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稿件写作格式说明1 字 数 学术论文、综合述评等稿件一般不超过 6 个版面 , 研究简报、论坛等稿件一般不超过 4 个版面。 2 写作顺序 2. 1 文 题 由尽可能简练的几个表达文章核心内容的关键词组成 , 以不超过 20 字为宜。 本刊一般采用系列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 , 每篇文章独立成文。 2. 2 作者署名 作者人数不宜过多。 第一作者应是稿件的执笔人和修改人 , 如有例外 , 请将责任作者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 2. 3 作者单位 单位全称应写到院、系、研究所、研究中心一级。 凡作者在北京林业大学完成的项目,即使作者离开了学校 , 单位也应写北京林业大学 , 并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作者现在的工作单位。2. 4 基金项目 请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该研究的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2. 5 作者简介和通讯地址 写在篇首页地脚处资助项目的下方 , 只写第一作者 ( 必要时可增加责任作者 ) 的简介和详细地址。 例如: 第一作者 ( 作者简介 ) :姓名 , 学位 ( 或在读学位 ) ,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 ××× 。电话 : ××× Email : ××× 地址 : 邮政编码及具体地址。 2. 6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为读者了解文章核心内容服务的一篇独立、完整的短文。 应做到言简意赅。本刊要求论文摘要应包括 : ① 研究目的 ; ②实验 时间和地点 ( 仅指实验性研究 ); ③ 研究方法 ; ④ 研究结果 ( 一般不要列出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 ); ⑤ 结论与讨论等部分。 关键词为代表文章核心内容的名词 3 ~ 8 个。2. 7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可由编辑部代写。 2. 8 英文部分 内容应与中文部分完全对应。写作格式请参见 英文部分写作要求 。 2. 9 引 言 它是本刊是否接受投稿的主要依据之一。 引言不标序号 , 也不需写出 “ 引言 ” 二字 , 直接写内容。内容包括 : ① 研究对象的科学价值 ; ② 简述国内外学者对该主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代表人物、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难点 , 并顺序给出参考文献的序号 ; ③ 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上述 3 点 , 能向读者表明您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水平 , 缺一不可。2. 10 研究方法 凡应用国内外现有理论、技术、模型、公式等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 , 一律不做教材式的原理论述 , 只须简要写出该方法的名称、实验步骤和材料、公式等 , 并给出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文献序号即可。 作者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和对他人方法有改进的部分例外。 2. 11 研究结果 应提供科学、可靠、系统、详实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图表和照片应做到 : ① 尽量精减 , 凡文字能说明的内容一律不用图表和照片 ; ② 图表和照片的题名均为中英文对照 ; ③ 图用计算机绘制 , 图上的文字不宜多 , 主线与辅线的粗细比例为 2 ∶ 1; ④ 学报可刊登必要的高质量彩色照片 , 需作者负担制版、印刷费用。2. 12 结论与讨论 作者应在这部分把自己在理论、方法或技术上的创新或改进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表述清楚。 2. 13 致 谢 作者认为必要时 , 可在正文结尾向有关人士或机构表示谢意。 2. 14 参考文献 它是本刊是否接受投稿的首要依据。 作者在正文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 参考文献应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2) 每一篇文献都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 , 并可提供原文备查。 不得转引作者没有亲自阅读过的文献。 3) 参考文献应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 其中 , 专著等其他文献的数量不宜超过 30% 。 除特殊情况外 , 教材文献尽可能少引用。 除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献和学位论文、会议文集、技术报告、专利、电子文献外 , 其他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文件不得作参考文献引用 , 只能在征得原作者同意后 , 在正文中的引用处加括号注明资料名称。 4) 综合述评的参考文献一般为 30 ~ 50 篇。 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不少于 10 篇。 5) 一般情况下 , 外文文献数量应占总参考文献数量的 40 % 以上。 6) 作者应注意利用国内外网络期刊数据库和图书馆现刊来查阅最新文献 , 截止到投稿 1 个月出版的有关中外文文献都应引用 , 并在稿件正式发表前再次查阅和引用最新文献。 如果来稿没有引用近年来的最新文献 , 请作者在文中解释其原因和理由。 7) 中文文献需对译成英文 , 对译英文时,篇名和刊物名要与原文献保持一致,原中文文献保留 , 二者共用一个序号。 8) 参考文献的具体著录格式请参见 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3 量和单位符号 1) 所有符号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 除雷诺数 Re 等 25 个特征数和 pH 值外 , 其他符号一律用单个字母表示 ) 。 2) 物理量的符号和生物学中属以下 ( 含属 ) 的拉丁学名用斜体。 3) 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等应正确标明。 4) 请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时间单位用英文缩写字母表示,如:小时用 h 、分钟用 min 、秒用 s ;溶液浓度单位用 mol/L 、 mmol/L 、μ mol/L ,不用 M 、 N 、 ppm ;容积单位用 L 、 mL 表示; bar( 巴 ) 改用 Pa( 帕 ) 、 kPa( 千帕 ) ;能量、功、热均用 J( 焦 ) 。单位与数字之间空一格。
你这。。。。导师姓名: 张颖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 年 3 月 4 日 院系名称: 经济管理学院 一级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 林业经济管理 研究方向1: 区域经济 研究方向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研究方向3: 森林资源价值评价与政策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现在职称: 副教授 职称评定时间: 2000 年 1 月 导师最后学历: 博士 导师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时间: 1999 年 6 月 获学位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是否留学: 是 留学国别: 韩国 留学时间: 从 1999 年 06 月 到 2000 年 06 月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1 年 9 月 在读硕士: 2人 上岗时间: 2001 年 9 月 现在在岗否: 是 所在学科是否博士后流动站: 否 工作简历: (1)1989年8月—1990年7月,在黑龙江朗乡林业局挂职锻炼; (2)1990年8月—1994年8月,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书; (3)1994年9月—1999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博士学习; (4)1999年6月—2000年6月,韩国Korea University 博士后学习; (5)2002年11月—2003年1月,台湾大学森林系访问学者. 教学工作: (1)1989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 (2)1990年8月—1994年8月,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3)1994年9月—1999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博士学习,并任教; (4)2000年7月至今,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 (1)森林资源价值评价和政策; (2)森林资源核算; (3)区域经济;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在研课题: (1)中国热带森林环境价值核算研究,ITTO PD 39/98,1999_2003,3万元,副主持,承担"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热带林地.林木价值核算"研究. (2)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2003,4万元,独立完成. 论文目录: 发表论文30多篇,主要有: 1、宗教与森林保护,张颖,森林与人类,1988(4)。 2、我国森林工业投资与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1(3)。 3、我国木材供需缺口模式当议,张颖,吴志文,技术经济,1992(6)。 4、家具开发趋势,张颖,中国技术经济信息,1992(24)。 5、我国森工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度量分析,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3(1)。 6、再论我国林分价值量的评价,王琦、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3)。 7、我国林业再生产系统的灰色控制研究,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1)。 8、对宏观调控理论依据的探讨,张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增刊)。 9、林业系统生产力的量化分析研究,张颖、于凤,林业经济,1996(4)。 10、林业在保证本世纪末粮食增产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张颖、于凤,林业工作研究,1996(3)。 11、协同学与林业持续发展,张颖,于凤,林业经济问题,1996(2)。 12、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林业工作研究,1996(12)。 13、我国林业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初探,陈建成、胡明形、王立群、张颖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2)。 14、牡丹江林区林产工业产品结构优化研究,“牡丹江林区林产工业产品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张颖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2)。 15、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张颖,林业经济,1997(1)。 16、林业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张颖,林业工作研究,1997(5)。 17、西南地区林业区域发展优势研究,于玲、张颖,林业科技管理,1998(3)。 18、林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的探讨,张颖,林业经济问题,1999(6)。 19、what is the impact of unemployment and how should it e dealt with is China, Zhang Ying, Applied Economics,APE/1999/096782. 20、The economics evaluation of forest biodiversity in china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diversity, Zhang Y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forest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Northeast Asia Forest Forum, 2000-19. 21、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社会效益核算的几个问题,张颖,林业工作研究,2000(11)。 22、北京市林业用地价值核算,张颖、于玲,林业科技管理,2000(4)。 23、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张颖,环境观察与评论,2001(2)。 24、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社会效益的核算,张颖,经济研究参考,2001(2 L-1) 25、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张颖,林业科技管理,2001(1) 26、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研究,张颖,林业经济,2001(3) 27、A Discus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Methods for Forestry Land and Tree Value Accounting, Zhang Ying, ITTO PD 39/98 Rev.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hina. 28、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st Biodiversity, Zhang Ying and Woo-Hyuk Byun, ITTO PD 39/98 Rev.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hina. 29、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评价研究,张颖,林业资源管理,2002(2) 30、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总体趋势的变化评价,张颖,世界环境,2002(2) 著译目录: 出版专著2部,担任副主编、参编著作6部,主要有: 1、绿色核算——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张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张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森林环境价值核算,侯元兆主编、张颖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Chief Editor Hou Yuanzhao, Assistant Editor Zhang Ying, ITTO PD 39/98 Rev.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hina. 5、实用林业统计,陈建成主编(张颖参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6、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侯元兆主编(张颖参编,第四作者),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7、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周冰冰等著(张颖参编,排名第三),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8、世界私有林概览,李智勇等主编(张颖参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科研成果: 获省部级奖3项,优秀论文奖3项。其中: (1)1991年,撰写的“北京市建筑木材厂技术进步的度量分析”获1991年全国企业技术经济论文大奖赛鼓励奖。 (2)1994-1995年,参加了国家科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并担任“林木.林地核算研究”子项目主持。完成科研报告10万多字。该项目1996年获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个部门的“国家优秀科技信息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3)1995-1996年,参加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并担任“林木.林地价值评价研究”子项目主持,完成科研报告7万字。该项目1997年获林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4)“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中独立完成的“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1998年获“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二等奖”。 (5)“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2002年获北京市统计系统优秀论文奖。 (6)专著《绿色核算》,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在"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中独立完成的“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1998年获“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二等奖”。 (2)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评价研究",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北京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13家报刊杂志作了报道."九亿网"."中国环保网"等也作了大量报道.2002.11_2003.1,在台湾大学作访问学者时,也专门作了讲座. (3)"绿色核算"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其成果已在国家统计局"森林资源核算"中应用. 表彰和荣誉: (1)2002_2003,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的研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2)2002年,获北京林业大学"三育人标兵"称号; (3)2001.2002,连续两年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 主要兼职: (1)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研究》特约研究员. 办公室电话: 62337674 传真: 62337674 通讯地址: 北京林业大学39号信箱 邮政编码: 100083 电子邮件地址:
周旺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立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周旺生简介(一)基本情况周旺生,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立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奖励。1989-199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作访问研究。1994、1995、1996、1999年分别在香港作短期讲学。1996-1997年在美国伊利诺依斯大学作访问研究。(二)专业特长周旺生主要从事立法学和法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国内率先创建立法学学科并取得成功。迄今已发表约600万字著述。包括自著、合著著作30余部;论文80 多篇,其中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万字以上长篇论文 30 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多本全国统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为北京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为高级法官培训班、硕士学位研修班、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其他诸多院校和国家机关,讲授立法学、法理学、立法学专题研究、法理学专题研究、当代中国立法研究、中国法理学研究、法学经典著作解读、比较立法制度等十多门课程。讲授生动深入,深受学生欢迎。(三)社会实践在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同时,周旺生积极参与国家法制建设,担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等省级人大常委会顾问或咨询委员,特别是积极参与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活动,为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促成了这些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例如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作为中国硅谷基本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制定,就是由周旺生担任首席顾问、专家组组长、起草小组副组长的。(四)学术主张周旺生的研究证明了这样几点: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工程,除应包括长久以来人们所追求的"四个现代化"以外,还应包括法治现代化。没有法治现代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其他现代化。观察世界上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可以看到它们的发达程度通常总与它们的法治现代化的程度成正比。现代社会有两个不同于以往社会的显著标志:经济实行市场化、政治实行民主化。而这两化都需要法治来保障。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最鲜明的标志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行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中国要建设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必须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建设法治国家。而无论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还是国家法治化,首先要有好的制度建置。这种制度建置在中国国情之下特别表现出对立法的需求。由此就要有好的立法研究。在这种基础上,周旺生系统阐明、论证了如何在中国国情之下加强立法和立法研究,构建了中国立法学体系,就立法改革和完善提出一整套建设性的对策和大量具体建议。主张改革完善中国法学研究的方法和进路,是周旺生所特别关注的。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和注意到一系列赖人寻味的现象。二十年来中国法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确取得重大进展,在与国际先进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连接或向其学习的过程中作出许多努力。但有意思的是,中国法学在研究西方例如美国的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时,所注重所着力推介的主要是其判例法学说和判例法制度,然而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实际生活在与西方例如美国发生连接时,所注重所着力借鉴的主要是其成文法律制度及其经验。中国法学理论研究与法治实际生活的疏离,使得周旺生提出改革完善中国法学研究的方法和进路的种种观点和对策。他还进一步以英国人边沁的成文法学说未能在其本土获取实践价值却在欧洲大陆结出丰硕果实、德国人萨维尼的学说即便影响一时却未能使德国法制按照其所指引的方向运行这样一些著名的历史事实,佐证了法学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准则在于法学能够为法治实践生活所选择所应用,而不是与法治实践生活相疏离或为法治实践生活所摈弃。(五)主要贡献周旺生把立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事业。他于1988年出版国内第一部《立法学》,为立法学在我国崛起发挥了奠基作用。1994年推出60万字的长篇论著《立法论》,提出、研究和阐述了中国立法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重大新问题,拓宽、深化和推进了国内的立法研究。他的研究既填补了中国法学体系的空白,促进着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法学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又对在中国实现立法的科学化、完成市场经济向中央和地方提出的全新而繁重的立法任务、并进而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有重要意义。他构造的包括三要素的立法学体系,为后来的立法研究提供了典范化的模式。他的立法研究,被认为代表着国内先进水平。周旺生的理论研究成果受到广泛的重视和采纳。国内关于立法问题的研究著述,很少没有引用周旺生著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立法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关注周旺生的立法研究。周旺生本人更经常被邀请或被聘任为立法顾问、立法专家参与立法实践。由周旺生担任专家组组长和首席顾问的中关村立法,引起了国内国外的广为关注,作为中关村立法主要成果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制度建置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正在产生日渐深刻和明显的影响,对中央和其他地方立法有种种先行意义和直接借鉴的价值。(六)获奖情况周旺生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受到多方面的奖励和表彰。主要有:1988年获北京大学首届优秀青年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991、1994年两获北京大学和美国安泰集团光华安泰优秀科研成果奖;1992年获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95年获第二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91-1992学年度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1993年获司法部颁发的首届育才奖;199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199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奖励;1999年被评为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七)主要著述周旺生的主要著作有:(1)《立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规范性文件起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4)《立法学》(全国统编教材,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2000年再版(5)《立法学教程》(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6)《立法:原则·制度·技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当代中国立法》(国家八五重点项目第四卷主编),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8)《西方法学名著评介》(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9)《西方法律思想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法理学》(全国律师专业统编教材),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法理学研究》( 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中国法制四十年》(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3)《中国法律制度》(合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14)《法理学》(全国高校核心课程教材),副主编,高教出版社2000(15)《法理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16)《立法研究》(第1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17)《立法研究》(第2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18)《中关村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周旺生的主要论文有:(1)"论完善中国法的内部结构" 《中国法学》1989·6(2)"论法律但书" 《中国法学》1991·4(3)"法理学变革与立法学发展" 《中国法学》1991·6(4)"论中国法案起草的过程和步骤" 《中国法学》1994·6(5)"关于中国立法程序的几个基本问题" 《中国法学》1995·2(6)"论中关村立法的创新性品格" 《中国法学》2001年·4(7)"立法学体系的构成" 《法学研究》1995·2(8)"论现行中国立法体制" 《北京大学学报》1989·3(9)"关于立法规划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1993·3(10)"法的概念界说" 《北京大学学报》1994·2(11)"中国立法改革:法治、体制、决策" 《北京大学学报》1995·5(12)"论国务院立法的几个问题" 《法学评论》1988·2(13)"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学" 《法学评论》1988·6(14)"中国法制理论四十年检讨"(上) 《法学评论》1989·5(15)"中国法制理论四十年检讨"(下) 《法学评论》1990·6(16)"论立法规划的基本原则" 《法学评论》1993·2(17)"应当重视立法基本概念的研究" 《法学评论》1994·2(18)"论立法规划的分类" 《行政法学研究》1993·3(19)"关于地方立法的几个理论问题" 《行政法学研究》1994·3(20)"'法的制订''法的拟订'的使用和界说" 《法学》1993·8(21)"立法规划权限划分和编制规程" 《政治与法律》1993·1(22)"论中国地方立法的地位" 《政治与法律》1994·5(23)"论法的总则部分构造" 《政治与法律》1995·3(24)"法、法律、法规诸概念使用形式改革 " 《法学杂志》1993·5(25)"中国立法五十年"(上)(下) 连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1、6(26)"立法质量与质量立法" 《立法研究》2000·1(27)"论立法法与它的历史环境" 《立法研究》2001·2(28)"论中关村园区的制度建?quot; 《政法论坛》2001·4(29)"论中关村园区的涉外法律制度" 《法学论坛》2001·4(30)"ESSENTIAL PROBLEMS O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CHIN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EGISLATION,BEIJING,1995(八)承担项目周旺生近年主持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1)中国立法与中国立法学 国家教委九五项目(2)中国立法体制与立法程序研究 国家社科项目(3)立法学 司法部九五项目(4)中关村立法研究 北京市重点项目(5)中国立法质量研究 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项目(6)当代中国立法研究 国家八五重点项目(7)法理学(副主编) 教委九五重点教材(核心课教材)(8)当代法理学理论学说研究 北京市十五重点项目(9)法律援助研究 北京市重点项目(九)通讯地址讯址:北京大学法学院邮编:100871电话:62752094电子邮件:
《说〈招魂〉》,《文学遗产增刊十辑》(1962、7)《关于古典散文研究的二三问题》(与张少康等合作),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442期(1962、12、2)《贾谊思想初探》(与阴法鲁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5期《岑嘉州系年商榷》,《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论高适和岑参的诗》(与孙钦善等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5期《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参与先秦两汉部分的编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近代诗选》(集体编注,自始至终参加工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关汉卿戏剧集》(编校,与孙钦善等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中国小说史》(集体编著,参与撰写和定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岑嘉州诗版本源流考》,《文史》第6辑1979年《高适何时入河西幕》,《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3辑《储光羲生平事迹考辨》,《文史》第12辑1981年《岑参集校注》(与侯忠义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清代笔记三种,校点),中华书局1981年《关于孟浩然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文史》第15辑1982年《王维年谱》,《文史》第16辑1982年《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塑造的曹操》,《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与<三国演义>》,《文学评论丛刊》第16辑1982年《近代诗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文学遗产增刊》15辑1984年《王维诗真伪考》,《文史》第23辑1985年《也谈岑参诗中的“冰片”》,《文学遗产》1985年《两度出塞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文史知识》1985年6月《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王维诗文最好的古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文史知识》1986年2月《高适的幽州之行》,《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8月《高适系年考补》,《文史》第26辑1986年《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作其中王维、孟浩然等四人传笺证),中华书局1987年《怎样读岑参诗》,《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4期《漫谈<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标准》,《文学评论丛刊》30辑《王维生平五事考辨》,《古籍整理与研究》总第3期,1988年《王维生年新探》,《文史》第30辑1988年《王维与道教》,《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王维与僧人的交往》,《文献》1989年第3期《百家唐宋诗新话》(傅庚生主编,为作唐诗新话八则),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近代爱国诗选》(与孙静等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王维新论》,首都师大出版社1990年《王维集版本考》,《古籍整理与研究》总第5期1990年《李华事迹考》,《文献》1990年第4期《读张著<王维年谱>札记》,《文献》1991年第3期《也谈储光羲的卒年》,《文学遗产》1991年第4 期《我的王维研究》,《唐都学刊》1991年第4期《由新发现的韦济墓志看杜甫天宝中的行止》,《文学遗产》1992年第4期《<王维集校注>前言》,《王维研究》第1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萧颖士系年考证》,《文史》第37辑1993年《唐代文学史》上卷(集体编著,两主编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二十五史精选精译》(集体,负责选译两《唐书》),中华书局1996年《农民起义领袖传》(“文白对照二十五史分类传记”之一种,任主编),海南出版社1996年《略谈闻一多唐诗研究的启示》,见《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简评<全宋诗>》,《中华读书报》1999年8月18日《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该报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
当然是核心期刊!!既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又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更是CSCD核心期刊!算是A类核心期刊了。
上知网查查就知道了,每年的影响因子都会有变化
一、著作:1、王跃生:《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王跃生、陶涛等:《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趋势与对策》(合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3、王跃生、王蕴等著:《国际企业制度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王跃生:《经济学与社会关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5、王跃生等主编:《市场经济发展:国际视角与中国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66、王跃生:《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王跃生等主编:《CEPA与新世纪的内地香港经济关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8、王跃生:《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9、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制度经济学漫话》,三联书店,200110、王跃生:《立足与现实的思考》,三联书店,200011、张德修、王跃生主编:《大波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2、王跃生等著:《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改革成本问题研究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4、张德修、王跃生、巫宁耕主编《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5、王跃生:《新制度主义》,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199716、王跃生:《变化世界中的经济体制——90年代的比较经济体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7、王跃生、韩实译:《社会主义经济最优运行理论》(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8、王跃生:《苏联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王跃生、韩实著:《经济改革:苏联、东欧和我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二、主要论文:王跃生、杨丽花:“中国与南非贸易模式及理论解释”,《新视野》2012/6王跃生、官皓:“FDI的后发大国模式: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新视野》,2012/2王跃生、夏庆杰、江诗伦:“中非贸易投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载于《可持续的中国对外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5王跃生:“非正式制度与俄罗斯经济转轨”,《俄罗斯学刊》,2012/5王跃生、陶涛:“再论FDI的后发大国模式:基础、优势与条件”,《国际经济评论》,2010/6;马向东、王跃生:“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问题、原因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0/12;王跃生、杨力: “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12;王跃生、焦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6;王跃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新特征与新思考”,《中国市场》,2010/9;陶涛、王跃生: “日本对华投资新趋势与中日行业内贸易结构”,《国际贸易问题》,2010/2;王跃生、杨力:“中俄投资合作: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俄罗斯友谊大学学报.国际关系版》(俄文), 2010/2;Yuesheng Wang, Xiangdong Ma and Lihua Yang “Heterogeneity of Firms and the Export Imbalance among China’s Provin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Li, Jieli and Liren Zheng (eds), China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issues and prospect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王跃生:“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中国经济》, 2010/3;王跃生、马相东、杨丽花:“中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王跃生、王蕴:“转轨国家政府行为市场化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王跃生:“FDI理论的发展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南方金融》2007/8;王跃生、潘素昆:“FDI对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理论与经验分析”,《经济科学》, 2006/2;王跃生、王蕴:“人力资本与与企业组织结构:一个初步模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王跃生:“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文景》杂志,2005/1;王跃生:“论当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北京大学学报》,2004/1;王跃生:“正确认识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问题”,《求是》,2003/24;王跃生:“西部开发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纵横》,2002/4;王跃生:“国际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理论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王跃生:“计划经济国家转轨的社会成本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2;Wang Yuesheng, “Households’ Responsibility System, Behaviors of the Farm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s Agricultur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Fuyo Shobo Publishing, Co. Ltd, 2000;王跃生:“亚洲的企业融资制度:历史演进与未来选择”,载于《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王跃生:“当前经济政策中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探讨”,《经济纵横》,1999/6;王跃生:“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的所有权《经济科学》”1999/4;王跃生:“公司治理模式之争及我国的企业制度重建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4;王跃生:“金融压抑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企业融资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1;王跃生:“公司治理模式之争与我国的企业改革”,《经济纵横》,1998/10;王跃生、黄少卿:“探询平稳过渡之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王跃生:“制度因素与中国农业的环境生态问题”,《经济学家》,1998/2;王跃生:“亚洲金融危机与亚洲企业的融资制度”,《经济科学》1998/2;王跃生:“解析亚洲金融危机”,《中外管理导报》,1998/1;王跃生:“国有企业的效率、竞争与民营化”,《经济科学》1997/4;王跃生:“非正式约束、经济市场化、制度变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3;王跃生:“文化、传统与经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学报》1997/2;王跃生:“不同改革方式下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再讨论”,《经济研究》1997/3;王跃生:“关于欧洲型经济体制及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6/6;王跃生:“比较经济体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载于于光远主编《中国理论经济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李新春、王跃生:“联邦德国的公共企业及其管理”,《经济科学》,1996/1;王跃生:“1997年后内地与香港贸易关系的制度基础与制约因素”,《经济科学》1994/5;王跃生:“1997年后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91/7(课题组主要执笔人);Wang Yuesheng, “The Economy at the Crossroad: Growth Rate vs. Deepening Reform,”in China Review 1992,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3;王跃生:“试析俄罗斯经济改革方针的调整”,《世界经济》1993/8;王跃生:“强创价格关,路途多凶险——俄罗斯放开物价初析”,《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3;王跃生:王跃生:“俄罗斯放开物价与价格改革的模式问题”,《世界经济》1992/4;王跃生:“在改革中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载于厉以宁主编《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王跃生:“1991年经济增长形势的分析与增长政策的选择”,《经济科学》1992/4;王跃生:“应当怎样选择对外贸易结构”,《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2/4;You Ji and Wang Yuesheng,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1990”, in China Review, Chines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1;王跃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问题”,(香港)《二十一世纪》,1991/8;王跃生:“立足于现实的思考”,《经济研究》1991/1王跃生:“香港的经济体制:现在与未来”,《经济科学》1991/5;王跃生:“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谈对外贸易政策及其选择”(上)(下),《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5、6;王跃生:“对外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外贸乘数原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可性”,《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4;王跃生:“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跨国公司”(上)(下),《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2、3;王跃生:“汇率调整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1;王跃生:“试论南、波、匈三国的经济滞胀”,《世界经济》1989/10;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1989/9;王跃生:“国民收入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分析”,载于张康琴、曹梅颐著《外国经济统计分析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1989/9;王跃生:“苏匈南企业体制与企业行为比较”,《北京大学学报》1988/6;王跃生:“矛盾与两难:苏联对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87/6;王跃生:“双重模式转换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纵横》1986/9;王跃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率的动态分析”,《经济科学》1986/5;王跃生:“资源配置与计划、市场机制的结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创刊号;王跃生:“南斯拉夫的银行制度”,《广西金融研究》1984/7;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的银行制度”,《广西金融研究》1984/5三、学术评论、经济时评央企的困惑,《经济学家茶座》2012/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了么?《人民日报》2012、10、182012年的全球经济:年中回眸与展望,《香港出口信用保险信息季刊》,2012夏季号占领华尔街与基尼系数,《人民日报》,2011/12/5;从“刘易斯拐点”看“腾龙换鸟之争,《人民日报》2011/2/11;“后发大国模式”将在未来得到检验, 《中国经济》, 2011/1;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化,《经济学家茶座》2011/1应对通涨:重要的是釜底抽薪,《人民日报》2010/12/15;危中之机:世界经济学科五十年,《读书》,2010/4;全球化时代的“山寨”现象,《读书》2009/11;“罗锅求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人民日报》,2009/11/2谨防金融危机扭曲中国长期发展战略,《投资者报》2008、11、17经济关键词与地震影响,《投资者报》2008/6/9“德国特色”或有存焉?,《中国图书商报》,2008/3经济随笔的境界,《经济学家茶座》,2008/2卷首语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影响与选择,《香港出口信用保险据信息季刊》,2007,秋季号;政府调物价:该不该,怎么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9/27有感于“经济学数学化”的争论,《经济学家茶座》,2008/2访瑞典随感二则,《经济学家茶座》,2008/11经济学家为什么众说纷纭,《经济学家茶座》,2007/5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众说纷纭,《人民日报》2007//5外汇兑换一小步,货币制度改革一大步,《21世纪经济报导》,2006、5、22FDI的火线出卖,《21世纪经济报导》,2006、4、3民工荒是对低成本模式的自我矫正,《21世纪经济报导》,2006、3、13经济转轨与经济学家,《读书》,2006/2超越低成本模式,《人民日报》,2005、12、5经济思维与“经济学价值”,《经济学家茶座》,2005/4从一张车票看信用缺失,《人民日报》,2005、6、6有用的“经济直觉”,《人民日报》,2005、3、25如何走出拆迁的两难,《人民日报》,2005、2、18“文学的观光客”与“道德的十字架”, 《经济学家茶座》,2005/2经济学家:修桥铺路是为善举,《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11、26“刷卡风波”的市场解决,《人民日报》,2004、7、26闲话“主流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茶座》,2004/4汽车业的“繁荣”与“虚火”, 《人民日报》,2004、5、13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读书》,2003/12垄断收费与政府责任,《解放日报》,2003、9、29美元贬值:非典阴影下的亮色?《证券市场周刊》2003/20股市信心为何不足,《证券市场周刊》2003/17让财富体现价值,《上海证券报》2003、5、17回收废电池的经济思维,《经济世界》2003/5打破MBO神话,《证券市场周刊》2003/9“晴雨表是”假问题,《证券市场周刊》2003/5入世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载于《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这一代经济学人的历史责任,《文景》2002/4从两桩公案看理论的创新,《读书》2001/11人力资本应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吗,《中国改革》2001/9应当重视西方跨国公司的制度创新,载于《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社会价值、文明交往、民族主义,载于《立足于现实的思考》,三联书店,2000谁来吃午餐?《读书》2000/5冷静看待中国加入WTO,《江苏统战》2000/1关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观点,载于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世纪之交会发生全球经济大危机吗,《北京日报》1999、5、19我看知识经济从天而降,《大学生》1999/3调整权力结构,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载于刘智峰主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企业改革问题,《中国改革》1999/2跳出消费看消费,《中国经济时报》1998、11、18价格自律与价格竞争,《中国经济时报》1998、11、6环境污染:经济学的思考,《读书》1998/10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香港)《公司秘书》1998/8隔岸观火看微软,《中国市场经济报》1998、7、30政府经济基础是何物,载于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997:我们将在怎样的经济环境中生活——关系国家和我们自身的6大经济问题,《大学生》1997/3东欧昭示我们什么《读书》1997/1新制度经济学何以受到中国学者的宠爱,《大学生》1997/1也算一种声音——关于改革与一位俄罗斯学者的对话,《东方》1996/4域外看中国——再谈市场经济与文化,《读书》,1996/2俄罗斯需要多少艺术家,《读书》,1994/11俄罗斯放开物价为何收效甚微,《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日圆汇率为何降而复升,《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2苏联东欧舆论谈经济的市场化转变,《经济文献信息》1990/11经济学家在想什么——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文献信息》1989创刊号困惑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困惑,《读书》1988/10比较、借鉴、共存,《读书》,1991/1四、书评、学术随笔1、国家与市场,《文景》2003/5—62、北京堵车与资源配置,《21世纪经济报导》2003、4、73、陷阱密布的购房合同,《21世纪经济报导》2003、2、174、“套牢问题”与合作竞争,《人民日报》2002、12、145、商业社会何以“齐家”,《21世纪经济报导》,2002、12、306、学外语的成本收益,《21世纪经济报导》2002、12、27、比较经济学的复兴?《读书》2002/88、着装的文化,《21世纪经济报导》2002、9、239、制度分析与现实关怀《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8、2210、谁为环保“埋单”,《江苏建设》2002/1111、透过“前沿”的门缝——评麦克米伦版《经济学前沿问题丛书》,《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9/512、经济学家的出世观,《经济学家茶座》2002/813、为什么好人总是吃亏——漫谈劣币驱逐良币原则,《经济学家茶座》2002/714、对教育的谬误,《21世纪经济报导》2002、7、2215、秀水街的变迁,《文汇报》2002、6、3016、经济学是一张愉快的通行证,《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6、2017、取消公厕收费的经济学思考,《北京青年报》2002、6、1718、吉芬效应与八次降息,《21世纪经济报导》2002、5、2019、拉弗曲线与高速公路收费,《21世纪经济报导》2002、4、1520、经济学家: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中国经济时报》2002、3、2121、经济学家的“另类”生存,《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1、2422、让投机经济学家无处遁形,《21世纪经济报导》2001、7、3023、做个信差经济学家,《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3、1424、经济学是一盘家常菜,《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2、825、自行车税引出的话题——制度的实施机制,《经济学家茶座》2000/126、污染的“善恶”,《中国经济时报》1997、5、2227、经济改革中的产权、均衡和市场,《读书》1991/328、立足于现实的思考《经济研究》1991/129、“体”、“用”之争与整体演进,《读书》1989/630、一本书与一个时代,《读书》1989/331、风从“东方”来,《读书》,1989/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55年12月, 是北京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交叉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大学理工科的40名教授组成编委会, 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自1995年以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国家级、教育部、北京市及其他奖励若干项: ·1995年7月获北京市高校系统自然科学学报“三优”评比一等奖;11月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二等奖” ·1996年11月获国家教委“国家教委系统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7年3月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联合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9年5月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9年10月获国家首届“国家期刊奖” ·2001年11月经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选定, 进入国家“期刊方阵”中最高一层的“双高”(高水平、高知名度)期刊阵列, 成为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唯一入选者 ·2002年12月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004年9月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2005年1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009年获中国期刊协会“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奖 ·2010年12月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2010年以来历年获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6年以来获教育部历届“中国高校精品期刊奖”和“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奖”·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
当代中国思想家:1、李敖(1935.4.25—),男,字敖之,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作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代表作品有《传统下的独白》、《李敖全集》 等。黄楠森,1921年生,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2、张荣寰,独立学者,当代最具价值的思想家,其独立的人格思想及其创见,堪与青尼、仲尼、牟尼相比。自2007年4月创立全生态世界观、全息逻辑、生态文明、全息方法论以来,不断以全新思想和认知,提出全生态思维、全息人学、人学原理、成全范式、世界伦理学、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中华环流文明、智慧城市、文明走廊战略、国际就业工程战略、大数据在线模式、机器人装备制造业引领21世纪工业革命、极平台、云产业、全数据、零废处理、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动力底座;智能制造模式;万物互联的时代;世界+全然思想+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文明产业再造等超前思想发展观。其人为本的思想,以开发人至高人格全息潜能为使命的思想体系,打通了神学、哲学、科学的固有疆界,最重要的是他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全生态的思维模式,深刻影响着思想界、物联网、商业界的认知境界,并成为顶层设计中的一种核心思想之一。3、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4、黎鸣,哲学家,号称“思想狂徒”、“哲学乌鸦”。南昌人,1961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物理系,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控制论与系统工程专业。长期进行逻辑学、控制论、文化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把哲学的基础从二元论转化为三元论。创立了以“三”为基础的运算规则,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逻辑学,从而完成了逻辑学的三元论和多元论转向,以及哲学的第四次转型——人学的转型。他被称为 “思想狂徒”和“哲学乌鸦”,被许多媒体誉为“新世纪中国最受关注的哲学家”。近现代中国思想家:1、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20年10月4日,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2、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起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
刊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0476-0301CN:11-1991/N邮发代号:82-406 现用刊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6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