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财务会计论文

会计的中国特色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断想

2015-10-21 09: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研究中国特色的会计问题离不开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本文从对近一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有关事项的研究和思考中得出了对会计的中国特色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几点看法。

  (一)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中国会计学会提出的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中国会计学会“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专业委员会继1999年12月在长沙召开第一次研讨会后,又于2000年末召开第二次研讨会。迄今为止,对于中国会计是否存在本国特色,以及是否存在“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相关问题,仍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赞成,有人怀疑。不少人认为,不应当将中国会计落后的东西视为中国特色。也有人认为,中国只要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即可。

  2、距第6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发表15年之后,经过反复研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2月11日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anncialAccountingConceptsNo.7,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ntingMeasurements)。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自1998年4月把“折现”(Discounting)改称“现值”(PresentValue)项目列入其工作计划,经过两年多的研究,预计将在近期发布现值问题大纲(IssuesPaper)。

  在我国目前已发布的10个具体会计准则中至少有6个涉及现金流量及其现值问题。但我国准则讲解中均明确规定暂不采用现值。

  3、2000年6月21日,朱镕基总理以国务院287号令的形式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该条例于2001年1月1日实施。它系统地规范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法律责任等重大方面。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法规,与《会计法》一样,该条例的宗旨仍在于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其发布和实施被誉为“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其中,为了达到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目的,条例着重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六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强调了“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出)企业”这一资产(负债)的基本特征在资产(负债)定义中的重要性。

  4、2000年10月9日至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会议强调,制定并顺利实现“十五”计划各项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二)

  1、中国会计肯定是有特色的,而且这种特色将永远存在。因为各国会计的特色是由其环境的特色决定的;各国会计环境不同,而且永远也不会完全相同。但各国环境也是会变化的,所以各国会计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特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特色的东西在其他阶段可能就不再是特色。各国环境永远不会完全相同,但可能在某些方面(例如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也就是说,各国会计的特色会相对越来越少,但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2、研究会计的中国特色必须强调用快速发展的眼光。研究“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应该站在宏观而不是微观层次上进行审视,应从社会整体而不是从具体方法进行考察”(刘玉廷,2000),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看到的只是截至目前的中国的会计特色(如政府行为的绝对影响),看不到哪怕是不远的将来的中国的会计特色(比如:市场行为影响的不断扩大,政府行为影响的不断缩小),这是不利于指导中国会计的发展的,也不是我们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初衷。因此,我们还必须用快速发展的眼光研究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在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今天更是如此。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面对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无疑也是我们研究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和其他会计问题的指导性文件。快速的发展必将导致快速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而这也意味着现值(公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在我国实施的大环境将很快具备。作为会计理论界,目前的任务就是以快速发展的甚至是跨越式的思维来思考中国的会计问题,既要总结过去和现在(这是必要的),更要看到将来。也就是说,快速发展还意味着研究的前瞻性,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而不至于拖实践的后腿。虽然前瞻性与先进性不是同一概念,但也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概念。只要我们研究的前瞻性是适应形势的快速发展需要的,是适应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的,这样的前瞻性就可以同时也具备先进性。其次,我们也可以从微观层次上研究会计的中国特色,这至少可以成为一种研究会计的中国特色的方法。因为即使同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许多具体方法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否则,国际(别)会计的研究就少了“半壁江山”,“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也将名不副实。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今后5到10年内,应该在注重中国实际的前提下,把发展作为主题,把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作为根本出发点。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责任编辑:编辑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