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课程内容主要是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但现有计算题式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就业后实际操作的需要。为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教学的经验,提几点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127-02
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本会计是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能力,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操作型课程,熟练掌握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技能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上岗非常有利。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掌握程度并不十分理想。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瓶颈,教学改革就刻不容缓了。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强
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践性强,培养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成本核算的技能,包括企业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核算的程序、要点,在核算的基础上尝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评,即成本管理。在企业中有成本会计岗与这门课对应。
(二)系统性强,知识点多
成本会计课程的系统性非常强,以品种法的计算为例,品种法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内容体系大,知识点多,而每一类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又自成一个核算系统,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里包含五种分配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费用的分配包含七种分配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环节的学时较长,边学边忘,陷入各种计算当中,难以把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内化成自己的一套核算体系,到期末复习时,部分学生就反应这门课难度大,表格多、公式多、方法多、计算多,脑中一团乱麻,全是琐碎和零散的知识点。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不能根据有机的生产过程对应有序的生产工序成本核算,只能生硬地去记一个个小计算的要点,混淆方法、张冠李戴时有发生。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材陈旧
目前没有面向独立学院学生的成本会计教材,教师要么选用本科教材,要么选用高职院校的教材,而无论是哪类教材体系都十分相似,内容重复较多,虽历经多次修订,整体风格和上世纪90年代的教材别无二致,仍旧用简单的例题介绍核算原理,整本书都是抽象的A公司、B公司,原材料甲乙丙,老师讲起来费劲,学生听起来也枯燥,而考核方式多以计算为主。学生学不到如何把企业的经济业务翻译为会计语言,把企业发生的各项支出分类为成本、费用,毕业入职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成本会计的工作。
(二)教学方式落后
成本会计的教学多以传统讲授为主,PPT课件+板书的形式居多,核算方法的演示常常涉及多个成本的总账和明细账以及多张费用的分配表,PPT一次只能展示一张表,频繁地切换图表、搜索数据,学生感觉疲惫,精神难以集中[1],效果不佳,而PPT不易展示的演算过程,老师时常需要板书来补充,板书的速度慢,一节课往往只能讲一个方法,课时有限,板书太多会影响教学进度。
(三)实训条件差
成本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学生在学习原理方法的同时进行顶岗实习,独立学院难以安排所有的学生都去实习,所以大部分的独立学院都会用实训来代替实习,但是一来学校实训条件差[2],没有专门的实训实验室,大多是在教室里做手工账,二来实训材料比较陈旧,多是假设一个企业,把需要掌握的核算体系整合成一个大型的计算综合题,对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三来实训的老师多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无法提升实训的效果[3]。
(四)重核算轻管理
成本会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核算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成本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由于成本管理和企业联系更紧密,课堂难以企及,而管理能力的考核也比较困难,使得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淡化了管理这一部分的内容,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播放生产录像、邀请企业人员讲座,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不同企业的生产流程差别很大,学生难以去多家不同种类的公司实习。学院可以多争取校企合作,安排老师去公司实践、交流,通过搜集和播放各种不同类型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的视频资料,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清单步骤和多步骤生产,大量大批和小批单件的生产,作者曾在课间播放过水泥、牛仔裤、方便面、汽车等的生产过程,学生兴趣很大,对生产类型的划分掌握很快。另外,学院可以请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来院给学生讲座,分享经验体会,也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学生只聚焦中间的生产过程,忽略上游的研发、采购和下游的质量检测、销售;只知道企业自己生产加工,不知道还有OEM代工的方式,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眼界开阔,更贴近真实的企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的实用性。
(二)制作视频微课解读重难点
成本会计重难点内容如板书会占用很多课时,经常一块黑板还演示不完一个例题,老师辛苦,学生还容易走神,学生对基础会计的掌握程度不同,听课质量有高有低,经常有同学下课表示没弄明白,希望老师再讲一遍。针对这些重难点,老师可以提前录制一些5到15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发到学生群里面,课前预习,提升上课的效果,课后还可以反复的看,和同学讨论,消化巩固。
(三)与企业合作改进仿真的实训教材
独立学院会计老师大多没有做会计的经历,也没有企业的资源,而成本数据是企业的核心秘密,老师很难获取[4]。目前接地气的实训教材不多,这需要依托学院的力量,寻找合作的企业,让老师和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共同合作,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模拟企业的产品种类、名称、生产工艺流程,原始凭证和费用分配等核算内容,将成本数据进行一定的修改(保护企业的成本秘密),全景模拟现实中的财务环境,开发出逼真的实训教材,让学生不仅会核算,还要思考成本如何形成、如何控制,成本会计人员如何与其他岗位的员工沟通。如果可能,实训最好能与财务管理的内容结合起来,如一家企业原先只生产一种产品,成功申请上新三板之后,老板想向主板进发,针对企业产品少、抗風险能力差的短板,开始开发新产品,一边采购设备,扩建车间,进行批量化生产的准备,一边寻找代工,先让产品尽快上市回收资金,这里涉及到筹资、融资、研发、代工等多个环节,内容更加丰富。
(四)增加案例分析,提升成本管理意识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的去向是企业,由于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困难,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微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前文述及成本管理的能力不易卷面考核,但因为不易考核就从教学中抹去违背了教育的初衷。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增加学生小组案例分析的环节,让各小组在成本管理突出的公司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环节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如小米、乐视、富士康等,最后以PPT或视频等形式进行分享,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最后根据每个同学在案例分析中的分工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既能丰富考核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科学全面的评价,又能让学生领悟到进入企业后,正确无误的核算只是第一步,更要做有心人,多分析、多学习,尝试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的探索,迅速提升自己,早日成为一个高级的财务管理者。
作者:邬雨寒
参考文献:
[1]李明伟.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教育,2012,8(4):122-123.
[2]罗丽萍,蒋红芸.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J].教育观察,2017,(1):126-128.
[3]张林,张莉,项义军.完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9,(5):173-175.
[4]赵大勇.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改革思路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13):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