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具有创造性的领导才能、技巧、艺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决策的艺术、创新的艺术、应变的艺术、指挥的艺术,抓总的艺术、统筹的艺术、协调的艺术、授权的艺术、用人的艺术,激励的艺术。 其中: 决策艺术体现为调研、分析、策划、预测、判断及取舍的能力。其中,预测是决策的核心能力,所谓先知者为圣人,能准确预测事物发展、变化轨迹,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 组织艺术体现为整合资源(人、财、物、关系)的能力。领导者应根据行业特点及企业规模,遵照系统原理,依据专业分工、协作高效、制度规范的原则建立管理系统。同时,针对现有资源,围绕设定目标,应以最低成本投入,在保质服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整合。 指挥艺术体现为对下级行为支配的能力。领导者应熟悉下级的工作环境,清楚下级的工作能力和性格特点,并应根据实现目标的要求,依靠计划进行部署与资源调配。 协调艺术体现为关系的融洽能力。领导者应以公平、公正的管理态度平衡公众的需要和利益,善于双向沟通,及时解决公众争议和矛盾纠纷。同时,应通过推行民主领导,增加领导透明度,增强企业聚力,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激励艺术体现为调动员工激情的能力。领导者应深入研究员工的需要层次,依据战略和企业有效资源,设置有利于分工协作的组织类型,建立长效与短效相兼的激励机制,将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紧密结合,加强文化的领导建设和培育,依靠人性化及管理速发展发挥激励作用。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但有可能最终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真正的领导艺术的魅力,在于不要多管,多讲,督促,下属并能自律,体会,努力。要达到这种高度的领导者,首先,需要果断决策,承担责任,善于权变;再则,需要虚怀若谷,知人善任,体恤下属。:凯蒂•布鲁克兹在领导工作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AppliedBiosystems公司任总裁时,该公司正在研究用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科学仪器。她并非推卸责任或表现不佳,但她的团队认为她需要重新调整她所关注的问题。正如公司执行副总裁马克•史蒂文森形容的:“凯蒂希望能参与更多的细节。我们告诉她,她应该把重点放在公司整体的‘前进战略’上。她听取了我们的意见,放手让下属跟进细节,而自己则将精力放在更高层面的问题上。在许多人眼里,领导者就是处于公司组织结构金字塔最顶端、“高高在上”的极少数人,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全面。虽然从广义上来看,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是公司经营的一部分,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就个体而言,中高层的领导者对公司的作用和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处于组织结构金字塔顶端的公司总裁、CEO等他们是影响公司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拥有更广泛的分配和使用资源的权利,因而往往对公司的信誉、利润、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并承担更大的责任。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经营方案总是不止一个,决策就是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企业领导者的价值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同时帮助各阶层的主管“把事情做正确”。 如:四川长虹总裁倪润峰1996年率先拿起价格武器将彩电大幅降价,从而确立国产彩电的主导地位,正是看准市场、果断决策的典型。 奥格尔认为领导者鼓励团队间互有责任制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在团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老派领导人努力维持自身不会犯错的形象不同,奥格尔总是勇于承认错误并将它们变成供团队学习的经验。他曾经在同一个职位的招聘上连续两次选择了错误的人选,他没有隐晦并与他的团队一起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真正认识到公司对此职位的需求。虽然经过九个月才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但这一次的招聘却非常成功。奥格尔鼓励他的团队效仿他的做法。“我告诉他们,我首先想听到的是坏消息,但是无论有多么糟糕。我都不会斥责他们。称职的员工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当犯错后他们的负疚感远超过你的想像。我们重视的是可以从错误中学到的经验、以及如何能够及时纠正它”。 领导,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有“权”之人,这是事实。但作为领导本人必须弄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结构,同时也要知道恰如其分的运用好权变,否则,就会出现不能够正确对待权力的现象。权变领导思维就一种直观的逻辑性,它认为没有所谓的在各种情况下都普遍适应,所有的原则都又用,也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因时导势,因地制宜。诚然,企业在组织规模大小,目标任务的中长期,环境的确定与否,个人的差异等方面存在太多的变量,其中某个变量出现变化,其他变量都会受到影响。就像数学里的“排列组合”,可供选择的方案太多了。所以要善于运用权变 ,把握主要变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找到相匹配的领导方法。红军时期的“四渡赤水”,古今中外战争史没有类似的案例,但毛泽东能想出,说明他善于根据实际灵活变通。 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修养,在领导企业的方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选用人才,采取激励的领导艺术来磨合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治国之道惟在用人。领导者在用人艺术上要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几乎每日每时都生活在下级间的矛盾和冲突之中,都需要运用平衡艺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掌握和应用建立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平衡艺术处理下级关系,关键在于寻找下级之间的平衡点,一般说来,下级之间的平衡点是处在圆心位置的,领导者与处于圆周上的下属必须等距离交往。这样领导者周围就会有相对稳定的人材群体。一个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而最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扬其所长,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长,用其所短,则成庸才。一个统帅者倘若埋没了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长处,就是对人才的催残和毁灭,同时也是对国家事业的摧残和毁灭,是最大的不仁、不道。由此可见,善于识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德大才者;反之,他就是一个缺德缺才者。在领导者的实际用人中,不能量才使用、择人任势者除其品德素质因素之外,则常常因为在人才的效益思维上存在盲点。由于人的才能愈大,特长愈突出,其显露的缺点也往往越多、越明显,领导者常常对引人注目的缺点看得多,听得多,乃至将其缺点与优势的个数相加减,用他的缺点去打擅长点,结果得出人才价值的负值。殊不知,一个人的最大的长处在数量上可能只有一个,但其产生的价值效益却可大得无可估量。三国时刘备出于为关羽、张飞之死雪恨,起70万大军伐吴,吴国的形势岌岌可危。由于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一胸怀雄才大略的“书生”陆逊,火烧蜀军连营700里,使吴国转危为安。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曾选用过三四位将领,标准是无重大过错,结果都被南方将领击败。他接受这一教训后,决意起用嗜酒贪杯却能运筹帷幄的格兰特担任总司令,当时有人极力劝阻。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让大家共享。”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对格兰特的任命,使南北战争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管理学家杜拉克有一句名言:“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其意:要以人的长处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择人任势,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这正是今天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学习汲取的用人之道。 在以文化为基础的领导方式中,下属的理念认同是领导有效性的关键。沟通、授权等领导技巧具有比在传统领导方式下更加重要的意义。IBM董事长郭士纳非常注重沟通,他说:“公司的变革需要CEO投入巨大的精力用于沟通、沟通、再沟通。如果没有CEO多年持续地致力于与员工进行当面沟通,而且是用朴素、简单易懂和有说服力的语言去说服员工让他们行动起来,公司就不会实现根本的变革。”甚至在他的自传中,郭士纳还不惜篇幅地收录了历年来他与员工们沟通的许多记录。郭士纳也非常注重授权等领导方式,正是他在这方面的苦心孤诣,才使彭明盛等一代新的领导者获得快速成长。郭士纳始终清醒地认为:个人领导魅力是“组织变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而他能够持之以恒地注意个人领导魅力的修炼和提高。郭士纳对个人领导魅力的内涵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个人领导魅力是一种沟通、开放的态度,是一种经常性地、诚实地与自己的读者或听众交谈的意愿和智慧;最重要的是,个人领导魅力是一种激情,是追求事业的激情。为了加强自身及他的领导团队的领导魅力修养,郭士纳亲自制订了《IBM的CEO所具备的条件》,并坚持身体力行。
〔摘要〕领导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领导。有一个好的领导,便有一个好的学校。领导管理学校,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品格、感情、知识、能力的修养,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且在此基础上组建“集团式”的班子,实行“团队式”的集体领导。这样,学校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条,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艺术与管理效能 管理就是为了将一些分散的部分组合起来,以期发挥系统的功能。但如何将分散的部分组合起来,很多人认为只是一门艺术,靠的是管理者的聪明与灵感,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领导艺术”。其实,管理主要要靠一套科学的制度,在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艺术去弥补。 一、管理与企业管理系统科学研究的结果证明,系统的效能要比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效能之和大。要将分散的各个部分组织起来,就需要管理。管理就是通过控制、计划、决策、组织、协调、领导将一些分散的个体组合起来,以期发挥比各个体功能之和更大的功能。 按照管理部门的不同,可以将管理分为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私人部门管理又可以再划分为个人事务管理、家计管理、私人非盈利组织管理、私人企业管理等。由于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所以企业管理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企业管理理论也较为历史悠久和成熟。本文即是以企业管理为例来谈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 企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物的管理,如物资管理、仓库管理、营销管理、工艺流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另一是对人的管理。人是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生动的因素,即使是对物的管理,也离不开对人的管理,因此,把人管理好了,也基本上把整个管理都搞好了。 对人的管理,也就是处理好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制度的内容,所以对人进行管理要依靠制度。管理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广,有分析制度、预测制度、计划制度、决策制度、控制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协调制度、评价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等,但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制度(也叫信息评价制度),二是激励制度(也叫激励约束制度),其他制度本身都必须体现激励制度与评价制度的内容。评价,就是收集一些信息,对人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优劣判断。激励,就是根据工作过程或结果对人进行奖惩,在交易过程中对人进行约束和监督。由此可以看出,评价是激励的基础,没有评价,激励将是没有依据没有目标也没有效果,例如,资金平均分配没有什么激励效果,鞭打快牛更是起负作用;激励是评价的目的,如果仅是停留在评价的层次上而没有激励措施,那是资源的耗费,因为评价是需要信息成本的。评价是为了激励,激励是为了促进人们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为企业创造利润。一个企业,只要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科学,管理也基本上是科学的。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是有理论可循的,可能通过学习掌握管理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书本、老师、电脑、网络、电视等知识的载体去学习,另一种是通过实践活动去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边干边学”。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总结出的管理理论与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管理理论同样重要。 在管理的科学性上,人们常犯的错误是: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认为管理只靠实践,从不相信管理专家。尤其是第三种看法,在管理者中广泛存在。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而管理本身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更没有办法通过学习(尤其是书本学习)掌握管理的技巧。 在管理的艺术性上,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过分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从而否认管理的科学性;认为管理艺术是少数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大多数人只能天生地处于被管理、被领导的地位;在管理实践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而常常以管理者的心情、好恶来作为决策的依据。 三、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认为,要将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必须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主要依靠的是一套制度,尤其是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在现实中,人们也可以发现,一个企业管理得好,那肯定是因为它有一套科学的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判断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好坏的原则是:(1)是否给企业利害相关人(所有者、经营者、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债务人、收税者等)带来方便;(2)是否节约了企业制度运行的成本;(3)是否使评价成本与激励、约束、监督成本较低;(4)是否评价结果明确、公平,激励、约束功能很强等等。 根据这些原则,还可得出一些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设计方法:(1)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企业、强调创新的企业,要更多地采用民主管理;在高级知识分子比较少的企业里,严厉的层级制比较有效;(2)上级管理人员要善于授权给下一级管理人员,不要事必亲躬,不能越级管理。管理的要义要于各级管理者之间有制度化了的权利与责任,管理越科学,这种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就越细致;(3)制定严密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要把评价和激励的标准落实到个人,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约束员工的作用;(4)评价标准的选取,要考虑可控性,就是要看被评价者能否控制该评价标准,要将评价标准与被评价者的个人努力联系起来;(5)评价标准的精细程度是管理水平的最主要标志。例如,在酒店中这种评价标准要精细到服务生鞠躬的度数、倒葡萄酒的姿势与数量、擦桌子的光洁程度等等。评价标准硬度越高,可以帮助员工形成明确的预期,效果就会越好。软标准,不但容易造成扯皮,而且难以服众,员工有时也会不知所措;(6)要持之以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不因为员工的高流动性而停止),让他们知道达到标准的方法;(7)奖惩要严,决不手软,太多的破例会影响员工的合理预期,从而增加交易成本;(8)激励要以评价为基础,否则激励便不可能公平合理,达不到激励的目标;(9)最强的激励是永远让员工充满希望,这种希望会一直激励着员工安心、努力工作;(10)要有明确的升迁制度,尽量让较高层的管理者都有以下各层级工作的具体经验,避免越级提拔,也要避免以“英明领导”的管理(人治)代替制度的管理;(11)评价与激励制度设计的总指导思想是,通过它缩小员工目标函数与企业目标函数的距离,这就离不开“利益均沾”,所以,既要精打细算,但该花的钱决不能节省;(12)如果好的制度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分步改进,制度的变迁需要耐心和诸多准备工作。 只有有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给职工稳定的预期,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和由于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企业家的人格魅力、聪明才智、创新精神才有发挥的土壤。如果只承认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就必然导致管理中的随意性、一言堂,甚至独裁与腐败。 四、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的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在承认管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讲管理的艺术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管理制度是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一些契约,包括正式的契约与非正式的契约、书面契约与口头契约、强制性契约与诱致性契约等等,而这些契约都不可能是完备的。例如,规定工资与生产的产品成正比,这一看似明确的契约实际上包括着很多不完备的地方:工资有没有包括资金,有没有包括实物工资?生产不同产品的职工之间,产品如何比较?产品的质量如何界定?由于请假、工伤、公务、不可抗力而导致生产的产品减少,如何扣减工资?而涉及到度量(如产品质量度量)方面,更是不可能绝对精确,简单到一张桌子有多长,我们也不可能精确量出(总是有误差)。而涉及到概念,也是不可能绝对明晰。由于度量是不精确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任何制度都不是完备的,在制度不完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的艺术。可以这样说,管理艺术是对管理制度的补充,在管理制度规定到的地方,是不可以假管理艺术之名违反管理制度的。如果管理制度本身不合理,那么就需要修订管理制度,而不是以管理艺术去代替不合理的管理制度。 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有点类似于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只有在市场(管理的科学性)失灵的地方,政府(管理的艺术性)才可能发挥作用,管理的艺术性应局限在管理制度失效的领域,这一点对我们当今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中国特别有借鉴意义。当前少数管理者总是以为自己具有大智慧并谙熟管理艺术,别人都是比较不够聪明的。因此过分迷信自己的管理艺术,造成权大于法,这种思想不纠正,中国从人治为主的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路还很长。其实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早就告诉我们,人都是理性的,都知道趋避害,在制度与技术(约束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会活得最好,别人最好不要充当救世主或警察。人们的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都差不多,关键是约束条件(从中短期看主要是制度,从长期看才涉及法律),约束条件(制度)变了,人们的行为自然会改变。因此,要引导人们的行为,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等,靠的主要是制度,只有制度没有规定到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者的创新与灵感(艺术)。
领导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特定功能和组织行为过程。领导者是组织的领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走在最前,指引战略目标);是组织的统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中枢);是组织的导师(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开创者、倡导者和传播者);是组织行为凝聚力的核心。领导作为组织行为过程,它是靠领导者的具体行为实施和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领导者由组织的决策系统和权力系统构成,被领导者包含组织全体成员。因此,领导的实质是权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领导者的作用是制定、落实组织目标;指导组织设计和人员配备;维系组织运行和推动组织生长;整合组织各项管理职能。领导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这既是一门有着具体操作规范的科学也是一门包含着人文关怀的艺术。领导过程要讲科学、讲艺术就与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领导者的素质是相对于被领导素质而言的一个相对标准,表现为高于被领导素质的内容与差距。首先,领导者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觉悟要比被领导者高,承担起社会、组织赋予的责任,光明正大、克己奉公。其次,领导者的知识与文化修养与被领导者相比较,有整体的水平差异和结构特点——理工科知识解释自然界的奥秘,有助于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长于思考”;经济学与管理学使人了解人类社会的内幕等……领导者无论以上述的哪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能够表现出超出被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与特点。最终,领导者的素质必须实现为高于被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智商、情商、体质、性格、经验所决定的——判断、决策、敏锐、洞察、模仿、表达、感染、学习等综合能力。上述表达的领导者素质的差异,在领导行为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依据的是科学而不是迷信的话,领导的权威就是从根本上来源于这个差距。如果这个差距逐渐缩小、淡化、趋于消失,领导权威是否会随之缩小、淡化、趋于消失。在一个人们的觉悟、知识、能力差异越来越淡化,而个性化却越来越强化的新人类社会中,领导权威的新的生命源泉只能是属于个性化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领导者素质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尼采认为艺术的灵魂是酒神精神;黑格尔认为艺术属于非理性范畴;心理学认为艺术来源于灵感、性格;社会学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的阅历、实践。运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艺术,艺术应当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在人的潜意识中整合的产物,然后直接由“本我”升腾到“超我”的生命体验。凡是艺术,必有使灵魂震颤、使生命感动的力量。但艺术能够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并使之震撼、使之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美、善良、喜剧?还是丑、残忍、悲剧?或许(泛艺术观)应当是两者共有的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敏锐、深刻、细腻的揭示与刻画。如果我们像弗洛伊德那样(抛开艺术)深入到人的精神或意识世界,去探讨人类心灵的震撼与感动的原理时我们会发现宗教、迷信、艺术甚至科学都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彼能是,而吾所不能是”的个体差异越大,由此差异产生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越大,揭示和连通该反差的精神载体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以及自然条件综合而成的个性,是形成领导艺术的要素和源泉,但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又不能直接构成领导艺术(直接构成的是领导功能);这些要素要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整合为领导艺术,即通过艺术机制的人格化、个性化去唤醒和揭示被感染对象的“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进而再连通这个反差。领导的功能只有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转化为领导艺术。历史上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普通人相比绝非天壤之别,但他们却善于调动领导群体内的各种素质资源,善于将领导群体的整合素质集中于个人魅力之中。久而久之,无论是他,还是他的下级或下级的下级,都已经被这个巨大而又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晕轮效应)。领导者在执行领导职能、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中,使职能作用和功能过程艺术化,就是赋予该作用和过程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要素,形成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效果。领导艺术决不同于领导的技术或技巧。领导的技术或技巧是执行领导职能和形成领导功能时,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方法、窍门和程序,对于领导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用。但领导艺术的效用却绝不仅仅于此。如果领导工作和功能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上升到领导艺术的境界,它就可以借助精神与艺术特有的晕轮效用直接撞击被领导者的心灵。此时,领导者的任何倡导和说教,都说到被领导者的心上了,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使命;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和下级想到一起了,而且比下级更加高瞻远瞩,令下级心悦诚服;领导者的任何命令、指挥与协调,下级都觉得非常高明,而且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事,因此会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被领导者怎么会这样地盲从?因为他们意识中抽象的“超我”已经被具体和世俗化的领导者人格魅力及其形象所取代。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领导科学都应该是一门指导实践意义上的科学,这样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领导科学在走向领导艺术的过程中,只要再向前多走半步便容易矫枉过正。而仅仅这半步超越,也足以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理进入病态。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病态现象比比皆是,就像那些追星族追星一样,哪还管你唱得是否跑调,只要一听就心情激荡;哪还管你长得是否五官协调,只要一想就热血沸腾。因此在实际的领导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主观意识占到上风。
勿庸赞言,每个领导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包拯也喜欢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但善于用语言来赞美领导的人却未必是领导最喜欢的下属,也未必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赏识。有些州县在意平时对领导说恭维的话,也常常使领导感到开心,但关键时候却又顶撞领导的旨意,不同意领导的决策,不服从领导的命令。这类人可以说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是一种最不合时宜的称赞领导的策略。不服从领导就是不尊重领导。中国人比较讲究实际,一个人说的天花乱坠,干起来什么都不行的人很受人歧视。领导是工作上的权威,很重视自身威信,下属的赞扬无疑是对领导的威信的维护和尊重,但言行不一,不服从领导实际上就是无视领导的权威,损害领导的尊严。善于称赞领导的人却未必有多么甜蜜的语言,而是以自己的行动来贯彻领导的意志、领导的权威和威信得到认可、维护和巩固,无疑,聪明的领导也最喜欢这样的赞美。这样的下属也量受领导的青昧.刘秀登基称帝后,在南方尚有更始帝手下的郾王尹尊等将领拒不投降,成为刘秀的心病。刘秀决定灭掉更始帝手下的这些拒不投降的将领,完成统一大业,使民安居乐业。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诸大臣时,大臣们纷纷称赞刘秀“居庙堂之高而思其远”的心意,刘秀也越发感到统一的必要。但当他召集众将商讨对策时,谁都不愿去,谁也不愿拿主意,刘秀感到很丧气,最后以木简敲着地问道:“郾势力最强,宛居其次,谁能前去征讨?”此时贾复应道:“请让为臣征伐郾王!”刘秀开怀笑道:“有执金吾贾复进击郾王,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后来评功论赏时,贾复还是一声不吭,但刘秀却说:“贾复的功劳,我自己是一清二楚的。”贾复不是个善于逢场作戏、沼须拍马的人,他的行为无疑是对刘秀决策的最大的支持和赞同。一些人口头上说好,但让他去干却又极不愿意,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与贾复比起来结果怎样呢?刘秀说他心里最有数。当然,服从领导并不是要求盲目服从,凡是领导说的都要听从,凡是领导决定的都要遵从,盲目服从可能是对领导的一时的恭维,但从长远和结果看,如果服从的是错误的决策或命令,可能会害人害己。李斯就是个死心塌地跟秦始皇走的人,对秦始皇逆来顺受、言听计从。秦始皇是个鱼肉百姓的昏君,大兴土木,工程很多,为行建功立业之实,他决定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官、南修五岭、北筑长城,群臣听说后喧哗不止,劝谏者颇众,秦王很不高兴。此时,李斯却称赞了秦始皇的计划道:“陛下操谋远虑,此 数举措置得宜,导万民于千百世之鸿利。目下诸多困境,可致后世无穷之基业,奈何着眼于近途,而遗千古之功。”秦始皇听完很高兴,自觉没有看错了人,是个人才。李斯见秦始皇龙颜大悦,更是明日张胆地大肆吹嘘:“今陛下动众兴工,圣王之举也,奈何言之涌诵,尽阻基业之创就,臣不知何由至此?”秦始皇高兴地说:“丞相所言极是,联意已决,众卿无需赘言。”自此把李斯视为知己。李斯在大兴土木方面盲目信从秦始皇,并为之歌功颂德,仅仅为一人着想,却害苦了天下老百姓,助长了秦朝的苛政,不仅激怒了民众,而且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溃。聪明的下属既尊重领导的决策和命令,又能有分辨地执行领导的决定,只要事情解决的完满,把功劳很大程度上归于领导,同样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信赖。
如何培养制定计划的能力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认真、努力地做事。具体什么才叫做“认真努力”,我们可能都会举出很多例子;然而,自己的孩子如何能够达到这种良好状态,具体根据什么来做,就不见得能够说上来。实际上,充分了解孩子的状况,指导孩子做事具有计划性,才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寻找到了差距,并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制定有效的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切实可行的“认真努力”。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就有切身的体会。 计划与行动的能力是生涯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成年人一般都知道按计划做事,具有一定的计划能力。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重视。马鹤凌先生就有句名言:“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强调透过生涯规划与工作实践,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可见目标设定与妥善计划的重要性。有目标,有计划,努力去实践,不管做事的结果如何,总可以使生命更活跃,使人生更多姿多彩。 然而,孩子往往因为阅历少,缺乏办事经验,计划能力较差,做事没有规律性。我的儿子祥魁就是这样。他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可就是有个缺点,做事毛手毛脚,毫无章法,动辄见异思迁甚或浅尝辄止,盲目性很大,计划性很差,常常遭受失败。怎样解决孩子的“计划缺乏症”?除了靠孩子从经验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之外,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靠家长的科学诱导。 儿子小的时候,家里的玩具比较多,“小电车”、“布娃娃”什么的,摆弄的到处都是。有时候就同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玩得投入而认真。那天中午,儿子正与邻居一个小朋友江江玩得痴迷,竞突然间“呜呜”哭了起来。我认为出了什么事,就赶快放下手中的书,到外面去看了看。一了解才知道两人在玩“小电车比拼”游戏,儿子的大、中、小三辆“小电车”与江江的三辆“小电车”比拼,结果儿子的“小电车”被江江的那三辆分别给撞翻了,惨败得一塌糊涂。儿子是个非常要强的孩子,觉得自己失败无脸,就垂头丧气地哭起来。我替儿子抹抹眼泪,安慰他要坚强,不要怕失败,做事要好好打算,细细琢磨,争取取胜的时机。我立刻想起了“田忌赛马”的故事,知道儿子同田忌犯了同样的错误,分别用大、中、小三辆“小电车”去对应江江的大、中、小三辆“小电车”,而江江的三辆“小电车”比儿子的要“威猛”些,所以每局都失败了。 儿子的失败在于他的盲目性,缺少“应战”计划和技巧。孔子说,不愤不起,不悱不发。这时候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就蹲下身去,充当起了孙膑的角色,给儿子指点比划了一番,让他按照我的思路去“进攻”。儿子以计而行,用他的“大电车”去撞江江的“中电车”,胜了;用“中电车”去撞“小电车”,又胜了;用“小电车”去撞“大电车”,败了。结果是两胜一败。儿子转败为胜,情绪亢奋,高兴得手舞足蹈,喜不自胜。 我相机问儿子:“同样的小电车,你自己玩败了,为什么我一教你,你就胜了?”儿子眨巴着眼睛,想了一阵说:“爸爸聪明!”我笑着说:“对,这个聪明来自于爸爸的通盘考虑上,要注意啊,每干一件事之前,都要先抽出点时间去思考做事的步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干更有利,要造出一个计划来。”接着,我给他讲了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并分析了田忌初次赛马失败是因为缺乏计划能力,而孙膑指点的过程就是科学计划的过程。盲目行事,做事无规律势必要栽跟头、误大事。 这件事对儿子的触动很大,儿子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有了朦胧的认识,往后做事、玩游戏什么的,不再那么蛮干了,总是先考虑一下步骤,有一个通盘的计划,因此就常常获得主动权。 儿子喜欢听故事,我抓住这一契机,常常给他讲些计划做事的经典掌故,让他从中悟出更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在“小电车事件”过去不久,我针对他做事顾此失彼,抓了芝麻露了方瓜的习惯,给他讲了一个“一举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时,京城汴梁发生过一场火灾。一夜之间,大火把整个皇宫化为灰烬。灾后,真宗皇帝令丁渭主持修复皇宫的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大工程困难很多。例如取土不易,运输不便,废墟难清,等等。对此,丁渭作了通盘谋划,造了周密计划,他先下令挖宫前的大街取土,不几天,大街被挖成一条大沟。他又下令把汴河水引入大沟,解决了水运问题。皇宫修复后,他下令将原来废墟所留下的瓦砾垃圾填入沟中,重新使大沟变为平地。结果,不仅节省了费用,而且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儿子对丁渭的做法非常佩服,直说他是个聪明透顶的人。我说,丁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做事能够通盘考虑,综合处理。“通盘谋划”使这一复杂工程进行得井井有条,又快又好。避免了漫无目的、“草鞋无样,边打边象”的思考习惯。我们做事也应该这样,要有“一盘棋思想”,要学会用“通盘考虑思考法”来做事处理问题。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懂也罢,不懂也罢,相信会对他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有裨益的。 儿子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但有时仍感情用事,做事一曝十寒,我仍没放弃对他的教育和指导。我常常对他说,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其智能才干未必绝对优于常人,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善于经营自己。爱迪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五十五岁生日时,有位老友问他:“你未来的计划如何?”爱迪生说:“从现在开始到七十五岁,我要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七十七岁时我要学桥牌,八十岁时我要和女士们聊天,八十五岁时我想学高尔夫球。”爱迪生的生命在他积极的经营下,始终散发着光和热,直到八十四岁临终前不久,还在从事人造橡胶的试验。人生有梦,要美梦成真,就要有计划。有计划,努力才不会盲目,希望才能落实,才能有效地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在培养儿子的计划能力上,我主要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让儿子掌握远景,抓住原则,从眼前能够做到的一步一步实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兼顾理想和现实。不能只讲理想,不求实际,整日只讲空话;也不能只看眼前,鼠目寸光,缺乏远大目标,从而虚度现实,不去成就大事。让儿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在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之后订定出适当的期望水准与目标,切勿好高骛远。如果一味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会产生不必要的挫折与冲突;努力之后,仍无法达到预定目标,便要适可而止,转变方向。儿子上中学时,对体育明星崇拜直至。望着电视上那些英姿飒爽的体育健儿,摘金夺银的激动场面,心里就痒痒,一时心血来潮,就计划去练体育,将来也去参加奥运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想来,就打算放松文化科的学习,专攻体育。儿子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可行性大吗?我帮助儿子分析了现实情况,那些体育明星并非一日之功,除了从小就有那方面的天赋外,几岁就开始严格而艰苦的训练,能够参加上奥运会的更是万里挑一,如凤毛麟角。而儿子个子又不是很高,就体育素质而言,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只是比较爱好而已,爱好并不等于擅长。在我的分析和劝说之下,儿子终于放弃了这个“空中楼阁”的计划,只是把体育当成了一个爱好去对待,当成了自己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现在看来,这种舍弃是明智的,至少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二是长程短程,互相配合。我常常对儿子讲,计划有远程与近程之分,往往近程计划是远程计划的子计划,是完成远程计划的有力保证,两者要相互配合,不能分坼。比如儿子对电子信息很感兴趣,立志要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成绩。我觉得他的选择是对的,就鼓励他去实现这个远程计划,但是要实现这个计划,就必须读完高中,考上大学,报考对口专业。但要先求功课好,以应付会考,考上之后仍要努力用功,以免被淘汰。这就是近程、中程、远程目标的相互配合。儿子按我的指点去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再比如,要完成远程计划,还要有个健康的体魄,要完成这个目标,一方面要适当运动,注意均衡营养,足够的休息,规律的生活;一方面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境。儿子注意到了这些,把家里变成了“体育运动场”,有计划地锻炼自己的身体;还注意了科学营养,哪天吃什么,哪顿饭怎么做,都有了自己的规划,一切按规律办事,一切遵从计划安排。儿子在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儿子有时候性格毛草,很想一口吃个大胖子。我就向他讲了约翰·纳伯尔的故事。1972年,纳伯尔争取成为下一届的奥运会正式游泳选手。4年之后他果真梦想成真,初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他要正式参加奥运会比赛,必须将游泳成绩在四年内提高4秒。这对一个中学游泳选手来说是好不容易做到的事。其实,连他本人开始也没有把握。后来,他这样思考:每年缩短一秒,只要努力,这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每年训练10个月,那么,每个月只须将成绩提高十分之一秒,这样的目标岂不是更容易达到了吗?这么一想,他的计划也就变得既十分明确又不难实现了。我运用这种“步步逼近思考法”指导儿子学会分解目标,分解计划,对儿子的进步影响很大。把大计划分解成若干个小计划,然后一个个去完成、去突破,就轻松容易多了。 四是要不断评估、调整计划。学习和做事的进程中,往往会因实际需要或其它牵制而必须调整计划。这时,绝不可一成不变、抱残守缺;一定要衡量轻重,做合理的处置;甚或重新设计,另订进度,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策略。儿子有段时间语文成绩不好,尤其是字词听写能力非常差。我曾帮他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每天回家都要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把课本上重要的字词抄写一遍。然而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字词记忆能力并没有提高。分析原因、评估计划时,我发现儿子虽然每天都抄写字词,却并不能够完全认识它们。结果造成新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以前学过的东西也忘了,抄了半天,却白费劲。于是必须调整计划,先降低标准,让儿子从认识字开始,规定书写之前先让他识字,认完了再默记;默记完了让他读,先不让他动笔,防止无休止地书写造成反感;然后再听写,听写后,再筛选出不会的,继续让孩子认读、练习。把这样的过程作为每天的计划坚持下去,由每天的5个字,逐渐增加到10个。通过这样调整计划,儿子的进步就快了,语文水平在不断提高。 五是家长要做好示范,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家长不但要言传还要身教,因为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计划定下来要坚持,首先家长要坚持,孩子才能坚持。家长在平时做事时更要事事订计划,按照计划行事。平时我就是这样。我有读书、写作的习惯,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读那类书,都有一个大略的计划;写作更是如此,什么时候写哪类作品,用多长时间写完,无特殊情况不会更改。至于具体到写哪一篇文章,更是要先造一个明确的计划,冥思苦索、绞尽脑汁,精心构思,列出一个大框框,然后再写出细致的写作提纲,查阅大量的材料,一切准备就绪,才开始动笔,一气呵成。写作前的构思过程就像分娩前的阵痛,是十分苦闷和痛苦的,经常写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这也说明计划、谋略一件事是多么的艰难,难怪有人说七分计划三分做,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事事定计划,事事依计划而行,给儿子的影响很大,耳濡目染,常常熏陶,儿子的计划意识在不断增强。 另外,在“计划”的能力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孩子在把握时间方面也要定在计划中。限定时间是完成计划的关键。我曾经让儿子准备一个小本子,根据当天的计划把计划需要的时间写在上面,做完一项就在后面打一个钩。按时完成计划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不能按时完成计划或质量不好,就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儿子学会了排定处理事务顺序的方法,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儿子因此有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约束,自觉提高做事效率,逐渐养成了按时完成计划的习惯。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领导!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领导。 像这样的是赞美领导,肯定不能拍马屁那样的形式。你如果把你的领导说的天翻地覆的好,那么你的领导一定会认为你是在恭维他,那是没有意义的。像你是要去赞美你的领导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段,什么的场合。比如说:你的领导给你的帮助,那要赞美他得热情。那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兄弟你一定要注意这些!!相信你能处理好这样的事情!!
1. 核心标签:领导与变革 约翰·科特的“领导与变革”管理思想,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曾因提出企业领导的新观点而获得“强斯克奖”(Johnson,Simth & Knisely Award)。 2. 主要管理思想 1)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制定计划 vs 确定方向; 配备人员 vs 联合员工;控制与解决问题 vs 激励员工。 科特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这句话道出了领导与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行为体系;在日趋复杂和变幻无常的商业社会中,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科特通过一 一列举领导和管理的不同职能,得出了精辟的结论:领导未必优于管理,也未必可以取代管理;要获得成功,真正的挑战在于将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并使两者相互制衡。 约翰·科特认为,管理立足于科学,重点在控制和有序;领导立足于艺术,重点在远见和变革。管理是“治事”之学,领导是“统人”之学。管理充满了理性,而领导靠的是情感。正是这种“二分法”,使约翰·科特超越了其他管理学者。 2)成功变革的八步骤模型 树立紧迫感、组建领导团队、设计愿景战略、沟通变革愿景、善于授权赋能、积累短期胜利、促进变革深入、成果融入文化。 八个步骤模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世界经理人的变革指南。 3. 管理学上的地位 约翰·科特被《商业周刊》评为“20世纪对世界经济最有影响的50 位大师”之一,在2001年《商业周刊》将其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他被认为是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等人并驾齐驱的管理大师。 4 . 个人特质 1)学霸 约翰·科特早年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1972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商学院;1980年,年仅33的科特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历史上此项殊荣最年轻的得主。 2)演讲家 约翰·科特还是蜚声全球的演讲家,他曾经为数十家企业提供过演讲和咨询服务,其中包括了花旗集团、百事可乐、通用电气等世界顶级公司。进入新世纪,科特也将他广受欢迎的讲座开到了中国。科特的演讲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他的目标是激发听众的积极性,所以在个人演讲之外鼓励以互动的方式参与讨论,录像、幻灯片、案例研究,当然还有幽默和戏剧化的效果组成了科特式演讲的成功因素。 3)畅销书作家 科特事业生涯的起点是研究管理者的行为,在转向对领导艺术的研究之前,科特写了大量有关综合管理学的文章。他认为,管理者能否进行有效管理,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他们能否与他人建立某种联系。 《总经理》(The General Managers)-1982 1985-《权力与影响》(Power and Influence) 1988-《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 1990-《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A Force for Change) 1992-《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1995-《新规则》(The New Rules) 1996-《领导变革》(Leading Change) 1997-《松下领导学》(Matsushita Leadership) 1999-《领导究竟应该做什么》(What Leaders Really Do) 《组织动态学》 《企业成功转型8步骤》 《废墟中站起的巨人》 《哈佛74年毕业生》 2002-《变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 2006-《冰山在融化》(Our Iceberg is Melting) 著作《松下领导学》而获《财经时代》的"全球商务书籍奖",等等。《商业周刊》在2001年将科特评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他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领导者应该做什么》一文,被2004年1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评选为 "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中八篇文章之首 。
领导能力是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的把握程度在具体领导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领导者统驭领导工作的主观条件.它主要包括关于认识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关于自身发展的能力等几个方面.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在“应当具备哪些能力”上作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在“怎样具备这些能力”上下功夫.领导能力固然受领导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所涉及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最根本、最直接的还是来源于领导者自身的内在要素.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不考虑先天性要素的情况下,领导能力的大小强弱,与领导者内在的真理要素、人格要素、科学要素、群众要素的质量成正相关关系.一、真理要素这里所说的真理要素包括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立场观点、扎实的理论功底等诸多方面.概括地说,作为领导者内在的真理要素主要由政治觉悟、政策水平和能够联系实际的能力三个方面构成.政治觉悟是领导者掌握真理的基础,政策水平是体现领导者掌握真理的程度,联系实际则是领导者运用真理、实践真理和丰富真理的过程.缺乏政治觉悟,不会去追求真理;政策水平低,不能掌握真理;不会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运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管理理论基本框架,必须重视对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管理理论是由一系列的管理职能、原则、方法和艺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管理职能是管理的基本命题,它反映管理过程的内容和形式;管理原则是综合实施管理职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管理理论的精华;管理方法是使管理思想、原则变换为具体的实际可运用的手段,是管理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管理艺术是管理纯理论与具体的管理经验的结晶,是构成完整的管理理论框架不可缺少的内容。
期,我怀着一种虚心向学的心态拜读了(美)詹姆斯·M·库泽斯和巴里·Z·波斯纳的畅销著作《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一书。虽离领悟该书精髓的十之七八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己还需进一步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方能真正明白书中所述最佳领导的行为艺术与哲学。但是我想这并不影响我作为第一次拜读者所获得的几点小小的、不成熟的心得。下面我就该书的结构、主要观点、不足以及基于它对现实的思考的谈谈我的几点感受。首先,讨论一下该书的结构问题。该书共有12章,首章和末章属于总括性的,首章主要是引出论题即“当你处于最佳领导状态的时候,你会做什么?”针对这个问题,作者通过对140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最佳领导的五个行为习惯,分别是“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这五个行为习惯下包括明确价值观、树立榜样等十种具体的领导行为。就首章提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来说,末章既是总结,但似乎又不是总结。说它是总结,是因为末章呼应了首章最佳领导的行为艺术这一问题。说它不是总结,是因为该章似乎在高度宣扬一种思想,一种“领导是每个人的事”的思想,一种“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佳领导”的思想。看到这里,其实我是兴奋的、愉悦的,有一种“拨开乌云终见日,除却阴霾现晴天”的感觉。从第一章开始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则主要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旁征博引,详细阐述、论证。这个阶段的阅读过程是一种遨游在实例中,从实例提炼观点,消化观点,进而接受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以少,但是这个过程会让读者觉得和书中的所述内容、实例相距甚远。直至第十二章提出了“领导是每个人的事”这一观点,这让读者心中一亮,方才真正地从心里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和实例和自身的联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这就是一种思想升华,这一章才是最能抓住读者心理需求的文字。人们常说要想看见黎明的光明必须先熬过漫漫的长夜,这个比喻或许有点不太恰当,但是从一开始读本书直至最后,我真不得不说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好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突然到来的,需要一个过程。当然,读者也可以先看最后一章,直接给自己的大脑传递“领导是每个人的事”这一信号,但是我想那是不能引起心中波澜的,是没有营养的。唯有在细细了解了前文所述之后,方才会觉得这个观点是那么能慰藉读者那遨游了很久之后有点累意的心灵。我佩服作者在文章结构上这一巧妙的、融入了生活哲理的,又能抓住人们心理需求的安排,而没有直接把这一章的内容放在著作的前面。其次,讨论一下该书的主要观点问题。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当你处于最佳领导状态时,你会做什么?”这个问题,我的理解就是最佳领导的行为艺术。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这五个行为习惯。这五个行为习惯中的每个行为习惯对应两种具体的行为,分别是“明确价值观,树立榜样、展望未来、感召他人、寻找机会、尝试并承担风险、促进协作、增强他人的能力、认可他人的贡献、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最后的一个观点是:“领导是每个人的事”。在谈论主要观点之前,我想得先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领导,另一个是领导力。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说法,领导就是“出主意、用干部的人”,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领导和一般员工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思想和思维。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的话“普通员工想的是明天,中层管理者想的是下个月,而高层领导想的则是明年乃至今后的五年、十年”。不同的人的战略眼光和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深度不同,这也就基本明确了领导的主要职责:明确方向、确定战略、用对员工、实现目标。再说领导力,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促使领导能高效履行职责,最终实现目标的各种感性和理性的渠道和力量。一切有利于帮助领导定方向、定战略、用对人进而实现目标的正当的因素都应该是领导力的分子。阐述完领导和领导力的概念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书中提出的五种行为习惯和十种具体行为。先说五种行为习惯,他们本身存在着非常严密的逻辑性,这个逻辑是从个人到群体、从思想到行动的逻辑。以身作则是自我修身,是属于潜移默化的个人形象和思想影响。共启愿景是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这里开始,从个人到了群体。影响别人不应该是先从行动上去要求别人怎么做怎么,而是应该先从思想上去影响,让受影响的人从思想层面先接受某种行为,树立某种价值观,之后再要求他们执行某个动作也就不难了。以身作则和共启愿景均是属于思想层面的影响。再到挑战现状,这是在思想的驱使和指引下的产生的行为。挑战现状是实现超越的肥土,没有挑战和改变现状的勇气永远不会有超越。好比一个下滑的企业,有没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与改革,永远无法停住下滑的脚步,往上走的愿望更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到这里,行为习惯已经从思想“蔓延”到行为。之后是使众人行。这里遵循了一个人的社会化原则,也就是人不可能单独存在,也不可能不与外界发生联系,强调人的力量是有限。领导很多都是思想的巨人,但是这些思想的落实需要他也变成行动的巨人,但是单单是他自己还不行,他还必须找到那些被他以身作则和共启愿景之后,愿意和他一起挑战现状的人一起行动,也就是他必须要由他的团队。而此时衡量他是否是真正的行动的巨人,并不是看他自己做了多少,而是他的团队做了多少,实现了多少,他创造了什么条件如提升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和能力等让他们实现全部的目标。最后是激励人心。激励人心是一种创造持续动力的行为,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书中作者提出了认可成绩和庆祝成功两种方式,这实际上是满足人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的需求,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满足。一样以来,又回到了思想的影响层面了。不难看出这五种行为习惯各有各的哲学和亮点,他们的逻辑链条是在个人和群体之间产生“思想影响——行为执行——思想影响——行为执行……”,然后永无止境地发展下去。五种行为习惯之后是书中所提到的十种具体行为。明确价值观要求自己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何为正确的价值观?这里所指的并不仅仅包含那些由一系列褒义词如正直、诚信等等组成的价值观,也不仅仅指领导者个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包含了一个团队里面所有人的实际需求,如丰富的物质、家庭的和谐需求等等。领导者要树立的价值观不能仅仅站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角度去明确价值观,他需要把团队成员那些合理的、被大家需求的价值观一起融进来,整合成既不缺漏又能被大家公认的价值观。这个是最根本的,团队里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团队的执行力将等于零。明确价值观之后,作为领导要做这些价值观最忠实的粉丝和最勤劳的实践者。在这个组织里面,你一定要是实践这些价值观最出色的那个,是员工的标杆。但是价值观还是属于比较抽象的范畴,如何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呢?领导在已经整合的价值观的基础上,需要勾勒一个具体的、清晰可见的目标,需要一个创造一个符合实际的梦想,并且要让自己的团队相信在这样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明天的光明一定是可以预见的,是不遥远的。只有这样,你的团队才会愿意跟你一起为了那个目标和梦想挑战现状。但是通往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挑战现状,就得先了解过去,同时要注意观察外界,掌握实际,并在你认为是对的时机,带领你的团队努力向前,一步一个脚印,一关一关攻陷。这个过程中要时刻和他们一起分享每一个小成功的喜悦,一起学习每一次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要做的不是冲锋陷阵,而是要充分信任你自己的决策,要信任你的团队,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团队协作前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要用对人,要用强人,要注重提高自己团队里每一个成员的战斗力。 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慰问他们,促使他们每个人都发挥最佳的水平。第三,讨论一下我认为该书的不足。该书作为研究领导力的畅销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例丰富多彩,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很多杰出领导和各界名人所推崇的。书中所提到的处于最佳领导状态的五种行为习惯和十种具体行为具有比较广的代表性,基本上能概括最佳领导的行为艺术。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只要能真正地做到书中所述的行为,成为团队中的最佳领导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我认为该书在实例方面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全书140个不同组织和不同层级领导的实例,虽然93%的案例是全新,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世界代表性,但是这些案例基本上都是积极的案例,欠缺反面的案例,案例内容的代表性相对不够全面。全是宣扬好的东西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比如某某电视台,整天播报人民收入水平有多高,大家多幸福,社会有多和谐,换来的却是背后骂声一片,被大家看作那只不过是不敢承认现实,或是在自欺欺人罢了。因此,我个人认为书中若能在阐述最佳领导的五种行为习惯和十种具体行为时,加一点反面的实例,正反呼应,不仅能让读者明白现实生活中如何做能取得好的效果,也能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实现学习与预防结合,这势必会对读者全方位地深入领悟书中精髓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最后是我结合该书的观点对现实的思考。理想总是很丰满的,可是现实却是那样的骨感。该书回答了当一个领导者处于最佳状态时他在做的事情,毫无疑问书中所提到的五种行为习惯和十种具体行为具有非常广的囊括性,细细思考,最佳领导无非也就是做这些事情了。再思考得深入一点,其实能真正养成这五种行为习惯,并在生活中坚持下去,真正实践这十种行为的何止能成为最佳的领导,
只要留住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即使失去现有的一切财富,仍能很快再创造出相当的财富。
毛主席一生对调查研究工作极其重视,他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他在极其繁重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亲自做过或组织过无数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正是从这些调查研究中掌握了中国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当时当地的正确政策措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当今时代,作为一个领导者更应该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能力,学好用好。 毛主席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研是决策的基础。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从毛主席的一些著名论断来学习体会。 (以上四段摘自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P109-111) (以上三段摘自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关于农村调查》1941年9月13日 P378) 毛主席对调查研究大致做过两次分类。现分别予以说明。 纵断法,就是收集很多材料,不做深入细致分析,只从表面上进行观察,而没有真正的走进去,真正的下功夫去分析,去研究,没有观点也没有思想。毛主席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 对这种方法,毛主席评价: 正因为这些原因,这种调查法可以做辅助手段,达到一些次要的目的,但不是主要手段,也不能达到主要目的。 横断法,就是做阶级分析,做典型调查,深入到被调查的事物中去,解剖麻雀,以达到对事物全方位的了解。 对这种分法,毛主席认为不太容易理解,因此,不建议采取这种划分法。 走马看花:就是指到调研点走走、转转、看看、问问,特点是可以多看几个点,多搜集一些材料。这种调研主要是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普遍的现象,发现面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掌握花园的基本情况,大概情况,比如,花园面积多大,都种了些什么花,花的整体长势如何等。 下马看花:就是在走马看花,掌握花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注意研究某一朵花、某一类花的细节特征。这就要停下来,花费一定的时间,采取合适的方法,认认真真地开展研究。 安家落户:就是在花园住上一段时间,和园丁交朋友,不仅研究花,还得亲自种花,这样就能更加深入细致的掌握花园和每一类花、每一朵花的细节情况。 这三种调查方法可结合工作实际合理采用,以达到调查研究的真正效果。 毛主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主要有: 关于如何做调查研究,毛主席讲,首先要做到眼睛向下,不能一直昂首望天。 在调查的方法上,毛主席强调了两点: 第一点,对立统一、阶级斗争,也就是讲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开展调研。这需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观察事物的大体轮廓; 第二步是用分析方法加以细细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步是用综合法把对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综合,得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这样经过分析综合之后的事物就与最开始的了解不同了,现在对事物就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具体的了解。 第二点,详细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 在调查典型选取上,主要有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依据这种分类,每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在材料搜集整理上,必须自己亲身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找出经验来,用这些经验再随时去改进以后的调查和整理材料的工作。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也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对此毛主席也有一段鲜明的论述: 这就鲜明指出了调查研究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 第一,开调查会,做讨论式的调查。可提出几个方案,跟他们讨论,跟他们研究,这个方案好,还是那个方案好。要做讨论式的调查,才能得出近乎正确的结论。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哪些人参加调查会。各种人都要,经验多的人要,经验少但思想进步的人也要。从职业上说,要多元。 第三,调查会人多好还是少好。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但开调查会人太多了比较困难,这根据调查者的组织能力有关系,一般三五个,七八个比较好。 第四,调查的纲目。纲目要事先准备,按纲目发问,要事先准备出来。 第五,要亲自出马。一定要亲身从事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二者是两回事。 第六,要从个别问题深入。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 第七,要自己做记录。自己当记录,这是调查的一个要点。适当地指挥调查会的到会人,而且要自己当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假手于人是不行的。 其中,调查会的到会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决定了调查的实效。对此,毛主席有过详细论述: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或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1941年3月、4月P789-784) 调查取得实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材料的真实性,在如何让被调查者提供真实材料、说真话上,毛主席也有谆谆教导: (以上材料摘自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关于农村调查》1941年9月13日 P378) 调研最终是为了决策,是为了干好工作打基础的。对于调研结果的运用,毛主席曾用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形象的说明。 情况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调查研究要达到的效果。 决心大,是建立在情况明的基础之上的。 方法对,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情况明了,再下决心,决心就大,方法也就对。方法就是措施、办法,就是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实现方针、政策的一系列方法。 (本文主要整理自《毛泽东文集》《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希望对大家的工作能有所帮助)
《财智》杂志-人才资源管理与培训期刊。财富(中文版)-为中国的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和见解。城市发展研究杂志-城市发展指导性刊物,城市科学研究与城市领导相结合,共创美好家园。管理工程学报(万方数据)(New)-主办单位:浙江大学。管理杂志海峡商情商务周刊环球企业家-包含经济,时事,娱乐的男士杂志。经理人-传播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传授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方法。提炼总结企业发展规律,提供旨在提升企业经营质量的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经营实战杂志-大型经营管理实战原创资讯,以邮件形式发送。卓越杂志月刊
《经济管理文摘》不错,《销售与市场》,如果是施工企业一定要看《施工企业管理》。管理类的杂志好的少之又少,最好看报。
高层经理必读十大商业著作(推荐)(摘自)大多数商业精英都有喜欢读书的嗜好,而称得上经典的商业著作,往往会在读者掩卷之后,对其经营、生活乃至人生,产生出微妙而深刻的影响。有价值的文字,以及它所承载的理念,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并受益才好。 因此,我们精心挑选了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四地的250名高层经理人员——他们所任职的公司都有300人以上的规模,在各自的公司里分别担任部门经理以上的职务,年薪在40万元上下,请他们选出对他们曾经产生深刻影响,因而最受推崇的十大“商业著作”。 以下即是根据反馈资讯获得的一份TOP TEN榜单: 第一位:《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 《孙子兵法》为我国春秋时代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多年,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 日本许多大公司把《孙子兵法》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必读书。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曾表示:“没有哪本书像《孙子兵法》一样,为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管理思想”。前东洋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大桥武夫,在企业濒临倒闭之际,发现《孙子兵法》有助于经营,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为此他写了一本专著《用兵法指导经营》,成为畅销书。 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商学院,也把《孙子兵法》融入了MBA的战略课程中。 全书共13篇,约6000字,是一部公认的最权威的“军事战略”著作,同时也被视为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通过竞争获取事业成功的哲学书。第二位:《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 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2001年的作品,是该年度《商业周刊》的十佳商业书。 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耗费了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近6000篇文章,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500强排名中的每一家公司(共1400多家)逐一分析。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只有11家公司实现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柯林斯将这11家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了对照,分析出了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 亚马逊书店对这本书的赞美之语是,“这是那种经理人和CEO们在若干年内需要一读再读的书。”第三位:《杰克•韦尔奇自传》(《Jack: Straight from the Gut Jack Welch》) 世界第一CEO自传。本书英文版2001年9月11日出版,立即在Amazon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5。这本书稿酬高达700万美元,被全球翘首以待的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 韦尔奇是管理界中的“老虎”伍兹,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这本自传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大动作。 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第四位:《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Drucker`s Thoughts of Management》) 彼得•杜拉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卓越的学术成就曾给他先后带来2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 杜拉克比任何人都早10年或20年开始讨论管理学中现在广为人知的主题:竞争策略、组织设计、成本会计、创业精神和管理信息。他强调管理的人性和实践性,以三个著名的问题“你的业务是什么?谁是你的客户?客户认知的价值是什么?”简单而深刻地阐明“企业的理论”。 虽然彼得•杜拉克的大多数管理学著作出版于1982年以前,但《福布斯》杂志还是尊称他为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有影响的 “现代管理之父”。第五位:《追求卓越:美国最佳管理公司案例》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982年汤姆•彼得斯与鲍勃•沃特曼合著。20世纪影响最大的管理学著作之一,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书籍,长达三年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美国总发行量超过600万册,事实上,这本书促成了商业书籍出版业的成熟。 本书源自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个内部项目。当时美国商业界备受日本公司咄咄逼人的扩张姿态的困扰,相比日本严格的制度化管理,面对强烈个人主义的员工,美国公司领导成了被讥笑的低能者。《追求卓越》则扮演了美国商业的拯救者。 本书为管理设定了一个积极的目标,而非强调面临的难题。彼得斯提出的杰出企业的8个特性几乎为未来20年的商业管理奠定了格局。今日的企业领袖没有人不承认深受这些原则的影响。它也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管理学著作,中译本多达5种,总发行量超过50万册。 因为这本书,汤姆•彼得斯(第一作者)也从麦肯锡公司的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步入世界顶级管理学大师的行列。第六位:《基业长青:理想公司的成功理念》(《Built to Last》) 1994年吉姆•柯林斯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18个“基业常青”——高度成功、富有生命力的公司的经验,包括沃尔马特、惠普、宝洁、3M和索尼等行业领袖。 本书研究的是事件,是人性。作者从人的角度让我们看到公司的成长和巩固,公司、组织以及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它主要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企业是如何取得优势并长期发展的?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反省,使优势成为公司的特性。 美国前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约翰•W•加德纳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每个经理人都值得一读的书。”第七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本书作者是被认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英特尔前CEO安德鲁•格鲁夫,这是他1992年的著作,是公认的商务必读书和当代领导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对商业思想的贡献在于:格鲁夫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付每个领导者所惧怕的噩梦时分的方法——企业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个战略转折点,这时,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也同样有可能标志着没落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偏执狂式”的管理能使公司保持足够的谨慎,时常提防他人袭击、窃取你的生意;作为管理者,还要将防范意识传播给手下员工,让他们和企业领导一起度过战略转折点,从而走上发展更高的平台。 在格鲁夫“偏执狂式”的管理,英特尔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芯片公司。第八位:《市场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 菲利普•科特勒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市场营销学权威之一。他在1967年出版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成为美国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教材,现在已经出到了第10版,特称为“世纪版”,并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受到各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科特勒的这本经典营销著作不仅继承了奥德逊、霍华德和麦卡锡等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全面发展了当代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计划和控制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科特勒在其《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一书中,也引用了《孙子兵法》的论述。第九位:《巴菲特之路》(《The Buffett Way》) 罗伯特•海格斯特姆的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的最佳畅销书。《福布斯》杂志认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股票投资杰作,它非常清晰地向人们解开了最伟大的投资家巴菲特那无人匹敌的投资业绩的奥秘”。 这本书的全部魅力来自于巴菲特本人——1956年以100美元起家,迄今为止个人资产已超过160亿美元的“世界头号股王”。 本书揭示了他看似简单又极其深刻的投资原则:注重股票的内在价值,买进市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长期持有,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理会市场变化,也不担心短期的股价波动。 巴菲特曾说过,“即使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在《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中,巴菲特名列榜首,广为人知的索罗斯仅名列第五,而且,他是全球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中惟一一个从股票市场发家的。第十位:《定位》(《Positioning》) 20多年前,美国《广告时代》杂志约请年轻的营销专家里斯和特劳特撰写一系列有关营销和广告新思维的文章,总标题就是“定位的时代”。20年后,定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而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也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这是本很不错的杂志
您的工商专业的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顺利 提供一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企业中“跳槽”现象的原因及举措分析1、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研究2、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研究3、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4、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流动问题研究5、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6、县域经济问题研究7、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问题研究8、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9、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问题研究10、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我国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研究2、我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3、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研究4、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5、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6、论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7、我国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8、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9、企业并构中的政府行为分析10、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探析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 2、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 3、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4、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认知 5、组织文化的建设 6、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 7、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8、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研究 9、组织中的有效沟通 10、沟通的艺术 11、企业管理沟通中的误区及对策 12、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13、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研究 14、如何留人——企业薪酬与福利设计 15、领导者的有效集权与授权 16、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17、管理机制的变革及创新 18、如何实现有效地激励 19、员工激励及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20、领导理论综述 21、由动机理论谈员工激励 22、企业高效团队的开发与管理 23、组织绩效的有效监督及衡量 24、企业的价值链管理研究 25、企业价值链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建设 26、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 27、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企业员工招聘及有效激励机制建立的研究》 摘 要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 键 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管理 目 录 1企业员工招聘的研究 1 1.1员工招聘的定义 1 1.2员工招聘的意义 1 1.3员工招聘的原则 1 1.4企业员工招聘的程序 1 1.4.1定招聘计划和策略 1 1.4.2发布招聘信息及搜寻候选人信息 2 1.4.3甄选 2 1.4.4录用 2 1.5企业在招聘员工中的风险 3 1.5.1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 3 1.5.2招聘渠道的选取风险 4 1.5.3人才辨别的测评风险 4 1.5.4招聘回复的速度风险 5 2企业有效激励机制建立的研究 7 2.1激励机制的定义 7 2.1.1激励的含义 1 2.1.2有效激励机制和定义 2 2.2建立激励机制的意义及重要性 7 2.3员工激励效果的因素分析 8 2.4有效激励的对策研究 9 3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5 这份大纲您看下质量 希望采纳]
1、选最熟教科书部分; 2、选最完美解决方略; 3、选最针对契合范例和案例; 4、选导师热爱条目; 5、选对自己立即就业的最优选。]
1、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研究2、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研究3、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4、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流动问题研究5、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6、县域经济问题研究7、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问题研究8、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9、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问题研究10、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我国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研究2、我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3、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研究4、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5、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6、论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7、我国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8、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9、企业并构中的政府行为分析10、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探析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 2、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 3、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4、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认知 5、组织文化的建设 6、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 7、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8、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研究 9、组织中的有效沟通 10、沟通的艺术 11、企业管理沟通中的误区及对策 12、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13、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研究 14、如何留人——企业薪酬与福利设计 15、领导者的有效集权与授权 16、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17、管理机制的变革及创新 18、如何实现有效地激励 19、员工激励及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20、领导理论综述 21、由动机理论谈员工激励 22、企业高效团队的开发与管理 23、组织绩效的有效监督及衡量 24、企业的价值链管理研究 25、企业价值链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建设 26、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 27、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