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自然科学杂志封面封底

发布时间:

自然科学杂志封面封底

封底是一般指杂志的最后一页的外面。

指的是一本书书皮的底,是图书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封面、书脊的延展、补充、总结或强调。封底与封面二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帮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分为三种形式:封底是图书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封面、书脊的延展、补充、总结或强调。中国当代图书的封底设计,大致为书籍各部位的名称。

与封底对应的是封面

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封面起着美化书刊和保护书芯的作用。

有的封面设计则侧重于某一点。如以文字为主体的封面设计,设计者在字体的形式、大小、疏密和编排设计等方面都比较讲究,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给人一种韵律美的享受。

封底又称封四。底封,是一本杂志的底,是杂志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封面、书脊的延展 、补充、总结或强调。 杂志在封底的右下方印统一书号和定价,期刊在封底印版权页,或用来印目录及其他非正文部分的文字、图片。 封底与封面二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帮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封底,又称封四、底封,指的是一本书书皮的底,是图书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封面、书脊的延展、补充、总结或强调。封底与封面二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帮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无论素面型、图像型,还是文字型的图书封底,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如何针对不同内容的图书进行封底设计,并设法扬其长、弃其短,力图创新,加强艺术感染力,成了摆在图书封面设计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与封底对应的是封面

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封面起着美化书刊和保护书芯的作用。

有的封面设计则侧重于某一点。如以文字为主体的封面设计,设计者在字体的形式、大小、疏密和编排设计等方面都比较讲究,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给人一种韵律美的享受。

另外封面标题字体的设计形式必须与内容以及读者对象相统一。成功的设计应具有感情,如政治性读物设计应该是严肃的;科技性读物设计应该是严谨的;少儿性读物设计应该是活泼的等等。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封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封面

杂志的封一、封二、封三、封底、扉一、扉二的介绍如下:

1、封一:杂志的封面,一般为杂志的第一页外面。

2、封二:杂志封面的内页。封面这一页分为两面,外面称为封一,内面称为封二。

3、封三:杂志最后一页的内面。

4、封底:一般指杂志的最后一页的外面,又称为封四。

5、扉一:即扉页第一跨页。翻开封面后左边那页是封二,右边那页叫做扉页。封二与扉页合起来看成的一张大的页面就叫做扉一。

6、扉二:即扉页第二跨页。紧接着扉页第一跨页的第二张跨页,即杂志编有页码的第二页和第三页的合成页。

扩展资料

一、杂志的起源

杂志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报纸注重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

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Denys de Sallo)出版的《学者杂志》。1703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

二、杂志的分类

1、按内容分:可将杂志分为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两大类。

2、按学科分,可将杂志分为社科期刊、科技期刊、普及期刊等三大类。

3、按时间分,可将杂志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

4、按杂志的性质分,则可分为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普及性期刊、教育性期刊、情报性期刊、启蒙性期刊、娱乐性期刊等等。

5、按读者对象分,可将杂志分为儿童杂志、青年杂志、高校杂志、少年杂志、妇女杂志、老人杂志、工人杂志、农民杂志、干部杂志、知识分子杂志、军人杂志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志

杂志封面封底模板

ps与cdr都是杂志封面设计的最佳软件。

ps做图,如果是标准模板,封面是387*550,jpg在zm06里,模板原件中,双击“封面图片”,替换就行了

上网找个杂志翻拍下来,自己分层照做一个就OK了,很简单的!!

1,电子杂志制作软件iebook超级精灵 2008 金牌版 下载 最专业的电子杂志(商刊)制作推广软件。适合专业的电子杂志制作公司、广告设计型、网络营销型公司或者个人使用。完全免费,直接生成单独EXE文件或者直接上传在线杂志直接浏览。耳目一新的操作界面,简约设计风格,突出软件界面空间的利用。类似视窗系统的操作界面风格更切合用户习惯,,让用户操作简单易学,迅速掌握使用。 iebook第一门户免费发布的国内顶级的专业电子杂志制作软件的同时提供上千上万套电子杂志素材、电子杂志模版免费下载,功能实用,运行流畅。超强、超炫、超专业;简易、简洁、不简单。 ·组合式电子杂志模板操作方式(模板可以随意移动、复制/剪切/粘贴/放大/缩小/旋转/设置超级链接等等)·发布SWF在线(发布至 iebook / 本地 / 指定FTP)·同一页面支持导入多个动画/电子杂志模板/flash特效/图片/视频/装饰·设置电子杂志打开密码 ·新建“批量添加空白页”功能·新增 封面/封底多动画导入·新增“装饰”、“皮肤”“片头”“组合模板”“多媒体”等模板分类·新增“电子杂志模板管理中心”·页面输出SWF·页面输出*.im(模板)·皮肤更换·片头模板更换·支持直接导入FLV视频·修正以前版本所有bug.·翻书声音可选·....... 2,Zmaker杂志制作大师下载 软件版本:V1.01最新升级:2008年2月1日专业级别:★★★☆软件开发:佐罗网软件大小:4.36MB该软件具有简洁的按钮,直观的操作提示,即选即得的图片显示效果,支持任意大小数码相片。3、PocoMaker 软件版本:V1.01最新升级:2007年7月9日专业级别:★☆☆软件开发:poco.cn软件大小:13.9MB您是否因为照片过多无法一一浏览而烦恼呢?您是否因为在网上的图片过多无法把它们整理成册而烦恼呢?您是否因为不能将自己美丽的一面用杂志的方式发布出去呢? PocoMaker将会为您提供一个非常优秀的平台,解决您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烦恼。而且我们也将会提供更好的平台给您,让您可以把自己最美的,或者自己认为喜欢,需要和朋友一起分享的图片,都公布出来,给大家相互感受您的美丽,感受您的思想。PocoMaker是广州数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继Poco 2005后的又一旗舰级的产品。支持模板替换,可生成出千姿百态的电子相册或电子杂志,不需要任何辅助浏览工具,真正做到纯洁,绿色,完美。PocoMaker是一个傻瓜式电子相册、电子杂志、电子读物快速制作工具。PocoMaker可以让你在网上发表制作的电子杂志,与朋友及众多网友分享你的快乐。PocoMaker又叫“魅客”,它不单止是一个工具,它更是一种行为,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 我一般用的是这两种,效果挺不错的......

杂志封面封底设计图片

国内做杂志A4一般是210*285,四边出血就是216*291,也有按对页来设计的,对页加出血就是426*291,没特殊要求封面与内页尺寸一样,内页不考虑书脊,只有封面考虑,书脊根据内页多少和纸的厚度估计一下,一般是5-10mm

封面大家一般都知道,那封二就是封面的背面,也就是封面翻过来那页,封三就是 封底翻过来那页,因为为了节约资源,我们通常都会讲一张纸通过正反面来印刷,也就是一张纸印两面。通过以下图片就非常好理解什么是封面封底,封二封三了。

封一:杂志的封面(Front Cover),印杂志名称啊,封面女郎啊之类的地方。

封二:封面的内页(Inside Front Cover),印封面那张纸不是两面嘛,那么这两面就分别叫封面和封二了.

封三:封底的内页(Inside Back Cover)。

封四:封底(Back Cover) 一般,封二封三封四都是用来印广告的。

扉页:(the First Page)一本杂志,正面第一页是封面,翻开封面后左边那页(即整本书的第二页)是封二,右边那页(第三页)就是扉页了。一般地,扉页的材质与做封一封二的纸不一样。对杂志的页码编号,通常从扉页开始,编为第一页。

办公室发布者可以做的小册子,文集,他的页面显示,显示每个页面。页面上,你可以插入图片,标有文字,添加一个标题。等。这样做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想要做的比较优秀的结果,建议您不要使用办公室。,InDesign可以做的书,这本诗集,相同的内页显示的内容显示。里面的布置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你可以结合PS合作文集。之前,首先做的文集的内容资料(图片,文字等)的大小来决定的语料(这本书的长度和宽度),PS设计设计前盖和后盖,包括脊椎。在做,通过合理的设计,使输出保存为PDF文件,你可以得到一个打印。输出前要备份复制到输出的那首歌,然后将所有的文字,如打印或印刷问题。做百,据估计,一个星期内,你可以得到什么。我祝你成功!

封一即封面,封二是封面的背面。。。一般来说,封三就是封底的背面。。。

大众电影杂志封面封底

1950年,《大众电影》在上海正式发行。1966年6月,《大众电影》出完第六期后,宣布停刊。1979年1月20日,《大众电影》复刊。

1990年《大众电影》第1期封底:美国演员艾莉莎·米兰诺与香港演员叶蕴仪

艾莉莎·米兰诺,出生于美国纽约,是一名演员和歌手,曾在百老汇演出过几年。12岁时就出演电视影集《妙管家》。在《飞越情海》《圣女魔咒》中担任主角。

叶蕴仪生于香港,是一名歌手,也是一名主持人。1987年,叶蕴仪拍摄了首部电影《呷醋大丈夫》,1990年主演电影《孔雀王子》,2002年客串电视剧《雪地里的星星》。2013年参与TVB电视剧《女人俱乐部》的拍摄。

1990年《大众电影》第2期封底:美国演员布鲁克·希尔兹

布鲁克·希尔兹,是美国的女演员和模特,她最初是一名儿童模特,12岁时因在电影《漂亮的婴儿》中扮演女主角而获得好评。

1990年《大众电影》第3期封底: 香港影星郑裕玲

郑裕玲出生于中国香港,是香港女演员和主持人。主演电视连续剧《网中人》而知名。1980年,主演香港剧集《亲情》,1983年主演影片《花城》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曾参演电视剧和电影《倚天屠龙记》《流氓大亨》《月亮星星太阳》《表姐,你好嘢!》《大富之家》《表姐,你好嘢!4》《男亲女爱》《悭钱家族》等影片。郑裕玲曾陆续获得金像奖、金马奖等10多项奖项。

1990年《大众电影》第4期封底: 电影《红楼梦》剧照

电影版《红楼梦》是谢铁骊、赵元执导,由夏菁、陶慧敏、刘晓庆等主演,1989年上映。这版《红楼梦》堪称经典.

1990年《大众电影》第5期封底:苏联演员娜塔丽娅·涅果达

娜塔丽娅·涅果达是前苏联的演员,1988年,娜塔丽娅·涅果达在电影《小维拉》中担任主角。

1990年《大众电影》第6期封底:美国影星伊斯特伍德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是一名演员、导演和制片人。1955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Allen in Movieland》。上世纪60年代出演《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 《黄金三镖客》 影片。上世纪70年代出演《牡丹花下》《霹雳炮与飞毛腿》《逃出亚卡拉》。上世纪80年代出演《菜鸟霹雳胆》《虎探追魂》影片,上世纪90年代出演《不可饶恕》《廊桥遗梦》等影片。2000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获得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8年,获得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1990年《大众电影》第7期封底:香港影星张曼玉

张曼玉,1964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上海,国家一级演员。1983年,获得香港小姐亚军。曾参演《画出彩虹》《人在纽约》《不脱袜的人》《阮玲玉》《甜蜜蜜》《宋家皇朝》《英雄》《青蛇》等影片。并获得许多重要奖项。张曼玉是华语影坛的顶尖女演员,同时也是一名歌手和词曲创作者,是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

1990年《大众电影》第8期封底:美国演员詹 妮弗·康纳莉

詹妮弗·康纳利197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9年,她出演了电视剧处女作《惊奇轶事第一季》。1984年,出演了电影处女作《美国往事》。上世纪90年代出演电影《激情沸点》《火箭专家》《乱世惊情》。2000年之后陆续出演影片《梦之安魂曲》《美丽心灵》《绿巨人浩克》《地球停转之日》《困在爱中》《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蜘蛛侠:英雄归来》《阿丽塔:战斗天使》《雪国列车》等。

1990年《大众电影》第9期封底:美国影视 明星杰克琳·史密斯

杰奎琳·史密斯在上世纪80年代以主演《霹雳娇娃》进入好莱坞影坛。随后在纽约担任模特,拍过广告片。杰奎琳·史密斯的作品大多为电视电影和迷你影集,代表作是1981年的《贾姬传》。

1990年《大众电影》第10期封底:美国影星艾 莉莎·米拉诺

艾莉莎 . 米拉诺曾在1980年代出演视影集,出演电影《魔鬼司令》。

1990年《大众电影》第11期封底:美国演员莉·汤普森

莉·汤普森,1961年出生于美国罗切斯特。是一名美国女演员,也是电视导演和电视监制。主要代表作品有《回到未来》《天降神兵》《妙不可言》《小淘气》《错位青春》等影片。

1990年《大众电影》第12期封底: 青年演员谭小燕

谭小燕,出生于海南省五指山市。上世纪80年代出演电影《南方的岸》《珍珍的发屋》《便衣警察》《轮回》。之后陆续出演《过年》《蔡希陶》《越王勾践》《采桑子之妻室儿女》《湄公河大案》等影视作品。

精彩推荐

1990年《大众电影》封面演员,傅艺伟、陈红、宋佳青涩形象

1986年《大众电影》全年封面封底,朱琳、陈晓旭登上首期月刊

2000年7月21日,有“中国影坛第一美女”之称的杨丽坤因病在上海家中去世。杨丽坤成名于1959年长影拍摄的《五朵金花》,据说导演王家乙无意中看到了正在擦玻璃的杨丽坤,被她的清纯所打动,当即决定由她来扮演副社长金花。《五朵金花》和上海天马厂的《春满人间》同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片,因为《春满人间》的主演是大明星白杨,所以《大众电影》杂志献礼片专刊论资排辈地用白杨作为封面,杨丽坤作为封底。那一年杨丽坤刚刚17岁,脸胖嘟嘟的,身材比较壮实,那时候的审美是喜欢“红苹果一样的脸蛋”,但按照现在的标准,她还不能算做大美女,有人甚至认为扮演女三号的朱一锦比她更漂亮。1963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为寻找扮演阿诗玛的女演员跑遍了全国,导演刘琼和摄影师许琦奔走于昆明、重庆、武汉等地,副导演则在北京的专业舞蹈团体中大海捞针,最后选来选去,还是选中了杨丽坤。这时的杨丽坤已经21岁,脸庞和身材都瘦了一圈,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女人。时任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十分重视《阿诗玛》,要求将其拍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海燕厂为此特邀香港明星夏梦的御用化妆师给杨丽坤做造型,一条眉毛就要画上几个小时,还用上了全套进口化妆品以及假睫毛等,从而打造出了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阿诗玛。当时许琦为杨丽坤拍摄了一组定妆照,《大众电影》选用的这一张比较经典,后来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在作为国礼的茶叶罐上也用了这张照片。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实际上,《阿诗玛》的剧照原定是作为《大众电影》第11期封面的,但为了配合影片映前宣传而提前了一期,这样一来,第11期的封面就改成了《水手长的故事》,这部电影是由赵丹的儿子赵矛主演的。杨丽坤来上海拍《阿诗玛》,在摄影棚里认识了赵矛,两人谈起了恋爱,但后来为什么分手,个中原因就不便说了。文革中,《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均被打成毒草,杨丽坤也因此成为重点批斗对象,精神和肉体受到严重摧残,致使精神失常并长期得不到治疗。文革后,人们已经把这位美丽女演员彻底遗忘了,但有一个人还念念不忘,他就是当年主抓《阿诗玛》拍摄的陈荒煤。1978年9月3日,刚平反不久的陈荒煤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阿诗玛,你在哪里?》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透露了杨丽坤在文革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她在上海积极治疗、精神疾病伤未痊愈的近况,于是,杨丽坤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中,1979年第2期《大众电影》终于把杨丽坤送上了封面,用的是当年许琦拍摄的《阿诗玛》剧照,画面上的杨丽坤美丽动人,眼睛中充满了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期杂志也被送到了杨丽坤那里,但她竟然不敢看,一切对她来说已经恍如隔世。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去世,走得很安详,因为长期服药,她的头发全白了,享年58岁。

中国青年杂志封面封底

谁是团徽的设计者? 团徽的设计是全团上下和团内外热心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完全归功于哪个人不合适。在团徽设计中,李国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不能说她是团徽的唯一设计者,确切地说,她是团徽设计的最后完成者。常沙娜同样在团徽设计工作中表现十分突出,她在团中央刚开始征集团徽设计图时,就积极参加工作,她设计的图样颇有特色,在几次选送审查时,都在中选之列,她的名字给经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亲自审定,并经党中央批准,于1950年5月4日由团中央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经党中央审定批准,于1959年5月4日由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团徽图案;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5字的绶带。团徽涂色为金红二色。团旗的旗面和绶带为红色,团旗上的五角星和环绕它的圆圈、旗边、旗杆、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中国共青团”5个字都为金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少年先锋队---共青团员---党员

30多年前,谁也没有关注谁是团徽的设计者。30多年后,她和她都认为自己是团徽的设计者。 中国现有3亿多青年,有近6000万共青团员。自有共青团团徽以来,大概有几亿共青团员戴过那枚闪闪发光的团徽。但几亿团员中有几个人问过团徽的设计者是谁呢? 其实,就是团的最高首脑机关——共青团中央,在1959年5月正式颁行团徽以来,也没有公布过这个问题的结论,原因在于团徽从设计指导思想到构图都经历了一个集思广益、逐渐完善的复杂过程,无法以一个简单的结论明确哪一个人是团徽的设计者。所以在团徽设计征集工作基本结束时,为了向积极参与团徽设计工作的人表示感谢,团中央给他们,连同参与团旗、队旗、队徽及团歌、队歌创作的人每人一本硬皮笔记本和一份统一印制的表示感谢的公函(据承办人现在的回忆,当时这样的纪念品发出了80多份)。于是,历史在不知不觉中留给了后人一个悬案 。 团徽的设计者是谁? 《中国青年报》在1983年9月13日发表了署名韩景文的短文,文中提到:“团徽的设计者李国靖”,现在是“《人民文学》的美术编辑”。 此后,一段时间里各报刊大都沿用此说法。1987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周庆写的人物专访《自己动手装点前进的里程碑——访十三大代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文中介绍到常沙娜的事迹时说,“还有共青团员胸前的团徽,也是由她设计的”。前面的结论便出现了分歧点。 此文一见报,李国靖便认为与事实不符,即致信《人民日报》,要求予以更正。《人民日报》社记者周庆也因此作了调查,可以想象,这一历史的谜团并非周庆一人所能解开的。 嗣后,又陆续有一些报刊提到李国靖是团徽的设计者。对于这些报道常沙娜是否读过,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段时间常沙娜未对此做出反应确是真的。1993年5月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韦建元的短文《团旗、团徽的由来》,文曰:“1956年团中央征集团徽图案,用了两年多时间,共收到图案近千种。团中央把它们反复比较和研究,选了三个登在1958年第8期《中国青年》杂志上。这三个图案都是李国靖设计的。”次日,常沙娜就此做出反应,致函《中国教育报》,认为韦文与事实不符。两天后,常沙娜所在单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致函团中央,阐述如下观点:“李国靖同志仅根据几位同志的设计图案进行了综合,而不是图案创作的设计者。现在定型的团徽,实际上是以我院现教授常沙娜同志设计的方案为主体,经过集体讨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而定型的,应该说设计者是常沙娜同志。” 此后不久,李国靖也致函团中央书记处,要求查清此事。 团中央书记处决定委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此机会查清此事。这是一场跨度40年、涉及海内外的艰难调查,而令调查人员感动的是,有几个身患重病的被采访者,在病榻旁所奉献的依然是对共青团那眷恋不舍的情怀。 1994年1月5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成了由李玉琦、王连弟、方奕等人参加的调查组。 这是一场极少现成线索的调查。调查组不得不从翻阅1956年1月到1959年7月(自设计团徽工作始至正式颁行团徽期间)的全部《中国青年》杂志和《中国青年报》,以及团中央办公厅编的1956年至1959年的《团的文件汇编》,开始查找有关颁布、使用团徽的文件,但这些仅存的文件几乎没有明确记载谁是团徽设计者的资料。 几经周折,调查组在团中央档案室朱钦兰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当时在团中央宣传部自始至终参与此工作的干部郑荣时同志。 在郑荣时所提供的近万字的材料上有这么一段文字:“本来,有关团徽征集工作的资料,包括征集到的全部设计图案,都经过登记、编号、造册,完整地存放在宣传部群众文化科办公室里。遗憾的是,1969年4月,一声令下,宣布我为团中央五七干校的先遣队成员,且行期匆匆,迅即离开团中央机关,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到是否需要办理有关清点、移交手续。从此,一别(团中央机关)多年,这些珍贵资料就全部失落了。” 于是,一切可供佐证的文字材料几乎都没有。但好在调查组遇到了许多热心的知情人,他们是: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毅、胡克实、王伟、项南、杨海波、路金栋等,原《中国青年》杂志社负责人方群、丁磐石及工作人员刘全聚、蒲以庄等,原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天祥、群众文化科科长尚祖钰、干部郑荣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钟灵,中央工艺美院的周令钊、温练昌。 3月的上海,调查组同志来到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毅同志住处。此时的罗毅因患重病刚做过手术。当调查组的同志手捧一束鲜花出现在罗毅面前,向他转达团中央书记处对老书记的问候时,罗毅的眼睛闪烁着泪光,显得异常激动,他不顾护士的劝告,将接受采访的时间一再延长。 作为当事人的李国靖,此时也身患重病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当调查组找到那家医院时,被告知鉴于李国靖虚弱的身体,不能接受采访。调查组只得委托李国靖家属在探视时利用录音采访。在断断续续半个月的时间里,李国靖向调查组提供了近一个小时的回忆录音带。 两位身患重病的人,他们或许想到了应趁着健在把知道的留给后人;或许根本没想到这些,只是因为曾在那面火红的团旗下奋斗过,对那段生活的眷恋之情,使他们在病榻之上,也依然想对那面团旗痴情地诉说。 出于同样的原因,远在美国探亲的原团中央宣传部群众文化科科长尚祖钰,在调查组打听到他时,也积极配合,两次隔洋寄来有关回忆材料。胡克实、王伟、项南、路金栋等团中央的老书记,都热情地打来电话,谈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杨海波还亲笔写了回忆材料。 在调查组采访常沙娜时,她表示:50年代作为一名青年团员,在当初设计团徽时,没想到要在团徽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今天依然只是为了把团史上的这一件重要史实搞清楚。 或许,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件历史的悬案,历时半年多,终于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徽调查组的努力和众多热心的知情者的帮助下,逐渐解开了谜团。 在记忆中拼复历史确实很困难,但众人拼复的历史毕竟会少一些遗憾 经过艰难的调查,当调查组整理出数万字的文字材料,向团中央书记处汇报时,关于“团徽的设计者是谁”这一问题,便逐渐清晰了。 团徽的设计起始于1955年9月。1956年4月,团中央向各级团组织征集包括团徽在内的团旗、队旗、团歌、队歌、队徽的设计图样和词曲作品,同时还通过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钟灵在部分专业美术工作者中开展征集工作。当时作为中央美院实用艺术系的青年教师常沙娜参与并负责该院校内的团徽图样的设计征集工作。 至1956年10月底,团中央收到18个省市约200多位作者寄来的近600件团徽、团旗、队徽设计稿。之后,又在部分省市团组织内和部分美术工作者中继续征集团徽设计图样。在1957年2月团中央召开的团省、市委书记会议,当年5月9日团的二届五中全会和5月下旬举行的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将设计图样展出以征求与会者意见,但与会者均认为没有令人满意的作品。 根据一年多来征集团徽设计的实践,1958年团中央书记处和宣传部的领导已形成了一定的想法。一天,团中央书记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罗毅书记将团中央宣传部干部郑荣时叫到办公室,谈了书记处对团徽设计的想法,并嘱其找《中国青年》杂志社的一位美术编辑综合几个设计图案的长处,拿出一个新的设计图样来。罗毅当时还特别具体地对几个可供参考的图样谈了看法。 当天,郑荣时找到《中国青年》杂志的美术编辑李国靖,向她传达了罗毅的意见和要求,并请李国靖看了经过挑选的设计图样。 很快,李国靖向团中央宣传部交了三幅设计图。这三幅设计图经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后,决定刊发于1958年第8期《中国青年》杂志封底,向全团进一步征求意见。 1959年初,罗毅又通过郑荣时将李国靖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向他们谈了下述意见:经征求意见,大多数人认为第一个设计图样较好,但也有不足,应把第二图样上写有“中国共青团”5个字的绶带放到第一图样中去,而团旗则应参照第三图样的方案进行修改,使团旗有飘动感。 李国靖很快拿出了标准图样并给出了说明。 1959年4月29日,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将由李国靖画成的标准图和根据这个标准图制作的样章,送请中共中央审议,并给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同志写了报告,提出于5月4日公布团徽的建议。4月30日,刘澜涛将此报告批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当天邓小平阅后批示:“刘、周、彭阅后退耀邦,拟同意五月四日公布。”接着,刘少奇、周恩来、彭真圈阅表示同意。于是,1959年5月4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同时刊登了中国共青团团徽图样及团中央发布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说明》。 关于团徽是谁设计的这一问题,参与或了解团徽设计过程的团中央的老同志一致认为:团徽的设计是全团上下和团内外热心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完全归功于哪个人不合适。这一观点在调查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被调查的材料所证实。或许正是因为团徽是集体创作,所以原定要发给团徽设计者的500元奖金,在团徽设计定稿后也没发出。 当然,在团徽设计中,李国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不能说她是团徽的唯一设计者,确切地说,她是团徽设计的最后完成者。常沙娜同样在团徽设计工作中表现十分突出,她在团中央刚开始征集团徽设计图时,就积极参加工作,她设计的图样颇有特色,在几次选送审查时,都在中选之列,她的名字给经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8月《中国青年》杂志公布的三个团徽设计初选方案中,有常沙娜设计的成分,而且这部分内容在定型的团徽中也有体现。这是一些知情者回忆的共同点。 至此,历史大概对这个悬案作了一个交代。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