素质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访谈的内容发现学生对教育实习的期待值普遍较高,而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一、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没有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幼儿园的了解少,期望高;二、学生自身的理想主义,社会经验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学生只想到了实习过程中好的一方面,而坏的一方面学生并没有预想到。然而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越高,那么对实习的满意度就会越低,所以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期待值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学生自身要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明确实习中自己将会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全面的去认识和正确看待教育实习,其次还要提高自我认识力,不要过度的高估自己,也不要过低的低估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多与老师沟通实际实习中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低,在实习中面对很小的问题时,心里的接受度低,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本来对实习信心满满的,但是去实习后发现自己心理挺脆弱的,平常看起来挺坚强,但是一遇事就想回家,就想找老师,可能我在实习前身体准备好了,心里没有准备好吧”。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在学生实习前老师和学校要帮助学生对实习保持适度的期待值,提高自我认识力,增强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才能守住初心,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学生才能在实习中收获更多知识,教育实习的目的才能达到,实习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才会有所突破,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才不会被辜负。

幼儿园争抢行为的论文开题报告

拥有一个好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让幼儿养成玩完玩具后不用提醒也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在教导幼儿时须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采取评比的方法,每周一次,对行为表现突出的孩子在评比栏贴上小红花,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本学期我班开展的这项活动,孩子和家长很喜欢,评比效果较好。为了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根据班级幼儿的常规要求,开展了值日生活动,每天安排四名幼儿担任班级的值日生,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我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想要让孩子听你的,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所以教师在与孩子接触时要懂得与他们交流感情。孩子最喜欢得到老师的爱抚,所以我们经常会用拥抱和亲切的话语来表示对他们的赞扬和爱。如,每天早上,师生相互问好,我们会抱抱孩子,表扬他叫老师的声音真好听,给他们贴上一朵小红花,夸夸他对老师有礼貌这样,师生之间既交流了情感,又培养了孩子有礼貌的习惯。班里的教师和保育员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要一致。如果要求不一,态度各异,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干脆谁都不听,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老师经常统一思想,从不放松。 二、建立必要的行为规则 良好的常规是实施教育的保证,而必要的规则是形成良好常规的前提。如:上厕所和洗手时不推不挤,拿椅子必须双手端起椅子,不可以拖着或顶着走,搭积木时不能争抢,听到《摇篮曲》就休息,餐前要保持安静等,我们把规则和幼儿必须养成的习惯联系起来,贯穿于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我们进行了餐前礼仪教育,进餐前老师和幼儿一起朗诵唐诗《悯农》,理解其中的含义,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老师说完小朋友请用餐后,幼儿回答谢谢老师,大家请慢用,全班幼儿一起进餐,在餐前礼仪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在幼儿园日常的行为习惯教育中,老师要持之一恒,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强化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这是留给孩子最可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such as the master

《抢玩具》是一篇幼儿园观察记录,情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要做到“以情动情”“因人施教”,要善于运用师爱及教育机智,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每天早晨一入园,蒋涵就会急冲冲地跑进他所喜欢的区角。一会儿到娃娃家烧饭,一会儿去“画画我自己”画画。过了一会儿,他又对堆积木产生了兴趣,看见朱影小朋友在玩一辆自己带来的警车,他则跑过去二话不说就抢了汽车开始独自玩耍。朱影小朋友“呜呜呜”哭着跑来告状,指着蒋涵说:“老师,他抢我的汽车……”分析:蒋涵的争抢行为是因为他对玩具产生的兴趣和急于求玩的心理需求而导致的。这与婴幼儿缺乏交往意识和未形成良好的行为规则有关,他们往往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缺乏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表达能力,所以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

争抢行为研究现状论文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影响因素分析本论文是通过访谈法来调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因素,并自编了《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因素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我分析出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因素如下:1.学生自身情况分析(1)实习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高在访谈中有13名学生都表达了他们对于实习的期待太高,其中一个学生说:“在没有实习前,我向学姐学长咨询了他们实习的时候的情况,通过了解他们的实习情况我也开始了幻想了自己的实习时光,可能自己对实习想的太过美好,所以当我真正去实习的时候,面对住宿条件不好、不能洗澡、不能上课只能当保育老师等太多的不满意不适应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自己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太天真的吧”(A7)。通过这个学生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很缺乏,思想很天真,虽然对实习的美好幻想没错,但是太过将美好放大会导致学生在学生在真正去实习之后会发现与自己的想法不符时,心里落差感大,就会影响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2)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由于疫情原因,学生基本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见习、观摩等实践活动取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预估,就像在访谈中以为学生这样说道:“我刚到幼儿园的时候,我的主班老师让我给幼儿上《蚂蚁搬家》,当时我很迷茫,语言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组织。后来我准备了好久给小朋友上一堂课,但是发现在书本里的东西,用在实际当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那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太欠缺了。”另一个同学也说道:“我在幼儿园从事的是保育工作,然后我刚开始也没有什么经验,看孩子拉裤子了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永远都是不知所措的状态。”(A8)通过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教育教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待提高。2.实习园所影响情况的分析(1)实习园所给予实习教师的授课机会少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同学都提到:“我在幼儿园一直从事保育工作,没有参加过课程研讨或者班级事务的管理。”(A14)由于幼儿园总是有把实习老师当成“干杂活的”,所以实习老师总是很被动,无法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少失落多,因而影响的学生实习满意度的程度。(2)实习园所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不足 “我在实习的时候园所指导老师对我很好,但是他们在专业知识、经验传授等方面学习的比较少,并且指导的内容很片面,没有深度。而且我从事保育工作,总是在洗碗,拖地,擦桌子,都没有什么机会去向指导老师请教,他们也不会主动的教我什么。”(A1)通过访谈中的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园所的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指导内容,指导方式等都不是很好,并且园所指导老师也没有对实习老师进行经验传授的意识,他们的指导没有计划、没有针对性,指导的过程也很随意,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靠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指导老师因指导能力缺乏,使其没有很好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导致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下降。3.基础设施情况的分析通过访谈我发现学生对于实习地的居住条件、交通情况、实习的地理位置、安全问题、饮食问题等都很重视,在访谈中学生说道:“我在一个特别偏远的乡下实习,刚到实习地的时候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因为哪里实在有点荒凉啊,而且哪里的居住条件不是很好,还不能洗澡,出门也不方便。”(A7)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实习学生对实习地的基础设施很重视,但是大部分实习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实习学生很不满意。三、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实习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在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学校,对学生的反馈与述求、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身心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并不会去关注,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也会大大的放松,甚至处于忽视的状态。在访谈中有人说道:“在我到实习地方之后,学校就不管我们了,我们向学校反馈一些问题,学校给的答复是有问题自己找实习地方的领导,自己解决。”(A1)这说明了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在安排实习园所时,只是单纯的校园合作关系,并没有深度交流,特别是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学校和园所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管理方案,双方都处于一种“看学校的管理安排或看幼儿园的管理安排”的管理状态。并且实习地点的安排过于分散,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增加校内指导老师的走访难度。(二)“双导师”的指导质量不高从基本信息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高校指导老师指导的人数众多,最多指导的人数在31个人以上,这就导致了指导老师的指导压力和责任重大,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专业不对口,然后指导老师指导的人数比较多,且指导的学生都比较分散,所以指导老师只对我指导过两次,指导的内容也很随意,就是问问有没有什么不习惯,有没有什么问题等。”(A4)从谈话中虽然可以看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但是却缺乏专业的、及时性的指导。园所指导老师虽然可以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指导,但是指导却很随意,在访谈中一个学生说道:“幼儿园的指导老师指导的没有目的性、针对性、专业性,及时性,他们指导的内容十分片面,而且我的指导老师以为指导就是带着我走一日流程。”(A11)这说明园所指导老师对于指导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学生的指导片面,没有深度,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综上所述教育实习时“双导师”的指导质量不高。(三)园所对教育实习支持力度低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园所给予实习学生的机会少,基本大部分学生在园所中从事的工作都是保育,同时还存在着轮班现象,学生对园所的课程教研、班级的教育教学等接触少。园所给实习学生提供的工作太过单一,导致实习老师的接触面狭窄,从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园的工作。有学生说道:“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除了从事保育工作外,幼儿园的其他一些活动我都没有参加过,甚至开会我都没有去过。”(A4)实习园所对学生的实习支持度低,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认同感等得不到提升,在园所收获的知识、经验也会相对较少,从而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也就相对降低。(四)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低“去实习前我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应对实习中的一切事情,而且实习的时候可以锻炼一下自己,但是到实习幼儿园的那天,我被不能洗澡,住宿条件差这点小事给弄崩溃了。”(A2)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去应对、自己可以、自己是成年人了这些话来安抚自己,但是当真正面临是有显得不知所措。同时学生对于自己角色的转变也没有意识,遇到困难就以我是学生的借口来自己。还有学生说道:“我在学校的专业成绩一直不错,以为去实习可以大展身手,结果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胆怯了,一是害怕自己讲不好,二是不知道怎么去切入课程,有一次给幼儿讲一首故事,自己觉得说的挺好,结果幼儿完全听不懂。”(A7)这说明有部分学生很自信,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教育实习存在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较低的现实问题,学生对自我期望太高,自我认识不足。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一)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高校在实习管理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列如:对学生监管薄弱、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强化实习管理,关注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规范实习组织、实习过程、实习安全、学生实习的各方权责等的管理。还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学生权益受损时学校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权等活动。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学生的述求的到反馈,从而提高实习积极性和实习满意度,为培养高质量教师奠定基础。(二)提高“双导师”的指导质量指导老师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他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所以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当前指导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指导老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二、指导老师指导人数多,力不从心,三、指导老师指导片面随意现象,四、指导老师不作为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园所与学校要积极调整,科学合理的分配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在实习中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对于实习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高校首先要解决指导老师不对口的问题。其次就是解决老师指导人数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指导老师最佳指导人数在1-3人。最后指导老师要有责任心,指导学生的内容要有很强的专业性,指导要及时,指导内容和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在指导的内容、方式上园所指导老师也要加强指导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校和园所指导老师双方同心协力,以一致的培养方向,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指导质量,使教育实习的效果做大化,为培养高素质教师奠定基础。(三)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教育实习是国家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是高校一方的责任,而是高校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只有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培养方向、培养计划等,才能向着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努力。教育实习的到幼儿园的支持,有利于校-园双联动,提升实习的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做体验式的课程安排,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多向学生说明实习工作的不易,学生在实习中所面临的挑战等。校-园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实习的层次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近些年,高校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的成功案列屡见不鲜,而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和社会所期盼的,当前三胎政策的开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迫切感有强了一分,所以高校和幼儿园的责任和担当就重了一分。高校和园所合作是共赢的,只有“校-园”相互协助支持,达成一致的培养方向和实习安排计划,那么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会最大化的实现,校-园共同为国家培养“四有”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四)学生应保持适度的实习期待,增强心理素质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访谈的内容发现学生对教育实习的期待值普遍较高,而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一、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没有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幼儿园的了解少,期望高;二、学生自身的理想主义,社会经验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学生只想到了实习过程中好的一方面,而坏的一方面学生并没有预想到。然而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越高,那么对实习的满意度就会越低,所以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期待值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学生自身要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明确实习中自己将会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全面的去认识和正确看待教育实习,其次还要提高自我认识力,不要过度的高估自己,也不要过低的低估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多与老师沟通实际实习中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低,在实习中面对很小的问题时,心里的接受度低,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本来对实习信心满满的,但是去实习后发现自己心理挺脆弱的,平常看起来挺坚强,但是一遇事就想回家,就想找老师,可能我在实习前身体准备好了,心里没有准备好吧”。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在学生实习前老师和学校要帮助学生对实习保持适度的期待值,提高自我认识力,增强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才能守住初心,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学生才能在实习中收获更多知识,教育实习的目的才能达到,实习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才会有所突破,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才不会被辜负。

摘要:学前教育是幼儿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的启蒙阶段,纠正幼儿们的争抢行为,促使他们适应集体的学习、生活与成长,这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本文结合幼儿争抢行为的成因,探究关于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策路,以便改善幼儿争抢行为,有效培养幼儿谦让和分享的优良品质。关键词:幼儿教育;争抢行为;教育策略争抢行为在幼儿园里属于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是幼儿在特定情境下选择的表达内心情感或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一边学习一边玩耍,发生争抢行为的可能性较大,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教育。一、幼儿争抢行为的成因争抢行为指的是两个及以上的幼儿在教学活动之中争抢某个对象的行为。例如在某次户外活动中,我们给幼儿们分发跳绳,但有的幼儿没有从家里带回跳绳,导致跳绳不够分,只能让两个或三名幼儿共用一根跳绳,一些幼儿就开始争抢跳绳。幼儿发生争抢行为和我们教师的指导、教育有失妥当存在密切联系,是主要成因。当幼儿出现争抢行为时,我们习惯要求幼儿不准争抢,忽视倾听幼儿的心声。幼儿争抢行为的出现还和幼儿园条件有关,例如幼儿园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相同类型的玩具较少,但很多幼儿都是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想做什么,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好不容易获得的玩具不会轻易和他人分享,争抢现象在所难免。当然,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缺少分享意识和交往技能,遇到争抢问题时往往无法用谦让、协商等方式解决口。例如幼儿拿到玩具之后就据为己有,不和其他小伙伴分享,即便在教师的要求下交出玩具,也是一种外在干预,不是自身所愿,不仅无法体会玩要的乐趣,还会产生不满。二、关于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一)教师提供支持,减少幼儿争抢行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优良情绪状态,用愉快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他们的优点,•援纳个体差升,在幼儿发生争抢行为时应冷静处理,严禁厉声斥责。为减少争抢行为,我们还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例如在投放材料时,一个班级需要多少材料不但应考虑幼儿年龄特征、建构水平等,还应考虑班级活动室大小,每一种形状、颜色的玩具材料应充足,避免发生幼儿争抢某一形状或颜色的玩具材料的行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形式为主,游戏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公平、平等、谦让等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所以为减少幼儿争抢行为,教师有必要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游戏意识,和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明白每一个人在有规则的游戏活动中都必须遵守规则,体验分享与合作的欢愉。另外,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为幼儿树立典型,当幼儿主动把玩具分享给他人时要及时表扬,让幼儿长期保持分享行为,井对其他幼儿产生带头作用,促使幼儿们在和睦相处中慢慢减少争抢行为。

学前教育学考研的话相比较其他学硕专业来说 是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 如果本科是学前专业的话 自己也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话可以选择报考 推荐311参考书如下: 311的参考书 《教育学》,王道竣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浅谈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及对策(提纲)09学前教育2班蒋丽莎幼儿抢玩具的原因解决此现象的方法一、根据观察分析幼儿园的孩子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主观原因(二)、客观原因1、不良的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原因2、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原因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4、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因素二、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而提出的对策(一)、鼓励幼儿模仿、学习礼貌用语。(二)、我认为教师平时应该注重随机引导。(三)、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的熏陶,帮助幼儿养成友好、谦让的良好习惯。(四)、减少环境中易引发争抢行为的刺激(五)、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种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