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教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公关心理学》,张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Linguistics.1993.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Richard.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Gottfried.Promoting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K.M.Evaluation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关于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中学生问题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也备受教育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仔细研究学校生态系统中不同性别、教龄、年级教师对中学生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关键词:
教师;中学生问题行为;认知;应对方式
一、前言
经研究结果表明:
(一)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
(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认为更严重;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总体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
1、中学生存在大量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
无论是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还是严重程度的判断,参考文献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为学习方面的问题,且教师对不同类型问题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教师对学习适应维度的选择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些都说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来自学习适应方面的各种问题行为,且情况较为严重。教师之所以认为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来自学习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所以如果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自然是“大问题”;而且学校及以上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评很大程度是以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于公于私”教师都会将主要的精力投放于学生的学习上,因而也就更关注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提出的中学生学习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遇到不懂问题不主动请教他人、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厌学)、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绩和前途)、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过度看重成绩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学生沉迷网络
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行为突出地表现为沉迷网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但在对这个问题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师们持有不同的态度,一类教师认为中学生沉迷上网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自我满足感、寻求刺激的驱使;而另一类教师则认为学生沉迷网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一整夜没有回家,家长都不知道”等等。这些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3、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师认为中学生在个性和情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中学生这两方面的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情感表现上也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现在提倡要赏识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是对的,但是只提倡这个的话,孩子听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点点批评,你说他一点不是,就掉眼泪。还有的教师分析说,“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比如意志力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二)不同性别、教龄、年级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1、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和严重程度判断的结果都表明,相对于男教师,女教师认为中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这大概与男女性各自的特点有关。如女性的感觉器官、语言等方面比较发达,加上工作细心、细致等方面的优势,使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等方面就做得相对更好一些。而男性口头语言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性和哲理性以及个性方面的独立、坚定和批判性,往往让学生对男教师产生种敬而远之的陌生感,学生因为敬畏男教师,而会掩饰自己。
2、不同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判断更为深刻。根据上述的教师对中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而教龄越长的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这项内容看得更严重。一位教龄4年的教师是这么看待学生上网的,“网络其实还是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上的帮助的,就看老师怎么引导他了,比如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学生慢慢会对网络上的知识感兴趣,而不仅仅是游戏和聊天。”另一位教龄17年的教师则认为,“网络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会那么吸引他们(学生),对这种上网的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怎么说都没有用”。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1、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和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直接应对方式是指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或尚未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直接采取矫正或预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包括
(1)开展主题班会,以中学生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为主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调节;
(2)和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进行自我认识。同时,教师再采取直接应对方式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关爱学生,比如教师更应该把目光关注一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有信心,这样他们也就会对自己多一点信心”;
(2)尊重学生,“只有你尊重学生了,学生才会尊重你”;
(3)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要在细节上体现对学生的公平、公正;
(4)实时“跟踪”,“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不能是一句话交代就完了,一定要有反馈”。
2、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应对方式的因素
(1)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认知,第一种教师将自己定义于同学生“父母”般的角色,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的说教,然而这样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教师认为应该和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种教师通常为年轻教师,他们常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往,因而很多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在这种平等的聊天中得以发现和解决。第三种教师也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但觉得“和学生打成一片,反而会让一些学生觉得老师好说话,自己犯错误也没有关系,因此这种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主张在思想上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但在行为上和学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2)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少教师在回忆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中时,这些体验往往影响着他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我就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当年学习生活的艰苦,他们现在的生活太优越了,没有吃苦精神。我想老师不应该高高在上的俯视学生,想想我们自己当学生那会也是一样的,特别希望老师能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和你聊聊,多关心关心自己;
(3)家长态度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不闻不问,或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就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学校,这种消极的态度往往让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4)此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关部门的做法也让教师在应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三、结论
(一)总的来看,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教师对中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有很高的关注,但是对学生内隐的问题行为较少关注。
(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如学习自觉性差、情感脆弱;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较长的教师认为更严重。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对师生关系的认知、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家长的态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应对方式。
I.基础知识部分: 英语中有关的基础知识纷杂细碎,是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主要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有词的读音(重音不同,词义有变)、词的记忆、词性变换、词的用法、词的搭配、一词多义、词义辨析以及熟词生义等; 句法包括句型(习惯表达)、句子结构等。在平时的学习中, 对于重点词汇一定要把上述各项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 养成词不离句的好习惯:对一词多义(或词的用法或词义辨析时), 一定要重视例句, 把体现该词用法的例句反复读背, 和以前见过的例句进行分析对比, 不断揣摩它的用法, 领悟它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争取对该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建立自己的错题库:把平时出现的错题一一记录下来(分类最好), 记下正误答案和出错原因, 不断翻看,或利用早自习时间大声地朗读正确的句子, 这样既能熟悉句子结构,也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记录错题一定要坚持,随时剔除已掌握的或把还在出错的题重点标记, 这样你的知识网络就越来越密;考前翻看错题本,你就不会再心中没底; 另外它在复习总结中也可起到重要作用。 2、对待词汇的记忆, 要利用零散的时间如课前课后5分钟,或去食堂操场的路上,或写在纸条上手上, 各个击破.零碎的时间犹如散落到地上的金子, 谁随手捡起,谁最终就会成为一个大富翁。 3、注意勤翻字典,注意熟词生义:要养成随时查阅字典的习惯,不仅可以让你对某一个词有透彻的了解,而且无形中也会扩大词汇量。近几年的高考阅读中, 常出现一些学过的单词, 但却是考查它课本以外的意义, 如: interest----利益;利息;mind-----在乎;照管 ( Most people don’t seem to mind Allan.) ;in time-----后来( Don’t worry---I’m sure things will get better in time.) ;save----- 避免( Most of us tell much the same white lies, harmless untruths that help to save trouble.) ;state----阐明;陈述( The author states that…)等。 4、多读多背课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和修改的英语语言的精华, 是非常规范的英语。每学完一篇课文,将文章中体现一定结构和用法的句子以及文中新出现的词组及搭配划出,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高三时间紧张了,全文背诵来不及,就重点对划线的句子进行背诵;而且,还要注意消化吸收,在平时的做题阅读及写作时有意识地运用,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多读多背也是培养语感的途径之一。 II. 建立语法体系 学习语法很重要,因为语法是从语言中总结提炼出的规律, 按规律去进行语言实践会有所遵循,事半功倍。如果说词汇是建造高楼的砖瓦, 那么语法就是粘结砖瓦的水泥。但学习语法不能靠死记硬背, 记一些规律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理解, 只有理解方能正确灵活运用,如时态问题, 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讨论才有实际意义。另外,学习语法不要抠的太死, 有些习惯表达是不能用语法来套的。对于高考的热点语法项目,如时态, 非谓语,三大从句(定从 ,名从,状从) 情态动词等要做到条理清晰, 并附以一定量的练习。学习语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重要的是如何运用。 III. 阅读方面: 有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 就应该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固然讲究技巧,但只有通过多读,能力才会提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谁对文章的感受力越强, 得出的答案就越准确。阅读能力提高了, 其他方面如完形,改错等自然就水涨船高。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 文章体裁题材广泛, 内容变化多样, 话题紧扣时代节拍。如03年阅读涉及历史地理( 地域简介),研究发现,新书介绍,外来语对日语的影响,网络发展对纸张销量的影响。它既考查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理解,又考查对各个细节的掌握,对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也是一种考验。另外, 文章语言简明地道, 原汁原味,少有国人修改的痕迹; 文章信息量大, 生词量大。因此, 建议从以下方面注意: 1、扩大阅读范围, 增大阅读量:大力提倡泛读;同时,从今年的高考试题看,一位考生的阅读范围越广泛知识涉猎面越宽,背景知识和生活阅历越丰富,阅读就越显容易; 在扩大阅读的同时要适当积累词汇,如常见词、热门词等都要记录下来、查阅字典并随时记忆; 2、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关于阅读,理解和速度密不可分,阅读速度制约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课下一定要进行限时阅读,争取课下的阅读状态接近于考场状态;每天都坚持读5篇左右。 3、熟悉各种体裁,不拘泥于手中的阅读资料,留心习语和俚语。有的学生一见到科普文章便头疼,一见到新体裁就心慌。所以,平时一定要走出成题,走入各种报刊、杂志等英语读物,除了领略内容,熟悉其语言特点,还要对新体裁有一定的了解。如要看各种广告信息、通告、药品说明、图示甚至发票等,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读一些杂志如读者中的精品的翻译文章,有时也会大有裨益的。 4、力争通过最新的媒介,阅读更多的原汁原味的文章。利用网络资源或外国朋友推荐等,争取读原文或接近原文;也可以阅读外国学生写的短文,以此熟悉他们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语言运用、写作时的思维方式,体会与中文写作的不同。 IV. 写作: 高考写作的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如01年的减负,02年的公园对外开放,03年的房间摆设等,题意一目了然,不会导致误解离题。关于写作: 1、厚积累:积累词汇、短语、各种句式、常用连接词过渡语、各种文体的格式、习惯用语等; 2、常背诵:背诵名言、佳句、美段落好、范文; 3、勤练习:经常动笔,把平时的所学和积累有意识的运用到文章中;无论老师布置与否,每周至少写一篇,然后与参考答案对比,找出欠缺之处; 4、 讲方法:审题在先,然后在草稿纸上将要点及主要句式列出,连成句子;修改润色,注意上下衔接,注意句子结构; 5、 重书写:03年实行网上阅卷,更提高了对书写的要求,字一定要饱满圆润,大小适中,不要连笔; V. 听力部分: 高考听力语速较快,语言清晰,具有很强的口语特点,而且,旨在测试考生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 1、高考题型听力训练与泛听相结合; 2、注重听力解题技巧:听前略读题干与选项,预测听力内容,分析对比各个选项的不同之处,集中精力抓主要信息;对较长的对话或独白,要随手用数字符号或单词开头字母记录信息,以加深印象,有助于判断; 3、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紧张情绪:这尤其在仅读一遍的前5题,一定要及早沉入题中,切忌因急躁而影响后面的内容和试题; 4、每天坚持听20----30分钟;对于新世纪的我们来说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学好和学会英语呢?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我有几种学习英语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家长一定要树立起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观念。家长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上的几节英语课,而是要配合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掌握每次所学的内容,与孩子共同进步。学习英语没有捷径,主要还是多听、多讲、多看以及多练。下面我就介绍几种学习英语的小方法。一、句子比单词重要中国人学习英语最常用的方法是背单词,有的人能背下半本词典的单词量,但英语成绩却上不去,机械地理解和背诵会造成很大的误解,词典里的词意并不重要,重要地是语境,可以说单词没有多少实际运用的价值,记得再多也不会提高英语水平,要养成在背单词的基础上要有背诵句子的好习惯,因为句子中包含发音规则,又有语法内容,还能表明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二、听不懂磁带也要听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你自己察觉不到,虽然暂时听不懂,但你的耳膜已经开始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在大脑中产生一种印象,这本身就是一次飞跃。听不懂时,你也在进步。练习听力,先不要管能不能听懂,不用在意听,只要你周围有外语环境的发音,听力就会提高。三、敢于开口练习口语的教材通常比较简单易懂,有的人打开书一看懂了就不读了,也不开口练习。看懂不等于会说,要流利表达出来。千万不要用汉字来记英语的发音,英语发音不过关,始终不算是真正掌握一门外语,而且最大的害处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也就影响了下一步的学习。还有一点不敢开口的原因就是怕有语法错误,刚开始在对话中避免不了会有一些错误,但是不开口说话永远不会说对,错不要紧重要的是在错误里寻找正确。学习英语最好办法不是“死”做题,也不是“死”看语法书而是反复高声朗读课文,时间一长肯定能培养语感,只有具备语感,这样在做题时才会写出正确答案。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任何学科尤其是英语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习惯才能成自然。首先学习英语不能中断,每天至少挤出10分钟的时间来听磁带。其次学习时如有厌倦感一定要变换学习形式。最后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我想成功就在你的面前。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科学合理是判断一篇学术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的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1]金秋.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戴勤燕.浅论校外艺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机制与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3]张兰.5-6岁儿童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张晓红.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舞蹈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07)
[5]闫小飞.校外舞蹈教育现状与发展初探[J].内江科技.2009(06)
[6]陈述知.沈亚威歌曲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7]柴亚萍.少儿舞蹈究竟为谁而舞--兼谈少儿校外舞蹈的教育管理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8]阿斯茹.幼儿舞蹈教育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0]杨薇薇.音乐教育在缓解大学生网络成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1]苏立.音乐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2]冯蕊.从视听结合到视听融合[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3]金立林.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实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14]杨静.音乐剧演唱中美声与流行唱法相融之研究及其教学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11
[15]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6]翁伟民.试探少年宫舞蹈教育对儿童智能的开发[J].舞蹈.2001(06)
[17]张怡.舞蹈教育与美育--儿童舞蹈教学美育探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18]周仪.中国古代儿童舞蹈的功能类型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19]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
[20]黄明珠.论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21]王宁.略谈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2]齐建丽,周艳华.浅析少儿舞蹈培训[J].科技资讯.2006(21)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1]张桂玲.试论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趋势[J].鸡西大学学报.2005(06)
[2]蒋桂凤,黄祁平,唐双阳,万艳平.健美操对机体补体活性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3]周涛,夏环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材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05)
[4]孙莉莉,黄鸣霞.谈对高校女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1996(03)
[5]李孟军.高校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认识情况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04)
[6]孙凌云.对高校俱乐部内健美操教学的初步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5)
[7]陆善芬.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1(04)
[8]马玉梅.关于高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03)
[9]程小虎,孙竟波,周伟章.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05)
[10]马为民.中美(三所)大学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大学生体育意识[D].北京体育大学2004
[11]杨向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12]董金果.蒙东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3]袁君秀.苏州市大学生参与低碳体育旅游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14]唐照华,李遵.论健美操的价值观[J].体育学刊.1997(01)
[15]凌晨.高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之管见--首届“大印象”杯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操明星大赛调研报告[J].安徽体育科技.2003(02)
[16]章玮.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的调查研究[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17]封雷.高校女生健美操选修课情况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18]陈丽珊.关于拓展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1]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2]顾晓莲.幼儿教师体态语对活动有效性的影响[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2)
[3]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4]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宋婷婷.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1]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12]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3]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4]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5]李胜男,岑国桢.生态环境说、人生历程说--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新理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6)
[16]G·德朗舍尔,张人杰.对课堂中口头语言互动的分析[J].外国教育资料.1992(03)
[17]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02)
[18]许亚莉.交互主体观与幼儿园课程的生态剖析[J].幼儿教育.2003(03)
[19]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论文
摘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高校教师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执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会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社会意义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它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分工的结果。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使得经济、文化教育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教师从那个时代开始不再是官职,而成为一种专门从事教育的职业工作者,孔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荀子就把天、地、君、亲、师并列在一起,汉代思想家扬雄也把教师看成是人类的楷模:“师者,人之模范也。”纵观历史,教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递、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通过教师把前人积累的知识和人们的间接经验直接传播给年轻一代,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最佳途径。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劳动生产率同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都直接与教师的劳动有关。教师通过劳动,提高了一代代新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影响
教师是与社会有广泛联系,对社会有特殊影响的职业,教师道德不仅在学校内部起着调节教育过程、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着社会,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教师不仅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提高者,同时也是全民道德的.促进者。现代社会,接受学校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当在学校接受教育和学习后走上社会各行各业的学生在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造者的时候,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对社会物质文明有影响,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道德风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也往往会通过自身参加活动而影响社会。他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会对相应的社会环境进行改造,对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随着教育的改革开放,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教师在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会日益加深。此外,教师道德还是整个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道德基本精神在教育领域里面的具体体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道德品质不仅反映了教师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也体现着整个社会道德的基本精神。当一个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习惯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道德的基本精神并不会因为离开职业道德而消失;相反,教师会把这种基本精神带到家庭生活和周围环境,从而对教师自己的家庭、亲友和邻里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加强社会主义国家职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健康,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这个我认为只要协调好配应该对生活是没有影响的。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在生活中也要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样完全可以协调好职业和生活的关系。
电影的参考文献还是挺多的,比如说《大众电影》,电影报刊等等,都可以作为参考。
百度学术可以找到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在输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文献。如果不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可以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就出来了。 百度搜索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按着里面填,点生成参考文献就出来了。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电子文献[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其他的: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 作者.书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 [EB/OL].其他: [R]、[P]、[A]、[C]、[Z]等。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8.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6.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8.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7.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8.1.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9.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