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控制论文

试论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015-07-09 10: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状,面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压力,我国目前一部分企业的不规范行为相当严重,内部控制制度非常薄弱,这不仅使企业面临风险,也使国家面临风险。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指出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实际论述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牵制性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各种方法、政策、程序和控制措施等的总称。由于内部控制具有防护功能、调节功能、反馈功能、参谋助手功能。也就是说,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起到维护企业财务安全、降低成本、避免资产损失,当好管理者的助手和参谋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还相当脆弱,主要体现为:客观环境的局限性、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企业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力等等。这一缺憾导致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违纪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显得尤为必要。(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建立内部控制要注意把握制度的关键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有明确的标准

  衡量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标准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产的安全及资源的有效使用。内部控制应有保证财产安全和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的规定,以免因有意、无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浪费。

  2.会计及记录、财务及其他信息的可信性与可靠性。内部控制首先要有可信的各种记录,有了各种可信记录,才能及时地提供可靠的管理情报,为企业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计划、资金投放等可靠的决策依据。

  3.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风险。预防和发现差错及违纪行为。外部审计能够查明已经发生的差错及违纪行为,但不能预防其发生。对差错和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发生,则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4.保证授予的任务圆满完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就在于各级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满意地感到它所部署的任务已得到恰当履行,没有发生失职行为。

  5.保证法定责任的履行。法定责任是通过立法赋予的,内部控制应能帮助管理人员不断适应这种责任,并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追究。

  (二)内部控制制度要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单位的经营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判断一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好坏,首先应根据其防止舞弊发生的效率来衡量,其次再考虑其对已发生的不法事件的揭露和处理情况。预防控制是一种事前和事中控制,进行预防控制首先应规定业务活动的规划和程序,并在单位内部设置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业务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尽量避免经济运行中的错误、舞弊或浪费现象。如在工作中明确职责分工、进行适当授权、建立处理程序等等。在实行预防控制时,还应注意预测差错发生的概率的高低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具体差错的特性采取有效措施,特别要注意多重措施和综合措施的采用。当然,任何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保证事先制定的规则、程序、制度等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为此,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还必须采取内部稽核、内部审计等方式,加大对事后不法或无效率行为的查处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制度的控制效能。

  (三)内部控制制度要选准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通常要建立一个能涵盖其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管理人员来说注意或者抓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浪费精力且没有必要的。内部控制的效率性就在于管理者能够抓住那些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对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至关重要的关键控制点上。事实上,抓关键控制点,也就抓住了全局。内部控制的重点应放在避免和减少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的事件的发生上。因此,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注意在众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中选择出关键的反映工作本质和需要的目标,并加以控制。选择关键控制点的能力是管理工作的一种艺术,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力。在选择时一般要注意考虑这几个环节:一是选择关键的成本费用项目;二是选择关键的业务活动或关键的业务环节;三是选择重要的要素或资源等等。

  (四)内部控制制度要体现牵制特征

  内部相互牵制是以事务分管为核心的自检系统,通过职责分工和业务程序的适当安排,使各项业务活动能自动地被其他业务人员查证核对。内部牵制主要包括体制牵制、簿记牵制、实物牵制等。在内部控制的设计过程中,通常要做到在横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彼此独立的两个或多个部门或人员,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能够接受另一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也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便使上下级互相监督。

  (五)内部控制制度要有补救措施

  现代企业是由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通常由于受时空、环境以及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时往往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发挥功效。内部控制必须保证在发生了一些未能预测的事件情况下,如环境突变、计划变更、计划失败等,控制工作仍然有效,不受剧烈影响。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除了能够预防意外事件或不良后果的产生,并具备及时发现和揭示出已经产生的差错、舞弊和其他不规范行为的能力外,还应确保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有替代方案,具备自我完善的机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