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成菊岳永红刘惠玲
摘要:课程项目化改造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应从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原则和思路、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项目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教学改革;能力目标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面上,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就业质量。高职院校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对高职教育课程及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高职课程教学的模式,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特别是对于教育、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广西,更需要探索一种符合区域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发挥主导作用。Www.133229.CoM
如何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准则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行动中形成职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和完成项目的一般过程实施教学与考核,把现实职业岗位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的教学主线,将若干课程模块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化改造要从科目课程入手,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造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教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全面展开,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这对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改革的原则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使课程教学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变为以知识应用为主;从以理性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变为以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符合高职生源特点,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突出能力目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本领就是能力,课程是为达到某一培养目标而设的,每门课程、每次课的教学都应有能力目标,课程项目化改造就是要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项目。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做”中熟悉工作环境、提高认知能力、锻炼分析评价与创新能力、掌握事故处理能力、加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并树立安全操作意识,通过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基本项目、拓展项目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过程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求,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通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与用之间建立“零距离”通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产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与工作者的统一,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专业关键能力。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目标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并不是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后增加几个综合训练项目,用以整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而是要重构课程体系,设计出能够覆盖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方便实施和评价的工作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必须源自工作领域,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项目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可迁移性,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于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机械制造应用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课程的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项目设计,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因此,教师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及工作流程,然后结合课程实际做好课程能力目标的分析论证,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相脱节、学非所用的问题。从机械加工行业及企业的岗位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应用技术》对应的就业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工、设备维修工、辅助设计员、工艺员、质检员、生产管理员等,从而可得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的特点、加工方法、加工理论,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加工工艺,具备机械加工生产意识与生产管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素质目标是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当中,注意将工艺问题的工程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质量与经济性要求等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及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应用工艺知识正确选择和使用机床、刀具,能够编制一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围绕以上三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的理念是:以机械行业中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进行课程重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制造工作实践中掌握零件生产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项目的设计由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大部分是通过机械加工在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本身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其课程内容分布在不同种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所以,通过加工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6个项目,可将相关内容与能力训练贯穿一线,将机械加工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和技能分别渗透到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生产减速器的任务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和能力训练,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项目设计原则。课程教学可以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在3~4周内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课内、课外双线并行,教师课内示范、学生课外轮班操作,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难题,实现对综合能力与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
课程改造的效果该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加工零件为任务驱动,迎合了高职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并擅长动手的特点,产品的加工过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毕业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都是教学改革前所难以想象的。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项目化教学法要求学生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如果课程考核与平时的任务或操作缺乏联系,仍沿用以往的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使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同时,还要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评价平台,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笔试与面试相结合,而且要考核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核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于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的能力。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改造需要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掌握大量的工程案例,才能设计出支撑整门课程能力的项目,因此,教师队伍的改造和能力训练是关键。另外,实施项目教学还需要依据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并对现有的实践条件加以改造,真正实现教学场所与实践场所的一体化,才能有效地开展课程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3]曾良骥,谭赞良.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j].职业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