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控制论文

小议强化内控机制

2015-07-16 11: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建立科学严密的内控机制,正确处理好监控与发展的关系,是确保商业银行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银行风险的发生,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国际银行的三大事件——巴林银行倒闭、大和银行被兼并、住友银行发生巨额亏损,一方面说明了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巨大风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全球金融业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内部制约机制处在疲弱状态下。那么,在银行实务中如何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呢?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好进人用人关。古人言:谋事在人。银行经营的成败,关键在于人,进什么人,在什么岗位上用什么人,这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比较难把握的。在进人用人问题上,首先要提倡高标准,严要求,即干部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并具有熟练的业务技能。其次,在干部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

  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上级行下达给下级行的经济指标。是指导下级行经营活动和有效性,起到宏观的引导作用。过去下达的存款、贷款考核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应当简化和优化,按资产负债主综合管理的要求,建立符合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和适合本行特点的资产负债目标比例,以及反映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的如人均利润等比例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据此考核下属行的经营业绩,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健全、完善决策约束机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明确的决策程序,每一业务经营的决策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首先,在信贷经营方面,已实施的审贷分离决策约束机制要进一步的完善。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调查、审批、贷后跟踪各岗位职责;建立贷款决策责任人考核制度,谁决策、谁负责,并根据贷款审批权限和贷款发放各个环节,把风险责任制分解到个人。其次,在新业务经营方面,由于新业务开办,可能会因缺乏管理经验或经营不善而导致风险。因此,在新业务开办前,应深入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正常的申报、反映、审计监察制度加以约束。在新业务办理时,应有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引导新业务依法经营,规范发展,防止在管理混乱而出现亏损。第三,在扩充网点经营方面,银行的扩大和发展除了靠现有网点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外,主要是靠增设网点,但如果网点设置不合理就会影响整体效益,甚至导致亏损。因此,扩充营业网点,应充分考虑其合理性。

  四、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其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在追求自我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应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达到以下目标:(一)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二)确保风险被有效控制;(三)确保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四)便于内部稽核工作的各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二)及时性。树立“内控优先”的思想,设立机构或工办业务应选建章立制。(三)效益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应尽可能降低成本,保证控制效益的最大化。(四)适应性。建立的内控制度必须适应本行的特点和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五)控制手段电子化。通过电脑来实施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六)控制文件尽可能可能表格化。表格化的文件便于阅读、理解和贯彻执行。

  五、充分发挥稽查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再监督作用。稽审部门是风险控制的核心机构。在稽审内容上,应实施合规、离任、错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经营目标的实施等方面的全方位、全跨度稽核;在稽审形式上,应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稽核,并逐步实现稽审业务活动为主到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为主的重大改变,使银行的内控制度通过“通过 实施 评估 提高”循环而不断进化。为切实发挥稽审部门的监控作用,应确立稽审部门相对超然的地位,即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威慑性,并下放一定的权力,使稽查、建议、处理三权统一,达到有效稽审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监督与发展的关系。监督与发展两者密切相关。监督是为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合理规避风险,从而加快发展,但银行发展将面临更多的风险,需要监督来保驾护航。因此,要正确处理两者关系,这就要求银行全体员工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使监督和发展达到和谐和统一。特区财会·杨秀群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