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培养出的理论型人才难以和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信息化人才培养存在瓶颈。如何缩短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非常重要。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指出了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教学模式简单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材一般采用当前市场上流行、功能强、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大型财务软件,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财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子系统,让学生掌握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教学一般设置72课时左右,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由于课时不足,一般只教学生“总账系统”和“报表”,或者增加“工资管理系统”或“固定资产”系统,而“购售存”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均无法讲授。由于ERP财务管理软件的会计模块集成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体系庞大,仅靠部分会计电算化课程根本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ERP中全部的会计功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操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各个操作步骤,但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尽管教学方法多样,但因该课程的应用性极强,以上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仍显不足,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考核方式以知识点把握为主,能力目标突出不够,且方法单一
课程考核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考的是知识点,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考核方法。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岗位训练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能力、就业率,高职高专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进行髙职高专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是当务之一。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ERP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但涵盖的知识面广,而且实践性极强,这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而目前高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许多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繁重的授课任务,使他们无暇更新会计理论知识。知识结构老化,实践技能不强,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实训条件建设滞后
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于配备相应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一些高校虽然设有专业机房,但由于软、硬件更新速度很快,而且投资很大,一旦投人,不可能在短期内淘汰,造成软、硬件滞后,使得实训能力、实训效果差异很大,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方式和路径
(一)切实的教学目标
根据调查,企业对财会人才会计电算化能力需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财务软件的维护,因此要改变只注意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而应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培养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不同版本会计软件的操作比较、作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内容,使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及方式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重点考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等几个因素。一是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必需掌握的知识进行讲解,理论内容以够用为度,大部分时间以学生练习为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自己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统一指导。二是分组训练,加强团队意识培养。以往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就某一项技能进行反复强化训练,缺少不同岗位之间配合意识的训练。因此,需要在原有训练内容基础上补充相互配合完成工作的内容,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指定不同的岗位,通过大家的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三是安排参观学习,了解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过程。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流程及任务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三)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选择以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过程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的练习态度、配合意识、操作技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结果考核中,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将职业资格证书引人教学体系,把学生考证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四)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开展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验室,安装先进的ERP软件,分别模拟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日常运转流程,从单纯的财务教学应用拓展到多层次的ERP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重视岗前培训,那么将会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二是强化实践性的模拟教学,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
(五)突出教师自身技能过硬
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专业教师应掌握以下技能:一是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二是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三是具有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管理技能,如区域网的管理、数据库的管理等。专业教师获得这些能力的途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实训课。针对实践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在备课本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第二,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在学校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专业教师应该深人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六)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全方位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鉴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单位对此都持谨慎的态度。但学校应尽量创造条件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可以到企业去参观学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还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联合拓展代理记账等业务。这种组织方式,能使学生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实训室里的模拟数据实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免去了员工岗前培训的过程,节约企业的培训费用。只有找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结合点,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邓满娥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