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运用盈余手段操纵利润的问题日趋凸显,一系列公司造假、财务丑闻事件相继爆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文章选取通讯行业15家上市公司2008年到2010年的公司年报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希望能够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情况,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信息质量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盈余管理在西方国家已经研究了将近四十年,在我国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日趋成熟。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而盈余管理在学术界看来褒贬不一。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盈余操作的程度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财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说至关重要,往往是他们进行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证券市场上对股价和资源配置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过度的盈余管理无疑会误导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加大投资风险,扰乱正常的证券市场,以致降低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的盈余管理理论,加强人们对盈余管理的正确认识,从而推动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出具财务报表的认识,辨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程度,促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终建立良好的证券投资环境。
因此,抑制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任重而道远。
二、文献回顾
盈余管理是国内外经济学者和会计学者普遍研究的课题。西方国家最早研究盈余管理的代表作是Healy于1985年发表的《分红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他认为在奖金、晋升等激励前提下,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谋取私人利益,谋求任期内的最大利益会采取投机性盈余管理。
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包括企业经理和董事会,在美国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经营者自身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进行的行为。斯考特的观点将盈余管理限定在GAAP范围内进行定义,其盈余管理的手段也仅仅在于会计政策的原则,比较狭。
另一种则是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1989)的观点。他的观点侧重于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其自身的私人利益而有意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披露管理”。包括盈余数字的控制管理,同时引入了其他辅助信息的披露控制,其定义更加广泛深入。
我国学者孙铮、王跃堂(199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就总体而言确实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问题;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突出表现在配股、微利和重亏现象;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动机直接与政府的监管政策有关,尤其是与监管政策中的配股政策、特别处理政策以及摘牌政策有关。
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2001)对1999年到2001年上市公司配股行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年有143家上市公司达到了配股要求,其中近70%的公司提出了配股申请。没有提出配股要求的公司有44家,其中有29家上市公司已在1998年实施配股。因此,在满足配股条件的143家公司中,只有15家在三年内没有配股。验证了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大多会推出配股方案,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采用了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研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取得了显著成果。其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认识及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相比国外的盈余管理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上市公司回避市场监管的动机,以及沿用国外研究的模型进行讨论,很少有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制约因素进行综合测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通讯行业15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希望能够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情况,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7—2010年A股上市公司随机抽取的通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我国通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3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及国内通讯设备需求旺盛、通讯运营商重组等原因,我国通讯业上市公司有着高投入、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等特点,但各个公司之间的成长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以通讯行业作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评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数据来自于东方财富网,其中的数据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17.0和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
(二)财务指标的选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综合评价函数体现了会计盈余的真实、持续、成长性等特征,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方法。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净资产增长率等七个指标建立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体系。
(三)数据处理
为了减少主成分的偏差,笔者将15家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盈余质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能更好地评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质量。本文将45个观测值作了初步的描述性分析,如表1所示。
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如表2所示,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比较高。也就是说各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适合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方差,所提取的因子以特征值大于1为基数选取,本次提取因子大部分在0.8以上,总体来看效果较好,因子可以说明大部分样本信息。
由表4可以看出,7个成分中,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高达28.576%。前四个成分的因子贡献率累计达到80.975%。因此,本文选取前四个成分作为公因子建立成分矩阵。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在第一个成分中,营业利润增长率的得分最高,达到0.685,流动比率与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最低,为负数且指标绝对值比较大;在第二个成分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贡献最大,营业利润增长率次之,应收账款周转率为负;在第三个成分中,净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得分较高,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负;在第四个成分中,净资产收益率得分最高,营业利润增长率、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净资产增长率三个指标为负。
(四)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为了更好地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建立一个线性函数对其进行综合测量,假设F表示会计信息质量,K1、K2、K3、K4表示前文提取的公因子,G1、G2、G3、G4为计算出的累计方差贡献值,由此得出线性函数:
F=K1×G1+K2×G2+K3×G3+K4×G4
根据表6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建立线性表达式,如下:
K1=0.009ROE+0.343×营业利润增长率+0.25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381×流动比率+0.147×应收账款周转率-0.371
×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0.122×净资产增长率
K2=0.182ROE+0.39×营业利润增长率+0.50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304×流动比率-0.179×应收账款周转率+0.316
×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0.014×净资产增长率
K3=0.239ROE+0.087×营业利润增长率-0.18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179×流动比率+0.551×应收账款周转率+0.213
×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0.658×净资产增长率
K4=0.754ROE-0.158×营业利润增长率+0.03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006×流动比率+0.327×应收账款周转率-0.137
×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0.474×净资产增长率
四、总结与讨论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尚不完备,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制下盈余管理是不可避免的产物。其操作结果违背了财务报表的中立性原则,难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误导了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扰乱了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的不良后果在我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测评体系,引入了除净资产收益率以外的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在内的六个指标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可用来测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财务报表、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