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从能动性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

2015-07-31 10: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教育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当前,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主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环境发展中与时俱进。
  一、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1.从宏观环境来看,面对新时期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征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全球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则为大学生把握国际动态、了解舆情信息提供了崭新的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增强。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开始变本加厉。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网络优势向世界全方位地推销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这些将难免会对部分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这些发展变化不仅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信任,也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的激发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也有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业、教育体制、社会治安等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上述复杂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社会心态。
  2.从微观环境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组织环境、人际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征
  在组织环境方面,大学校园多种多样的组织机构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身能力和特长、实现兴趣爱好的舞台,有利于其个人行为和人格的正常发展。但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也出现了弱化现象。
  在人际环境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知识为媒介的知识交往逐渐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导形式,并呈现出虚拟化、多元化等新特点。
  在家庭环境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离婚率增长、单亲家庭增多、独生子女娇惯、家庭暴力增加、家庭道德约束力下降等社会家庭问题,这些都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合理调节和控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
  1.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当前,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努力在大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主动发现新环境中出现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各种事例和人物典型并加以宣传,使大学生直接感受到社会发展中积极的一面,从而给他们以强烈的情感感染和理性启迪。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具有有序性、可控性等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内环境的调控作用,要比对外环境的调控作用大得多,也直接得多。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环境的选择和创设,从而实施对内环境的正确调节和控制,关键是要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此前提下努力消除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良性互动的环境的营造。大学生由于其内在知识结构和思想结构的作用,他们对主体所传导的思想信息是不是接受,怎样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行动,都是经过自觉自主的思想活动作出的。为了使主体的活动实现预期效果,必须努力营造一种良性互动的氛围,使教育双方形成互动,产生“共振”。
  第二,注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时空条件优势互补的环境的营造。在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拓展思维空间,同时扩大交互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三,注重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匹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使内环境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和谐、同步发展的关系,既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善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把工作和研究实践的重点放在促进大学生思想转变上,始终把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关注作为改善和发展环境的着力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确定正确的思想理论导向,在大学生中不断弘扬时代主旋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所以优化思想理论导向是引导大学生思想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深刻阐明环境发展特别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指出环境发展的正确方向,大力宣传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在大学生中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不断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要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引导和舆论监督,着眼于服务大局、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抨击丑恶 现象,弘扬社会正气。对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问题要注意做好疏导、引导工作,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疏导社会情绪、平衡社会心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切实维护和增强媒体的公信力。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主动占领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大力增强掌控网络媒体的能力,坚决杜绝有害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改造环境的积极性。人的存在和发展与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正确地处理这种关系,在自然领域对环境的掠夺随处可见,在社会领域利用环境和创造环境相脱节,甚至还存在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等。这些充分说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刻揭示人的存在和发展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利害关系,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使他们充分认识正确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不断促进环境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通过能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面对庞杂的环境体系,分清主次,正确处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关系,确保各种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整体,其各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由于事物发展的差异以及人们实践活动的差异,环境各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冲突频繁发生,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的不协调、社会领域经济环境与思想文化环境的不匹配等。这些既不利于环境自身的协调发展,也会给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带来困惑和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发挥自身“思想领先”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协调环境各因素的关系,以便促进环境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