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迈克尔?查特费尔德,1988),会计始终是与特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习惯、政治经济体制、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等密切相关的。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环境变革发展的需要才产生并发展着会计。与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到新经济的转变、发展观念从无限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企业从“经济人”到“社会生态经济人”的转变、公司治理从股东单边治理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转变相适应,财务会计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即资本范畴从财务资本转变为广义资本、会计目标从绩效导向转变为权益导向、会计对象从资金运动转变为产权价值运动、权益观从业主权益转变为综合权益、资产观从“硬资产”转变为综合资产、收益观从经营收益转变为综合收益、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转变为公允价值,会计环境对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会计与环境之间始终以这种适应性互动关系存在和作用时,会计理论则作为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提供一种解释和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预测和指导着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并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实务。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却很难对有关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目标等确定出一种有定论的概念和演绎出一个普遍认同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中国会计理论还在寻求国际趋同上努力。探究其因由,既在于会计受到周围变动不居的环境的强力影响,也在于会计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发展战略,或者说没有从价值视角来研究与制定会计发展战略,因为经济体制不同、文化习惯悬殊、法律制度差异等,不仅影响经济业务,也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如果按照“当前和今后,不存在单一、支配性的财务会计理论,其内容丰富到可以有效地涵盖使用者—环境的全部范围,在财务会计文献中所存在的是可以表述使用者—环境各种差异的一种理论集合”(AAA,1977)的观点,中国会计理论在国际趋同下要形成一种持续而科学、特色而先进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在变革环境中找准自身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形成一种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发展战略,切实和及时地解决会计理论发展何以为、以何为的根本性重大问题。
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为人类会计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放在国际平台上进行比较,其总体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突出表现在中国会计理论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较小、高水平的研究非常有限、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很少等。这些都说明,在整个国际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中,中国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科学精神、学术规范、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努力;必须在环境变革中发现自有会计理论与外来会计理论的价值、善于借鉴选择其中对自身理论奠基和建树的价值所在、并具有能动创造会计理论新价值的本能与本领。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公共危机成常态的情况下,中国会计理论发展必须加强会计治理功能研究。虽然中国一直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着会计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在财务会计与报告、会计准则与制度、公司治理、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资本市场、非盈利组织及其会计、审计与会计事务所、研究方法、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所重大发现和成果,尤其是重点研究了公司治理、财务会计与报告和资本市场,高度关注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并在国内外优秀期刊中无论是文章数量还是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上都比较突出,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实务性研究、多用的是实证性方法,没有从中国会计理论整体该如何应对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及其变革进行宏观的、全局的研究,更没有使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脱颖而出、超凡脱俗。
关于中国会计理论的挑战,本文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如果把中国会计理论作为本体,那他就会受到来自于其体内和体外的挑战。体外的挑战在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而体内的挑战则在于缺乏理论研究、理论成型与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实施战略的科学流程技术与合理的组织人员,这可说是一直以来中国会计理论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很难处于超脱地位、至少是难以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根本原因。因此,迎接这些挑战就必须从价值角度去思考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战略,或者说要充分发现其现有理论的价值、在借鉴或趋同中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使之丰富和完善。这里的价值主要泛指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体现为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为我所值。因此,本文将基于对经济、社会、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等外部环境挑战的探索,思考中国会计理论在发展战略、流程技术和组织人员等内部环境方面的问题,从价值发现、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提出确定变革环境下的中国会计理论发展战略,使中国会计理论既具鲜明特色又能“回到规范研究必须与实证研究相统一,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上来”(葛家澍,2006)。
二、变革环境下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挑战
(一)外部挑战
中国会计理论发展中的外部环境挑战存在于变革的会计域或系之外的环境中,包括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社会、政治的全球化背景。全球化的萌芽开始于各国各民族打破相互之间的封锁与割裂,加强国家交往和联系、发展经贸往来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它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首先表现为一个经济过程,通常理解的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意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生活的高度相关,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与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同时,全球化又是一个各国内部在外界压力下结构变迁、阶级整合和个人意识觉醒的社会过程,即社会现代化过程,因而全球化还自然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全球化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叉的错综复杂的过程,正改变着“游戏规则”,重构着世界秩序(毛少莹,2005)。全球化背景下,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范围日益扩大、会计业务内容跨越国界并变得十分复杂、会计质量与功能的要求趋好趋高、会计作用地位稳固凸显、会计整体发展水平能力成为一国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杆,这对中国会计理论发展无疑提出了“如何应对”的紧迫任务,并强力要求其主动适应全球化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如何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去研究形成会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如何探求运用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从而构建出适应全球化需要、符合中国现实环境的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
2.经济、社会、政治的一体化发展。人类社会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必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的一体化作用或影响,必然要求其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也逐步走向一体化。虽然从经济一体化到逐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但作为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的会计,必须与此时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全面真实地对一体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变化进行充分反映和及时揭示。因此,需要不断发展会计理论,积极发挥会计理论“探索未知、设计未来”(董京泉,2003)与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作用;同时,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客观实际,加强各国之间会计理论架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体系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形成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战略特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遍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观、发展观、改革观、创新观和群众观等。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个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就是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会计是实践的产物,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实际情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灵活运用于会计领域,其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针对中国的实际会计问题、会计现象、会计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和提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会计本身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会计对其所处的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环境的变化,所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研究和推动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可以通过改变或变革会计环境来深入研究或创新中国的会计理论,从而“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4.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与全面推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作为孕育、发展现代会计的土壤——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忽视甚至否定商品经济,使得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均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后,通过提出和实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所处的环境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与环境存在紧密联系的会计受这种环境剧烈变动的影响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意味着,一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的过程中,既要及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引发的环境变化而形成新的理论,又要通过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与持续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去指导不断变化的会计实践;二是随着会计环境变化所引发的会计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复杂,既需借鉴利用国际会计先进理论,又需创造形成中国会计理论的特色,尽快形成具有较高价值的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
(二)内部挑战
1.发展战略。虽然我们中华民族在原始计量记录方法和单式簿记的运用中一度领先于世界,为世界会计的变革和发展做出过一些贡献,但到了复式簿记法运用的近现代,我们在会计领域已经落后。如果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出发,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发展历史时间却还很短,还未最终形成。因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其建立和完善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转轨时期,有许多会计问题要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才能定位,建立能解决中国会计实际问题的会计理论体系有着相当的难度。尽管我们的会计意识有所觉醒、会计执业有所规范、会计园地已是一个争奇斗艳的百花园,但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正规流程出发来确定会计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来规范会计实践活动却仍显不足,会计理论学术研究中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无效率研究的现象;“剪刀+胶水”的劳动、不关心或不研究会计理论学术前沿问题的做法,往往造成会计理论研究不能形成长期的统一的发展战略;会计理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关注不足,容易在转型变革的环境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缺乏战略思考与战略步骤的会计理论发展,又往往因在某些方面难以深入、持久地下功夫而使其无法迅速地形成鲜明的特色或优势,如此就只能盲目照搬照抄照用他国的会计理论了,既要付出无谓的生搬硬套代价与依葫芦画瓢成本,又会因不能围绕发展战略来管理与指导而支付一定的协调成本和机会成本。
2.流程技术。一个运营顺畅和高效的流程能为一个系统带来良好的经济价值,一项熟练与创新的技术能成为一个系统持续健康运转的重要依托条件。会计理论是一个体系,是一个具有一定逻辑推理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有主次地位和作用之别的统一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通过一定的流程再造与技术创新来深化其研究、推动其发展的体系。因此,会计理论尤其是某种与某方面的会计理论的体系构建与深入发展就离不开流程再造与技术创新,需要随着会计业务的复杂多样与会计活动的频繁多变进行持续性的流程变革与技术创新而创造持续的价值。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无账会计”和“三年不算账,钱也不会跑到国外去”的所谓“革命的会计理论”,实质上就是在会计理论研究与发展中缺乏规范流程和创新技术所致,它对会计工作乃至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必须谨记。
3.组织人员。组织人员是会计理论参与市场价值活动创造的具体执行者,是会计理论为之服务并起作用的特定依托对象。组织同市场是两种相互补充的资源配置替代方式,组织面向于市场,人是针对于组织;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消除或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组织之所以能运行是靠所谓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的“制度”;资源配置的真正力量(决定的因素)不是市场,而是社会组织——制度,权力——结构;会计作为两权分离下的人造经济系统,它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理论及其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组织通过特殊安排以减少或消除价值生产中的交易成本,这种特殊安排必须随着组织价值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或者主动发生变革,以创造新的能消除和减少交易成本的特殊安排方式。会计理论就是对会计这种制度如何安排更合理有效而进行指导或指挥。如果把组织当作一个价值生命体和生态系,那么组织就必须通过不断变革与学习的动态发展来鲜活其生命、就必须通过协调性关系、适应性互动与正确性导向来良化其生态,以实现组织的发展以及组织内的会计理论发展,并尽量规避其中的风险。同时,作为组织中的人,是构成组织最基本的元,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与权力结构来激活或提升元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其与组织目标达成共同愿景、行动一致,将是会计理论研究与发展中最突出的内部挑战之一。在这方面,中国会计理论当前所存在的“饭碗研究”、“盲目交叉研究”、“无效率研究”、“神化或空想研究”等状况,追究其原因就应该是在组织设计和人员配置上所存在的问题所致。由中国会计学会及其各种专委会牵头所开展的系列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将会对扭转上述不良状况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战略:价值视角
会计理论的内容可以丰富到有效地涵盖“使用者-环境” 各种情况的全部范围,正如蒲洎(1959)所讲:“理论是捕捉‘世界’的罗网,它用于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其目标是为了预测和解释会计行为,同时还应指导未来的会计行为;其首要目标是为会计行为和事项作的预测与解释提供一个基础(A.R.Balkaoui,2004)。虽然,理论因能指导实践并为实践所证实而具有价值,但就理论本身而言,它的确立、巩固乃至推广不具有强制性,它完全可能因人为的阻滞而延缓甚至停止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为人们带来正的效用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进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智慧性进行理论的实践探讨、规范建构和战略规划。会计理论的中国化和特色化,尤其需要通过现实研究与发展战略两个途径来实现。
现实研究是指对已发生的会计实践活动与已存在的会计理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切合客观实际的总结、分析、提炼、检验而形成当时可资利用的新会计理论的过程。它主要从过去与短期思考,从当时看是较注重会计理论的短期价值,因此其持续性不强(当然也可能产生具有长期价值的会计理论,如复式簿记理论等)。发展战略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现在与未来的会计实践活动或事项及其不同的方面,促使会计理论及其发展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和价值来源。
适应变革环境的、特定的中国会计理论,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去丰厚现实研究,从较高价值意义去探究其发展的系列战略。如果站在较为宏观的层面来思考,中国会计理论的制定和实施应以战略的高度、价值的视角去着手,不能总是落在别人之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追赶、在陈旧落后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模式下踌躇不前,如此才能创造或形成有价值的会计理论并使其更具长期的、未来的、全面的价值意义。具体可从价值发现、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三方面下功夫。
(一)价值发现
会计理论是在会计实践中得出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其价值意义可从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德里克森(1992)在《会计理论》(第五版)一书对会计理论的定义中体现,他认为会计理论可以定义为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2)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3)指导新的实务程序的建立。由于会计同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会计必须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以至无穷而由人们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认识,以此形成高于会计实践又对会计实践起着指导作用的会计理论。这种会计理论的价值要被人们所发现,就必须从外部环境分析,进而理解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与会计发展相关的一切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情况来综合思考。比如,现代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生成的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这就需要有效的、突破原有的传统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应势产生并在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与此相应,中国会计也及时对此反应跟进,既从理论上进行了系列研究,又通过立法的形式在实务中进行了运用。这就说明,在中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既是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意义深远;更是中国在不断的会计实践中发现了公允价值“是用来弥补历史成本缺陷,面向未来的一种计量属性”,“市场经济越发展,公允价值会计越重要”(谢诗芬,2007)的重大价值而采取的会计务实措施。在这方面,我们仍需在后续的一些相关问题上继续进行价值发现,如让社会公众、会计执业人员接受、承认与理解公允价值并将其灵活有效地运用的问题;会计主体用公允价值会计及时、充分、准确地反映其状况和风险的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公允价值计价的市场适合性、实用性、有效性问题等。通过这些内外环境分析,中国会计理论发展就可发现其中的一些价值元素与价值意义,为制定中国会计理论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二)价值选择
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会计环境,要满足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要求,要考虑中国会计实务界对会计理论的需要,要兼顾会计生态内外诸要素的口径一致与协调统一,要在变革与创新着的会计实践中丰富完善,要从不断的价值发现中进行富有特色的价值选择。在中国会计理论发展方面的价值选择,不是对国外一切会计理论与方法完全西化或神化,也不是把外国的一些会计理论方法进行定向克隆,更不是将别人所有会计理论与方法排除在外。相反,应对此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选择,从中选择出有重大价值需求和价值意义的会计理论,保持中国化、现代化、马克思化的本质;因为会计理论的价值取决于其“有序、系统、内在的一致性和与可观测的客观事务相吻合的程度”(Paton&Littleton,1940)。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既要适应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而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内,在包括会计准则体系在内的各种会计研究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又要真正体现国家化,从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出发,在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新运用诸方面以及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执业行为管理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坚持规范性与实证性强制性与灵活性、统一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比如近几年来有关金融工具方面的会计理论,从1988年项目委员会开始运作,1991年9月和1994年1月两度公布《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征求意见稿)》(ED40、 ED48),到1996年初正式出台《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这就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虽然其他相关理论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但起码说明一项具有较高价值的会计理论的成型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计理论发展要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就必须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既是制定战略的核心目的,也是其中心环节,更是实现战略落地和战略适应的保障环节。通过价值创造才能使会计理论发展中发现和选择的价值转化为真正有用的价值。价值创造过程包括为适应总体战略目标和定位而实施的流程优化或再造、技术创新或更新。具体包括:
1.理论研究的方法。现代会计理论按照认识的哲学基础不同,可划分为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两大类。我国传统会计理论大多是规范会计理论,在指导人们正确确立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与目标,以及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缺乏作为科学理论所应具备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解释现实、预测将来的功能。事物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因此要求寓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会计,在理论上既要有反映规律性与必然性的一面,又要具备与特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一面。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决定了我国会计在理论上除应进一步完善规范性理论研究外,一方面要确立和完善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以便指导和解释这一阶段的会计实践;另一方面又要在对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理论解释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可见,在完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的同时,开拓和强化实证性会计理论的研究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学术界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正本清源,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应回归为会计一般研究方法,并可过渡为会计系统研究方法。
2.理论成型的形式。会计理论的成型应在分析综合会计实践本身及其所处的环境的过程中,分阶段分内容地进行的,历史上会计理论的成型无不体现出了这点。近代会计理论就是在分析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新需求、公司组织形式迅速推广带来的会计新问题、科学管理理念引入使得管理成本会计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空间扩大、所得税制的发展等因素的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会计循环实务的形成和会计循环理论的出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审计实务的规范与独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成果主要体现为从簿记理论向会计理论过渡。再如,作为会计理论重要基础的会计准则,其成型过程应充分体现民主化、科学化与法治化,其成型形式应有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操作指南等,并体现统一性、权威性和具体性。如此等等,都要求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工作水平等在与世界先进相比还有差距的情况下,认识并努力缩小这种差距,必须从中国会计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相关理论并以一定的媒介体现或展示给世界;当然,更重要的就是既需克服现有会计体系和会计理论研究的固有缺陷,又需在面向历史数据的解释型科学范式基础上创新发展面向未来会计目标和会计理论发展与研究目标的设计型科学范式,回归会计理论“人工科学”的本质。
3.理论传播的途径。传播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分享的交流过程,一般包括传播者、媒介、信息、接受者、传播效果和反馈等要素。会计理论传播应是一种带有明确目标性的指向性或导向性传播,旨在加强会计公众对会计理论内容的了解或理解,寻求会计公众对会计新理论入市立足的关注与支持,形成会计公众对会计理论宣传教育和实践的配合与协作。同其他传播方式一样,会计理论传播同样可以采用大众传播、实物和图像传播、人际传播等形式。
如果从Kuhn(1962)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将理论视为“公共品”的观念来理解,会计理论的传播存在一个媒介圈,具体包括学者、管理者、咨询专家、大学、企业、学术机构、管理咨询公司、商业媒介、政府、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会计理论的需求方与供给方。其中,包括会计规范制定机构、企业、政府、商业媒介在内的需求方,他们都有其自身利益,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会计理论施加影响。比如企业处于逃避政府管制和提升市场形象的需要之间,倾向于寻求可以为自身经营行为辩解的理论体系,以维护其经营战略、市场地位的合法性(Sundaby,2001)。而包括学术机构、大学教授、研究人员、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会计理论供给方,他们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他们的自身关系导致不同会计理论的形成,避免了会计理论的单一化。例如大学教授可能希望通过会计理论的研究创立一个学派或提高自己的声望;学术机构、大学作为非赢利性的公共部门,为了提升学术地位和经济收益,会专注于新理论的开拓和传统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Zilber,2002)。由此可见会计理论传播是在其媒介圈内部,及其相互间通过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和形式实施和实现的,这一方面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一方面也加大了会计理论实际应用的困难。因此,正确选择合理有效的理论传播路径与范围,就需要注重那些降低理论应用价值的传播速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增强会计理论传播供需双方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转化能力。
4.理论影响的程度。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会计理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解释和预测两个方面。会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产生多大影响,就需要看它是否能够为观察到的会计实践或操作提供合理说明或理由,是否能够预测到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或事项,是否能对实际会计活动产生指导作用和价值推动。作为会计发展史上四个里程碑事项之一的借贷复式簿记,在14-16世纪问世于意大利,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格局改变而传遍世界,至今仍被我们运用并最终完成了其方法体系乃至理论体系的建设,充分说明了一种理论方法的影响程度既与当时的会计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又取决于该理论本身的内在价值和创造价值。中式会计在元明以前还一度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也曾有过不完全复式簿记和完全的复式簿记,但却也因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理论本身的一些局限而未能继续达到日臻完善,相反还逐渐退居落后,由渐进沦为因循守旧、由自力创造到不得不从外引进。
四、结语
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发展战略价值具有重大影响作用,而会计环境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研究会计环境的变革,就是为了寻找到会计理论发展的战略依据,创造出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会计理论发展战略。波拉尼(Polanyi)在《大转型》中告诫人们“变革的速度和调整的速度共同决定了变革的最终净收益”,“即使变革的方向和趋势是正确的,我们仍然不能就此忽视变革的过程以及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与调整”。变革环境下的中国会计理论发展应立足国家实情与会计实情,放眼国际与未来,兼顾价值与战略,从而将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会计理论价值和会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