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讨产品设计应用人机工程学的概念,以及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不同阶段的应用。阐述基于设计流程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的思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讨论教学实践中课程设计题目的拟定和内容的设置,并分析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教学实践课程设计
人机工程学是产品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然而,作为一门传统的工学课程,人机工程学却很难真正融入艺术类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在查阅的多本关于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的专著和教材中,发现其教学内容多数还是工科体系中的人机学内容,知识范围广泛庞杂。在多篇关于产品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教学实践的论文中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还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进行理论学习,也有的根据知识单元,进行了分散的实践练习。这显然是难以达到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应用人机学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进行产品设计的要求的。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的考虑,在最近两年的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中,作者从人机工程学与产品设计的关系出发,基于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一产品设计应用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产品(物)及其使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具体应用的学科,它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产品是为人使用为人服务的,因此产品的设计必须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人的因素已经成为工业设计的主要甚至决定性因素,人机学的内容包括人体测量、人的行为、感知科学等。这些科学知识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层次的应用,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变为在从事具体设计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工业设计应用人机工程学》(胡海权编著)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工业设计应用人机工程学”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一种以人机工程学为研究对象的设计方法,“作为工业设计师的我们毕竟不是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者,而是其应用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理解为人机学的一个分支,或可称之为“产品设计应用人机工程学”。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人机工程学是一种关注人的设计理念,是注重行为分析的设计方法,是能够为产品的合理性提供数据的科学工具,也是设计方案人机关系优劣的评判依据。
因此对于产品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应用,而且应该将人机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完整设计过程之中,并逐渐将对知识的应用转化为自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二课程特点
(一)教学思路
在作者所在的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的优势在于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大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作为工程学科的人机工程学的教学,如果以理论讲授和人机实验为主要内容,会显得枯燥且学习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工课艺学”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在教学中引进合适的课题,由学生自定题目进行产品设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理论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围绕项目流程而展开,进行相应的讲授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完备的理论体系,知识内容广泛。而对产品设计来说,主要是对其理论和原理的应用,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有必要在了解整体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出发,结合产品设计不同阶段对人机工程学不同层次的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重新组织。
产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过程,而且在不同企业其开发流程也有所区别。为了便于讨论,这里将产品设计流程根据工作内容简化为以下几个阶段,即:立项、设计调研、分析定位、概念方案设计、方案细化和模型制作。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人机工程学皆有不同层次的应用,如(图1)所示。
1设计立项。对于课程设计,主要是教师拟定主题,学生再选定具体的产品类型或方向。在第一次课通过讲授“人机工程学与产品设计”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人机系统,识别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人机交互关系,也为正确选题作准备。
2设计调研与分析定位,对应的教学内容为“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分析”。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人机工程学从理念和方法上,为设计师提供了关注用户及其使用行为的视角,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进行人机调研与分析。因此在项目开始时,需要考量产品的人机系统关系,当人机关系的改进可以成为创意点或创新的突破口时,或者改进产品的可用性成为设计的主要目标时,才需要将人机关系的调研与分析作为设计调研的重点。
在人机调研分析阶段,首先需要对限制条件进行分析。所谓限制条件,是指由人机系统的工作目标决定的那些影响人机关系的外界因素。凡是在系统目标规定内无法改变的因素,都是设计的限制条件。分析清楚了限制条件,也就给人机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划定了明确的目标和界线。
其次是对使用者的调查分析,包括:对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动作特征以及产品使用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人机调研与分析是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内容采用了“设计师的方式”进行。如用摄影法进行人的尺度的调查,或通过影像记录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以及使用者的动作特征等。甚至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模拟并记录典型的使用情境,以便更好的发现人机问题,将其与设计方案对接。
3概念方案设计。在调研分析阶段,已经逐渐明确主要的人机问题,形成初步的设计定位和解决方案。在进行概念设计时,就需要将人机分析与产品形态的构建相结合,将抽象的或文字描述的解决方案,转化为表达产品形态的手绘草图或简单的实物模型,可称之为概念的视觉化。
4方案细化。在草图方案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软件按比例绘制2D效果图或建立3D数字模型,结合相关的人体测量数据和人体模板,对产品形态的尺寸进行调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分析也成为可能。但限于教学条件,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利用人体测量数据绘制二维人体模板,用来对产品尺寸进行调整与确认。所以从概念设计后期开始讲授“人体测量与设计应用”、“应用人机学的一般参考准则”、“设计案例分析”等内容。
5模型制作。对于人机工程学课程来说,制作全比例模型进行使用体验和感性的人机测试是必不可少的。要求用泡沫、油泥或木材等熟悉的材料,制作实物模型,但对于色彩、材质等只在效果图上体现,在实物模型中不作要求。模型完成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使用体验并记录,以作为进一步修改的依据。该部分课程内容为“人机测试评价”,主要还是通过设计案例的分析讲解。
在课程结束后,会要求学生将设计过程整理PPT进行作业汇报,教师除了点评之外,还会制定评价标准,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答辩。
三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与进度安排
在作者所在的院校,人机工程学课程共8周,课内有32学时。以2013年~2014年度秋季学期的人机工程学课程为例,学生为大学本科三年级,已经学习过一些产品设计的专业设计课和专业基础课,在产品造型、材料加工和模型制作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在总体教学设计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的课程组织形式。将课程内容按设计流程分阶段,同时也将课程设计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任务,给定完成的时间节点,其余的由学生自主安排。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之外,学生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每次课的作业。
在这次课程中,给学生拟定了“手——与手有关的产品研究与设计”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每2~3人为一组,自定具体产品,应用人机工程学进行调查分析与设计。设计结果可以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良设计,也可以是探索性的概念设计。
此外,还规定了具体的作业内容和完成时间,在每一项内容完成之后进行一次汇报,使教学有序的进行,如(图2)。
(二)学生作业分析
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了课程设计的汇报PPT。学生在拟定的题目范围内,选择了开瓶器、鼠标、灭火器和雨伞等产品作为研究和设计的对象。这些产品主要是实用工具,注重功能性和可用性。就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程而言,作业的核心内容在于“人机调研与分析定位”及对应的“人机解决方案”。
从作业的结果看,大多能按照设计的需要进行人机关系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达到在设计中应用人机学原理和方法的教学目标。作业中表现出了这些特点:
a对产品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方式进行观察,并用视频或图像的形式进行记录,分析其中的人机关系。或通过情境模拟和故事板的方式再现产品的使用,帮助发现所存在的人机问题。如(图3)所示,是对开瓶器使用方式的调查分析。(图4)为灭火器设计中的情境模拟和故事板。
b结合产品的使用过程,用摄影法对手的生理结构、动作特征进行调查,根据所设计的产品进行特定的分析,在调查和分析中指出产品使用过程所存在的人机问题,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有的小组还根据设计的需要尝试了新的研究方式,如用油泥模型研究手的抓握空间。如(图5),用摄影法研究使用开瓶器时手的动作特征,并用油泥模型研究手握空间。
c在方案设计时,通过草图、模型等,尝试将人机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产品形态表现出来。进而通过查阅人机数据,绘制二维人体模板,进行相关人机尺寸和操作空间的研究,辅助完善设计方案。如(图6),用二维人体模板辅助研究使用鼠标时的动作特征。
d设计方案大多是对现有产品的功能、使用舒适度和使用方式等进行改进,提出了产品原型,在造型、色彩、材质和可行性等方面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的实物模型也比较粗糙,各小组之间进行了简单的使用体验和感性评价,没有就人机测试作进一步的研究。(图7),展示的是开瓶器方案设计阶段的概念草图、效果图、实物模型和使用体验。
四教学效果分析
整个课程教学着眼于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基于设计流程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符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设计的题目设置合理,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比较详细,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与课程设计同步的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使理论和原理能够及时应用到实践中,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当然,仅凭一个课程设计的训练,无法涵盖人机工程学的所有知识和原理。或许可以在课程设计之外,通过一些练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也是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仔细衡量的。
作者:林小蔚