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xx词根起源之历史
wine in, truth out.
教育教学方向:一般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种1、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以XX学校为例2、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4、针对“00后”学生特点的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5、母语负迁移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以大同市实验中学为例6、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初中生英语听力的影响——以壶关南洋中学为例7、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以定阳小学为例8、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结合运用9、情感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10、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我也是这个专业的,去年写的论文,记得当时还是找品学论文网的老师帮忙的,很不错,从开题报告到最后的修改定稿,帮我省了好多事,老师一会让我改任务书,一会让我给他看修改的稿件,品学论文的王老师都不厌其烦的帮我弄好,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如果想咨询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参考下哦。~嘻嘻
加入WTO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素质。掌握一门乃至几门外语,才能使我们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据报道,我国进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语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作为素质教育基石的基础外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培养。进入90年代以来,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外语课程改革从理论上、实践上为外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成效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语教学质量仍落后于形势发展:教师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外语课程改革之经验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将全面探讨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以求对我国新一轮的外语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国外,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语种的选择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简称NPL))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同时,它还帮助建立了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机构这一联结澳大利亚大学和教育学院语言教育的组织。在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各州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并用于指导广泛的教学实践。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简称NALSAS),它为各州实行亚洲主要语言--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国语教学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各种资助,使得澳洲学生的外语学习扩展到除欧洲语言的多种亚洲语言。这些积极的语言政策极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和国民对语言的意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个全新的语言政策,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出台了一个称之为"3+"的外语政策,除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世界语言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的一项政府法案(LOGSE)规定了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每周时数,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既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早日开展,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国外语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学习者年龄也不断地前移,语种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化。 二、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 除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之外,国外外语界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利于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计划、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完整课程框架既有国际化的(如欧盟教育委员会),也有国家的。 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而由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出台后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各国纷纷据其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如意大利为此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期望,引发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长和媒体对外语教育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欧委会还出台一系列现代外语改革框架,如《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Modern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等,提出外语教学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考试、教材、教师培训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册》,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考试委员、教师、教师培训人员、学生(含成人教育)等参考。《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欧洲》(1997-2000)是欧委会最新出台的语言政策,并为此制定《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用于:(1)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2)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到国外就业参考。 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外语课程框架当属1988年颁发的《澳大利业语言水平计划》(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All)Project)。这个国家总课程框架试图提供一种既能涵盖语言共性,又包括教师发展和研究的课程综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 Guidelines)对国家主要语言课程,尤其是亚洲语言(中文、日语和印尼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不但指导中学高年级教学实践,而且成为国家高中外语课程评价框架(NAFLASSL)的基础,指导大纲的编写和构建共同评价标准,同时它也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系数。 1993年美国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和美国西班牙语葡萄牙教师协会获得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资助,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了新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个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参与(社区Communities)。各州根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各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 三、成功的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指导框架为各国外语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实践,其成功的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双语教育发展 虽然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教其他学科,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育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实践。 初创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双语教育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还被推广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并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等。德国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操外语的学生各一半,柏林现有14所这类学校,教学用语除德语外,既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还有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等。在美国,类似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54个。以移民为主的澳大利亚情况也极为相似。芬兰目前也有4000多名学生用这一模式习得第二语言。 传统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级进行的,随着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已不断上移。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一些学校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及职业技术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是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的。卢森堡的许多学科都是用德语或法语教授的。1996年芬兰的一些调查表明,33%以上的职业学校,15%的初中(7-9)年级,25%的高中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荷、法、英、美等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各具特色。荷兰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实践。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在英国,5、6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其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英、法、美等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优势,纷纷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利用假期,两国学生互相"串串门",各自住在对方的家中,让他们在地地道道的外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长,根据欧委会的最新报告,有70%的年轻人认为能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 (三)重视学习策略和原有语言基础 荷兰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丹麦国民中学的外语课程规定外语教学应包括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各种交际策略,如一般语言学习、阅读、听力、词汇学习等的敏感性。 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卢森堡在此方面进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如:DECOLAP(D�veloppement des comp�tences langagi�res dans 1� education pr�scolaire),DECOPRIM(D�veloppement des communications orales et �crites � l� ecole primaire)等充分证明了第一语言的作用。摩洛哥的调查也发现,成功的英语学习得益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至少2门其他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和法语(同属摩洛哥幼儿园-9年级语言)。 国外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还包括:1)用外语教外语。摩洛哥外语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用外语教授外语,其10-12年级学生经过3年的外语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均已达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块教学。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语言选修课推行模块教学,改变过去以年龄或学年分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编班。3)项目学习(Project-Oriented Learning)。丹麦使用项目学习外语的年级,尤其是高年级(8-10年级)增加,这不但强调用电脑技术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更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深入到英语国家(不仅仅是英美)去学习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亚学习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学习环保等等。 四、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它使外语学习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所学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使外语学习更具交际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学软件开发。荷兰的"英语I与II"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学习英语常见难题等。美国开发更有创意的交互式模拟教学软件,如蓝狮公司的"车票"教学软件,在保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重视语法点操练特点的同时,强调把学生置于真实语言世界,通过亲身感受体会,在文化熏陶中掌握语法。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卢森堡教育部开发一种全能口语文字处理器--TEO(Text Editor Oral),鼓励学生用外语编故事,开发口头表达技巧,TEO现主要用于小学,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学校。此外,卢森堡开展"欧洲语言教学创新品牌",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新技术融会到语言学习中去,培养学龄前和小学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 (三)教育网络的建构与运用。国外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外语,许多学校建立专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如上网、订阅电子杂志、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进行更广泛真实的交流。西班牙卡塔卢尼亚有250多所学校的100,000多名学生(占这一地区的12%)参加了由欧盟发起的,旨在促进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的COMENIUS计划。该计划支持各校开展语言教学各种活动,培训教师,帮助建立校园网等。 五、严格的教师教育 国外外语教学极其重视教师教育,不断对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外语课程改革同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职前教育 国外教师职前教育一般由学科教学、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部分组成。摩洛哥外语教师在大学或师范院校接受高水平的职前教育,其英文系教师大部分拥有英美国家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通常学习4年英语,其中1年专修文学或语言学,1年学习教学法和在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实习。 德国外语教师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外语教师必须先获得大学学位(相当于双专业双学位硕士)。语言学习分两部分,一半是专业学科,一半是与应用语言学或教学法有关的课程。此外,双专业学生各有6周实习课。第二阶段的见习时间长达一年半,由专家教师指导,每周参加教材教法研讨会,见习结束时必须参加州组织的"第二次"统考。这种考试相当严格:考生上两节公开课,撰写一篇与应用研究有关的论文,参加长达2小时的口语考试。 芬兰所有教师教育在大学完成的,所有教育院系都拥有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实习学校。1997年起,丹麦对国民学校(1-10年级)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师范教育专业学习改为4年,在丹麦语和数学科增加两门必修课使外语教师数量上也有些增长。此外,必修课安排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减少了一些普通教授法,增加了学科教学法,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的结合。 荷兰和英国的外语教师通过在国外进修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荷兰外语教师获得第一个学科学位课程时还必须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在英国,几乎所有专攻语言学位课程的全日制学生都要求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一年(属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欧洲国家另一成功的做法是把外语教师教育扩大到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如今,德国教师教育的一个趋势是:各大学都可参与教师教育,为"专家教师"提供新的学位课程。 (二)在职教育 外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西班牙从1990年起要求所有小学的语言教师都要成为语言专家,不合要求的教师要接受培训或申请作非专家教师。传统的继续教育渠道不断得到扩展,网络、教师职业发展学校(PDS)、外语教师协会及其他相关机构等也加入到外语教师教育的行列,与此同时,教育内容也进一步扩展。外语教师教育从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巧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的习得,如欧洲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为提高外语教师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合作编写了以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外语专著;美国外语教师的教育,特别强调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德国详尽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挑选地方或州的课程进修。每个教师每年享有州提供的一周的课程。捷克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到国外学习或参加国外有较好声誉的国际课程的学习。 六、科学的评估体系 国外大部分外语测试都由科任教师完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对象,设计不同的评量模式,并使其尽量生活化、多元化。与此同时,建立个人档案(Portfolio),通过Portfolio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Portfolio)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全国性或区域性大规模语言能力测试一般在学生中学毕业时才举行。荷兰的中学毕业生要参加由荷兰国家考试局(CITO)组织的全国性考试。约有30%的荷兰学生(将要加入大学预科学习的)在12年级(18岁)时参加统一考试,这种学业成绩考试包括3门外语:英语(听、说、读、写)、法语(阅读)和德语(阅读)。约40%学生(将参加多科技术学院学习)在10年级(16岁)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包括英语水平测试、法语或德语的听力/口语测试。这些考试成绩占学生学科最后成绩50%。这与欧洲框架是相吻合的,与课程也具有连贯性。此外,《欧洲语言手册》和《入门水平》也正在设计其他各种语言水平测试。 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小学以口语为主,尽量少做书面测验;中学则以口笔头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近十几年来,国外外语课程在教育政策、指导框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的大胆实践和创新,为外语课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我国新世纪外语课程改革极具借鉴意义。 启示与借鉴 在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之际,我国又掀起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课程改革之际,极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一、积极推进双语教育 近十年来,中国发达地区如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等地进行了一些双语教育实验(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实践证明,它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缺乏语言环境的状况,为培养外语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对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指导实践,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二是加强宏观指导,解决目标定位、评估标准以及后续性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的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的高中部分科目实施双语教育;四是汇集各类专家、教师编写高质量的、适合各种层次的教材。 二、提升外语教师素质 国外外语教师教育采取开放模式,重视知识扩展和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科研的培养,培养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外语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就学历而言属所有学科中最低的,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尤其令人担忧。提升外语教师素质,一是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校参与教师教育行列,以竞争促质量;二是改革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学科加外语的教育应成为今后外语教师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传统的培养模式应设置更多的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三是要抓好外语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各级外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养骨干教师;四是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师教育,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大力营造外语氛围 缺乏外语学习氛围是目前我国外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国外学生虽然学习外语时间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其语言能力和掌握的外语数量远胜我国学生,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外语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应是改革我国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真正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引入课堂,开展多媒体与网络外语教学,通过internet与e-mail可以更广泛地开展起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与境外人士进行交流;二是汇集外语教育专家、网络人才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和外语学习课程;三是发挥各种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的作用。 四、改革评估体系 与国外先进的评估体系相比,我国目前外语评价的不足表现在:评价标准、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单一。评价只有一种目的,选拨学生;评价只有考试一种形式,没有包括非考试评价;评价只有教师一方参与,没有学生评价的权利。评价只关注一个点,关注结果,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改革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一是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二是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三是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四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回答者:诸葛孔明2007 - 魔法
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着英语学习的迁移问题。从目前英语学习迁移研究的现状看,虽然研究者分别强调英语学习迁移的不同方面,对英语学习迁移的实质和内在机制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英语学习迁移包含着认知、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无疑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也同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的观念与方法。这些观念与方法将影响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以及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本文试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析英语学习迁移,以期让更多的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学习迁移理论,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英语学习迁移是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众多领域。 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互相影响的现象。这种互相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因此受到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学习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迁移(transfer)”问题。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或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干扰(interference)。本文所说的学习迁移仅限于知识学习方面的迁移。 必须指出的是,一种已掌握的知识对另一种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并非只有正迁移或只有负迁移,实际上常常是在某一方面起正迁移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又起负迁移作用。例如对于学过汉语拼音字母的人来说,在开始学英语字母时,在识记字形中有正迁移作用,而在学习字读音中则起负迁移作用。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甚至防止负迁移的消减影响。 二、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 迁移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有规律的。为了促使迁移的产生和防止干扰作用,必须对下述诸条件做具体分析。 1.有关的基本知识。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一般的原理。一般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 往往汉语学得好的人,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太吃力,这就是母语对外语正迁移的具体表现。所以作为英语教师,要达到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目的,就应该把重视学生学好汉语同步进行。如果学生汉语基础好,揭示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就会比较顺利。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为了实现迁移,我们必须对新旧知识相关联的情形做一一分析,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的规律,从复习旧知识中引入新课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too…to结构,可先复习so…that引导的状语从句。先提出“He is so young that he can't join the army”,然后改为“He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其次,知识的迁移取决于旧知识的巩固程度。由于新知识不牢固,就容易受到旧知识的干扰。例如,学习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学生往往把“The teacher asked,‘What are you reading now’”变为“The teacher asked what were you reading now”的错句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辨别新、旧知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清二者的界限,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抽象化的思维与加工,使之尽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这表明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具有“迁移”功能。 2.学生分析、概括水平的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母语对英语正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学生,容易总结出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及各种规律性的联系,同时加强汉语知识和规律的正迁移。另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分析能力,善于利用已知的母语知识和经验去分析英语学习中面临的现象,就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步揭示母语和英语的共同点,顺利地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而比较则是发现和总结两种语言共通性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而深刻地分析和确定母语与英语间各自的特殊属性和共同属性。提高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在影响英语学习的迁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教师必须注意所教知识的概括性和系统性。英语中有许多不同场合的情境对话,如问候(greeting)、购物(shopping)、邀请(invitation)、天气(weath-er)等等,这些句型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教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型按不同的情景加以概括和归纳,来帮助学生学习和使用。总之学生的知识一旦形成有层次的网络,不但对于前一种学习的巩固会有所帮助,而且有利于他们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从而促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正迁移。 3.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学习信心、紧张程度等,都会对迁移产生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它可以促使迁移产生,也可以造成迁移的障碍。有的心理学家把它叫做定势(先前的经验和活动所造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在心理学中又称为定势,可以表现在感知、思维等方面。人们长期从事某一类工作或解决某一类问题,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式),并经过实验证明它对迁移有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心理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要帮助学生形成有利的和消除不利的准备状态,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4.学习中的指导———教师的直接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指导。关于学习中的有指导的练习和单纯练习的效果问题,心理学家早已做出了总结性的说明:如果想通过练习使学习得到改善,这种练习必须是有指导的;在指导下的练习量越大,一般来说就越有可能产生积极迁移的效果;同时,在许多情境中,给学习者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免妨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通过对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不同层面进行各种有效的并且有指导的训练(如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来巩固英语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影响和地位。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技能训练得越纯熟,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英语的信息和知识。要指导并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要有效避免由于英汉语用的差别而引起的负迁移就要注意:在外语教学中不要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要力图杜绝其造出语法、语义都正确但并不合乎语用规则的句子,建立将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的课堂模式,不要只讲解课文的语言点,还要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如,采用角色扮演(role play)等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和口语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扮演其中的角色,像打电话、去银行、去购物等,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体会异族文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不断扩大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别国的文化。教师要尽量使用电影、录像、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利用文字、声音和画面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对外交往,增强学生在实践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文化。 三、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主要策略 语言习得作为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过程,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的该语言环境中,无需任何外在压力,没有任何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这门语言的活动,人类对母语的掌握就是这样习得的。这种习得与我们习惯讲的外语学习有区别。外语,一般是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既然英语对我们来讲是外语,我们身边就缺乏习得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学习英语最普遍的场所是课堂,最实际的方法是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学习和练习。这样一来,就很少有英语习得那种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需掌握和运用认知迁移理论,借助语法帮助学生认识英语的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的规律。所以,促进学习迁移还需要一系列的相应教学策略。 1.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然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如果脱离实际运用而单纯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那么势必导致最初学习时的语言情境与将来实际的应用或迁移情境相差太大,造成迁移受阻。这也是许多学生不能成功地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原因之一。为此,教学中应考虑到情境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充分创设并利用各种情境,以使语言迁移达到最大效果。具体讲,应改革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呈现程序;应尽量将课程内容融于各种形式的、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活动中;应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辟各种语言信息源和应用语言的情境和氛围。比如,不是让学生为练习写作而学习写作技能,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写日记,也可以写故事、散文或给熟悉的人写信。学生通过这种真实的写作活动,他们写作的数量与质量都将有所提高,并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迁移于实际中。 2.给学生提供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促进合作学习。首先,教师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外显的或内隐的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与情境,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示范。例如,怎样与人交谈,如何倾听,什么句型该用何种语调,如何进行词汇表达等。在学生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与鼓励。这种师生之间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其次,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有效迁移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效资源。学生之间经常的对话、讨论有助于迁移的产生。通过交谈,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产生。此外,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结构与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期望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等,对语言学习与迁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期望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并且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课堂气氛,则有助于师生广泛地交谈、合作和倾听,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其语言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进而提高其迁移能力。应该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去创设适宜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社会文化情境。 3.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母语相比,外语学习更依赖于元认知能力。由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相对不利,缺乏实际使用外语的场合,因此,教师应强调并鼓励学生形成应用英语的意识,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比较、分析语言输入与母语及已有语言水平的差异,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有意识地主动应用迁移。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即利用个体已经掌握的熟练的原有经验或者利用生动的表象、图形或图表等,充分、透彻地理解建构新的学习材料的意义及其各种可能的联系,这是避免机械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笔者曾要求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组合方式将名词与形容词搭配起来,结果发现,学生在搭配时虽然产生的错误很少,但不能发现所有可能的搭配,显然迁移或知识的运用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词汇搭配训练,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迁移。词汇的搭配也可以视为促进深层次加工的有效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迁移之所以难以产生,一方面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与元认知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关。就学生自身而言,可能缺乏相应的内部动机来主动激活、提取并使用所学习的语言,或不知道何时、何处、如何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或适宜的情境中,课堂中的语言学习与应用是脱节的。就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对有效掌握语言的方法、学习策略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指导,是否强调所教语言的实用性和适用条件,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使用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等,都决定了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当然,也决定了迁移水平的高低。 迁移过程既是概括化又是具体化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迁移规律,就是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善于迁移就是善于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通过实现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认识技能和运用能力。
各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 ,往往出现语句错误。如果教师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 ,便可促进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而加快英语学习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句法的一些比较 ,论证母语的干扰问题 ,并提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中英文句法的差异 ,找出常犯错误的根源 ,逐步增强外语语感 ,帮助学生避免母语干扰造成的句法错误。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前 ,母语的系统已经建立 ,英语是作为一种外语学习的 ,难免受到母语的种种影响。其中有正面的影响 ,称作正迁移 (positivetransfer)也有负面的影响 ,称作负迁移 (negativetransfer)或者干扰。例如 ,学生常把母语的语言规则、结构、习惯等运。不好,去
经过国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中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大目的。而四、六级考试的最后一局部是短文写作,这也是学生倍感头痛的事情。在找出进步写作成果的对策之前,应先理解四、六级的评分办法:阅卷人员就总体印象打分。所谓总体印象不外乎言语、内容和构造。笔者翻阅了过去10年的20套作文,每次无一例外都提供了标题以及大纲。这是戴着脚镣的舞蹈。学生依照大纲写作,内容和构造不会呈现太大的问题。重点应在言语上下功夫。阅卷教师关注的焦点即言语。要进步作文成果,除了展示精彩而有把握的句式和表达法以激活阅卷教师的兴奋点外,最重要的是应防止犯糟糕的错误,以避开盲点。糟糕错误的表现之一就是受汉语负迁移影响的英语表达,即“中式英语”(Chinglish)。这也是本文讨论的对象,目的旨在提示学生如何防止这些错误,以进步英语写作程度和考试成果。行为主义言语学习理论预测:第二言语学习者的言语错误主要来自母语的干扰(2001)。二语习得者把一种言语的某个成分(包括构造)在言语接触或习得过程中移植到另一言语中,这种现象通常称作言语迁移(2003)。特别是学习者在初级阶段时,由于缺乏习得语料,只好转而依赖母语的表达形式来表达思想,因此母语迁移的错误也比拟多。产生了许多“变形的、既非汉语也非英语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中式英语(2000)。笔者在修改学生作文时,发现存在大量的受汉语负迁移影响的表达法。它们涵盖了词语、词组、语法和构造等层面。下面首先就学生在写作中呈现的各层面错误停止举例和剖析。2.受汉语迁移影响的错误举例和剖析2.1词语、词组层面错误1)名词错误例1:Itisnotaneasyworktofinishthepartofreadingcomprehensioninthirty-fiveminutes.(在35分钟内完成阅读了解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剖析:由于汉语名词缺乏单复数辨别,在该句中,学生不晓得work的意义为“工作”时是不可数名词,“一件工作”应该表达为“apieceofwork”,或者把“work”交换为“job”或“task”皆可。例2:Theirparentsdon’texpecttoreceivealotofthingsfromtheirchildrenontheirbirthdays.(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希冀在华诞时从孩子们那里收到许多东西。)剖析:既然英语和汉语属于差异宏大的两种言语,它们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是一样的。汉语的“东西”可指示“礼物”这一外延,但是英语不能用“thingswww.ws126.net/daixielunwen”指示“presents”或“gifts”。学生开端学英语的时分,由于程度所限,他们只晓得英语单词的汉语释义,但是汉语意义又不能总与英语单词相吻合,这就呈现了几个英语单词共享相同或相近的汉语释义。比方:“neglect”,“ignore”和“overlook”都有相同的释义“无视”,但是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语境。学生常常没有查英语词典,彻底弄清它们的准确释义和适用的语境。因而,在写作中,随意抓一个用而招致犯错误。
加入WTO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素质。掌握一门乃至几门外语,才能使我们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据报道,我国进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语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作为素质教育基石的基础外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培养。进入90年代以来,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外语课程改革从理论上、实践上为外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成效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语教学质量仍落后于形势发展:教师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外语课程改革之经验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将全面探讨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以求对我国新一轮的外语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国外,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语种的选择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简称NPL))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同时,它还帮助建立了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机构这一联结澳大利亚大学和教育学院语言教育的组织。在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各州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并用于指导广泛的教学实践。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简称NALSAS),它为各州实行亚洲主要语言--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国语教学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各种资助,使得澳洲学生的外语学习扩展到除欧洲语言的多种亚洲语言。这些积极的语言政策极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和国民对语言的意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个全新的语言政策,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出台了一个称之为"3+"的外语政策,除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世界语言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的一项政府法案(LOGSE)规定了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每周时数,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既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早日开展,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国外语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学习者年龄也不断地前移,语种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化。 二、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 除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之外,国外外语界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利于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计划、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完整课程框架既有国际化的(如欧盟教育委员会),也有国家的。 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而由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出台后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各国纷纷据其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如意大利为此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期望,引发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长和媒体对外语教育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欧委会还出台一系列现代外语改革框架,如《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Modern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等,提出外语教学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考试、教材、教师培训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册》,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考试委员、教师、教师培训人员、学生(含成人教育)等参考。《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欧洲》(1997-2000)是欧委会最新出台的语言政策,并为此制定《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用于:(1)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2)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到国外就业参考。 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外语课程框架当属1988年颁发的《澳大利业语言水平计划》(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All)Project)。这个国家总课程框架试图提供一种既能涵盖语言共性,又包括教师发展和研究的课程综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 Guidelines)对国家主要语言课程,尤其是亚洲语言(中文、日语和印尼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不但指导中学高年级教学实践,而且成为国家高中外语课程评价框架(NAFLASSL)的基础,指导大纲的编写和构建共同评价标准,同时它也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系数。 1993年美国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和美国西班牙语葡萄牙教师协会获得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资助,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了新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个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参与(社区Communities)。各州根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各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 三、成功的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指导框架为各国外语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实践,其成功的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双语教育发展 虽然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教其他学科,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育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实践。 初创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双语教育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还被推广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并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等。德国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操外语的学生各一半,柏林现有14所这类学校,教学用语除德语外,既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还有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等。在美国,类似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54个。以移民为主的澳大利亚情况也极为相似。芬兰目前也有4000多名学生用这一模式习得第二语言。 传统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级进行的,随着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已不断上移。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一些学校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及职业技术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是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的。卢森堡的许多学科都是用德语或法语教授的。1996年芬兰的一些调查表明,33%以上的职业学校,15%的初中(7-9)年级,25%的高中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荷、法、英、美等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各具特色。荷兰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实践。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在英国,5、6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其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英、法、美等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优势,纷纷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利用假期,两国学生互相"串串门",各自住在对方的家中,让他们在地地道道的外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长,根据欧委会的最新报告,有70%的年轻人认为能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 (三)重视学习策略和原有语言基础 荷兰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丹麦国民中学的外语课程规定外语教学应包括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各种交际策略,如一般语言学习、阅读、听力、词汇学习等的敏感性。 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卢森堡在此方面进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如:DECOLAP(D�veloppement des comp�tences langagi�res dans 1� education pr�scolaire),DECOPRIM(D�veloppement des communications orales et �crites � l� ecole primaire)等充分证明了第一语言的作用。摩洛哥的调查也发现,成功的英语学习得益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至少2门其他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和法语(同属摩洛哥幼儿园-9年级语言)。 国外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还包括:1)用外语教外语。摩洛哥外语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用外语教授外语,其10-12年级学生经过3年的外语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均已达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块教学。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语言选修课推行模块教学,改变过去以年龄或学年分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编班。3)项目学习(Project-Oriented Learning)。丹麦使用项目学习外语的年级,尤其是高年级(8-10年级)增加,这不但强调用电脑技术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更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深入到英语国家(不仅仅是英美)去学习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亚学习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学习环保等等。 四、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它使外语学习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所学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使外语学习更具交际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学软件开发。荷兰的"英语I与II"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学习英语常见难题等。美国开发更有创意的交互式模拟教学软件,如蓝狮公司的"车票"教学软件,在保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重视语法点操练特点的同时,强调把学生置于真实语言世界,通过亲身感受体会,在文化熏陶中掌握语法。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卢森堡教育部开发一种全能口语文字处理器--TEO(Text Editor Oral),鼓励学生用外语编故事,开发口头表达技巧,TEO现主要用于小学,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学校。此外,卢森堡开展"欧洲语言教学创新品牌",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新技术融会到语言学习中去,培养学龄前和小学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 (三)教育网络的建构与运用。国外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外语,许多学校建立专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如上网、订阅电子杂志、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进行更广泛真实的交流。西班牙卡塔卢尼亚有250多所学校的100,000多名学生(占这一地区的12%)参加了由欧盟发起的,旨在促进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的COMENIUS计划。该计划支持各校开展语言教学各种活动,培训教师,帮助建立校园网等。 五、严格的教师教育 国外外语教学极其重视教师教育,不断对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外语课程改革同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职前教育 国外教师职前教育一般由学科教学、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部分组成。摩洛哥外语教师在大学或师范院校接受高水平的职前教育,其英文系教师大部分拥有英美国家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通常学习4年英语,其中1年专修文学或语言学,1年学习教学法和在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实习。 德国外语教师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外语教师必须先获得大学学位(相当于双专业双学位硕士)。语言学习分两部分,一半是专业学科,一半是与应用语言学或教学法有关的课程。此外,双专业学生各有6周实习课。第二阶段的见习时间长达一年半,由专家教师指导,每周参加教材教法研讨会,见习结束时必须参加州组织的"第二次"统考。这种考试相当严格:考生上两节公开课,撰写一篇与应用研究有关的论文,参加长达2小时的口语考试。 芬兰所有教师教育在大学完成的,所有教育院系都拥有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实习学校。1997年起,丹麦对国民学校(1-10年级)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师范教育专业学习改为4年,在丹麦语和数学科增加两门必修课使外语教师数量上也有些增长。此外,必修课安排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减少了一些普通教授法,增加了学科教学法,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的结合。 荷兰和英国的外语教师通过在国外进修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荷兰外语教师获得第一个学科学位课程时还必须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在英国,几乎所有专攻语言学位课程的全日制学生都要求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一年(属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欧洲国家另一成功的做法是把外语教师教育扩大到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如今,德国教师教育的一个趋势是:各大学都可参与教师教育,为"专家教师"提供新的学位课程。 (二)在职教育 外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西班牙从1990年起要求所有小学的语言教师都要成为语言专家,不合要求的教师要接受培训或申请作非专家教师。传统的继续教育渠道不断得到扩展,网络、教师职业发展学校(PDS)、外语教师协会及其他相关机构等也加入到外语教师教育的行列,与此同时,教育内容也进一步扩展。外语教师教育从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巧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的习得,如欧洲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为提高外语教师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合作编写了以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外语专著;美国外语教师的教育,特别强调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德国详尽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挑选地方或州的课程进修。每个教师每年享有州提供的一周的课程。捷克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到国外学习或参加国外有较好声誉的国际课程的学习。 六、科学的评估体系 国外大部分外语测试都由科任教师完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对象,设计不同的评量模式,并使其尽量生活化、多元化。与此同时,建立个人档案(Portfolio),通过Portfolio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Portfolio)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全国性或区域性大规模语言能力测试一般在学生中学毕业时才举行。荷兰的中学毕业生要参加由荷兰国家考试局(CITO)组织的全国性考试。约有30%的荷兰学生(将要加入大学预科学习的)在12年级(18岁)时参加统一考试,这种学业成绩考试包括3门外语:英语(听、说、读、写)、法语(阅读)和德语(阅读)。约40%学生(将参加多科技术学院学习)在10年级(16岁)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包括英语水平测试、法语或德语的听力/口语测试。这些考试成绩占学生学科最后成绩50%。这与欧洲框架是相吻合的,与课程也具有连贯性。此外,《欧洲语言手册》和《入门水平》也正在设计其他各种语言水平测试。 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小学以口语为主,尽量少做书面测验;中学则以口笔头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近十几年来,国外外语课程在教育政策、指导框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的大胆实践和创新,为外语课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我国新世纪外语课程改革极具借鉴意义。 启示与借鉴 在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之际,我国又掀起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课程改革之际,极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一、积极推进双语教育 近十年来,中国发达地区如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等地进行了一些双语教育实验(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实践证明,它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缺乏语言环境的状况,为培养外语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对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指导实践,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二是加强宏观指导,解决目标定位、评估标准以及后续性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的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的高中部分科目实施双语教育;四是汇集各类专家、教师编写高质量的、适合各种层次的教材。 二、提升外语教师素质 国外外语教师教育采取开放模式,重视知识扩展和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科研的培养,培养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外语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就学历而言属所有学科中最低的,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尤其令人担忧。提升外语教师素质,一是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校参与教师教育行列,以竞争促质量;二是改革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学科加外语的教育应成为今后外语教师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传统的培养模式应设置更多的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三是要抓好外语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各级外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养骨干教师;四是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师教育,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大力营造外语氛围 缺乏外语学习氛围是目前我国外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国外学生虽然学习外语时间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其语言能力和掌握的外语数量远胜我国学生,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外语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应是改革我国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真正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引入课堂,开展多媒体与网络外语教学,通过internet与e-mail可以更广泛地开展起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与境外人士进行交流;二是汇集外语教育专家、网络人才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和外语学习课程;三是发挥各种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的作用。 四、改革评估体系 与国外先进的评估体系相比,我国目前外语评价的不足表现在:评价标准、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单一。评价只有一种目的,选拨学生;评价只有考试一种形式,没有包括非考试评价;评价只有教师一方参与,没有学生评价的权利。评价只关注一个点,关注结果,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改革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一是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二是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三是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四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回答者:诸葛孔明2007 - 魔法
中介语石化之心理认知分析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论文摘要 :中介语是第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因此,石化成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本文从分析石化的内外因入手,探讨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一、引言 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W.Nemser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中介语本身不仅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而且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即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创造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石化性的特点,其中最让人难以解释的是它的石化性。本文从对石化的内外因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教师提到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第二语言。 二、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其接受的输入多少,都会出现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保留并体现的倾向,这就是石化(Selinker,1972)。这种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在Selinker的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3.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这是学习者的母语潜在影响其认知目的语的结果。假如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促进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中国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也难以摆脱在用词,语法或语音等方面的干扰,经常造出下面这类不正确的句子: Thank you for solving difficulties for me. I am writing to reflect some problems. 此处solve与difficulties,reflect与problems的不正确搭配即为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还是在受母语搭配使用思维的支配,说出了中式英语。 3.2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厉的教学或替代式学习中它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和训练量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发生,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在目的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引起。例如,在练习中过多使用he,而she的使用频率偏低,会使二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3.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这个策略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reduction)、迁移(transfer)、省略(omissions)、替换(substitutions)、重构(restructuring),使用套语(formulaic language)等。学习的使用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对中介语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3.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选择是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二语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二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二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反映中介语认知发生的交际策略有回避(avoidance)与替代(replacement)。回避指学习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某种不熟悉的。然而,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就此止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会自觉地采取替代的方式。关于回避的经典研究是Schachter(1974)研究发现:讲的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语言学习者采用这种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由于相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形成迁移transfer。当然,引致石化现象的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3.5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 My classmates tell (told) me that thing.(学习者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 (friends) is a manager.(学习者未能正确给出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new life means live (living) with a man.(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动词live的谓语形式) 四、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介语主要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不正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产生的,尽管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多人还是不能通达目的地。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防止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石化现象,这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4.1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 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传授英语背景知识,许多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二语学习者没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4.2减少母 语文 化的干扰 母语的干扰是石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应该想方设法将正迁移最大化,而将负迁移最小化。但如何区分正、负迁移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积累知识,区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但学习者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区分;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教师要首先区分,然后将两种语言的差别解释给学生听,并操练强化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并反复举例进行比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4.3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 要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须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现在我国很重视英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但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能力还欠缺,尤其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县城。Krashen(1982)指出教师的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语法和词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第二个作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输入有助于学生习得,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并扮演好第二个角色。同时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该选择一些新的、地道的教材和发音纯正的.听力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而且这些材料要能为学生所理解。 4.4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由于二语学习者的笔误、口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4.5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 要消除情感障碍,就要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和加强积极情感因素。也就是要避免焦虑、抑制、自卑、性格内向等,并加强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初级阶段兴趣最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初期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大量的简单句型操练和抄写,这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对学生来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效果又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尽最大努力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理解输入并且输入所包含的语法形式符合“I+1”(即比学习者目前中介语水平高一点点)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所以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这个原则。 4.6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 关于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并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要让学习者既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注重语言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让他们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即整体性的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作者认为学习者一方面应该使用交际策略来提高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差距”并努力掌握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观,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激励他们用结构多样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自如地使用目的语,不断地帮助学习者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有效输入,反复示范更为地道的表示法,帮助学习者攻克似懂非懂的薄弱环节,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系统,减少学习者使用简化、回避、放弃等学习策略的频率。 4.7适应目标语,缩小与目的 语文 化之间的和差距 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越高,中介语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差异的内容应给予解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如果他们在交际中不能自觉使用,那么交际技能仍等于零。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外语交流过程中用外语的思维和文化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的 语文 化中。 五、结束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认识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及第二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2]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3] Gass,S. & Selinker,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4. [4]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5] Schnum ann,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Gingras(ed). Arlington: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78. [6] Selinker,L.Interlanguage. 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7]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8]马丁.韦德尔,刘润青.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6.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着英语学习的迁移问题。从目前英语学习迁移研究的现状看,虽然研究者分别强调英语学习迁移的不同方面,对英语学习迁移的实质和内在机制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英语学习迁移包含着认知、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无疑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也同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的观念与方法。这些观念与方法将影响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以及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本文试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析英语学习迁移,以期让更多的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学习迁移理论,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英语学习迁移是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众多领域。 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互相影响的现象。这种互相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因此受到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学习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迁移(transfer)”问题。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或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干扰(interference)。本文所说的学习迁移仅限于知识学习方面的迁移。 必须指出的是,一种已掌握的知识对另一种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并非只有正迁移或只有负迁移,实际上常常是在某一方面起正迁移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又起负迁移作用。例如对于学过汉语拼音字母的人来说,在开始学英语字母时,在识记字形中有正迁移作用,而在学习字读音中则起负迁移作用。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甚至防止负迁移的消减影响。 二、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 迁移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有规律的。为了促使迁移的产生和防止干扰作用,必须对下述诸条件做具体分析。 1.有关的基本知识。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一般的原理。一般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 往往汉语学得好的人,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太吃力,这就是母语对外语正迁移的具体表现。所以作为英语教师,要达到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目的,就应该把重视学生学好汉语同步进行。如果学生汉语基础好,揭示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就会比较顺利。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为了实现迁移,我们必须对新旧知识相关联的情形做一一分析,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的规律,从复习旧知识中引入新课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too…to结构,可先复习so…that引导的状语从句。先提出“He is so young that he can't join the army”,然后改为“He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其次,知识的迁移取决于旧知识的巩固程度。由于新知识不牢固,就容易受到旧知识的干扰。例如,学习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学生往往把“The teacher asked,‘What are you reading now’”变为“The teacher asked what were you reading now”的错句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辨别新、旧知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清二者的界限,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抽象化的思维与加工,使之尽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这表明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具有“迁移”功能。 2.学生分析、概括水平的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母语对英语正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学生,容易总结出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及各种规律性的联系,同时加强汉语知识和规律的正迁移。另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分析能力,善于利用已知的母语知识和经验去分析英语学习中面临的现象,就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步揭示母语和英语的共同点,顺利地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而比较则是发现和总结两种语言共通性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而深刻地分析和确定母语与英语间各自的特殊属性和共同属性。提高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在影响英语学习的迁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教师必须注意所教知识的概括性和系统性。英语中有许多不同场合的情境对话,如问候(greeting)、购物(shopping)、邀请(invitation)、天气(weath-er)等等,这些句型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教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型按不同的情景加以概括和归纳,来帮助学生学习和使用。总之学生的知识一旦形成有层次的网络,不但对于前一种学习的巩固会有所帮助,而且有利于他们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从而促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正迁移。 3.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学习信心、紧张程度等,都会对迁移产生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它可以促使迁移产生,也可以造成迁移的障碍。有的心理学家把它叫做定势(先前的经验和活动所造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在心理学中又称为定势,可以表现在感知、思维等方面。人们长期从事某一类工作或解决某一类问题,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式),并经过实验证明它对迁移有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心理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要帮助学生形成有利的和消除不利的准备状态,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4.学习中的指导———教师的直接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指导。关于学习中的有指导的练习和单纯练习的效果问题,心理学家早已做出了总结性的说明:如果想通过练习使学习得到改善,这种练习必须是有指导的;在指导下的练习量越大,一般来说就越有可能产生积极迁移的效果;同时,在许多情境中,给学习者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免妨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通过对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不同层面进行各种有效的并且有指导的训练(如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来巩固英语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影响和地位。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技能训练得越纯熟,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英语的信息和知识。要指导并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要有效避免由于英汉语用的差别而引起的负迁移就要注意:在外语教学中不要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要力图杜绝其造出语法、语义都正确但并不合乎语用规则的句子,建立将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的课堂模式,不要只讲解课文的语言点,还要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如,采用角色扮演(role play)等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和口语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扮演其中的角色,像打电话、去银行、去购物等,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体会异族文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不断扩大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别国的文化。教师要尽量使用电影、录像、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利用文字、声音和画面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对外交往,增强学生在实践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文化。 三、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主要策略 语言习得作为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过程,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的该语言环境中,无需任何外在压力,没有任何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这门语言的活动,人类对母语的掌握就是这样习得的。这种习得与我们习惯讲的外语学习有区别。外语,一般是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既然英语对我们来讲是外语,我们身边就缺乏习得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学习英语最普遍的场所是课堂,最实际的方法是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学习和练习。这样一来,就很少有英语习得那种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需掌握和运用认知迁移理论,借助语法帮助学生认识英语的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的规律。所以,促进学习迁移还需要一系列的相应教学策略。 1.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然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如果脱离实际运用而单纯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那么势必导致最初学习时的语言情境与将来实际的应用或迁移情境相差太大,造成迁移受阻。这也是许多学生不能成功地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原因之一。为此,教学中应考虑到情境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充分创设并利用各种情境,以使语言迁移达到最大效果。具体讲,应改革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呈现程序;应尽量将课程内容融于各种形式的、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活动中;应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辟各种语言信息源和应用语言的情境和氛围。比如,不是让学生为练习写作而学习写作技能,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写日记,也可以写故事、散文或给熟悉的人写信。学生通过这种真实的写作活动,他们写作的数量与质量都将有所提高,并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迁移于实际中。 2.给学生提供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促进合作学习。首先,教师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外显的或内隐的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与情境,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示范。例如,怎样与人交谈,如何倾听,什么句型该用何种语调,如何进行词汇表达等。在学生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与鼓励。这种师生之间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其次,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有效迁移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效资源。学生之间经常的对话、讨论有助于迁移的产生。通过交谈,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产生。此外,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结构与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期望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等,对语言学习与迁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期望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并且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课堂气氛,则有助于师生广泛地交谈、合作和倾听,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其语言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进而提高其迁移能力。应该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去创设适宜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社会文化情境。 3.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母语相比,外语学习更依赖于元认知能力。由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相对不利,缺乏实际使用外语的场合,因此,教师应强调并鼓励学生形成应用英语的意识,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比较、分析语言输入与母语及已有语言水平的差异,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有意识地主动应用迁移。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即利用个体已经掌握的熟练的原有经验或者利用生动的表象、图形或图表等,充分、透彻地理解建构新的学习材料的意义及其各种可能的联系,这是避免机械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笔者曾要求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组合方式将名词与形容词搭配起来,结果发现,学生在搭配时虽然产生的错误很少,但不能发现所有可能的搭配,显然迁移或知识的运用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词汇搭配训练,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迁移。词汇的搭配也可以视为促进深层次加工的有效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迁移之所以难以产生,一方面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与元认知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关。就学生自身而言,可能缺乏相应的内部动机来主动激活、提取并使用所学习的语言,或不知道何时、何处、如何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或适宜的情境中,课堂中的语言学习与应用是脱节的。就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对有效掌握语言的方法、学习策略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指导,是否强调所教语言的实用性和适用条件,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使用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等,都决定了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当然,也决定了迁移水平的高低。 迁移过程既是概括化又是具体化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迁移规律,就是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善于迁移就是善于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通过实现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认识技能和运用能力。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mother-tongue knowledge and way of thinking on the second mother tongue language learning. The effects of such language by the two different size depends on both the degree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The relatively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English are usually in the form of negative mig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word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yntax and the chapter's many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These differences lead to the existence of a language have a negative migration, negative migration is also English writing in English in Chinese-style factor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vocabulary, syntax and structure of many aspects of the migration errors. In terms of key performance areas for the relocation of the mechanical use of the word and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misuse of punctuation; Syntax errors in the area is mainly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syntax, sentence voice, the structure of the verb phrase and the use and misuse of machinery; Discourse in the level of negative performance for the relocation of major Chinese thinking Victoria model and the conversion of mechanical wrong word order; Fin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of the negative migration overcome language specific ways.
载流子浓度(1021cm-3)和电子迁移率(15~45cm2V-1s-1)。形成1020至1021cm-3的载流子浓度和10至30cm2/vs的迁移率。这个机理提供了在10-4Ω,cm数量级的低薄膜电阻率,所以ITO薄膜具有半导体的导电性能。ITO薄膜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具有高的导电率、高的可见光透过率、高的机械硬度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呵呵 这个很简单啊 只要写1500字就好了啊 “这个CVD金刚石涂层刀具的热力研究”你去网上查下他的用处 怎么做出来的。。。然后在说明哪里哪里设计的好 哪里哪里设计的不好(说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加个我认为) 再提出改进方案 这样就OK了啊 1500个字一定超的了呵呵~~ 还有就是你在网络上“借鉴”网络资源时要小心哦 国家规定两篇论文里面有连续500个字不变动(不包括标点符号)的话 你的论文就当抄袭的。。呵呵不过一般学校也不会怎么在意你的论文的。。楼主如果是转科毕业 只要你填好了就业协议书 就基本能过了 不需要太担心的 。。。。毕业论文可以赶时间赶出来的 一先开始是这样的 你不会人家也都不会的啊 学校一定会给你某个时间段。。和同学。指导老师一起把这项艰巨的任务完成的 呵呵 (本文纯属笔录 绝无抄袭 谢谢) 不想从网上找来的资料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觉得楼主既然知道从百度上发布问题就应该知道从这里找到答案 而且学。。要学习方法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但是又急着交。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去知网上面找你要写的那方面的硕士论文,上面有完整的文献综述(那最好,你稍稍改动即可),如果是开题报告形式,你就可以找好它上面的内容(其实跟文献综述写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格式和形式不太一样)。你按照以下的提纲自己复制粘贴内容即可(我们这学期写了一篇文献综述),也有可能每个学校的要求提纲不太一样,不过都是差不多的不用太担心,主要是内容要找准: 1.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副标题统一为“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可分两行书写; 2.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要相对应; 3.关键词:关键词以3—5个为宜,应该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分号隔开; 4.正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内容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观点正确,能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工具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主体字数为4000字以上。正文基本结构如下: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这个地方就不要把引用的写出来了,我被我们老师就批了) 三、基本研究思路(最好有图,把你参考的文章所有的提纲画一个简易图即可,不单是自己的文献综述,是你参考的整篇论文的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应少于五条。 希望对你有用~~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硕士论文怎么写?硕士论文怎么写大纲?硕士论文排版格式? 给你一个硕士论文基本格式。说几句我写论文的体会。。。 首先,按照格式,拟出要写的论文的提纲,重点是正文,正文的提纲,主要反映论点,要大约知道准备作几个方面来论述,这由你掌握或可以找到的论据来决定。然后针对论文内容收集素材和资料,最后一拼一合,再加一些自己的一些“随声附和”的看法,一篇论文的主体就构成了。 ------------------------ 关于论文提纲(标题):要围绕论点(标题,即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 例: 大标题(中国人口现状浅析) (以下为正文) 一级标题(中国人口发展过程) 二级标题(清初人口迁移) 三级标题1、(人口迁移的成因) 2、(人口迁移对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二级标题(解放后人口增长高峰) 1、 2、 二级标题(现在医学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作用) ------------------------------------------------------------- 标题,是结构层次的必须。每一级的内容,层层为上一级内容服务,是上级内容的分解细化。 要准确理解论文要求和想说明的问题,收集足够的素材。在论述上,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和逻辑性,由个性,到共性,由共性,到全面。有问题,有看法,有分析,有建议。。。 字数: 硕士论文一般在15000词至20000词之间(80-100页); 博士论文一般在30000词至40000词之间 (或50000汉字至70000汉字之间)(160-200页); 引语(包括例子)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以下。 引语(包括例子)都必须标明出处。 论文应该包括封面、扉页、致谢、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全文尾注、外文与中文参考书目(先英文,后中文,以作者的姓按拼音顺序排列)。 论文正文都必须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正体,结语(Conclusion)。 论文题目太长时,应该缩短,可加副标题。 注释:Notes 既可以有脚注(footnotes),也可以有尾注(endnotes)。 A4纸张(21x 29.7cm) 边距: 上下边距各2cm 左边距:3.5cm;右边距2cm 汉语字体:宋体 英语字体:Times New Roman 一级标题:三号字体 二级标题:小三号字体 三级标题:四号字体 四级标题:小四号字体 标题一律用粗体(Boldface) 标题体系应该一致: 或:1 1.1 1.1.1 2 2.1 2.1.1 或:I II III A B C 1 2 3 1) 2) 3) a b c 中文:一、 (一) 1、 1)(用于例句编号) 正文字体大小:小四(12号字体),行距:1.5 引文字体大小:五号(11号字体), 行距:1 每一段开头缩进两个汉字(或四个英文)字符的位置,段与段之间不空一行; 目前,高校对于硕博士论文,需要通过抄袭检测系统的检测才能算过关。对本科生来说,大部分学校也采取抽查的方式对本科论文进行检测。 抄袭过多,一经查出超过30%,后果严重。轻者延期毕业,重者取消学位。辛辛苦苦读个大学,学位报销了多不爽。 但是,软件毕竟是人工设置的一种机制,里面内嵌了检测算法,我们只要摸清其中的机理,通过简单的修改,就能成功通过检测。 本文是在网络收集的资料。整理了最重要的部分,供大家参考。...... 硕士毕业论文怎么写? 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嫌麻烦的话,也可以找人帮忙写,佳博论文写的论文很顺利,可以试一试。 毕业论文提纲和毕业论文有什么区别 我会提前帮你准备. 毕业论文大纲怎么写? 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形式,常见的有如下: 1. 论文的标题 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原则上,题目要简单明了,能反应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能一眼看出论文的的中心内容要讲什么,切忌笼统、空泛。语言也要补实,同时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毕业论文的标题不能象小说、散文那样经过艺术加工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论文的题目要让人一看就能直接了解它的论文。因此,拟题要采取直接、正面的提高论文内容的方法,而不要采取奇特的艺术手法。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 2. 目录 毕业论文篇幅长的要写出目录,使人一看就可以了解论文的大致内容。目录要标明页数,以便论文审查者阅读方便。 3.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要求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有高度的概括力,且要全面反映论文要点,简明、明确、畅达。 4.正文 正文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主要包括序论、本论文、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序论要对论题的主旨、写作的动机和理由、研究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内容加以简要说明,通常几百字即可。本论是全篇论文的核心,在篇幅上占得最多,写时必须慎重对待,这一部分,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结论,要把这部分写得简明扼要,既要考虑与序论部分相照应,还要考虑与本论部分相联系。结论应是本论部分阐述的必然结果。讨论部分可以展开写,写前人的研究情况与自己的研究结果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倾向性意见。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卷末要列出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好处是:一旦发现引文有差错,便于查找;审查者从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论文作者阅读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便于参考。 6.论文的装订 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 毕业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性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封面可以这样写(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大学经济××××专业××届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班级: 毕业论文目录和开题报告中的写作提纲要一样吗 开题报告的格式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七、教研室可行性论证结论 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年——月鼎—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 *** 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比较快速的发展阶段,但是对于资源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虽然我国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对资源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资源利用是相当不合理的,我过对外出口的又是一初级产品为主,生产初级产品又是最为消耗资源的。再加上我过的中、小型工业十分多,中、小型工业对资源的利用更是不科学。据有关科学家推算我国的某资源只能利用将近五十年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的资源还是比较缺乏的。鉴于这些种种原因在我国资源还未到达紧张的情况下研究一下我国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对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向有着重大的意义。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我国的人口来看,对于我国具有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只要每人多浪费一点那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就拿煤炭来说,如果每人每天浪费0.01kg,那么每天国内就浪费0.01×1,200,000,000kg,一年...... 毕业论文的提纲都需要写什么?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 *** 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蒐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川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刚刚写了一个硕士毕业论文的大纲,被导师打回来了。这个到底要怎么写啊? 我觉得你应该跟导师探讨这个问题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摘要和提纲有什么不同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包含了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提纲可以理解为写作思路,就是论文的目录,一般只要写到2级标题即可 如: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论文的摘要 摘要就是论文的内容提要,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论文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的短文,有其特别的地方。它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作者的观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在摘要中体现出来。 硕士论文提纲是什么东西?老师让我要先交给他。 就是你的论文思路,你的主题,摘要,大致方向,结论 毕业论文大纲的格式? 论文第一部分是标题 接下来是论文摘要,要中英文都有的 摘要下来时正文 正文约1万字左右 正文后还要表明引用的文献及出处 要用a4纸打印,4号字,仿宋字体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些!
网上搜啊 百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