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中职微型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策略

2015-07-28 1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中职微型德育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改变消极德育目标的需要
  中职学校汇聚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使学生管理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维护稳定、保持平安,“管住学生”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表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不出事为第一要务”,治标不治本。现阶段,中职德育工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滞后于中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中职德育还没有真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职德育工作还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二)改变单一德育方式的需要
  中职学校传统德育方式主要是以说教为主,辅以奖惩。这种德育方式是问题解决式的,具有显著的训斥、惩戒特征,容易受到学生的抵触,实效性不高。其他德育方式效果甚微。班会课大多沦为学生批评大会,教师过多地指责学生的过错,却很少借机进行相应的教育;学校组织的德育专题活动大多成了教师和学生应景的“任务”,活动的形式大于实际的教育意义。
  (三)改变空洞德育内容的需要
  当前中职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德育内容以空洞的说教为主,用空洞道理、法律条文、校纪班规以及陌生的人和事教育学生。选择德育活动主题和内容时,也存在根据上级要求,围绕社会运动和口号转的现象,甚至将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现实需要,也无法及时反映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出现了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四)改变封闭德育实践的需要
  当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是成长于E时代的“95后”,他们习惯使用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新兴媒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接受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学习知识、接受信息、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手段较传统有明显的差异性。然而,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却是关起门来进行,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够,这必将导致低效学校德育。
  基于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和德育现状,亟待创设一种针对某些品行现象的春风化雨般的“化育”情境,以提高德育实效,微型德育课因此应运而生。
  二、中职微型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课程设计微型化
  微型德育课的视域和切口都比较小。其一,时间短。无论是播放德育视频,还是师生互动,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其二,切口小。一个文化片段、一个职场故事、一次心灵选择、一次自主创新、一次随机教育……针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立足“小”,围绕“点”,进行德育渗透,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二)课程内容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微型德育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集知识、思想和趣味性于一体。校级微型德育课,可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事热点、家乡文化、职场案例、技能状元等内容。班级微型德育课,可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或学生校园生活选取内容。同时,学生工作部门要组建微型德育视频制作社团,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题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课程特色职教化
  经历了“应试教育”的中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使得他们在学习上漫无目标,缺乏动力。因此,微型德育课主题确定、内容选择、实施方式都要融合职业教育特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微型德育课要开发职业素养系列模块,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信、自律、敬业和乐群的道德品质。
  三、中职微型德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学校层面微型德育课开发策略
  学校层面微型德育课,主要是反映某一德育核心内容,通过校园电视台或者网络媒体等形式播放15分钟德育视频,让学生同时收看,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的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校本课程。校级微型德育课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实施,每周三次(周一、三、五的下午第四节课),围绕“文化欣赏、职业指导、五自教育”等三大主题,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
  1.开设文化欣赏课,培养爱国爱家情怀。
  扬州,风景秀美,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学校应充分发掘扬州文化资源,寻找教育依托,开发出民间艺术欣赏、非遗艺术讲座、家乡名人介绍、扬州名胜介绍等系列文化欣赏模块,将扬州烹饪、评话、弹词、扬剧、玉雕、剪纸、漆器等非遗艺术引进课堂,将鉴真、秦观、阮元、史可法、郑板桥、朱自清等扬州历史名人引进课堂,并按年级分学期,每周一个专题,介绍扬州文化,使学生认识乡土,抒发乡情、追随乡贤、增强乡誉,激发学生爱国爱乡之情。
  2.开设职业指导课,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校级微型德育课程应着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开发出以“走进职场”为主题的系列模块:(1)“生涯讲座”,聘请校内外教师或职业生涯指导专家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2)“走进职场”,开发省、市“就业创业明星”资源,引入央视“职来职往”、“致富经”等专栏节目,让学生感受职场氛围,激发学习动力;(3)“校友风采”,宣传知名校友、优秀毕业生事迹;(4)“企业文化”,介绍知名企业的文化建设。
  3.开设五自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自教育即道德自尊,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人格自强。学校围绕“五自教育”开发系列模块:(1)“曝光台”,通报学生不文明行为,让学生辨别是非,纠正自身错误行为;(2)“荣誉榜”,介绍表扬获得“校园之星”、“技能高手”、“单招状元”的学生,榜样示范,激励先进,鞭策后进;(3)“志愿者”,宣传学校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4)“邗职讲坛”,学校领导、学科名师、社团干部、校园之星、企业骨干走上讲坛,介绍学习方法、做人道理、求职技巧、创业经历等。
 4.加强管理评价,提高育人实效。
  学校应加强对校级微型德育课的管理评价,由班主任负责。学生每周写1篇微型德育收看笔记;班委负责微型德育收看交流讨论活动;学校团委负责微型德育视频“收看感言”评奖交流活动。学生处把各班微型德育视频收看课堂表现、交流讨论情况、收看笔记完成情况等纳入“红旗团支部”、“文明班级”的考核。
  (二)班级层面微型德育课开发策略
  学校要求各班级每周开设2次微型德育课,每次10—15分钟,时间主要选择在晨会或下午放学前,遇突发事件时可随机开设。班主任针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也可灵活地利用时间——晨会、班会、大课间、自习课,选择合适的地点——教室、实训室、企业车间等场所,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传播道德观念,纠正错误言行;积少成多,持续强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内容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班级微型德育课主要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开设。内容确定的原则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是时事热点、纪实专题、法制教育、卫生常识等,也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疏导、行为规范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班级微型德育课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时事类,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如《中越南海争端,你怎么看》。二是训导类:规范学生言行,疏导学生心理,培养学生习惯,让学生内化于心,外修于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谦让是美德》、《弯下腰,捡拾文明》、《寻找校园好声音》。三是创编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悟,由知转行,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燃烧的薯片》,教师首先讲解零食配料里有很多添加剂;然后点燃一片,顿时就会出现一团团腾起的黑烟,一阵阵刺鼻的气味,一个小小的薯片燃烧的时间竟有一分多钟;接下来的讨论就非常热烈了,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尽量不吃零食。
  2.组织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微型德育课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引领,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育过程充满“自主性”、“开放性”。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气氛活跃,思维碰撞“激烈”,在教育过程中会生成许多德育资源。微型德育课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活”,没有固定课堂模式、条框的约束,开放性强。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增强自主意识,养成自觉行为。如《位置如何排》,班级要调整位置,多数学生申请坐到三四排,这时班主任提出四种方式;(1)女生在前、男生在后;(2)矮的在前、高的在后;(3)抓阄;(4)大块移动,个别微调。学生经过比较分析和热烈讨论,选择了第四种方法。这说明,微型德育课开设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3.实施方式——及时引导,创新形式,知行合一。
  微型德育课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认识偏差和不良行为在第一时间当场进行教育纠正。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针对部分学生不爱惜粮食状况,可以及时在食堂把学生召集起来当场开课。微型德育课自由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班主任可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形式。如《心怀感恩》,可采用听音乐、演讲、朗诵、讲故事、看视频、亲身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微型德育课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道理,内化品行。如《我还可以更文明》,班主任用照相机到教室抓拍学生不文明的现象,把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辨别是非,主动纠正行为。
  微型德育课时间短,切口小,形式活,便于组织,针对性强,实效明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那种仅靠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传统模式。没有教师空洞的说教,有的是情与理的渗透;没有学生的逆反和执拗,有的是启迪和领悟。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本真情境中,其道德情感得到了陶冶,思想灵魂得到了洗礼,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定,鞠晓斌﹒微型德育课:中学德育新亮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2]陈庭,陈再新﹒在生活中培养学生[J]﹒中国德育,2013(19)﹒
  [3]袁其才﹒上好微型德育课[J]﹒河北教育,2013(Z1)﹒
  [4]於春光,田纯亚.中职德育收视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J]﹒职教通讯,2012(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