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取得本科学位,甚至取得更高的硕士、博士学位,那么毕业论文答辩是很关键的一环节,想让所有的努力不功亏一篑的话,掌握一些答辩技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答辩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千万不可忽视,那么在职硕士论文答辩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可遵循,下面与大家分享:工具/原料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第一、毕业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第二、在答辩会上,先让毕业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第三、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而中央党校函 授学院则规定,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毕业生当场立即做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毕业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做出回答。根据毕业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第四、毕业生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第五、召回毕业生,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毕业生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毕业生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大多学院规定,对答辩不能通过的毕业生,提出修改意见,允许毕业生待半年后另行答辩。步骤/方法1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毕业生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2第一、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毕业生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毕业生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 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毕业生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毕业生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3第二、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实例说明:如有一篇《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主答辩老师出的探测水平题,是由以下四个小问题组成的。(1)什么是科学技术?(2)科学 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毕业生做出正确回答以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小问题:即(3)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为什么说它也是生产力呢?(4)你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根据毕业生的答辩情况,就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毕业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如果这四个小问题,一个也答不上,说明该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如果四个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说明该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 —3个,或每个小问题都能答一点,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确,说明该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采取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就很难把一个毕业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准确测量出来。假如上述问题采用这样提问法:请你谈谈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毕业生很可能把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这样就很难确切知道该毕业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是好、是差、还是一般。4第三、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偏差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 要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的断语。要记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从善如流的掂量。如果作者 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与自己的观点截然对立,也应认可并乐意接受。倘若作者的观点并不成熟、完善,也要善意地、平和地进行探讨,并给毕业生有辩护或反驳的平等权利。当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作者接受时,也不能以势欺人,更不要出言不逊。虽然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与毕业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审查 考核者,一方是被考核者),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答辩中要体现互相尊重,做到豁达大度,观点一时难以统一,也属正常。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行。事实上,只要答辩老师讲得客气、平和,毕业生倒愈容易接受、考虑你的观点,愈容易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探 索真理的目的。5第四、当毕业生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参加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毕业生对你所提的问题答不上来,有的就无可奈何地“呆”着;有的是东拉西扯,与你绕圈子,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这种情况,答辩老师既不能让毕业生尴尬地“呆”在那里,也不能听凭其神聊,而应当及时加以启发或引导。毕业生答不上来有多种原因,其中有的是原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只是由于问题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显得心慌意乱,或者是出现一时的“知觉盲点”而答不上来。这时只要稍加引导和启发,就能使毕业生“召回”知识,把问题答好。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仍然答 不出或答不到点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确实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END注意事项毕业生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一)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首先,毕业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有的高等学校规定: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毕业生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即使像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那样,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毕业生准备时间,要 求当场作答。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 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二)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三)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毕业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 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断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四)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五)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 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毕业生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 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六)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做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 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 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 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譬如,在一次答辩会上,一位老师在说明垄断高额利润时,把垄断高额利润说成是高出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答辩的毕业生听出老师的解释错了。就用平和不解的语气说:“那么,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价格高于成本价格的话怎么理解呢?” 提问的老师听后一怔,隔了一会儿,高声说:“问得好!”从提问老师的喝彩声中,我们知道,他已心悦诚服地同意了你的观点。这样的辩论,答辩老师不仅不会为 难你,相反会认为你有水平,基础扎实。(七)要讲文明礼貌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 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此外,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 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规范要求
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和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方案,为了确保我院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序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管理,保障毕业论文答辩秩序,提高毕业论文答辩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一、毕业论文答辩指导思想
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和科学研究训练和考核,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考核将严格按照重庆文理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以全面检验和考核学生掌握全部本科课程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答辩组织
(一)学院领导小组
组 长:刘仲全 张碧波
副组长:谷继建
成 员:蒋先平 冉令刚 石国强 林 锐 陈远川 唐忠英 王 陶 胡在东 黄婷婷
(二)答辩学术委员会
主 任:刘仲全
副主任:张碧波 谷继建
委 员:熊学文 刘定祥 沈忠友 王红君 冯利朋 蒋先平 冉令刚 陈远川
(三)答辩工作小组
整个答辩过程由答辩小组负责实施,主要成员有答辩小组组长、成员和秘书,成员不少于3人;小组组长负责主持,成员负责评分,秘书负责记录。见附件(答辩教师分组信息表、答辩记录秘书分组信息表、参辩学生分组信息表)
三、答辩时间与地点
见附件(答辩时间与地点安排表)
四、答辩流程
(一)答辩资格
1.已修完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应届毕业生和符合有关规定并经过学院批准同意的上一届学生。
2.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必须经过导师指导并有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参加答辩的意见。
3.提供查重报告(特别是毕业论文),重复率不得高于15%。
4.每位学生原则上只有两次答辩资格,如果未获指导教师批准或由于自身原因未参加第一次答辩的,允许参加第二次答辩。但视为自动放弃一次答辩机会,即只有一次答辩机会。
5.特殊情况由答辩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答辩准备
1.答辩小组
答辩小组一般由三至五人组成,其中应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从中确定一位学术水平较高的成员为组长,负责答辩小组的召集工作。
2.答辩学生
第一,学生应在参与答辩之前完成毕业论文的定稿,毕业论文手册的填写工作,将毕业论文手册、开题报告和论文定稿交予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并签署同意答辩意见,否则不能参与答辩。第二,准备答辩材料,如陈述词、论文框架、内容、PPT等。
3.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在收到学生上交的毕业论文相关资料后,检查资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和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并签署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应将学生论文交由本答辩小组的相关教师进行毕业论文的交叉评阅。
(三)答辩基本程序
1.答辩小组成员应详细审阅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为答辩作好准备。
2.答辩小组组长宣布本次答辩小组成员和本组答辩人员名单。
3.答辩小组组长宣布答辩开始,并宣读答辩规则,然后开始答辩。答辩规则如下:
(1)答辩人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结论)。
(2)答辩小组成员对答辩进行提问和答辩人答辩。
(3)答辩人应当场直接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答辩人可携带与论文有关的参考资料,并可当场翻阅、查证。
4.答辩人做5~8分钟论文概要自述报告。内容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主要内容包括:
①课题目的和意义。②论文课题内容概述。③完成论文课题的基本思想及主要方法。④论文还有哪些应该涉及或解决但又因为力所不及未能解决的问题。
5.答辩人自述完成以后,接受答辩小组教师的提问。
6.答辩秘书作好答辩记录。答辩记录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档案材料之一,要完整、规范。主要内容为:论文题目;答辩者的专业、班级、姓名;论文陈述概要;答辩教师所提的问题;答辩者的回答内容;答辩教师的点评等。
7.答辩成绩评定。优秀(90~100分)能简明扼要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主次分明,思路清晰,能流利地回答有关问题。
良好(80~89分)能清楚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主次较分明,思路清楚,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中等(70~79分)能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思路较清楚,基本上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及格(60~69分)能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但不够确切,有些主要问题经提示才能正确回答。
不及格(60分以下)不能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或错误较多,经提示仍不能正确回答。
8.毕业论文总成绩评定。根据学校给定的评分规则,按照指导教师评阅成绩占50%、交叉评阅成绩占30%、答辩成绩占20%计算总成绩。答辩未通过的学生,即答辩成绩在60分以下及未参与答辩的,不计算毕业论文总成绩。
五、注意事项
(一)答辩老师注意事项
答辩小组成员对每位学生的提问数不得少于3个问题。提问的'范围应是论文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延伸。其内容一般包括:论文过程中带普遍性的难点问题;与课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综合性基础知识;非课题内容但问题涉及专业知识;根据需要提出某些考核学生在某方面能力的即兴问题。
1.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答辩之后,提问问题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答辩情况给予评价,以便于学生掌握未能掌握的知识,也便于其他教师给学生的答辩打分。
2.提问规则
(1)先易后难原则。利于学生放松,避免背上心理包袱,造成紧张,产生慌乱,影响答辩效果。
(2)逐步深入原则。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逐步深入提问,可以正确地检测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3)权利平等与商讨原则。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
(4)启发、引导原则。当考生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
(二)答辩学生注意事项
学生为了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应了解和掌握
答辩的要领和艺术。
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首先,考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其次,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
2.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消除紧张慌乱心理,答辩时才有良好的表现。
3.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记录老师提问,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必要时请老师重复问题并做些解释,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答非所问。
4.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一要反应快,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5.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有把握讲清,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没有把握,审慎回答,能答多少答多少,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6.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展开辩论。
7.要讲文明礼貌。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要从容、有礼貌地进退场。
六、必要说明
毕业论文答辩采用回避制,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对本人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答辩学生的分组,由教学办公室主任负责安排。
七、其它事项
1.答辩小组组长负责答辩小组的组织工作,其职责是:负责组织本小组的答辩活动并处理异常情况,填写答辩小组意见和综合评语。
2.指导教师将填写好的毕业论文(答辩)记录移交给答辩小组组长,由答辩组长负责组织答辩小组成员填写答辩评语和答辩成绩。
3.按照指导教师评阅成绩、交叉评阅成绩、答辩成绩50%、30%、20%的比例计算出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成绩,将分数和对应等级填写在相应表中。注意:未通过者暂不填写。
4.答辩委员会对各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和不及格的毕业设论文成果,要进行确认。对于答辩较差的学生,具体情况可以按以下办法处理:(1)若学生不
毕业论文答辩的重要技巧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一、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这就要一、文章应有论点、论据。二、有开头主体与结尾。三、有条理、有层次。四、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五、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 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二、论文答辩——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三、论文答辩——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四、论文答辩——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五、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
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 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
七、论文答辩——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八、论文答辩——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
毕业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教师、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学生可以获得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应把它看作,治学的“起点”。(一)答辩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二)答辩会程序1.学生作说明性汇报。(5~10分钟)2.毕业答辩小组提问。3.学生答辩。(一定要正面回答或辩解,一般允许准备10至20分钟)。4.评定成绩。(答辩会后答辩小组商定,交系、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小组审定。)(三)学生答辩注意事项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教师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这部分主要论述……
第二部分是……。这部分分析……
第三部分是……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最重要的是大方得体当然态度的背后,是你要自信,无论知识还是答辩前的准备。
首先,向老师,同学问好.自我介绍:哪个专业哪个班;再介绍自己的题目,选题的原因,收集资料的来源,所费时间;再介绍自己的框架,分几部分论述;再具体介绍每部分内容......
注:
1.如果天热论文多,向老师辛苦表示下慰问,会有感情分
2.提前打听下同组同学有相同题目否,撞车的话,如你次序在后,就要相当认真的准备
3.一般都有时间要求,答辩人多时候,老师最烦多占时间者,注意不要过分详细介绍自己论文,察言观色是必要的
4.开场时候,容易紧张,可以眼观后墙,待稍微安定后,一定要有对视老师的时候,否则会被认为不自信与不礼貌
5.提醒下,与答辩老师有不同意见时候,千万不要当场顶牛.表示虚心听取,待后再与其讨论.一般老师都很反感答辩当场与学生的争论.且事后你会发现,决大多数情形,是他对。
演讲技巧
1、控制语速:很多学生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一致答辩老师听不清楚,影响答辩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
2、目光移动:无论是否脱稿,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要时常望一下答辩老师和其他同学,这样可以避免观众分神;
3、体态相辅:答辩过程中一成不变地站着或低头,很容易使答辩变得单调;而适当地运用体态,尤其是手势语言,会显得更为自信、有力。
答辩应变:
在答辩时,答辩老师会提出多少问题,提些什么问题,这是每一个需要参加答辩的学员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这又是一个十分复杂,很难把握的问题。因为,每一篇论文各有自己的内容、形式、特点和不足。根据论文的不同情况,答辩老师拟出提问的问题也就必然是千差万别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篇论文,不同的答辩老师所要提问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说,就某一篇论文来说,主答辩老师会提什么问题,是很难说得准,猜得到的。论文作者在准备答辩时,猜题是没有必要,也没有益处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答辩老师出题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学员没有必要准备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毕业论文答辩
用纸笔记录好老师的意见及问题。陈述、作答时,把握好节奏,语速适中,吐词清晰,大方自信。
不要害怕答辩,也不要抗拒老师提问,老师提问不是刁难,一个是为了考量,另一个是为了提升用户的论文质量。对此既要有自信面对,又要谦虚接受,无论怎样保持微笑,总会有好运。对论文中的某个点,答辩老师提出了质疑和不同的看法时,根据个人研究方法做出回应,表示会进一步改进,避免情绪过激,非要说服老师同意用户的观点。
论文答辩注意事项
论文答辩注意事项有对答辩内容充分了解、毕业论文要图表穿插、语速要适中、目光要不断移动、要使用体态语辅助、要注意控制时间。论文答辩时,把握这些技巧可以更顺利的通过。
论文内容部分和论文答辩部分均实行百分制,按答辩委员会中每位成员评定的成绩进行算术平均得出考生论文内容部分的成绩,论文内容部分成绩合格者(占综合评审委员会总数2/3以上委员评分合格且平均分合格的),方可参加答辩。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论文答辩
毕业答辩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开场白
自我介绍:班级、姓名、论文题目
自述报告的内容: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二、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 “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这就要一、文章应有论点、论据。二、有开头主体与结尾。三、有条理、有层次。四、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五、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 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三、论文答辩——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四、论文答辩——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五、论文答辩——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六、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
勿庸赞言,每个领导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包拯也喜欢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但善于用语言来赞美领导的人却未必是领导最喜欢的下属,也未必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赏识。有些州县在意平时对领导说恭维的话,也常常使领导感到开心,但关键时候却又顶撞领导的旨意,不同意领导的决策,不服从领导的命令。这类人可以说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是一种最不合时宜的称赞领导的策略。不服从领导就是不尊重领导。中国人比较讲究实际,一个人说的天花乱坠,干起来什么都不行的人很受人歧视。领导是工作上的权威,很重视自身威信,下属的赞扬无疑是对领导的威信的维护和尊重,但言行不一,不服从领导实际上就是无视领导的权威,损害领导的尊严。善于称赞领导的人却未必有多么甜蜜的语言,而是以自己的行动来贯彻领导的意志、领导的权威和威信得到认可、维护和巩固,无疑,聪明的领导也最喜欢这样的赞美。这样的下属也量受领导的青昧.刘秀登基称帝后,在南方尚有更始帝手下的郾王尹尊等将领拒不投降,成为刘秀的心病。刘秀决定灭掉更始帝手下的这些拒不投降的将领,完成统一大业,使民安居乐业。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诸大臣时,大臣们纷纷称赞刘秀“居庙堂之高而思其远”的心意,刘秀也越发感到统一的必要。但当他召集众将商讨对策时,谁都不愿去,谁也不愿拿主意,刘秀感到很丧气,最后以木简敲着地问道:“郾势力最强,宛居其次,谁能前去征讨?”此时贾复应道:“请让为臣征伐郾王!”刘秀开怀笑道:“有执金吾贾复进击郾王,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后来评功论赏时,贾复还是一声不吭,但刘秀却说:“贾复的功劳,我自己是一清二楚的。”贾复不是个善于逢场作戏、沼须拍马的人,他的行为无疑是对刘秀决策的最大的支持和赞同。一些人口头上说好,但让他去干却又极不愿意,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与贾复比起来结果怎样呢?刘秀说他心里最有数。当然,服从领导并不是要求盲目服从,凡是领导说的都要听从,凡是领导决定的都要遵从,盲目服从可能是对领导的一时的恭维,但从长远和结果看,如果服从的是错误的决策或命令,可能会害人害己。李斯就是个死心塌地跟秦始皇走的人,对秦始皇逆来顺受、言听计从。秦始皇是个鱼肉百姓的昏君,大兴土木,工程很多,为行建功立业之实,他决定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官、南修五岭、北筑长城,群臣听说后喧哗不止,劝谏者颇众,秦王很不高兴。此时,李斯却称赞了秦始皇的计划道:“陛下操谋远虑,此 数举措置得宜,导万民于千百世之鸿利。目下诸多困境,可致后世无穷之基业,奈何着眼于近途,而遗千古之功。”秦始皇听完很高兴,自觉没有看错了人,是个人才。李斯见秦始皇龙颜大悦,更是明日张胆地大肆吹嘘:“今陛下动众兴工,圣王之举也,奈何言之涌诵,尽阻基业之创就,臣不知何由至此?”秦始皇高兴地说:“丞相所言极是,联意已决,众卿无需赘言。”自此把李斯视为知己。李斯在大兴土木方面盲目信从秦始皇,并为之歌功颂德,仅仅为一人着想,却害苦了天下老百姓,助长了秦朝的苛政,不仅激怒了民众,而且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溃。聪明的下属既尊重领导的决策和命令,又能有分辨地执行领导的决定,只要事情解决的完满,把功劳很大程度上归于领导,同样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信赖。
如何培养制定计划的能力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认真、努力地做事。具体什么才叫做“认真努力”,我们可能都会举出很多例子;然而,自己的孩子如何能够达到这种良好状态,具体根据什么来做,就不见得能够说上来。实际上,充分了解孩子的状况,指导孩子做事具有计划性,才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寻找到了差距,并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制定有效的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切实可行的“认真努力”。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就有切身的体会。 计划与行动的能力是生涯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成年人一般都知道按计划做事,具有一定的计划能力。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重视。马鹤凌先生就有句名言:“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强调透过生涯规划与工作实践,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可见目标设定与妥善计划的重要性。有目标,有计划,努力去实践,不管做事的结果如何,总可以使生命更活跃,使人生更多姿多彩。 然而,孩子往往因为阅历少,缺乏办事经验,计划能力较差,做事没有规律性。我的儿子祥魁就是这样。他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可就是有个缺点,做事毛手毛脚,毫无章法,动辄见异思迁甚或浅尝辄止,盲目性很大,计划性很差,常常遭受失败。怎样解决孩子的“计划缺乏症”?除了靠孩子从经验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之外,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靠家长的科学诱导。 儿子小的时候,家里的玩具比较多,“小电车”、“布娃娃”什么的,摆弄的到处都是。有时候就同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玩得投入而认真。那天中午,儿子正与邻居一个小朋友江江玩得痴迷,竞突然间“呜呜”哭了起来。我认为出了什么事,就赶快放下手中的书,到外面去看了看。一了解才知道两人在玩“小电车比拼”游戏,儿子的大、中、小三辆“小电车”与江江的三辆“小电车”比拼,结果儿子的“小电车”被江江的那三辆分别给撞翻了,惨败得一塌糊涂。儿子是个非常要强的孩子,觉得自己失败无脸,就垂头丧气地哭起来。我替儿子抹抹眼泪,安慰他要坚强,不要怕失败,做事要好好打算,细细琢磨,争取取胜的时机。我立刻想起了“田忌赛马”的故事,知道儿子同田忌犯了同样的错误,分别用大、中、小三辆“小电车”去对应江江的大、中、小三辆“小电车”,而江江的三辆“小电车”比儿子的要“威猛”些,所以每局都失败了。 儿子的失败在于他的盲目性,缺少“应战”计划和技巧。孔子说,不愤不起,不悱不发。这时候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就蹲下身去,充当起了孙膑的角色,给儿子指点比划了一番,让他按照我的思路去“进攻”。儿子以计而行,用他的“大电车”去撞江江的“中电车”,胜了;用“中电车”去撞“小电车”,又胜了;用“小电车”去撞“大电车”,败了。结果是两胜一败。儿子转败为胜,情绪亢奋,高兴得手舞足蹈,喜不自胜。 我相机问儿子:“同样的小电车,你自己玩败了,为什么我一教你,你就胜了?”儿子眨巴着眼睛,想了一阵说:“爸爸聪明!”我笑着说:“对,这个聪明来自于爸爸的通盘考虑上,要注意啊,每干一件事之前,都要先抽出点时间去思考做事的步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干更有利,要造出一个计划来。”接着,我给他讲了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并分析了田忌初次赛马失败是因为缺乏计划能力,而孙膑指点的过程就是科学计划的过程。盲目行事,做事无规律势必要栽跟头、误大事。 这件事对儿子的触动很大,儿子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有了朦胧的认识,往后做事、玩游戏什么的,不再那么蛮干了,总是先考虑一下步骤,有一个通盘的计划,因此就常常获得主动权。 儿子喜欢听故事,我抓住这一契机,常常给他讲些计划做事的经典掌故,让他从中悟出更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在“小电车事件”过去不久,我针对他做事顾此失彼,抓了芝麻露了方瓜的习惯,给他讲了一个“一举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时,京城汴梁发生过一场火灾。一夜之间,大火把整个皇宫化为灰烬。灾后,真宗皇帝令丁渭主持修复皇宫的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大工程困难很多。例如取土不易,运输不便,废墟难清,等等。对此,丁渭作了通盘谋划,造了周密计划,他先下令挖宫前的大街取土,不几天,大街被挖成一条大沟。他又下令把汴河水引入大沟,解决了水运问题。皇宫修复后,他下令将原来废墟所留下的瓦砾垃圾填入沟中,重新使大沟变为平地。结果,不仅节省了费用,而且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儿子对丁渭的做法非常佩服,直说他是个聪明透顶的人。我说,丁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做事能够通盘考虑,综合处理。“通盘谋划”使这一复杂工程进行得井井有条,又快又好。避免了漫无目的、“草鞋无样,边打边象”的思考习惯。我们做事也应该这样,要有“一盘棋思想”,要学会用“通盘考虑思考法”来做事处理问题。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懂也罢,不懂也罢,相信会对他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有裨益的。 儿子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但有时仍感情用事,做事一曝十寒,我仍没放弃对他的教育和指导。我常常对他说,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其智能才干未必绝对优于常人,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善于经营自己。爱迪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五十五岁生日时,有位老友问他:“你未来的计划如何?”爱迪生说:“从现在开始到七十五岁,我要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七十七岁时我要学桥牌,八十岁时我要和女士们聊天,八十五岁时我想学高尔夫球。”爱迪生的生命在他积极的经营下,始终散发着光和热,直到八十四岁临终前不久,还在从事人造橡胶的试验。人生有梦,要美梦成真,就要有计划。有计划,努力才不会盲目,希望才能落实,才能有效地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在培养儿子的计划能力上,我主要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让儿子掌握远景,抓住原则,从眼前能够做到的一步一步实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兼顾理想和现实。不能只讲理想,不求实际,整日只讲空话;也不能只看眼前,鼠目寸光,缺乏远大目标,从而虚度现实,不去成就大事。让儿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在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之后订定出适当的期望水准与目标,切勿好高骛远。如果一味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会产生不必要的挫折与冲突;努力之后,仍无法达到预定目标,便要适可而止,转变方向。儿子上中学时,对体育明星崇拜直至。望着电视上那些英姿飒爽的体育健儿,摘金夺银的激动场面,心里就痒痒,一时心血来潮,就计划去练体育,将来也去参加奥运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想来,就打算放松文化科的学习,专攻体育。儿子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可行性大吗?我帮助儿子分析了现实情况,那些体育明星并非一日之功,除了从小就有那方面的天赋外,几岁就开始严格而艰苦的训练,能够参加上奥运会的更是万里挑一,如凤毛麟角。而儿子个子又不是很高,就体育素质而言,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只是比较爱好而已,爱好并不等于擅长。在我的分析和劝说之下,儿子终于放弃了这个“空中楼阁”的计划,只是把体育当成了一个爱好去对待,当成了自己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现在看来,这种舍弃是明智的,至少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二是长程短程,互相配合。我常常对儿子讲,计划有远程与近程之分,往往近程计划是远程计划的子计划,是完成远程计划的有力保证,两者要相互配合,不能分坼。比如儿子对电子信息很感兴趣,立志要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成绩。我觉得他的选择是对的,就鼓励他去实现这个远程计划,但是要实现这个计划,就必须读完高中,考上大学,报考对口专业。但要先求功课好,以应付会考,考上之后仍要努力用功,以免被淘汰。这就是近程、中程、远程目标的相互配合。儿子按我的指点去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再比如,要完成远程计划,还要有个健康的体魄,要完成这个目标,一方面要适当运动,注意均衡营养,足够的休息,规律的生活;一方面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境。儿子注意到了这些,把家里变成了“体育运动场”,有计划地锻炼自己的身体;还注意了科学营养,哪天吃什么,哪顿饭怎么做,都有了自己的规划,一切按规律办事,一切遵从计划安排。儿子在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儿子有时候性格毛草,很想一口吃个大胖子。我就向他讲了约翰·纳伯尔的故事。1972年,纳伯尔争取成为下一届的奥运会正式游泳选手。4年之后他果真梦想成真,初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他要正式参加奥运会比赛,必须将游泳成绩在四年内提高4秒。这对一个中学游泳选手来说是好不容易做到的事。其实,连他本人开始也没有把握。后来,他这样思考:每年缩短一秒,只要努力,这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每年训练10个月,那么,每个月只须将成绩提高十分之一秒,这样的目标岂不是更容易达到了吗?这么一想,他的计划也就变得既十分明确又不难实现了。我运用这种“步步逼近思考法”指导儿子学会分解目标,分解计划,对儿子的进步影响很大。把大计划分解成若干个小计划,然后一个个去完成、去突破,就轻松容易多了。 四是要不断评估、调整计划。学习和做事的进程中,往往会因实际需要或其它牵制而必须调整计划。这时,绝不可一成不变、抱残守缺;一定要衡量轻重,做合理的处置;甚或重新设计,另订进度,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策略。儿子有段时间语文成绩不好,尤其是字词听写能力非常差。我曾帮他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每天回家都要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把课本上重要的字词抄写一遍。然而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字词记忆能力并没有提高。分析原因、评估计划时,我发现儿子虽然每天都抄写字词,却并不能够完全认识它们。结果造成新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以前学过的东西也忘了,抄了半天,却白费劲。于是必须调整计划,先降低标准,让儿子从认识字开始,规定书写之前先让他识字,认完了再默记;默记完了让他读,先不让他动笔,防止无休止地书写造成反感;然后再听写,听写后,再筛选出不会的,继续让孩子认读、练习。把这样的过程作为每天的计划坚持下去,由每天的5个字,逐渐增加到10个。通过这样调整计划,儿子的进步就快了,语文水平在不断提高。 五是家长要做好示范,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家长不但要言传还要身教,因为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计划定下来要坚持,首先家长要坚持,孩子才能坚持。家长在平时做事时更要事事订计划,按照计划行事。平时我就是这样。我有读书、写作的习惯,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读那类书,都有一个大略的计划;写作更是如此,什么时候写哪类作品,用多长时间写完,无特殊情况不会更改。至于具体到写哪一篇文章,更是要先造一个明确的计划,冥思苦索、绞尽脑汁,精心构思,列出一个大框框,然后再写出细致的写作提纲,查阅大量的材料,一切准备就绪,才开始动笔,一气呵成。写作前的构思过程就像分娩前的阵痛,是十分苦闷和痛苦的,经常写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这也说明计划、谋略一件事是多么的艰难,难怪有人说七分计划三分做,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事事定计划,事事依计划而行,给儿子的影响很大,耳濡目染,常常熏陶,儿子的计划意识在不断增强。 另外,在“计划”的能力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孩子在把握时间方面也要定在计划中。限定时间是完成计划的关键。我曾经让儿子准备一个小本子,根据当天的计划把计划需要的时间写在上面,做完一项就在后面打一个钩。按时完成计划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不能按时完成计划或质量不好,就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儿子学会了排定处理事务顺序的方法,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儿子因此有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约束,自觉提高做事效率,逐渐养成了按时完成计划的习惯。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领导!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领导。 像这样的是赞美领导,肯定不能拍马屁那样的形式。你如果把你的领导说的天翻地覆的好,那么你的领导一定会认为你是在恭维他,那是没有意义的。像你是要去赞美你的领导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段,什么的场合。比如说:你的领导给你的帮助,那要赞美他得热情。那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兄弟你一定要注意这些!!相信你能处理好这样的事情!!
1. 核心标签:领导与变革 约翰·科特的“领导与变革”管理思想,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曾因提出企业领导的新观点而获得“强斯克奖”(Johnson,Simth & Knisely Award)。 2. 主要管理思想 1)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制定计划 vs 确定方向; 配备人员 vs 联合员工;控制与解决问题 vs 激励员工。 科特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这句话道出了领导与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行为体系;在日趋复杂和变幻无常的商业社会中,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科特通过一 一列举领导和管理的不同职能,得出了精辟的结论:领导未必优于管理,也未必可以取代管理;要获得成功,真正的挑战在于将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并使两者相互制衡。 约翰·科特认为,管理立足于科学,重点在控制和有序;领导立足于艺术,重点在远见和变革。管理是“治事”之学,领导是“统人”之学。管理充满了理性,而领导靠的是情感。正是这种“二分法”,使约翰·科特超越了其他管理学者。 2)成功变革的八步骤模型 树立紧迫感、组建领导团队、设计愿景战略、沟通变革愿景、善于授权赋能、积累短期胜利、促进变革深入、成果融入文化。 八个步骤模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世界经理人的变革指南。 3. 管理学上的地位 约翰·科特被《商业周刊》评为“20世纪对世界经济最有影响的50 位大师”之一,在2001年《商业周刊》将其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他被认为是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等人并驾齐驱的管理大师。 4 . 个人特质 1)学霸 约翰·科特早年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1972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商学院;1980年,年仅33的科特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历史上此项殊荣最年轻的得主。 2)演讲家 约翰·科特还是蜚声全球的演讲家,他曾经为数十家企业提供过演讲和咨询服务,其中包括了花旗集团、百事可乐、通用电气等世界顶级公司。进入新世纪,科特也将他广受欢迎的讲座开到了中国。科特的演讲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他的目标是激发听众的积极性,所以在个人演讲之外鼓励以互动的方式参与讨论,录像、幻灯片、案例研究,当然还有幽默和戏剧化的效果组成了科特式演讲的成功因素。 3)畅销书作家 科特事业生涯的起点是研究管理者的行为,在转向对领导艺术的研究之前,科特写了大量有关综合管理学的文章。他认为,管理者能否进行有效管理,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他们能否与他人建立某种联系。 《总经理》(The General Managers)-1982 1985-《权力与影响》(Power and Influence) 1988-《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 1990-《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A Force for Change) 1992-《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1995-《新规则》(The New Rules) 1996-《领导变革》(Leading Change) 1997-《松下领导学》(Matsushita Leadership) 1999-《领导究竟应该做什么》(What Leaders Really Do) 《组织动态学》 《企业成功转型8步骤》 《废墟中站起的巨人》 《哈佛74年毕业生》 2002-《变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 2006-《冰山在融化》(Our Iceberg is Melting) 著作《松下领导学》而获《财经时代》的"全球商务书籍奖",等等。《商业周刊》在2001年将科特评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他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领导者应该做什么》一文,被2004年1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评选为 "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中八篇文章之首 。
这类论文的话,要进行论文的前期准备,查找资料,去各种论文网站看看,领导力本身属于抽象的话题。具体要定好哪个方向进行写作。
领导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特定功能和组织行为过程。领导者是组织的领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走在最前,指引战略目标);是组织的统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中枢);是组织的导师(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开创者、倡导者和传播者);是组织行为凝聚力的核心。领导作为组织行为过程,它是靠领导者的具体行为实施和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领导者由组织的决策系统和权力系统构成,被领导者包含组织全体成员。因此,领导的实质是权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领导者的作用是制定、落实组织目标;指导组织设计和人员配备;维系组织运行和推动组织生长;整合组织各项管理职能。领导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这既是一门有着具体操作规范的科学也是一门包含着人文关怀的艺术。领导过程要讲科学、讲艺术就与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领导者的素质是相对于被领导素质而言的一个相对标准,表现为高于被领导素质的内容与差距。首先,领导者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觉悟要比被领导者高,承担起社会、组织赋予的责任,光明正大、克己奉公。其次,领导者的知识与文化修养与被领导者相比较,有整体的水平差异和结构特点——理工科知识解释自然界的奥秘,有助于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长于思考”;经济学与管理学使人了解人类社会的内幕等……领导者无论以上述的哪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能够表现出超出被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与特点。最终,领导者的素质必须实现为高于被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智商、情商、体质、性格、经验所决定的——判断、决策、敏锐、洞察、模仿、表达、感染、学习等综合能力。上述表达的领导者素质的差异,在领导行为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依据的是科学而不是迷信的话,领导的权威就是从根本上来源于这个差距。如果这个差距逐渐缩小、淡化、趋于消失,领导权威是否会随之缩小、淡化、趋于消失。在一个人们的觉悟、知识、能力差异越来越淡化,而个性化却越来越强化的新人类社会中,领导权威的新的生命源泉只能是属于个性化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领导者素质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尼采认为艺术的灵魂是酒神精神;黑格尔认为艺术属于非理性范畴;心理学认为艺术来源于灵感、性格;社会学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的阅历、实践。运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艺术,艺术应当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在人的潜意识中整合的产物,然后直接由“本我”升腾到“超我”的生命体验。凡是艺术,必有使灵魂震颤、使生命感动的力量。但艺术能够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并使之震撼、使之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美、善良、喜剧?还是丑、残忍、悲剧?或许(泛艺术观)应当是两者共有的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敏锐、深刻、细腻的揭示与刻画。如果我们像弗洛伊德那样(抛开艺术)深入到人的精神或意识世界,去探讨人类心灵的震撼与感动的原理时我们会发现宗教、迷信、艺术甚至科学都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彼能是,而吾所不能是”的个体差异越大,由此差异产生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越大,揭示和连通该反差的精神载体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以及自然条件综合而成的个性,是形成领导艺术的要素和源泉,但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又不能直接构成领导艺术(直接构成的是领导功能);这些要素要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整合为领导艺术,即通过艺术机制的人格化、个性化去唤醒和揭示被感染对象的“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进而再连通这个反差。领导的功能只有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转化为领导艺术。历史上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普通人相比绝非天壤之别,但他们却善于调动领导群体内的各种素质资源,善于将领导群体的整合素质集中于个人魅力之中。久而久之,无论是他,还是他的下级或下级的下级,都已经被这个巨大而又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晕轮效应)。领导者在执行领导职能、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中,使职能作用和功能过程艺术化,就是赋予该作用和过程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要素,形成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效果。领导艺术决不同于领导的技术或技巧。领导的技术或技巧是执行领导职能和形成领导功能时,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方法、窍门和程序,对于领导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用。但领导艺术的效用却绝不仅仅于此。如果领导工作和功能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上升到领导艺术的境界,它就可以借助精神与艺术特有的晕轮效用直接撞击被领导者的心灵。此时,领导者的任何倡导和说教,都说到被领导者的心上了,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使命;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和下级想到一起了,而且比下级更加高瞻远瞩,令下级心悦诚服;领导者的任何命令、指挥与协调,下级都觉得非常高明,而且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事,因此会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被领导者怎么会这样地盲从?因为他们意识中抽象的“超我”已经被具体和世俗化的领导者人格魅力及其形象所取代。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领导科学都应该是一门指导实践意义上的科学,这样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领导科学在走向领导艺术的过程中,只要再向前多走半步便容易矫枉过正。而仅仅这半步超越,也足以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理进入病态。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病态现象比比皆是,就像那些追星族追星一样,哪还管你唱得是否跑调,只要一听就心情激荡;哪还管你长得是否五官协调,只要一想就热血沸腾。因此在实际的领导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主观意识占到上风。
论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现代领导科学的新视野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和发展。纵观这一过程,可以明显看出中国政治文化的进步。历史再现了从最初的把芸芸众生的主宰归结为神,到君王,再回归到人民的发展过程。共产党人执政终于真实的凸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把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了,从而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生产力发挥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度。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民本思想,有助于领导者树立正确的的民本观念,学会正确的领导方法,把握高超的领导艺术。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在中国历史上,早在西周就产生了朴素的民本意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1]以民情观天命,重视民众,认为民众是制约王权的一个因素的思想,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尽管这种思想直接与“天意”相结合,属于唯心的天命观思想,但是民众在这时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从这以后,民本思想逐渐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阐述。如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3]到了孟子,就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论和方案。他有一句传诵千古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4]他认为,人民、国家、君王三者相比,最重要的是人民,其次才是国家,君王是最不重要的。因为国家也好,君王也好,无不是依靠人民而存在,人民的支持,对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极端重要。所以君王应该:“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5]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民本思想。而后民本思想的论述就越加丰富起来,比如荀子:“天之生命,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实现了真正以民为本的质的飞跃 三、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为现代领导科学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1] 李明 王健 撰.尚书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记得采纳啊
在这里问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领导者首先是觉悟者所谓的领导能力问题,首先是觉悟问题。求知与领悟而后行动,是领导人执业的前提与资格。否则,你就不配、也没能力当领导者。一、觉悟意味着先知,先知才能先觉。我们正在实践的事业,外国的经验并不完全管用,基本上大家都是在未知里探索。你先知一小点,先觉一小分,就能领先一大步。在市场上是这样,在公司管理中也是这样。对今天的湘财来讲,先知先觉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专业水准与职业水准,包括我们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二、觉悟意味着学习,先学才能先知先觉。领导者在何时何地,都应是学习者,这是态度问题。只有放下官架子,放下成见,虚心学习,你才能成为一个开放的领导者,有价值的渠道才会向你畅通无阻。有的人为什么老当不好领导,就是不虚心学习,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我们创办《学习报》,建领导力发展学院,搞"和声论坛",都是要营造公司学习的氛围,提升公司学习的能力。然而,很多领导者错误地以为学习是普通员工的事,自己不学习,总是在忙啊忙,只有操作,没有管理;只有聪明,没有智慧,这样下去,迟早要被淘汰。三、觉悟意味着要敢于超越经验。对一个领导者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尤其在高度智慧型的证券行业,过分依赖经验,往往种下失败的祸根。我多次强调:经验是失败之母。如果不走出经验、惯性的误区,凡事认定"应该怎么怎么样"、"以为怎么怎么样",觉悟的大门就难以敞开。就湘财而言,我们尤其要警惕经验主义--用过去卖方市场的惯性思维与经验去经营买方市场的风险,这是我们的致命要害。所有领导者必须觉悟到这一点。四、觉悟还意味着责任。觉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责任。作为一个觉悟者,要敢于承担责任,勇敢地面对所有不确定性的与可能的失败。而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就是觉悟的最具体体现。领导者一定是传道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样,传道也是领导者必须承载的一个功能性特征。一个好的传道者,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一,是忠诚。忠诚是领导者的人格基础。不折不扣地宣讲和执行上级命令,个人服从团队,公司利益至上。这是职业经理人的必备素养。忠诚能保证传的道是"正道",不是"歪道"。人间正道是沧桑,无论市场怎样变化都不能动摇。公司司歌《立正歌》中的"知行求正道,砥砺道路通"就是此意。这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所追求的信仰、所认可的价值观的忠诚。我们经常碰到的信息衰减和员工误解,都和传道者的忠诚有关。当然,我们不主张领导者的愚忠。愚忠会导致一种盲目的追随,会造成公司信息的短路和折扣。而且,这样的愚忠越多,企业的战斗力反而越弱,思想文化的传输成本就会越高。所以,忠诚不是道德的判断,而是职业水准的衡量。其二,是激情。管理最怵的是冷漠,激情才是管理者的生命动力。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把自己豁出去,像黑夜中的火把,像乌云里的闪电,用你的激情去感染下属,让他们迸发出更大的激情。用你的魅力去打动员工,让你的团队闪耀出五彩的光芒,从而赢得你的客户,赢得市场。人是渴望被点燃的,人也是可以被点燃的,只要你不是一根湿木头!付出你的真诚与坦荡,撕掉你的矜持与顾忌,你就能得到激情的回报。想一想,锤炼一个富有激情的团队,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其三,是透明。企业做大以后,都会滋生出很多的屏障。每一个人都会有自身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拿起****,把这些屏障统统炸掉,炸出一个透明的环境来。管理不是掖着藏着,湘财为什么主张"消灭阶级斗争",就是要大家解盔卸甲,把自己大胆地打开,营造一个有利于传导的通畅的环境。这样你才能把"道"传递下去。领导者必须是苦行者这是我这八年多来做企业的最大体会。领导者为什么很苦,因为你是谋事者。创业难,守业更难,既然是苦差,所谓上行下效,你的牺牲,你的吃苦精神必然会启动你的团队,感染你的员工。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以为管理者就是只动口,就是指挥别人做事。那谁来落实呢?谁来推动呢?管理者一定要冲在前面,就像打仗,如果你总是缩在后面,你的命令就会打折扣,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就会打折扣。管理是对细微末节的管理。为什么管理很辛苦?因为要深入到举手投足、细微末节中去。有人总觉得领导者要管大事,要管全局,从****分工的原则来讲,这是对的。可在管理的手段与艺术上,你一定要深入到具体的细节,抓住细微的小事,这样你才不会与真实隔绝,才能管好大事、管好全局。随着IT技术的发展,扁平化****的结构是趋势,领导者应该、也能够管好细微末节。管理是对问题的管理。领导者就是解决问题的。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整天在救火,在当消防员。从公司整体运营来讲,这是不正常状态。但是,从局部的领导者来讲,这是很正常的。更何况证券公司经营的就是风险。风险的吸取、分散、调和、规避与咨询,是我们的职业专长。面对危机的处理,我们的风险估值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伤害恢复能力将构成公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兵贵神速,赢得时间才会有空间,这是我们这个市场的一个特点。而在精神上,领导者更要有苦行僧的"平常心态"。你苦你累,你的属下不一定看得到,你的员工不一定理解,你要做出很多的牺牲而不为外人道,这就要求领导者不仅仅要成为苦行者,还要具有苦行僧的心态--"平常心态"。领导者应当是带兵者所谓"领导",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觉悟者、传道者与苦行者,最后都必须要落实到带兵者。为什么领导者要是带兵者?因为我们不是个体经营,而是团队作战。首先,带兵者要学会善待员工,要把员工当作客户来经营。企业发展有两个基石,一个是对外的,即客户;一个是对内的,即员工。我们提出的"新客户主义"与"新员工主义",就是要领导者把自己的员工当作客户一样来经营。有了好的员工,就有了好的产品;有了好的产品,就有了好的服务;有了好的服务,就有了好的客户;有了好的客户,就有了好的市场、好的利润。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员工是处于不满意的状态,他能带来客户吗?所以,带兵首先要先爱兵,有了爱心,有了激励人的机制,企业经营的根本才会稳固。同时,带兵的过程还是培养人的过程。有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的目标才能准确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才能够得到双重体现,企业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其次,带兵者要学会沟通,要有内部客户的意识。我们每次的培训几乎都有沟通的课程,为什么?因为****内沟通的有效性,决定****功能有效发挥的90%以上。很多经理讲:我们最难做的就是跟平行的部门打交道。部门与部门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其中固然有利益机制问题,但更多的是公司内部缺乏一种客户意识与服务意识,而外部客户由于得不到多方位的团队服务转变成了他人的客户。因此,领导者一定要学会认真听取公司内部客户的意见,把公司所有对于客户的利用价值,优化整合到极限。现在,大家都是关起门做自己的事,彼此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每个部门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浪费,整个公司处于一种离散的状态,团队就没法捏紧拳头打出去。有了沟通之后,你的工作效率将会成倍地提高,你的人际关系将会使你快乐地博取利润。沟通还讲究主动意识。越位是犯规,但主动补位是救险。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团队沟通最质朴的道理。当然,沟通还要讲技巧,但只要你诚恳地用心去沟通,多换位思考,沟通就能成功。
领导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特定功能和组织行为过程。领导者是组织的领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走在最前,指引战略目标);是组织的统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中枢);是组织的导师(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开创者、倡导者和传播者);是组织行为凝聚力的核心。领导作为组织行为过程,它是靠领导者的具体行为实施和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领导者由组织的决策系统和权力系统构成,被领导者包含组织全体成员。因此,领导的实质是权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领导者的作用是制定、落实组织目标;指导组织设计和人员配备;维系组织运行和推动组织生长;整合组织各项管理职能。领导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这既是一门有着具体操作规范的科学也是一门包含着人文关怀的艺术。领导过程要讲科学、讲艺术就与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领导者的素质是相对于被领导素质而言的一个相对标准,表现为高于被领导素质的内容与差距。首先,领导者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觉悟要比被领导者高,承担起社会、组织赋予的责任,光明正大、克己奉公。其次,领导者的知识与文化修养与被领导者相比较,有整体的水平差异和结构特点——理工科知识解释自然界的奥秘,有助于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长于思考”;经济学与管理学使人了解人类社会的内幕等……领导者无论以上述的哪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能够表现出超出被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与特点。最终,领导者的素质必须实现为高于被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智商、情商、体质、性格、经验所决定的——判断、决策、敏锐、洞察、模仿、表达、感染、学习等综合能力。上述表达的领导者素质的差异,在领导行为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依据的是科学而不是迷信的话,领导的权威就是从根本上来源于这个差距。如果这个差距逐渐缩小、淡化、趋于消失,领导权威是否会随之缩小、淡化、趋于消失。在一个人们的觉悟、知识、能力差异越来越淡化,而个性化却越来越强化的新人类社会中,领导权威的新的生命源泉只能是属于个性化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领导者素质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尼采认为艺术的灵魂是酒神精神;黑格尔认为艺术属于非理性范畴;心理学认为艺术来源于灵感、性格;社会学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的阅历、实践。运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艺术,艺术应当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在人的潜意识中整合的产物,然后直接由“本我”升腾到“超我”的生命体验。凡是艺术,必有使灵魂震颤、使生命感动的力量。但艺术能够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并使之震撼、使之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美、善良、喜剧?还是丑、残忍、悲剧?或许(泛艺术观)应当是两者共有的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敏锐、深刻、细腻的揭示与刻画。如果我们像弗洛伊德那样(抛开艺术)深入到人的精神或意识世界,去探讨人类心灵的震撼与感动的原理时我们会发现宗教、迷信、艺术甚至科学都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彼能是,而吾所不能是”的个体差异越大,由此差异产生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越大,揭示和连通该反差的精神载体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以及自然条件综合而成的个性,是形成领导艺术的要素和源泉,但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又不能直接构成领导艺术(直接构成的是领导功能);这些要素要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整合为领导艺术,即通过艺术机制的人格化、个性化去唤醒和揭示被感染对象的“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进而再连通这个反差。领导的功能只有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转化为领导艺术。历史上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普通人相比绝非天壤之别,但他们却善于调动领导群体内的各种素质资源,善于将领导群体的整合素质集中于个人魅力之中。久而久之,无论是他,还是他的下级或下级的下级,都已经被这个巨大而又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晕轮效应)。领导者在执行领导职能、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中,使职能作用和功能过程艺术化,就是赋予该作用和过程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要素,形成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效果。领导艺术决不同于领导的技术或技巧。领导的技术或技巧是执行领导职能和形成领导功能时,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方法、窍门和程序,对于领导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用。但领导艺术的效用却绝不仅仅于此。如果领导工作和功能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上升到领导艺术的境界,它就可以借助精神与艺术特有的晕轮效用直接撞击被领导者的心灵。此时,领导者的任何倡导和说教,都说到被领导者的心上了,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使命;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和下级想到一起了,而且比下级更加高瞻远瞩,令下级心悦诚服;领导者的任何命令、指挥与协调,下级都觉得非常高明,而且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事,因此会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被领导者怎么会这样地盲从?因为他们意识中抽象的“超我”已经被具体和世俗化的领导者人格魅力及其形象所取代。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领导科学都应该是一门指导实践意义上的科学,这样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领导科学在走向领导艺术的过程中,只要再向前多走半步便容易矫枉过正。而仅仅这半步超越,也足以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理进入病态。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病态现象比比皆是,就像那些追星族追星一样,哪还管你唱得是否跑调,只要一听就心情激荡;哪还管你长得是否五官协调,只要一想就热血沸腾。因此在实际的领导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主观意识占到上风。
1500也不多啊,就两篇高考作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