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实施《基础会计》这一入门课程的教学,实现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文章阐明在校期间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又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基础会计;案例教学;职业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新的经济格局对我国会计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不断革新,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已从过去简单地对数量的要求转化为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为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重点研究的问题。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逐步形成职业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该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一)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新生,会计是从未接触过的陌生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讲授该门课程时,不妨先让学生各抒己见,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事情讲述一下。讨论的问题诸如:有没有亲朋戚友从事会计工作的?有没有同学自己会做帐的?新的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有何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会计原来与生活如此接近,使得会计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即便这只是模糊的印记,但为以后的学习培养了兴趣。
(二)用事实说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目标在于着力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使其获得相应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再生能力。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进而形成职业能力呢?笔者认为,不妨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用他们的切身体会来引导和促进新生在校努力学习,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如何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在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备双证书毕业是很重要的。那么,可以让往届生来谈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认证在就业中的含金量,使得新生对将来就业有种压力感和紧迫感,让他们知道学习会计的重要性,从内心对基础会计学习有一种需求。
二、针对教材,联系考证要求,写好教案
虽然《基础会计》课程有许多版本,但大体内容和框架都基本相同。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以后考取会计相关的证书,不妨以考证的要求来要求学生。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一门就是《基础会计》,那么,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考试大纲、考试题型来加强该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学校以后还会安排时间来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训练,但是,让学生提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专业能力的学习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无论是多媒体教室还是一般的教室,教案的编写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教案要与教材相联系,把教材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案也要对教材进行充实和完善,并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和新推行的会计制度进行补充和改进。比如说,有些教材编写时是根据以前的会计准则,教材中的一般原则的划分与现在的划分方法不一致,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作适当的说明。再比如,有些版本的教材并没有详细介绍编写会计分录的步骤及方法,仅仅是简单地给了一些例题,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很吃力,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补充一些编写会计分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下去。再如,在讲解会计科目时,大部分教材都只是给了个科目表,并没有解释各科目的含义和用法,即便是后面在经济业务核算时会提及到,但也不全面。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对各会计科目不了解,导致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十分困难。由于会计这门课程的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知识弄不懂的话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时间一长,学生就不再愿意学习后面的内容了。为此,教师在讲解会计科目时,不妨参照《企业会计制度》,把各科目的相关解释和用法讲授一遍,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学生在学习后面知识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接受了。在讲授这些环节的时候,教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把需要补充的内容都写上了,讲课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三、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明确教学目的,写好教案之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性因素。《基础会计》与其他课程(如营销、旅游管理)相比,技术性较强,内容比较单调乏味,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如果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在这种情形下,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练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不应只是传授书本知识,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讲授“会计凭证”这章内容时,应给学生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给他们一些支票、发票等原始凭证,让他们自己填制。
(二)分组讨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由于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才能进行。但是,如果运用得当,案例教学法照样可以使课程的讲授增色不少。对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最好是先进行理论阐述,然后举出案例来进行解释。比如,在讲授会计法规制度的时候,可以列举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虚报利润欺骗投资者的例子。通过分析会计虚假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把会计诚信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从而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职业道德。分组讨论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旁进行指导。通过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手段大多仍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但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被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软件来进行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同时也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软件操作能力。为此,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配套地讲授一些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会计模拟实验室看看什么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会计电算化软件教学。
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性能力,缩短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虽然在毕业前夕,学校大多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但是,在学习《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前,为了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内技能训练场所或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以便让学生在就业初期就有较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精神。
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是相互依托、彼此促进的。只有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把课程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会动手操作的合格财会人员。
参考文献:
1、谢丽安,梁斌,李丹丹.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会计之友,2006(27).
2、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职教论坛,2004.
3、朱晨辉.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关键能力”.青年时讯,2006.
4、郑喜群,祖彬,周强.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巢俊峰(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