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理论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5-07-23 1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建设。本文主要从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监督体系和失信收益与成本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监督

  市场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近年来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会计行业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如何重建会计行业的诚信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为了便于核算,人们对会计核算做出了一系列假定,而会计实际上处于一个极不确定的环境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电子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间隔,使得企业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和紧密,导致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因此,会计主体的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产、清算。会计分期假设所进行的本期和非本期业务的划分,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货币计量假设隐含着币值稳定的含义,而实际上币值稳定不可能也不切实际,所以,基于工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会计核算原则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产和信息负债很难用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计价模式,如果会计人员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处理会背离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原则,则会低估公司的资产和收益,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差异。再加上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在执行中本身就有很大的灵活性,企业本身就有对外夸大自身优势的动机,这样往往造成损益计算不实,虚增利润,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在会计制度方面,首先表现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具有不完全性。其次会计方法是在会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某一经济事项或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会计方法,目前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和不确定,而《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日趋简约,使会计处理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这种可选择性,给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还有,目前在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矛盾的地方,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是股权高度集中,在资本市场上,分散的、弱小的股东很难对经营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一般股东的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股市上取得股票的转让收益,这就决定了其并不十分关心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会计信息的真伪。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任何忽视需求质量的行为,都不可能形成令使用者满意的供给质量。由于股东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关注不够”,呈现一种“理性的冷漠”,因而实际需求乏力。这种“理性的冷漠”体现在:股东们即使认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肯定比不提高好,但由于内在需求意愿并不强烈,在付诸行动上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实际代价,最终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实际需求不足的结果,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必然泛滥。

  在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外部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仍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竞争,资本市场规模小,不活跃,监管政策不完善,力度弱,在经理市场上综合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的职业经理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导致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由于公司股本中国有股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控制,在公司中扮演股东角色,由于目的与公司真正股东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更关注公司的业绩对自身仕途的影响,对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往往并不关心。同时,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人员往往由公司内部人员兼任,董事会、监事会难以发挥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之下,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是不可避免的。

  (三)会计监督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外部监督共同构成会计监督体系,但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有关规定明确了其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但在操作中三种监督并没有完全按照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更加弱化了原本就不强的监督职能。

  监督的基本原理应是制衡和牵制,即通过上下左右的相互制约纠正偏差。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政府监督存在重复进行和职能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形成威慑力,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用。各种监督职责不清,造成检查重复,有了问题相互推诿。

  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困难重重,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特别是其利益关系依附于本单位和本单位领导人,监督一般很难坚持下去,除非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严重挫伤了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积极性。社会监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规范的从业环境和不正当市场竞争,难以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作用。所以,薄弱的缺乏严密而系统的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四)失信收益与成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失信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失信行为就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诚信水平就越低;反之亦然。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会计造假行为监管不力,惩治力度明显不够,致使造假成本太低。

  失信行为的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会计造假的受益人很多,包括单位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中介机构等。失信行为的成本,主要是受法律惩罚的成本。我国各种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都不足以对失信行为产生震慑。如违反税法偷逃税款,往往是责令企业补缴税款和罚款了事,当事者(包括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会计造假案被查处的概率很低,即使已被查处的造假大案,由于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单位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大都只是罚款了事。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一些企业宁可通过非诚信行为追求个体利益,也不愿意花费成本进行诚信交易,才进一步助长了会计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致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