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文化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但是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文化创造者,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文化界的“乔布斯”,一个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而且鼓励了无数人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一个文化界的“乔布斯”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他带动的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群体,这个群体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重视“大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应该有意识地培育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致力于创造划时代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必须有强国文化。我认为,强国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创新理念。我小时候认为动画片都是西方出的,有的小孩还认为“没到迪士尼,就不算去了香港”;还有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很大的电影市场,中国人认为只有美国拍出来的“大片”才叫大片;看偶像剧都是韩国的;漫画都是日本的;包括现在流行的欧美风和日韩风。从这些小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一个迪士尼早已不单单从事影视制作,支撑迪士尼运作的有五大事业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相关消费品、主题乐园。迪斯尼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我们缺的正是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应该鼓励打造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划时代的文化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且具有创造性;是中国儒、道、佛思想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结合,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共通点;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又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从形式上来看,划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应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要。 如今,外国都很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中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的侵袭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更有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2] 鞠鹏,新华网, 2011年10月25日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朱慧芸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7期-维普资讯网
历史的偶然中往往带着必然。19世纪40年代,古老的中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中国命运从此进入前所未有的悲惨境地。几乎是同样的年代,在资本主义发展方兴未艾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解放进步事业的伟大探索。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这句诗,字字血泪、字字彷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救亡图存之路;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种种西方的理论和学说都被引进作为强国富民的药方。一个个方案都试过了,却又屡屡化为泡影。一条条道路都探寻了,却撞得头破血流。“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列强横行、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戳穿了资本主义文明看似美好的幻象。无数仁人志士一次次地用生命和灵魂发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之约,这是一个郑重的历史之诺!封建社会上千年来的枷锁太严密,非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不能除旧布新。帝国主义带给中国人的压迫太沉重,非动员几万万劳苦大众的伟力不能与之相抗。
有具体框架吗?你是用于毕业还是其它方向
这是我们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准确认识和理解“两个没有辜负”,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对于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复兴和世界变局的交织激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辟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相关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她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先进的领导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的革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使濒临绝境的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一直担任着先锋队的角色,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建设新中国、复兴中华民族的更艰巨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这歌声,是新中国__年的苦难辉煌;这歌声,从你的人民心底里流淌出来;这歌声,诠释着新时代的幸福奋斗观。关于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我准备了以下 文章 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1】
1949年10月1日,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这是五星红旗和太阳一起缓缓升起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义勇军进行 曲谱 写了中国新的命运!
在华夏民族上下5000年的灿烂历史里,我们仍然记得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在法西斯的枪炮声中,中国经历的艰难岁月。幸而,在东方华夏民族的反抗呐喊中觉醒,在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下,在194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焕然一新,重振雄风。中华人民又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开始了新的征程。改革开放的近40年里,我们发展经济,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__年里,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他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讶。而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是喜悦的。如今,生活中到处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千门万户。
曾经的沿海小村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发达地区,西部落后的城市现在也在“西部大开发”的旗帜下中迅速发展。农民们开始学习知识,生活当然也变得越来越富裕。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农村是生机勃勃的。祖国的经济不断迈向高处,祖国的变化更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
__年来,中国做出了许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青藏铁路,堪称外国专家都完成不了的顶级难题,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我们做到了;2003年,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依靠中国智慧的千年飞天梦,我们做到了;2007年,中国第一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向太空,为“绕月探测”任务点下了开始,我们做到了。2008年,中国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证明了中华儿女那一颗永不言败奋发向上的进取之心,我们做到了!
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七十年的扬弃和继承,在我们奋斗的新时代里,中国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中国在新一代的领导人的带领下,奋发图强。我们信心满怀,我们牢牢抓住每一个个机遇,众志成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2】
我们__年风雨兼程,__年春华秋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新中国成立__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亿万中国人民共享伟大祖国繁荣发展成果。
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新中国__年,各个领域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和根本优势。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还是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充分释放出中国经济的活力,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一条根本 经验 ,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经历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严重冲击,使中国经济始终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党中央运筹帷幄、把舵航向,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则是最根本的保证。
__年弹指一挥间,__年出发再向前,中国和中国人民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展望未来,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世界。与库摩和潘维廉一样,许多国际友人记录、亲历了新中国成立__年来的历史巨变表明,中国始终积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未来,中国也必将让世界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人类的中国。
不仅如此,我国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揭示的客观规律。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不能再走的尽头,代之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
惟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以政策呵护,用汗水浇灌,靠市场支撑,中国互联网经济给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强后盾,也必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3】
当阅兵仪式开始之时,那整齐划一的步伐踏在心间,我知道我的祖国已经足够强大。天上的飞机呼啸而过,又不禁打湿了眼眶,周恩来同志的话又浮现在我脑海里“飞机不够飞两边,再不够飞三四遍”。这盛世如您所愿,这盛典万众期盼,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江山不老,祖国长青!
回望这七十年,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十年探索、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中华大地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正在朝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形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中国不惧欺凌;三中全会之后,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局面。
斯人远逝,国耻必雪!目前我军的武器大多都是自主研发,自力更生,守卫祖国的蓝天大地大海。在祖国强盛的背后,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我们为此自豪。
作为 教育 人,都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是简单地交给学生知识技能,而是在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都要把责任放在心头,牢记时代使命,用我们的辛勤劳动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__年的风雨、__年的岁月;__年的辉煌、__年的光芒;__年的弹指一挥间、__年的沧桑已古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新时代!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__周年。__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__年来,新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__年来,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并肩携手,与国际社会风雨同舟。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理念日益成为国际共识,中国方案正在形成全球行动。__年的风雨兼程,一种新型社会制度在中华大地生发澎湃活力,让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站上现代化发展的崭新起点。
__年,我们走出一条强国之路——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连铁钉和火柴都需要进口”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__年,我们走出一条幸福之路——35岁到77岁,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还多;粮票、布票走进历史,移动支付随处可及;“骑着毛驴上北京”写就不老 故事 ,“坐上火车去拉萨”飞扬新的诗意。__年,我们走出一条自信之路——“东亚病夫”的屈辱一去不返,中国护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成为最“燃”宣言;蓝、绿、灰“老三色”勾起唏嘘回忆,来自东方的现代风韵令世界愈发着迷。__年,我们走出一条开放之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开怀一笑似在眼前,鸟巢上空已是焰火漫天;丝路驼铃犹在回响,中欧班列正驶 出国 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普遍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博大胸襟。
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面临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__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态势,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国人民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她吹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号角,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蓝图。根据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现代化建设需要尊重规律和尊重国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目标、路径、模式和重点,并与时俱进坚持不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改革开放,就是要坚持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教育、科学与技术、国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国家的进步,可以极大的促进国民发展的积极性。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走经济改革之路,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到今日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稳步增长就必须坚持经济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政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走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继续加强文化服务主体和打造文化市场主体,同时要深入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以办文化为主变为以管文化为主;三是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确保文化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力也越来越强盛,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信心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广泛,中国现代化之路要走教育改革之路,教育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决定性意义。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要从学前教育做起,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强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实现再就业。中国现代化之路要坚持科学技术的革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时代的进步都不可避免地受科技水平的发展所影响,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实现教育结构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互补,共同开发新产品,各自利用优势加快科技跟新换代的速度。中国现代化之路要坚持开放的对外外交政策,坚持“一带一路”的基本战略,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秉持着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前世的我国现代化强国之策,爱国,爱当,外人民,为人民做好事,这些事都与政策相符的
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文化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但是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文化创造者,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文化界的“乔布斯”,一个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而且鼓励了无数人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一个文化界的“乔布斯”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他带动的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群体,这个群体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重视“大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应该有意识地培育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致力于创造划时代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必须有强国文化。我认为,强国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创新理念。我小时候认为动画片都是西方出的,有的小孩还认为“没到迪士尼,就不算去了香港”;还有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很大的电影市场,中国人认为只有美国拍出来的“大片”才叫大片;看偶像剧都是韩国的;漫画都是日本的;包括现在流行的欧美风和日韩风。从这些小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一个迪士尼早已不单单从事影视制作,支撑迪士尼运作的有五大事业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相关消费品、主题乐园。迪斯尼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我们缺的正是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应该鼓励打造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划时代的文化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且具有创造性;是中国儒、道、佛思想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结合,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共通点;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又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从形式上来看,划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应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要。 如今,外国都很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中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的侵袭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更有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2] 鞠鹏,新华网, 2011年10月25日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朱慧芸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7期-维普资讯网
主要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开辟新道路、在理论上获得新认识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维护统一、走向富强、实现和谐的正确道路。●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中继续向前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开辟新道路、在理论上获得新认识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的经验和发展的趋势都表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在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排除了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在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坚定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打破教条主义束缚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是结合中国实际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成功实践者。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实践。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摒弃那些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和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用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符合中国国情相结合。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发展程度等有着很大不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国家只能根据本国实际,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汲取脱离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教训,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我们党通过实践探索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等等。这些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把借鉴他国社会发展模式与保持独立自主相结合。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其他社会制度,都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各国社会发展模式都是该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摆脱了封闭式发展的束缚,也摆脱了照搬照套他国模式的束缚,坚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面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顺应时代潮流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党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保持着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整个国家实现了由封闭停滞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保障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历史主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及时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发展权利的保障和拓展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体现,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目的,就是保障和拓展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这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动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通过改革创新自我完善,焕发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体制机制上焕发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改革也是创新,创新包含改革。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自觉地把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创新文化,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已深深融入广大党员的世界观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普遍意识。尽管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经历过曲折和失误,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中、从国内外的对比中深深体会到,我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的旗帜。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生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宏伟目标,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富强,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总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增大。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境界。目前,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看病、上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把促进社会和谐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社会矛盾,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更加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环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我们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道路。在很长一个时期中,我们一直强调走“走俄国人的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我们开始强调“走自己的路。”但是由于比较长期地“走俄国人的路”,这个时期要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是非常困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真正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和影响,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走自己的路”意味着:中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不是移植别人的路或者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路;中国的道路是立足于国情、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的道路,走自己的路就是走人民利益最大化的路。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意味着我们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要与中国实际结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最根本的普遍性原理,基本原则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有根本区别的。中国的实际既包括中国的基本国情,也包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包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总道路。党的十七大在论述各项工作时,提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等要求。这些具体道路,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这些具体道路就像涓涓小溪,共同汇流成一条滚滚不息的大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奔腾向前。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发展道路,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对人类文明有巨大贡献的道路,是反映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道路。
写作思路:首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价值为背景,然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不断创新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理论和制度关系,作深刻阐述。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 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道路内涵作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因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由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由于紧紧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的形成要以理论体系为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则要以制度为载体。
制度的完善来自于道路的实践,道路的拓展也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制度的作用无可替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增强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完善,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特征构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实现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引导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一定要消除愚昧,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10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有具体框架吗?你是用于毕业还是其它方向
写作思路:首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价值为背景,然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不断创新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理论和制度关系,作深刻阐述。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 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道路内涵作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因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由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由于紧紧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的形成要以理论体系为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则要以制度为载体。
制度的完善来自于道路的实践,道路的拓展也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制度的作用无可替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增强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完善,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特征构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实现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引导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一定要消除愚昧,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10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文化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但是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文化创造者,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文化界的“乔布斯”,一个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而且鼓励了无数人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一个文化界的“乔布斯”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他带动的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群体,这个群体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重视“大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应该有意识地培育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致力于创造划时代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必须有强国文化。我认为,强国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创新理念。我小时候认为动画片都是西方出的,有的小孩还认为“没到迪士尼,就不算去了香港”;还有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很大的电影市场,中国人认为只有美国拍出来的“大片”才叫大片;看偶像剧都是韩国的;漫画都是日本的;包括现在流行的欧美风和日韩风。从这些小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一个迪士尼早已不单单从事影视制作,支撑迪士尼运作的有五大事业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相关消费品、主题乐园。迪斯尼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我们缺的正是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应该鼓励打造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划时代的文化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且具有创造性;是中国儒、道、佛思想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结合,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共通点;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又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从形式上来看,划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应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要。 如今,外国都很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中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的侵袭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更有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2] 鞠鹏,新华网, 2011年10月25日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朱慧芸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7期-维普资讯网
写作思路:可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以及整个过程的发展进行阐述,中心要突出明确,语言要符合当代的国情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并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2017年10月18日电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表现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人与人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为先导,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有具体框架吗?你是用于毕业还是其它方向
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文化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但是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文化创造者,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文化界的“乔布斯”,一个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而且鼓励了无数人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一个文化界的“乔布斯”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他带动的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群体,这个群体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重视“大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应该有意识地培育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致力于创造划时代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必须有强国文化。我认为,强国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创新理念。我小时候认为动画片都是西方出的,有的小孩还认为“没到迪士尼,就不算去了香港”;还有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很大的电影市场,中国人认为只有美国拍出来的“大片”才叫大片;看偶像剧都是韩国的;漫画都是日本的;包括现在流行的欧美风和日韩风。从这些小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一个迪士尼早已不单单从事影视制作,支撑迪士尼运作的有五大事业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相关消费品、主题乐园。迪斯尼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我们缺的正是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应该鼓励打造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划时代的文化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且具有创造性;是中国儒、道、佛思想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结合,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共通点;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又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从形式上来看,划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应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要。 如今,外国都很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中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的侵袭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更有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2] 鞠鹏,新华网, 2011年10月25日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朱慧芸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7期-维普资讯网
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理论 问题只有清楚什么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首要理论问题,才能真正理 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问题就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 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如何不断地完善社会主 义制度。这些问题长久以来都没有得 到彻底解决。邓小平指出“我们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的制度,必须坚 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以前闹革命, 就是为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 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 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远大的理 想。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很 多条,最重要的就是一条,就是要搞 清楚这一个问题。 ” 其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是总设计师在领导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 程中,反复思考的首要基本理论。理 解这个首要理论问题,对于推进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的理论意1义和现实意义。当然,新时期的思想 解放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的解放。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 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的基础上,理 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进 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不动摇。邓小平就是根据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长期的 探索,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1980 年 5 月,邓小平在会见几内 亚总统杜尔时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 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 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就 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里邓小 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并且指出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搞好社会主义,还提出了衡量“社会主 义本质”的两条标准:一是要不断的 发展生产力;二是努力提高人民的收 入。 第二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 本质论断的雏形时期。在 1986 年的秋 天,邓小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的两大 原则,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达到共同富 裕。 ”这两大原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 本质论断的雏形。 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期, 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已经进 入了攻坚阶段。针对长期以来把市场 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点,邓 小平多次指出: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 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 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社会主 义不是少数人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穷。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 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 西” 。在 90 年代初期,邓小平南巡时 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 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不难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 断的最终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 程,因此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 待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使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首先,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 括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力2放在了本质论断的首要地位,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经济 是基础,与“经济是一切上层建筑基 础”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传统的理 论中,把社会主义的认识局限在生产 关系的层次,人为的脱离了生产力抽 象的谈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发展 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的 物质基础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 有之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生 产力的发展方面,同时也是实现“消 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的保证。 其次, 这一科学论断既包括了生产 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 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 的统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构成;“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的。其中彼此又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有 机体。 再次, 本质论断为完善和发展共有 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共 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最终目 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握 好这一原则。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 本质时,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这是我们坚 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科 学的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首要解决的 理论问题,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 认识。当然,这一切对于我们在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 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方向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 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我们用 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求我们坚持 与时俱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概括是一个时代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回首三十年的改革之路,站在新的征 程上,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否也应 该继续发展?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 时代发展的结果,具有它的时代特色。 在今天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应该有新的 发展。 一方面,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完整论断,与此同时它还应当 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即使对社会主 义的主观认识正确,人们也只能在客 观现实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去逐步体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不能超越这个范 围。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侧重点是不 相同的: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 发展阶段,其侧重点也会有差别。在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 重新转变其侧重点,根据时代发展的 要求,在邓小平的本质论断中应该加 入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或者加入 关于“人”的东西。 社会中的人是社会建设和发展 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的发展 史。如果,忽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 重要性那么也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中应该 更加突出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本 质论断的前提,也是“共同富裕”目 标能否实现的保证。因此,在改革开 放建设的过程中很长时间坚持“效率 优先”的原则,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坚 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 重公平” 。这种认为盲目追求的是经济 的先发展,退其次才注意了公平问题, 也就是相当于在如何处理“生产力和3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时人为的予以 阻断。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的问题, 对人的注重、对公平问题的处理是生 产关系的问题,既然提出“初次分配 注重的是效率,再次分配才注重公平” 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原理是不相符的。应该调整这层规定, 在初次分配中也应该注重公平,归根 到一点就是要坚持从“人”出发,坚 持以人为本。因此,社会主义本质内 涵理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其出发点。这 样才能和最终目的相协调、相呼应, 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之意。 另一方面,一国可以建成现实的 社会主义,但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能处在这个 实现这个目标的动态过程之中。现实 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叫社会主义,是因 为它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 础,表明已经踏上正确的道路并朝着 共产主义的方向在前进,也说明它将 经历一个比 “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 ‘一 下子’同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要经 历一个更长的过渡时期或初级阶段, 现实的社会主义至多是一个“不够格 的社会主义”,“地域性的”社会主 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 国际较量还没有结束。1992 年邓小平 南巡时的如下讲话也可以从这个意义 上理解,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 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 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 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 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当然, 邓小平很明显这首先是就一国的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就生存、发 展、巩固来说的,强调了一国社会主 义在资本主义的挤压下生存和发展的 艰巨性、长期性。而作为“世界历史 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出现, 目前来看还是一个遥远未来的事情。 因此,现实一国的社会主义在这样一 个国际环境下,面临的生存环境是险恶的。即使如此现实社会主义也不可 能在封闭的条件下搞建设,总要受到 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活 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这是一国社会主 义不能实现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富裕 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一国社会主义内部能不能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呢?在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 充分发挥出来以前,在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还属于我们经济追赶的目标甚至 已经赶上的条件下,只要市场经济还 存在,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就不可 能在一个国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共同富裕。 尽管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但市 场经济却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伴 侣。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实现 否定之否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一 定不存在市场经济,也一定不同于现 实的社会主义。现实的社会主义还要 补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的课, 即使现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赶上了当 今最发达的美国甚至超过了美国,我 国也不能指望达到共同富裕。从理论 上来讲,只有当我国在生产力水平上 先赶上美国,然后与美国以及其他国 家一起继续借助市场经济在生产力进 参考文献: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消灭了市场经济, 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共同富裕才能实 现。不难理解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 收人差距、两极分化和剥削的存在是 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就是说共同 富裕不是市场经济的目标,而是社会 和政府追求的目标。只有当市场经济 带动生产力发展到足以使政府或社会 采取措施实现真正收人公平时,共同 富裕才能够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从 现实来看,政府也要追求公平,但必 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效率也就是差别 或不公平为前提,牺牲了当前的市场 经济效率也将最终丧失整个社会公平 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必须以全球世界历史性的社 会主义革命为前提,需要全人类的共 同努力才能完成。 当然,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要求 一国和某几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也就是整 个世界就应该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 本质,理应是以人为本为基础上的世 界范围内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 是全世界历史性任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们以后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二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三是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四是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们以后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二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三是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四是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