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同义词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现代汉语词典同义词研究现状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环县一中  刘绪洲 在高三语文系统复习的字形和近义词的章节中,很多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有些词语虽然意义单纯,但却有多种写法;有些词语虽然读音相同,形体相近,但意义却不尽相同。加上各种版本词典编写对这部分词语书写和注解的不统一,使人感到这两个章节的知识体系比较混乱,如果对其中一些问题不能作出明确的解释,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说明。 1、什么是异形词 “异形词”的一般定义是社会上并存并用,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对此定义,学术界大都表示认同,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主要理由有:第一,把意义相同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会把异形词和同义词混淆起来;第二,有些异形词不同音,读音是否相同不能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根据以上提议,我认为可以为异形词给出如下定义:社会并存并用,意义相同但书写形式杂乱不一的词语。这样既与同义词有了区分,也使读音相同不再作为判定是否属于异形词的条件。 2、异形词产生的原因 异形词自古有之,异形词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近义通用,如“人才/人材”(才、材意义相近,二者通用);二、偏旁同化,如“马蜂/蚂蜂”(马受蜂的影响,写成了蚂);三、同义通假,如“耽搁/担搁”(眈、担通假,二者通用);四、随意连绵,如“糊涂/胡涂”;五、异体干扰,如“砂浆/沙浆”;六、理据差异,如“瞳仁/瞳人”(书写者对事物理解的角度不同,导致书写不同)。 3、异形词整理的意义与现状 从上文所列举的有关异形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正是造成汉语用字比较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整理,不仅会给我们的汉语研究造成困难,也使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字运用失去依据。纵观历史,从周宣王命作《史籀篇》到秦始皇采取“书同文”,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到唐代的正字碑,不同时期的政府和文字工作者都曾为汉字的规范化工作做出过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颁布了多种法规。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该表依据“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三大原则,对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进行了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虽然这次整理只是推荐性试行规范,但自公布以来,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异形词的整理,使大家对相关词语的运用有了依据,方便了群众的语言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部分词语运用比较混乱的现象。鉴于这种反响,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咬文嚼字》编委会于2003年8月15日又整理发布了《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这次整理的异形词共264组,但这批异形词的推荐词形还未正式确立,目前正在征求社会意见阶段。 4、教学中如何处理异形词 既然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汉语用字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号召学生尽量使用异形词的推荐词形,少用非推荐词形。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对于《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也要区别对待。《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经由国家最高的语言文字机构发布,我们应不折不扣的执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目前还未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发布,我们应积极地参与讨论,但不需坚决地执行。况且该表在整理的过程中,还有部分词语推荐词形的确立还存在较大争议,有些还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例如该表把成语“暗度陈仓”的词形按照现代汉语“度”与“渡”在意义的主要区别,推荐为“暗渡陈仓”。这种整理虽然严格地体现了异形词整理的“理据性”原则,但却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窜改。对于这类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整理,还需进一步商榷。教学中可以允许不同写法的存在。 5、同音近义词与异形词的区别 近义词是语文学习中运用非常普遍的概念,顾名思义意思相近的词语,就是近义词。近义词当中有一部分读音相同,我们称之为“同音近义词”。同音近义词和异形词大多都读音相同,词形相近。在语言学研究中,二者很容易相互混淆,但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同音近义词”音同而义不同,“异形词”的前提是意义完全相同;“同音近义词”承担着不同的语言意义和功能,相互不可取代,“异形词”则可以相互代替。如“订婚/定婚”属于异形词,而“制订/制定”则属于近义词。当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有些近义词和异形词可能存在交叉现象。如“纪念/记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属于异形词,《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就这个意义对它们进行了整理,给出这个意义的推荐词形为“纪念”。但另一方面,“记念”这个词除了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惦念,挂念”的意义。因此,“记念”这个词在“怀念”这个意义上与“纪念”为一组异形词,而在“惦记,挂念”这个意义上则与“纪念”属于近义词。这次异形词整理虽然推荐了“怀念”这个意义上的规范词形,但并没有结束它们继续作为近义词的事实。(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17页) 6、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同音近义词 在近义词中,同音近义词的比重不是很高,但这一类近义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很容易混淆,在高考试题中,这类词的考查频率又比较高,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足够的重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近义词,以往的高三复习时,我们通常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近义词的区别进行梳理归纳,再让学生记忆。如我们从词义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出发归纳出“暴发/爆发”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 “暴发”侧重于发生的突然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发生的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社会事件等;从感情色彩出发归纳出“沟通/勾通”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沟通”为公开的交流,中性词;“勾通”为暗中勾结,含贬义。从语法功能出发归纳出“必须/必需”这组近义词的区别:“必须”为副词,“必需”为动词。这种细致的梳理我认为不仅最大限度的挖掘并放大了词义之间的不同,使各个近义词的意义特征更加突出,也体现了现代语言学日趋严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识记和语言的规范,这种方法的使用既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可以继续采用。 7、是否可以对同音近义词的义项进行一些整理 在归纳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近义词虽然在某些意义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有些义项却相互交叉重叠。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也是造成语言运用混乱的一个原因。对于这种混乱的情况,我们是否也可以像整理异形词一样,对它们进行一些整理?对此,我不敢妄加推论,但我们完全可以提出一些情况供大家讨论。这里我先列举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组近义词在词义上有所涵盖。如“辨证/辩证”“发愤/发奋”“荫凉/阴凉”“猥琐/萎缩”“做客/作客”几组词中,第一个词均为一个义项,第二个词均为两个义项,但两个义项均有一个义项与第一个词的义项相重。像“做客”的注释为:到亲友家拜访;而“作客”的注释为①同“做客”,②客居异地。 第二种情况是同组内的每个词均含有多个义项,但其中同时包含一个共有项。如“蔓延/漫延/曼延”这组词,“蔓延”的含义主要指蔓草一类的植物像四周延伸、扩展;“漫延”的含义主要指水满而向四周扩散;“曼延”的含义主要指山脉、河流、道理等向远处延伸。在这些意义上它们的区别是明确的,但是如果用来表示其他事物的延伸、扩展,我们却不知用哪个词更好,于是只好随个人爱好随意选用,结果造成了这三个词表示的六个意义中有三个是重复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觉得完全可以取消第二个词中与第一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义项,这样两个词就可以分别承担一个相对集中的意义,从而使两个词的表意功能更为合理,两个词的语用特征也更加明显。但是第二种情况,究竟该如何处理,我还真想不出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来,各位同仁不妨提出宝贵意见。 2012/8/13

现代汉语动词形态研究现状论文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参考资料:[1]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10-413。[2]刘忠华.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32-34。[3]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95-130。[4]转引自温锁林.定语的移位[H].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74-78。[5]戚晓杰,卢正国.“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83-87。[6]赵世举.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57-63。[7]吕淑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5-266[8]王亚非,王媛.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82-86。[9]石硫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1982《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其他回答:语法我就知道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他们的书你可以看看。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2.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1.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0.3,人大复印资料2000.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001.1)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2001.5)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1.6)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002.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1)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2.5)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4)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2003.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人大复印资料2004.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2004.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人大复印2005.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2005.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2005.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2005.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2005.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印2006.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5.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2006.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2006.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006.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006.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006.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2007.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007.2)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2007.4)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7.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10)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008.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8.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4)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4,复印2008.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2008.5)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2008.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7)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1)2.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2009.1)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2009.3)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2009.3)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009.2)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复印2010.3)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09.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010.2)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2010.3)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2010.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2011.3)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2011.3)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1.4)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012.1)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国外英语同义词研究现状论文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on...)at present 一般用于学术论文发表

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 摘要: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根基。大学英语学习已经进入高级阶段,传统的英语词汇教法很多时候已经无法解决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语义学原理和教学实践,重点探究了语义学中并置理论、结构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语义成分分析、格语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旨在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义学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运用语义学词汇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新的突破,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词汇问题成为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传统的英语词汇教法仅仅要求学生识记单词的发音、拼写、汉语意思,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单词是孤立的,从而出现学生无法辨别近义词、词语搭配不当、英语“汉化”等现象。如何让学生正确快速地学会词汇,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语义学理论,归纳出以下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二、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 (一)并置理论 并置理论是研究英语中某些词与另一些词之间的一种相关的关系。如mother(母亲)这个词在语言的应用中经常与nail varnish(指甲油),son(儿子),father(爸爸)等词一起使用,而很少和shave(刮胡子)连用。由此可见,并置理论不是指词汇的含义,而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这种搭配关系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的习惯用法。 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普遍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学生只记住了英语词汇的汉语意思,而不了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潜在含义。例如:grow children(应为rear children)。此外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干扰,往往按照汉语的习惯来进行词语搭配。如:I very like to play football.(应为I like to play football very much.) 因此,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并置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词语的合理搭配。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词语的结伴关系具有可能性和限制性,词语的合理搭配会受很多因素制约。比如有时受语法决定,有时受词的语义特征制约,有时约定俗成,等等。这些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教学。另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特别指出词语的破格搭配。一些词语在一般情况下没有结伴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搭配。例如:lash the waves(白费力气)。除此之外,在习语中、文学作品中及新词语中常出现破格搭配,因此,学生需要注意平时积累。 (二)结构语义学 结构语义学主要研究“含蓄的”语义关系(Implicational Relations),这种理论更关注某些词或词组与另一些词或词组之间的“语义关系”,而不是像传统语义学那样只是孤立地研究词汇的语义现象,而忽略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含蓄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下义关系(Hyponymy)、反义关系(Antonym)和相对关系(Relativeness)。 下义关系又叫语意内包,指个别概念的词内包。如上义词flower(花),下义词tulip(郁金香),violet(紫罗兰),rose(玫瑰)等。上义词是指同类概括词,下义词是相对具体的词。tulip,violet,rose在语义关系上是同类关系词。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同类关系词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同类单词,扩大词汇量;帮助学生利用同类概括词,使行文简练。通过对词汇下义关系的分析也可以避免学生词义混乱,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反义关系主要指:①词义矛盾或对立的词,例如male—female;dead—alive。②词义相反的词,例如:young—old;cold—hot。前者在语义上互相矛盾,不能同时并存,后者在语义上并不矛盾,它们表示性质相同、但程度不同的词。比如young—middle-young—old。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反义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单词涵义。平时在讲解单词时,教师普遍使用近义词进行解释,其实有些单词用近义词解释并不容易解释清楚,利用反义词进行解释,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例如,rude的反义词是polite(rude是新单词,学生不知道涵义,引导学生polite是rude的反义词,学生就很快明白新单词的基本意思了)。通过引导学生分清词义矛盾或对立的词、词义相反的词,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英语表达。另外,也可以利用反义词进行修饰文章,避免文章呆板。 相对关系又叫converses,存在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一对对词之间。例如:husband—wife;above—below,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语义学称此为“强相对关系”。还有一种相对关系存在于三个词之间,称之为“弱相对关系”。学生学习相对关系可以扩大词汇量,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型。 因此,结构语义学的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合理利用含蓄词汇,从而提高英语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三)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一种独特的语义学理念,它属于认知语言学的一支。它能为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词汇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只拦路虎,尽管教师和学生花大量的精力学习词汇上,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框架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简言之,框架语义学立足于人的认知,从不同的视角,将英语动词分类并放入相对应的框架中,然后针对每一个相对应的框架,将相近的名词根据其熟悉程度进行分类,进行分层次教学。至于其他词性也可参照名词和动词的做法进行学习。例如学习money这一单词,可以设置买卖交易框架,根据不同视角(sell,spend,buy等)归纳成买家和卖家两类,每个框架设有不同元素,可以将要学的单词纳入框架,根据熟悉程度进行系统性的有条理的学习。 (四)语义成分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辨别不清近义词词义而出现错误搭配。如何帮助学生识别近义词从而进行正确搭配?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语义成分分析理论进行解决。利用语义成分分析理论研究语言学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它主要研究Conceptual-lexical Relations(概念上的词汇—语义关系),观点是任何词的“意义”都可以分解为某些不同的“语义成分”,这些“语义成分”又可以加以系统地分类。我们可以利用此理论来解释词语,例如:bachelor——[Human]+[Male]+[Unmarried]。这一理论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及搭配,从而做到在不同的语境中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词汇。另外,语义成分分析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进行英汉对译的时候,“选词”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受语义成分限制的。准确得当的翻译应建立在认识词汇的正确涵义上。在目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上,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词汇是每一个英语教师所苦恼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单词,对于词汇教学有一定的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的难题。 (五)格语法格语法是一种比较严谨、别出心裁的语义学理论。这种理论是1968年著名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莫尔首先提出的,他概括出一个新的结论:每一种语言都有表深层结构的“语义格”(Semantic Case),每个语义格都与某个介词相联系。如Agent格与介词by相联系;Object格与介词with相联系;Instrument格与介词with相联系。菲尔莫尔还认为,从深层结构的角度来看,所有的noun phrases都是介词短语,不但可以在句子中移换位置,甚至可以省略。动词是英语句子中一个重要成分,菲尔莫尔认为在深层结构中,动词总是和某些语义格连用的,因此他主张对动词采取深层格框的方式来处理。这对语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把不同的动词加以分类。此外他还提出了三条检验规则来确定各个语义格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探讨语义格在句子中的地位。在菲尔莫尔理论提出后,一些语义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完善。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引入关于语义格与深层格框的理论,有助于学生从语义的角度去分析英语句法,正确应用某些动词。例如:hit——[+—AO(I)];enjoy——[+—EO],从中可以看出某一类动词与某些语义格的关系在深层格框中被明确地表示出来。如果学生掌握了动词的深层格框,就能学会动词的正确用法和句型。 三、结语有效的大学词汇教学离不开正确的语言学理论去指导,利用语义学相关理念进行词汇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词汇。以上笔者探讨了五种当代语义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其实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不止这些,这仍需要英语教师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地探究,以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 [2]杜宇,李晶,结构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6). [3]刘英莲.谈英语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VOL 6,(3). [4]钱德明,周庆芳.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的教与学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VOL 22,(2). [5]山东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5.

1.管理:governance、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2.鼓励、促使:cheer、encourage、motivate、prompt 3.脆弱:vulnerable、weak、feeble、fragile(脆的,易碎的)、susceptible(易受影响的=subject to) 4.考虑到:given, considering, in view of, with a view to 5.抓住:grasp、capture、seize(区别:size尺寸) 6.主张:claim(区别:acclaim欢呼、称赞)、proclaim、remark、advocate、allegation、comment、review(评论), argue, hold, assume 7.智力:wisdom、intelligence、wit 8.部分:component、portion、element、proportion、percentage, section 9.直觉的,本能的:intuitive, instinctive 10.提升:lift、elevate, promote 11.承认:admit、acknowledge, recognize 12.永恒:eternal、permanent、everlasting 13.谋生:earn one’s living、make one’s living、live off 14.值得尊敬:worthy、respectable(区别:respective分别) 15.遵守:comply with、conform to, observe, abide by 16.探测:detect、investigation, probe, explore 17.获得:gain、acquire、achieve、fetch、obtain 18.高估:overestimate、overrate、overvalue (区别:overlook忽视) 19.培养:nurture(区别:nature自然)、foster、cultivate 20.怀疑:skeptical、suspicious, doubtful 21.奇怪:weird、odd、peculiar、strange, queer 22.模糊:dim、vague、obscure、loom, indistinct, fuzzy 23.收入:salary、pay、wage、income、revenue、gain、earning 24.津贴:subsidy、pension、allowance、grant(拨款) 25.高贵:noble、royal(区别:loyal忠诚), dignity, privilege 26.谦卑:humble, modest 27.告示:announcement、notice、poster、bulletin、report 28.想象: visualize , imagine, suppose, envision, 29.会议:conference、meeting、convention 30.引用:cite、illustrate(举例说明=exemplify)、quote 31.挑出:single out、sort out、pick out 32.限制:limit、restrict、constrict、discipline、confine、hold back、scale back、curb on 33.利用:usable、available、applicable 34.use→ utilize、adopt、take、employ、apply 35.偏见:bias、prejudice、discrimination、inequality 36.组成:consist of、be made from/of、include (exclude)、constitute、 37.发行:issue、release、distribute、launch 38.结束:fulfill、finish、accomplish、carry out、achieve、complete 39.能力:ability、capability、potential, power 40.交易:deal、trade、exchange、transaction 41.以前:previous、former、latter、prior to(priority优先 → primary初级的、重要的 → primitive原始的) 42.加强:promote、facilitate、enhance、strengthen、reinforce, aggravate 43.前景:prospect、future、expectation、outlook 44.保守:conservative(conservation保存)、traditional、custom,激进:radical 45.顾客:customer、client、consumer、guest 46.暂停、延期:suspend、phase back、put off、stop、postpone、delayed 47.信息:information、message、data、figure、statistics 48.公司:enterprise、firm、company、corporation(区别:cooperation合作) 49.故意:deliberately、intentionally、purposely、on/in purpose 50.吸引:appeal (吸引、呼吁、起诉appeal to)、attract、fascinate、tempt(区别:contempt蔑视), absorb 51.有希望的:promising、hopeful、brightening 52.对手:rival、equal、comparative、competitor、opponent、adversary, enemy 53.灭亡:perish、die (out)、extinguish(distinguish区别) 54.消失:disappear、vanish、diminish(减少)、gone 55.方法:ways、means、approach、solution、remedy(补救措施)、measure 56.财产:estate、real estate(房地产)、property、asset 57.放弃:abandon、give up、desert(区别:dessert甜点) 58.悲观:pessimistic,negative, 乐观:optimistic,active, positive 59.地区:regions、scope、range、sphere 60.拒绝:reject、refuse、turn down、decline 61.保留:preserve、reserve, retain, persist 62.公平:fairness、impartial, justice, equality 63.同伴:partner、companion, peer, colleague 64.保护:protect、guard、safeguard、defend(defendant辩护,被告)、shield(区别:yield产出,屈服) 65.生产:yield、manufacturer、generate, produce 早检测论文查重系统我祝大家顺利通过~~~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论文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内容的论文,在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在中国语文、汉语研究、语文知识等刊物上发表。

形容词(Adjective),很多语言中均有的主要词类中的一种。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补语或状语。从功能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1)普通形容词:能充当谓语,大都能用“不”和“很”修饰。(2)非谓形容词:与普通形容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

语法我就知道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他们的书你可以看看。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论文

摘 要: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动词。因此,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同样是一个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韩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学习汉语离合词时出现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地总结出针对这些偏误应该采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离合词 对韩汉语教学 初级阶段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对于这一类词,有人认为合在一起是词,拆开来的时候就是短语。其实,这种词无论是合还是离,都是词,只不过离的时候试一种特殊的分离或变化形式而已。这种可离可合的语言单位,一般都称为离合词。从构词的角度看,离合词有三种。[1] (1)动宾式。如:毕业、罢工、当面、导航、革命、注意 (2)联合式。如:鞠躬、洗澡、游泳、睡觉、旅行、考试、登记 (3)动补式。如:看清、提高、放下、说服、听见、打到 其中动宾式离合词数量最多,常用的就有200多个。 离合词虽然是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汉语学术界对离合词的语法性质、鉴别标准、数量范畴、扩展原则等方面都无定论。离合词虽然对提高留学生的口语水平十分重要,但是对外汉语教材一直对离合词问题采取回避政策,表现在不把离合词作为语法项目处理,不作解释和说明,在生词表中不说明词性,拼音拼写方式不与一般动词相区别等等。这种回避政策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很多困扰,教师没有专门教授离合词,只能零星讲解几个常用离合词词的用法,既缺乏计划性,也无系统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离合词,不知道离合词与一般动词有何区别,即使学会了个别离合词的用法,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在利用现有的离合词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实践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2]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离合词“可分可合”,在“分”的时候,离合词扩展形式中的各成分之间的组合方式和短语的组合方式相似,如补语位于动词之后,定语宾语之前等等。但将离合词翻译成韩语后,情况与汉语中的有所不同。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主要是将母语翻译成汉语,在不知道什么是离合词的情况下,多使用离合词“合”的形式,将离合词等同于一般动词,而不知道与离合词扩展形式中的动词相关的动态助词、补语、状语以及与宾语相关的定语的位置。在言语交际中遇到离合词与这些成份的搭配问题时,他们主要以韩语语法为依据,按照韩语与汉语语法上简单的对应关系进行翻译,从而出现偏误。 而同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中大量“汉字词”的存在,所谓“汉字词”,是指韩语从汉语中借用并引进的那部分词语,它与汉语中的词“音近”而“义同”。这类词,按一般的统计,约占韩国语词汇总量的60%左右,“汉字词”可以帮助韩国人快速、轻松地理解并使用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但值得注意的是,“汉字词”同样会对汉语教学带来不利的方面,有一部分“汉字词”,它不但与汉语词的理性意义有差异,在用法上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韩国学生如果在词义的理解上“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久必定在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上出现偏差。[3]上述例子中,“睡觉、吃饭、游泳”都是汉字词,初级阶段的韩国学生尤其容易受到“汉字词”的影响,造成使用过程的偏误。 三、离合词的教学策略 1、教材设计 首先,在教材中最好清楚地标注出离合词。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依据。虽然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该拘泥于课本,但是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帮助留学生快捷地建立正确的语法体系,学习地道的语言。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过程中,明确教材编写目标,思考教材的创新和特色是其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为此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必要的。[4]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标注出离合词,这样能直接面对教学的需要,方便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区分出它们和一般动词的不同,方便学生记忆和识别,从而能有意识地积累和掌握其使用规则。而在教材的设置方面,最好的是能加强系统性,比如一套教材的每一册书,都应当在离合词的教学方面采用统一的体系,具有连贯性和重复性,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重复工具已学离合词的用法,同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学习并掌握新出现的离合词的用法。韩语中有大量汉字词的存在,因此,虽然是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但他们对汉语的认读能力是很强的,在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初期,就将离合词标注出来,让他们了解离合词这一特殊的词类。 2、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离合词课堂教学方面,也应当像其他语法项目的学习一样,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遵循整个教材安排的基础上,陆续地学习常用离合词的扩展形式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学生逐项记忆每一个离合词的常用扩展形式,积少成多,慢慢总结出规律。也就是说,不能指望把所有的离合词堆积在一起统一讲解,那样势必会造成学生的记忆负担,并且也难以纠正学生一开始就形成的部分离合词的错误用法。[5]特别要注意的是,离合词的扩展教学一定要以韩国学生认识到离合词与“汉字词”的区别以及掌握状语补语位置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否则,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韩语语法对离合词学习时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首先是那些在韩语中存在的“汉字词”,在教学初期一旦遇到“吃饭”“游泳”“睡觉”这样的词语,就要告诉学生,在汉语中,这些词语是离合词,与韩语的用法是不同的,不能把它们视为一般动词。然后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类离合词,突出离合词和一般动词的区别,并定期对所学的离合词进行总结。 其次,韩语中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放在谓语前边,也可以放在谓语后边。韩国学生把离合词“睡觉”等同于作谓语的一般动词,又受母语的干扰,所以误认为在汉语中作补语的数量短语是状语,将其放在了“睡觉”的前边或后边。初级水平的韩国学生可能对于补语和状语的区别并不是十分明确,再加上将“睡觉”当成了韩语中的一般动词,很容易出现“我睡觉了三个小时”这样的偏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补语和状语的区别,让学生区分这两个不用的语言成分。在一开始就尽量减少学生因为状语补语混用而产生的偏误。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语素组成有关。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但并非所有的离合词都具有这种“离”的用法。譬如“担心”,我们可以说“为儿子担了不少心”,但似乎很难把“心”给“离”到“担”前面去。再比如“留意”似乎比“担心”还要难“离”一些,但我们可以说“留点儿意”(在两字中插入一些成分)。是什么因素造成离合词中有的离合词更能“离”,有的“离”的程度稍差一些呢?这有待于深入探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离合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共有离合词3400多条,其中三个字的133条。三个字的离合词,没有与其同形另出的非离合的词目,而且三个字的离合词除“玩儿票,无奈何、站住脚”三个外,其余的都是动词加儿化的名词。之所以说三个字,而不说三音节,是因为三个字中大部分后一个字都有一个儿化音。除去这133条,其余的都是两个字也就是两个音节的[2] 。类型这些双音节的离合词中,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类型:1.同时出条的同音同形的词目都是离合词,如变形、成家、抽风、抽水、搭伙、打尖、打食、打头、打眼、倒仓、顶牛儿、解手、开方、开河、配对、配方、入伙、上书、抬杠等,《现汉》分别在它们每一组词目的右上角都标有阿拉伯数字,表明它们是同形词。2.同时出条的同音同形的词目,一个是离合词,一个不是离合词。这类情况,第4版《现汉》中有250多组。同一个词形,读音也相同:但分别立目。250多组中,意义上有联系的有180多组,没有联系或联系不明显的70多组。有联系的180多组中情况也不尽相同,大概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用同称”类:如,“存款”、“贷款”、“借款”、“发言”、“题名”等,一个是动词,一个是由动词产生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名词。这一类词占180多组中的绝大多数,有140多组。做名词时大多是偏正结构,词义基本是“V+O”,如“存款”动词意思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名词意思是“存在银行里的钱”。可以说名词完全依赖于动词的动作而产生。(2)离合词为动词,与同音同形的名词在意义上也有联系,但不像(1)类动词和名词之间的意义那么密切,如“配角”动词意思是“合演一出戏,都扮主要角色”,名词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次要角色”,一个是“比喻做辅助工作或次要工作的人”。动词和名词意义上有联系,但名词不依赖于动词;动词是动宾结构,名词以偏正结构为主,也有联合结构,如“画图”,动词意思是“画图形”,名词意思是“图画”。(3)离合词和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都是动词,有“捕食”、“缩水”、“通过”、“通话”、“通信”、“摇动”、“估价”等。(4)离合词是动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形容词。如“吃劲”、“得力”、“鞠躬”、“空心”、“用功”等。动词和形容词的关系比较明显,形容词所表示的是动作的状态和性质,形容词对动词也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它们的结构也相同,如“用功”动词意思是“努力学习”,形容词意思是“学习努力”。(5)离合词是动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虚词等。如“到底”,离合时是动宾型动词,不离合时是副词。“随便”,离合时是动词,不离合时有形容词和连词两种用法,这几种都是意义上有联系的情况。除了上述意义上有联系的180多组外,剩下的70多组是每组词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或在现代汉语中看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词语从构词成分或来源上看大概有几种情况:(1)构词语素为同音同形语素,如“出师”、“上身”、“上任”、“下界”、“下手”等。(2)构词语素为多义词语素,而两个词语间没有联系或看不出联系,如“合体”、“合拍”等。(3)音译外来词,如“托福”等。从词性和构词上看,这70多组意义上没有联系的词语大概有下面几种类型:(1)离合词大部分是动宾型的动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偏正型的名词,如“成事”、“对号”等。(2)离合词和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都是动词,如“出师”、“上报”、“听信”、“转运”等。(3)离合词是动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形容词,如“安心”、“合口”等。(4)离合词是形容词,同音同形的非离合词是动词、名词等,如“合拍”、“合体”等。以上意义没有联系的词语,第5版《现汉》都将它们处理为同音同形词。

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亦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离合词”的提法最早来源于陆志韦先生的《汉语构词法》一书。他说“能扩展的结构呢当它们不扩展的时候整个词连写同样收入词典。已经扩展了其势不能不分写。那么动字和宾语还算是一个词给某种‘词嵌’拆开了呢还是变成了两个词了呢……这样的动宾格是离合词。”简单说来合起来是词分开来是短语这种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特殊的语法单位就是“离合词”。语言学界对离合词的归类――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的问题曾进行过十分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还没有定论。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中标注的所有离合词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试图找出现代汉语常用离合词的特点并探求离合词产生的历史的和语言本身的原因。二、离合词的分类及其特点参考张淼淼2007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果《现汉》中标注的离合词总计为3624个双音节离合词3622个三音节离合词只有“无奈何、站住脚”两个。本文主要是考察二字离合词。一从语素构成上分析大致分为以下两种1含成词语素全是成词语素《现汉》中这一类型的离合词很多如撤军、道别、发财、挥手、静心、漏题、买好、暖房、怕事、扫地、谈天、握手、下课、走调等。全部由成词语素构成的语法单位可能是复合词也可能是短语。从意义角度看这类词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从能不能扩展这个角度来看离合词能扩展但是相对于一般的短语来说离合词的扩展能力十分有限。2含不成词语素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安营摆渡出科关饷会操洗澡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罢工革命继位上班违法遭罪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毕业服务鞠躬劳驾按照朱德熙先生的分析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跟其他语素成词或不成词语素或词组成合成词或词组。而不成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必须和其他语素或词结合起来构成合成词。若从这个角度看离合词它是一类合成词。二从内部结构上主要分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三种。1动宾式动宾式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在《现汉》中这类离合词占94.5%。根据动宾式离合词所带宾语的不同可再分动名式、动动式、动形式三种类型①动名式安家补票操心登山发报还礼动名式离合词占动宾式离合词的绝大部分约为80%以上。动名式中有一部分特殊的离合词能转化为偏正式的名词来使用在《现汉》中有些收作两个词条来记录。如插口、点心、命题、杀气、生人、下界、印花等。②动动式挨批吃惊登记考试分居落选退休这类离合词中的后一个动词用来充当前一个动词的宾语由于类推作用的原因常被1/3页人当作一个名词来使用。③动形式乘凉丢丑发急犯傻隔热叫好这类离合词中的形容词也常被类化为一个名词来使用。中间若插入其他成分这种成分常用来做后面形容词的定语。2动补式动补式离合词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构成。动补式离合词在《现汉》中所占的比重不大约有3。4%。从动补式所带补语的词性来看动补式离合词又可分为两类动形式找齐澄清校准截断聚齐看中动动式出去驳倒拆散打破扑灭瞧见若根据动补式离合词所带的补语的意义可以发现动补式离合词所带的补语多表结果的如压服、驳倒、补足、达到等其次是表趋向如出去、回来、进去、起来等还有一部分式表程度如参透、吃准、戒严、看透等。动补式离合词的整体特征很接近动词因而在它后面往往可以带宾语如澄清事实\校准图书\打破陈规等。3主谓式主谓式离合词是由一个名词和一个谓语构成占《现汉》离合词总数的2%左右。这类离合词多为形容词性如手大、心浮、性急、眼花、嘴笨、嘴碎等。主谓式离合词“离”“合”使用的情况有所不同“离”也就是插入其他成分使用时是完全的短语“合”的时候又是典型的形容词。三从离合词的性质看主要分动词性离合词、形容词性离合词、副词性离合词和名词性离合词四种。其中动词3266个形容词119个副词5个名词1个兼类词31个其中同一词条的兼类词重复计算。1动词性离合词《现汉》中动词性离合词占了离合词的绝大部分。如睡觉、洗澡、毕业等。动词性离合词保留了大量的动词短语的用法也有动词的一些特点①不带宾语多数动词可带宾语但是离合词绝大部分不能带宾语。这是因为大部分离合词本身就是动宾结构带有宾语再带宾语就有很大的限制了。但也有一小部分离合词能带宾语如留学英国、落户北京、献身医学、加工零件、出台政策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