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理论论文

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

2015-08-06 0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会计标准的制定必然与经济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同步发展,并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国的会计标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的目标始终贯穿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唯一的投资者,会计必然为国家进行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的主要任务;随着中国投资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国有企业从拨款改为贷款,会计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同时。向债权人(国有银行)提供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等方面的有用信息,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需要考虑的又一个方面;随着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利改税、税利分流。工效挂钩等政策的实施,为分离国家作为投资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职能,反映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为国家(社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银行),税务部门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成为会计标准制定者的首要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开始将视角转向中国这块处女地,我国在接受外国资本投入时也有义务为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在1992年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资本市场参与者开始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不只是少部分人(或部门)使用。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者开始重视和使用会计信息。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适时制定并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者要求资本保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向社会公众(包括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转变所有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成为会计标准制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发布并实施,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透明度提到了议事日程,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监管者,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将满足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主要目标。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要求有限的社会资源向优化的企业流动,利用会计信息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希望,由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提升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交易的事件多次发生,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本身天然的矛盾,带给了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更多的思考。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确立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以符合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为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有关会计资料真实性的要求,防止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虚假交易以达到上市,配股的目的,会计标准制定者将目光转向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的方向。为此,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资产减值的概念,修订后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后,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期间又发布了一系列专业核算办法。这些会计标准的建立,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市场经济共有的特性带来的性质相同的交易不断出现,中国的会计标准制定者。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普遍认同,在相同环境下产生相同的交易,不应该运用不同的会计标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为此,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并对相同环境下相同的交易采用与国际相同的会计标准。例如,固定资产,存货。中期财务报告等会计准则所确定的标准,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体现了相同环境下相同交易与国际会计标准一致的目标。

  二、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启示

  1.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为会计标准改革提供了前提。会计标准要与国家的法律。经济环境等因素相适应,中国会计标准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充分体现了两者的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机会,而相应地,会计标准的改革也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正是有了资本市场的建立,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为各种目的改制和发行股票并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发布实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会计标准作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发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提升,适时调整会计标准,陆续发布了适用于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没有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会计标准也不可能在20年中有如此大的变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