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钢铁出口现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钢铁出口现状研究论文

1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中国钢铁对美出口激增,我国钢铁出口频频遭遇美方的反倾销申诉或调查。 造成中美钢铁摩擦加剧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内钢铁产能扩张过快,促使中国对美出口大幅增长,引起美国钢企对“中国制造”的恐慌。自2000年以来,国内钢铁产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钢产量已达到4.23亿吨,钢铁产能的快速扩张促使国内钢铁企业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更大的市场,又恰逢世界经济正处于景气期,国外市场便成为中国钢铁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是我国钢铁主要出口国之一,随着国内钢铁出口量的大幅增长,大量的中国钢铁给美国钢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005年之前,中国输美钢材从未超过150万吨,2005年出口到美国的钢材达到了230万吨,而2006年更增长到540万吨,中国钢铁出口增长趋势令美国钢铁业惊恐不已,担心中国会主导国际钢铁市场。 其次,钢材价格总体偏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利益驱动了大量的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小钢铁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扩大出口,为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我国钢铁产品的售价在国际市场上是偏低的,同一品种,平均较国外钢铁每吨售价低180-300美元左右,这就使得国内钢铁在国外市场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总体来看,我国钢材价格偏低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韩国仅浦项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65%,前3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8%;日本前6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1%;欧盟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美国前8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73%。钢铁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产业集中度过低会加剧钢铁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引起低价竞销,这为美国利用WTO的规则来限制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条件。同时产业集中度低会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2006年全球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中,我国共有21家,只占全国钢铁量的47.9%。大量中小钢铁企业无力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只能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而这类产品由于技术要求低,国内生产厂家也很多,已经超出了国内的需求,只有通过低价销售到国外,这也会引起国外厂家的反倾销调查。二是从成本水平来看,我国钢铁产品的成本偏低,在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如2004年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6.62%,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13%,而日本优势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0%,美国为20%-25%,德国为25%,英国为20%,卢森堡(安赛乐)为19%。中国钢铁产品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钢铁产品在世界钢铁市场上价格优势,从而促进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只是因为能源的单价较低,并不是能耗低,相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吨钢能耗是日本的1.5倍,欧洲的1.2倍,能耗水平相当高,这也是值得我们警醒,不能盲目扩大出口的原因所在。三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钢材出口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产品居多,且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出口到韩国的主要为长材,出口到美国的主要为无缝钢管,出口企业“小、多、散、杂”。出口产品结构失衡造成某一品种出口量突发性增长的局面,容易引起反倾销调查,如中国线材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20%,这是2005年末美国钢厂对中国线材提出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2 应对钢铁贸易摩擦的政府路径选择 频繁的贸易摩擦将不利于我国钢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时往往需要行业协会或政府的支持。 2.1 加快制定行业法律法规,规范出口贸易秩序 目前,针对钢铁大量出口带来的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政策以及出口许可管理政策。 2007年初以来,国家频繁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政策,发改委与钢铁行业相关企业还划定了钢铁出口不超过生产总量10%的政策底线。然而由于国内外钢材价格差仍然较大,且需求旺盛,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这样的价格调节,效果并不显著。 2007年4月30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2007年第41号公告《对部分钢材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公告,公告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从5月20日起对83个编号目录的钢材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规定只限于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方式的企业须向省级发证机构申请,所列钢材出口许可证实行“一批一证”管理,许可证有效期为许可证签发之日起3个月有效。同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按《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该政策属于一般许可,由于没有涉及出口资质、数量(配额)及操作细则等实质性问题,所以对大型钢铁出口企业并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对小贸易商、民营钢铁企业及靠“搭大企业出口便车”出口的企业因增加程序及时间则起到规范约束或限制的作用。 总体上,单纯通过关税调整以及细则不明确的许可管理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过度出口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在钢材出口贸易准入方面设置一些门槛,建立企业出口资质审核制度,对中国钢材的出口数量、品种、企业环保节能情况是否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等方面对出口企业进行资质认定,从而制约那些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及钢铁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的继续膨胀,减少贸易摩擦。 2.2 制定应对贸易摩擦的中长期战略 (1)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使钢铁产能保持合理规模。行业集中度低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核心问题,是我国钢铁业市场控制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低,企业综合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导致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过度出口等问题。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是目前中国钢铁业的一项首要的任务,重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然而,由于观念、体制、利益以及人事上的种种阻力,钢铁重组举步维艰,“联”而不“合”的问题严重。政府应在观念、体制、利益以及人事等实际问题上给予合适的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走联合重组的道路。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环保,改变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出口产品的单一化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尽管自2005年以来,国家开始逐步实施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政策,但随着外贸形势的好转,一些小规模民营钢铁企业选择在大钢厂周边或矿、焦、煤资源丰富的地区,扎堆生产,形成产业群,利用廉价劳动力,几乎为零的社会负担和环保投入形成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这些小企业由于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产品居多,能耗水平高,形成出口产品的单一化。严格行业准入、行业监管、节能环保等等制度和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实现节能环保,规范这些小企业行为,对于改善出口结构不合理现象十分重要。 (3)建立新型外贸促进体系。2006年以来,钢铁出口就出现了出口量激增而价格下滑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也使国内企业在低价竞争中背上了成本上涨和贸易摩擦的双重负担。在贸易摩擦增加的形势下,政府应建立以鼓励出口高端产品;鼓励向多个地区和国家出口,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鼓励不易产生贸易摩擦的产品和具有专有技术特色的产品出口并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税收支持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外贸促进体系。这样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摩擦也能进一步减小出口征税给钢铁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钢铁这几年发展的十分迅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中国加入WTO,以及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外贸出口特别是机电产品特别迅速,还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中国的钢铁产业增长非常快。2008年中国产钢超过了5亿吨,比2007年增长了1.1%。这也是最近这几年增长的最慢的一个年份。从03年、04年,大约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去年增长的是比较慢的,主要是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产钢也是同样的情况,同比减少了1.2%,这是98年以来首次减产。尤其是最近这几个月减产的非常厉害,特别是发达国家月度减产了40%—50%。中国这几年钢产量发展非常快,中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由原来的36.4%提高到了37.7%,2009年这个比例还会提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今年1月份中国钢产量会有所增加,但是全球还是下降的。中国的钢产量和消费量增长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拉动中国钢铁企业这几年发展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内需的拉动。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了大量的钢铁。进口减去出口,中国的净进口的粗钢是3.5亿吨。从2005年开始,中国钢进出口基本上是平衡的,进口了25万吨。从06年到08年,受中国限制钢铁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钢铁的进口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08年出口比上年降低12.3%。这里面钢坯下降的比较多,这个是国家政策严格限制钢坯初级产品的出口,征收25%的关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韩国是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最大的目的国,另外是欧盟。但是对欧盟今年出口下降的比较厉害,最这几年,欧盟以及美国对中国钢铁出口提出了反倾销和反补贴。从月度的情况看,受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钢铁工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1月份达到了底部,平均日产钢116万吨。按照11月份的产量,中国相当年产钢4.23亿吨的水平。11月份比6月份日产水平降低了26.2%,相当于1.5亿吨的产能闲置。去年11月份,日均的钢消费量下降到105万吨以后,11月、12月开始回升,根据现有的数据,1月份还是在继续回升。这个是不是说经济开始回暖或者是实际消费量增加呢?不是这样的。从最近一些钢铁的经销商也受到了这种现象的迷惑,认为经济复苏了,国家四万亿投资开始发挥作用,以后钢材的需求会上涨。其实我们认为不是这样的,这个阶段是钢铁消化库存的阶段。但是实际的消费我们判断应该是下跌的趋势,没有回暖的迹象。钢铁出口也是下滑的非常厉害,从去年8月份达到最高,然后逐步下滑。到今年1月份已经下滑到了当月出口191万吨。这就反映了世界全球性的钢铁需求萎缩。1月份世界钢产量下降了2.4%,中国1月份钢产量根据我们测算还是增加的。美国下降了52.7%,法国下降46.7%,德国下降了35.6%,可见这次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不要期望短短几个月经济就复苏了。政府主导投资的增加,能不能弥补市场主导投资的下降,这是个大的问号。其中包括国内消费产业的投资,还包括出口主导型产业的投资。出口下滑本身消耗的钢材小,这个产业投资又会降低。大家关注最近几个月,进口构成里面,装备的进口下降了50%—60%。由于产量的降低以及多种因素,我们统计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收入下降了41.4%。原因就是产量和销量都在下滑,另外钢材价格在暴跌。前期进口的够用三四个月的原材料都是高价进的。一个月亏损294亿元。2009年我认为可能还会维持几个月的月度亏损,全年的亏损可能性不是太大。下面就国际贸易我从钢铁行业说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钢铁行业是以满足内需为主的产业,我们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现在看来需要修改了。现在来看钢铁需求的布局都是在消费地而不是资源地。矿石生产比较优越的,生产资源非常丰富,反而不是钢铁的生产大国和强国。没有原料的,全部靠进口的,却是钢铁主要的生产地。所以仅仅考虑生产成本比较优势是解释不了的。另外从钢的国际贸易占产量的比例来看,从冷战结束以后,钢铁贸易的比例从20%以下逐步上升,最高超过40%。但是从那时起,虽然钢的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但是国际贸易的比例是下降的。而且这里面还包括自由贸易区,一些统一经济体内部的贸易。比如说欧盟,他们国际贸易量是不小的,但是大部分是欧盟内部的贸易。扣除这些经济体内的贸易以后,钢铁的国际贸易量占产量的比例下降了20%以下。这个给我们研究外贸的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些产品可以在一个国家或者少数几个国家生产供应全球,但是钢铁不是。这背后的规律就不展开说了。各国的消费量主要是本国生产的钢。钢铁行业主要是以满足内需为主的产业,但是国际贸易依然存在。为什么存在?一个是品种上调节供给关系,另外一个就是成本。因为钢铁这个材料和其他的不一样,其他的可能还要看品牌价值什么的,钢铁主要就是看成本和价格。南美地区主要是矿石资源丰富,中东地区生产主要是以非常廉价的能源,利用废钢来生产钢,除此之外,中国的钢铁生产成本是最低的,比欧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一个中国毕竟有一定的原材料自给,不到50%,但是这几年一直维持在48%左右,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矿。另外就是人力成本,这个就不展开讲了。尽管如此,大量出口钢铁不符合国家利益,也不符合钢铁行业的长远利益,甚至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因为钢铁工业的能耗占全部工业的25.1%,主要污染物排放占全部工业的10—16%,钢铁就业人数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4.64%,创造的工业附加值占全部工业的8.34%。日本大量的进口中国的钢铁,一些低档的钢铁他们不生产,把这些产品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对全球来说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钢铁业环保的水平比西方的发达产钢国低。另外出口钢铁也是造成铁矿石涨价的重要因素。07年下半年,在矿石谈判之前几个月,中国的铁矿石涨到了1500块钱一吨,在这种情况下,让澳大利亚、巴西不要涨价,根本没有理由。所以在谈判当中很不利。另外淘汰落后,中国钢铁工业虽然这几年进步很快,但是落后产能还是大量存在,中国是两端。一段是最好的制造钢铁的装备在中国,另外一段是最落后的也在中国,是处于两极分化的局面。所以现在淘汰落后的任务也很重。大量出口钢材、钢坯,也是不利于淘汰落后。所以中国国家政策来说,其实我们作为研究机构,也是给国家在制定这些政策里面提供了一些依据。所以限制钢材的出口,中国成为世界上少见的对出口钢材征收关税的国家。另外在增值税方面,也有一些违背“出口产品不含税”的国际惯例。我们对增值税实行了出口退税为零,这个也体现了中国政府限制钢铁出口的导向。但是我们反对“中国政府补贴钢铁”的无端指责,并以此为名对中国钢铁产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我有一篇文章就是逐条的反驳这个。这里面分析90%以上是不实之词,并且对出口退税率的计算存在很多低级错误。这里面还提到了汇率问题,这个问题我研究不深,刚才麦金农教授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就按购买力评价,各国货币低估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呈线性关系,中国正好在这个曲直线上,所以中国的钢铁发展水平是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的钢铁成本竞争力这几年的提高主要来源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没有看到中国钢铁工业的进步,他们是用一种停滞的眼光,他用这样的成本生产不出来,你凭什么生产不出来?他没有看到我们钢铁产业这几年的进步是非常快的。最后总结一下。第一,中国钢铁工业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从而产生对钢铁材料的强大内需。第二,点就是中国由钢铁净进口变为净出口,既有钢铁工业自身技术和管理进步的因素,也与中国目前阶段的发展环境有关。第三,根据钢铁产业布局规律,国家利益和行业长远利益,中国不支持大量出口钢铁产品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分针。第四,中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定位与为国民经济各用钢行业提供品种齐全、质量优越、价格有竞争力的钢铁材料,除满足内需外,还帮助装备制造等行业提高出口竞争力,以扩大自身的市场空间。第五,但我们反对针对中国钢铁的贸易保护主义,因为它会向其他商品和服务贸易蔓延,从而有害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尽快进入复苏。

中药出口论文研究现状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内涵、现状和发展(张守元 山西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摘要: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优势比较明显,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 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今中药现代化基本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方向:现代中药的开发,传统中药的开发,经典名方二次开发,老中医的验方开发。关键词:中药;中药现代化 ;现状;方向引 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中药现代化是一件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对中药产业发展有着的巨大推动力。1.中药现代化的含义中药现代化长期以来是中医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数十年来,无数专家、学者孜孜以求探索着中药的现代化之路。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更加掀起了中医药学者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热情。然而何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少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弄清中药的有效成分,搞植物提取物,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与国际接轨。甚至于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开发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这在近年已形成了些“共识”,因而国家有关政策提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研究开发象青蒿素这样的I类新中药”,“十五期问重点支持三、五个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另有一些人认为,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中药将逐渐演变成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的“现代天然药物”。如果这就是中药的现代化,那在今后的发展中究竟需不需要中医?这实在是中医药存亡的大事!这实际上是中药西化,使中医药的发展走人误区,正在把中医药逼进死胡同。所谓中药,是指纳人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设备融人中药研究、生产、应用,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将传统饮片的剂型进行改良,以充分保留原饮片的性味与功效为前提,既保留了传统中药饮片的精华,又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充分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与医疗发展的需求。虽然现在仍有不少反对的意见,阻力还很大,但我们坚信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为中药的现代化带来了曙光,应该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为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评判标准。我们希望改变长期以来对中医药的政策歧视,从政策、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真正让中医药与西医药同步。为使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在中药质量标准与规范上,我们必须制定适合于中药,而又明确区别于西药的标准。积极探索制定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普遍认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中药现代化与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不仅是一场传统中药的新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现代中药的新文化运动。中药的现代化必须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实践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成果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多学科融合、多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中药研究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促进传统中医药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同时,突出体现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内涵。[[1] 焦广明 .中药现代化的含义探析[J].2008,3(6): 342.][1]2.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优势比较明显,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2.1 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适应病证的选择是中药新药研制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 西医疾病辩证规范前后结果的差异性:② 相关西医疾病辩证规范的关系问题:③ 西医疾病辩证规范依据的症状体征存在的问题。无论早期围绕中医疾病所做的辩证规范,还是近年来基于西医疾病建立的辩证标准,客观上均存在严重的逻辑和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冲击了中医辩证论治体系,而且制约了中药干预的疗效。[3]2.2 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处方从哪里来,一直是中药新药研制早期涉及的受持方人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制约的重要学术问题。中药新药处方的来源主要有4种:① 临床经验方:② 基于中医药理论、通过实验确认的科研方;③ 在中成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④ 依据有效成分、组分的生物活性组成的处方。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基本现状是:中药单体或组分类新药研究虽然药昧少,制备工艺和剂型的科技含量较高,但适应病证选择比较困难,也不够准确,疗效并不理想,且整个研究过程基本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而中药6类新药研究虽然大体坚持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但普遍存在处方大而杂、选药不精的问题,因而制备工艺和剂型的选择难以采用先进技术,质量标准的建立也比较困难,服药量通常较大,整个研制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学术界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断推出高效、速效、长效中药新品种的努力正面临两难的选择。面对处方来源的4种渠道 人们似乎别无选择,可供选择的新药处方主要来源为① 古代方剂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② 古代方剂数字化、智能化知识挖掘系统研究。而少数有识之士已开始探索新的处方来源方式。2.3 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中药小复方体现了中医药特色的选药组方方法,在初步选定后,后续的筛选评价包括制备工艺考查、剂量配比优选、方剂结构优化等。在这些环节中,制备工艺的选择尤为重要,现已成为影响中药疗效充分发挥、制约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中药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剂量配比设计方法,这是学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中药小复方最佳药物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亟待解决的是方法学问题。2.4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中药对照药的选择一般应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法定中药品种;二是功能主治相同品种:三是给药途径相同;四是择优遴选。对于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有以下七方面认识问题首先需要澄清。① 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与辩证规范研究的关系:② 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和两者之间的关系;③ 把中医的证作为所有疾病疗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问题;④ 证的诊断指标与证的疗效判断指标之问的关系;⑤ 证与量表在疗效评价方面的关系:⑥ 证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客观存在的问题:⑦ 建立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与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系。由于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方式不同,研究的思路方法不同,选择的切入点不同,至今未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针对提高中药疗效的某一环节单独调整研究思路,无助于全面解决问题,而要进行整体调整,必须理清各个环节的启承关系和因果关系。孤立地讨论中药现代化问题,将其与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割裂开来,不可能找到科学合理的一揽子解决办法。中药现代化需要一系列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尽快理清研究思路,建立相关的方法学创新平台是比较理性的选择。[[4]3.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措施3.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1)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积极开展中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研究。(2)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特别是与中药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如证候理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探索其科学内涵,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发展源泉。3.2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2)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3)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4)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3.3 加快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技术、中药材质量系统评价、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等研究。在进行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种质库、基因库、化学样品库等。按照中药材生产的特点,借鉴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使中药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3.4 加强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展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借鉴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3.5 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相关产品的研发重点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和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现代中药研发,包括用于生育调节和生殖保健产品的开发研究;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3.6 构建体现中药特点的研发技术平台充分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国家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中药研究开发支撑条件平台建设。3.7 中药标准规范研究(1)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2)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量化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中药注射剂为重点,逐步扩大指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3.8 中药产品创新研究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改进中药传统制剂,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发展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药新产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按照有关国家药品注册要求,进行针对性新药研究开发,实现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促进我国中药进入发达国家药品主流市场。3.9 优势产业培育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药大品种、大市场、大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产品新颖、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核心企业。3.10 建立中药信息系统建立中药市场信息系统和中药研究开发信息系统。3.11 培养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拓展中医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渠道培养多学科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熟悉国内外专利及药品注册法规的专门人才,逐步在国外建立或合作建立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机构;在主要国家联合开办中医医院,以医带药;与主要国家联合办学,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编写中医药外语教材和制订译释规范。3.12 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研究出口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5]4.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当今中药现代化基本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方向:4.1现代中药的开发。以西方天然药物开发模式为主体,结合中药临床实践经验,加强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重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推行西药新药的研究方式和评价方法开发新药。如:青蒿素的研制。4.2 传统中药的开发。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主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展中医药理论.完善中医药防治体系,优化经方、验方.创立新方。如王永炎院十“毒损脑络”理论的创立。4.3 经典名方二次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不管从制造技术、物质基础研究、药理药效研究等各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对经典名方进行二次开发。将在安全性、疗效、稳定性上取得质的飞越。如: 白云山和记黄埔的复方丹参片。4.4 名老中医的验方开发。随着邓铁涛等名老中医的年事己高.将其积累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进行有效的传承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名中医(60年代出生)的崛起,他们的验方开发显得非常有意义。[[6]综上所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这一目标,我们要走的路很长,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国际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最终达到全人类的资源共享、文化共享。参考文献[1] 焦广明 .中药现代化的含义探析[J].2008,3(6): 342.[2] 苏 珊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环球中医药,2008,1(5): 61.[3] 方圣鼎.中药现代化的思考[J].中草药,2007,38 (5):641—646.[4] 梁茂新.中医药的科学研究[J].科技导报,2007,25 Q2):73.[5] 蔡宝昌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措施与相关思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 334.[6] 张霄潇 .中医药的定位和中药现代化方向[J]. 环球中医药,2008,1(5):38-39作者简介:张守元,男,山东菏泽人,1986年生,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通讯地址: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030001E-mail:

一、中药产品出口现状 中药产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 1996 - 1999 年 , 中药产品出口连续 4 年下降 ,1996 年 , 中药产品出口总额 6.85 亿美元 ,1999 年则下降为 5.06 亿美元 , 下降了 26.1% 。 2000 年中药产品出口出现转机 , 全年出口额为 5.5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9.5%, 结束了中药产品出口连续 4 年的下降局面。但是 ,2001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再次下降 , 金额为 4.47 亿美元 , 比上年下降了 18.7% 。与 1996 年 相比 , 下降幅度更大 , 达 34.7%, 出口形势严峻。进入 2002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出现可喜变化 ,1 - 6 月 , 中药产品出口 4.1 亿美元 , 接近去年全年的出口水平 。 (一)中药材出口 2002 年之前 , 中药材在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最大 , 一直占 2/3 以上 , 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占 1/3 。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出口没有实现根本的突破 , 所占比例在中药产品出口中位居最后。进入 2002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大变化 , 中药材所占比例下降为中药出口总额的 1/3, 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出口出现很大增长 , 所占比例占 2/3。 中药材出口所占比例下降之势明显 ,1996 年中药材出口额为 5.04 亿美元 , 占当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73.6%, 到 2001 年 , 中药材出口总额为 2.75 亿美元 , 所占比例为 61.4%, 下降了 12.2 个百分点。 2002 年 1 - 6 月 , 中药材出口金额为 1.42 亿美元 , 所占整个中药产品比重为 34.8%, 与 2001 年全年所占比重相比 , 下降了 26.6% 。 近年来 , 中药材出口持续下降的原因是 : 非正常出口增加 , 企业无序竞争 , 互相压价 , 影响了中药材出口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中药材进口需求不旺等。 2000 年 , 中药材出口略有回升 , 得益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对中药材的需求回升 , 尤其韩国市场的强劲恢复 , 是中国中药材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 同时, 部分中药材出口价格的提高对出口额的增加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中成药出口 中成药出口在经过连续四年下降后 , 从 2000 年开始 , 出口持续增长 ,1996 年出口总额为 1.15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16.8%, 2000 年 , 中成药出口出现回升 , 全年出口 0.91 亿美元 , 比上年增长 15.2%, 但仍比 1996 年下降 0.24 亿美元。2001 年 , 中成药出口额为 0.96 亿美元 , 同比增长了 5.5%, 2002 年 1 - 6月 , 中成药出口 1.82 亿美元 , 几乎相当于上年全年出口额的 2 倍。 中成药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1996 年为 16.7%,2002 年 1 - 6月为 44.7%, 提高了 28 个百分点。这表明中成药正逐渐成为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6 - 1999 年 , 中成药出口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进口大幅度减少。 2000 年以后 , 中成药出口得以回升的原因是中成药中的清凉油、片仔癀的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及东南亚及日本、韩国需求量上升带来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三)植物提取物出口 1996 - 2000 年 , 植物提取物的出口始终呈小幅增长之势 ,1996 年出口额为 0.67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9.8%,2000 年出口额为 1.14 亿美元 , 所占出口比重上升为 20.6%, 比 1996 年上升了 10.9 个百分点。 2001 年 , 出口又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 出口额为 0.78 亿美元。 2002 年 1 - 6 月出口额出现很大幅度增长 ,金额为 0.84 亿美元 , 超过上年全年的出口额 , 所占比例为 20.6%,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植物提取物保持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的植物提取物的生产成本较低 , 质量提高 , 竞争力增强。 二、中药产品出口的特点 (一)中药产品出口数量上升 , 单位价格下降 在中药产品出口数量逐年上升的同时 , 另一个严峻的事实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即中药产品出口价格总体呈下跌之势 , 尽管个别年份的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单位价格有所上升 ,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药产品出口价格下降趋势。 1、中药材出口数量增加 , 价格下降 1996 年 , 中药材出口数量为 213327 吨 , 单位价格为 2361 美元/吨。2001 年出口 283140 吨 , 比 1996 年增加了 69813 吨 , 增长了 32.73%, 但是 , 出口总值却下降了 54.51%, 单位价格仅为 970 美元/吨 , 比 1996 年下降了 58.92%。2002 年 1 - 6 月 , 出口单价进一步下降 , 为 929 美元/吨 , 比上年又下降了 4.23%。 2、植物提取物的出口价格始终不稳定 , 总体呈下降趋势 1996 年 , 植物提取物的单位出口价格为 8799 美元/吨 , 全年共出口5584 吨。2001 年单位出口价格为 8663 美元/吨 , 全年出口 8932 吨 , 单位价格比 1996 年下降了 1.55%。 2002 年 1 - 6 月 , 单位出口价格为 8222 美元/吨 , 比上年又下降了 5.09%, 显示植物提取物的出口竞争非常激烈。 3、中成药产品出口数量及出口价格多数年份都呈下降趋势 1996 年中成药产品出口数量为 18708 吨 , 单位产品出口价格为 7561 美元/吨 ,2001 年出口数量为 12395 吨 , 但是 , 单位产品出口价格为 7705 美元/吨 , 分别比 1996 年下降了 33.75% 和 19.05% 。 2002 年 1 - 6 月 , 中成药出口量大幅度增长 , 为 79260 吨 , 但 单位出口价格仅为 2295 美元/吨 , 比上年下降了 70.25%。 (二)中药产品出口以原料药为主,单个品种出口金额不大 通过分析 1996 年至 2002 年 1 ? 6 月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原料药(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在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中一直占 80% 以上,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成药仅占整个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1/5 左右。 1996 年,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83.2%, 中成药出口仅占 16.8% 。 2002 年 1 ? 6 月,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79.4% ,中成药出口仅为 20.6%。 中药产品出口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 但单个品种出口金额都不大 , 据海关统计 ,1996 至 2002 年 1 - 6 月 , 超过 1000 万美元的商品仅有 5 个, 并且一些品种的个别年份低于 1000 万美元。 1996 年以来 , 中药产品出口品种金额较大的有人参、鲜蜂王浆及制品、西洋参、甘草及制品、姜、肉桂、未列名药材、冬虫夏草、其他植物提取物、苦杏仁、片仔癀、清凉油、其他中成药 , 在这些品种中 , 真正连续多年单个品种出口过千万美元的只有人参和清凉油 2 种产品。 (三)中药产品出口市场集中于亚洲 中药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以亚洲为主 , 所占市场出口份额一直占 60% 以上。 对欧洲市场出口 1997 年超过 1 亿美元 , 达 1.25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为18.9%, 但 1998 年对其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 , 仅为 0.32 亿美元 , 下降了 74.3%。 1999 年和 2000 又有很大回升 ,2001 年出口又重新下降,2002 年 1 - 6 月 , 出口额又有增加 , 金额接近上年全年的出口额。但是 , 占整个中药产品出口的比例始终呈下降趋势 ,2002 年 1 - 6 月仅为 11.05%, 比 1997 年所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下降了 7.84 个百分点。 对美国市场的中药产品出口 1997 年为 0.75 亿美元 ,1998 年达 0.91亿美元 , 此后连续 3 年下降 ,2001 年为 0.52 亿美元 , 所占出口比例 1997 年为 11.3%,2001 年 , 所占比例为 11.68% 。 2002 年 1 - 6 月 , 对美国出口额达 0.61亿美元 , 超过上年全年对美国出口额 , 所占比例提高为 15%。 对美国市场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 , 西药的副作用日渐明显 , 世界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断升温 , 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增多 , 因此 , 对美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不断增加。 1、中药产品对亚洲市场出口的特点 对亚洲出口中药产品中 , 以中药材和中成药为主。 1997 年 , 对亚洲出口中药材 3.25 亿美元 , 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 69.3%; 出口中成药 0.95 亿美元 , 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 77.3% 。对欧美的中药材出口为 1.30 亿美元 , 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 28.3%, 出口中成药 0.13 亿美元 , 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 11.5% 。 2001 年 , 中药材对亚洲出口进一步上升 , 占中药材出口的 79.36%, 上升了 9.98 个百分点 , 中成药出口则为75.83% , 较 1999 年下降了 3.97 个百分点。 2002 年 1 - 6 月 , 中药材对亚洲出口占整个中药材出口的 81.91%, 所占比例为 81.91% 。 2、植物提取物出口以欧美市场为主 植物提取物主要出口市场是欧洲和美国。1996 年 , 对欧洲出口为 0.12 亿美元 , 对美国出口为 0.27 亿美元 , 分别占提取物出口总额的 18.1% 和 40.6%, 两者合计为0.39 亿美元 , 占 58.9%, 对亚洲出口 0.26 亿美元 , 占 38.7%。 2001 年 , 植物提取物对欧美的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 对欧洲出口为 0.15 亿美元 , 占当年提取物对外出口的 19.85%, 比 1996 年增加了 0.03 亿美元。对美国出口基本持平。 2002年 1 - 6 月 , 对欧洲、美国出口略有增长 , 对亚洲出口有较大增长。 3、日本、香港、美国在中药产品出口市场位居前列 近几年 , 日本、香港、美国在中药产品出口市场中依次分列前三名。如 1997 年对日本出口 1.76 亿美元 , 占当年出口总额的 26.6%, 对香港出口 1.58 亿美元 , 占 23.9%, 对美国出口 0.75 亿美元 , 占 11.3%, 三者合计 4.08 亿美元 , 占当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61.0% 。 2002 年 1 - 6 月对日本出口 0.97 亿美元 , 占 2002 年上半年出口总额的 23.8%, 对香港出口 0.96 亿美元 , 占 23.6%, 对美国出口 0.61亿美元 , 占 15.0%, 三者合计占 62.4%, 日本、香港、美国市场的进口占中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2/3 以上 , 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

我都替楼主谢谢两位,因为我做的医药出口的货运比较多!

把中医发扬光大,怎么仅仅是把中药材出口就好了中医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望闻问切四个字包含了深奥的复杂的繁复的知识而且中医医病,讲究很多方面,比如男女寒暑时间等等,一个优秀的负责的中医在确诊下药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怎么用药用什么药药量多少药性强弱都是不同的,更何况,东西方人的体质在一定方面是存在区别的。简简单单把中药出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前中医被当做一门补充的学科,现在已经变成独立的学科了。而且你自己也说你们家不过是世代都懂中草药而已,懂草药不等于懂中医,而且不见得你们家有什么特立独行的不传之秘,你们家的东东有经过国家相关部分的权威检测嘛?有经过大量的反复的临床试验嘛?比医院药店里卖的更具疗效嘛?你们家的中草药是别家没有的嘛?你有亲身到国外去了解过外国人对中医中药的态度嘛?

中国钢材出口对策研究论文

1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中国钢铁对美出口激增,我国钢铁出口频频遭遇美方的反倾销申诉或调查。 造成中美钢铁摩擦加剧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内钢铁产能扩张过快,促使中国对美出口大幅增长,引起美国钢企对“中国制造”的恐慌。自2000年以来,国内钢铁产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钢产量已达到4.23亿吨,钢铁产能的快速扩张促使国内钢铁企业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更大的市场,又恰逢世界经济正处于景气期,国外市场便成为中国钢铁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是我国钢铁主要出口国之一,随着国内钢铁出口量的大幅增长,大量的中国钢铁给美国钢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005年之前,中国输美钢材从未超过150万吨,2005年出口到美国的钢材达到了230万吨,而2006年更增长到540万吨,中国钢铁出口增长趋势令美国钢铁业惊恐不已,担心中国会主导国际钢铁市场。 其次,钢材价格总体偏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利益驱动了大量的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小钢铁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扩大出口,为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我国钢铁产品的售价在国际市场上是偏低的,同一品种,平均较国外钢铁每吨售价低180-300美元左右,这就使得国内钢铁在国外市场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总体来看,我国钢材价格偏低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韩国仅浦项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65%,前3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8%;日本前6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1%;欧盟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美国前8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73%。钢铁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产业集中度过低会加剧钢铁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引起低价竞销,这为美国利用WTO的规则来限制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条件。同时产业集中度低会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2006年全球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中,我国共有21家,只占全国钢铁量的47.9%。大量中小钢铁企业无力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只能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而这类产品由于技术要求低,国内生产厂家也很多,已经超出了国内的需求,只有通过低价销售到国外,这也会引起国外厂家的反倾销调查。二是从成本水平来看,我国钢铁产品的成本偏低,在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如2004年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6.62%,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13%,而日本优势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0%,美国为20%-25%,德国为25%,英国为20%,卢森堡(安赛乐)为19%。中国钢铁产品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钢铁产品在世界钢铁市场上价格优势,从而促进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只是因为能源的单价较低,并不是能耗低,相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吨钢能耗是日本的1.5倍,欧洲的1.2倍,能耗水平相当高,这也是值得我们警醒,不能盲目扩大出口的原因所在。三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钢材出口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产品居多,且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出口到韩国的主要为长材,出口到美国的主要为无缝钢管,出口企业“小、多、散、杂”。出口产品结构失衡造成某一品种出口量突发性增长的局面,容易引起反倾销调查,如中国线材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20%,这是2005年末美国钢厂对中国线材提出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2 应对钢铁贸易摩擦的政府路径选择 频繁的贸易摩擦将不利于我国钢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时往往需要行业协会或政府的支持。 2.1 加快制定行业法律法规,规范出口贸易秩序 目前,针对钢铁大量出口带来的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政策以及出口许可管理政策。 2007年初以来,国家频繁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政策,发改委与钢铁行业相关企业还划定了钢铁出口不超过生产总量10%的政策底线。然而由于国内外钢材价格差仍然较大,且需求旺盛,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这样的价格调节,效果并不显著。 2007年4月30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2007年第41号公告《对部分钢材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公告,公告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从5月20日起对83个编号目录的钢材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规定只限于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方式的企业须向省级发证机构申请,所列钢材出口许可证实行“一批一证”管理,许可证有效期为许可证签发之日起3个月有效。同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按《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该政策属于一般许可,由于没有涉及出口资质、数量(配额)及操作细则等实质性问题,所以对大型钢铁出口企业并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对小贸易商、民营钢铁企业及靠“搭大企业出口便车”出口的企业因增加程序及时间则起到规范约束或限制的作用。 总体上,单纯通过关税调整以及细则不明确的许可管理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过度出口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在钢材出口贸易准入方面设置一些门槛,建立企业出口资质审核制度,对中国钢材的出口数量、品种、企业环保节能情况是否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等方面对出口企业进行资质认定,从而制约那些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及钢铁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的继续膨胀,减少贸易摩擦。 2.2 制定应对贸易摩擦的中长期战略 (1)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使钢铁产能保持合理规模。行业集中度低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核心问题,是我国钢铁业市场控制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低,企业综合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导致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过度出口等问题。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是目前中国钢铁业的一项首要的任务,重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然而,由于观念、体制、利益以及人事上的种种阻力,钢铁重组举步维艰,“联”而不“合”的问题严重。政府应在观念、体制、利益以及人事等实际问题上给予合适的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走联合重组的道路。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环保,改变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出口产品的单一化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尽管自2005年以来,国家开始逐步实施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政策,但随着外贸形势的好转,一些小规模民营钢铁企业选择在大钢厂周边或矿、焦、煤资源丰富的地区,扎堆生产,形成产业群,利用廉价劳动力,几乎为零的社会负担和环保投入形成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这些小企业由于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产品居多,能耗水平高,形成出口产品的单一化。严格行业准入、行业监管、节能环保等等制度和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实现节能环保,规范这些小企业行为,对于改善出口结构不合理现象十分重要。 (3)建立新型外贸促进体系。2006年以来,钢铁出口就出现了出口量激增而价格下滑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也使国内企业在低价竞争中背上了成本上涨和贸易摩擦的双重负担。在贸易摩擦增加的形势下,政府应建立以鼓励出口高端产品;鼓励向多个地区和国家出口,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鼓励不易产生贸易摩擦的产品和具有专有技术特色的产品出口并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税收支持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外贸促进体系。这样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摩擦也能进一步减小出口征税给钢铁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浅析进出口贸论文提纲

出口贸易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这也是我们非常注重的问题。

1前言

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中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 出口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2. 贸易条件恶化

3. 经营模式趋同,缺乏自主营销渠道

4. 进出口贸易严重失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3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 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2.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4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1.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3. 整顿出口贸易经营秩序

4. 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出口数量,避免陷入“贫困 增长”

5. 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发展

6.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增长

7. 进一步促进民营研究国际经验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拓展阅读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价格竞争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商品质量的好坏则逐步成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日趋凸显。

1.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1.1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发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全球排名从第七十三位上升至第十七位,这个结果表面上反映中国进步神速,但经过分析中国在竞争中仍然依靠以量取胜,在质素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须作出很大的改进。

我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但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知名度高的品牌。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约62.9%,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另外,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强化进出口,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以限制某类产品的进口,例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一家企业生产的蘑菇罐头,由于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致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到美国的所有罐头全部遭到卡关、查封,损失巨大。诸如此类,在过去的贸易中,我国有不少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遭到拒收、卡关、销毁,造成贸易障碍或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偏高,返工、返修、报废等不良品损失过高,导致工业生产中窗窗体底端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使产品国际竞争力显着降低。同时,多种产品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不能满足需求。如数控机床类产品,国外的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约8~9万个小时;而我国的同类产品的MTBF只有1~2万小时论文提纲怎么写。在家用电器方面,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1.2进口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大批进口商品涌入国门。然而随着我国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水平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进口商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种类的商品,对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例如以下产品问题事件:

2001年,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帕杰罗V31、V33越野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吊销其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并禁止其进口;2006年,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2010年,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旧机电产品到货检验一次检验不合格3758批、涉及金额7.64亿美元,占总金额的18.96%;2011年,由于种种产品缺陷,包括雪铁龙、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品牌在内的6款进口车型,在5月份一个月时间里陆续宣布召回。

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进出口产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

2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2.1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管理,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进出口,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创名牌出口商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效益与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与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2.2进口产品质量管理

对于进口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两面性,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为由,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维护根本经济权益与安全的重要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检验检疫职能,对一切进入中国国境和开放口岸的人员、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物品和邮寄包裹等实施强制性检疫、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检验鉴定管理。

3..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1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总理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3.2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而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产品质量相联系,因此,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外贸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3.3产品质量管理是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质量、环保为代表的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国内不少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进出口,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中国出口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工业增速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粗放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论文提纲怎么写。

3.4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贸易秩序的有效保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出入境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或我国生产加工企业的官方检验检疫与监管认证,是突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取得国外市场准入资格,并使我国产品能在国外顺利通关入境的保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是为了保障国内生产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

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4.1以科技进步推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其次,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4.2妥善应对和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认证,并根据WTO的要求,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的两面性,借鉴各国所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构筑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起到限制国外达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作用,从而规范我国进出口市场,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3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企业创名牌,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高技术起点,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进出口,开发新产品,坚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加强在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宏观管理手段,实施名牌保护,为企业创立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制造、世界名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4.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通过驻场监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备案、资格审核、实验室检验、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强对重要出口商品质量的强制性检验,确保出口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以促进中国产品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扩大出口,减少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同时,还要加强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检验,实时关注国外产品问题动态信息,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的手段,加强进口企业监管,防范进口产品以次充好、以旧顶新、以少冒多,掺杂使假等情况的发生,从严监管,严厉打击,严把进口商品质量关。

河北省钢铁出口贸易研究论文

你可以参照河北省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做依据,使用河北省发改委的河北钢铁工业发展规划做指导,参阅河北钢铁集团十三五规划做指引,实地调研唐钢,邯钢,宣钢,承钢,敬业,国丰,银丰,建龙,港陆,文风,武安,首钢京唐,首钢迁钢,首钢秦板,等企业的调结构,转思路,创效益的技术改造措施,再把河北省的进口矿石码头条件,出口钢材泊位条件,冶金焦煤供应条件,冶金辅料配套条件,水利资源条件,电网负荷条件进行分析,结合河北省用钢领域的发展,分析出我省的钢铁工业前景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一篇较好的博士论文了。我带的几个学生都在此领域开始了研究工作。

1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中国钢铁对美出口激增,我国钢铁出口频频遭遇美方的反倾销申诉或调查。 造成中美钢铁摩擦加剧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内钢铁产能扩张过快,促使中国对美出口大幅增长,引起美国钢企对“中国制造”的恐慌。自2000年以来,国内钢铁产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钢产量已达到4.23亿吨,钢铁产能的快速扩张促使国内钢铁企业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更大的市场,又恰逢世界经济正处于景气期,国外市场便成为中国钢铁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是我国钢铁主要出口国之一,随着国内钢铁出口量的大幅增长,大量的中国钢铁给美国钢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005年之前,中国输美钢材从未超过150万吨,2005年出口到美国的钢材达到了230万吨,而2006年更增长到540万吨,中国钢铁出口增长趋势令美国钢铁业惊恐不已,担心中国会主导国际钢铁市场。 其次,钢材价格总体偏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利益驱动了大量的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小钢铁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扩大出口,为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我国钢铁产品的售价在国际市场上是偏低的,同一品种,平均较国外钢铁每吨售价低180-300美元左右,这就使得国内钢铁在国外市场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总体来看,我国钢材价格偏低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韩国仅浦项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65%,前3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8%;日本前6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1%;欧盟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美国前8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73%。钢铁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产业集中度过低会加剧钢铁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引起低价竞销,这为美国利用WTO的规则来限制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条件。同时产业集中度低会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2006年全球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中,我国共有21家,只占全国钢铁量的47.9%。大量中小钢铁企业无力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只能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而这类产品由于技术要求低,国内生产厂家也很多,已经超出了国内的需求,只有通过低价销售到国外,这也会引起国外厂家的反倾销调查。二是从成本水平来看,我国钢铁产品的成本偏低,在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如2004年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6.62%,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13%,而日本优势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0%,美国为20%-25%,德国为25%,英国为20%,卢森堡(安赛乐)为19%。中国钢铁产品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钢铁产品在世界钢铁市场上价格优势,从而促进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只是因为能源的单价较低,并不是能耗低,相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吨钢能耗是日本的1.5倍,欧洲的1.2倍,能耗水平相当高,这也是值得我们警醒,不能盲目扩大出口的原因所在。三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钢材出口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产品居多,且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出口到韩国的主要为长材,出口到美国的主要为无缝钢管,出口企业“小、多、散、杂”。出口产品结构失衡造成某一品种出口量突发性增长的局面,容易引起反倾销调查,如中国线材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20%,这是2005年末美国钢厂对中国线材提出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2 应对钢铁贸易摩擦的政府路径选择 频繁的贸易摩擦将不利于我国钢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时往往需要行业协会或政府的支持。 2.1 加快制定行业法律法规,规范出口贸易秩序 目前,针对钢铁大量出口带来的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政策以及出口许可管理政策。 2007年初以来,国家频繁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政策,发改委与钢铁行业相关企业还划定了钢铁出口不超过生产总量10%的政策底线。然而由于国内外钢材价格差仍然较大,且需求旺盛,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这样的价格调节,效果并不显著。 2007年4月30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2007年第41号公告《对部分钢材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公告,公告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从5月20日起对83个编号目录的钢材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规定只限于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方式的企业须向省级发证机构申请,所列钢材出口许可证实行“一批一证”管理,许可证有效期为许可证签发之日起3个月有效。同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按《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该政策属于一般许可,由于没有涉及出口资质、数量(配额)及操作细则等实质性问题,所以对大型钢铁出口企业并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对小贸易商、民营钢铁企业及靠“搭大企业出口便车”出口的企业因增加程序及时间则起到规范约束或限制的作用。 总体上,单纯通过关税调整以及细则不明确的许可管理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过度出口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在钢材出口贸易准入方面设置一些门槛,建立企业出口资质审核制度,对中国钢材的出口数量、品种、企业环保节能情况是否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等方面对出口企业进行资质认定,从而制约那些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及钢铁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的继续膨胀,减少贸易摩擦。 2.2 制定应对贸易摩擦的中长期战略 (1)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使钢铁产能保持合理规模。行业集中度低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核心问题,是我国钢铁业市场控制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低,企业综合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导致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过度出口等问题。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是目前中国钢铁业的一项首要的任务,重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然而,由于观念、体制、利益以及人事上的种种阻力,钢铁重组举步维艰,“联”而不“合”的问题严重。政府应在观念、体制、利益以及人事等实际问题上给予合适的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走联合重组的道路。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环保,改变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出口产品的单一化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尽管自2005年以来,国家开始逐步实施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政策,但随着外贸形势的好转,一些小规模民营钢铁企业选择在大钢厂周边或矿、焦、煤资源丰富的地区,扎堆生产,形成产业群,利用廉价劳动力,几乎为零的社会负担和环保投入形成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这些小企业由于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产品居多,能耗水平高,形成出口产品的单一化。严格行业准入、行业监管、节能环保等等制度和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实现节能环保,规范这些小企业行为,对于改善出口结构不合理现象十分重要。 (3)建立新型外贸促进体系。2006年以来,钢铁出口就出现了出口量激增而价格下滑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也使国内企业在低价竞争中背上了成本上涨和贸易摩擦的双重负担。在贸易摩擦增加的形势下,政府应建立以鼓励出口高端产品;鼓励向多个地区和国家出口,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鼓励不易产生贸易摩擦的产品和具有专有技术特色的产品出口并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税收支持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外贸促进体系。这样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摩擦也能进一步减小出口征税给钢铁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产手机出口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

【文献综述定稿】华为手机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研究

论文题目:华为手机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手机产业在我国已经有 20 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占 GDP 和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手机出口产量占据了全球 50%的份额,但其中大部分出口仍然是由外资品牌贡献,且大多属于加工贸易。因此,我国的手机产业发展整体态势并不乐观,研发实力较弱、产业链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等,构成了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的弊端。本土品牌手机企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2007 年以来,国内一些传统品牌手机厂商已经连续亏损,但与此同时,一批新的国产品牌快速崛起、山寨手机也迅猛发展、芯片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等等,这些都显示了我国手机产业顽强的生命力和成长性。国内目前对手机行业的研究大多关注区域、企业、出口等微观层面上,而在中观层次上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通过对华为手机的国际市场开拓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理论综述

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综述

AnderSon和Gatignon(2011)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一个企业成功地将该企业的业务活动以及企业的营运活动扩张至海外市场的方式。Hin,Huang和Kim (2010)研究表明进入模式是指企业权衡其运作状况以及诸多外部环境变量等交条件之后所做出的方式抉择。Sharma和Errimilli(2011)指出,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包含两个层面的战略决策,制造以及营销活动的区位和它们的股权模式(零股权、合资和全资),市场进入模式即是企业以独资或者与其他企业合资的方式在东道国进行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进而安排其产品市场的战略结构。张一驰,欧治(2011)认为企业有多种途径让其进入外部市场,比如说出口已有的产品,或者转移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本至国外,甚至是将企业本身转移出去。

2 国际市场战略导向综述

李福海,揭筱纹,张黎明,(2011)认为战略是指企业依据应对将来一定时期内全局性的经营活动的理念、目标以及资源和力量的总体部署与规划而制定的。Gatignon和Xuereb(2010)等都从概念上将战略导向定义成企业为实现持续、高效业绩的特定方法。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以战略导向为基本指引,并依靠战略导向来提升企业的业绩。Hitt(2010)等则指出,战略导向显现出管理层感知环境及环境条件并作出的反应。Abdl(1999)等则认为企业战略并非关注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而是未来的状况,企业对其自身未来的定位是企业战略首先应关注的问题,这也即战略导向问题。罗眠(2011)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战略导向选择的本质问题,他将战略选择和自然选择作对比,指出战略选择是同组织绩效存在相关性的问题,组织的战略选择同时也会受到组织环境、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 影响。他的研究基于了一个新的视角,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3 企业资源综述

Judge&Douglas (2011) 从资源论角度研究企业自然环境对于企业战略的作用。他们选择职能范围与环境问题整合作为资源变量,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则作为业绩变量。为了证明

将环境整合进入正式战略规划流程的能力与企业业绩正相关的假设,他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结果表明,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环境管理的整合能力与财务绩效及环境绩效正相关。同时,职能越广,提供资源越多,则整合能力越强。也即如资源论中观点:关注环境亦可带来竞争优势。

Powell(2010)以资源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全面质量管理。在对原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Powell (2011)从实证角度对于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探讨及深入研究。他以美国东部一个地区员工超过50人的企业为样本,通过函调来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他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要素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和全面质量管理相联系的多数特征的改进很难产生竞争优势,而那些具有隐蔽性和不可完全模仿的特征,如管理层的忠诚度和企业文化等,则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式这些具有不可完全模仿性的隐蔽资源驱动了企业的成功。

3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综述

虽然我国的对外开放时间较短,”走出去”战略也正在进行中,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相关研究也相继出现,虽然相对于国际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开拓企业的迅速涌现,国内的学者仍然对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相关方面,如国际市场开拓战略、市场进入方式、经营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所述:

鲁桐在 2011 年对前后几年间广东、浙江、湖南、北京等地的具有国际业务的 200 多家制造企业(其中大多为私营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在国际市场开拓的初期阶段,所以企业所采取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只为简单的商品贸易,并且其中的半数以上都选择直接出口。这说明我国企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而相关企业的国际经营也仅仅是为了给制造的产品选择一个合适的海外市场。

许晖(2010)采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对荷兰的中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评估,探究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以及国际经营战略决策等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在影响这些中资公司国际运营模式选择的因素中,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往往显得比国内的市场环境更加重要。而对企业内部来说,自身的国际经营经验、组织决策以及战略则会比目标市场所能得到的资源禀赋显得更加重要。这其实也在侧面说明我国的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还处于小规模阶段和国际扩张初期,并没有充足的国际资源投入。

同样在 2010 年,张一驰以国际投资和组织战略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数据来源上则采取了权威的 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对 1970 到 1990 年这一特定的.时期内我国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和进入模式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其中兼并和收购(往往是技术收购)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这在揭示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动机的同时也表明其国际经营方式的单一。

1.3 总结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

1、企业战略导向。战略导向是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也即企业所制定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以及企业对资源和力量的全局的部署和规划。正是基于不同的战略选择,企业才会选择不同的市场进入战略,进入时机和进入模式。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源自其战略导向的要求。

2.组织资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除了企业战略导向起到指导作用以外,另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即是组织资源,即拥有了一些怎样的组织资源,这些组织资源的种类、性质和质量。企业只有选择了适当的进入模式,才能合理地分配和应用组织资源,让组织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因此,组织资源对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3.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要进行多个可选战略的确定和最优的或次优的战略的选择。国际市场的进入过程是一个逐渐学习和不断改变战略的过程,因此,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也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中资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研究。赵楠(2011)、吴静芳(2010)、杨学军(2012)等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其他经营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分别对中资企业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另外,高贵富在 2011 年对我国民营企业这一特定的企业类型的国际市场进入进行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战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选择方法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出口型、投资性和契约型的模式选择类型。

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本文选择的公司和其产品,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华为公司的案例产品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细分市场,选择市场进入,结合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形势和公司的特点,选择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国际营销战略。

《华为开题报告》

《企业战略设计》

课程研究报告

华为公司战略研究

开题报告

班级:工商企业管理0901

姓名:王恒义

魏余强

王 杰

李鑫鑫

成绩:

指导教师:顾天辉 教授

(一)选题背景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等四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今天来看,华为的海外战略是成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0亿美元,占了总 销售收入的四成,而更值得欣慰的是,华为的所有出口产品均为高科技产品,均为华为的自主品牌。也就是说,华为的海外战略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自主品牌出口。

华为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看法。2005年4月28日,英国电信宣布其21世纪网络供应商名单

,华为作为唯一一家中国厂商,与国际跨国公司入围“八家企业短名单”。英国电信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在业内以苛刻著称,尤其对于此次被称为业界最具前瞻性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因为,英国电信未来5年将为此投资100亿英镑,所以“八家企业短名单”的产生就耗时两年。 一家历史不到20年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不过10年,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通信市场站住脚,令人欣慰,也让人思考。

(二)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综述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电信业重组后,3G建网逐步展开,TD、CDMA和WCDMA的建设尤其快速壮大,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这给通信设备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2008年,中国的通信投资建设丝毫没有减少,仅在大型网络建设和投资就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400亿元,不得不说,这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信设备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设备带来了机遇。拿以前频频碰壁的北美市场为例:华为拓展北美业务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华为在北美市场共

拥有8个办事处,1000名雇员,但是北美业务的突破却迟在了2008年。当时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称:“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给华为一个最佳的市场机会,我们已经大大增强了在北美市场的专注度,我们对前景感到欣慰。”

所以就整体而言,整个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处于一个产业比较成熟的阶段,有些产品已经进入衰退期,例如固话网络,而有些产品正处在成熟期,比如说GSM/CDMA产品、软交换产品、宽带网络等等,而也有些产品正处在成长期,比如说UMTS、光网络、移动数据业务,还有一些处在初创阶段,比如说LTE、100G传输网络等等。

(三)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理论研究方面,不如国外研究系统。郭莹等在《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实现途径》中研究认为,由于规模偏小、资源有限,中小型企业往往无法通过多品种经营来分散经营风险,但可以通过市场细分,选择适宜的目标市场空间参与竞争,集中有限的资源为这部分市场服务,从而实现以小补大、以专补缺、以精取胜,以获取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全面的竞争优势。选择“小而专、小而精”战略,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可将其与其他战略结合运用,如在创业阶段,企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可采用资源战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若专注某一领域,可选择市场集中战略,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还可选择产品开发战略,国内中小医药企业由于受规模和环境因素所限,更适合于采用差异化或集中战略;进入成熟阶段往往着力推行品牌战略,以图在将来成长为大型企业。

吴林萍在《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中也侧重于“小而专、小而精”战略,除此,她认为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还有:依附协作战略、联合竞争战略、经营特色战略、拾遗补漏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策略:自主创新战略、技术改良策略、技术跟随战略。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着重要从市场、人才、创新、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和展开,由此带动名牌战略、文化战略等其它职能战略的实施和展开。只有坚持不懈地实施战略管理,中小企业才能在残酷竞争中生存发展,不断壮大。

(四)该选题的主要研究目的,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本文拟以“华为的战略研究”为题,根据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现状,对华为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通过对其供应、生产、销售、技术、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发展思路及方向等方面的研究,从中找出在实践过

程中会出现的普适现象及解决办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关于企业战略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为其他类似的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华为手机在出口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比去年上涨了1.5个百分点。

为手机出口到海外的主要方式是经过香港,然后转口到其他国家或地区。2014年,华为手机经过香港转口出口的手机销售额为25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为73.7%。其中缅甸、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联酋是华为手机的主要目的出口市场,成交额分别为3.3亿美元、1.4亿美元、1.3亿美元和0.7亿美元,。华为在2015年将在全世界10多个主要目标市场进行重要布局,并对该领域内的龙头:苹果以及三星发出挑战。华为手机2014年海外消费者终端市场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的所占比例为52%,2015年华为将提高海外消费者终端市场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的比例,达到60%,并且荣耀也会在全球14个国家重点设立B2C电商平台,全方位进军全球消费者终端市场。数据来源:旭日移动终端产业研究所现在华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11个主要国家手机市场所占比例突破5%。这当中占白俄罗斯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3%,占中国手机市场比例为8.1%,占缅甸手机市场比例达到50%,占南非手机市场比例为7.4%,占巴基斯坦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3%,占荷兰手机市场比例为7.5%,占意大利手机市场比例为7%,占西班牙手机市场比例为7.6%。中国手机在2014年上半年出口量依然保持稳定的上市趋势,然而因为平均出口价格回落的不利影响因素,中国手机的出口成交额增涨幅度小于出口量增涨幅度。2014年6月份,中国手机的整体出口单价是81美元。华为作为国产手机品牌的一员,所出口的手机价格也很低廉。截止到2012年出口的39种机型包括:HUAWEI T8300、HUAWEI T8100、HUAWEI C8600、HUAWEI C8500S、HUAWEI C8800、HUAWEI C8500、HUAWEI U8110、HUAWEI U8500等,其出口价格从50到200美元不等。处于低端的手机出口贸易。但2013年华为P6在英国伦敦面世,海外销售价格为469欧,同样2014年发布的华为P7海外销售价格为499欧,华为Mate7海外销售价格为599欧,2015年4月15号华为P8的海外销售价格发布,高配版销售价格为599欧元,标配版销售价格为499欧元。经过高档产品的不断面世,华为手机渐渐获取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肯定,特别是精品手机市场。3.加速开发海外市场的原因2014年华为海外消费者市场的开拓进度进一步加快,2014年5月份华为在法国巴黎面世最新研发的智能手机 P7之后,华为又将目标定位于东南亚,在泰国将P7面世。除此之外,在美国,华为建立了B2C电商网站,向顾客面对面销售Ascend Mate 2,目的在于和消费者形成一种直接的交流渠道,为了塑造华为的品牌知名度;在欧洲市场,华为经过大量的体育营销工作让销售量有了极大的的上涨。许多迹象显示,华为正在逐渐从中低端手机市场向高端手机市场过度,加快了其全球消费者终端市场的渗透力度,减少其与老牌三星、苹果的不足。3.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多、款式多、网络结构复杂、竞争激烈、利润低是中国手机终端市场的现状。手机销售商如果缺少海外手机终端市场的利润反馈将会不利于与其他厂商的竞争。Gartner首席分析师盛陵海认为,现在中国智能手机终端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尤其是大量国际互联网品牌手机进入中国智能手机终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样对于华为来看,发展重点除了中国智能手机终端市场,还得在全球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实现巨大发展。“毕竟相对来看,欧洲手机终端市场比美国有优势,就是其更加开放同样也会更加有机会。”3.2 国际品牌衰退明显从全球市场来看,因为诺基亚、摩托罗拉、LG、索尼、爱立信等世界著名品牌衰落显著,空缺了巨大的市场份额,盈利增加,竞争变小,以上逐渐在吸引着中国手机品牌加快了向海外进军的步伐。华为手机出口现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著名的民营高新科技公司,其在全球电信通信技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2003年开始进入手机领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2.1 华为概况198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深圳正式成立,总部在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是一家生产和销售电信通信设备的民营高新科技公司。华为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华为为许多电信通讯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开发、专业服务和高操作性解决方案在内的多种业务。2007年华为在中国电子领域盈利和缴纳税收排名第一。截止到2008年底,华为在全球市场上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排名国际前50名的电信通讯运营商中就有45家运用华为提供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目前已经运用在国际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33%的人口。国际市场越来越成为华为公司销售收入的重要来源。华为公司2009年的合同销售收入为302亿 美元,比2008年增长30%,并且有大于2/3的销售收入来源于全球市场。2010年合同销售收入达到340亿美元,预测2011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400亿美元。Dell'Oro是一家全球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他的一份数据报告表示,华为已经成为国际第二大通讯设备商,赶超了阿尔卡特-朗讯和诺基亚—西门子,在2009年华为获得全球第一个商用的LTE网络,而挪威的4G移动网络合同更使得整个行业震惊。在“2010年最具创新力公司”排名中(美国专业商业媒体公司Fast Company排名),华为排名第五,前四位为Facebook,Amazon,苹果和google。随着20多年的艰辛发展,华为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化公司。在国外建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让华为可以最大程度的了解顾客,了解客户的要求并迅速反应。并且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和中国等地建立了17个研究基地,各个研发基地的开发重心和方向都不相同。运用全球化的同步研究开发体系,汇集全世界的高新科技、经验及优秀人才来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让新产品刚面世,科技就与全球同步。除了这些,华为还在全世界建立了36个培训基地,为东道国培训技术人才,并努力实现员工的本地化。全世界本地化推动,不但促进了华为对当地市场的熟悉,而且为东道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数据来源:IDC 2012年3月2.2 华为手机出口状况2.2.1 华为手机全球销量 国际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表示,2012年第四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全世界供应量达到1080万部,位居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销售商,拥有全球智能手机4%的份额,而2013年华为同样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行榜中位列第三。2012、2013 年面向终端用户的智能手机销量(以千部计算)数据来源:Gartner 2014年4月2014年全世界智能手机供应量达到了11.67亿部,较上年同比增加了25.9%,并且国产手机品牌供应量达到了4亿5千万多部,在全球智能手机供应量中拥有40%的份额。同时,全世界智能手机供应量前十强手机供应商中,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拥有六个名额。如此喜人的业绩,大部分来源于高性价比的中国手机和全球对于智能手机的巨大需求。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数据来源:TrendForce,Jan,20152014年华为智能手机供应量达到7500万部,同比增长70%,全球智能手机供应量排行榜上华为位居第五。其中52%的销售额来源于国外,同时也是华为海外销售额第一次超过中国市场销售额。数据来源:旭日移动终端产业研究所2014年华为消费者终端业务成交额为122亿美元,第一次超过百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30%;并且,智能手机供应量达到7500万部,比2013年增长45%。有资料显示,华为消费者终端业务销售额有52%来源于海外市场,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华为出口智能手机量达到3904.3万台,价值为38亿美元,平均每一手机价格为131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供应量排名中,三星在2015年第一季度中全球市场份额为27.8%,居于第一位,同比2014年第四季度增长了将近13%,同时三星的老牌对手苹果则同比衰落了14%,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为19.9%,居于第二位。2015年第1季度全球智能手机供应量排行榜数据来源:TrendForce.Apr.2015居于全球智能手机供应量第三位的华为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占中国智能手机供应量份额为19.2%,中国品牌联想的国内市场份额为16.4%,居于第二位。按比例计算,华为2015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供应量已超过2000万,同时联想2105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供应量为1750万。华为的2015年消费者终端业务的供应量预期销量是1亿部(2014年智能手机销售量为7500万部),高档机型(销售价格为2000元以上价位)所占比例突破30%,海外销售额所占比例突破60%,全年销售额预期达到160亿美元。3.3 自身实力增强最近几年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终端市场的表现值得称赞,不管是销售数量还是品牌知名度都有巨大的提升。据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华为手机2013年的品牌国际知名度突破到52%,比2012年增长110%。4 华为手机国际化进程优劣势分析华为手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从2003年开始进入手机领域,到2009年进入智能手机领域,2012年华为手机全球供应量位居全球第二。在这一进程中华为存在自身的优势也有劣势。4.1 华为手机国际化进程劣势分析4.1.1 所占的市场份额小2009年华为进入智能手机终端领域开始,到2012年实现手机供应量位居全球第三,所占全球智能手机供应量的份额达到5%,2013年至今出货量一直稳居全球前五。但却与同为全球出货量前五的三星以及苹果差距甚大。华为、三星、苹果全球销售份额表(百分比)4.1.2 国际品牌开始重视对低端市场的开发国外的品牌在以往的市场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低端市场的开发,考虑到国际市场的低端市场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近几年三星,索尼、诺基亚等也增强了对低端市场的开发,相继推出了多款低端市场的机型, 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这样使得华为手机所占份额较大的中低端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虽然华为现在的目标是在中高端手机市场站稳脚跟,自2013年到今,发布了多款中高端机型,但依然改变不了低端手机在其全球出货量中占有较大份额。设备供货条约会不利于美国国家安全,让华为对北美市;这并不是华为遇到的第一个涉及安全问题的麻烦,20;6月30日中国出口的无线网卡受到欧盟的反倾销和保;4.1.5营销模式落后;第一,全球化的初期,华为都用国内销售团队,将他们;第二,缺少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竞争的经验以及进入发达;必要的冲突和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出现;4.1.6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手机出口到海设备供货条约会不利于美国国家安全,让华为对北美市场的开拓受到不利影响。这并不是华为遇到的第一个涉及安全问题的麻烦,2003年华为与思科公司出现IOS产权异议,北美以及欧洲市场一直把华为作为主要防范目标,尤其是美国市场,虽然3COM公司与之形成攻守联盟但也毫无作用。华为公司依照美国人的处理方法,聘请游说机构去白宫、去国会山公关,同时采取了涉及公布源代码、批准检查设备产品、同意顾客选择是否由华为提供服务等在内的全方位措施。但依旧无济于事。美国依旧对华为提供的产品和技术的安全隐患发出警告。8月25日,Sprint公司在参加参议院的一次会议中受到警告,如果公司同意和华为公司的合作,Sprint公司与美国政府的合作条约就会出现阻力。6月30日中国出口的无线网卡受到欧盟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调查 ,9月16日,欧盟又一次推动第三类调查,同时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出口的相同产品同时发起三种调查。如果欧盟发起的对中国出口的无线网卡“反补贴”检查实现,中国高新科技行业整体都会承受连坐式的贸易壁垒。4.1.5 营销模式落后第一,全球化的初期,华为都用国内销售团队,将他们派去海外,希望他们把国内的好的经验运用到全球市场。采取和国内相一样的直销模式,直接和国外的通讯运营商谈判。但后来通过经验证明,这只是在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南美乃至在发达国家是完全行不通的。发达国家市场的扩张需要更大的海外投资规模,需要实现本土化,利用东道国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和创建新的营销网络。第二,缺少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竞争的经验以及进入发达国家的学习成本高。 华为的主要国际市场仍然集中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营与管理经验也大多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经营的实践总结。然而就发达国家而言,其市场经济环境、政策外交形式、法律法规实施、技术创新与社会文化环境都极大地区别于发展中国家,是华为需要继续探索与学习的。华为想要在发达国家市场进行发展,就必须跨越这些门槛,熟悉了解并能够适应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及市场机制;了解并运用发达国家的政策,深入了解外交形式;学习当地的法律法规,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运用,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出现4.1.6 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手机出口到海外价格变高,将会减少海外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得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因为消费者变少,手机出口量也会随之变少,不利于手机的出口。4.2 华为手机国际化进程优势分析4.2.1 深厚的电信通信技术优势截止到2014年,华为的海外收入已经突破220亿美元,凭借优质的产品以及服务方案成功得打开了以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共计14个发达国家的大门。同时在全世界成功建立了9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和技术服务中心。随之逐渐的努力和开拓,使得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华为从1996 年开始国际化的发展,但在1996年- 2000年的时候,其主要销售区域仍然是中国大陆市场。但到2000年华为的国外市场的销售收入第一次超过 1 亿美元 。2002年华为加入了国际电信联盟。2003年华为开始进军阿联酋电信通讯市场,和东道国通讯公司合作,将UMTS网络运用于全国。2004 年华为进军欧洲市场,和西门子设立合资公司,研发TD - SCDMA解决方案,和荷兰电信通信运营商Telfort 合作,达成价值突破2500万美元的网络设备合约。2005年,华为顺利进军英国市场 。为BT2 1世纪网络公司提供多项业务服务;随后与泰国的CA T 达成价值1 .87亿美元的合约 ,为泰国设立覆盖全国的3 G网络。2009 年1 月,华为在北欧和瑞典爱立信联合建设全球第一个运用于商业的LT E网络,同北欧通讯运营商TeliaSonera 达成两项4GLTE 商用合约。到2010 年末,华为的产品服务已经运用于全球160个国家,支撑着全世界20多亿人每天打电话、上网和发短信。仅在2010年,华为在全球的销售收入就达280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二十八个百分点,海外成交额达到1204.05亿元,在总成交额中所占比例达到65%。华为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通讯供应商,成功占领国际市场,但其国际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数据来源:互联网资源4.2.2 强大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1995年开始华为就已经意识到到知识产权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在公司内部建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机构,并建立了北京研发中心。因为华为是一个研发型的高新技术公司,所以为确保华为的成功,最关键核心在于高新技术与产品研发系统。华为在每年销售额中取出可观的收入进行科技研究开发,而且,高新技术的开发将在研究费用中占10%的份额比例。华为采用全球同步的国际化技术开发体系,产品的研 究和开发聚集了全球有经验的技术型人才 ,这使得华为的产品和服务一开始,在科技上就与国际接轨,增强了华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截止到2011年2月,在全世界范围内华为所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达到49040件,并且有17765 件获得专利授权,包括3060 件的海外专利授权。在国内,统计到2010年年底之前,华为申请专利的个数达到3186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 8892件。 华为核心专利数在 LTE / EPC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 。利用拥有较高科研技术及知识水平的国家的高新技术优势、科技商品化优势以及产业化优势,采用多元化发展的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技术合作及共同开 发研究项目,成功的取得了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5 华为手机国际化进程所遇问题的策略分析随着华为手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进行,也不断的遇到各种问题,华为手机想要不断地发展,就得对问题详细的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5.1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华为的B2C商务平台华为商城已经上线,销售华为终端电子产品。华为面临的挑战巨大,如果想在全球范围内在3G、4G领域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不但要加强广告媒体的投入以及宣传力度,以获得消费者对华为品牌的认知度以及信誉度,增强华为品牌的产品对顾客的吸引力,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还必须改变华为一直以来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有创造力有效率和高执行力的团队,从而增加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5.2 提升品牌价值手机供应商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手机的品牌问题,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一个手机品牌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全面实力的竞争,这当中品牌在其中具有巨大作用。目前的现状是老牌的龙头公司在手机领域具有极大的知名度,比如:三星、苹果等,但华为现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如。这样的现状就要求华为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为品牌注入深厚的内涵,使其能长远的发展下去。华为长久以来一直要求产品的研究开发要体现公司的自身品牌形象以及品位,要实现理念与个性的结合,突破自我,勇于创新。并同时加强广告投放力度。华为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对公司形象广告的投放,公司的形象广告费用占公司整体广告费用的30%,这样有利于消费者对公司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得消费者对华为的产品冠以可信赖、可靠、质量优等赞美,同时也能为公司培养高忠诚度的顾客。所以,华为手机想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手机的品牌价值,缩小与三星、苹果等的差距。从中长期来看,想要达成上述目标,华为公司不但要明确公司的品牌定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广告方面的投放力度,加强宣传强度,逐渐提升消费者对华为品牌的认知度及肯定度,形成高忠诚度的顾客群体。5.3 国家的支持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企业,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却最为艰辛,每每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以及形式多样的调查。这就是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因此需要一个政治和文化体系,它不但能够保护商业的发展,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能够保驾护航,并且要能够确保商业的独立地位。这才是全球市场经济背后最真实的政商形态,而这也是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道路中,华为的国际化道路也将会更加平坦。5.4 渠道模式要具有针对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销售继续以直销为主,将华为的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运用直销网络的特性提升市场的反应速度以及及时性,将顾客的建议及要求快速高效的反馈到研发及服务体系,以对客户的承诺来培养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但是北美市场的开发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代理商,同直销商一起实现市场的开拓。落后国家的市场,设立有权威的渠道,同时科学控制分支机构的规模和成本,实现产品市场整体结构上的布局工作。发展中国家市场,华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上,项目研究不彻底,销售额有上升空间,市场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加大营销网络拓展的投入力度,不但科学增加分支机构,而且要设立代理和分销渠道系统,用以加强市场关系的覆盖面,把市场的拓宽到顾客的第一线。5.5 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手机要想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技术的创新,随着智能手机不断展现其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盈利空间,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手机品牌都纷纷加大了研发的投入。同样在研发上,华为也是很有魄力, 从1995年起,华为每年都将杏色额的10%用于科技研发。根据专利合作条约组织统计, 到2011 年2 月 份为止,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所申请的专利已经累计49040件,其中获17765 件获得专利授权。众所周知,中国的电子类产品在出口方面一直面临着专利问题的困扰,总是会受到美国、欧盟等国家的专利调查;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华为取得成功的基础是其在全球电信通讯领域的地位以;出口既有优势前提下,不断进行科技研发,研发高档机;参考文献;[1]李伟玲.中国手机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时代;[2]邹艳.中国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启示—对中兴;[3]袁卓君.徐亚楠.刘雪晴.华为国际目标市场选;[4]安是会受到美国、欧盟等国家的专利调查。处于尴尬的境地。但华为手机自出口以来很少受到专利方面的调查,原因就在于华为其强大技术研发能力。结 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尤其是手机越来越智能化的今天,同时智能手机也显示出其巨大的盈利空间,导致全球各大知名手机品牌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华为于2009年进入智能手机领域,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在全球手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华为取得成功的基础是其在全球电信通讯领域的地位以及超强的科研能力,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华为与手机领域的巨头三星、苹果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于不足,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中华为所占份额还太小,并且主要集中在低档手机出口,高档手机完全被三星、苹果等所垄断,但与此同时,国际知名手机品牌也已经加强了对低档手机的研发。华为手机如果想要不断取得发展,就得保证在低档手机出口既有优势前提下,不断进行科技研发,研发高档机型,树立在高端手机领域的地位,从而塑造良好的高知名度的华为品牌。

关键词:华为手机;出口贸易;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中国的手机产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其中,华为手机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艺以及顶尖的讯息通讯领域博得了世界手机市场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华为公司的智能手机,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据了不俗的地位。1华为手机出口贸易规模随着2016年的过去,华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也不断攀升,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占了非常大的份额。2016年华为手机出货量1.393亿部,同比2015年的1.07亿部,增长了约30%,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上面排行第三。(详见表1)由表2可以看出从2015至2016年,我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有了很大的突破。华为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处于第三名,增长量约为三千两百万部,年增速达30.2%。在全球手机智能市场占有率上面上升了2.1%,增长速度较为迅猛,在增长量上大大超过了排名前两位的苹果和三星。而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以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和第五的OPPO和Vivo来说,在2016年可谓是风生水起,借助线下的主要广告以及宣传和线上的辅助销售,在2016年全球市场出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32.9%和103.2%,市场占有率分别上升了3.8%和2.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