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浅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几个策略

2015-08-11 08: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背景
  我国自198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其后为满足社会在职人员再学习的愿望,教育部针对在职人员,开展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实行专业学位教育。
  近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管理、农业、工程等专业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专业学位教育不仅要满足在职人员的需要,还要吸引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并发放“双证”。专业学位的出现顺应了国际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单一的现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弥补了学位授予标准偏重于理论性、学术性的缺陷,提高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其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实践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都沿袭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带有明显的理论化、学术化倾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往往偏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环节,造成专业学位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专业学位就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很多考生在招生单位不录取其为学术学位时才选择报考专业学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国家层面的专业学位整体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但各个高校及专业缺少个性鲜明的培养分目标,即缺少实现整体目标的分目标,使得整体目标的实现也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缺少与专业特色相衔接的分目标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及优势未能较好的体现,造成毕业生与经济社会的衔接度不够高。
  3.专业学位的实践教育环节不够突出
  实践环节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诸多原因,有些研究生并没有真正走进企业,有些学校也没有建立实践基地,仍然依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推行导师实验室的实践形式,使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同时,由于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大多来自高校,导师们理论水平较高,但与生产实践联系少,很难根据行业、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和指导。
  三、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介绍
  美国硕士学位包括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种。学术性学位主要是为攻读博士学位而做的学术准备,专业学位是面向社会实际工作需要,为从事特定职业而做的专业准备,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保证教育质量为目的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方案,主要表现在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学位培养目标不同,不同层次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同。专业学位培养年限的制定也是依据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呈现多元化格局。不同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差别较大,同一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也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培养过程的标准化和培养类型的多样化,采取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学制,实行“指导小组”与企业联合培养以及规范化的组织管理,保证了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正效能。
  德国硕士教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学制下的硕士学位(DIPLOM)。该学位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综合类大学的本硕连读,毕业后获得DIPLOM学位;另一种是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后获得的DIPLOM(FH)学位,侧重于实践应用。另一类是国际硕士或英语硕士(MASTER),这是为在自己国家已获得学士学位,想在德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而设置的。通常DIPLOM的学习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学的东西也更多更实用,其含金量也更高。德国研究生教育是学徒式培养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博士生为主要目标,博士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
  日本研究生教育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研究生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开放式教育。其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层次性,硕士生教育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化,主要培养社会从业人员。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教育目标的结合,多以讨论带动学生自学,高校多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生通过参加实践课题提高研究能力。
  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的职业能力特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即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在课程开设上应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实际应用,重点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注重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突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以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工程实例现场教学的模式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2.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锻炼研究生的实践技能
  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既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因此,要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设计实践教学目标,从制度上明确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等方面的责权利,在时间上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内容上保证实习的效果。此外,高校还应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联系企业中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实行联合培养,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督促学生较好地开展实践工作。
  3.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特点,体现论文的社会应用价值
  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既要体现研究生水平,也要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论文的选题要来源于现实问题或应用课题,论文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数据采集应准确可靠,论证要严密 。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侧重考查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秀的专业学位论文不仅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而且能为实践部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尝试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有着直接关系。专业学位的导师是否具备必要的工程背景和工程素质,是否了解相关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及发展态势,将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导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拓宽思路、挖掘潜能、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为了达到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应鼓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条件的可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方导师一般有较强的科研功底和理论基础,以学术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对本单位的现实与发展及技术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以实践指导为主。二者结合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总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增大实践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比重,建立有别于学术性学位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论文标准及考核办法;要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实践训练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杰,李敬锁.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