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责任会计主要以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并以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文章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内容、核算和计量原则、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和采购力度的加大。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悄然兴起,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1968年David FLinones率先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随后,Ahmed Belkaoui将社会责任会计定义为:测定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番田嘉一郎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随着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层层深入。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学者发展和补充了一些新观点。田昆儒将会计学有效地运用于解决企业与社会形成的社会责任中,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阳秋林在田昆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责任会计具体化。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
从这些研究成果看。社会责任会计主要以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强调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以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能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确认、记录和计量,并及时对外报告。反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必须要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概念体系,本文以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为基础,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会计的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来说会计的概念框架主要有目标、假设或前提、对象(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信息披露等几方面的内容,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决定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准则和会计技术的基础,也是会计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会计是向特定的对象提供会计信息的一门学科。会计目标受到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约束,因此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首先要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信息是为目标定位服务的数据和消息,是对决策与选择发挥作用的。那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
传统财务会计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其会计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国家有关财政税务部门、股东、债权人等经济利益直接相关者。而社会责任会计除了要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关注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服务对象应该是企业的全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供销商、消费者、投资者、职工及工会、社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应该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需要。及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会计目标不仅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企业目标的制约。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和企业目标的多元性,以及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决定会计目标应是一个相互藕合的复杂目标体系。
社会责任会计强调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以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应该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前提下的企业社会贡献最大化,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保值增值。
社会责任会计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于了解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总的来说,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为公众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前提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是构建传统会计理论结构的基本前提。社会责任会计在传统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补充。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社会责任会计依然是一种微观会计,它以企业为会计主体,记录和报告该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产生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以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状况。
在持续经营假设上进行运行方式的限定。社会责任会计的记录、核算和信息披露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只有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才可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归集和支付社会成本费用。如果不能持续经营,企业将丧失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在会计分期假设上进行时间范围的限定。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假设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的时期,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也需要分期核算,但是,现实中许多社会责任的各个受益期很难确定。所以,社会责任会计较之传统的会计更难正确使用会计分期。
社会责任会计在计量单位上应该采用货币单位与非货币单位并存的多重计量假设。由于传统会计模式下只核算企业的经济业务,而大量的社会责任是以非经济形态存在的,这也动摇了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因此必须寻找除货币以外更适合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假设,这就是多重计量假设。但是多重计量假设并不否定货币计量,由于货币计量的精确性,笔者认为货币计量仍然是社会责任会计中最重要的计量手段。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又称核算对象,具体指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很宽,涉及面广,且有的社会责任在会计上很难加以计量。有的信息披露成本过高。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从社会责任的属性来看,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部分,即企业的社会贡献和企业的社会成本。企业的社会贡献是指企业承担社会义务时所增加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即企业行为的外部经济性。反之,企业的行为引起社会资源的消耗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就是社会成本,即企业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
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对象具体化便成了会计要素。《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要素,在这里,可以将会计要素在社会责任会计中予以扩展。
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表示一个企业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应用和提供程度;社会资产,是指未来能给社会带来利益的经济资源;社会负债,是指将在一个固定的或可以确定的日期要用现金、劳务或其他资产予以偿付的那些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权;社会损益,是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总称,即企业的经营活动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或所作出的贡献。
(四)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如何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传统会计计量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往往并不进入市场交易,因而没有交易价格;而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可以用货币计量,有些无法用货币计量,有些甚至根本无法量化。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特殊性,因此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要同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即实行计量单位的多元化,能够定量揭示的就通过货币或实物加以反映,不能定量揭示的则通过文字表述(定性揭示)。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还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仅局限于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机会成本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或复原成本法,经济计量模型进行计量等。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如何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揭示,各国做法各不相同,不同企业做法也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叙述性反映,即文字表达法,这是报告企业社会经济活动最简单的方法,以非正规的形式或用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二是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这种形式可以与传统会计报表相衔接,但这种方法不能完整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三是运用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报”、“社会收益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效益和成本报告”等。
结合我国实情和借鉴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方式,社会责任会计可以用三张核心报表来加以反映,即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对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
三、结束语
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至今虽然只有近40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起步较晚,在思想意识和实际工作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也相对落后。与此相对应,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务都有待于加强。因而,对社会责任会计框架体系的理论与实务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是很必要的,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道路,不断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