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青年杂志封面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杂志封面

青年杂志的封面是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民主和新文学。

郭俊峰,男,汉族,现任上海微阵董事长。郭俊峰是典型的80后创业代表,22岁开始掌管全国28家分公司,从负债十五万到坐拥千万财富,从一个营销界的无名小卒到今天的自成一派营销人,业界称江湖派营销人。2012年开始,郭俊峰开始致力于社会化媒体营销,并将自己15年的营销经验与互联网做了完美的结合,成功的帮助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数百家企业实现了由传统方式到移动互联网的嫁接。2001年成立越众贸易公司,从负债15万开始,发展到全国28家分公司,员工1000余名。2003年起进军白酒、餐饮、酒店、软件等行业。2004年《中国青年》杂志封面人物、2004年团中央《大学生创业典范》2005年梁冰博士研究并出版《24岁的总裁-郭俊峰》2005年被全国各地团委、大学邀请做有关创业方面的演讲2006年被《商界》杂志评选为:未来商业领袖之“明日之星”2007年河北卫视《天下故事会》播出:《23岁的千万富翁》2008年内蒙古卫视《财富名人堂》热播:郭俊峰--创业十年的沧海桑田2008年重启越众公司,进行营销服务外包2010年成为中国联通湖北区和中国电信河南区的最佳合作伙伴2012年开始进军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在国内掀起了郭俊峰式微营销的大潮。

中国青年杂志封面封底

谁是团徽的设计者? 团徽的设计是全团上下和团内外热心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完全归功于哪个人不合适。在团徽设计中,李国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不能说她是团徽的唯一设计者,确切地说,她是团徽设计的最后完成者。常沙娜同样在团徽设计工作中表现十分突出,她在团中央刚开始征集团徽设计图时,就积极参加工作,她设计的图样颇有特色,在几次选送审查时,都在中选之列,她的名字给经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亲自审定,并经党中央批准,于1950年5月4日由团中央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经党中央审定批准,于1959年5月4日由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团徽图案;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5字的绶带。团徽涂色为金红二色。团旗的旗面和绶带为红色,团旗上的五角星和环绕它的圆圈、旗边、旗杆、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中国共青团”5个字都为金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少年先锋队---共青团员---党员

30多年前,谁也没有关注谁是团徽的设计者。30多年后,她和她都认为自己是团徽的设计者。 中国现有3亿多青年,有近6000万共青团员。自有共青团团徽以来,大概有几亿共青团员戴过那枚闪闪发光的团徽。但几亿团员中有几个人问过团徽的设计者是谁呢? 其实,就是团的最高首脑机关——共青团中央,在1959年5月正式颁行团徽以来,也没有公布过这个问题的结论,原因在于团徽从设计指导思想到构图都经历了一个集思广益、逐渐完善的复杂过程,无法以一个简单的结论明确哪一个人是团徽的设计者。所以在团徽设计征集工作基本结束时,为了向积极参与团徽设计工作的人表示感谢,团中央给他们,连同参与团旗、队旗、队徽及团歌、队歌创作的人每人一本硬皮笔记本和一份统一印制的表示感谢的公函(据承办人现在的回忆,当时这样的纪念品发出了80多份)。于是,历史在不知不觉中留给了后人一个悬案 。 团徽的设计者是谁? 《中国青年报》在1983年9月13日发表了署名韩景文的短文,文中提到:“团徽的设计者李国靖”,现在是“《人民文学》的美术编辑”。 此后,一段时间里各报刊大都沿用此说法。1987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周庆写的人物专访《自己动手装点前进的里程碑——访十三大代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文中介绍到常沙娜的事迹时说,“还有共青团员胸前的团徽,也是由她设计的”。前面的结论便出现了分歧点。 此文一见报,李国靖便认为与事实不符,即致信《人民日报》,要求予以更正。《人民日报》社记者周庆也因此作了调查,可以想象,这一历史的谜团并非周庆一人所能解开的。 嗣后,又陆续有一些报刊提到李国靖是团徽的设计者。对于这些报道常沙娜是否读过,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段时间常沙娜未对此做出反应确是真的。1993年5月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韦建元的短文《团旗、团徽的由来》,文曰:“1956年团中央征集团徽图案,用了两年多时间,共收到图案近千种。团中央把它们反复比较和研究,选了三个登在1958年第8期《中国青年》杂志上。这三个图案都是李国靖设计的。”次日,常沙娜就此做出反应,致函《中国教育报》,认为韦文与事实不符。两天后,常沙娜所在单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致函团中央,阐述如下观点:“李国靖同志仅根据几位同志的设计图案进行了综合,而不是图案创作的设计者。现在定型的团徽,实际上是以我院现教授常沙娜同志设计的方案为主体,经过集体讨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而定型的,应该说设计者是常沙娜同志。” 此后不久,李国靖也致函团中央书记处,要求查清此事。 团中央书记处决定委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此机会查清此事。这是一场跨度40年、涉及海内外的艰难调查,而令调查人员感动的是,有几个身患重病的被采访者,在病榻旁所奉献的依然是对共青团那眷恋不舍的情怀。 1994年1月5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成了由李玉琦、王连弟、方奕等人参加的调查组。 这是一场极少现成线索的调查。调查组不得不从翻阅1956年1月到1959年7月(自设计团徽工作始至正式颁行团徽期间)的全部《中国青年》杂志和《中国青年报》,以及团中央办公厅编的1956年至1959年的《团的文件汇编》,开始查找有关颁布、使用团徽的文件,但这些仅存的文件几乎没有明确记载谁是团徽设计者的资料。 几经周折,调查组在团中央档案室朱钦兰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当时在团中央宣传部自始至终参与此工作的干部郑荣时同志。 在郑荣时所提供的近万字的材料上有这么一段文字:“本来,有关团徽征集工作的资料,包括征集到的全部设计图案,都经过登记、编号、造册,完整地存放在宣传部群众文化科办公室里。遗憾的是,1969年4月,一声令下,宣布我为团中央五七干校的先遣队成员,且行期匆匆,迅即离开团中央机关,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到是否需要办理有关清点、移交手续。从此,一别(团中央机关)多年,这些珍贵资料就全部失落了。” 于是,一切可供佐证的文字材料几乎都没有。但好在调查组遇到了许多热心的知情人,他们是: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毅、胡克实、王伟、项南、杨海波、路金栋等,原《中国青年》杂志社负责人方群、丁磐石及工作人员刘全聚、蒲以庄等,原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天祥、群众文化科科长尚祖钰、干部郑荣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钟灵,中央工艺美院的周令钊、温练昌。 3月的上海,调查组同志来到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毅同志住处。此时的罗毅因患重病刚做过手术。当调查组的同志手捧一束鲜花出现在罗毅面前,向他转达团中央书记处对老书记的问候时,罗毅的眼睛闪烁着泪光,显得异常激动,他不顾护士的劝告,将接受采访的时间一再延长。 作为当事人的李国靖,此时也身患重病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当调查组找到那家医院时,被告知鉴于李国靖虚弱的身体,不能接受采访。调查组只得委托李国靖家属在探视时利用录音采访。在断断续续半个月的时间里,李国靖向调查组提供了近一个小时的回忆录音带。 两位身患重病的人,他们或许想到了应趁着健在把知道的留给后人;或许根本没想到这些,只是因为曾在那面火红的团旗下奋斗过,对那段生活的眷恋之情,使他们在病榻之上,也依然想对那面团旗痴情地诉说。 出于同样的原因,远在美国探亲的原团中央宣传部群众文化科科长尚祖钰,在调查组打听到他时,也积极配合,两次隔洋寄来有关回忆材料。胡克实、王伟、项南、路金栋等团中央的老书记,都热情地打来电话,谈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杨海波还亲笔写了回忆材料。 在调查组采访常沙娜时,她表示:50年代作为一名青年团员,在当初设计团徽时,没想到要在团徽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今天依然只是为了把团史上的这一件重要史实搞清楚。 或许,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件历史的悬案,历时半年多,终于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徽调查组的努力和众多热心的知情者的帮助下,逐渐解开了谜团。 在记忆中拼复历史确实很困难,但众人拼复的历史毕竟会少一些遗憾 经过艰难的调查,当调查组整理出数万字的文字材料,向团中央书记处汇报时,关于“团徽的设计者是谁”这一问题,便逐渐清晰了。 团徽的设计起始于1955年9月。1956年4月,团中央向各级团组织征集包括团徽在内的团旗、队旗、团歌、队歌、队徽的设计图样和词曲作品,同时还通过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钟灵在部分专业美术工作者中开展征集工作。当时作为中央美院实用艺术系的青年教师常沙娜参与并负责该院校内的团徽图样的设计征集工作。 至1956年10月底,团中央收到18个省市约200多位作者寄来的近600件团徽、团旗、队徽设计稿。之后,又在部分省市团组织内和部分美术工作者中继续征集团徽设计图样。在1957年2月团中央召开的团省、市委书记会议,当年5月9日团的二届五中全会和5月下旬举行的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将设计图样展出以征求与会者意见,但与会者均认为没有令人满意的作品。 根据一年多来征集团徽设计的实践,1958年团中央书记处和宣传部的领导已形成了一定的想法。一天,团中央书记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罗毅书记将团中央宣传部干部郑荣时叫到办公室,谈了书记处对团徽设计的想法,并嘱其找《中国青年》杂志社的一位美术编辑综合几个设计图案的长处,拿出一个新的设计图样来。罗毅当时还特别具体地对几个可供参考的图样谈了看法。 当天,郑荣时找到《中国青年》杂志的美术编辑李国靖,向她传达了罗毅的意见和要求,并请李国靖看了经过挑选的设计图样。 很快,李国靖向团中央宣传部交了三幅设计图。这三幅设计图经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后,决定刊发于1958年第8期《中国青年》杂志封底,向全团进一步征求意见。 1959年初,罗毅又通过郑荣时将李国靖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向他们谈了下述意见:经征求意见,大多数人认为第一个设计图样较好,但也有不足,应把第二图样上写有“中国共青团”5个字的绶带放到第一图样中去,而团旗则应参照第三图样的方案进行修改,使团旗有飘动感。 李国靖很快拿出了标准图样并给出了说明。 1959年4月29日,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将由李国靖画成的标准图和根据这个标准图制作的样章,送请中共中央审议,并给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同志写了报告,提出于5月4日公布团徽的建议。4月30日,刘澜涛将此报告批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当天邓小平阅后批示:“刘、周、彭阅后退耀邦,拟同意五月四日公布。”接着,刘少奇、周恩来、彭真圈阅表示同意。于是,1959年5月4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同时刊登了中国共青团团徽图样及团中央发布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说明》。 关于团徽是谁设计的这一问题,参与或了解团徽设计过程的团中央的老同志一致认为:团徽的设计是全团上下和团内外热心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完全归功于哪个人不合适。这一观点在调查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被调查的材料所证实。或许正是因为团徽是集体创作,所以原定要发给团徽设计者的500元奖金,在团徽设计定稿后也没发出。 当然,在团徽设计中,李国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不能说她是团徽的唯一设计者,确切地说,她是团徽设计的最后完成者。常沙娜同样在团徽设计工作中表现十分突出,她在团中央刚开始征集团徽设计图时,就积极参加工作,她设计的图样颇有特色,在几次选送审查时,都在中选之列,她的名字给经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8月《中国青年》杂志公布的三个团徽设计初选方案中,有常沙娜设计的成分,而且这部分内容在定型的团徽中也有体现。这是一些知情者回忆的共同点。 至此,历史大概对这个悬案作了一个交代。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青年杂志》封面人物

我觉得他们在封面的造型就会给一种很青春有活力的感觉,很符合青年杂志封面,毕竟他们在内娱里面也是非常的有实力的。而且他们也是非常的优秀,能够带给很多年轻人以及粉丝更多的正能量传递比较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一个偶像真正的作用。

时代少年团这个组合是在最近两年时间才火起来的,他是 TFBOYS同公司推出的第2代团队组合,这个组合的成员有7名,分别是马嘉祺,丁程鑫,宋亚轩,张真源,贺峻霖,严浩翔和刘耀文。他们都是经过很多人一同训练,最后通过角逐的方式选出来的,而且他们也是一起陪伴着成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好,而且他们现在在娱乐圈中的影响也是比较大,受到很多粉丝的喜欢和追捧。同时他们的实力也是很强的,唱歌和跳舞都是挺厉害的,而且现在他们也会单人出现参加综艺节目,毕竟一个团队节目给到的机会或者是镜头不会太多。

而最近这个团队登上的《环球人物》青年杂志封面可以看到他们的造型都是比较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就会让人一眼看出来就是一群正值青春活泼的少年,同时他们7个人也会给人一种很少年的感觉,应该是和他们所在公司对于旗下的艺人培养有关系,主要是走少年的路线。所以这个团队的成员,即便现在年纪也不算小,但依然是给人一种很青春活力的感觉。觉得他们的造型是非常的适合出现在这样的封面当中,他们不仅仅是在着装方面给人一种很青春洋溢的感觉,同时他们身上的气质也会给人一种少年的感觉。

对于他们能够登上这样的杂志封面,我觉得是很欣慰的,能够看出来他们的实力确实是很强,而且在影视圈中的地位也会比较高。

榜样人物90后作家洪绍乾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封面人物卡内基“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得之途”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学习卡内基艰苦创业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故B 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图片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头像,下面的文字是群益书社,最上面的文字是法文“青年”的意思

青年杂志封面意义

因为托尔斯泰的整体形象和意志符合青年杂志的主题。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能够入选《青年杂志》封面的人物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或其作品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青年杂志》选入这些封面人物的原因在于通过他们的精神或作品鼓舞国民,寄托了编者对国民的期望。

辽宁青年杂志历年封面

壮士悲歌????

是要知道那幅油画的名字?请上传图片

是不是汪国真?汪国真(1956~ ),中国大陆当代诗人。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人)。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汪国真在书画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他的书法作品已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云梦山,云台山,花果山,周瑜陵园,解州关帝庙等名胜风景区,他还应邀为以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涉外饭店创作书画作品。2002年他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当年出版的《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一书。进入新世纪以来,汪国真又开始了音乐的研究与创作。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艺术人生》、《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和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栏目都对他作过介绍。2003年11月连续四期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擂台》歌手比赛评委。 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以后又出过多部诗集。曾经在19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汪国真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在湖南杂志《年轻人》1984年第10期上发表,后经《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先后转载。汪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经由一位女教师将此信息告知身为某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丈夫,触发出版社的商业敏感,迅速与作者联系出版其作品。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汪国真热”出现于这本诗集出版之后,此书在装卸中连续五次印刷,印数达十五万册。紧接着又出版了《年轻的风》(1990年10月花城出版社)、《年轻的思绪》(截止1991年初,三次印刷达十四万册)、《年轻的潇洒》等诗集,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了《汪国真诗文系列》九种,中国妇女出版社会 出版了《汪国真爱情诗卡》、《汪国真抒情诗赏析》,另外还有专收汪国真格言短句的随笔著作及其与他人的对话录。作为回应,市场上也出现了评介性的《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中国歌坛1991年2月推出了《青春时节──汪国真抒情歌系列之一》的盒带,并被《中国青年报》列为该月十盘优秀畅销磁带的第三名。1990年7月4日,其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独此一本。1990年10月北京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是“汪国真年”。在上海,这种热潮来得稍晚一些。1990年10月上海徐家汇书店购进已经在北京走红的汪国真诗集《年轻的思绪》二十本,但二个月后才卖完。1991年春,上海《文学报》发表特写文章《美的征服,始于“手抄本”》报导汪国真的情况,这是他首次被完整介绍到上海。而《文汇报》为了将汪国真在"文汇书展"上重点推出汪作,则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连续介绍推崇汪国真,称汪国真为“诗坛王子”,造成舆论攻势,从而使得1991年3月27日的“文汇书展”中出现汪诗销售的热潮。追问: 请问汪国真是现代的吗 回答: 呃~严格的说应该算当代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