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参考文献对论文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

参考文献对论文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有哪些你清楚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中,规定参考文献标注方法采用“顺序编码制”和“着者-出版年制”.学术期刊往往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编辑习惯选择参考文献标注方法,较少从学术研究过程的角度、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考量如何选择适宜的标注方法。在当下的学术期刊与作者的关系中,期刊居于强势地位,对于参考文献标注方法,作者通常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期刊的要求; 但若放在知识创造、学术传播的大视野下,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选择就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参考文献在以下2个环节产生直接作用: 一是文献阅读---学习、吸收知识; 二是论文撰写---传播新知识。因此,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选择必然会影响到这2个环节的效率。

1、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文献阅读效率的影响。

1. 1不同文本形态中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阅读效率的影响不同。

文献阅读是学习、吸收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客观层面,知识体系的复杂程度是决定文献阅读效率即知识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知识的附载形式( 本文指学术论文) 的文本形态也会影响阅读效率。

目前,文献的文本形态可基本分为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2类。

纸质文本强调所蕴含信息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即尽可能在当前阅读页面获得更多、更完整的信息。所谓连贯性,是指前后文信息衔接紧密、层层递进,没有大的跳跃和断裂; 整体性则是指文本信息逻辑完整、自成一体,不需要频繁跳出文本之外补充新信息。

电子文本突出了信息的发散性和延展性,除了文本自身的信息外,还通过超链接甚至是超文本链接提供相关联的延伸和扩展的信息。

这种文本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信息获取方式即阅读方式不同。阅读纸质文本时,越是顺畅连贯,越是有利于理解、掌握文本信息。如果阅读频繁中断( 这里指离开阅读页面) ,则会大大降低阅读效率; 所以,纸质文本阅读是整体性阅读。与之不同,电子文本通过超链接在文本和外部之间实现快速切换,在不需要中断阅读的情况下,完整地理解文本信息甚至获得新信息;因此,电子文本阅读不再强调整体性阅读,可以通过交叉阅读掌握相同甚至更多的信息。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不同文本形态文献的阅读过程产生影响,从而使阅读效率不同。在纸质文本形态下,为求阅读的整体性,参考文献最好采用文下标注。由于国标的规定,参考文献必须文后标注,那么,不同标注方法对文献阅读效率的影响就表现为程度的不同。

“着者-出版年制”虽不能提供参考文献的全部信息,但由于提供了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能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了解相关研究人员及其工作进展,对参考文献的可靠性有一个快速的判断。“顺序编码制”除了标注一个表示对应关系的数字外,没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读者必须中断阅读翻到文末才能了解相关文献的内容; 如果是篇幅较长、参考文献较多的文献,其阅读的便利性和完整性更会大受影响。

在电子文本形态下,由于可以实现交叉阅读,这2种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影响没有差别。不过,所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很多文献是以PDF等阅读文件格式提供的,它不支持超链接,阅读方式与纸质文本没有本质区别,阅读体验甚至更差,只是方便储存和携带; 部分文献有网络页面,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文本,阅读方便,不过在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中,即时网络阅读受到极大限制,电子文本阅读的优越性无法体现。

此外,人们的阅读习惯是基于数千年来人类的纸质文本阅读产生的,电子文本阅读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纸质文本阅读,基于电子文本阅读的新的阅读习惯不会很快建立,也无法代替现在的'阅读习惯; 而越是习惯的,其效率越高,文献阅读也是如此。在纸质文本的阅读中,“着者-出版年制”更符合阅读习惯,因而阅读效率越高。

1. 2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影响记忆效率进而影响阅读效率。

在阅读中,记忆是影响阅读效率的重要因素,越容易记忆的内容,也越容易理解和掌握; 而影响记忆难易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本信息的密集程度: 信息密度越高,所涉及的知识越复杂,记忆的难度越大。但在另一端,过于简单的信息同样不利于记忆,就如圆周率由极为简单的数字组成,其记忆难度却远远大于一首长诗或一篇散文。

人们往往运用联想等方法为过于简单的信息附加新信息以帮助记忆; 所以,适当的信息密度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在文献阅读中,对参考文献的记忆必不可少。在通常的记忆模式中,文献的作者、关键词、发表年份是最优先的信息点,不够精确但最容易记住; 文献的题名和发表的期刊是次级信息点,更精确但也不容易准确记忆。

人们搜寻记忆中的文献时,往往也是从作者、发表年份和关键词查起,搜寻效率较高,从而佐证了对文献的记忆方式。不同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包含的信息密度不同,导致记忆的难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率。“着者-出版年制”包含了记忆涉及的2个关键信息点,即作者和发表年份,与文中和关键词相关的内容一起构成参考文献的基本要素,很容易与原始参考文献建立映射关系,帮助实现记忆。

“顺序编码制”只提供一个没有实际含义的数字序号,信息密度过低,无法与原始文献建立映射关系,不利于记忆。为获取更多有助于记忆的信息,必须时时翻到文末与参考文献核对,文献的阅读过程就被迫经常中断,降低了文献阅读的效率。在纸质文本阅读的情形下,这种负面影响尤甚。在电子文本阅读的情形下,这种状况会得到改善,因为不需要翻到文末也能看到参考文献,这2种文献标注方法对记忆的影响没有差别。

2、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撰写的影响。

学术论文是对学术研究过程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新知识的归纳,也是新知识传播的起点。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研究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知识传播的效率。论文撰写既是知识创造螺旋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过程的延伸。

参考文献标注是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标注方法的选择会对论文撰写效率产生影响。“着者-出版年制”和“顺序编码制”在论文撰写中各有优劣。

“着者-出版年制”的优点: 其一,标注方便,只需在行文处依据引文需要标注作者及发表年份即可,不用顾及参考文献的先后顺序。其二,修改便捷。论文成文,常需数易其稿,参考文献的增删也就无可避免。采用“着者-出版年制”,仅需局部微调,而不需要对全文的参考文献大加改动。其三,错漏较少,且易于判别。文中标注与文末文献对应清楚,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着者-出版年制”的缺点: 对缺作者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标注存在困难。

“顺序编码制”的优点: 其一,参考文献组织简单,无须考虑作者姓氏、出版年份和语种的差别。其二,文中只有数字编码,行文简洁,节约版面。其三,能够有效应对缺作者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标注。

“顺序编码制”的缺点: 其一,当参考文献较多或同一文献多处出现时,顺序编码困难。在此情形下,作者须付出很多额外的谨慎和精力,以确保编码顺序不出错,且一旦出现错误,很不易被作者、审稿人、编辑和读者识别,犯错容易纠错难。其二,增加论文修改难度。若需增删参考文献,则必须对文中的序号和文末的文献做整体调整和修改,而且修改过程中很容易再出错。其三,在编排过程中出错的概率更高。由于采用上角标的格式,序号经过排版软件转换时更易出错,因此对编辑和校对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四,行文简洁的同时减少了有效信息含量。序号除了表示对应关系外,本身并不提供与论文有关的有效信息,对理解论文内容并无帮助。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只有1个字符也是浪费,少反而不及多。

综上分析,“着者-出版年制”总体上更符合学术论文撰写规律,更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和参考文献引用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并不会影响我们的论文查询,只要我们引用了参考文献,那么在查重的过程肯定是不会会将这部分内容排除出去的,你需要组织自己的需要表述问题。

论文参考文献不可以是不同领域,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或部分的参考借鉴。著作中征引过的文献须在文中注明出处,并列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可以,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要注明出处,即引用文献的作者、文献名称、出版社、年限等信息;引用的章节也最好给予注明;引用文献一般放在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加以列示;2、引用论文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大段大段地抄袭下来,最好只引用作者的观点、或者有论证的论据,以及图表、研究数据等;3、除非是学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不建议引用本年段或者未经发表的本校的其他的师生的论文,因为无法公开查询,会导致“抄袭”嫌疑。参考文献必须是核心期刊嘛?引言“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看到这个参看文献的时候小编心理是震惊的,心理想着到底是谁这么牛逼,当我看到作者名字“钱伟长”,然后悄咪咪查了一下他的资料,内心觉得知识让人有底气,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但是作为普通学生的我们,参考文献肯定是不能这么写的,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参看文献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吧!参考文献和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对于科研论文本身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可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利用参考文献对学术论文质量进行合理评审,成为衡量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并被纳入学术期刊质量评估体系。论文撰写的主体是论文本身,学术期刊的学者型编辑更应从多角度、多侧面鉴审学术论文的质量。笔者根据近年来稿件审阅经验,注重对论文所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从参考文献的引用角度探讨编辑在初审时如何评价学术论文质量。那么参考文献必须是核心期刊嘛?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可以随意选取的,只要你认为论文对你有用,无论在那个期刊上,都可以写在参考文献里,省级也好,国家级也罢,无所谓,参考文献主要是为你的文章核心服务的,有必要的话也可以把网址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里文章的出处并不会影响你老师给你评判论文,即便没有核心参考文献,你的文章很棒,老师一样会给你打优的老师关注论文参考文献的点1、参考文献的学术性通过对所引用参考文献学术内涵的比较分析,可以大抵了解论文的学术水平是超过前人,还是简单重复他人已完成的科研工作,从而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只有论文具备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或新结论时,才表明科学研究有实质性成果,作者的学术水平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可见,参考文献能体现作者事前进行文献调研的细致程度,反映论文的起点、深度和广度,即从一个侧

参考文献的质量对论文的影响

论文参考文献不可以是不同领域,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或部分的参考借鉴。著作中征引过的文献须在文中注明出处,并列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有哪些你清楚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中,规定参考文献标注方法采用“顺序编码制”和“着者-出版年制”.学术期刊往往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编辑习惯选择参考文献标注方法,较少从学术研究过程的角度、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考量如何选择适宜的标注方法。在当下的学术期刊与作者的关系中,期刊居于强势地位,对于参考文献标注方法,作者通常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期刊的要求; 但若放在知识创造、学术传播的大视野下,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选择就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参考文献在以下2个环节产生直接作用: 一是文献阅读---学习、吸收知识; 二是论文撰写---传播新知识。因此,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选择必然会影响到这2个环节的效率。

1、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文献阅读效率的影响。

1. 1不同文本形态中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阅读效率的影响不同。

文献阅读是学习、吸收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客观层面,知识体系的复杂程度是决定文献阅读效率即知识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知识的附载形式( 本文指学术论文) 的文本形态也会影响阅读效率。

目前,文献的文本形态可基本分为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2类。

纸质文本强调所蕴含信息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即尽可能在当前阅读页面获得更多、更完整的信息。所谓连贯性,是指前后文信息衔接紧密、层层递进,没有大的跳跃和断裂; 整体性则是指文本信息逻辑完整、自成一体,不需要频繁跳出文本之外补充新信息。

电子文本突出了信息的发散性和延展性,除了文本自身的信息外,还通过超链接甚至是超文本链接提供相关联的延伸和扩展的信息。

这种文本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信息获取方式即阅读方式不同。阅读纸质文本时,越是顺畅连贯,越是有利于理解、掌握文本信息。如果阅读频繁中断( 这里指离开阅读页面) ,则会大大降低阅读效率; 所以,纸质文本阅读是整体性阅读。与之不同,电子文本通过超链接在文本和外部之间实现快速切换,在不需要中断阅读的情况下,完整地理解文本信息甚至获得新信息;因此,电子文本阅读不再强调整体性阅读,可以通过交叉阅读掌握相同甚至更多的信息。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不同文本形态文献的阅读过程产生影响,从而使阅读效率不同。在纸质文本形态下,为求阅读的整体性,参考文献最好采用文下标注。由于国标的规定,参考文献必须文后标注,那么,不同标注方法对文献阅读效率的影响就表现为程度的不同。

“着者-出版年制”虽不能提供参考文献的全部信息,但由于提供了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能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了解相关研究人员及其工作进展,对参考文献的可靠性有一个快速的判断。“顺序编码制”除了标注一个表示对应关系的数字外,没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读者必须中断阅读翻到文末才能了解相关文献的内容; 如果是篇幅较长、参考文献较多的文献,其阅读的便利性和完整性更会大受影响。

在电子文本形态下,由于可以实现交叉阅读,这2种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影响没有差别。不过,所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很多文献是以PDF等阅读文件格式提供的,它不支持超链接,阅读方式与纸质文本没有本质区别,阅读体验甚至更差,只是方便储存和携带; 部分文献有网络页面,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文本,阅读方便,不过在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中,即时网络阅读受到极大限制,电子文本阅读的优越性无法体现。

此外,人们的阅读习惯是基于数千年来人类的纸质文本阅读产生的,电子文本阅读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纸质文本阅读,基于电子文本阅读的新的阅读习惯不会很快建立,也无法代替现在的'阅读习惯; 而越是习惯的,其效率越高,文献阅读也是如此。在纸质文本的阅读中,“着者-出版年制”更符合阅读习惯,因而阅读效率越高。

1. 2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影响记忆效率进而影响阅读效率。

在阅读中,记忆是影响阅读效率的重要因素,越容易记忆的内容,也越容易理解和掌握; 而影响记忆难易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本信息的密集程度: 信息密度越高,所涉及的知识越复杂,记忆的难度越大。但在另一端,过于简单的信息同样不利于记忆,就如圆周率由极为简单的数字组成,其记忆难度却远远大于一首长诗或一篇散文。

人们往往运用联想等方法为过于简单的信息附加新信息以帮助记忆; 所以,适当的信息密度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在文献阅读中,对参考文献的记忆必不可少。在通常的记忆模式中,文献的作者、关键词、发表年份是最优先的信息点,不够精确但最容易记住; 文献的题名和发表的期刊是次级信息点,更精确但也不容易准确记忆。

人们搜寻记忆中的文献时,往往也是从作者、发表年份和关键词查起,搜寻效率较高,从而佐证了对文献的记忆方式。不同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包含的信息密度不同,导致记忆的难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率。“着者-出版年制”包含了记忆涉及的2个关键信息点,即作者和发表年份,与文中和关键词相关的内容一起构成参考文献的基本要素,很容易与原始参考文献建立映射关系,帮助实现记忆。

“顺序编码制”只提供一个没有实际含义的数字序号,信息密度过低,无法与原始文献建立映射关系,不利于记忆。为获取更多有助于记忆的信息,必须时时翻到文末与参考文献核对,文献的阅读过程就被迫经常中断,降低了文献阅读的效率。在纸质文本阅读的情形下,这种负面影响尤甚。在电子文本阅读的情形下,这种状况会得到改善,因为不需要翻到文末也能看到参考文献,这2种文献标注方法对记忆的影响没有差别。

2、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撰写的影响。

学术论文是对学术研究过程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新知识的归纳,也是新知识传播的起点。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研究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知识传播的效率。论文撰写既是知识创造螺旋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过程的延伸。

参考文献标注是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标注方法的选择会对论文撰写效率产生影响。“着者-出版年制”和“顺序编码制”在论文撰写中各有优劣。

“着者-出版年制”的优点: 其一,标注方便,只需在行文处依据引文需要标注作者及发表年份即可,不用顾及参考文献的先后顺序。其二,修改便捷。论文成文,常需数易其稿,参考文献的增删也就无可避免。采用“着者-出版年制”,仅需局部微调,而不需要对全文的参考文献大加改动。其三,错漏较少,且易于判别。文中标注与文末文献对应清楚,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着者-出版年制”的缺点: 对缺作者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标注存在困难。

“顺序编码制”的优点: 其一,参考文献组织简单,无须考虑作者姓氏、出版年份和语种的差别。其二,文中只有数字编码,行文简洁,节约版面。其三,能够有效应对缺作者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标注。

“顺序编码制”的缺点: 其一,当参考文献较多或同一文献多处出现时,顺序编码困难。在此情形下,作者须付出很多额外的谨慎和精力,以确保编码顺序不出错,且一旦出现错误,很不易被作者、审稿人、编辑和读者识别,犯错容易纠错难。其二,增加论文修改难度。若需增删参考文献,则必须对文中的序号和文末的文献做整体调整和修改,而且修改过程中很容易再出错。其三,在编排过程中出错的概率更高。由于采用上角标的格式,序号经过排版软件转换时更易出错,因此对编辑和校对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四,行文简洁的同时减少了有效信息含量。序号除了表示对应关系外,本身并不提供与论文有关的有效信息,对理解论文内容并无帮助。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只有1个字符也是浪费,少反而不及多。

综上分析,“着者-出版年制”总体上更符合学术论文撰写规律,更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和参考文献引用的准确性。

意思是该参考文献来自国外。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的正确运用对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论文本身的质量,降低了基于此的各类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的功能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论述已非常充分,在此不一一赘述了,只重申一下重点。

与作者而言,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证观点的有力支撑,是继承和传播前人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保护和评价他人的劳动成果。

与学术期刊而言,参考文献可为编者审稿选稿提供参考借鉴,为自身的影响力扩散打造有利条件,可完成不同期刊之间的学术成果传递,节约宝贵有限的版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参考文献不当引用的表现及控制探析

影响轴承质量方面的论文参考文献

轴承工艺加工论文

对于轴承工艺加工大家了解多少呢?这是机械学的研究方向。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轴承工艺加工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 要: 通过对推力关节轴承的结构优化和加工工艺改进,对提高推力关节轴承的可靠性,改善载重汽车使用性能,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推力关节轴承;结构设计改进;加工工艺改进;使用性能

随着大吨位载重汽车产量突飞猛进的增长,其车用推力关节轴承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推力关节轴承的市场销量前景非常看好,而该轴承当前的使用寿命确有一定的缺陷,无法满足载重汽车使用性能要求。因此,推力关节轴承的结构优化和加工工艺改进势在必行。

一、工艺特点与工艺路线

1、工艺特点

(1)该轴承所承受的载荷比一般载重汽车上的轴承所承受的载荷大,而且该轴承外圈的壁厚比较薄,还容易变形,使加工困难。

(2)该轴承外滚道表面上的“井”字形油槽加工难度大,而且油槽的边缘要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一定的耐磨性,油槽油线畅通,不准有毛刺

2、工艺路线

通过对GAC110SK推力关节轴承的试生产和多次的结构及工艺改进,目前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2.1外套车加工工艺

轴承外套见图2所示。1.车小外内径→2.细车外径及基面→3.粗车外滚道及细车非基面→4.细车外滚道及倒角R面→5.车另一端R面→6.软磨外径→7.挤压轴向油槽→8.车纵向油槽→9.车外内径毛刺及车45°倒角→10.热处理。

2.2.2 外套磨加工工艺

1.磨非基面(小端面)→2.磨基面(大端面) →3.粗磨外径→4.细磨外径→5.粗磨外滚道→6.细磨外滚道→7.修磨外径→8.磷化处理

2.2.3 内套车加工工艺

轴承内套见图3所示。1.车小内外径→2.细车内径及端面→3.细车基面带内倒角→4.粗车内滚道→5.细车内滚道→6.软磨平面→7.机械打字→8.热处理

2.2.4 内套磨加工工艺

1.磨非基面→2.磨基面(大端面)→3.粗磨内滚道→4.粗磨内径→5.细磨内径→6.细磨内滚道→7.磷化处理

2.3 几个关键工序的技术要求

(1)外圈的外球面位置、内圈的内球面位置检测以样板控制。测量基准: ①外套以壁厚厚面(大端面)为基准; ②内套以壁厚厚面(大端面)为基准。

(2)车加工内、外滚道曲率半径的检测以样板控制,磨加工内、外滚道曲率半径的检测按滚道尺寸大小来选配。

(3)冲压油槽工序是在500吨压力机床上加工形成的,为保证其定位能够准确,装卸方便,套圈外径必须经过软磨加工,加工公差控制在:0.03mm以内。模具高度与工件幅高相同,以控制涨量,冲压完成后用压力机将轴承取出。冲压油槽后,其外滚道的涨量不大于0.15mm,轴承套圈的表面不准有垫伤,还要保证冲压模具的清洁。

(4)车径向油槽工序在C620车床上加工,油槽车刀的形状要用专用磨刀样板校准。车刀的前角采用0~3°,后角采用6°~8°,车刀刀头采用YT15硬质合金车刀头。油槽车成后,还需手工除净毛刺,以保证油槽、油线畅通。

(5)为了防止在轴承的内滚道表面上留有的支点印(磨内径时)痕迹或支点的磨痕,将轴承内圈的.加工工艺的顺序调整为(两端面终加工后):粗磨内滚道→粗磨内径→细磨内径→细磨内滚道→内滚道表面磷化处理,见2.2.4内容。

(6)装配高采用加垫测量(见图4所示),轴承的装配高等于实测高度减去已知测量垫高度:T=T0-h

二、装配检查

(1)100%探伤。

(2)100%外观质量检查。

(3)抽检内、外滚道研合面的表面积在80%以上。

(4)内径的尺寸精度、外径的尺寸精度、装配高的尺寸精度需要100%检验。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GAC110SK关节轴承的寿命,建议在后期的轴承加工生产时,外圈靠小端面处,滚道油槽位置不小于5mm(见图2所示),如油槽尺寸过于靠近端面,应该加大尺寸。因用户反映:这个区域首先会产生金属疲劳剥落,由此使得轴承过早地失效。通过几次小批量的试生产,和与用户沟通,用户的质量信息反馈良好,该轴承的各项指标均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1] 汤占岐. 关节轴承引裂力的分析计算[J]. 机械工程师. 2013

[2] 邱月平,沈雪瑾. 关节轴承磨损性能试验研究进展[J]. 轴承. 2015

对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瑞君:网络环境会计实时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2. 王伟国: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9 3. 梁彤缨陈广兵: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会计研究,2003.5 4. 李青松: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模式的构建.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2 5. 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 陈进 清华出版社 2000年 6. 网络与电子商务法蒋志培 法律出版社 2001年5月 7. 电子商务概论 李宙星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8. 电子商务 李大军 董铁 清华出版社 2002年9月 9. 电子商务及应用 康晓东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3月 10. 电子商务大全 朱稼兴 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004年3月我也在写 呵呵 祝你顺利

参考文献: 1、仝华: 《那一场震撼世界的伟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党史文汇》 , 2012 年 01 期。 2、刘芳: 《十月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 年增刊。 3、陈伯达: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革命》《山东政报》 ,1949 年 04 期。 4、《列宁论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世界知识》1959 年第 21 期。

砂石质量对混凝土的影响研究论文

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是填充粗骨料的空隙,所以不能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但是石屑的石粉含量偏高,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

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施工中,严格控制砂的含泥量在3%以内,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混凝土质量又与外加剂的种类、掺入量、掺入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它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适合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以养护。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N/mm^2; 或 MPa计)表示。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

混凝土的至高境界就是用一堆烂料配置出成本低廉、和易性好、强度达标的混凝土其他条件都不变,无论是河砂还是石屑都能配制出好的混凝土

应该是砂制成的混凝土强度好,首先砂基本上是球形,易于混凝土拌合流动,而石屑可以说是针片状居多,在混凝土中容易形成层状空隙,另外,容易形成尖端应力集中,加剧裂纹的发展;其次,石屑在破碎过程中,有些已经发生脆性裂痕了,但还没有分离破碎,混凝土浇筑后,受荷载作用,一部分石屑就会发生脆性破碎产生微小裂纹,裂纹进一步向表面发展,最终影响了混凝土整体的强度,即便不影响使用强度,也会影响美观上的强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