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2015-07-28 18: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决于个人拥有这些能力的强弱情况[2]。如何在毕业前衡量出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3]。
  一、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前瞻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指标要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现状,如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能反映出学生的潜力因素,如专业就业的最佳方向、个人发展特点,能提炼出学生的潜在价值,为就业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科学性。要能够保证各个指标的评判结果是准确的,不能出现因某个指标因素十分突出而掩盖了其他指标的价值或者指标重叠覆盖现象,影响结果的科学准确性。
  可行性。在指标体系建立之初,往往会认为评价的指标覆盖越面广、内容越全面,评价的结果就越真实、可靠。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指标是不能很好的转换为计算机管理的,尤其是一些定性的考察指标,只能凭经验得到结果。还有一些指标往往无法考核,反而影响了评价工作。所以在选定评价指标时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易操作性,以提高评审工作的效率。
  (二)德尔菲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
  课题组对多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查,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同时对课题组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密集的企业人事部门进行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选取14位专家经过三轮征集专家的评判指标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复杂的因素中提取关键指标[4],并根据指标间的制约关系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个人发展素质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51个指标内涵,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得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通过专家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采用1-9标度法进行打分,根据结果构造矩阵,经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对结果进行1000次计算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果检验出不一致的情况,再交回给对应专家修改后再计算,直到全部通过。
  (四)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通过对模糊评价矩阵以及层次总排序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后的结果进行正规化处理。依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综合评价等级。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对模糊矩阵的数据分析后,即可得出考察对象五个方面的素质高低,并针对有待提高的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根据表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几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4268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经过百分化处理,按照每10分为一组,进行频数分析,得出2014年广东省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各素质频数分布如图1~6所示。
  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评价频数分布90分以上的样本占总样本量的4.2%;80~90分样本数占27.2%;70~80分样本数占43.7%;60~70分样本数占23.1%;60分以下样本数占1.8%。
  三、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评价体系得出的样本数据进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Shapiro-Wilk正态分布校验。分析发现,偏度标准误差值为0.098,对称性统计量误差为0.689。数据表明,斜偏度略为偏高,并且属于左向偏移,这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分值较高人数的比例较大,属于正态分布情况。
  进行多项维度绩效关联性比较分析。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思想进步,专业功底扎实,往往是[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班级里的学习骨干,课后也经常会出现在专业教师周围或在实验室里,所以在实践创新素质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他们思想成熟,精力充沛,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在个人发展素质方面的得分也相应较高。
  通过对2014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参与综合评价体系的毕业生评分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得出结论: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创新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的待遇明显优于其他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个人发展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的时间明显优于其他的毕业生;专业文化素质与实践创新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明显优于其他的毕业生等。因此,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参考文献:
  [1]鲁昕.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R].2014-3-25.
  [2]王箭.职业教育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20-24.
  [3]许晓惠.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220-22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