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去翻书给你答案哈
孔隙率对建筑材料材料的影响:孔隙率越小连通孔越少,强度越高,吸水性越小,抗渗性及抗冻性越好,导热性就越大,吸声性能越小。
1、孔隙率和孔隙特征反映了材料的致密程度,主要对材料的:导热性、吸音性、力学性能、透气性、耐水性、吸湿性、抗渗抗冻性等有影响。一般来说孔隙率越大材料的的力学性能越差。
2、孔隙率,指块状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孔隙率包括真孔隙率,闭孔隙率和先空隙率。
孔隙率与土地渗透性:
孔隙特性是影响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因素。土体中的孔隙有有效孔隙与无效孔隙之分,只有有效孔隙才能产生渗流,而无效孔隙对渗流的大小无影响。
所谓无效孔隙主要分为3类:不连通孔隙,半连通孔隙和连通但渗透水流不能穿过的孔隙。其中第三类孔隙主要指土颗粒周围结合水膜所占的孔隙。对于粗粒土来说,无效孔隙以不连通和半连通孔隙为主,结合水膜所占孔隙的份额非常小。
孔隙率对材料的化学性质没有什么影响,主要影响表观密度、吸水率、透气性。孔隙特征有:开孔和闭孔,连通孔和封闭孔。
一般来说,孔隙率越大,材料的密度不变(因为材料的密度是在密实的情况下测定的),表观密度变小,强度越低。
吸水性:孔隙率越大,同时开孔越多,连通孔越多,吸水性就好;如果都是闭孔同时为不连通孔,孔隙率对于吸水性没影响。
抗冻性:与吸水性相反,吸水性越好,抗冻性越差。
抗渗性:与吸水性一致,同时,孔的连通性对于其有着特别的影响,是其主要影响方面。
导热性:孔隙率一定,连通孔越少,导热性越差,开孔与否无关紧要;如果孔隙特征不变的话,一般情况下孔隙率越大,导热性越差。
(1)材料的孔隙率
材料的孔隙率是指,指块状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它以P 表示。孔隙率P的计算公式为:
P ——材料孔隙率;
V0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或称表观体积;ρ0为材料体积密度;
V ——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 ρ为材料密度。
材料内部除了孔隙的多少以外,孔隙的特征状态也是影响其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的孔特征表现为,孔隙是在材料内部被封闭的,还是在材料的表面与外界连通。前者为闭口孔,后者为开口孔。有的孔隙在材料内部是被分割为独立的,还有的孔隙在材料内部相互连通。此外,孔隙尺寸的大小、孔隙在材料内部的分布均匀程度等都是孔隙在材料内部的特征表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隙率
1.孔隙率和孔隙特征反映了材料的致密程度,主要对材料的:导热性、吸音性、力学性能、透气性、耐水性、吸湿性、抗渗抗冻性等有影响。一般来说孔隙率越大材料的的力学性能越差。2.孔隙率,指块状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孔隙率包括真孔隙率,闭空隙率和先空隙率。3.孔隙特征分开口和闭口,材料内部的孔隙率越大,材料的体积密度、强度越小,耐磨性、抗冻性、抗渗性、耐腐蚀性、耐水性及其它耐久性越差。而保湿性、吸声性、吸水性与吸湿性等越强。
螺纹攻丝后,在淬火时用相同直径的螺栓拧进去一起加热淬火就可以保证内螺纹不变形了。
通常钢铁淬火后体积会变大,但几何尺寸则不一定,要看零件具体形状.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即使是同一个零件,也可能出现这个尺寸缩小,另一个尺寸涨大的情况。
一般外形尺寸增大。内孔减少。具体变化量与各种因素都有关,如,材质、热处理工艺等,要通过小批量生产统计计算出平均值范围,再确定工艺尺寸。
一) 屏蔽电磁辐射的面料分两种类型: 1、混纺梭织防电磁辐射面料 外表与普通面料一样,采用纳米金属屏蔽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成,屏蔽纤维比蚕丝还细腻柔软。此面料经过及测试中心检测屏蔽效果达到99.9%(30dB以上),同时保留了普通面料的柔软性、均匀性、透气性、耐洗性、致密牢固、使用年限长等特点,适用于制作孕妇装、工作装的面料。 【参数】幅宽:1.5米; 分薄、厚2种: 薄 面料成份:屏蔽纤维:20%;棉:28%;涤:52%。 厚 面料成份:屏蔽纤维:30%;棉:25%;涤:45%。 2、纳米离子屏蔽面料 高科技产品,屏蔽率达到99.999999%(78dB以上),防辐射能力强,适合电信发射机房、基站、电视广播、雷达发射台等的电磁防护,可作为窗帘,或夹层制成衣服穿,只可轻轻抹洗,不可揉搓。将此布裹住手机,手机将打不通。 幅宽:1.08米。 【性 能】 (一) 防电磁辐射功能: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神经、免疫、循环、和生育系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此布在10MHZ~16GHZ范围内可将电磁辐射反射吸收掉99.9%以上,能够有效屏蔽电脑、家用电器、发射站等产生的电磁辐射。 (二) 远红外保健、抗静电、杀菌作用: 能促进和改善人体浅表组织微循环,增强人体的新城代谢,对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检测方法】 A、 测导电性: 用万用表检测到有良好的导电性,普通面料则没有导电性; B、 用火烧屏蔽布:混纺布会剩下一层屏蔽丝网;而纳米离子布则剩下一堆金属粉末。 C、 手持式电磁辐射测试仪:有辐射时红灯亮,用防辐射布挡住后,绿灯亮,表明辐射已被屏蔽。 【用 途】 混纺电磁辐射屏蔽面料适用于制作各式服装,主要针对孕妇、白领、家庭主妇、儿童和老人,以及在电子、计算机、电讯、电站、发射站、防静电、军事等电磁辐射污染源区工作的人群,需要抗电磁辐射干扰和保密的各种仪器、仪表。 dB和屏蔽率的换算率是:3dB→50%; 6dB→75%; 9dB→87.5%; 12dB→93.75%; 30dB→99.9%; 70dB→99.9999%;
种天然材质防辐射布料,包括金属微丝网和天然材质面料。金属微丝网由经纬向交叉接触、相互导通的金属细线构成。金属细线采用直径在3-50微米之间的金属微丝纺成。金属微丝网夹在两层天然材质面料之间,通过刺绣或者缝纫将其缝合成单层状面料。刺绣或者缝纫的缝合线保护了金属细线,并形成装饰性图案。 防辐射面料大致有五种,上面所述只是其中之一,通常叫“金属纤维防辐射面料”;除此种面料之外,市场上较流行的还有多元素面料、铜/镍离子面料、银纤维面料、单向防静电面料等等。 金属纤维面料具有透气性好、着色容易、耐洗涤等优点,是目前民用服装市场上最常用的面料;多元素面料通常也叫纳米面料,该种面料成本高,不能洗涤,但理论效果比较好,一般可用作服装的夹层屏蔽材料;铜离子面料与多元素面料类似,但其手感与色泽不如多元素面料,不能洗涤,所以在服装上用的也较少;银纤维面料是目前各防辐射服装厂家炒的比较厉害的一种面料,甚至被说得神乎其神,单就面料的性能来说,客观说,是很好,如果大家有这消费能力的话,个人也建议此种面料,但其成本较高,颜色选择少,一般也只适合做服装的里子布,所以使用该种产品前建议向卖家详细咨询。防静电面料在此不再赘述。
防辐射服的含义及原理 防辐射服是利用服装内金属纤维构成的环路产生感生电流,由感生电流产生反向电磁场进行屏蔽。 防辐射服的起源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期的防辐射服装由于技术原因较为厚重,效率也低,成本也高,主要是给从事雷达,微波通讯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随着技术进步,目前可以将这种服装织制得轻薄柔软,吸湿透气,可水洗,并且电磁屏蔽效率也大大提高. 因此,就目前技术水平来讲,穿着防电磁辐射服装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个人自我保护的手段。 防辐射服穿着时,致密的金属网在周身形成一个安全"防护罩",能够有效阻挡,折射微量X射线、紫外线、低频辐射和微波辐射,避免人体及胎儿受害。舒适、干爽、透气、无刺激、无副作用,还具有抑菌、抗静电、耐洗、效能持久等特点。 防辐射服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防辐射服产品采用喷涂工艺,即将金属漆喷涂在纺织布料上,形成片状屏蔽层,优点是屏蔽效果好,可达60DB以上,这种防辐射服缺点是不透气,不能弯曲,较笨重,如同一块薄铁皮一样,只能当里子使用,这样的这种防辐射服使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皮肤过敏等副作用。 ��第二代防辐射服采用镀膜工艺,使金属颗粒附着在纺织原料的经纬交叉点之间,形成点状屏蔽层,这种防辐射服屏蔽值可达50DB以上,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但这种防辐射服金属颗粒易剥落,不能洗涤和揉搓,使用时间久了屏蔽值会下降,这种防辐射服也不适合直接与人体接触。 ��第三代防辐射服采用金属纤维与纯棉纤维混纺工艺,也就是把金属抽成细丝,在面料内部形成网状结构,这种防辐射服的优点是透气性好、可洗涤,屏蔽效果不会降低,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这种防辐射服屏蔽值在30DB以上,适合长时间穿着。 ��第四代防辐射服产品是多离子织物,这种防辐射服采用吸收转化原理,将有害电磁波进行吸收并转化为热能散发掉,避免了二次污染,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电磁屏蔽技术,同时由于织物中富含大量金属阳离子,可起到杀菌除臭的作用,有助人体表皮微循环,这种防辐射服还具有防静电、防X射线及紫外线等功能。而且这种防辐射服面料柔软舒适,耐洗耐磨,是最适合民用的防护材料,但目前价格较高。 ��第五代这种防辐射服是金属织物,是采用电解的方法。将铜,银渡到织物纤维的表面,使纤维象用金属丝的织物。这种防辐射服具较高的防辐射能力。但是不能水洗,只能干洗。可以达到80DB。 防辐射服的材料 防辐射服一般使用两种材料,一种是在不锈钢细丝外包裹棉纱,透气性好,耐洗涤,由于金属丝电阻小,可屏蔽吸收电磁波。另一种是在布的表面镀有导电吸波的金属离子。这种材料防辐射性能可达60dB,但透气性耐洗性差一些,二种材料在国外均得到广泛使用。 防辐射服的认识误区 问:防辐射服dB值是否越高越好? 答:不一定。 作为防辐射服装,首先要有服装的基本性能,比如可洗涤,透气性,穿着舒适性,同时要能满足家电的防辐射。除非在雷达,发射台等特殊高辐射场合,美国军用标准规定大于15db。一般家用电器,如防电脑,微波炉等的辐射,由15db即可。大于60db,99%的织物表面上可以包住手机的辐射,但大多是电镀金属的织物,洗涤几次就不行了。再说,手机的辐射分为手机本身的辐射(近场辐射)和发射台的辐射(远场辐射)。包住手机是阻挡了发射台对手机的远场辐射,而远场辐射对人的危害极小,所以不必追求能包住手机辐射,而是在满足防辐射性能的条件下(一般15db左右),追求服装的可洗涤性,耐久性和透气舒适性,一面适得其反
中午好,看具体是哪一种配方和固化机理了,不同的胶粘剂对人体的影响甚至同一种树脂用不同溶剂来稀释都有千差万别,一般来说用甲醇或者乙醇来物理溶解的单组份酒精胶几乎无毒,热熔胶含有少量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在内加温挥发吸入有害会有点儿问题,树脂滴胶无论是PU还是环氧它们在固化前双组份都为液体时有毒完全交联凝固后转变为无毒的高聚物请酌情参考。按照毒理变化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是树脂滴胶 > 热熔胶 > 酒精胶。特别是热熔胶棒如果摸着觉得表面一层油有点儿粘手时最好不要贸然加热了。
我说的也不尽全面,因为就算是酒精胶里种类也很多,比如用二氯乙烷溶解SBS或者SIS后亦可用无水乙醇稀释的淡黄色木工胶也属于这个范围的,此种胶对人体有严重危害。
1 新型炭材料 1.236 2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1.004 3 中国稀土学报 0.978 4 无机材料学报 0.576 –纳米陶瓷5 复合材料学报 0.566 6 材料科学与工艺 0.500 -EI7 材料热处理学报 0.496 8 材料研究学报 0.481 -EI9 稀有金属 0.479 10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0.455 11 宇航材料工艺 0.434 1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0.425 13 材料导报 0.419 14 金属功能材料 0.419 15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0.400 16 功能材料 0.394 17 J RARE EARTHS 0.391 18 材料工程 0.334 –EI 金属材料19 建筑材料学报 0.325 -EI20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0.317 21 稀土 0.315 22 机械工程材料 0.269 23 贵金属 0.266 24 绝缘材料 0.246 25 玻璃钢/复合材料 0.242 26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0.238 27 材料保护 0.223 28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0.206 29 航空材料学报 0.206 30 材料开发与应用 0.200 31 钛工业进展 0.185 32 腐蚀与防护 0.180 33 磁性材料及器件 0.166 34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0.151 35 J MATER SCI & TECH 0.103 36 信息记录材料 0.092 37 耐火材料 0.086
复合材料学报2.无机材料学报3.功能材料4.材料导报(分为:《材料导报.A刊,综述篇》和《材料导报.B刊,研究篇》)5.材料工程6.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7.材料研究学报都是最新版北大核心刊名: 材料研究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3093CN: 21-1328/TG邮发代号:8-18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材料研究学报曾用刊名:材料科学进展创刊时间:1987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EI 工程索引(美)(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
材料导报。《材料导报》(MR, Materials Reports, Cailiao Daobao)1987年创刊,由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管、主办,是综述论文与研究论文兼顾,理论指导与工程实践并重,拥有广泛读者群,在国内材料界有很高知名度的学术期刊。《材料导报》(MR)目前是半月刊,其中上半月为综述篇,以综述性报道为特色,主要报道材料科学的国家发展规划、最新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应用现状;下半月为研究篇,以实验性文章为主,主要报道材料科学中最新的具有原创性、新颖性的实验研究成果及理论方法,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教授。《材料导报》(MR)目前被EI、CSCD、Scopus等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家级期刊荣誉,在国内材料界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2013—2020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材料导报》的综合评价总分已连续8年位居材料科学综合类期刊首位。《材料导报》编辑部近年来在论文投稿量大幅增长的形势下,不断提升文章刊用标准,拒稿率逐年递增。同时积极吸纳学界专家担任同行评议审稿人,有力地保障了期刊的高水准。目前已形成一支以两院院士、“973”“863”首席科学家、“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为主的编委会队伍,并建立了超过1200人的审稿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