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孕妇学校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正确指导孕妇在孕期中的乳房护理,告知孕妇母乳喂养的好处,产后早吸吮的意义,按需哺乳,正确的喂养姿势,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 观察组有专人负责定期做产前检查,定期通知到孕妇学校听课直到分娩,对照组随机抽样。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8%,对照组则为80%。结论 孕期孕妇接受专科健康教育及指导,是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母乳喂养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孕妇学校是医院为了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期,分娩及哺乳期而开办的对孕期保健、产时、产后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建爱婴医院以来,一直大力推崇按需喂养理念,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2]。随着人们对人口素质及优生优育知识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孕产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让孕产妇及家属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正确的喂养姿势,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正确的挤奶方法,通乳的食疗方法等,以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为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对在孕妇学校接受系统健康教育指导的孕妇与未接受系统健康教育的孕妇进行比较,前者母乳喂养成功率大大高于后者。WwW.133229.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初产妇中,年龄在20~38岁,接受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者共计10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未接受孕妇学校健康教育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母乳喂养禁忌证。两组产妇在住院期均接受常规的母乳喂养健康知识教育。
1.2 方法 决定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要求在普通产科门诊由专人负责定期做产前检查,按时参加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讲座。利用专题讲座、示范、看录像、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并且请丈夫及家人共同参与一起学习及掌握母乳喂养的好处、挤奶的方法、喂哺的正确姿势、早吸吮的作用、乳腺炎的预防、按需哺乳的重要性以及通乳食品的烹饪方法等,以达到共同的目的。对照组是从未接受孕期健康指导的初产妇中抽取。两组产妇均在产后6~8周电话随访或返院复查时进行跟踪调查。按照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三种喂养方法进行统计,把纯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列为母乳喂养成功。然后对母乳喂养的成功率进行统计。见表1。表1 两组孕产妇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的比较
2 结果
参加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初产妇纯母乳喂养89例,混合喂养9例,人工喂养2例。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8%。而未参加孕妇学校的初产妇纯母乳喂养仅64例,混合喂养16例,人工喂养20例,母乳喂养成功率为80%。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孕妇是一种非常好的指导方式 孕妇住院后面临的是临产、分娩,在焦虑、恐惧、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面对护士的健康教育,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健康教育效果不佳。而孕妇学校可在孕期能够系统地学习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示范、看录像、角色扮演等。使孕妇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对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为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产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提高了孕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知识的认识水平,从而提高了母乳喂养知识的知晓率 母乳是婴儿尤其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品,它含有供其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无机盐等。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及家属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吸吮和按需哺乳的重要性,使她们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挤奶的正确手法,通乳的食疗方法等。从而采取主动的态度对婴儿实行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特别是纯母乳喂养率。
3.3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家属参与亦非常必要 母乳喂养成功与否与家属的支持密切相关,在孕妇产检时,应向孕妇及家属宣传家属陪同参与孕妇学校培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孕妇影响最大的家属,让他(她)们主动陪同孕妇接受孕妇学校的培训,从而配合产妇母乳喂养,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综上所述,开展孕妇学校,提高母乳喂养率,是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方法之一。孕妇学校是孕产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3]。孕妇学校以讲座、座谈会及现场培训、示范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准妈妈准爸爸提供孕前、孕期、分娩及新生儿护理等全方位的科学指导。目前,社会竞争日益严峻,人们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加,女性更是在社会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孕产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么不愿哺乳,要么不会哺乳而导致母乳喂养不成功。而孕妇学校因为告之这些相关的知识,使这些孕产妇及家属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及人工喂养的缺陷,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能主动接受,则可大大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阳爱云.湖南省医务人员“三基”陪训指南护理分册.长沙:湖南省卫生厅编,2005,58.
2 夏巧玲.3种婴儿喂养理念及对母婴的影响.当代护士,2008,8(12):14.
3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