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广告英语翻译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广告英语翻译方法研究论文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技巧及翻译摘 要: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段。双关语的翻译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则更加复杂。本文从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法双关和成语、俗语双关等几方面对双关语的运用技巧作了阐述。并在考虑双关语的双重含义及广告语体风格的基础上,从契合译法、分别表义法、套译法、侧重译法和补偿译法等方面对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翻译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广告语言;双关语;翻译 Punning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MENG Lin & ZHAN Jing-hui (Foreign Languages Dep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90, China) Abstract: Punn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in advertisement.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techniques of punning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There are various ways to form puns in advertisements.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double meaning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dvertisements is even more difficult because one must keep both the double meanings of a pun and the style of the advertisement in mind. Key words: advertising language; pun; translation 1. 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双关语在广告中比较常用,它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在广告中,广告制作者为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力,挖空心思地追求新的创意,使得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技巧更加纷繁复杂。巧妙的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 1 。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双关,因为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2 译文: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 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中,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sun-son, air-heir这两对谐音字,使广告语言不仅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颇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2)Trust us. 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3 译文: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从字面看,它说明了该产品已经接受了众多消费者的考验,但字里行间巧妙地嵌入一对谐音字ears-years,充分暗示了该产品悠久的历史,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许多广告都在商品品牌的名称上做文章。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不仅能增加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使品牌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于记忆,增加宣传攻势力度,以此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大多采用谐音的方法。 (3) WEAR-EVER introduces a new concept in glass oven ware: CLEANABILITY. 4 译文:“恒久”玻璃炉具带给你一个全新的概念:洁净。 这里生产商利用其商标WEAR-EVER一词多义的特点,大力推销其产品:一方面WEAR-EVER为其品牌名称,另一方面该词又另有含义:既为wear forever(体现产品结实耐用),又为wherever(说明到处受人欢迎)。该广告从多角度推销其产品,能够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具有一定的劝说作用。

美可以天生,但气质却是后天的修炼! 简单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是内在的不...自己在性格和外表方面,对别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那么,怎样才能修炼出良好的气质呢?懂得如何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及克服...

我觉得你上网搜索中文 肯定能搜到 然后到google上翻译一下就好了

我的论文就是这个题目,和你的是一样的 先给个目录吧,内容太多。 有兴趣就留个emailContents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Cont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I.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II. The Overview of Advertising and Advertis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1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Definition of Advertis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3 Functions of Advertis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4 The Types of Advertis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III. Language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1 Lexical Fea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1.1 Simple and Concise Vocabula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1.2 Frequent Use of Adjecti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1.3 Exact Use of Nou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2 Syntactical Fea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2.1 Short Sent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2.2 Affirmative Sent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2.3 Imperati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2.4 Interrogati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2.5 Ellipsi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2.6 Popularized and Colloquial Langu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3 Rhetorical Fea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3.1 Simile and Metapho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3.2 Personific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3.3 Pu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3.4 Hyperbo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3.5 Repeti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IV.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Advertis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1 Literal Transl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2 Free Transl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3 Creative Transl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4 Abridg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4.5 Supplementary Transl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4.6 Imit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V. Conclus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Acknowledg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英语翻译方向论文研究方法

去中国知网看看人家的硕士论文怎么写的 你就有方向了

翻译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_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文库_大学论文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写论文时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调查法调查法是科研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资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研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和对话、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测试等科学方式,规划、周密、系统地进行教学现象…… .论文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什么论文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是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添加一些词、句子或句子,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含义汉语文学专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什么1、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 每个社会活动都想留下永久的痕迹,但各种各样的文献都不可或缺。 人的活动和认识的无限性与个人的生命和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死亡事实时必须依赖文献。 比较研究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比较研究通晓教育研究的全部…… .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翻译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概念…… .theresearchmethodofthistexthasadoptedmainlyincludes : conceptanalysismethod,evidence anal“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如何翻译正确?您可以这样翻译theminstarerecontofthispareareasfollows或theminstocontofthisthesareasfollows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翻译^_^theresereationmetofthisthethasedpatedmainlyincludes : conceptanalysismethod,evidence analysis method,comparison analysis method ww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应该怎么写?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如何确定研究课题科学研究是问题―问题―课题教学是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不是研究)。 进步和成果增长。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a .实践的来源—客观存在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育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英语论文开头报告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何翻译?你的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 开题报告书需要多少字? 具体形式的要求是什么? 我希望你能帮助我。 顺利的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论文名称是课题名称的第一,名称必须正确规范。 正确地说,论文的名称必须明确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论文是什么…… .英语专业论文、研究用语的翻译、研究方法是什么?研究方法Method这就够了英语毕业论文题目:从XX理论到散文翻译以XXX为例的文献综述是怎么写的?翻译方向的英语毕业论文可探讨某理论应用于英语翻译。 (选题越具体越好),但还是要注意一些问题: 1。 这个理论不太古老,可以表达你的新意2 .例如从名家的翻译中选择,典型的3 .请从这个理论本身开始:论述这个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现状,并且重点研究翻译的起源,最后进行总结。 …是.

英语翻译论文写作方法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在横向的广度与纵向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怎样写英语翻译论文呢?

1、选题及资料查阅

对任何一项学术研究活动来讲,选择合适的课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研究成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笔者以翻译研究为主要研修方向,经过广泛阅读该领域的学术期刊论文和专著,较为熟悉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现状。加之入学伊始便在导师指引下从事中国典籍翻译研究,随着大量阅读和学习有关典籍英译及其研究的著述,自己对该领域尤其儒家经典《论语》的英译现象产生了兴趣,并逐渐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般情况下,资料查阅在选题之前就已展开,因为资料是确定论文选题的重要依据,但其后的文献查阅工作更具重要意义。围绕《论语》英译这一现象,自己开始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和研读。初步调查和梳理发现,儒经《论语》的外译,始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完成于1594年(一说1593年)的拉丁文译本(马祖毅、任荣珍,2003:34),至今已逾四百年。而第一个《论语》英语全译本为柯大卫(David Collie)所译,作为《四书》(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的一部分于1828年在马六甲出版,距今也近乎两个世纪。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论语》英译本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除了较为集中于理雅各、翟林奈、韦利等所译的早期经典译本,也开始着手庞德、刘殿爵、安乐哲和罗思文(合译)等现当代译本的探讨。从手头掌握的资料来看,海外《论语》英语全译本已超过三十个。调查还发现,作为早期主要海外英语全译本之一,20世纪初就已出现的Leonard A. Lyall的《论语》英译本迄今鲜有研究,比如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未能搜寻到专门研讨该英译本的文章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由于材料新本身是学术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有理由初步将该译本作为自己撰写一篇翻译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更多资料爬梳剔抉,笔者掌握了译者Leonard A. Lyall及其《论语》英语本的基本情况。譬如,Leonard Arthur Lyall中文名叫赖发洛,是英国汉学家。1886 年以海关洋员的身份来华,在华40余年。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书名为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由位于伦敦的朗曼斯·格林公司(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在1909年9月初版刊行,并先后于1925年10月和1935年9月印行第2版和第3版。这里所采用的研究对象是第3版,全书不足130页(其中正文共计102页),是篇幅较为简短的《论语》英语全译本之一除了英译《论语》之外,他还分别翻译《中庸》(1927)和《孟子》(1932)两书并数次再版。1934年,他编著的现代世界丛书《中国》在伦敦出版,向西方介绍中国。然而,由于有关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专门研究的学术论文迄今付诸阙如,因此决定将对该译本的文本细读作为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希望有所发现,或许为当下中华典籍外译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些微借鉴和思考。

2、提纲构建

在研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过程中,笔者发现译者所贯彻始终的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翻译操作方法与其对汉语特点的认识、翻译理念的追求等息息相关,而这些又充分体现在该译本的“前言”(Preface)和“导语”(Introduction)中。例如,第3版“前言”(1935)仅一句话,告诉读者再次修订译文旨在使其“更接近于汉语原文”(bring it nearer to the Chinese)(Lyall,1935:vi)。值得一提的是,第2版“前言”(1925)不仅强调该版译文“比初版更加接近字词对应”(more nearly word for word than it

was in the first),而且指出汉语原文的两个特点:难懂(hard to understand)和多义(more than one interpretation),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是易读的译文绝非“真实翻译”(true translation)(同上:v)。而篇幅稍长的“导语”写于1909年,一定意义上亦可看作初版的“前言”。这部分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孔子生平、《论语》的形成过程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又有春秋之前中国古代史简介,并谈到道家、墨家等思想。这些很大程度上也表明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认知和深入了解。

经过细读赖氏《论语》英译本发现,为了使译文与原文“更加接近字词对应”,译者尤其注重原文的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比如原文较为突出的数字小句的行文特点,译文往往采用类似排比的洗练短语、清晰而果断的语势,使原文的字词概念和句式语序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概而言之,赖发洛通过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操作方法,贯彻以“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较为有效地践行了以质直求真为特色的“真实翻译”思想。赖氏追求的“真实翻译”尽管不同于几乎同时出现的、本杰明所倡导的旨在再现“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真正翻译”(real translation)思想,但两者又似乎至少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因为后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透明性,也强调直译原文(literal rendering)的必要性(Benjamin,2004:21)。

基于以上对赖译本的研读和思考,笔者着手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初步拟订如下一个写作提纲。论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和结语。其中,翻译基本策略为倾向直译且以“字词对应”为基础,具体翻译方法分为为四种,即字词对应、语序一致,字词对应、语序变换,字词调整、语序一致和字词调整、语序变换;译本的不足以翻译目的论为参照分为三类:悖离目的性法则的翻译失误、悖离连贯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和悖离忠实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对每类译误又根据译本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分,便于更好的例证和评析。

3、撰写与修改

论文撰写是整个论文工作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阶段。论文初稿的撰写主要是基于以上拟订的提纲,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但通过适当运用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所掌握的知识,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譬如,细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时,笔者做了大量的笔记,众多的例子和不同的想法着实令人难以取舍。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及研究需要,决定围绕主题和材料价值来加以分类和取舍。此处通过一个具体的做法加以说明。基于四种具体翻译方法,自己首先为每一种方法挑选出典型的例句(暂不考虑译文的准确与否),然后抽样统计各类译文所占的大体比例,进而评判译文的整体风格特点。例如:

1. 字词对应语序一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The Master said, Smooth words and fawning looks are seldom found with love.

2. 字词对应语序变换: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第十一”)

Nor would they follow, said the Master, if told to kill their lord or father.

3. 字词调整语序一致: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

The Master’s manner was warm yet dignified. He was stern, but not fierce;humble, yet easy.

4. 字词调整语序变换:

子曰:“吾不如老农。”(“子路第十三”)

The Master said, An old husbandman knows more than I do.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这四类译文所占整个译文的比例大致为:第一类超过五分之三,第二类比第三类略多,但两者皆不足五分之一,而第四类最少,远低于十分之一。这一结果较为有力地支持了笔者对赖译本的判断,即译者贯彻“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旨在诠释“真实翻译”的理念。

再如,囿于极为有限的参考文献,且线索难觅,自己想到专业课程所学的“滚雪球”文献检索法,运用后发现助益很大,效果颇佳。这里仅以查询译者Leonard A. Lyall的汉语名字为例加以说明。最初从掌握的资料来看,译者英文名字叫Leonard A. Lyall,然后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一篇关于《论语》英译史的文章中发现其汉语音译名为莱尔;接下来,通过利用该汉语音译名及其原名查得一篇论文谈及此人曾为海关洋员,进而在《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一书中找到其更为常用的中文名:赖发洛,以及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发现了译者的另一个中文名:兰雅。这样,通过对相关数据库再次就译者英文名和三个汉语名字进行逐一搜索,结果更为充分地表明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研究迄今尚付阙如。

关于修改文章,清梁章钜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梁章钜,1973:1000)的确,要想写好论文,一个人必须在论文修改上下功夫。随着更多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对论文初稿无论从遣词造句还是到篇章结构都进行了反复修改,既涉及到文中论点和论据的修正,也包括对所运用理论的调整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比如,论文初稿第四部分“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有段补充说明赖氏译本特色的文字,包括“淡化译语(英语)形合之法,如用‘,’代替‘;’或连接词以贴近源语(汉语);用词基本不用缩略形式”等内容。后经反复斟酌,尤其考虑到论文内容和观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决定将该文字移至第二部分“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用以说明赖译本的特色。

关于文中的理论运用,笔者借鉴专业课程所学知识,如理论的'工具性、理论运用和学术价值的关系等,通过比较不同翻译流派理论的特点,结合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最终决定选用翻译目的论来分类评鉴赖译本,并有效地揭示赖氏译本追求英语译文“更接近于汉语原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理想化“真实翻译”为标志的翻译目的。

4、文体和引用之规范

翻译研究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既需要体现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又应当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其中,符合文体和引用的规范是对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关于学术论文的文体,要求十分丰富,包括从语态到语气,从术语的运用到避免歧视用语等内容。如关于术语,不仅要意识到使用专业术语的必要性,也要注意语言精炼,尽量少用术语,更要避免歧义。鉴于此,笔者在撰写尤其修改赖译本研究论文时都进行了仔细参照和认真检验,对那些欠妥如口语化的表达甚至讹误之处,如对翻译目的论个别术语的误用,都逐一加以修正和改善。

引用的规范对撰写合格的翻译研究论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就引用而言,文章切忌断章取义,并应关注引用的核实及可靠性。为了避免引用的断章取义,熟悉引用文字的上下文十分关键。自己清楚记得老师曾在专业课上要求学生课后做引用查证练习,其中就有查阅“学而优则仕”的上下文。通过查阅,自己发现该语源自《论语》的“子张第十九”篇,上文是“仕而优则学”,并惊奇地发现该语为子夏所说,而非孔子所言。显然,这样的查证很有利于对该语的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在修改关于赖译本研究的论文时,笔者努力查实引文,确保引用的可靠性。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赖发洛所追求的“真实翻译”的涵义,文中引入了本杰明的“真正翻译”思想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

为了查得“真正翻译”的出处,笔者在不同数据库中找到许多涉及该思想的论文,但基本上都是给出较为笼统的汉语解读,甚至还存在抵牾之处。为了更好地把握该思想,自己通过追根溯源,最终找到其原文具体出处,并发现本杰明这一思想与其“纯语言”哲学观密不可分,加深了对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为了引用的规范,本篇论文也是如此。譬如,上文引用了清朝学者梁章钜有关作文修改之语,最初找到的出处有二:《退庵论文》和《退庵随笔》,且没有出版社、具体页码等信息。通过多次搜索和查阅,笔者最终在《退庵随笔》第十九卷“学文”中查得原文,并通过阅读下文——有关欧阳修对《昼锦堂记》原稿起首两句的修改,更好地理解了引文,尤其是修改之于作文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探析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商标的翻译广告语言的翻译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伟大的翻译家严复英语长句汉译简评《简•爱》的几种汉译本英语专业本科论文所涉及的专业方向 (一)英语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该方向着重研究英语语言学及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可着重讨论某一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或某一语言理论在实际生活、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可以进行:1.英语修辞研究;2.文体研究;3.英汉比较研究;4.各类语体研究;5.语法研究;6.词汇研究等。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法该方向主要研究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相关的教学指导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选题应着重探讨英语教学的方法,可具体到某一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及效度,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学生可以进行:1.英语学习策略研究;2.英语学习焦虑研究;3.英语测试研究;4.英语教学法研究;5.英语教学策略研究;6.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等。 (三)商务英语文本研究该方向着重研究商务英语文本文体,语言特点及相关的翻译实践问题。学生可以进行:1.商务英语语言特征研究;2.商务英语文体研究;3.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研究;4.商务英语翻译时间探讨;5.商务英语翻译标准探讨等。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该方向着重研究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口、笔译理论、翻译标准、原则、方法及技巧。论文选题可选择评论赏析某一翻译家或某一本(篇)著名的译作,或论述某一种翻译理论的技巧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可讨论某一翻译现象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进行:1.翻译理论研究;2.翻译家研究;3.翻译史研究;4.文学翻译研究;5.非文学翻译研究;6.翻译过程研究;7.翻译批评研究;8.翻译的接受与影响研究;9.翻译教学研究;10.翻译标准研究;11.典籍翻译研究等。 (五)英美人文与历史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人文、历史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既可宏观也可微观地研究或比较英美国家的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或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进行:1.英美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研究;2.英美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研究;3.英美文化现象研究;4.西方宗教研究;5.西方影视作品研究;6.跨文化交际研究等。 (六)英美文学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英美文学史及各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文体与写作风格。论文可选择做某一文学理论或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比较中西文学作品或作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或人物角色。学生可以进行:1.文学流派研究;2.作家研究;3.作品评论或分析;4.文学批评理论研究;5.中西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等。

广告语翻译研究论文

美可以天生,但气质却是后天的修炼! 简单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是内在的不...自己在性格和外表方面,对别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那么,怎样才能修炼出良好的气质呢?懂得如何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及克服...

谈跨文化背景下商业广告翻译赏析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翻译 【论文摘要】在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通过剖析那些跨文化背景下具有典型性的广告翻译个案,对其进行了赏析,从而加深英语学习者对商业广告翻译的认识和了解。 引言 “跨文化交际”即“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世界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既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又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因此,英语广告翻译的准确性、优美性,对于增强广告的效力十分重要。广告英语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广告英语翻译是融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为一体的。因此在广告翻译中应对译入语的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文化、文化观念及文化审美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译文保持原广告的宣传效果。本文拟通过剖析那些跨文化背景下具有典型性的翻译广告个案,对其进行赏析,从而加深英语学习者对商业广告翻译的认识和了解。 一、英语双关语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双关语最早是在民间流传的趣味性文字游戏,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和《韦氏新世界词典》当中对双关语的释文都不约而同的用到了“play on word”的字眼,即“文字游戏”.英语双关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修辞手段,因而在广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 1.The“in”idea in business travel-Hilton Inns. 译文:宾至如归-希尔顿旅馆。 这是希尔顿旅馆的广告,“in”表示“最时尚,最潮流的”与“inn”谐音,告诉消费者来希尔顿旅馆是最时尚的选择,另外其隐含的意思“宾至如归”表达出假如你身在旅馆的话,一定会让你感受到旅馆贴心的服务,让你感觉到舒适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同时又点出了希尔顿旅馆的名字,达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2.Start ahead. 译文:成功之路,从头开始。 宝洁公司飘柔洗发水经典广告语,双关语的使用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译文洗练而内涵丰富,完美的诠释了原文。 3.Intel inside.(Intel Pentium) 译文: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英特尔,奔腾) Apple thinks different. 译文:苹果电脑,不同凡“想”。(苹果电脑) 以上两则广告均与计算机有关,而且原文中均无双关语。译者巧妙地利用了汉语的双关,“芯”与“心”,“想”与“响”谐音双关,两则广告语言机智,富于文字情趣,使商品连同广告词一起印在读者了的记忆里。 二、典故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希腊罗马神话那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文化生活。许多希腊神话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词汇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在英语的广告中,就常可见到利用希腊、罗马神话典故中的人名或喻意,以满足英美人崇尚神话中英雄和神灵的文化心态的实例。 例如:美国的耐克(Nike),就是借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Nike,达芙妮(Daphne)品牌的鞋借用希腊神话中风姿绰约、艳丽非凡的月桂女神的形象。 2.《圣经》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警世喻理,不了解《圣经》,就很难实现英文广告的商业价值。,《圣经》的语言在英语形成过程中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今日英语中使用的词汇,有许多来自《圣经》,至于说《圣经》中的典故变成习语进入英语语汇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州农场保险公司所做的广告Like a good neighbor,State Farm is there(State Farm Insurance),便是借用《圣经·马太福音》第22章37-40节中“Love thy neighbor as thyself”(爱邻如己)的训导,于是可译为:州农场保险公司,亲如近邻。这样就把州农场保险公司可以随时为客户服务的宗旨表现得一览无遗,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三、仿拟修辞格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仿拟是根据交际需要,模仿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句子、篇章等而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等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许多外国广告商,在向我国进行广告宣传时,挖空心思地调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内涵,创造出既能塑造产品形象,又能为中国消费群喜闻乐见的广告词来打动人心。其中很多广告仿拟中国古往今来的名诗佳句,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产生共鸣。例如: 1.We know Eggsactly how to sell eggs. 这是一则售蛋广告。“Eggsactly”乃“exactly”的谐音拼写变异,与后边的“egg”遥相呼应,在语义上也相互映衬。这种别出心裁的构词游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He who lasts last laughs best. 这是英国一则轮胎广告,意思是“谁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英语中有一句谚语诫其汉语译文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该广告就是仿拟这句谚语而得,将”laughs”改为“lasts”。动词last的意思是to remain of use,of good condition,与同音同形的副词一道使用,突出了该轮胎坚固耐磨的上乘品质。 四、文化背景知识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汉语中,“雅”、“柔”、“娇”、“碧”、“丝”、“娜”、“莲”、“露”和“梦等词都暗含有“温柔”、“舒适”、“美丽”等语用意义,常与女性相联系,因而一些女性化妆品牌汉译名就利用这些词内含的语用意义,取得广告效应。如“Avon”译为“雅芳”,“Arche”译为“雅倩”,“Hazelive”译为“夏士莲”等。虽然这些化妆品的译名偏离了原文语义意义,但在中国广受女士们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2.龙,在汉民族文化中不仅是美的,而是一种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被视为权利、力量、吉祥的象征。然而在英 语文 化中,龙却是恐怖的怪物,不具任何美感,谈“龙”色变。“亚洲四小龙”在英美报刊上因此被变通译为“亚洲四小虎”,东风“雪铁龙”被译为Citron。 五、结语 文化的不同会造成价值观念、象征意义上的差异,反应在广告语的翻译实践活动中时,就是要求译文以符合目的地的话 语文 化为基础,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手法使商品在新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文字翻译与文化翻译正是实现该目标的有用策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着力于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促进商标和广告语的翻译语言深入消费者人心,激发其美好想象和购买欲望,更好地步入中西商务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亮丽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海瑛.广告翻译中应注意不同的文化因素[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19.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崔刚.广告英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技巧及翻译 李祥 摘 要: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段。双关语的翻译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则更加复杂。本文从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法双关和成语、俗语双关等几方面对双关语的运用技巧作了阐述。并在考虑双关语的双重含义及广告语体风格的基础上,从契合译法、分别表义法、套译法、侧重译法和补偿译法等方面对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翻译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广告语言;双关语;翻译 Punning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MENG Lin & ZHAN Jing-hui (Foreign Languages Dep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90, China) Abstract: Punn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in advertisement.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techniques of punning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There are various ways to form puns in advertisements.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double meaning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dvertisements is even more difficult because one must keep both the double meanings of a pun and the style of the advertisement in mind. Key words: advertising language; pun; translation 引 言 不论是商品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广告的创作都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声电学、文学、语言学等于一身。这门艺术中的文案写作比其它形式的写作都更需要技巧。它要利用推销原理写出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文字,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间引起读者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因此广告文案中文学语言运用精当会使得广告语言的内涵与影响远远超出广告本身。双关语这一修辞手段是广告创作常用的技巧。双关,顾名思义,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双重意义,既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双关语具有简洁凝练,风趣幽默,新颖别致等修辞效果,能够突出广告的特点,因而在广告中得到大量应用。 1. 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双关语在广告中比较常用,它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在广告中,广告制作者为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力,挖空心思地追求新的创意,使得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技巧更加纷繁复杂。巧妙的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 1 。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双关,因为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2 译文: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 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中,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sun-son, air-heir这两对谐音字,使广告语言不仅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颇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2)Trust us. 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3 译文: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从字面看,它说明了该产品已经接受了众多消费者的考验,但字里行间巧妙地嵌入一对谐音字ears-years,充分暗示了该产品悠久的历史,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许多广告都在商品品牌的名称上做文章。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不仅能增加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使品牌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于记忆,增加宣传攻势力度,以此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大多采用谐音的方法。 (3) WEAR-EVER introduces a new concept in glass oven ware: CLEANABILITY. 4 译文:“恒久”玻璃炉具带给你一个全新的概念:洁净。 这里生产商利用其商标WEAR-EVER一词多义的特点,大力推销其产品:一方面WEAR-EVER为其品牌名称,另一方面该词又另有含义:既为wear forever(体现产品结实耐用),又为wherever(说明到处受人欢迎)。该广告从多角度推销其产品,能够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具有一定的劝说作用。 1.2. 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 5 。这种双关在广告中运用得也非常广泛,它与谐音双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4) The label of achievements. Black Label commands more respects. 6 译文:酒是功成名就的标志。黑色标志使您更显尊贵。 语义双关也多见于品牌名称中。这是一则威士忌酒的广告,Label有两层含义,一为“标志”,一为酒的牌子—Black Label。该广告通过双关手段的运用,使人联想到功成名就时就要饮用该酒;同时,用品牌名称形成双关,又便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从而对商品发生兴趣。 (5) 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7 译文:尽情大吃,不增体重。 这是Weight-Watcher冰淇淋的广告标题,这种冰淇淋是专为节食者生产的。双关不仅存在于商品商标名称中,标题中的spoil也是双关所在。spoil oneself意为“尽兴”;而spoil one’s figure则意为“破坏了体形”。这则广告通过一语双关,使减肥者在轻松幽默的语气中很自然地接受该广告,并能使其产生购买欲望。 (6) 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l to you. 8 译文:和我们做买卖意味着您做了一笔好买卖。 该句的妙处在于很好地利用了句中deal的三种含义,“做买卖”、“一笔好买卖”和“许多”。a good deal构成一个绝妙的双关。 1.3. 语法双关 语法双关是指由于语法方面的问题产生的双关,如省略结构、某词或词组具有两种以上语法功能等。 (7) Which la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 This can.(旁边画有一罐啤酒) 9 译文:哪种大罐啤酒可称得上是地道的德国货?这罐。 这是一则Lager牌淡啤酒的广告。句中的can既可作情态动词,又可作名词(饮料罐)。由于can一语双关,加上Lager的品牌名称双关,以及旁边插图的妙用,使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无独有偶,可口可乐公司也在这个can字上做文章。 (8)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 10 译文:没有什么能像可乐那样令您神清气爽。 句中can既可理解为名词“罐,听”,又可看成是情态动词“能”,全句可理解为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 tin, drink) can (refresh you)。 11 这则广告诙谐机智,富于文字情趣,能使商品连同这一广告词一起久久印在读者记忆里。 1.4. 成语或俗语双关 广告语言特别善于引用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这些广告以人们原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以鲜明、独特的语言形式形成双关,既增强了广告的吸引力,又体现了广告语言的艺术性,更使广告具有令人回味的弦外之音。 (9) You’ll go nuts for the nuts you get in Nux. 12 译文:纳克斯坚果让你爱不释口。 从广告的字面意义看,to go nuts是“去买坚果”,但它同时还是一句成语,意为“疯狂、发疯”。双关语的运用表明了纳克斯牌坚果对人们的吸引力是无以抗拒的。 (10) 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 rest and play. 13 译文:一天一块玛斯巧克力,让您工作像工作,娱乐像娱乐。 这则广告让人们联想起两条非常熟悉的成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s away和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该广告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借用了成语的模式,同时还引用了两条成语的内容,让人们从久已熟知的成语中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玛斯牌巧克力不仅能使人们健康,而且让人们工作时精力充沛,休息时放松自如。 2. 广告双关语的翻译 广告语言是一种精炼、含蓄、富有表现力和鼓动性的语言,而双关又是双重意义的表达,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可译性障碍。因此,英语广告双关的翻译应根据广告的内容和特点,选用适当的汉语表达方式,既要充分照顾到原文的语体风格,又要尽量传达出原文的信息。采用辩证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减少双关语在翻译中信息量的流失,增强广告语体特征,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翻译还是可能的。 2.1 契合译法 一般认为,双关语由音、形、义等手段构成了可译性障碍,存在不可译性。但“有些双关语也不是绝对不可译。双语偶合,是可能的” 14 。契合译法在双语偶合的基础上,兼顾了广告双关语的形式和内容,是广告双关语翻译的最高境界。 (11) Easier dusting by a stre-e-etch! 15 stretch一词除了作为除尘布的品牌名称“拉长”外,其拼写还被别出心裁地拉长,传达出该词的本意“延伸”。让人很容易感到除尘布能延长人手臂的功能,真切而形象地渲染了“拉拉拉长,除尘力强”的功效。译文中“拉”字的重复再现了原文中stretch一词被拉长的效果,形成感觉上的延伸。四字短语及押韵的使用都符合汉语广告的语体特征。 2.2 分别表义法 如果要把双关语的双层意义完整地表述于译文中,除了在双语偶合的情况下,采用契合译法外,“也可以采取变通手法,将双关语义剥开,拆成两层来表达”。 16 (12)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17 在这则加拿大酒广告中,spirit一词是传神之作,它既可作“烈性酒”解,又可作“精神”解。为了保留双重意义,可将双重语义拆开,译为“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独特的加拿大精神”。 18 (13) I’m More satisfied. 19 (14) Ask for More. 20 这是摩尔香烟在广告语中树立的两个双关典范。它们巧妙地使用more一词的双重意义:more是一个副词,表示“更加,更多”;大写之后,变成了品牌名称。这两则广告使人们轻松记住了商品的品牌,同时又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该产品优于同类产品,能更使消费者满意。译文分别为:“摩尔香烟,我更满意”;“再来一支,还吸摩尔”。双关语义被拆成两层,在译文中分别表述,而且四字结构,读来朗朗上口。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翻译方法虽然保留了双关语的双重含义,但原文那种凝炼,诙谐的韵味和一词两义的妙趣却丧失了。 2.3 套译法 有些广告双关语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英语语言、文化在汉语中的传播形成了双语翻译之间的桥梁。套译法就是套用英语在汉语中已经沉积下来的固有模式,对英语广告进行翻译。 (15)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21 这则广告实际是一条英语成语,意思是“结局好,全都好”。但广告制作者把它用于香烟广告中,ends就具有了双重意义:动词“结束”和名词“香烟蒂”。这句香烟广告词可以套用原来成语的翻译模式,译成“烟蒂好,烟就好”。 (16) 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22 这一妙句出自成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晚来总比不来好)。它妙就妙在不仅引用了成语的结构,还利用了late的双关意义,the late这里指the dead。双关的运用使这则交通公益广告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其译文可套译为“迟到总比丧命好”。 23 (17) We take no pride in prejudice. 24 这是《泰晤士报》为自己做广告时用的一句妙语,它源于奥斯汀的一部传世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报社援引该书名作广告,以标榜自己不偏不倚,主持公道。这则广告可译为:“对于您的偏见,我们没有傲慢”。对于知道《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人来说,这种译法的双关内含便不言自明了。 套译法的长处在于它能传递广告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基本能保证原文简洁、凝炼的语言特征,但双关的内涵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展示,所以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文风趣、机智、幽默的色彩。 2.4 侧重译法 广告中别具匠心的双关表现手法有时“难以表述于译文中,结果只好牺牲形式意义、谐音寓义及暗含情态”, 25 尤其是有些广告含有多组双关和一语多关,只好采取侧重译法,守住概念意义。 (18) The driver is safer when the road is dry; The road is safer when the driver is dry. 26 这则宣传交通安全的广告运用了dry一词的两重词义(干燥的;没饮酒的)构成双关,对司机很有警示作用。翻译时,dry一词的两重意义在上、下句中只能各取一意:路面干燥,司机安全;司机清醒,道路安全。 (19) When the wind has a bite…and you feel like a bite…then bite on a whole Nut. 27 bite一词在这里有多层意思:刺痛;食物;咬。它的多层含义使全营养坚果给饥寒交迫的人们带来的感受跃然而出。这句广告词的翻译可分别把bite一词表达的多重意义表述出来:“当寒风刺骨而您又想吃点儿什么的时候,请嚼嚼全营养坚果”。 (20) Butlin’s –the right choice. Don’t labour the point, or be conservative in your choice, or liberal with your money. Come to Butlin’s for the real party. Great Party Ahead. 29 这是旅游公司利用各政党之间的竞争为自己做的广告。广告中labour,conservative, liberal是三个政党的名字,同时labour the point作“详尽说明”解,be conservative in your choice意为“在做选择时保守”,be liberal with money指“大手大脚地花钱”。Party也是一个双关词,既指“政党”,又指“聚会”。广告中几组双关词的运用给人们留下了该旅游公司可以信赖的印象,可以说广告作到了绝妙的地步。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的多重双关译起来难以多全其美,只好采取保留概念意义,牺牲双关的译法: “布特林旅游公司——您的正确选择。 不要劳烦讲个没完, 不要保守,也别犹豫, 不要放任自由地乱花钱。 到布特林旅游公司,参加实实在在的聚会吧。 盛大的聚会正等着你!” 侧重译法是对广告双关的双重乃至多重意义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取舍。经过这种取舍后,双关的双重意义在译文中只剩下一层,所以也就没有双关可言了。大多数的广告双关语都适合这种翻译方法,事实上,这种侧重译法正是双关语具有可译性障碍的例证。 2.5 补偿译法 大多数的广告双关语都能通过侧重译法译出。但是有时双关语的一层意义译出后,另外一层意义也很重要,但却无法同时译出,这时,可采用一些补偿手段加以弥补。对于广告来说,这些补偿手段主要指承载广告的媒体,如电视的图像、广播的声音及报纸的版式设计等。 (21) OIC 这是一则眼镜广告,三个简洁的大写字母形状像眼镜,读音为“oh, I see”。该广告既利用视觉语言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利用听觉语言表现此眼镜给视力不佳的顾客带来的欣喜之情。然而,该广告的翻译很难同时兼顾到视觉和听觉,只能从听觉上译为:“哇!我看见了”。视觉上三个字母形成的眼镜形状却可以通过承载广告的媒体,利用图形这一视觉语言要素来弥补。对于依靠媒体而存在的广告来说,这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补偿手段。 3. 结 语 总之,双关语是广告文体中十分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不仅能使广告语言简炼、丰富、诙谐,而且能使广告引人注意,便于记忆。但广告双关语的翻译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上我们只是讨论了广告双关语翻译的几种模式,在实际翻译中,要真正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等值,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只使用某一两种手段,而须从具体情况出发,辩证地选择最合适的手段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注 释 1, 4, 6, 7, 9, 10, 13, 17, 18, 26, 28 项成东,试谈广告英语中的复义[J],山东外语教学,1996。2 胡一,广告英语的修辞魅力[J],英语学习,1999,(8)。3 单祝堂,英语双关语探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9,(1)。5 丁柏铨、夏文蓉、周斌,当代广告文案写作[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11, 20, 22, 23, 24 候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12 , 19, 21, 27 崔刚,广告英语300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14, 16, 25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5 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4,(5)。29 徐仲炳,英语双关的类型和翻译[J],外国语,1988,(6)。 参考文献 [1] 陈文伯,一词两义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4,(4)。[2] 崔 刚,广告英语300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3] 丁柏铨、夏文蓉、周斌,当代广告文案写作[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候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5] 胡一,广告英语的修辞魅力[J],英语学习,1999,(8)。[6] 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4,(5)。[7]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8] 单祝堂,英语双关语探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9,(1)。[9] 项成东,试谈广告英语中的复义[J],山东外语教学,1996,(2)。[10] 徐仲炳,英语双关的类型和翻译[J],外国语,1988,(6)。[作者简介] Dr Richard Lee 李祥

英语翻译方向论文的研究方法

英语翻译论文写作方法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在横向的广度与纵向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怎样写英语翻译论文呢?

1、选题及资料查阅

对任何一项学术研究活动来讲,选择合适的课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研究成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笔者以翻译研究为主要研修方向,经过广泛阅读该领域的学术期刊论文和专著,较为熟悉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现状。加之入学伊始便在导师指引下从事中国典籍翻译研究,随着大量阅读和学习有关典籍英译及其研究的著述,自己对该领域尤其儒家经典《论语》的英译现象产生了兴趣,并逐渐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般情况下,资料查阅在选题之前就已展开,因为资料是确定论文选题的重要依据,但其后的文献查阅工作更具重要意义。围绕《论语》英译这一现象,自己开始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和研读。初步调查和梳理发现,儒经《论语》的外译,始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完成于1594年(一说1593年)的拉丁文译本(马祖毅、任荣珍,2003:34),至今已逾四百年。而第一个《论语》英语全译本为柯大卫(David Collie)所译,作为《四书》(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的一部分于1828年在马六甲出版,距今也近乎两个世纪。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论语》英译本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除了较为集中于理雅各、翟林奈、韦利等所译的早期经典译本,也开始着手庞德、刘殿爵、安乐哲和罗思文(合译)等现当代译本的探讨。从手头掌握的资料来看,海外《论语》英语全译本已超过三十个。调查还发现,作为早期主要海外英语全译本之一,20世纪初就已出现的Leonard A. Lyall的《论语》英译本迄今鲜有研究,比如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未能搜寻到专门研讨该英译本的文章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由于材料新本身是学术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有理由初步将该译本作为自己撰写一篇翻译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更多资料爬梳剔抉,笔者掌握了译者Leonard A. Lyall及其《论语》英语本的基本情况。譬如,Leonard Arthur Lyall中文名叫赖发洛,是英国汉学家。1886 年以海关洋员的身份来华,在华40余年。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书名为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由位于伦敦的朗曼斯·格林公司(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在1909年9月初版刊行,并先后于1925年10月和1935年9月印行第2版和第3版。这里所采用的研究对象是第3版,全书不足130页(其中正文共计102页),是篇幅较为简短的《论语》英语全译本之一除了英译《论语》之外,他还分别翻译《中庸》(1927)和《孟子》(1932)两书并数次再版。1934年,他编著的现代世界丛书《中国》在伦敦出版,向西方介绍中国。然而,由于有关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专门研究的学术论文迄今付诸阙如,因此决定将对该译本的文本细读作为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希望有所发现,或许为当下中华典籍外译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些微借鉴和思考。

2、提纲构建

在研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过程中,笔者发现译者所贯彻始终的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翻译操作方法与其对汉语特点的认识、翻译理念的追求等息息相关,而这些又充分体现在该译本的“前言”(Preface)和“导语”(Introduction)中。例如,第3版“前言”(1935)仅一句话,告诉读者再次修订译文旨在使其“更接近于汉语原文”(bring it nearer to the Chinese)(Lyall,1935:vi)。值得一提的是,第2版“前言”(1925)不仅强调该版译文“比初版更加接近字词对应”(more nearly word for word than it

was in the first),而且指出汉语原文的两个特点:难懂(hard to understand)和多义(more than one interpretation),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是易读的译文绝非“真实翻译”(true translation)(同上:v)。而篇幅稍长的“导语”写于1909年,一定意义上亦可看作初版的“前言”。这部分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孔子生平、《论语》的形成过程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又有春秋之前中国古代史简介,并谈到道家、墨家等思想。这些很大程度上也表明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认知和深入了解。

经过细读赖氏《论语》英译本发现,为了使译文与原文“更加接近字词对应”,译者尤其注重原文的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比如原文较为突出的数字小句的行文特点,译文往往采用类似排比的洗练短语、清晰而果断的语势,使原文的字词概念和句式语序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概而言之,赖发洛通过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操作方法,贯彻以“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较为有效地践行了以质直求真为特色的“真实翻译”思想。赖氏追求的“真实翻译”尽管不同于几乎同时出现的、本杰明所倡导的旨在再现“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真正翻译”(real translation)思想,但两者又似乎至少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因为后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透明性,也强调直译原文(literal rendering)的必要性(Benjamin,2004:21)。

基于以上对赖译本的研读和思考,笔者着手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初步拟订如下一个写作提纲。论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和结语。其中,翻译基本策略为倾向直译且以“字词对应”为基础,具体翻译方法分为为四种,即字词对应、语序一致,字词对应、语序变换,字词调整、语序一致和字词调整、语序变换;译本的不足以翻译目的论为参照分为三类:悖离目的性法则的翻译失误、悖离连贯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和悖离忠实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对每类译误又根据译本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分,便于更好的例证和评析。

3、撰写与修改

论文撰写是整个论文工作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阶段。论文初稿的撰写主要是基于以上拟订的提纲,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但通过适当运用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所掌握的知识,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譬如,细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时,笔者做了大量的笔记,众多的例子和不同的想法着实令人难以取舍。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及研究需要,决定围绕主题和材料价值来加以分类和取舍。此处通过一个具体的做法加以说明。基于四种具体翻译方法,自己首先为每一种方法挑选出典型的例句(暂不考虑译文的准确与否),然后抽样统计各类译文所占的大体比例,进而评判译文的整体风格特点。例如:

1. 字词对应语序一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The Master said, Smooth words and fawning looks are seldom found with love.

2. 字词对应语序变换: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第十一”)

Nor would they follow, said the Master, if told to kill their lord or father.

3. 字词调整语序一致: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

The Master’s manner was warm yet dignified. He was stern, but not fierce;humble, yet easy.

4. 字词调整语序变换:

子曰:“吾不如老农。”(“子路第十三”)

The Master said, An old husbandman knows more than I do.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这四类译文所占整个译文的比例大致为:第一类超过五分之三,第二类比第三类略多,但两者皆不足五分之一,而第四类最少,远低于十分之一。这一结果较为有力地支持了笔者对赖译本的判断,即译者贯彻“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旨在诠释“真实翻译”的理念。

再如,囿于极为有限的参考文献,且线索难觅,自己想到专业课程所学的“滚雪球”文献检索法,运用后发现助益很大,效果颇佳。这里仅以查询译者Leonard A. Lyall的汉语名字为例加以说明。最初从掌握的资料来看,译者英文名字叫Leonard A. Lyall,然后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一篇关于《论语》英译史的文章中发现其汉语音译名为莱尔;接下来,通过利用该汉语音译名及其原名查得一篇论文谈及此人曾为海关洋员,进而在《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一书中找到其更为常用的中文名:赖发洛,以及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发现了译者的另一个中文名:兰雅。这样,通过对相关数据库再次就译者英文名和三个汉语名字进行逐一搜索,结果更为充分地表明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研究迄今尚付阙如。

关于修改文章,清梁章钜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梁章钜,1973:1000)的确,要想写好论文,一个人必须在论文修改上下功夫。随着更多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对论文初稿无论从遣词造句还是到篇章结构都进行了反复修改,既涉及到文中论点和论据的修正,也包括对所运用理论的调整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比如,论文初稿第四部分“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有段补充说明赖氏译本特色的文字,包括“淡化译语(英语)形合之法,如用‘,’代替‘;’或连接词以贴近源语(汉语);用词基本不用缩略形式”等内容。后经反复斟酌,尤其考虑到论文内容和观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决定将该文字移至第二部分“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用以说明赖译本的特色。

关于文中的理论运用,笔者借鉴专业课程所学知识,如理论的'工具性、理论运用和学术价值的关系等,通过比较不同翻译流派理论的特点,结合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最终决定选用翻译目的论来分类评鉴赖译本,并有效地揭示赖氏译本追求英语译文“更接近于汉语原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理想化“真实翻译”为标志的翻译目的。

4、文体和引用之规范

翻译研究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既需要体现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又应当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其中,符合文体和引用的规范是对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关于学术论文的文体,要求十分丰富,包括从语态到语气,从术语的运用到避免歧视用语等内容。如关于术语,不仅要意识到使用专业术语的必要性,也要注意语言精炼,尽量少用术语,更要避免歧义。鉴于此,笔者在撰写尤其修改赖译本研究论文时都进行了仔细参照和认真检验,对那些欠妥如口语化的表达甚至讹误之处,如对翻译目的论个别术语的误用,都逐一加以修正和改善。

引用的规范对撰写合格的翻译研究论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就引用而言,文章切忌断章取义,并应关注引用的核实及可靠性。为了避免引用的断章取义,熟悉引用文字的上下文十分关键。自己清楚记得老师曾在专业课上要求学生课后做引用查证练习,其中就有查阅“学而优则仕”的上下文。通过查阅,自己发现该语源自《论语》的“子张第十九”篇,上文是“仕而优则学”,并惊奇地发现该语为子夏所说,而非孔子所言。显然,这样的查证很有利于对该语的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在修改关于赖译本研究的论文时,笔者努力查实引文,确保引用的可靠性。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赖发洛所追求的“真实翻译”的涵义,文中引入了本杰明的“真正翻译”思想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

为了查得“真正翻译”的出处,笔者在不同数据库中找到许多涉及该思想的论文,但基本上都是给出较为笼统的汉语解读,甚至还存在抵牾之处。为了更好地把握该思想,自己通过追根溯源,最终找到其原文具体出处,并发现本杰明这一思想与其“纯语言”哲学观密不可分,加深了对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为了引用的规范,本篇论文也是如此。譬如,上文引用了清朝学者梁章钜有关作文修改之语,最初找到的出处有二:《退庵论文》和《退庵随笔》,且没有出版社、具体页码等信息。通过多次搜索和查阅,笔者最终在《退庵随笔》第十九卷“学文”中查得原文,并通过阅读下文——有关欧阳修对《昼锦堂记》原稿起首两句的修改,更好地理解了引文,尤其是修改之于作文的重要性。

大致上有两种思路:1. 对同一作品(比如一本小说)的不同译文进行对比。然后给出自己的评析。2. 选取某种类型的翻译(比方说商标翻译,化妆品翻译等等)作为研究对象。此种类型,一般的思路是先介绍适用的翻译理论,然后给出该种类型翻译的正确方法论;最后是要用实例来证明方法论的可行性。、 当然你也可以写口译方面的论文。不过这需要你采集一定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相比之下可能比写笔译要花更多的功夫。建议你去看看翻译类的期刊,图书馆应该有的,比如说《中国翻译》,《上海翻译》,里面的文章很有借鉴的意义。

去中国知网看看人家的硕士论文怎么写的 你就有方向了

翻译方向的论文2010-09-15 20:31翻译是跨学科的,注定要采取多学科的视角研究翻译现象和翻译问题。一、选题范围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3、翻译与语文学。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中的问题。4、应用翻译:主要从特殊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方面讨论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等。5、译文对比: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在同以时期或不同时期进行的翻译做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或书在不同时期的翻译的对比;可以是翻译技巧等微观层面的对比,也可以是宏观曾面的对比,以探索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译者回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哪些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6、翻译及评论:首先选择一篇长文,一般是文学作品且没有人翻译过,进行翻译,翻译完后,从上述五个方面选择一个理论视角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论。7、译者风格。8、翻译与美学。二、选题方法: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写出几本甚至几十本专著,因此大家从上述方面可以选出一个写作的范围。缩小选题范围:首先是广泛浏览上述各有关方面翻译研究资料,以确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这是缩小范围的第一步。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浏览资料,做笔记,把有关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信息及重要观点和内容等资料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缩小范围,形成初步的论文研究方向,然后在仔细浏览阅读这个研究方向资料,并作好相关笔记,为形成论文的观点打下基础,以确定初步的论文题目。三、选题资料来源:1、图书馆的藏书(有关翻译的图书在南区图书馆三楼、杂志包括现刊和过刊)。2、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数据库,如中国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3、图书馆所藏的《全国报刊索引》上面记载了每年各个报刊杂志中主要的和重要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其中的语言文字类及英语类中的有关翻译的文章索引。该索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哪里可以找到所需的资料。4、常见杂志:《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学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以及各综合性大学学报。2010-4-12 18:59 回复霸王霸玺329位粉丝2楼1.关于幽默在翻译中的缺失2.关于广告、公示语的翻译3.关于儿童文学的翻译4.关于商品说明书的翻译文章来源:原文链接: 19:01 回复霸王霸玺329位粉丝3楼1. 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2. 谈英语幽默的翻译 3. 英语汉译技巧初探 4. 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 5. 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 6.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 8. 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9.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10.翻译技巧探索 11.商标词翻译 12.广告语言的翻译 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16.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 17.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18.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19.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 20.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2010-4-12 19:02 回复霸王霸玺329位粉丝4楼一些用于翻译方向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本文分析了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体系的现状,指出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关键词:英 英语论文 摘要:专业课程体系能反映选择该附录1提供了三个方向的部分参考选题,考生可从中选择,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并具有从事英语或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或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论文应在老师指下由论文,英语,下载,毕业论文英语论文网首页>国内英语考试>英语论文题目>英语翻译论文题目 英语翻译方向论文题目论文作者:佚名论文属性:essay登出时间:2010-01-06编辑文档下载详细资料 更多附件5:外语系2004级翻译英语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文档用文档搜索王!附件5:外语系2004级翻译英语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考以下是些英语论文,你可以参考下:)~~ 英语毕业论文 英语论文类文章1001篇,里面有很多的:)~ 19:02 回复霸王霸玺329位粉丝5楼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2010-4-12 19:04 回复霸王霸玺329位粉丝6楼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ic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体育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翻译The Semantic Contrast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ir Translation中英颜色词的语义对比及翻译 翻译Chinese Reduplicated Word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翻译Brand Translation商标翻译 翻译On Translating Methods of Numeral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中英数字的翻译方法 翻译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Headlines and Slogans广告用语的直译和意译 翻译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e Mark into English中文商标的英译 翻译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文化差异和翻译 翻译Charactecistics and Translation of Adventisement广告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翻译Principles and Methods on Brand-Translation商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The Study on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and its Translation 广告语的点及其翻译 翻译Non-Correspond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中英文翻译中颜色词的非对应 翻译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电影片名的翻译 翻译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of Animal Idioms and Translation动物俚语文化含义与翻译 翻译The Translation of Color Terms试论颜色词的翻译 翻译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Concerning the Perfec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老人与海》译文比较-谈影响文学翻译完美性的因素 翻译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Theory从功能派理论角度看广告翻译 翻译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of Idioms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 翻译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s in Cross-cultural Vision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 翻译The Subject and Topic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hift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 翻译The Loss of Affective Meaning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 翻译2010-4-12 19:05 回复霸王霸玺329位粉丝7楼On the 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 of Conjunction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论连词再英汉翻译中的显性和隐性存在 翻译Approach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从功能翻译角度看归化与异化 翻译On Translation of Idioms论习语的翻译 翻译Translation of Chinese Receipt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ookery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中餐菜谱的英译及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翻译On the Untranslatability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不可译现象在中英文化差异中的体现 翻译Extra-linguistic Context and Translation非语言语境与翻译 翻译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汉英习语对比与翻译 翻译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from Cultural Perceptives从文化的角度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Translation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翻译Impact of Culture Differences on Brand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翻译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文化语境和隐喻的翻译 翻译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英译汉中词类的转换 翻译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strategies in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A Study of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浅谈商标的汉英翻译 翻译How To deal with culture-loaded words in idioms translation习语翻译中文化词的处理 翻译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for Color Words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翻译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Loanwords into Chinese英语外来词汉化的基本途径 翻译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emarks into English入乡随俗——论中文商标的英译 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汉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翻译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in the 21st in China21世纪中国的异化翻译 翻译The Transfer of Culture Image and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n Translating论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转化 翻译Basic Strategy for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Target-language Oriented Strategy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以目的语言为取向的翻译策略 翻译2010-4-12 19:06 回复霸王霸玺329位粉丝8楼Lexical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英汉翻译中的词义修辞格 翻译The Criteria of the Translation of Computer English计算机英语的翻译标准 翻译Comprehension: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理解: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译The Translation of the Brand Name商标名称的翻译 翻译Strategies for Translationg English Slang into Chinese英语俚语汉译的技巧 翻译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ms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 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Untranslatability文化差异和不可译性 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Vocabulary Translation文化差异及词汇翻译 翻译The Application of Fuzziness in the Translation翻译中的模糊语现象 翻译Translator as Artist -Translator's Individ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译者作为一位艺术家--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个性 翻译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电影名的翻译 翻译Translating the English Verbs into Chinese 英 语 动 词 的 汉 译 翻译Colour Words and the Translation颜色词及其翻译 翻译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in The Book of Songs诗经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Cultural Comparison and Idioms Translation文化对比与习语的翻译 翻译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社会文化背景和译者的选词——对简爱两种译本的比较 翻译The Effect That Non-linguistic Context Has on Translation非语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Cultural Gap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Idioms and Their Translation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翻译Words Trans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不同文化中词汇的翻译 翻译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 Translation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 翻译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On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浅谈英文商标的汉译--意美、音美、形美 翻译Some of the Ways to Idiom Translation 习语翻译法 翻译Para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ith Reflections on the Version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副语言与文学翻译--对《红楼梦》译本的思考 翻译Methods of Translating Color Words Based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翻译Culture-gap Words and the Translation文化空缺词及其翻译 翻译Understanding-the Key to Translation理解是翻译的关键 翻译A Brief Talk about Two Approach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浅谈隐喻翻译的两种方法 翻译A Glimpse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英语电影名翻译一瞥 翻译Social-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社会文化差异与译者的选词 翻译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 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Untranslatability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翻译The Context in Relation to Translation语境与翻译 翻译Female and Translation女性与翻译 翻译Effects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Translation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 翻译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翻译Cultural Gaps and Translation Limitation文化差异与翻译局限 翻译The Approaches to Proverb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Context从文化语境谈谚语翻译 翻译Allusion Translation in Song Poems宋词典故的翻译 翻译Blind Spots in English Proverbs Translation英谚汉译中的盲点的探讨 翻译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广告翻译 翻译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Headline and English Headline as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论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与翻译 翻译On the Mistranslation of Idioms习语的误译 翻译

广告翻译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翻译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_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文库_大学论文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写论文时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调查法调查法是科研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资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研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和对话、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测试等科学方式,规划、周密、系统地进行教学现象…… .论文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什么论文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是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添加一些词、句子或句子,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含义汉语文学专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什么1、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 每个社会活动都想留下永久的痕迹,但各种各样的文献都不可或缺。 人的活动和认识的无限性与个人的生命和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死亡事实时必须依赖文献。 比较研究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比较研究通晓教育研究的全部…… .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翻译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概念…… .theresearchmethodofthistexthasadoptedmainlyincludes : conceptanalysismethod,evidence anal“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如何翻译正确?您可以这样翻译theminstarerecontofthispareareasfollows或theminstocontofthisthesareasfollows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翻译^_^theresereationmetofthisthethasedpatedmainlyincludes : conceptanalysismethod,evidence analysis method,comparison analysis method ww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应该怎么写?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如何确定研究课题科学研究是问题―问题―课题教学是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不是研究)。 进步和成果增长。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a .实践的来源—客观存在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育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英语论文开头报告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何翻译?你的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 开题报告书需要多少字? 具体形式的要求是什么? 我希望你能帮助我。 顺利的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论文名称是课题名称的第一,名称必须正确规范。 正确地说,论文的名称必须明确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论文是什么…… .英语专业论文、研究用语的翻译、研究方法是什么?研究方法Method这就够了英语毕业论文题目:从XX理论到散文翻译以XXX为例的文献综述是怎么写的?翻译方向的英语毕业论文可探讨某理论应用于英语翻译。 (选题越具体越好),但还是要注意一些问题: 1。 这个理论不太古老,可以表达你的新意2 .例如从名家的翻译中选择,典型的3 .请从这个理论本身开始:论述这个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现状,并且重点研究翻译的起源,最后进行总结。 …是.

摘要:成功翻译的商业广告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财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语音、措词、句型与修辞等方面分析中英广告的语言风格差异,并从了解西方国家的禁忌,文化因素的变通和处理,注重创新翻译等3个角度探讨了相关的翻译策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的贸易愈加频繁,跨国公司的数量与日俱增。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各跨国企业竞相推销自己的产品。作为跨国企业与目标市场的直接对话桥梁———广告,则被大量广泛地使用。广告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形象。成功的商业广告能帮助企业销售产品,而成功的广告翻译更有利于企业冲出国门、闻名世界。广告翻译的目的是将一国的产品推销给生长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消费者,使后者接受前者[1]。既然广告的目的是推销,其本质就是商业性。广告所体现的语言风格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广告翻译并非简单地把句子翻译出来,它涉及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一个翻译得体的广告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把句子中所承载的企业思想与产品概念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消费观念也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并直接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上。1中英广告语言风格的差异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它作为一种功能性语言,其主要目的是刺激消费。因此“广告语言通常具有注目价值(attention value),记忆价值(memory value),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引导功能(directive function)和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2]广告语言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性,而是汇集文学、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行为学等学科为一体的鼓动性艺术语言(loaded artistic language)[3]。为了取得最佳的诉求效果,广告语言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感。为适应当代文化语境,广告语言成为产品的包装手段,塑造了具有极大附加值的产品形象。它通过制造审美幻像,不仅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消除”受众的困顿劳累,获得现实矛盾的象征性解决,而且刺激了受众的消费兴趣,引导着受众的消费时尚,连其自身也成为受众语言消费的对象。中英广告语言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1语音差异。中英语言的发音极不相同,同样的一句话能引起不同的听觉效果,激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一句念起来朗朗上口的英文广告词在直译成中文后不一定能带给中国消费者同样的效果。而一句平平仄仄的中文广告语在翻译成英文后也常变了味道。“可口可乐”商标的翻译就是一个典范。1920年,“Cocacola”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被译为“蝌蚪啃蜡”。可想而知,起这样一个怪名字的饮料吸引不了多少消费者。直到1979年,“Cocacola”再次重返中国内地市场时,中文译名改为“可口可乐”,才从此打开了中国市场。“可口可乐”既保持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又使人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这就把原本没有什么含义的商标翻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译名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原名。又如“海尔”公司的英文商标“Haier”与“海尔”的中文拼音写法一样,而且“Haier”的发音还与英文单词“higher”(更高)的发音相同,意在表达“海尔”的产品将会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这也为海尔在海外的发展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许多公司在刚开展海外市场时倾向于尽量使用这种保留原文发音的音意相结合翻译法。1.2措词差异。“中国广告语幅较长(high context),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4]我国大多广告语的特点是注重以传统美德为基础并结合时代精神,树立正面的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国内广告语遣词用句大都严谨、工整,且喜欢用诗句。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中式广告语言中词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意义上。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为词语的巧妙运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常用义与非常用义,字面义与原义的混合使用,巧妙搭配,使广告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给人新颖奇特之感。心理学认为新奇感会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兴趣,增强记忆。汉语广告常用的措词方法有[5]:①一词多义。广告创作常常使一个词语表现出两个以上的意义,以人们对词语常用义的熟悉为前提,利用人们的心理定势,一开始只理解词语的常用义,同时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另一层意义,从而使广告语出语惊人,幽默风趣,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阿里山瓜子,一嗑就开心。”(阿里山瓜子广告)———“开心”既表示瓜子很容易嗑开,又表示心情愉快;“40年风尘岁月,中华在我心中。”(中华牙膏广告)———把中华这个品牌与中华民族巧妙地联系起来,既宣传了产品,又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②曲解词义。有些词语的字面形式与产品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某些中式广告利用其字面义,有意曲解词义产生新义。这种方法一方面把产品特点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由字面义曲解出新义,推陈出新,给人在心理上造成新奇之感,进而加深印象[6]。例如:“人人爱戴”(首饰广告)———“爱戴”作为一个词指敬爱并且拥护,但在该广告中被故意分割成两部分,意为喜欢佩戴。英语广告通常比较客观,广告语精短,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因而理性的成分居多,整个广告多以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英国广告语的特点则注重直接宣传企业与产品。在用词方面,英语广告可以说是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绚丽多姿。在许多情况下,广告为产生一种幽默与诙谐的效果,故意使用一些不正式的语言。许多广告使用了大量的俚语和非正式词汇,使广告显得通俗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Keep the frog out of your throat.”这是一篇咽喉片广告中的最后一句话,广告策划者故意用这样一个非正式的短语取得一种幽默的效果。在某外衣的广告“Pitythe pickpocket.”(可怜那些三只手吧)中,突出了服装的特色,衣袋设计的不同凡响,甚至可以防盗。其中“pickpocket”就属于口语体,相当于汉语中的“三只手”或“扒手”。如将其换成“thief”(贼),效果就不如“pickpocket”生动有趣。1.3句型差异。汉语广告简短,采用精练句式,便于记忆。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减少记忆性材料的数量可以增加记忆的深度,因此简明的广告内容会比复杂的记忆效果好[6]。汉语广告常用的句型有:①广泛采用短句,复句多为一重复句。例如:“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广告);“东方,东方的风格,东方的情调。”(上海东方家具厂广告)②多用省略句。例如:“任劳任怨,只要还剩一口气。”(轮胎广告);“少一份噪声,多一份宁静。”(双鹿冰箱广告)③多用整句,整句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例如:“来自深山,穿过密林,带着凉爽,飘来幽香,送来愉快。”(盛夏矿泉水广告);“是献给妻子的一份体贴,是回报母亲的一颗孝心,是赠送朋友的一种礼物,是带给家庭的一片温馨。”(洗衣粉广告)英语广告在表现形式上多趋向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英语广告的句型也多种多样,最常用的句型有以下几类:①祈使句。祈使句在广告中的出现频率也较大。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鼓动、劝说人们去购买特定的商品。祈使句的恰当使用可以很好地达到广告的引导功能。例如:“Askany one who owns one.”———询问一下有这种车的人吧。(汽车广告) ;“Lay down your arms.”———放下您的胳膊吧。(桌子广告)②一般疑问句。英语广告中平均30句话便有一个疑问句,疑问句的使用缩短了广告与读者的距离,因为疑问句通常需要对方作出反应,似乎甲乙双方在交流。有的疑问句不是真正发出疑问,不需要回答。这种疑问句增加了渲染力度,加强语势,启发读者思考,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些也正是广告的初衷所在。例如:“Canyou tell cheese from real cheese?”———您能把普通奶酪与真正的奶酪分开吗?“Why smoke if you don’t enjoy it?”———如果您不喜欢,又为什么要抽呢?“The Seiko Ladies QuartzPretty, isn’t she?”———精工牌女士石英表,潇洒漂亮,不是吗?③比较级。由于英语广告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做修饰语,比较级在广告中广为运用。例如:“These dayssucceeding in business means getting more competitive and makingtougher decisions”;“In short, the stronger your character, thebrighter your future.”④直接引语。英语广告中直接引语出现得很多,因为直接引语能使广告显得形式活泼、新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增强说服力。例如:“It’s like we’re allin the same office. The office just happens to spread across 7000miles of ocean.”———Tom Hughes MIS Director, Construction.这是IBM公司一则广告的开头语,通过该公司经理的原话,使广告显得生动具体。1.4修辞差异。汉语广告习惯使用大量的修饰语,偏好华丽的词汇,并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语句加深受众印象,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①连续反复。广告语中的连续反复多是商品品牌名称的重复,这是由广告的目的和人们的记忆特点所决定。广告的目的就是刺激消费者去消费广告中的那种商品,而广告刻意突出反复商品的品牌名称,可以增强人们对这种商品的印象,达到宣传目的。[7]例如:“丰华丰华,笔中精华。”(丰华笔广告);“盾牌,盾牌,可靠的盾牌。”(盾牌头盔广告)②间隔反复。最常见的是同一个语言单位的重复。既有反复,又有变化,在重复中增添新的信息,消除人的厌烦情绪和抗拒心理,发挥记忆功能[7]。例如:“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广告);“留下山留下水,留下青春留下美。”(照相机广告);“在特别的日子,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您。”(轻骑摩托车公司广告)③引用。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成语、俗语和诗文名句,而这些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熟知的。广告语中使用这些熟语使人们直接跨越记忆过程中的识记阶段,唤起头脑中已存在的对于成语、俗语的记忆,并把此记忆的印迹作为表象在脑海中重新呈现出来,这样对加深人们的记忆,增强广告语的感染力起着很大的作用[9]。例如:出自魏曹操《短歌行》的诗文名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广告);成语———“一毛不拔”(牙刷广告);俗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告)英语广告则忌滥用修饰语,由于其语言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本身的特性,同一个词组或句式,过度重复会适得其反。如果将汉语广告中过多的修饰词直译成英语,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导致情感传递的障碍,不能达到原有广告的功效。所以翻译时不能机械地直接对应,而应从英语的文化习惯和可接受性出发,或改译,或省略,以保持译文地道自然、平实无华的风格。例如:“Selected materials, fine workmanship, mod-ern designs, reasonable price, various specifications. Orders wel-come.”———用料上乘,做工精细,款式新颖,价格合理,规格齐全,欢迎选购[1]。上述译文既保留了原义,又简洁流畅有节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为了使广告语言具有强烈的说服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能刺激受众的消费欲望,打动受众去购买和使用产品,许多英语广告并不单纯是靠大量使用修饰语,而是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为数不多但精练独到的语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修辞手法有[10]:①排比(parallelism)。“The Milk Chocolate melts in yourmouth, not in your hand.”(牛奶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②重复(repetition)。“Extra Taste. Not Extra Calories.”暗示该产品有额外的口味,却无额外的热量,不会使人发胖。通过重复“extra”,使该食品更具诱惑力,从而使消费者不再犹豫。③仿拟(parody)。“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 restand play.”(火星巧克力,生活原动力。)巧妙仿拟“An apple a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奇妙的联想,激起他们购买的欲望。④明喻(simile)。“Light as a breeze, soft as acloud.”用明喻的形式描述了衣服质地的轻柔以及穿上之后舒适飘逸的感觉,让人跃跃欲试!⑤暗喻(metaphor)。“Soft, enchanting, smiling color, that’s the gift of Focus to yourhair.”把使用发油后发质柔软、颜色可人的效果说成是发油赠送的礼物,使该产品更具魅力和人情味。⑥拟人(per-sonification)。“Unlike me, my Rolex never needs a rest.”用拟人的手法把Rolex表人格化,从其不需休息这一点暗指该表走时准确,劲力十足,其质量值得消费者信赖。⑦夸张(hyperbole)。“We have hidden a garden full of vegetables whereyou’d never expect in a pie.”(在您意想不到的一个地方,我们珍藏了满园的蔬菜,那是在一个小小的馅饼里。)⑧反衬(contrast)。“Othello is a game that takes only a minute to learnbut a lifetime to master.”(奥赛罗电子游戏:一分钟入门,一辈子玩味。)原文通过“a minute”和“a lifetime”的反衬,突出该电子游戏容易上手又经得起琢磨的特性。2中英广告互译策略通过对中英广告语言风格差异的分析,我们发现广告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翻译,也是一种文化翻译。成功的广告翻译需要译者认真研究相关的翻译策略。2.1了解西方国家的禁忌。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忌讳,如英国人不喜欢大象,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忌用猪、狗作广告,西方人多喜爱白色,厌恶红色等等。各种禁忌无奇不有,这在民俗学中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风俗和传统习惯,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例如:“白翎”不能直译成“white feather”,因为英语习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表示临阵脱逃、软弱无能;“白象”不能直译成“white elephant”,该词在英语中意味着“clumsy”或“awkward”。在语义上,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许多词语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缺乏对这些词语所传递的文化含义的理解而进行误用或滥用,会造成交际和翻译中的失误。在广告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避开容易产生歧义和不愉快的联想意义的词语,以免引起负面的情感反映。例如:“黑人”牙膏,曾被译为“Darkie”,而“Darkie”在英文中是对黑人的蔑称,正好涉及种族歧视这一敏感问题。“藕粉”不能直译成“lotus root starch”,“starch”(淀粉)会让外国人担心产品会导致肥胖,改译为“lotus root powder”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译者应对译入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有一定了解,避免使用有特殊含义、容易引起负面联想的词语。2.2文化因素的变通和处理。由于原有的语言在新的环境中失效,翻译并不是一味追求与原文意义最高程度的吻合。在中英广告翻译中,译者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译文只要符合受众国消费者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就是合适的翻译。原文的文字可以舍去不用,但应尽量产生对应的形象效果,达到同样的销售目的。实际上,广告翻译的灵活性很强,留给译者发挥的空间很大。译者只要熟知译入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充分挖掘产品的特征并尽可能地去寻找最贴近当地文化的表达法即可。例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常在商标或广告语中使用“红色”,而西方人大多不喜欢红色,因为“red”是危险、暴力和流血的标志。因此,“红星”牌电风扇就可被巧妙地译为“Bright StarElectric Fan”或“Shining Star Electric Fan”,效果自然比从原文直译的“Red Star Electric Fan”要好。又如,中国人熟悉的“蚊子杀!杀!杀!”广告语中的“杀”字,若直译成英文“kill”很不文雅,而译文“Mosquito bye bye bye!”显得更地道、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再如,“芳芳”牌口红若直译成“Fangfang”让英语读者联想到毒蛇的牙齿并兴致全无,用“Aroma”或“Fragrance”进行变通则可以避免尴尬。2.3注重创新翻译。广告本身就极具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翻译也绝非只是一一对应的文字转换,而是在保持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改造。“实达”电脑与“瑞星”杀毒软件分别被巧妙地通过音意相结合译为“Star”与“Rising”,既保留了原文的发音,译名又新颖生动,表示该产品将成为同行业中的一颗新星。如果采用原音直译,或谐音取义,都无法传神地体现出商品的特色和与众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应该果断地放弃原来的广告词,另辟蹊径,融合受众国的文化,大胆创新,赋予商品美好的联想意义,才能让商品迅速进驻另一个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又如,“昂立一号”在英译时就抛开原来的发音,经过再创造变为“Only one”这个商标,一进入国际市场,就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其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创新,是使新产品快速深入人心的必胜法宝。商品是国际化的,而广告是本土化的。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原文为达到新奇独特目的而采用的修辞手法可能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保留,译者只能进行合理的变通甚至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加以转译,尤其是双关语,大多只能通过其他手法来别具一格地翻译。例如,某家海滨旅馆为吸引前来度假的年轻情侣的“Twogether”广告,取“together”的谐音,译为“双宿双栖”可重点突出“two”,套用韩剧片名译为“浪漫满屋”则更具时代气息,别有风味。又如,某服装店的“We have coats for every wear, every-where.”运用“every wear”与“everywhere”的谐音进行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汉译成四字结构“天下衣仓”、“衣行天下”或“随心所欲,随时随地”显得朗朗上口,通俗易记。其他修辞手法则比较容易在译文中得以再现,例如,某啤酒广告语“too good to forget”看似平淡而又极为夸张地给人以“永难忘怀”的印象,可以再用夸张的手法译为“一口钟情”、“一醉千年”或“欲罢不能”,也可套用雪津啤酒的广告词“真情的味道”。某女装品牌“XS”的汉语拼音读法接近“西施”,其广告语“穿上XS,西施就是你!”也可运用隐喻译为“You are a beauty in XS!”。学生街某餐馆的押韵广告语“有酒有菜,红颜自己带”也可运用再现押韵的手法译成“come for dinner, with your lover”。3结束语作为企业首选的营销策略,广告在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背景下,经常面临着文化冲突的问题。中英广告的互译中有许多不理想的实例,有的甚至导致了销售挫折。追溯广告翻译误差的根源,主要是由于译者没有足够的语言文化驾驭能力,一味拘泥于原文表面意义。文化之间的差异反映到承载文化的语言上,若未经过适当的处理,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中国的经济不断腾飞,已有不少企业在国际中享有盛名。这些中国品牌能够拥有国际知名度,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和企业在当地进行的一系列本土化营销策略有关,其中广告翻译必定起着关键的因素。广告是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的统一体,广告翻译是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的结合体。准确的广告翻译除了遵循语言的翻译原则和规律外,还必须注重研究与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只有跨越了语言文化障碍得体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因素,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技巧,才能译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的广告语,才能使企业品牌从多个方面拉近与外国消费者的距离,潜移默化地加深当地人对品牌的认可,从而取得成功。参考文献:[1]徐莉林.从中英文广告的差异看广告翻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4):84.[2]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159.[3]谭卫国.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8-109.[4]王紫娟.广告语言与大众心理[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74.[5]林乐滕.广告语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2.[6]朱清阳.广告金句[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3:49.[8]刘雪春.反复在广告语中的创新[J].汉语学习,1998(4):26.[9]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5.[10]吴希平.英语广告修辞种种[J].中国翻译,1997(5):27.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翻译是跨学科的,注定要采取多学科的视角研究翻译现象和翻译问题。一、选题范围 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1、选题意义和背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希望能帮到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