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荀子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发布时间:

荀子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火爆推荐:如何设置论文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对您论文录用率至关重要。文章之所以要标明参考文献,是因为您文章内容中有引用他人学术成果的内容,除非您的文章完全没有引用。一篇优秀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或者是学位论文,其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如下要求:⑴按论文中参考文献被引用的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作为上角标,并列在正文的末尾。⑵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⑶参考文献类型在文献题名后用方括号加以标引,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10. 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①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止页②专著[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首版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③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页-止页④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⑤专利[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⑥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度⑦报纸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面次序)⑧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11.外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其文字所在国的著录格式。12.正文中的说明性注解采用随文脚注,用上标形式“①”等数字表示。13.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论文文献引用格式示范如下:

(一)学术期刊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二)学术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三)有ISBN号的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四)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五)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六)技术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八)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九)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按照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顺序排列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论文中的引文需要标注,标注的时候需要和参考文献联系起来,所以参考文献一定要按顺序排列,因为如果不标注引文,就会被计入整个论文的重复率,严重影响论文的重复率。参考文献在我们的毕业论文当中是占有相当重要成分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我们论文中的论点提供强有力的论据,同时也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增加论文的信息量,而且还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 参考文献的格式是什么样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有一定的格式,但要明确列出序号、作者姓名、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和字号、专著序号等。有些参考文献是论文,有些参考文献是书籍,有些参考文献是期刊。所以对不同格式的参考文献有不同的要求,你需要根据论文写作提纲中参考文献格式设置的要求来设置。参考文献设置好后,此时将整篇论文的引用部分插入到注释中,整篇论文此时完成。最后一步是检查引用部分是否全部插入评论,然后再次检查整篇文章的格式。如果没有问题,那么你的论文就完成了。

荀子论文参考文献

《荀子》是荀况的着作集。今存32篇。荀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孙音近,所以亦称孙卿。赵国人。他的生卒年,难于确考。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一般认为,在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到赵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8)的60年间,他曾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被奉为最有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其间又曾归赵聘秦,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黄歇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终老于兰陵。目录• 简介 • 学术思想 • 作者简介 • 语言特点 • 相关词条 • 简介 • 学术思想 • 作者简介 • 语言特点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荀子》 - 简介《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着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6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 荀子认为言论、辩论十分重要。他说:“志好之,行安之”,还要“乐言之”,所以“君子必辩”(《非相》)。他的文章长于说理,尤长于辩驳。正面论述时,往往从一个问题上发端,演绎开去,分析、比较、综合,层出不穷,论据充实,颇具声势。有些论文,先提出论点,后加反复论证。如《天论》,首先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作为全篇的中心论点,然后把属于天的各种现象和属于人的各种行动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论述,从而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论点。又如《性恶》,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为)也”立论,然后从正面、反面反复论证辩驳。这种集中论证的方式,是很具有说服力的。荀子进行辩驳的文章,更富特色。有的先列谬论,然后以“是不然”三字作为转折,加以驳斥,如《正论》各段都是如此。有的只强调正面理由,令人先行信服,然后点出反对者,达到不辩而胜的目的,如《乐论》对墨子的批评就是如此。他用充满感情的调子,一再说:“墨子非之,奈何!”“而墨子非之!”让人感到墨子“非乐”简直不可理解,也不值一驳。《非十二子》批评了十二个学者,手法是先举错误后点名;而《正论》对宋钘、《富国》对墨翟,则是对其学说的中心,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解蔽》和《天论》,各有一段对战国诸子的评论。高度概括地指出其得失,成为学术史上很有价值的资料。荀子的文章,不少地方运用对偶式的句法,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尤其是重点所在,往往连续使用排比手法,显得笔墨恣肆,气势雄浑。荀子散文中,特别善用比喻。比喻在诸子、《战国策》中,都占着重要位置,而荀子却用得更为集中灵活。如《劝学》千余字中,连续使用了六十多个比喻,比喻套比喻,比喻证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荀子》中,还有《成相》和《赋》篇,基本上都是韵文。《成相》是以“三三七、四四三”为节奏的六句四韵体。内容虽是总结历史的盛衰成败、经验教训,而形式上却开创了一种新文体,清代卢文弨认为《成相》为弹词之祖。至于荀卿所写之赋,《汉书.艺文志》说有10篇,现仅存《赋》5篇,末附《佹诗》2首。篇中描述了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的性质情状,用的是四言韵语的问答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品,但它与后来铺张扬厉的赋体有异,“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带有谜语的色彩。此书比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杨倞《荀子注》、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所作有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 - 学术思想】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荀子》 《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启超、余德建等。其中余德建认为,这几篇是汉武帝、汉宣帝时的儒生伪撰,根据是书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传》、《谷梁传》、《大戴礼记》的文字。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人把戏。 《荀子》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 《荀子》 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荀况认为,只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国》)“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王制》)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 荀子 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编辑本段 回目录 《荀子》 - 语言特点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 《荀子》 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因此,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但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区分了“性”和“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证“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荀子》在文辞上,也相互呼应,如《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认为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如《性恶》篇中认为性是一种天然之情一致,而像《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总之,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编辑本段 回目录 《荀子》 - 相关词条佛教绘画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春秋公羊传》 毛文龙 唐朝官制 《四书集注》 《天工开物》 《春秋左氏传》 朱彝尊 楼兰遗址 《白虎通义》 《五经正义》 《明夷待访录》 韩非子 中国神话 《船山遗书》 《梅花易数》 《伤寒杂病论》 南五祖 【《荀子》 - 参考资料】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3、《中国古代典籍一百种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荀子》译、注:、《荀子》

出自荀子的《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原文]1.14.6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翻译]《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荀子的论文参考文献

《荀子》是荀况的着作集。今存32篇。荀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孙音近,所以亦称孙卿。赵国人。他的生卒年,难于确考。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一般认为,在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到赵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8)的60年间,他曾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被奉为最有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其间又曾归赵聘秦,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黄歇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终老于兰陵。目录• 简介 • 学术思想 • 作者简介 • 语言特点 • 相关词条 • 简介 • 学术思想 • 作者简介 • 语言特点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荀子》 - 简介《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着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6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 荀子认为言论、辩论十分重要。他说:“志好之,行安之”,还要“乐言之”,所以“君子必辩”(《非相》)。他的文章长于说理,尤长于辩驳。正面论述时,往往从一个问题上发端,演绎开去,分析、比较、综合,层出不穷,论据充实,颇具声势。有些论文,先提出论点,后加反复论证。如《天论》,首先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作为全篇的中心论点,然后把属于天的各种现象和属于人的各种行动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论述,从而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论点。又如《性恶》,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为)也”立论,然后从正面、反面反复论证辩驳。这种集中论证的方式,是很具有说服力的。荀子进行辩驳的文章,更富特色。有的先列谬论,然后以“是不然”三字作为转折,加以驳斥,如《正论》各段都是如此。有的只强调正面理由,令人先行信服,然后点出反对者,达到不辩而胜的目的,如《乐论》对墨子的批评就是如此。他用充满感情的调子,一再说:“墨子非之,奈何!”“而墨子非之!”让人感到墨子“非乐”简直不可理解,也不值一驳。《非十二子》批评了十二个学者,手法是先举错误后点名;而《正论》对宋钘、《富国》对墨翟,则是对其学说的中心,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解蔽》和《天论》,各有一段对战国诸子的评论。高度概括地指出其得失,成为学术史上很有价值的资料。荀子的文章,不少地方运用对偶式的句法,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尤其是重点所在,往往连续使用排比手法,显得笔墨恣肆,气势雄浑。荀子散文中,特别善用比喻。比喻在诸子、《战国策》中,都占着重要位置,而荀子却用得更为集中灵活。如《劝学》千余字中,连续使用了六十多个比喻,比喻套比喻,比喻证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荀子》中,还有《成相》和《赋》篇,基本上都是韵文。《成相》是以“三三七、四四三”为节奏的六句四韵体。内容虽是总结历史的盛衰成败、经验教训,而形式上却开创了一种新文体,清代卢文弨认为《成相》为弹词之祖。至于荀卿所写之赋,《汉书.艺文志》说有10篇,现仅存《赋》5篇,末附《佹诗》2首。篇中描述了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的性质情状,用的是四言韵语的问答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品,但它与后来铺张扬厉的赋体有异,“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带有谜语的色彩。此书比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杨倞《荀子注》、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所作有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 - 学术思想】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荀子》 《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启超、余德建等。其中余德建认为,这几篇是汉武帝、汉宣帝时的儒生伪撰,根据是书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传》、《谷梁传》、《大戴礼记》的文字。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人把戏。 《荀子》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 《荀子》 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荀况认为,只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国》)“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王制》)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 荀子 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编辑本段 回目录 《荀子》 - 语言特点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 《荀子》 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因此,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但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区分了“性”和“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证“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荀子》在文辞上,也相互呼应,如《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认为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如《性恶》篇中认为性是一种天然之情一致,而像《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总之,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编辑本段 回目录 《荀子》 - 相关词条佛教绘画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春秋公羊传》 毛文龙 唐朝官制 《四书集注》 《天工开物》 《春秋左氏传》 朱彝尊 楼兰遗址 《白虎通义》 《五经正义》 《明夷待访录》 韩非子 中国神话 《船山遗书》 《梅花易数》 《伤寒杂病论》 南五祖 【《荀子》 - 参考资料】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3、《中国古代典籍一百种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荀子》译、注:、《荀子》

[原文]1.14.6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翻译]《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出自荀子的《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写论文参考文献是电子文献怎么写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杂志要求这么写: 杂志:[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份.卷(期):起页—迄页。 书籍:[序号]主编者.书名[M].版次.卷次.出版地:出版者,起页—迄页。 解析: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例子 傅刚.大风过后的思考[N/OL].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2002-03-06]. 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0412/GB/4216%5ED0412B1401.htm.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网址).注明:[N/OL]为[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文献类型标志如下:普通图书 M, 会议录 C, 汇编 G, 报纸 N, 期刊 J, 学位论文 D, 报告R,标准 S,专利 P,数据库 DB,计算机程序 CP,电子公告 EB。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 MT,磁盘 DK,光盘 CD,联机网络OL

参考文献如果是网页的话应该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书写。

网站类参考如下:

1、【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2、【21】中科院报告:我国现代物流2007年将保持快速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2月24日,这里写具体网址。

3、【22】2006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中国仓储与物流网,2007年4月29日,这里写具体网址。

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一、引用文献不宜过于陈旧。文后参考文献的标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学术造诣的程度及对同类文献的检索水平、利用能力。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较新颖,能反映同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水平。

二、引用文献类型应呈一定比例。根据相关规定,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连续出版物(期刊)、论文集析出文献、报纸、标准、专利及电子文献等。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荀子议论文素材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乌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乌不得飞。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

道理论据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陶铸

理想的人,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体现。——黑格尔

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泰戈尔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

通往幸福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享乐、乐利和奢华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事实论据

霍去病屡立战功,获得了高官厚禄,但他把个人的享受搁在一边,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河西战役胜利后,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特意命人在长安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满意。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

曾国藩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诸葛亮身任蜀国辅宰二十七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给子孙的仅是几亩薄田;司马光一代文宗,名重四野,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饥”,对衣食温饱向无奢求;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自己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子;马克思为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指明斗争的方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的生活则清贫如洗。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荣辱》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当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比尔·盖茨。

人没有钱不能生存,活在当下完全不追求任何物质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不是为了钱,物质而生存。

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泰戈尔

人类没有很好地认识他们的财富,也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们的实力:对于前者,人们竞把它信奉为无所不能的东西;对于后者,人们又太不把它当一同事,对自己的实力太缺乏信心——培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塞涅卡

【网络综合-高中议论文素材大全和感悟】无忧考网高中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 高中议论文素材大全和感悟,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 高中作文网频道。1、《陈情表》(李密)一"孝"感动天下人,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就在晋武帝即将龙颜大怒的时刻,也不得不为李密的孝心折服。李密,一个前朝官员,“亡国贱俘”,不杀就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敢拒绝朝廷的征召呢?拒绝就是逆龙鳞,就犯了杀头之罪。况且他家境清贫,无有俸禄,生活“辛苦”。作为前朝官员,怀旧是免不了的,“矜名节”的心理也还是存在的。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用李密的话就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俩相依为命,情深意厚。再者,历代统治者都标榜以孝治天下,主张用对父母的孝心来侍奉君主以显示其忠心,他也深知这一点。李密把孝看成是头等大事,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高官厚禄,怎能代替得了人间亲情,怎能为此失天理丧人伦?所以他敢冒着杀头的危险上表“辞不就职”。(可用于“孝”“忠与孝”“智慧”等话题)2、《项羽之死》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仁者见仁,但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可用于“尊严”“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话题)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示例三:(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3、《寡人之于国也》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4、《劝学》(荀子)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吗?做到“锲而不舍”吗?做到“用心一也”吗?(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5、《过秦论》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