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及样本选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会计类刊物达百余种,但大都以实务处理为主且带有地方和行业特点,反映会计理论综合研究成果的较少。《会计研究》自创刊以来一直以探讨会计理论问题为主,紧跟时代步伐,追踪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指导实践,在国内外会计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公认为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顶级刊物,代表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本文选择《会计研究〉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最近十年(1992-2001)发表在《会计研究》上的各类文章进行归类分析,试图达到如下目标:1.揭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确立理论研究应遵循的规律;2.分析研究内容及探索领域等方面的变化,确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3.分析《会计研究》在刊载文章方面的偏好与取向,透视理论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在全面考察了1992-2001年期间《会计研究》全部论文的基础上,本文最终从中选取了1130篇学术性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并将会议综述、书评等其他一般性文章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但有二个影响样本的因素本文未进行专门讨论:1.《会计研究》本身的变化。十年来《会计研究》本身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是自1995年起由最初的双月刊改为月刊;二是从1999年第1期起,由原来的48页增加至64页,并采用了国际流行开本,在栏目、内容、版式设计等方面也作了较大修改。2.其它专业刊物的影响。最为典型的是由于《审计研究》等专业刊物的存在,《会计研究》中刊登的审计类等论文相对较少,这与实际研究状况有着很大差距。因此本文对审计问题的相关研究不作重点分析。
总体看来,本文所选取的全部文章在各年度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从十年来发表的文章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轨迹
从《会计研究〉十年来发表的文章可以发现,研讨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改革密切相关。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我们将这十年的会计理论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2-1993年为第一阶段;1994-1996年为第二阶段;1997-2001年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研究的深层次背景是1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准则与制度相结合的会计模式。所发表的论文涉及的论题主要有: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市场经济与会计改革关系的研究;企业财务制度的研究;企业成本控制理念与制度的研究;注册会计师责任与职能的研究;会计课程设置的研究等。
第二阶段的会计理论研究是在我国于1993年11月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论文涉及的主要论题有:具体会计准则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研究;集团公司会计研究;合并会计报表研究;会计与现代企业制度关系研究;国际财务管理研究;宏观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资本结构问题研究;资产评价与评估研究;国有资本保全研究;产权资本理论研究;制造成本研究;资金短缺问题研究;会计报表研究;会计信息研究等。
第三阶段会计理论研究以1996年底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的发布为标志。针对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由此引发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业绩评价体制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论文涉及的主要论题有: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差异的比较分析;中国会计特色问题研究;完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制度的理论与实务问题;探索和研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会计法》的有关理论问题;加强会计监督问题的研究;会计人员道德与自律机制问题研究;有关会计信息失真成因与对策的研究;会计信息分析利用问题的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变动关系研究;注册会计师制度研究;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法人治理结构研究;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与财务诊断问题研究;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研究;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相关问题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新兴会计问题研究等。
三、十年来《会计研究〉发表文章的结构状况分析
(一)从内容上来看
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首先对样本总体进行了如下分类和统计。
这一分类基本上是参照现有会计学科体系构成来进行的,但考虑到资本市场相关研究在近年来的重要性及其本身具有的综合性,我们将其单独列出。其中:
财务会计部分的613篇文章中,属会计基本理论的有232篇,占37.85%;属会计应用理论的有307篇,占5008%;属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理论的有74篇,占12.07%.
财务管理部分的170篇文章中,属基本理论的有89篇,占5235%;属通用业务理论的有58篇,占3412%;属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理论的有14占824%;其他9篇,占5.29%.
成本管理会计部分的137篇文章中,属成本会计的15篇,占1095%;属管理会计一般理论的有53篇,占3869%;属责任会计的有14篇,占1022%;属成本管理的有40篇,占29.19%;属作业成本的有15篇,占1095%.
审计与CPA部分主要涉及审计理论与实务、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市场等内容。会计教育与改革部分涉及会计、财务、审计等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会计专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与博士教育)职业教育与再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的改革等。
计算机与网络会计部分涉及计算机会计、财务与审计理论及应用现状、未来预测、财务软件、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财务与审计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电子商务与网络会计等。
资本市场与信息披露部分涉及会计信息的价值、质量与缺陷,信息披露的理论、方式,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会计舞弊防范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盈利预测等;资本市场的弱式、半强式研究,证券市场上的股价变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股东大会功能、财务预测与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改组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中外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对比和其他方面比较等。
“其他”部分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涉外会计、财务与审计三者或两者交叉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有关公司管理与制度改革的理论等。
从表3中可以看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依次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占总体的80%以上。资本市场方面的研究工作尽管比例不高,但近年来研究力度明显增强。
从表中显示的数据来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会计这三类研究尽管在各年度的分布有所波动,但基本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考虑到各年度有奖征文等专门栏目的影响,则这一状态会更明显。而有关资本市场的研究则发展较快,尽管目前其所占的比重还不大,但从1997年开始,其相对量指标一直在10%左右波动,历年中以2001年为最高,达到了13.6%。
(二)按研究方法分
在发表的1130篇文章中,属规范性研究的有1040篇,占92.04%;属实证研究的有90篇,占7.96%。由此可以看出,规范研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实证研究则相对不足。尽管有关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讨论相当热烈,理论界对实证研究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客观而言,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数据资源相对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反映在研究成果总量上,实证研究所占比例不到样本总体的8%;反映在时间上,实证会计研究直到1996年才有了较大进展,而1992~1995年四年间总共只有两篇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从样本总体来看,实证研究在各年度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另外,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样本分析来看,关于研究方法理论的文章总量在20篇左右,以1997年为最多(7篇)它们或分析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或对比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或总结实证研究在某个方面的成果。这些文章的发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实证会计研究的迅速发展。
在关注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趋势的同时,我们还关注了实证会计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从研究领域来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及审计各领域都有实证研究成果出现。在90篇实证研究的文章中,属财务会计的有23篇,属财务管理的有17篇,属成本管理会计的有22篇,属审计与注册会计师的有4篇,属会计教育与改革的有2篇,属计算机与网络会计的有1篇,属资本市场与信息披露的有20篇。进一步分析实证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研究重点集中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盈余管理、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股利政策、风险评价以及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等几个方面。
从全部实证研究来看,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所占比例不是太高。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会计领域,而且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问卷调查则散见于各个领域,数量相当少。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加大案例研究的份量,尤其是加强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四、十年来会计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综述
从《会计研究〉发表的文章看,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探索适应现实要求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在会计准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差异的比较分析,包括中外差异的表现形式、性质与种类,差异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实行国际协调的可能性与对策等;中国会计准则特色的研究,主要包括特色的具体表现、成因分析、对策及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并形成了至少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专业核算办法三个层次在内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特殊行业、特殊业务会计及其准则的研究,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会计及其准则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会计及其准则研究、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及其准则研究等;会计新领域及新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
2关于会计法制建设的宣传与研究。处理会计事务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财务会计方面的法制建设极为重要。关于《会计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会计法》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协调问题;《会计法》实施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会计法》的有关理论问题等。在《会计法》修订前后,还就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如探讨修订目的及必要性,比较新旧《会计法》差异等。同时,为保证《会计法》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还进行了配套措施的建设研究,如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等。
3.关于会计监督的研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浮上水面后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在1999年修订《会计法》后趋于白热化。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会计监督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强化会计监督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会计监督规范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化的研究等。新《会计法》规定要建立徤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针对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我国还出台了稽查特派员制度、监事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保值增值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近年来,会计界对会计委派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从会计委派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委派的具体形式与办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也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并逐渐推广,委派的形式有委派财务总监、委派财务负责人以及委派会计人员等。
4关于管理会计发展与应用的研究。十年来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现状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的,涉及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责任成本以及其它基本技术方法,如成本习性分析、保本点分析等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总体结论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得到一定的应用,而以责任会计的应用最为广泛,但责任会计的职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多以控制成本为中心,很少有企业向支持决策为中心转化,决策技术与方法的实际应用不太理想。二是面对新经济环境,向企业提出了跟踪生产经营,随时测算投入产出,精确计算生产成本和经营利润的要求,促使企业实现高产、优质、低耗,以提高经济效益。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转移定价、责任会计、成本动因分析、质量控制以及适时制等几个方面,对目标利润、责任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进行了大量探讨,大力倡导了投入产出分析、量本利分析、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等现代管理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典型案例研究是我国未来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通过案例研究将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最终形成中国的管理会计规范。
5.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有关财务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逐步发展过程,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评价标准。二是关于财务分层管理的研究。认为财务管理可以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三是资本结构和资金运用的研究。主要是从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评价、资本成本、资金使用效率及资金调剂手段等角度进行探讨。四是关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业绩评价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成本导向的业绩评价、财务导向的业绩评价和创新时期业绩评价,包括价值导向的业绩评价和战略导向的业绩评价。对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提出应采用价值导向以至战略导向的业绩评价模式,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引入并较详细地探讨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经济增加值(EVA)等方法。五是关于企业集团、资本经营与资产评估的研究。这一类型的研究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的实践密不可分,其中份量最大的是与资产评估相关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我国国企改制探讨资产评估方法选择、评估价值合理性等问题。
6. 关于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研究。研究会计信息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以规范研究为主要方法,研究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探讨的内容主要是: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及其局限性,会计信息需求的经济学解释,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的方式、程度和范围,信息不对称性对决策的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从立法角度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控性以及信息失真的责任分析,会计信息分析利用问题等。二是大量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将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研究会计信息及管理当局盈利预测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程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是探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研究上市公司行为,如盈余管理、会计报表粉饰等的经济动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证券市场变动情况。
五、几点启示与建议
(一)从我们进行的样本分析来看,这十年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和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体现了中国会计学会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所起到的“领头羊”作用。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应当继续加强,努力做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沟通和联系,并建议加大应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研究,适应新经济条件的要求,开展各种传统学科的纵深研究和新兴学科的开拓性研究。近期内应深入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研究,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惯例协调的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会计等问题的研究,环保会计研究等,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为新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会计支持。
(二)从我们进行的样本分析来看,这十年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开拓创新、迅速发展的可喜成绩,表现在研究内容上不断向纵深发展,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人员进一步向年轻化方向倾斜,研究选题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和适用性的特点,人们的研究思路跳出了就会计论会计的束缚,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剖析与会计有关的各种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可贵的变化,应当大力支持和引导,努力加大对会计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会计学是一门实用管理科学,对会计学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就会计论会计的研究视角,相关管理问题对会计的影响以及会计对相关管理问题影响的研究应引起关注。在我们选取的研究样本中,这方面的内容虽有所涉及,但总体看来数量尚显不足、涉及的管理层面也不够广泛。针对近年来美国出现的诸如“安然”、“世界通讯”、“施乐”、“默克”、“奎斯特”等会计丑闻以及我国出现的“琼民源’、“东方锅炉’、“蓝田股份”、“银广夏”等事件,我们建议应进行会计心理、会计伦理以及会计行为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
(三)在研究方法上逐渐加大实证研究的份量,进一步推动、鼓励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尽管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应用在近两年有显著发展,但总体来看,人们在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仍偏好于规范研究。
在我们选取的1130篇论文中,仅有90篇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不足文章总量的8%,有1040篇文章采用的是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超过文章总量的92%.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90篇论文中,有些是调查(考察)报告,有些采用的是简单的统计分析,有些是对实证研究方法的介绍和说明,真正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为数极少,而且大多采用西方国家现有分析模型对中国的证券市场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与实证研究引入会计研究的时间较晚、资本市场尚不徤全、会计学者的会计应用数学知识匮乏等因素有关。我们认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是进行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对任何一个过于偏好或忽视,在今后的研究方法上,应加大实证研究的份量,但在实证方法上不可照搬国外现成的研究模型,应结合我国实际建立适宜的分析模型,以增强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四)在充分展示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应增加讨论性文章的份量。会计理论是在不断讨论乃至争议中发展和完善的,任何一种理论的成熟均离不开广泛的论证,但在我们考察的样本中,基本未发现对同一会计问题的争议性文章,这种模式固然可以充分展示各种不同的研究成果,全方位进行各种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研究,但很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不宜形成共识。为此我们建议,应在总结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做法,通过百家争鸣、充分讨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全方位进行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同时,对重点问题、新兴理论和方法进行充分讨论,力争有所突破并得到共识。
(五)加强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预算制度和预算体制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预算体制改革正在加紧进行,许多新兴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对传统预算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加强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刻不容缓。遗憾的是,在我们选取的1130篇研究样本中,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进行专门讨论的仅有8篇,尽管以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为主的《预算管理与会计》杂志对样本中关于预算会计研究的数量有一定影响,但整体来看,关于预算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仍显不足。我们建议,随着部门预算的实施、国库单一账户的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落实、各类型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和壮大、原有事业单位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应在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构成体系、会计理论及会计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一套充分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成果,并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